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大國布衣

    熟悉唐玄宗的人都知道,他的英明神武在歷史上也能算排得上號的,但是為什麼他就會被,兒子李亨篡位奪帝呢?

    其實這與安史之亂有著莫大的關係,太子李亨之所以能夠如願以償,也可以說是託了安史之亂的福,當時一些細節和決定,成了篡位奪權能夠成功的關鍵,以下幾個原因不得不提及:

    信任的崩塌遠比戰爭的失利更加可怕。

    首先,在李隆基的勵精圖治之下,不可否認的是唐朝迎來了空前絕後的盛世,人民生活幸福安居樂業。

    但要說完全沒有風險,或者是完全沒有隱藏的危機,當然不能夠讓人信服,萬事萬物都要遵循一定的發展規律,盛極必衰這也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安史之亂也就成了盛世的一個轉折點。

    盛世之下,更容易讓人得意忘形,各種事實真相也會隨之被掩埋,極少有人會以理性的態度,去分析和麵對即將到來的災難。

    當潼關失守之後,即使李隆基宣佈要御駕親征,也已經沒有人願意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險了,好大家一起好,但是兵敗如山倒的道理,很難憑藉一己之力改變。

    信任的崩塌遠比戰爭的失利更加可怕。沒有人擁護,也就只能子承父位,也可有可能重新激發百姓心中的信心。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的道理,人人都懂。

    其次,在當時那種情況下,也迫切需要李隆基做出改變,但是改變短時間內指定沒有好的效果,還不如直接退位讓賢,換一個人來的實在。

    要想引領一個國家的發展,必須具有很強的號召力,長期的盛世太平,再加上沒有足夠的風險和憂患意識,也讓李隆基喪失了抵抗的能力,或許還深深沉浸在此前的夢境當中無法自拔!

    當時的李亨,也正值年輕有為的時候,正想借此機會得以讓自己無處安放的內心,好好施展一下。

    迫不及待的激動心情,也讓他想早一點突破父皇的束縛,早已按耐不住那顆蠢蠢欲動的心,讓他藉機撥亂反正,也能夠證明他的實力與作用。

    說白了,這就是一個機會,不佔白不佔的大好機會,朝中無父子,以大局為重,有些該犧牲的還是要犧牲的。

    人是被逼出來的,李亨再也受不了了

    父皇可以不作為,但是他自己不可以。18年來,他等的就是這一天,當太子也不是那麼好當的,面對各方勢力的排擠打壓,他豈能不著急?

    一直默默無聞下去,等待他的只有死亡,只不過是時間長短的問題,在至高無上的權力面前,沒有人會經不起誘惑,既然自己已經到達了這個地步,沒有退路可走的他,只有拼命往前衝。

    默默在背後隱忍了這麼多年,也是時候該報仇了,多等一天就要多增加一天的風險,誰也保不準,明天會發生什麼。

    正好藉助安史之亂的爆發,也要付出自己的全部實力,賭上這一次,父親已經不是曾經的那個父親了,他對於形勢也不能準確無誤的把握了,這一切也不過這是在必行罷了。

    時機已然成熟,此時不做,更待何時?

    當然這裡最重要的原因,也就在於他當時的舉動,其實還是符合當時軍民內心的想法的。

    當時唐玄宗帶人倉皇出逃就足以證明一切,他當時已經沒有反抗的慾望了,唯一的目標就是活下去,以至於連奮起抵抗的勇氣都沒有。

    他拋下的是全國子民,丟掉的是全國子民對他的信任,李亨只要稍微有點擔當,也能在短時間內積累大量的人氣,也可以說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

  • 2 # 我來讀歷史

    李隆基在位時間太長了,而且對權利的把控是非常嚴格的,這讓李亨非常得不安。

    因為安史之亂,李隆基已經元氣大傷,號召力和精力大不如前,才使得太子李亨能夠得償所願,繼承皇位。曾經的唐明皇的李隆基貪戀權柄可是一日殺三子,兒子殺的多,才使得太子位輪到了李亨,這時的李亨在這樣的父皇的特殊照顧下,每日如坐針氈,提心吊膽,所以他在脫離李隆基後,不久即皇帝位。我分析有三個原因李亨能夠即位皇帝。

