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半世浮沉一場空

    這部新電影《地球的最後的夜晚》仍然與過去的風格相同,講述了一個克里人的故事。 在回到家鄉的路上告訴男性主角,不斷夢想著一個女人,找到這個女人的過程,也是他回憶過去的過程。電影中有一個場景,他走進電影院的同時戴上3D眼鏡,暗示觀眾戴上3D眼鏡並觀看3D鏡頭一小時。

    那是一場夢,沒想到,簡單的3D眼鏡切換,畢贛居然把所有觀眾拉進了夢中。在這個夢想中,黃覺震撼了煤礦車,深入十二年前的黑暗之夜。一小時遠鏡頭也在展開。大家都知道,畢贛對塔可夫斯基很是崇拜,而路邊野餐中的遠景則表明了他對大師的尊重。

    整部影片,不太推薦非文藝片愛好者觀看,否則免不了罵街,文藝片愛好者可以去看看,帶著挖掘主題的疑問去觀看這部電影,應該會收穫頗多。

  • 2 # 蒼海一文

    整場電影我只記得了蘋果,走樓梯,就這兩個片段佔了一大部分內容。 說什麼文藝片什麼的我真的是不懂,片名跟內容有什麼關聯我也是看不出來了。 反正,電影院有暖氣,座椅也挺舒服的,還買了爆米花,吃完就可以閉眼了,挺好。

  • 3 # 微影菌

    《地球最後的夜晚》

    是畢贛

    導演的第二部長片電影,他聰明地運用了電影技術的革新,為觀眾帶來了一個富有表現主義的結局。他在第一部作品

    《路邊野餐》

    中用了一段40分鐘的長鏡頭,而本片結尾處的鏡頭比

    《路邊野餐》

    還要長,而且是以3D形式呈現的。這段情節發生在一場夢境之中,帶有明顯的啟示感。

    《地球》是一部充滿著抒情氛圍的新黑色電影,影片一開始時充滿詩意,講述了黃覺所飾的男人回到家鄉,尋找他失去已久舊愛的故事。後來他走進電影院,戴上3D眼鏡——這裡也是給了銀幕外觀眾的一個提示,讓我們跟隨黃覺一起戴上3D眼鏡,觀看接下來長達近1小時的3D長鏡頭。

    《地球》繼承了王家衛和塔可夫斯基的風格

    這個花招在影評裡聽起來沒那麼厲害,但這段鏡頭確實觸及了電影藝術的極致,

    將觀眾吸引到一個完全浸入式的體驗之中,透過技術的魅力,聯合高水準的藝術手段,講述了一段超現實的情節

    《地球最後的夜晚》

    讓人感到驚喜,它繼承了王家衛和塔可夫斯基的風格,將豐富慢熱的故事變成了導演的一場大膽賭局,讓人被其所深深吸引。

    在《地球》出現之前,影史上也有過類似炫技般的長鏡頭(比如《俄羅斯方舟》),但本片卻始終保持著它獨特的精準韻律,用一個多小時的時間構築出了悲傷的情緒。最開始,本片看上去像是一部節奏舒緩的文藝作品,圍繞著黃覺飾演的羅紘武展開。他是個孤獨而又情緒化的人,為影片奉獻了憂鬱的旁白,訴說著他對貴州凱里的回憶,以及他回到家鄉的意義。

    《俄羅斯方舟》的長鏡頭也為人所津津樂道

    【以下部分包括微劇透】

    羅紘武漫步在下著雨的街道上,回憶起曾經的愛人,也就是湯唯所飾演的萬綺雯,霓虹燈閃爍的光澤像是將人拉近了回憶。故事閃回到2000年,羅紘武和陳永忠飾演的惡棍左宏元大對決,還重新體驗了因李鴻其飾演的老朋友白貓被謀殺,而心靈上受到的創傷。這些敘述像碎片一樣零零散散,羅紘武無法將整件事完全回憶起來。“記憶生鏽了,”他在電影裡說道,與影片的基調相得益彰。

    在讓人心醉神迷的甜膩瞬間,和孤獨漫步的鏡頭之間,羅紘武走在昔日駐足的街道上,每走一步都彷彿在復活著自己的過去,看上去似乎是心滿意足。但他的日常生活片段,與夢境相比不可同日而語,當他迷迷瞪瞪地“睡”入3D世界時,觀眾也會跟隨他一起,真正開始這段旅程。

    黃覺與湯唯所飾角色曾是戀人

    在進入另外一個維度後,

    《地球最後的夜晚》

    故事在一個漆黑的洞穴裡重新開始,羅紘武在這裡看到了神秘的年輕版白貓。兩人一起走出狹窄的洞穴,進入一個開闊的空間,攝像機一路追著他們,羅紘武也隨著搖搖晃晃的索道滑到一片窄小的營地上。在這裡,他碰到了另一位來自他過去的女人。在羅紘武進行著他卡夫卡式漫無目的的旅程時,畢贛的鏡頭經常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移動旋轉著,時不時會保持幾分鐘的靜止不動。

