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純潔的蚊子
-
2 # 看經典品百味人生
在中國古代,我們經歷了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再到封建社會的演變,而演變過程最重要的體現就在於,從遊牧民族到了中原定居,成為了一個會耕種的民族,因為會耕種,所以我們就會有源源不斷的糧食,我們也就解決了溫飽問題,而經濟,政治也得以發展。
但並不是所有地方都適合耕種的,只有在中國的平原,也是中原地區才適合進行耕種,進行我們所謂的小農經濟,而在這些中原地區的外面,這是大片的草原和戈壁沙漠,在那裡,也有一些少數民族的存在,他們被我們稱為遊牧民族,聽這個名字我們也就知道了,他和我們耕種民族有著天壤之別,他們是放牛放羊。
哪裡有草原,哪裡有水源,他們就會遷徙到哪裡去,最著名的應該就是蒙古族人吧,他們的蒙古包深入人心。但是這樣的遊牧民族,他們的經濟十分的匱乏,並且經常會有餓死人的情況出現,所以說,遊牧民族歷朝歷代都對中原民族虎視眈眈。
他們一開始會用自己的牛羊肉或者精美的布製品去和中原邊塞,比如雁門關,山海關那裡的居民進行交換,用這些東西換來糧食,但是很多時候,他們並沒有這些以物換物的資本,為了填飽肚子,他們只能鋌而走險發動戰爭,去騷擾邊關的百姓,搶奪他們的食物。
作為一國之主的皇帝,他們也非常的頭疼,遊牧民族經常騷擾邊關,也讓他的統治岌岌可危,所以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會想一些辦法去對付這些遊牧民族。古代王朝是如何對待遊牧民族的劫掠呢?遊牧民族,他們長期生活在草原之上,他們所用的兵種也就是騎兵。
騎兵的特點就是速度快,作戰兇猛,來無影去無蹤,很像我們現在的閃電戰術,對於穿著沉重盔甲的中原士兵來說,這無疑是一種噩耗。因為中原士兵的移動能力,根本跟不上游牧民族的騎兵。所以,古代各王朝的皇帝,就算派出了自己的主力軍,去和遊牧民族的騎兵對抗,也佔不了什麼便宜。
遊牧民族的騎兵看到中原士兵來了之後,發現打不過就會離開,而中原士兵長途跋涉,又十分的勞累,在邊關也得不到休息,而且經常受到遊牧民族的騷擾,所以每次出征都鎩羽而歸。所以,古代君主在遊牧民族上的態度就分成了兩個派別,一個就是委曲求全派,而另一個就是激進的。什麼叫做委曲求全派呢?
就是皇帝將自己膝下的公主,下嫁給遊牧民族的可汗,這樣也就相當於遊牧民族和中原的皇帝進行了聯姻,皇帝也會對遊牧民族給予幫助,給他們糧食吃,幫助他們,這樣一石二鳥的方法,可以避免遊牧民族對邊關的騷擾,另一方面可以將遊牧民族納為己用,增強自己的實力。
什麼叫做激進的呢?那就是會發兵去攻打這些遊牧民族,將他們一舉消滅。但是我們知道遊牧民族,傍水而生,他們沒有固定的居住場地,哪裡有糧草,哪裡有水源,他們就會在哪裡,而且遊牧民族十分的小,他們在草原上十分的分散。
就算你消滅掉了一個騎兵團體,還有無數的騎兵團會進行騷擾,所以說這也就是困擾歷代皇帝的問題,如何才可以一舉殲滅群遊牧民族?但是我們也會有相應的解決辦法,我們前面說過了遊牧民族是哪裡有水源,哪裡有草料,他們就會定居在哪裡。
如果我們將水源和草料給他掐斷,那麼遊牧民族再怎麼遷徙,都不會有水源和吃的東西,也就會被活生生的餓死,如果他會進攻邊關,我們也有重兵把守,讓他進退兩難,這樣不就可以將它一舉消滅了嗎?
所以古代的皇帝,會在水源或者豐沃的草料旁邊進行重兵把守,一旦遊牧民族遷徙到這裡,就會對他們進行攻擊,這也就是古代王朝對遊牧民族劫掠的兩種方法。
-
3 # 軒轅凌霄
鹽鐵法
有本鹽鐵論的
遊牧民族沒有完整的工業體系,產鹽地區都在中原王朝手裡,這是草原民族最大的弱點!
