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路衛兵

    誠如所問,扶蘇是秦始皇長子,項燕是楚國抗秦將領,二者確實不相容。之所以自相矛盾,充分暴露了陳勝、吳廣只求煽動效果的真正目的。他們既不是為扶蘇或蒙恬鳴不平,也不是為項燕或楚國報舊仇——後來定國號為“張楚”也是異曲同工。

    陳勝、吳廣——尤其是陳勝,起事的目的很單純,就是想成為萬眾仰慕的“王侯將相”,實現“苟富貴”的可能。他毫不謙虛地把自己比作長空翱翔的“鴻鵠”,以及極富煽動性的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都毫不掩飾自己的野心和慾望。然而殘酷的現實是,他並不具備“王侯將相”的號召力,想讓人跟著幹只能畫大餅。

    扶蘇和項燕是彼時熱捧的兩個正面典型——扶蘇名聲在外令人信服,項燕誓死衛國讓人感動,普及度和接受度都很高。而從陳勝掌握的資訊看,人們並不知道或根本不相信他們已經死了。打著二人旗號能激發正能量和正義感,促使人們做出非理性判斷。

    而兩個旗號一起打,既能號召扶蘇的信徒,暗示改良之志;也能吸納項燕的鐵粉,彰顯反秦之心。這雖然自相矛盾,卻能網羅大眾收到最佳效果——這才是他們真正想要的。

  • 2 # 大秦鐵鷹劍士

    古代打仗是講究名正言順的,也就是師出有名,發動戰爭要有堂堂正正的理由。陳勝在大澤鄉起義也要講個名正言順,他的理由就是為扶蘇和項燕伸張正義!將扶蘇與項燕聯絡在一起的理由如下:

    其一、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是秦朝的合法繼承人。扶蘇信人而奮士、剛毅而勇武,仁慈而愛民,在天下有口皆碑!天下人懼怕始皇帝的霸氣威猛,在始皇帝生前都不敢叛亂,而是把希望寄託在扶蘇身上。

    始皇帝死而扶蘇繼位,那麼天下百姓可以安居樂業,既沒有始皇帝的沉重徭役,也沒有反叛被殺的危險。因此陳勝吳廣二人打著扶蘇的旗號可以獲得天下人的支援,不論是秦人還是六國之人都認扶蘇這個太子,死了令人同情,活著給人希望。

    其二、項燕是楚國的戰神級人物,曾經擊敗了秦國李信將軍統領的二十萬秦軍,又與秦國戰神王翦的六十萬大軍對峙三年之久!最後項燕力戰而死,死前大喊“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他是楚華人的驕傲!

    陳勝吳廣都是默默無名之輩,要打仗總得找一個戰神來當旗幟,以此激勵大家反秦必勝,不要懼怕強大的秦軍!扶蘇黨的蒙恬蒙毅將軍已死,而項燕生死不明,用項燕來做領軍旗幟不僅可以團結楚人,更可以提高士氣威懾秦軍。

    其三、暴秦的代表只是秦始皇胡亥父子二人,而陳勝反的暴秦只是胡亥皇帝。那麼以扶蘇為君主旗號,以項燕為將軍旗號一點也不矛盾,二人同心誅殺暴君胡亥,還仁政於天下,就是要分封諸侯也以秦為天子!

    大家都知道秦楚百年世仇,然而不知道秦楚五百年都在聯姻。秦國從立國開始,就與楚國世代通婚,秦人楚人早就一體了。秦楚著名的通婚案例有楚平王娶兒媳秦國公主,秦惠文王娶楚國庶出公主羋月,羋月就是後來的宣太后。

  • 3 # 遙望燕園

    初中語文課本上有一篇名為《陳涉世家》的課文,這篇課文節選自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記》。

    這篇課文著重描寫了陳勝吳廣起義前的準備工作及起義後的聲勢。

    起義前的陳勝吳廣,都是苦出身,既沒有什麼特別出眾的才學,也沒有孔子墨子那樣的賢德,更沒有范蠡猗頓的富有,竟然能在大澤鄉憑藉一番搖唇鼓舌拉起一支隊伍,而後天下雲集響應,真可謂是人間奇蹟,好神奇的。

    不過,在陳勝吳廣籌備起義的過程中,他們竟然想到要借扶蘇和項燕之名,也是好神奇的。

    為什麼我說陳勝吳廣假借扶蘇和項燕之名很神奇呢?