    影片驚人的手法讓觀眾彷彿被催眠般釘在了大銀幕前,而整個情景也讓人相信,影片中沒有任何循規蹈矩之說,更不會遵循可預見的軌跡發展。羅紘武在臺球廳硬槓一對小混混的戲份,對時機的操控非常考究,這一幕鏡頭甚至讓所有觀眾屏住了呼吸。

    畢贛的攝像機不會按照傳統方式去講述故事,但他的敘事基礎卻保證了角色的細節完整。他的電影並不會讓人在情感上感到愉悅,極簡主義的敘事也許會稍顯冗長,但對於一部重新定義瞭如何“看電影”的先鋒之作來說,這點又實在算不得什麼。在戛納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首映時,《地球最後的夜晚》給人們提供了與眾不同的驚喜體驗,攝像機將人眼從它自身的限制中解放出來,擁抱了更多可能性,讓人的精神層次走上了一個新臺階。

    沒有什麼比在夜色中尋找人生意義更美妙

    長夜漫漫,羅紘武一直在尋找在他人生的每個階段中,折磨著自己的諸多元素。《地球》告訴觀眾,沒有什麼能比在夜色中尋找人生的奧義,更優雅、也更具有美感的事情了。在這場大師級的電影豪賭中,攝像機深入窺探到主角的靈魂之中,找到了蜷縮著的整個宇宙。影片的前一個小時,觀眾也許會覺得莫名其妙地拿著副3D眼鏡怪傻的,但看到最後,就不會有人願意放手了。

    個人感覺每部電影都有好的地方,這部電影反正我找不出來,也許很多網友跟我一樣的感受,握草這什麼爛片!

  • 4 # 朋哥解說

    現實中,男主羅紘武因為父親去世回到老家凱里,男主知道好友白貓是左宏元殺死的,於是找到了左宏遠的女友萬綺雯,男主與其說想威脅她,不如說愛上了她…於是兩人合謀殺死左宏遠,之後男主進了監獄,萬綺雯消失了。出獄之後男主千方百計找到了萬綺雯,可是在能真正見到萬綺雯之前,他還得等上三個小時,於是他去了一間電影院…在座位上他做了一個夢…在夢中他分別見到了少年時的白貓,萬綺雯還有他母親的化身,電影結束於男女主在夢中的一吻

    有些東西描述不來,給你推薦個影評,我也不能複製貼上,你可以看看,有獨到的見解,包括很多細節解釋,人格以及心理分析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710472/#comments

  • 5 # 豆芽兒說事兒

    不請自來~

    《地球最後的夜晚》是導演畢贛的影片風格在我看來,與之前的《路邊野餐》風格差不多。我喜歡將畢贛的影片稱為文藝片,曾經寫《那人那山那狗》的影評時,我就用《路邊野餐》作為比較寫的。

    不容置疑的是,畢贛的電影風格是偏向於文藝片的,至少在現在的電影市場是比較新穎的。

    但是現在的電影受眾對於文藝片進入電影市場還不是很習慣,所以電影在上映之後出現了褒貶不一的口碑現象。

    在我看來,畢贛的《地球最後的夜晚》還是要多品味幾遍才會懂得。

  • 6 # 影視爛番茄

    公允地說,這不是一部大爛片,比咱們最常見的那種只知道“哈哈哈”的電影要好很多。

    但它的確不適合普通觀眾去看。

    它在影像風格上更像是塔可夫斯基、侯孝賢加安哲羅普洛斯的結合體,總結下來就三個字:長、悶、困

    畢贛不止一次在公開的採訪中表達過他對塔可夫斯基的崇拜,他的兩部長片也都在一定程度上致敬了偶像的《潛行者》。

    這本來沒什麼,劉慈欣說過:

    我的一切作品都是對阿瑟·克拉克最拙劣的模仿。

    那畢贛也完全可以說,我的一切作品都是對塔可夫斯基最拙劣的模仿。

    區別在於,大劉這麼說是自謙,畢導這麼說可能是自省。

    為了讓大家更明白這電影講了什麼,我試著以正常的邏輯捋一捋這個看起來很玄的故事。

    羅紘武(黃覺飾),一個在緬甸賭場看場子的。十二年後,因為父親離世,他回到了老家凱里。

    在舊屋的一個壞鍾裡,他發現了母親的一張老照片,於是鬱結在他心裡的三段往事,就此爆發。

    母親:羅紘武對母親的印象是很模糊的,他不記得母親長什麼樣子,只知道她拋棄了自己和一個養蜂人私奔了。

    朋友:羅紘武的發小白貓(李鴻其飾),當年讓他給黑老大左宏元(陳永忠飾)拉一車蘋果,裡面藏著一把槍。

    但羅紘武因為剛離婚,就把這茬給忘了,導致白貓慘遭毒手,被扔下礦洞。

    情人:羅紘武得知兄弟因他而死,心懷愧疚,想找左宏元報仇,結果找到了他的情人萬綺雯(湯唯飾)。

    沒有一絲絲意外,他們在很短的時間內,相識相戀、懷孕墮胎,萬綺雯要羅紘武幹掉左宏元,然後相約私奔到緬甸。

    但得手之後,萬綺雯卻突然消失了。

    怎麼樣?慘不慘?

