回覆列表
  • 1 # 虯龍歧伯

    據《宋史》記載,南宋文天祥就義後,在其衣帶中發現有這樣一段贊文: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從這段贊文中,不難看出文天祥的浩然正氣。而開頭的“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正體現了儒家思想的精髓,指出了孔子與孟子思想的側重點。

    孔曰成仁,出自《論語·衛靈公》: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意思就是說,志士仁人是勇於犧牲來成全仁德的。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什麼是仁?孔子的弟子顏淵、仲弓、司馬牛、樊遲都曾問孔子何為仁,孔子的回答各不相同,這與他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有關。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仁是孔子所認定的一個基本的道德行為準則,是世人尤其是君子應該踐行的基本理念,其主要是在於“愛人”,即一種大愛。在孔子看來,“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君子拋棄了仁德,還怎麼稱君子?君子不離開仁德,就是在倉促匆忙的時候、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是與仁德同在的。因此孔子說殺身成仁。

    孟曰取義,出自《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意思是,生命是我所喜歡的,義也是我所喜歡的,如果兩者不能並有,便犧牲生命,而選擇義。

    孟子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並有所發展,突出了“義”。他提出“仁義禮智”四端,認為“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而在這四端之中,孟子尤為看重仁與義,他常常將仁與義並舉,“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仁是人的心,義是人的路,放棄了那條正路不走,喪失了那善良之心而不知道去找,可悲!“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仁是人最安適的住宅,義是人最正確的道路,放著最安適的住宅不去住,捨棄最正確的道路不去走,可悲!因此在面對生命與義的二選一時,孟子捨生取義。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其實正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折射出一種源遠流長、亙古不變、關於生死的精神氣節。

  • 2 # 太極寶石

    樓上幾位的回答已很全面,這裡總結一下,其實兩者是一個意思的不同表述,都是捨生成就大義,舍小家成就大家的意思!

  • 3 # 朱八戒CC

    孔子曰成仁,出自《論語、衛靈公》: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行為準則。志士仁人是以犧牲自己成全仁德,這是一個君子應該踐行的基本理念。殺身成仁,是為了維護正義的事業寧可捨棄自己的生命,這是一種人間大愛。

    孟子曰取義,出自《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講的是生命最為重要,正義更不可放棄。當二者不能同時所有,只能捨棄生命而捍衛正義。這是孟子在繼承孔子仁的思想基礎上,進一步的有所發展,有所突破。

    成仁取義,這是孔孟思想的精髓,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內容。殺身成仁,捨生取義,這是異曲同工,是兩個近義詞。千百年來多少華夏兒女為了民族的利益,殺身成仁,浩然正氣。多少英雄豪傑為著堅定的信仰,捨生取義,氣貫長虹。他們承前啟後,前赴後繼,譜寫出一首又一首英雄的讚歌。

    孔子主張仁,孟子主張義,孔孟思想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和核心。在當今社會仍然有重大的教育意義,和深遠的影響。在和平年代,我們的公安武警,為著祖國的神聖不可侵犯,與歹徒展開生死的搏鬥,殺身成仁,英勇獻身。我們的消防戰士,為了國家的財產,為了人民的生命安全,舍小家保萬家,捨生取義,勇往直前。

    殺身成仁,捨生取義,這是民族的精神和力量。雖然在行動上不提倡這種做法,但是這種民族的氣節和威嚴,將激勵我們弘揚正氣奮勇前行。

  • 4 # 方塊小超人

    這兩句話的字母意思很容易查到,在這裡我說一下我的理解。

    仁和義都不是容易做到的,它們經常與生命糾結。取生,則可能失去仁義;取仁義,則可能要放棄生命。通俗點說,就是奉獻。比如,明知火情危急會威脅生命但仍然義無反顧的消費英雄們和地震災區裡忙碌的人民解放軍等等都是捨生取義的典型。

  • 5 # 何必強求

    孔曰:寧可殺身,也要成仁(仁德 仁愛),視之為大仁。孟曰:為了正義,我們可以捨身。一個仁,一個義,兩者倒是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在教導有志之士在仁和義面前舍小家顧大家。

    孔孟之道是中國傳統文化裡的常青樹,除了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受到了批判外(那時候提倡除四舊,立四新,掃除一切封建殘餘),所有想要在儒家正統王朝中佔有一席之地的讀書人,那就得像傳家寶一樣捧著。

    古代成仁取義的仁人志士很多,對儒學詮釋很到位的我就說兩個,岳飛 文天祥。都是南宋人,雖然兩個人都是盡忠而死,但一個死的憋屈,一個死的豪邁。相信評書《岳飛傳》大家都不陌生,岳飛被奸人+賤人秦檜陷害,收監大牢,嚴刑拷打,直到喪命風波亭。題外話,當年評書(岳飛傳)播送到岳飛被勒死在風波亭時,我們村一個七十多歲老大爺因為義憤填膺真就給當場氣死了(而現在竟還有人嚷嚷著為秦檜翻案,不知是何居心)。評書播出後也有不少人替岳飛哀嘆,認為他的死不值,但是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中,他要不想死就得起身造反,可岳飛既是忠臣,又是孝子,母親大人的話就在自己背上刺著呢,造反這種大逆不道之事死也不能做。所以就只能是孔曰成仁了。是不是憋屈!