    這是因為,扶蘇是秦始皇的大兒子,他的名字源自《詩經·鄭風·山有扶蘇》中的「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一般認為,扶蘇就是棠棣,大文豪郭沫若還寫過一個話劇,名為《棠棣之花》;而項燕是楚國名將,是項梁的父親,項羽的爺爺。

    項燕是被秦始皇的大將王翦殺死的,扶蘇是秦始皇的兒子,照這個角度來看,項燕和扶蘇應是仇敵,縱使兩人都沒死,也不可能攜手革命的。

    所以我說陳勝吳廣假借扶蘇和項燕之名很是神奇,把兩個本應為仇敵的人拉到一起,不神奇嗎?

    但從歷史的記載來看,神不神奇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支假借扶蘇和項燕的隊伍竟能很快地發展到戰車六七百輛、騎兵一千餘人、步兵幾萬人,這比項梁項羽叔侄起家時迅速多了。

    為什麼陳勝吳廣要假借扶蘇和項燕之名呢?為什麼陳勝吳廣要把兩個本應是仇敵的人拉到一起呢?

    第一個原因,當然是因為扶蘇和項燕都很有名氣且深受百姓愛戴

    按照《史記·陳涉世家》中的記載,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公子,素有賢名,本當繼承皇位,但被秦二世殺掉了,也有很多百姓還不知道扶蘇已經死了,所以扶蘇的名字是可以利用的。

    同篇傳記中還記載了,項燕是楚國名將,屢建戰功,深受楚地百姓愛戴,有人以為項燕以死,有人以為項燕在外逃亡。

    如此看來,扶蘇和項燕都是深得民心之人,尤其深得大澤鄉那一片的民心,所以,陳勝吳廣要利用二人的名氣,拉起一支隊伍。

    第二個原因,說出來就有些不敬了,但我還是想要說,這個原因也很簡單,那便是,陳勝吳廣才學一般,只知道為數不多的幾個得民心者,而扶蘇和項燕是陳勝吳廣所知道的幾個人中最有號召力的。

    這就比較尷尬了,雖然陳勝能夠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但想坐穩王侯將相之位,卻要靠自己的本事,很顯然,陳勝吳廣的本事都不夠。

    按照《史記·張耳陳餘列傳》中的記載,陳勝雖志向遠大,但本事卻是稀鬆,也沒法像劉邦那樣,於眾多意見相左的建議中選取最恰當的那條,沒有采納張耳陳餘建議的陳勝,最後被自己的車伕殺死了。

    倘使陳勝的本事真配得上他的鴻鵠之志,或許就不是隻當六個月的王了,或許可以如張耳陳餘設計的那樣,佔據咸陽,號令天下,成就帝業。

    《史記·秦始皇本紀》、《史記·高祖本紀》、《史記·陳涉世家》、《史記·張耳陳餘列傳》、《詩經·鄭風》

  • 4 # 林屋公子

    有一個可能性,因為扶蘇的母系是楚國。李開元先生在《秦謎》裡論證較為詳細。因為秦楚通婚是常例,秦昭王的母親宣太后、秦莊襄王的嫡母華陽太后都是羋姓楚人。所以在當時的掌權者華陽太后的安排下,剛上臺的秦王政娶楚國公主也是很正常的。而扶蘇作為長子應該就是秦王政和羋姓王后的兒子。那麼扶蘇被秦二世矯詔殺害,自然也會得到楚華人的同情。