多強壯的戰士也得吃鹽
多好的戰馬也得有馬鞍馬蹬
多準的箭也需要鐵製作箭頭
中原王朝只要抓住貿易通道就能解決問題
神州兩次陸沉
一次蒙元
一次滿清
都是中原王朝自己沒玩好
政策失誤所致
-
4 # 多臻貴
遊牧民族的劫掠,本質上就是為了生存,只要生活過得去,遊牧民族也不願冒著風險與強大的中原王朝對抗!
然而古代的中央集權制,由於國力的限制,通常所剩餘的財富不多,無法供給遊牧民族渡過難關!同時,也憂恐遊牧民族人口增加,對王朝構成更大的威脅!
於是乎越是封堵,越是打擊,遊牧民族越少,反而戰鬥力越強,組織能力更高,只有適應戰爭法則報團取暖才能生存下去!
農村孩子吃苦受累,體質健碩,可以打得過幾個城市孩子,如果將其同化過上安逸的生活,無論是處於維持現狀,還是為了融入更大的圈子,都不會再動武!
所以,清朝的經驗可以借鑑,削奪其兵權,避免其合併壯大,中央給與經貿扶持和交流,令蒙古不再為災害所困擾,再輔以宗教信仰的宣傳,遊牧民族自然服從不再為禍邊疆!
-
5 # 雲端美
中國古代對付北方遊牧民族辦法大全——修牆、聯姻、戰爭、澶淵之盟。為什麼最後一個王朝還是當時入關只有50多萬人口的滿清?兩千多年沒有找到解決方案。
北韓也是農耕民族,它人口比中國少多了,它是怎麼活下來的呢?蒙古鐵騎征服中原北韓還在,滿清征服中原北韓依然還在。
中原禁止民間養戰馬,就註定了要8個人對付一個人,騎兵一個就是頂八個步兵。即便如此,中原人口也遠遠多於北方遊牧民族 ,通常人口都是他們百倍。這就是《商君書》馭民五術、國家恐怖主義、連坐、株連、滅九族、莫須有、等級奴役、偽君子學說共同發揮作用的效力了。
捱揍成為常態是秦制以後;人沒有戰鬥力了,雖然方便統治,但匈奴、羯、氐、羌、鮮卑、党項、契丹、女真、蒙、滿都可以打得你找不著北。虛假的“發達”經不起檢驗;獨立思想都不可以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思維在一個小盒子裡,行動力就是下跪。中日韓一起振興足球,一起職業化,20多年後還在一個水平嗎?這就是思維模式後遺症。經濟能力好一點嗎?還是藝術出品強一些?不建立基於平等的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個人能有創造力嗎?團隊能有力量嗎?
對付北方遊牧民族,允許民間養戰馬就可以了。他們只能向北遷徙,直到中原人不想去為止。自由的力量最大,當你想不到辦法了,看看自由的空間還有沒有。
-
6 # 史官筆記
縱觀從古到今,對於解決邊境遊牧民族的問題的方法,其實屈指可數,如在保證不發生戰爭的情況下,一般會選擇和親或是稱臣納貢和招安政策,雖然很屈辱沒有武力解決的霸氣,但卻能換來短暫的和平,可以保證百姓生活安定。如果到了不得不發生戰爭時,政府也會組織大軍前去攻打。
仔細分析,遊牧民族和中原農耕民族最大的區別就是,遊牧民族居無定所,一遊牧為生,所以生活並沒有保障。中原的農耕民族就不一樣,歷朝歷代政府都會分給農民土地,保證最起碼的生活。遊牧民族來侵擾無非就是為了錢土地和糧食,如果不是生活艱難,誰也不願意去發動戰爭,都希望可以老婆孩子熱炕頭,和平相處。
個人認為解決遊牧民族最徹底的方法還是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如唐太宗李世民時期,少數民族就很少侵擾中原地區,而且唐王朝時期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少數民族還親切稱呼他為“天可汗”。與其用暴力,不如用德行,將心比心。豈不是上上之策!
