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家綱小兒推拿
-
2 # 一服堂中醫
氣,在古代是人們對於自然現象的一種樸素認識。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就認為“氣”是構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質;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氣的運動變化而產生的。如《周易·繫辭》說:“天地氤氳,萬物化生”。這種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被引進醫學領域,在中醫學中逐漸形成了氣的基本概念。
氣,是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物質。《素問·寶命全形論》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地合氣,命之曰人”。這就是說,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也就是“天地之氣”的產物。人的形體構成,實際上也是以“氣”為其最基本的物質基礎,故《醫門法律》又說:“氣聚則形成氣散則形亡”。
氣,又是維持人的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素問·六節藏象論》說:“天食(音義同飼”)人以五氣,地食(音義同“飼”)人以五味。五氣人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生,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人的生命活動,需要從“天地之氣”中攝取營養成分,以養五臟之氣,從而維持機體的生理活動。所以,氣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
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由於氣具有活力很強的不斷運動著的特性,對人體生命活動有推動和溫煦等作用,因而中醫學中以氣的運動變化來闡釋人體的生命活動。
【氣的生成】
先天之精氣,依賴於腎藏精氣的生理功能,才能充分發揮先天之精氣的生理效應;水谷之精氣,依賴於脾胃的運化功能,才能從飲食物中攝取而化生;存在於自然界的清氣,則依賴於肺的呼吸功能,才能吸入。因此,從氣的來源或氣的生成來看,除與先天稟賦、後天飲食營養,以及自然環境等狀況有關外,均與腎、脾胃、肺的生理功能密切相關。腎、脾胃、肺等生理功能正常並保持平衡,人體的氣才能充沛;反之,腎、脾胃,肺等生理功能的任何環節的異常或失去協調平衡,均能影響氣的生成,或影響氣的正常生理效應,從而形成氣虛等病理變化。
此外,在氣的生成過程中,脾胃的運化功能尤其重要。因人在出生以後,必須依賴飲食物的營養以維持生命活動,而機體從飲食物中攝取營養物質,又完全依賴脾胃的受納和運化功能,才能對飲食物進行消化、吸收,把其中營養物質化為水谷精氣。先天之精氣,必須依賴於水谷精氣的充養,才能發揮其生理效應。所以《靈樞·營衛生會》說:“人受氣於谷”,《靈樞·五味》說:“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
【氣的生理功能】
氣,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它對於人體具有十分重要的多種生理功能。故《難經·八難》說:“氣者,人之根本也”;張景嶽說:“人之有生,全賴此氣”。(《類經·攝生氣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五個方面
(1),推動作用:
氣是活力很強的精微物質,它對於人體的生長髮育,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血的生成和執行,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洩等,均起著推動作用和激發其運動的作用。如果氣的虛衰或氣的推動、啟用作用減弱,均能影響及機體的生長、發育,或出現早衰,或使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減弱,或使血和津液的生成不足和執行遲緩從而引起血虛、血液執行不利和水液停滯等病理變化。
(2),溫煦作用:
《難經·二十二難》說:“氣主煦之”,即是說氣是人體熱量的來源。人體體溫,是依靠氣的溫煦作用來維持恆定;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也要在氣的溫煦作用下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血和津液等液態物質,也要依靠氣的溫煦作用,進行著正常的迴圈執行,故說“血得溫而行,得寒而凝”。如果氣的溫煦作用失常,不僅出現畏寒喜熱、四肢不溫、體溫低下、血和津液執行遲緩等寒象;還可因某些原因,引起氣聚而不散,氣鬱而化熱,出現惡熱喜冷、發熱等熱象。所以《素問·刺志論》說:“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