    第一,在安史之亂的打擊下,李隆基的威望一落千丈。雖然李隆基在位期間唐朝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但安史之亂的爆發,使得被盛世掩蓋的各種危機都顯現出來。潼關失守後,李隆基宣佈要御駕親征,也沒人相信。在西行的路上,跟隨李隆基的人紛紛逃跑,普通百姓也指責李隆基的種種失誤。馬嵬驛軍事譁變後,李隆基親自出面“慰勞軍士,令收隊,軍士不應”,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李隆基喪失了軍心民心,導致民心軍心都支援太子李亨即位。

    第二,在混亂的局勢下,李隆基自己已經沒有什麼號召力,他迫切需要用另一個人的威望團結全國的力量,最合適的人選就是太子李亨。馬嵬驛父老的挽留,使李隆基意識到自己也有可能成為下一個楊國忠。他堅決不肯留下,於是他讓李亨留下撫慰人心,這時的李亨如脫韁的Mustang,可以逃離李隆基的控制,為他日後在甘肅即位創造了可能。

    第三,當了四十多年皇帝的李隆基有著高超的政治手腕。他清楚地知道,大敵當前,李唐政權最需要的是團結。當他得知李亨真的即皇帝位以後,儘管心裡有諸多不情願,只能無可奈何的例行公事後補了讓出皇位的手續,交出了自己控制了四十多年的大唐王朝的政權。

    所以李亨即位是形勢所迫,也是得償所願的結果。

  • 3 # 晉西三角

    1.唐玄宗老了,幹不成事了,不比年輕時,朝中奸人當道,他不下臺,沒法整治。

    2.李哼不想辦法上臺,結果可能被廢甚至丟了身家性命。

    所以趕緊在靈武登上皇位,然後尊遠在四川的唐玄宗為太上皇,並派出兵士半道迎接繳械,回來玄宗就即可被軟禁了,還算乾脆利落,要是拖泥帶水有一絲猶豫仁慈,歷史可能要改寫了!

  • 4 # 青鸞驚鴻

    李亨不是搶唐玄宗的皇位,而是形勢所逼。

    【01】太子之位

    李亨並不是唐玄宗一開始就立的太子,他的兄長李瑛為太子,後來犯事被廢殺,才有了他的機會,但當初大臣們並不是推崇的他,而是武惠妃的兒子李瑁,也就是楊貴妃的前夫。但是李隆基不知道出於什麼考慮,沒有同意,最後立了李亨。所以李亨的太子之位,得來不易,也受到諸多大臣的不滿。

    【02】李林甫和楊國忠的迫害

    李亨當上太子後,並沒有因此而過上輕鬆的日子,反倒是成天小心翼翼的,一開始是李林甫對他的迫害,凡是能扯上太子的案子他就會無限擴大,想拉太子下馬,結果李亨只能採取丟車保帥的做法,犧牲了自己一個又一個的妻妾才保得自己平安。

    李林甫死後,就是楊國忠,楊國忠仗著楊貴妃,為所欲為,甚至想上演武則天時期的歷史,楊家獨大,所以對太子也是使盡手段。

    【03】安史之亂

    李亨或許命不該絕,在楊國忠還沒全力對付太子之時,安祿山領頭整了個安史之亂,弄得唐玄宗帶著李亨和一些近身之人倉皇出逃,往蜀地而去。在出長安不遠的馬嵬坡,李亨看到了自己的機會,覺得是剷除楊國忠的好時機,便發動了兵變,讓唐玄宗殺死了楊國忠,賜死了楊貴妃,並與唐玄宗分道揚鑣,去了靈武,登基稱帝,尊唐玄宗為太上皇,並第一時間派人入蜀報告。

    可見李亨並無逼唐玄宗退位之舉,只是形勢所逼,為自己的生存,加上收復失地,平定安史之亂的需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體》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如何概括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