    那麼陳涉起義打著扶蘇旗號也是可以理解的,這也有利於瓦解秦王朝中的扶蘇支持者。至於項燕,這可是楚國滅亡前最後一位力挽狂瀾的將領。公元前225年,秦將李信率領20萬大軍攻楚,被項燕大敗並斬殺七個都尉。次年宿將王翦率領60萬秦軍再次伐楚,項燕在血拼之後終於壯烈犧牲,楚國也隨之滅亡了。所以項燕在楚人心中是悲壯的烈士。起義不是請客吃飯,需要有項燕這樣無畏的愛國精神。

    所以說,扶蘇和項燕看似無關,實際上還是有關係的。一個是楚國的外甥,性情儒雅,無辜被殺;一個是楚國的將領,剛烈不屈,英勇就義。以他們為旗幟,能更好團結秦二世的異己勢力和楚國的愛華人士。

  • 5 # 國病

    這很正常,不要說那個時代是絕對的貴族社會。就是後世造反都要擁立一個有家世身份的人。就連辛亥革命武昌起義不也強迫黎元洪做了首領都督。

    這種情況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周代分封之後,用等級禮制洗腦,所以民族意識丟失了,也沒有民權思維,更沒有主義。而且古代是很迷信的,造反要獲得支援必須道法要合理,甚至要杜撰自己的生平經歷,否則人們不會服你,甚至會認為會帶來災害。古代連設觀星臺也都是帝王的特權。所以在一個造反的口號之下還必須要依託本身就有身份地位的人。反秦的不僅陳勝吳廣打著別人的旗號,後來的項羽項梁作為貴族也是擁立楚懷王之孫。其實就是一個意識形態的問題。如果有民權思維,大可不必,推舉一個就可以了。

    陳勝吳廣起義被認為是第一次農民起義,但其實更像是楚人的復國主義。因為的確反秦者主力就是楚人,的確也只有楚人擁有那麼強的家國情懷。而且考古出土的文獻發現,秦法並不嚴苛,陳勝吳廣所謂會被殺頭被迫起義的說法是無稽之談。其實就是秦內亂讓楚人看到了機會,於是陳勝吳廣點了第一把火,接著舊貴族復辟體系和楚人的家國情懷結合共同推翻了秦朝。陳勝吳廣除了楚人的情懷以外並沒有理由要反秦,因為如果他們出身低微的話,秦制對他們好處更多。反而周制是奴隸制。但楚國有著特殊,因為楚國延續著周代之前的一些制度,就是楚國內部可能還有血親組織的會議制結構,楚國可能不是完全的等級奴隸制。只要這樣,楚人才可能有家國情懷,否則是不可能的。

  • 6 # 國史記聞

    《史記·陳涉世家》中記載,陳勝最初宣佈起義時說了這麼一段話:“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很明確,陳勝、吳廣之所以打著公子扶蘇、楚將項燕的名號,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響應起義。那麼扶蘇和項燕兩個完全沒有關係的人,怎麼會牽扯到一塊呢?國史君(國史通論)認為,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政治正確

    陳勝說了“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這也就說明,陳勝一開始沒有說自己要推翻秦朝的統治,而是要推翻秦二世的統治,因為他這個暴君根本沒有當皇帝的資格。而此時,人民大救星公子扶蘇雖然已經死了,但是“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正好用他的名號宣佈起義,這場起義是“靖難之役”!政治正確,沒毛病!

    第二、名正言順

    陳勝和吳廣以及那九百壯士都是普通的基層百姓,他們想要在起義的過程中得到更多的支援,必須喊出響亮的口號——我們沒有造反,是公子扶蘇帶領我們拯救天下黎民百姓,來加入賢明的公子的隊伍吧!