(3),防禦作用:
機體的防禦作用是非常複雜的,雖然包括了氣、血、津液和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多方面的綜合作用,但毫無異議,氣在這裡是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氣的防禦作用,主要體現於護衛全身的肌表,防禦外邪的入侵。《素問·評熱病論》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其氣必虛”,是指氣的防禦作用減弱,外邪得以侵入機體而致病。由此可見,氣的防禦作用減弱;全身的抗病能力必須隨之而下降,機體也易罹疾病。(4),固攝作用:
氣的固攝作用,主要是對血、津液等液態物質具有防止其無故流失的作用。具體表現在:固攝血液,可使血液循脈而行,防止其逸出脈外;固攝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腸液和精液等,控制其分泌排洩量,以防止其無故流失。若氣的固攝作用減弱,能導致體內液態物質大量流失的危險。如氣不攝血,可導致各種出血;氣不攝津,可導致自汗、多尿或小便失禁、流涎、泛吐清水、洩瀉滑脫;氣不固精,可出現遺精、滑精和早洩等。氣的固攝作用與推動作用是相反相成的兩個方面。氣一方面能推動血液的執行和津液的輸布、排洩;另一方面,氣又可固攝體內的液態物質,防止其無故流失。由於這兩個方面作用的相互協調,構成了氣對體內液態物質的正常執行、分泌、排洩的調節和控制,這是維持人體正常的血液循行和水液代謝的重要環節。
(5),氣化作用:
氣化,是指透過氣的運動而產生的各種變化。具體地說,是指精、氣血、津液各自的新陳代謝及其相互轉化。例如:氣、血、津液的生成,都需要將飲食物轉化成水谷之精氣,然後再化生成氣、血、津液等;津液經過代謝,轉化成汗液和尿液;飲食物經過消化和吸收後,其殘渣轉化成糟粕等等,都是氣化作用的具體表現。如果氣化功能失常,即能影響到氣、血、津液的新陳代謝;影響到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影響汗液、尿液和糞便等的排洩從而形成各種代謝異常的病變。所以說氣化作用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體內物質代謝的過程是物質轉化和能量轉化的過程。
氣的五個功能,雖然各不相同,但都是人體生命活動中不可缺一,它們密切地協調配合,相互為用。
【氣的運動和運動形式】
人體的氣,是不斷運動著的具有很強活力的精微物質。它流行於全身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無處不有,時刻推動和激發著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氣的運動,稱作“氣機”。
氣的運動形式,雖是多種多樣,但在理論上可以將它們歸納為升、降、出、入四種基本運動形式。
人體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都是氣的升降出入場所。氣的升降出入運動,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氣的升降出入運動一旦止息,也就意味著生命活動的終止而死亡。如《素問·六微旨大論》說:“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
氣的升降出入運動,不僅僅是推動和激發了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而且只有在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中,才能得到具體的體現。例如:肺的呼吸功能,體現著呼氣是出吸氣是人;宣發是升,肅降是降;脾胃和腸的消化功能,以脾主升清,胃主降濁來概括整個機體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輸布和排洩的全過程;機體的水液代謝,是以肺的宣發肅降,脾胃的運化轉輸,腎的蒸騰氣化和吸清排濁,來概括水液代謝的全過程。所以,機體的各種生理活動,實質上都是氣的升降出入的具體體現。
氣的升和降、出和入,是對立統一的矛盾運動。從區域性來看,並不是每一種生理活動,都必須具備升降出入,而是各有所側重,如肝、脾主升,肺、胃主降等。從整個機體的生理活動來看,則升和降、出和入之間必須協調平衡,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因此,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又是協調平衡各種生理功能的一個重要環節。
