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福讀史

    戰國時期,群雄紛起。他們彼此征伐,互相廝殺了200年。在漫長的割據混戰中,各國出現了一批又一批在政治上具有戰略眼光,在軍事上能夠運籌帷幄,在外交上縱橫捭闔的優秀人才。大爭之世,爭於實力,而實力卻來自人才對國家的改造。所以,對於這種滾滾的人才洪流,諸侯國君們都爭相聘請。於是,便出現了韓非子所說的“臣賣智謀,王賣官爵”的情況。但是對人才的利用是個自古以來的難題,若用的好,則可以富國強兵,稱雄天下;若用的不好,便會招致身死國衰的下場。這方面魏國是個突出的例子,可以說,魏國因人才而強盛,亦因人才流失而滅亡。

    魏國是戰國初期的強國,當時其國內國內人才濟濟。趙魏韓三家分晉後,公元前403年,魏文侯繼位。魏文侯是位賢明的君王。對內,他任用李悝,西門豹等人,修明內政;對外,他任用名將樂羊、吳起,尤其是在戰略戰術造詣極深的吳起。終吳起在魏時期,吳起率魏軍與諸侯大戰七十六次,全勝竟高達六十四次。於是,吳國向西攻佔了秦國河西國土,使魏國拓地千里,其國土增加了近一倍。向東,吳起打敗了齊趙聯軍。可惜,等到魏文侯死後,吳起便受到了政敵的排擠和後任君主魏武侯的猜忌,最終被迫逃往楚國。伴隨著吳起的離開,魏武侯不但摒棄了魏文侯在位時的對外政策,還相繼與趙、韓、齊、秦結怨。到了此時,魏武侯不過是依靠魏文侯時代打下的牢固基礎而逞威一時罷了。

    吳起被逼走後,當時魏國還有位年輕的奇才公孫鞅。此時魏國君主為魏惠王,其宰相便是逼走吳起的公叔痤。當時公叔痤病重不治,他知道公孫鞅才能突出而竭力向魏王推薦,並建議魏惠王若不任用,那麼就將其殺掉。然而魏惠王卻以為公叔痤年老昏聵而不聽,後來便聽任公孫鞅逃往秦國。不久後,公孫鞅主持秦政進行變法,並替秦國訓練了一支戰鬥力極強的軍隊。因為魏國此時先後與列國交惡而發動了馬陵、桂陵之戰,卻慘遭敗績。公孫鞅瞄準時機,趁虛偷襲魏國駐守在河西的軍隊,迫使魏國與秦國議和並順利奪取了魏國黃河西岸的國土。此後,由於秦國的逼迫,魏國不得已從山西安邑遷往河南大梁,魏國從此一蹶不振。到此,自魏文侯時代開創的霸業,遂告終結。

    魏惠王時代,龐涓作為鬼谷子的門生得到了魏王的賞識而主持魏國軍政。為了兌現當初下山的諾言,龐涓找來了同窗好友齊華人孫臏。但是屢次論兵之後,龐涓卻自感不如孫臏,為防止孫臏危及自己的地位權勢,龐涓便設計陷害孫臏。孫臏被迫逃脫後,後來作為齊國的軍師參與了齊魏爭霸戰,並擊敗龐涓於桂陵,隨後又在馬陵戰役中大敗魏軍,殺死龐涓。作為魏國霸權衰落的分水嶺,魏國國勢從此衰退。

    張祿本是魏華人,只是因為傑出的外交才能而引起了他的上級猜忌。於是,其上司便誣告張祿賣國而將其收押。一番嚴加拷打後,裝死的張祿靠賄賂看守者而逃出生天。當張祿逃往秦國後,他改名為蔡睢,並擔任秦國宰相。針對秦國當時的戰略錯誤,他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主張集中兵力攻打周圍國家,避免千里奔襲勞師無功的錯誤戰略。之後,秦國在此戰略的指導下,把戰爭矛盾首先對準韓魏進行蠶食,魏國進一步受到秦國的壓迫而江河日下。