-
7 # 程林144971441
1.是移民,不是把草原民族移進來,而是漢人移出去,改草場為農田,但是北邊太冷,我們又故土難離操作難度大。2.最穩妥的辦法就是猛攀科技樹,造出簡便易操作的武器,比如槍,那麼在兇悍的草原民族,都會變成能歌善舞,熱情好客,中原大家庭的一份子
-
8 # 劍膽琴心之一天圓地方
史記有載:自有史載以來,中原大地兵伐戰亂不止。
三皇五帝時期————共工之觸不周山,舜伐三苗;黃帝與蚩尤中原大戰,逐鹿中原一統天下。
周幽王峰火戲諸侯,加速了西周的快速滅亡。西戎大批入侵,周朝差點滅亡;周平王為避西戎兵勢之威而遷都而得以保全,這就是歷史上的“平王東遷”。
春秋戰國時期,弱肉強食……秦始皇贏政一統天下,開創了中國意義上真正的大一統!秦始皇一統天下並六國,統一文字;天下車同軌、書同文,修萬里長城以御外敵。秦始皇以暴制暴沒有采取養兵息民之策,而採取橫徵暴斂以達奢靡之意願;窮兵黷武而經二世終至國破家亡!
漢高祖劉邦奪取天下,採取黃老學說;息兵養民。採大儒董仲舒之策制定禮儀,自此罷免百家獨尊儒術;終以民心所向而得天下!
大漢王朝自漢高祖歷兩世與民修養,外以和親之勢為漢武帝劉徹打下了一統天下的堅實基礎。歷史上的戰爭不止是武力的征伐,最歷害的侵略來自於無形中的文化侵略。南入不毛之地,西至沙漠;北至長城以外,東入大海————這時的華夏兒女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
王朝歷代更迭不止,惟民心所向者無敵於天下也!與民合洽,無分你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天下而大同!
天下之勢,惟民心所向為無敵之勢!
-
9 # 老圃
先看歷史。
如何對待草原族群始終是中原王朝的一大難題。歸納起來無非是兩個辦法,一是和一是戰。
儒家的辦法是和。儒家主張和為貴,和不止是道德準則和價值,也是治政的手段和目標,對內和諧對外同樣要求和諧。
對外和諧的主要做法是和親、分封、邊貿。除了主動去做還有被迫的一面,當中原政權衰弱的時候不得不採用這個辦法,甚至以進貢換取暫時的安寧。就漢朝而言,從劉邦到三國代漢,這是主導國策。
戰主要以武帝為代表,之後也打,但規模和持續時間都比較有限。效果如何,匈奴被打殘了,然而過個一兩代又死灰復燃,真是打不死的小強。既使匈奴滅亡了,後續的草原民族又成長起來。
清朝的辦法比武帝有效的多,以長城為線,規定蒙族不許越界放牧,漢族不許越界種地,實際上採取的是隔絕策略。阻止蒙族獲得充足的糧食以及先進的冶煉打造技術,既使你有鐵礦也生產不出鐵器,再加上沒有糧食,斬斷了南下的物質基礎。
草原族群與中原的矛盾以及關係是生產方式的不同所造成的。內地是農耕,草原是遊牧。遊牧較農耕屬於落後的文明,效率低,而且極不穩定,一有天災,諸如旱災、蝗災、白災(大雪蓋住枯草),便衣食短缺,為生存下去只能南下掠奪。同時由於是逐水草而生,小冰河時期草原向南蔓延,他們便越過長城(農牧自然分界線),侵入中原地界。
怎樣才能一勞永逸地解決這一矛盾呢?戰首先必須排除掉,漢武帝即是教訓。清朝的做法也不可取,久而久之會造成草原族群的離心離德,從而分裂出去。
唯有和。正是因為和為貴,中華民族和文化才沒有在族群衝突中滅種。
這也是新中國的辦法,與儒家實際上是一脈相承的,但具體操作要豐富得多。
首先是尊重草原族群,以自治區域的方式處理中央政府與地方的關係。
其次是生產方式。借國家工業化的程序和機會改變草原地帶落後的生產生活,使工業成為經濟主體,由此徹底解決因生產方式不同所造成的隔閡與矛盾。
再次是文化相融。這一條解決的是思想意識和感情問題,意義更加深遠。
古代雖然沒能徹底解決族群關係問題,但確立了思路和進行了實踐,沒有祖先的探索就沒有今天民族和睦的局面。
下圖 東漢和親的王昭君
-
10 # 雜看世界
融合融合再融合!