    第三、給人希望

    即便是有公子扶蘇帶領你們起義,但你們只有九百人啊,憑什麼取得勝利?陳勝、吳廣可以底氣十足地告訴大家——我們不僅有明君,還有戰神,他就是楚將項燕!你們有人認為他死了,有人認為他逃亡民間,其實沒有!他跟我們在一起呢!項將軍曾經多次大敗秦軍並且“愛士卒”,跟著他出兵,我們勝券在握!

    能打出這個旗號,說明陳勝吳廣絕對不簡單,他們的這種方式,被後世效仿了兩千多年。

  • 7 # 夏朝與詩經研究

    陳勝發動的秦末農民起義,為什麼要打著楚國項燕的大旗?

    作為年輕人來說,中學課本中《史記•陳涉世家》,是每一個學子必不可少的學習內容。陳勝的四句名言,人人耳熟能詳:“苟富貴,勿相忘”、“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死國可乎?”,深深地影響做每一個走向社會的學子,是每一個處於奮鬥中人士心中的楷模,心中的英雄。

    因為所有人對陳勝的生平事蹟都是相當的瞭解,對陳勝短短半年時間從一個屯田戍邊的苦力農民,成為一個改變中國歷史走向的英雄人物,內心的羨慕嫉妒恨各種複雜情感夾雜其中,因此對農民英雄陳勝每個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的評價與認知。

    在所有對陳勝的認知中,到現在為止,對農民起義英雄陳勝生長生活的家鄉,仍沒有明確結論,使得陳勝在二千多年後,仍在四地“陳勝故里”奔波,無處安身。而其真正的出生地、生活勞動的家鄉安徽省懷遠縣陳集鎮君王村,更是對生活於此的農民起義領袖陳勝一無所知。只有劉邦為祭祀隱王陳勝而建的園陵中,二千二百多年的古銀杏樹,在頑強地生存,靜靜地等待著農民起義領袖陳勝的榮歸故里。

    在《史記•陳涉世家》中,司馬遷對陳勝起義的經過、原因、結局,進行了詳細而細緻的描述: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吳廣以為然。

    可以說司馬遷對陳勝吳廣起義的原因與經過,進行了充分的說明、記述,作為史學家已經做到盡善盡美了,對陳勝為何以扶蘇、項燕為旗號起事也進行了充分的表述,充分體現了陳勝在領導反秦農民起義中的重要作用。

    那麼在司馬遷描述的背後,還有什麼內容是司馬遷沒有表述出來的嗎?答案是有的,而且對破解陳勝故里和陳勝領導農民起義反抗暴秦,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據《秦謎》一書推測扶蘇之母是楚華人。陳勝和這九百人的隊伍作為楚國故地人,如果現在的秦朝是由作為楚國表親的扶蘇做皇帝,加上扶蘇的仁愛之心,定當不會讓他們受此大苦,走入生死難料的征途。因此,在楚國地盤上打著扶蘇的旗號起事反抗秦二世,將會得到楚國本地人的更多響應與支援,為農民起義的順利舉行增加號召力。

    而更能激起這九百人奮不顧身、憤然起事的,卻是對犧牲於陳勝故里的楚國抗秦英雄項燕的崇敬與敬仰。

    《史記·楚世家》記載:“王負芻元年燕太子丹使荊軻刺秦王。二年秦使將軍伐楚大破楚軍亡十餘城。三年秦滅魏。四年秦將王翦破我軍於蘄而殺將軍項燕。”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記載:“王翦果代李信擊荊。荊聞王翦益軍而來乃悉國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堅壁而守之不肯戰。荊兵數出挑戰終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飲食撫循之親與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問軍中戲乎?對曰:“方投石距。”於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荊數挑戰而秦不出乃引而東。翦因舉兵追之令壯士擊大破荊軍。至蘄南殺其將軍項燕荊兵遂敗走。秦因乘勝略定荊地城邑。”

