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mymdn17108
-
2 # mymdn17108
書:在這裡指書信,是一種文學體裁。《誡子書》是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原文為: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譯文:君子的行為操守,從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慾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幹來自學習。所以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過度的享樂就無法振奮精神,急躁冒險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而流逝。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著那窮困的居舍,其時悔恨又怎麼來得及?擴充套件資料創作背景:這篇文章當作於蜀漢建興十二年(元234年),是諸葛亮晚年寫給他八歲的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諸葛亮一生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為了蜀漢國家事業日夜操勞,顧不上親自教育兒子,於是寫下這篇書信告誡諸葛瞻。作者簡介:諸葛亮(181-234),三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字孔明,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早年避亂於荊州,隱居隴畝,時稱“臥龍”。劉備三顧茅廬,他提出聯合孫權抗擊曹操統一全國的建議。此後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劉備稱帝后,任為丞相。劉禪繼位,被封為武鄉候,領益州牧,主持朝政。後期志在北伐,頻年出征,與曹魏交戰,最後因病卒於五丈原。有《諸葛亮集》。文章主旨:《誡子書》的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驗,著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對比鮮明。諸葛亮教育兒子,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不下苦功學習就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幹;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成功。在書信的後半部分,他則以慈父的口吻諄諄教導兒子: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話看起來不過是老生常談罷了,但它是慈父教誨兒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話,是他人生的總結,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回覆列表
書:在這裡指書信,是一種文學體裁。《誡子書》是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原文為: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譯文:君子的行為操守,從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慾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幹來自學習。所以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過度的享樂就無法振奮精神,急躁冒險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而流逝。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著那窮困的居舍,其時悔恨又怎麼來得及?擴充套件資料創作背景:這篇文章當作於蜀漢建興十二年(元234年),是諸葛亮晚年寫給他八歲的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諸葛亮一生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為了蜀漢國家事業日夜操勞,顧不上親自教育兒子,於是寫下這篇書信告誡諸葛瞻。作者簡介:諸葛亮(181-234),三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字孔明,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早年避亂於荊州,隱居隴畝,時稱“臥龍”。劉備三顧茅廬,他提出聯合孫權抗擊曹操統一全國的建議。此後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劉備稱帝后,任為丞相。劉禪繼位,被封為武鄉候,領益州牧,主持朝政。後期志在北伐,頻年出征,與曹魏交戰,最後因病卒於五丈原。有《諸葛亮集》。文章主旨:《誡子書》的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驗,著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對比鮮明。諸葛亮教育兒子,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不下苦功學習就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幹;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成功。在書信的後半部分,他則以慈父的口吻諄諄教導兒子: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話看起來不過是老生常談罷了,但它是慈父教誨兒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話,是他人生的總結,因而格外令人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