氣的升降出入運動之間的協調平衡,稱作“氣機調暢”;升降出入的平衡失調,即是“氣機失調”的病理狀態。“氣機失調”有多種表現形式:如由於某些原因,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受到阻礙,稱作“氣機不暢”;在某些局部發生阻滯不通時,稱作“氣滯”;氣的上升太過或下降不及時,稱作“氣逆”;氣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過時,稱作“氣陷”;氣不能內守而外逸時,稱作“氣脫”;氣不能外達而結聚於內時,稱作“氣結”或“氣鬱”,甚則“氣閉”等。《素問·六微旨大論》說:“故無不出入,無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遠近。四者之有,而貴常守,反常則災害至矣”。充分說明了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從區域性來看有所側重,但從總體上卻是有一定的規律,而且是協調平衡的。
【氣的分佈與分類】
人體的氣,從整體上說,是由腎中精氣、脾胃運化而來的水谷精氣和肺吸入的清氣所組成,在腎、脾胃、肺等生理功能的綜合作用下所生成,並充沛於全身而無處不到。但具體地說,人體的氣,又是多種多樣的,由於其主要組成部分、分佈部位和功能特點的不同,而又有各種不同的名稱。主要有如下幾種:
【元氣】
元氣,又名“原氣”、“真氣”,是人體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
(1),組成與分佈元氣的組成,以腎所藏的精氣為主,依賴於腎中精氣所化生。《難經·三十六難》說:“命門者,……·原氣之所繫也”,明確地指出了元氣根於腎。腎中精氣以受之於父母的先天之精為基礎,又賴後天水谷精氣的培育。如《景嶽全書》說:“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後天培養之力,則補天之功,亦可居其強半,此脾胃之氣所關於人生者不小”。可見元氣的盛衰,並不完全取決於先天稟賦,亦與脾胃運化水谷精氣的功能密切相關。
元氣是透過三焦而流行於全身的。內至臟腑,外達肌膚腠理,都是以三焦為通道,而作用於機體的各個部分。《難經·六十六難》說:“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
(2),主要功能元氣的主要功能,是推動人體的生長和發育,溫煦和激發各個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所以說,元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是維持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機體的元氣充沛,則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活力就旺盛,機體的素質就強健而少病。若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因後天失調,或因久病損耗,以致元氣的生成不足或耗損太過時,就會形成元氣虛衰而產生種種病變。
【宗氣】
宗氣,是積於胸中之氣,宗氣在胸中積聚之處,稱作“氣海”,又稱“膻中”。故《靈樞·五味》說:“其大氣之搏而不行者,積於胸中,命曰氣海”。
(1),組成與分佈:宗氣,是以肺從自然界吸入的清氣和脾胃從飲食物中運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氣為其主要組成部分,相互結合而成。因此,肺的呼吸功能與脾胃的運化功能正常與否,直接影響著宗氣的旺盛與衰少。
宗氣聚集於胸中,貫注於心肺之脈,上“出於肺,循喉咽,故呼則出,吸則入。”(《靈樞·五味》);下“蓄于丹田,注足陽明之氣街(相當於腹股溝部位)而下行於足。”(《類經·針刺類解結推引》)故《靈樞·邪客》說:“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靈樞刺節真邪》又說:“宗氣留於海,其下者,注於氣街;其上者,走於息道。”
(2),主要功能:宗氣的主要功能有兩個方面:一是走息道以行呼吸。凡語言、聲音、呼吸的強弱,都與宗氣的盛衰有關。二是貫心脈以行氣血。凡氣血的執行、肢體的寒溫和活動能力、視聽的感覺能力、心搏的強弱及其節律等,皆與宗氣的盛衰有關。故《素問·平人氣象論》說:“胃之大絡,名曰虛裡,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盛喘數絕者,其病在中;…絕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動應衣,宗氣洩也。”這就充分說明了宗氣具有推動心臟的搏動、調節心率和心律等功能。所以,在臨床上上常常以“虛裡”處(相當於心尖搏動部位)的搏動狀況和脈象來測知宗氣的盛衰。
【營氣】