事實上,在中國古代歷史程序中,一直都是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對抗史。
自夏商周時期開始,一直到了清代,這種對抗就從來沒有停止過。
從商代的婦好到漢代的衛青霍去病,多少將士都曾經在這場對抗之中拋頭顱灑熱血。
可是結果呢?
真的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嗎?
也不盡然。
霍去病北逐匈奴,封狼居胥,一直打到翰海(今貝加爾湖),方才回兵。經此一役,“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
可是在東漢末年,五胡亂華,晉朝南遷,數千萬人死於這場動亂。
貞觀四年,李靖滅亡東突厥,掃平漠北,但是唐代末年五代十國建立,契丹崛起,壓著後來的宋王朝猛揍。
即便是一向以強硬態度著稱的明代,也曾經有過“土木堡之變”,連皇帝都做了階下囚。
那麼就沒有成功的嗎?
還真有!
誰呢?清代!
我們都知道,清朝初期採用滿蒙聯姻的策略,拉攏蒙古諸部,而蒙古在當時也出現了像孝莊太后這樣的後族。
並且,滿清採取分批遷徙漢人的策略,使得大批的漢人進入了草原,西北,以及甘肅等地。
而這種民族的融合成效也是巨大的,農耕文明帶去的一些先進的技術使得遊牧民族不用再靠劫掠才能獲得日常所需的糧食,藥品,禦寒衣物。而文化的融合更加使得遊牧民族開始學習農耕文明的一些生活習慣。
這樣,才一點點消弭了兩種文明的強對抗現象,開始趨於走向同化。
所以,沒有什麼是同化做不到的,而要想完全消滅掉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矛盾,也只有同化一條路。
而現代多民族共存政策也證明了這一點,只有當所有民族都可以相互交融相互交流的時候,才能夠徹底消除對抗,走向共通。
-
11 # 薺菜糰子
最徹底的方法?當然是攻心。也就是讓遊牧民族和中原王朝同心同德。但遊牧民族問題對華夏民族而言,基本上是無解的。中原王朝強大時,可以擊敗甚至驅逐遊牧民族,但農耕文明並不能在草原定居,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你殺一批趕一批又會有新的遊民民族滋生繁衍,等中原王朝內部出了問題,遊牧民族又會乘勢而起。由於文化和宗教問題,當時的農耕民族又不可能和遊牧民族同心同德親如一家。華夷中外的界定,使得儒家文化不可能同遊牧民族平等交往,而是一種居高臨下的俯視態度。所以試圖以儒家文化同化遊牧民族的嘗試終究都是失敗的。人家遊牧民族自認為是天之驕子,你中原政權卻說他們的文化是落後野蠻的糟粕,得膜拜學習我們的才對,人家當然不樂意。遊牧民族崇拜強者,你強大的時候可以崇拜你,但不意味著人家會放棄自尊和自己的文化習俗,承認自己野蠻落後。惟一取得成功的中原王朝是清王朝,因為滿清征服東部蒙古的時候,自己也是蠻夷,沒有華夷之辯的隔閡。在蒙古人看這不過是草原上又來了個強者,而且這個強者很尊重蒙古貴族,平等論交通婚。等滿清打下中原,仍維繫著上層通婚和共同壓制漢族的同盟性質的關係。對蒙古貴族給予各種榮譽和賞賜,以示恩寵友好。又利用對藏傳佛教的禮遇建立基於共同信仰的精神聯絡。與此同時,採取分而治之的政策,透過分封王公劃分牧場,禁止兼併和大範圍遷移。讓蒙古人各自為政,不能統一。但草原上的衝突和遷移源於對生存空間的爭奪,不是中原王朝一紙法令可以禁止的。於是滿清還有個損招就是限制蒙古人口,規定一定比例的男子要出家為僧,表面上是尊重鼓勵蒙古人對佛教的信仰,實際上限制人口數量,避免由此帶來的部落間爭奪生存資源的衝突。拒絕接受並挑戰這種秩序的,比如準格爾部,則被滿清滅族。在這種恩威並用雙管齊下的政策下游牧民族終於不再是外患而是成為帝國的一部分。
回覆列表
這方面做的最好的就是清朝,聯盟,連婚,給予與平等的民族地位。之後從內部瓦解其擴張意圖。為之我用,榮辱與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