    這時已經到了戰國末期,秦國統一已是大勢所趨。因為秦國頻繁地施展遠交近攻,首先遭受打擊的韓魏兩國不僅內政混亂,而且軍力疲弱,民心動盪。秦國瞅準實際,又一次發兵攻魏。在這種情況下,無奈的魏王只好啟用名將信陵君。信陵君頗通兵法,且在諸侯中很有威望,曾在邯鄲之戰中大敗秦軍,並率聯軍攻到了秦國的函谷關。因為信陵君在各國中享有威名,所以當他執掌軍政之後,各國紛紛出兵相救,並又一次挫敗了秦國東出。但是,隨著信陵君的威望日隆,魏國便深感其功高震主。於是,引起魏王猜忌的信陵君很快便被剝奪了軍權。憂愁鬱悶之下,信陵君開始放縱自己,並在不久後去世了。從此,魏國對秦國再無還手之力,直至亡國。

    魏文侯以得人才而興盛,魏武侯與魏惠王以失去吳起、商鞅而衰敗。在這短短的幾代人手裡,魏國有極其優異的人才,而不能任用,卻屢蹈覆轍,並先後拋棄了這五位威震四方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終於導致了國家的敗亡。當然,魏國敗亡不僅在人才這一方面,其四通八達的地理位置與毫無目的的擴張方向亦是魏國敗亡的主因之一

  • 2 # 立志成蟲

    魏惠王的“雄才大略”只是覺得自己天下無敵就目中無人了恰恰坑了魏國坑了自己。戰國時代的序幕是韓趙魏“三家分晉”拉開的,成為諸侯國後家仍然並稱“三晉”,魏文候在位期間魏國能成為戰國初期的第一強國,一個決定性的原因是魏文候以“三晉”的名義注重和拉攏韓趙兩國,形成盟友,打勝仗佔地盤後不忘給多少給韓趙兩國弄點兒利益好處,從根本上避開了魏國四面樹敵的地理劣勢,而且從聲勢上能得到韓趙兩國的支援。魏文候之後魏武侯仗著自己國力強拋棄了交好韓趙的國策,魏惠王在位時更是和韓趙交惡引發戰爭,齊國軍事家孫臏連搞了兩把“圍魏救趙”的套路,在馬陵和桂陵兩次重創魏軍,主將龐涓身死魏軍精銳損失殆盡,至此喪失強國的軍事本錢一蹶不振。魏惠王在位期間,孫臏被龐涓陷害挖掉了膝蓋骨逃回齊國,商鞅不得重用去了秦國,范雎被陷害的生不如死也逃往了秦國,尖端大咖的流失反過來又和魏國為敵,魏國的衰落和走向滅亡是必然的

  • 3 # 楊朱學派

    梁惠王確實是一代雄主——空有稱霸天下之雄心。卻無稱霸天下之能。

    魏文侯至魏惠王前期,魏國一直是戰國第一強國。魏惠王卻把一手好牌打爛,使魏國徹底落寞。永遠失去了霸主地位。

    魏國衰落的根本原因有三:

    一、魏國不能很好的發掘、挽留、重用人才。最能發掘並重用人才的,是魏文侯。儒家的分支西河學派,培養了大量經國治世之才。從魏武侯開始,魏國的人才就大量流失。到梁惠王時,人才的流失更甚。

    二、樹敵過多,外交的失敗。

    魏文侯和魏武侯,外交都很成功。梁惠王開始,四面樹敵。伐秦、攻趙,侵韓。

    後來的秦國就明縱橫捭闔之道,與趙國結盟,對抗齊楚。又拉攏楚國,孤立齊國。最後大舉攻楚。三次重創楚國後,曾經擁有百萬兵力的楚國名存實亡。

    三、屢戰屢勝。

    屢戰則民疲,屢勝則君驕。以驕君使疲民,焉能不敗。

  • 4 # 無法逆轉的熵

    其實不是雄才大略,因為戰略思想未從爭霸到統一轉變,具體措施未重視人才,國家發展方向四面出擊,未確定主攻主守的方向。

  • 5 # 士說新語

    三家分晉之後,春秋結束,中國大地迎來了戰國時代,而戰國時代第一個強盛起來的國家魏國,其強盛的基礎主要源於韓趙魏三國在三家分晉的基礎上結成聯盟。

    魏文侯時代,三家結盟,使得魏國沒有後顧之憂,可以全心全意地朝西發展,幹翻秦國,當時三國的關係其實還是蠻好的。

    但是這種局面到了魏惠王時期難以維持下去,三家聯盟的破裂。這主要是魏國到了這一時期過於強大而顯露出了統一三晉的意圖,從而引起韓趙的不安。韓趙與魏國的矛盾,終於因魏武侯去世,公仲緩和魏惠王爭奪君位而爆發。