營氣,是與血共行於脈中之氣。營氣富於營養,故又稱“榮氣”。營與血關係極為密切,可分而不可離,故常常“營血”並稱。營氣與衛氣相對而言,屬於陰,故又稱為“營陰。
(1),組成與分佈:營氣,主要來自脾胃運化的水谷精氣,由水谷精氣中的精華部分所化生。營氣分佈於血脈之中,成為血液的組成部分而循脈上下,營運於全身。故《素問·痺論》說:“營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於五髒,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
(2),主要功能:營氣的主要生理功能,有營養和化生血液兩個方面。水谷精微中的精專部分,是營氣的主要成分,是臟腑、經絡等生理活動所必需的營養物質,同時又是血液的組成部分。所以《靈樞·邪客》說:“榮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
【衛氣】
衛氣,是運行於脈外之氣。衛氣與營氣相對而言,屬於陽,故又稱為“衛陽”。
(1),組成與分佈衛氣,主要由水谷精氣所化生,它的特性是“標疾滑利”。也就是說它的活動力特別強,流動很迅速。所以它不受脈管的結束,運行於面板、分肉之間,燻於肓膜散於胸腹。”
(2),主要功能衛氣的生理功能有三方面,一是護衛肌表,防禦外邪入侵。二是溫養臟腑、肌肉、皮毛等;三是調節控制腠理的開合、汗液的排洩,以維持體溫的相對恆定等。如《靈樞·本藏》說:“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面板,肥腠理,司開合者也”;“衛氣和,則分肉解利,面板潤柔,腠理致密矣。
營氣和衛氣,都以水谷精氣為其主要的生成來源,但是“營在脈中”、“衛在脈外”(《靈樞·營衛生會》);營主內守而屬於陰,衛主外衛而屬於陽,二者之間的執行必須協調,不失其常,才能維持正常的腠理開合、正常的體溫、“晝精而夜寐”(《靈樞·營衛生會》),以及正常的防禦外邪的能力;反之,若營衛不和,即可出現惡寒發熱、無汗或汗多,“晝不精而夜不寐”,以及抗禦外邪能力低下等。
人體的氣,除了上述最重要的四種氣之外,還有“臟腑之氣”、“經絡之氣”等。所謂“臟腑之氣”和“經絡之氣”,實際上都是元氣所派生的,是元氣分佈於某一臟腑或某一經絡,即成為某一臟腑或某一經絡之氣,它屬於人體元氣的一部分,是構成各臟腑、經絡的最基本物質,又是推動和維持各臟腑、經絡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
在中醫學裡,氣的名稱還有很多。例如:把機體從飲食物中吸取的營養物質,稱作“水谷精氣”、“谷氣”;把致病的物質,稱作“邪氣”;把體內不正常的水液,稱作“水氣”;把整個機體的生理功能和抗病能力,稱作“正氣”;把中藥的寒、熱、溫、涼四種性質和作用,稱作“四氣”等。由此可見,“氣”在中醫學裡是一字多義,有作為“性質”,有作為“功能”,也有作為“氣候等。這些,都和本章所論述的構成人體基本物質的“氣”,是有區別的。
執行人員:李子良WX:qianggendan
-
3 # 雲南辛昆
中醫所說的氣與化學說的氣有相似的地方,是指無形,無形就是看不見,但是又客觀存在的東西,科學點說是物質,比如說空氣,有誰可以看見,看不見!但是他又是客觀存在的。又比如說與空氣相象,也是看不見但又是客觀存在的溼氣,實際上就是有點潮溼的空氣,雨水天山上都會長菌子,就是溼氣使然,有誰研究科學但是又認為中醫研究的溼氣不科學的見過冬天冰天雪地裡長菌子的,沒有。而中醫認為,宇宙天地有大氣即空氣,而人的胃裡有胃氣,當胃氣的溼度或熱度達到某種特定條件的時候,就會象山上長菌子一樣長幽門螺旋桿菌,而這時候西醫的治療邏輯是殺死菌子,而因為菌子也是有生命的,時間長了就會反抗,也就是變異複製,亦即耐藥性,抗藥性!這是科學西醫沒有想到的,這是西醫的災難!中醫則不同,中醫是研究在某些人看來不科學的溼氣等等等等的!因此中醫的治療邏輯是不殺死菌子,而只是改變長菌子的環境,比如潮溼的可以把他變得有點乾燥即燥氣,又是氣,還是氣。這樣菌子就不能夠生長,愛去哪裡生長去哪裡生長,我的地盤我做主!而菌子因為是低等生物,他們沒有改變環境的能力,他們不可能透過改變環境以有利於自己生存來對抗中醫透過改變環境達成的治療!因此中醫沒有耐藥性和抗藥性,中醫真正是古先哲智慧的結晶,這也是為什麼古代經典方劑到今天乃至將來都還可以應用的原因。具有穩定性,而不是中醫保守,故步自封。西醫不同,西醫需要不斷髮展新藥,貌似很科學,日新月異地發展,實際上表明你今天接受的治療都是錯誤的,可能明天就會被否定。這種例子西醫其實比比皆是,缺乏相對穩定性,象小孩子。中醫象成年人,有誰見過一個真正成熟穩定的成年人說話做事出爾反爾的,沒有!一個真正成熟穩定的成年人說的話,象古代東西方先哲們說的話幾千年以後的今天仍然有生命力,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中醫的科學性已經超越西醫幾條街!又問既然中醫那麼好,為什麼淪落到今天這般地步,答曰;此乃文化不自信使然,政策不對路使然。這裡做一個假設,假定國家政策是隻允許醫療機構開設門診,而不允許或者嚴格限制開醫院住院部,那麼中醫將會活得很滋潤,西醫則不出三,五十年將會在中國消亡。就是這個道理!