    在看文天祥,蒙元攻滅南宋後,文天祥大義凜然,寧死不降,最後為國捐軀。死後人們在他的遺物裡發現了一首詩,寫的是: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明白了吧! 文天祥就是要親自以殺身成仁、捨生取義來徹底的執行儒說。豪邁吧!

    這是古人,現代人被我們熟知的那就更多了,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等等…等等,哪一次革命,哪一場戰爭不都是用先烈的鮮血換來的勝利!就算在和平年代,哪一場天災人禍沒有英勇無畏的犧牲!那些為國捐軀,為民而死的英雄們,不都在體現著捨身取義的中華民族精神嗎!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實乃民之大義也(這是我說的)。

  • 6 # 與彭

    “仁”是孔子提倡儒家思想中道德的最高標準。

    “孔曰成仁”出自《論語·衛靈公》,孔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它來自於一個小故事,孔子的弟子提出疑惑:“我們都想成為一個有美德的人,然而當美德與我們的生命發生衝突的時候,我們卻猶豫著,不知道該怎麼處理這個衝突。”

    孔子就是這樣回答弟子的:“這還有什麼可猶豫的呢?凡是真正的志士仁人,都不會因為貪生怕死而損害仁義,應該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顧自己的生命。”

    “義”是孟子提出的道德標準。

    “孟曰取義”出自於《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孟子曰:“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它的意思是,我想生存,但是我也想成為一個有道義的人,但是在兩者發生衝突的時候,我只能捨生取義了。

    無論是“成仁”,還是“取義”,它們都是道德的最高標準。

    然而我們大多數人卻達不到這個層次,寧願在餘下的生命裡飽受愧疚的煎熬,也不願捨生取義。

    但是文天祥卻做到了,“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也是出自他的口中。

    蒙元攻滅南宋後,文天祥寧死不降,終英勇就義為國捐軀。死後人們在他隱藏的衣帶裡發現了一首遺詩,寫道:“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對於文天祥來說,即使自己身陷囹圄,也不願投降叛國讓自己苟且偷身,真正的做到問心無愧,對得起國家,對得起百姓,也對得起自己。

    因此“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也可以這樣理解:只有當自己把自己該做的事,該盡的義務做到了,做好了的時候,才能說是體現和貫徹了真正的仁道,這就是所謂仁至義盡。

    可是現代社會的人呢?在和平年代,我們不用做出選擇生命還是選擇道義的抉擇,但我們卻問心有愧——我們怕麻煩,而選擇獨善其身。

    對當街搶劫的事件視而不見,對出了車禍躺在血泊裡的同胞們視而不見,連對一些路人問路的請求都視而不見......

    何其可悲,何其可嘆啊!

    願你我都能成為一個問心無愧,貫徹仁道的人。

  • 7 # 蘄春廣電網路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歷經數朝數代,孔孟之道是中國文化圈傳承數千年經久不衰的學說,所有想要在儒家正統王朝中乘風破浪、濟世修懷的讀書人,無不將之奉為圭臬。儒學《四大才子》裡面文徵明的口頭禪就是:“孔曰成仁、孟曰取義。”

     孔曰成仁,出自《論語·衛靈公》: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意思就是說,志士仁人是勇於犧牲來成全仁德的。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什麼是仁?仁是孔子所認定的一個基本的道德行為準則,是世人尤其是君子應該踐行的基本理念,其主要是在於“愛人”。君子不離開仁德,就是在倉促匆忙的時候、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是與仁德同在的。因此孔子說殺身成仁。

      孟曰取義,出自《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意思是,生命是我所喜歡的,義也是我所喜歡的,如果兩者不能並有,便犧牲生命,而選擇義。孟子提出“仁義禮智”四端,認為“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他常常將仁與義並舉,“仁,人心也;義,人路也。仁是人的心,義是人的路。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仁是人最安適的住宅,義是人最正確的道路,放著最安適的住宅不去住,捨棄最正確的道路不去走,可悲!因此在面對生命與義的二選一時,孟子捨生取義。

    縱觀儒家思想,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其實正是它的核心內容,從而也折射出一種源遠流長、亙古不變、關於生死的精神氣節。同時也厲勵後入不管在任何時候都要有民族氣節和強國之音之精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黨員隊伍建設標準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