    公元前369年,魏惠王即位的時候,韓趙兩國趁公仲緩和惠王爭位的機會,實行武裝干涉,在濁澤大敗魏軍,圍困住了魏惠王。但當時韓趙聯軍意見不統一,因此南韓退兵,退兵之後只餘下趙國,而不是魏王的對手,最終魏惠王打退了趙軍,鞏固了他的政權。

    是故,在魏惠王即位之初,三晉已經交惡,再也沒有魏文侯、魏武侯時代那樣三家團結在一起,即便不聯合作戰,攻守同盟,但也不會乘機挑起爭端,彼此攻伐。

    原先的晉國本身就是一個四戰之地,現在分成了三家,而魏國在那個時期的領土又因為分晉時期攻打智氏的緣故,被南韓夾在中間,割裂成了安邑與河內兩個板塊。

    沒有了三晉聯盟之後,魏國無論從哪個方向發展,都會受到趙、韓之間的嚴重影響,而這個時期商鞅跑去了秦國,使得秦國逐漸強大起來,東邊的齊國在田氏代齊之後,也顯露出強國的樣子,魏國的情形越發不妙起來。

    三晉聯盟的破裂和秦齊的強大,顯然就是魏國霸業不穩的先兆。但是魏惠王面對這樣的局面,其實也不失為一個有作為的諸侯。鑑於此種情況,他並沒有坐以待斃,而是採取了一系列鞏固自己霸業的措施,來改變這種地緣政治不利的局面。

    魏惠王把國都從西邊的安邑板塊遷移到了東部的河內大梁板塊,並且用韓趙經過一系列的換地,加強了兩個板塊之間的聯絡,同時也避免了之前的統治中心受到韓趙秦三國的威脅;之後,魏惠王度外採取團結韓趙的政策,首先是歸還了原先攻佔趙國的榆次、陽邑,以求得和趙國和好,同時跟韓昭侯在巫沙會面,用軍事壓力強迫韓昭侯跟他結盟。

    另外魏國開始在新國都大梁以西沿落水建築長城,這條長城的建設,明顯就是用來防備西面的秦國進攻中原的,這說明了這一時期魏惠王的策略是對秦國採取守勢。

    魏惠王採取的這一系列比較切合時宜的措施,使得魏國扭轉了地緣不利的局勢,國力大大加強。

    於是魏惠王開始了他會盟諸侯,稱霸天下的攻略。公元前356年,魯、宋、衛、韓四國國君去大量朝見魏惠王,似乎,魏惠王繼他爺爺老爹之後又成為了諸侯領袖。但是成為這四個比較弱的國家的帶頭大哥後,魏惠王的對外政策開始放飛自我,時而攻趙、時而攻韓、導致桂陵和馬陵之戰的兩次失敗,在這樣沉重的打擊下,魏國由於損失慘重而國力大大削弱,不僅喪失了中原霸主地位,而且不得不向齊國屈膝,魏惠王只能苦哈哈地去齊國參見齊威王。

    除了稱霸戰略有問題以外,魏惠王人才戰略意識也不強,導致了很多人才的外流。雖然富國強兵是地緣政治關係中第一要義,但是富國強兵離不開人才,魏惠王經過十幾年的征戰,深感人才的匱乏,魏惠王三十三年,他釋出了招賢令,於是有了《孟子見梁惠王》的那篇文章。

    但實際上,這個時期已經比較晚了,在魏惠王時代,但是有兩個對戰國時局有重大影響的人物,他們的命運,就能使我們看出當時魏國的用人政策。他們一個是張儀、另一個就是范雎。