-
4 # 克之5
中醫所謂氣,用白話說,就是生命能。氣,蘊藏血中,推動血的執行。所謂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者也。病人,不可輕易開膛破肚,何也?必大傷元氣也!先天之氣謂之元氣,得之於父精母血。後天之氣謂之精氣,維持生命運動。同時,大自然中存在戾氣,如空氣中不時飄浮病毒,導致傳染病,張機葉天士謂之溫病,還有東洋人的細菌武器,均可影響人們的正常生命運動。中醫的氣,切不可類同空氣的氣理解。
-
5 # 湯谷沖霄
中醫所說的氣是無形無象肉眼觀察不到的精微能量或物質。“易”中“天地氤氳,萬物化醇”。就是指天地的陰陽二氣,二氣負陰抱陽沖和化生萬物。有形有象之物稱為器,無形無象稱為氣。陰陽二氣是:天之六氣為陽能,地之五運為陰質。陽能上升為神機,陰質下降為根質。二氣在沖和中由無形到有形,形變質變是陽能對陰質不同作用的結果。人體內血液、體液,精液可視之物為陰質,只有衛氣為陽能之氣,又叫真氣。人體無“元氣”,腎臟系統中的精液和激素不能稱為氣。“元氣”論危害中醫近餘年,造成氣概念的混亂,推動濫用補腎藥物的悲劇。
-
6 # 桂花芳香77105282
周易曰:“天地氤氳,萬物化生。”莊子由此推出:“普天下一氣耳。”道德經認為:氣就是道。中醫繼承古代樸素誰物主義:文化,認為氣也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它存在人體髒髒組織之中,是透過臟腑組織的機能活動反映出來的。所以,從人體的生理,病理角度而言,氣可以概括人體臟腑組織各種不同的機能活動。如呼吸之氣,水谷之氣,五臟之氣等等。但就其生成與作用來說,有元氣,宗氣,營氣,衛氣,還有臟腑之氣。
1.元氣:稟受於先天,藏於腎,與水谷並而充身氣。維特人體的正常生長髮育。
2宗氣:由自然界之氣和由脾胃吸收的水谷精氣結合而成。有推動呼吸和行營血的功能。宗氣不足,則血脈凝滯。
3.營氣:是水谷精微所生之精氣之一。化生血,並營養全身。與血合稱營血。
4.衛氣:是腎中陽氣所生化,根源於下焦,滋養於中焦,開發於上焦。是陽氣的一部分,行於脈外,敷布全身,包括臟腑,肌膚,皮毛,調節出汗等,保衛體表,抗禦外邪。
5.腕腑之氣,如肺氣:肺主氣,可朝司脈;脾氣:脾主運化,統血;心氣:心主血脈,是血迴圈的動力;肝氣:肝藏血,調節血運;腎氣:腎藏精,能化血;胃氣等等。
以上簡述供參考。
回覆列表
中醫對氣的說法有很多種。個人理解重要的有下面幾點:
1、氣是人體受之於天地與父母的有生以來生生不息、運動不止、不可稍息的生機、動力、功能,具體有先天之氣與後天之氣、臟腑經絡之氣等名目。西醫稱新陳代謝的生命特徵亦近之、亦是其一,“氣聚則形成,氣散則形亡”,大體對應於能量與物質的合成與分解代謝。
2、氣是情緒的波動,能造成一定的物質能量的趨勢,不良或過激則病。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等,就是病因,與腫瘤等形成有很大關係。
3、唐容川所論氣,氣即水。人體內流動不息的物質大體分為水與血,屬陰;推動水與血或化生水與血的背後分別是氣與火,屬陽。水即化氣,火即化血。氣行則水行,氣滯則水停。氣盛即火盛,水與血相互滋生濡養。水病累血,血病累水。血阻氣,氣蒸血,血從水化而為膿;水遇火,火煎水,化而為稠痰。論陰陽水火氣血互動關係甚詳,於臨床有很大指導意義。
4、有氣上衝、氣下陷等病態,是臟腑功能失職所致症狀。臟腑功能作用力都是有一定的方向的,平衡和諧則維持健康而正常的狀態。若有臟腑失職,功能衰弱衰竭,或強或弱不平衡,則強者凌弱,出現病態,比如氣上衝、氣下陷的感覺。氣下陷者舉之,補其本該氣上升之髒;氣上衝者下之,補其本該氣下之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