    我們來看看這個漢子都經歷了什麼——

    母親將他拋棄,朋友因他而死,愛人下落不明,孩子胎死腹中,最後父親的離世,讓他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孤家寡人。

    這也是整部電影風格如此孤寂、陰冷的原因,那個不斷漏水的屋子,就像他的內心一樣,空洞、潮溼。

    不知道為啥,觀影過程中,這片子總給我一種賽博朋克的科幻感,尤其是隻身行走在石板路上羅紘武,有沒有幾分《銀翼殺手2049》裡高斯林的味道?

    越是孤獨的人,就越渴望救贖。

    《2049》裡高斯林的救贖是身份認同,而《地球》裡羅紘武的救贖,顯然就是上面我提到的那些。

    可白貓、父親、孩子都已經離開,母親更是連面都沒見過,唯一能解釦的人就只剩萬綺雯了。

    歷經千辛萬苦,羅紘武眼看就要找到萬綺雯,結果等待期間,他走進影院,看了一場電影,進入夢境。

    自此,本片在電影層面最受爭議的部分來了——長達70分鐘的長鏡頭。

    我並不喜歡這個設計,因為對一個“夢”而言,這樣的編排太過清晰,既違背了“造夢”的最初意願,又增加了許多無意義的鏡頭。

    你能明顯感覺這裡面有很多對白和停頓都是為了完成這個鏡頭而硬加上去的,導演對長鏡頭的執念大過了藝術本身。

    夢裡羅紘武見到了自己沒能來到世間的兒子,他給他取名小白貓,還陪他打了一場乒乓球;

    他見到了年輕時候的萬綺雯,那個時候她叫凱珍,紅衣紅髮;

    他還見到母親,因為不記得樣貌,只能用白貓母親的臉來替代,他只記得母親喜歡紅色,於是也給了她一頭紅髮。

    有一種說法,說電影裡的手錶、紅髮都在暗指小鳳(羅紘武母親)、萬綺雯、凱珍其實是一個人,整部電影根本就是羅紘武對母親離去的執念。

    如果真是這樣,那這就是一個典型的“俄狄浦斯式”的戀母故事,可以說非常非常無聊...

    總的來說,我不覺得這部片子有多好,尤其是長鏡頭的處理,精緻有餘而共情不足。

  • 7 # 星朦xm

    這是一部真正的藝術作品,是一部能引起心靈相通、共鳴的大作!

    送給所有已經或者將要看到這篇影評的讀者,感謝你們一直以來對我文字的喜愛!

    也許,我寫得不夠好,也許,你們比我寫得更好,但既然我們能夠相逢,我願意在這時間軸上留下自己的感情,相遇相識相知即是緣分, 一切的文字,都是為了不辜負你們對我的喜歡。

  • 8 # 影視劉彥祖

    說實話,第一次聽到這個片名我以為是個紀錄片⁽⁽٩( ´͈ ᗨ `͈ )۶⁾

    所以還得自己去看,然後做出自己的評價。

  • 9 # GGstar

    首先我認為評價一部電影的質量要從多方面綜合考慮

    畢贛自編自導的文藝劇情電影《地球最後的夜晚》上映時間2018年12月31日,張艾嘉特別出演,湯唯、黃覺、李鴻其、陳永忠主演。該片主要講述了羅紘武在父親離世後,再次回到貴州凱里故鄉,想尋找12年前戀人萬綺雯(湯唯飾), 在進入了一間即將廢棄的電影院,當他在影院裡戴上3D眼鏡後開始了一段夢幻之旅。

    獲獎記錄:

    第7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一種關注大獎,提名獎

    第55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長片、最佳導演,提名獎

    豆瓣評分:6.8(11萬人左右評價)

    票房收益,上映首日票房達2.64億元,創造了中國產文藝片單日票房的歷史紀錄之後就大跳水;上映47天累計票房2.82億元,票房很神奇。

    《地球最後的夜晚》電影屬於用力過度那種,需要細嚼慢嚥才能理解的夢幻的意境,導致大量觀眾難以理解。另一方面宣傳策略將一部文藝片渲染成商業片,片名《地球最後的夜晚》又是一個自帶科幻屬性的片語,導致觀眾與影片主旨誤解越來越深。如果你發自內心的喜歡過《路邊野餐》這部電影,就能理解畢贛在《地球最後的夜晚》的用意,畢贛的電影本質不在於講故事,而是在向觀眾傳達一種夢幻的意境,無疑這種意境現階段只有小眾欣賞得動。

  • 10 # 主動69701702

    每個人觀點都不相同,對於喜歡這種型別的人來說肯定是不錯的一步電影,當然肯定會有仁吐槽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以卵擊石的抗爭有無意義?伊朗在美國的制裁中如何才能絕地反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