    張儀是魏國公族庶支出身,范雎最開始是魏大夫須賈的家臣,可就是因為出身不好的緣故,兩個人在魏國都難以受到重用,最終都跑去秦國,流失人才不說,還嚴重威脅自己。

  • 6 # 帝國烽火

    戰國初期,魏國自魏文王起開始任用賢臣,任用法家始祖李悝在魏國進行變法,任用吳起創立魏武卒,魏國一時國富兵強,他團結三晉,西奪秦河西之地,南敗楚於上洛,東伐齊入長城,北滅中山國。到魏武王時期,國力依舊強大,相繼打敗了楚國、齊國等大國,但是在戰略上,魏國也由於自己的強大,而和“三晉”的另外兩家,韓趙兩國發生矛盾,“三晉”盟約破裂。

    魏國雖然強大,但是魏國為四戰之地,四面都面臨這強大的敵人,在這種情況下,一旦國力發展懈怠或是國家有一場敗仗,那麼其它國家必然會蜂擁而至。就如同紙老虎,一開始大家都忌憚,但是當它被別人捅破一個窟窿的時候,大家就看清楚了他的本來面目,就不會再對他有恐懼感。

    魏惠王前370年繼位,上任之初還是比較有智慧,他遷都大梁,為魏國的霸業奠定經濟基礎。魏惠王為了開發大梁周圍的地區,發展經濟、增長人口,放開了新佔領的宋地的逢澤湖的國家壟斷,讓人民在這裡進行生產活動,於是種植業、有漁業得到發展,魏國經濟實力得到了極大提升。

    魏惠王上任之初,打敗了秦國,之後有陸續與趙國、楚國、齊國交鋒,並開始了向東擴張的戰略,魏國經過五年大戰,戰勝四方諸侯,魏國霸業達到頂峰。公元前344年的逢澤之會更是率先稱王,成為霸主,十二諸侯朝見魏王,包括趙國和秦國。

    魏惠王東進的戰略,必然和齊國向衝突,而由於魏惠王對人才任用的不重視,致使大量想到魏國的人才流失,其中就包括孫臏。孫臏離開魏國,前往了魏國東進戰略的主要對手,齊國,並透過馬陵之戰,將魏國戰無不勝的神話打破,魏國開始走向衰落。

    魏國走向衰落是首要原因是魏國對人才的不重視,魏文侯依靠重用人才而強大,但是魏惠王卻趕走了很多重用的人才,包括孫臏、商鞅之流。

    其次的魏惠王選擇的戰略方向不對,魏惠王選擇東進,而不是西進,東進雖然是可以更加富餘,但是東進的對手是趙、齊等強國,而西進的話就是秦國,如果當時魏惠王選擇西進,佔領秦國,就可以避免四站之地的處境,進可攻退可守。

  • 7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魏國的地勢和魏惠王的戰略失誤使得魏國走向衰落。

    魏國是戰國時期第一個超級大國,而將魏國推向超級大國地位的就是他的首任君主——魏文侯。

    魏文侯時期,晉國卿大夫只剩下韓趙魏三家,趙氏陷入內亂後實力衰弱,魏氏成為三卿之手,統帥三晉。在魏文侯的治下魏氏成了魏國,並東制齊楚,西挫秦國,內修政治,外和趙韓,魏國迅速強大起來。

    魏文侯治國的方略有很多,最為主要的一個就是識人用人,在戰國初期,壓根沒有哪個君主比他更能招募人才,他的大臣裡面多得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如吳起、李悝、樂羊、西門豹等等,尤其是李悝,完成了戰國時期第一次變法,雖不如後來商鞅變法徹底,卻給其提供了藍本,魏國也是在此基礎上強大起來的。

    魏文侯之後,其子魏武侯基本上沿用了他的政策,雖然魏武侯沒有那麼高的招賢能力,還逼走了吳起,但魏國國勢的確仍然在上升,到魏惠王時期達到頂峰,而後衰落。

    魏武侯丟棄了“三晉一體”的政策,有事沒事就去打一下韓趙,他臨終前又沒有處理後繼承人問題,導致去世後兩個兒子爭位,韓趙趁機介入,差點攻下魏國都城。

    魏惠王最終獲得了奪位之戰的勝利,並逼退韓趙,三晉聯盟也從此破裂,強大的魏國,需要面臨領土上的天然弊端。

    三晉都是原來晉國的卿大夫,歷經數百年發展才三家分晉,他們的封地不是一次分封所得,而是一代一代的分封累積所得和自己搶的,這就使得三晉各自的領土不是鐵板一塊,而是幾乎被分割的。

    魏國的領土就類似一個啞鈴,東西兩邊都有大量的領土,西邊以安邑為中心,東邊以大梁為中心,中間只有一小段魏國領土連通,這段魏土北邊是韓趙核心地帶,南邊是南韓核心地帶,魏文侯曾想跟趙國換地,但趙國不願,所以魏國的東西兩部聯絡非常之弱。

    魏文侯和魏武侯時期,魏國的都城都在安邑,在今天的山西南部,這裡往西過了黃河就是秦國的河西之地,魏文侯奪取河西之地後,從安邑出發可以穩固統治河西。

    都城在西部,魏國的重心自然也是在西部,在遷都大梁以前,魏國統治重心一直是西部,西部也較為發達,不過東部也不差,魏國不想放棄這塊肥肉。

    在魏文侯時期,齊國國內鬧著田氏代齊,楚國還在春秋末期被吳國滅掉後的恢復期,魏文侯藉著三晉聯盟的便利,從齊楚兩國奪取土地,把東部做大做強。

    魏武侯時期,秦惠公意圖奪回河西之地,結果在陰晉之戰中被吳起率領的魏武卒大敗,秦國被迫退守渭水平原,並龜縮於此。

    秦國的慘敗讓魏武侯認為其不再是主要威脅,繼而將目光轉向東部,以此時魏國的實力,繼續東進抵達汜上地區,宋、魯等國必定臣服,魏國將成為霸主。

    魏惠王沿用了父親的政策,往東進逼,不過魏國的稱霸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在齊威王繼位後,齊國也迅速發展,重新成為大國;楚國也度過了恢復期,對重返中原躍躍欲試。

    為了更好地參與東部爭霸,魏國遷都大梁,同時威逼韓趙換地,更好地聯絡東西。

    至此,魏國已經跟所有鄰居交惡,這個處在天下正中的國家將要面臨多線作戰的困境,並因此而衰落。

    一般來說,在位久的君主都會犯渾,有些犯得很的,如梁武帝,甚至導致亡國,魏惠王也沒逃出這個慣例,他在位四十年,小部分時候糊塗,一糊塗就會壞事。

    到魏惠王后期,商鞅變法已經在秦國展開,但魏惠王沒有注意到這個正在崛起的強敵,依舊在東方與齊國爭霸。

    爭霸以魏國的失敗告終,不過魏國國力強勁,儘管桂陵之戰敗於齊國,卻仍攻下了趙國邯鄲,逼迫趙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合約。舊都安邑被秦國偷襲佔領,沒兩年魏國擊潰齊國主力,秦國主動交還安邑服軟。

    接下來的逢澤會盟,趙國、秦國和泗上十二諸侯等都參與了會盟,魏惠王霸業鞏固。

    輝煌只是暫時的,魏國在與齊國的爭霸中消耗了太多力量,一旦爭霸失敗,這些臣服於強權的諸侯盟友頃刻間就會離魏國而去,還不介意咬上幾口。

    魏惠王並沒有醒悟,揮兵進攻沒有參加會盟的南韓,南韓向齊國求救,就有了馬陵之戰。

    隨著馬陵之戰魏國戰敗,魏國的強國威懾瞬間破除,齊國順勢西進,楚國趁火打劫向北攻魏,秦國也在西邊重創魏國,商鞅用計奪取河西,一系列的打擊之下,魏國就衰落了。

    魏國的衰落,很大程度上要歸結於戰略的事物,魏武侯和魏惠王還沒意識到戰國時期跟春秋時期的不同,他們還做著春秋時期霸主的夢,以為秦國、魯國等諸侯臣服就好,最後卻陷入東西兩線作戰,如果魏國的重點一直放在西部,秦國很可能連變法的機會都沒有。

  • 8 # 金鑼山讀史

    個人以為,地處中原並非國家衰落的關鍵,而在於能否及時抓住時機利用地緣優勢擴張才是關鍵。

    如果說魏國因為地處中原無險可守而導致衰落,那怎麼解釋曹操和朱溫的成功?

    曾經輝煌過

    三家分晉之後,魏文侯充當韓趙兩國的調停人,為三晉聯合打天下鞏固了外交基礎。在內政方面任用李悝變法、吳起、樂羊為將等人才開疆拓土,可以說,魏文侯領導下的三晉聯盟成功接下了晉國霸主的大旗,帶領韓趙光大了晉國的榮耀。

    到了魏武侯時期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所不同的是,被他欺負的秦、楚、齊三國已經醒悟,開始追趕了。

    魏惠王的抱怨

    魏惠王確實有大略,但並非雄才。記得魏惠王曾經向孟子抱怨: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按照魏惠王的說法,自己比其他國君更關心百姓,到頭來卻沒有看到實實在在的成績,這很讓人失望。而孟子答非所問,卻趁機向其推銷“仁義”來,這一番議論下來,魏惠王的心涼透了。

    戰國征伐流血犧牲是在所難免,並非魏惠王所獨有的。而在於外部形勢的變化和魏惠王個人的短板。

    《資治通鑑·周紀》中記載了“齊威王與魏惠王會田於郊”的故事:魏惠王向齊威王炫耀魏國有很多珠寶,而齊威王卻不以為然。他推出了檀子、盼子、黔夫、鍾首四個人才來說明他對寶物的認識,指出人才是最大的寶物。比較下來,高下立判。

    魏惠王時期,至少有商鞅、范雎、孫臏等人並未受到重用,讓魏國成為人才的過客,這不能不說是個損失。

    雖然他也重用了龐涓,可是卻讓更為優秀的孫臏溜走,這隻能說是魏惠王個人水平比起霸者差了不少檔次。

    晉國,天下莫強焉

    還是孟子在聽,這次梁惠王開始訴苦: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寡人恥之,願比死者壹灑之,如之何則可?

    三晉聯盟由於利益不均而破裂後,魏惠王沒有及時改變策略還是四面出擊,結果是處處捱打,連兒子也搭進去了,損失不可謂不重。

    外交上沒有修補三晉聯盟,軍事上四面出擊,政治上不能重用人才,想要保持不敗談何容易?

    隨著列國紛紛變法圖強的時候,魏惠王卻不能及時改弦更張,依舊沿著祖輩的足跡去發揮,當昔日的榮光變成反反覆覆的嘮叨時,我們似乎看到了魏惠王無奈的掙扎,畢竟輝煌過。

  • 9 # 若水韓流

    不僅魏惠王,千古一帝秦始皇也不能倖免!暴秦的名聲在秦始皇這裡表露無遺!秦滅六國使得國內人口銳減,在此基礎上秦國各級官員圈養童男童女,太監趙高與童男同寢,自丞相李斯之下多多少少都有,府邸裡的女眷都不下數十人,甚至上百!此秦國政績一敗。滅六國後又大興土木,建馳道修長城,增加庶民勞役,不思百姓疾苦,比以前商鞅制定的律法更加嚴酷,此秦政二敗。滅六國後秦始皇驕奢淫逸,往東海蓬萊尋長生不老之術,改建沙丘宮殿以供娛樂,三千童男童女被徐福帶走,以尋訪仙人求取長生不老之術,此為誤信讒言不聽良臣納諫,此秦始皇三敗!最終秦始皇被自己挖的墳墓給埋葬!相比之下魏惠王比秦始皇犯的錯少多了,魏國衰落一為決策失誤,二為戰略失誤。魏國有數次翻盤的機會,戰國前期魏國實力強於列國這是不爭的事實,但相對於齊國跟楚國,魏國實力無甚大差距,但對付弱秦完全可以合縱三晉(三晉為魏、韓、趙)東出西進南向,完全可以有一番大作為,其先君魏文侯便是依據此策稱霸於諸侯。他卻視趙、韓如鯁在喉,非得除之後快,此為自斷手腳,令敵人有可乘之機!在對付秦國之時,滅秦本來已經是手到擒來的事,卻坐視秦國休養生息,最終在河西之戰中敗給經過商鞅變法的秦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lol狗熊技能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