    《資治通鑑》記載:王翦取陳以南至平輿。楚人聞王翦益軍而來,乃悉國中兵以御之;王翦堅壁不與戰。楚人數挑戰,終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飲食,撫循之;親與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問“軍中戲乎?”對曰:“方投石、超距。”王翦曰:“可用矣!”楚既不得戰,乃引而東。王翦追之,令壯士擊,大破楚師,至蘄南,殺其將軍項燕,楚師遂敗走。王翦因乘勝略定城邑。

    《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三年,秦王復召王翦,彊起之,使將擊荊。取陳以南至平輿,虜荊王。秦王遊至郢陳。荊將項燕立昌平君為荊王,反秦於淮南。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荊,破荊軍,昌平君死,項燕遂自殺。

    按《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載,項燕在蘄南戰死為始皇二十三年,即公元前224年,距陳涉首事僅僅過去15年。而據筆者論證,陳勝故里正是在蘄南的安徽省懷遠縣陳集鎮的君王村,也就是說項燕抗擊秦軍失敗戰死的地方,正處於陳勝的家鄉。陳勝做為九百人的屯長,當是年富力強的四十歲左右,按此計算,十五年前陳勝在二十五歲左右。陳勝作為一個年輕人,經歷、目睹了十五年前楚軍抗擊秦軍的整個戰鬥過程,對項燕的事蹟聽之眾多,對項燕為國捐軀的精神,深深敬佩與感動,激發了陳勝這個年輕的農民報效國家的雄心壯志。而這九百人屯田戍邊的農民隊伍也基本來自陳勝的家鄉,對項燕為國捐軀的故事,也是耳熟能詳,充滿崇敬之情。

    這支九百人的隊伍來自楚國大將軍項燕為國捐軀的地方,項燕的犧牲,對血氣方剛、年輕的、充滿理想壯志的陳勝來說,不能不產生巨大影響,是年輕陳勝心目中的英雄。陳勝以自己心目中的英雄項燕為旗號,高舉反秦的大旗,不僅是表達對心中英雄的崇敬,更是要像心中的英雄一樣為國捐軀,“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死國可乎?”。

    因此,那些質疑陳勝農民起義的動機,以新出土的秦竹簡為依據,論證秦的法律還是很有人情味,沒有那麼殘酷,陳勝領導農民起義是農民陳勝有預謀的個人計謀。能寫出這種陰謀論文章的人,應該自己先去體驗一下這些農民的經歷:在七月份酷熱的天氣下,像九百人的隊伍一樣,自帶自備乾糧,在泥濘的道路上,無醫無藥聽天由命,光膀赤腳,在淮北粘性極強、寸步難行的沒有道路的路途上,食不果腹地走上一星期後,再回來坐在空調房裡評論秦朝法律的仁慈、陳勝及九百人必死農民隊伍的行為。不知這些教授是否還有興趣計算生死難料的苦力們耽誤3、5天是什麼處罰?耽誤10天是什麼處罰?秦竹簡現在能夠留下來的,件件都是國寶,字字都價值無限。但對被暴秦奴役下的人民來說,件件都是要命的殺人利器,字字都可以讓人民生不如死。那些坐在空調房裡研究秦竹簡的教授,何必要把你們的研究成果和陳勝的這九百人走在生死邊緣的隊伍聯絡在一起,來證明你們的研究成果?來證明你們的理性,陳勝的個人預謀?能理解“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死國可乎?”嗎?

    陳勝做為一個改變中國歷史程序標誌性的人物,值得所有人的尊重,其結束了中國長期形成的貴族統治慣例,為每一個生活在底層的人民爭取了權益,使後來的統治者不得不考慮下層人民的需求,不敢任意妄為地奴役人民。陳勝個人雖然身亡,起義失敗,但其留下的反抗暴政的火種卻迅速瓦解了不可一世的暴秦,這是六國的貴族階級沒能做到的事情;農民英雄陳勝從以身殉國的楚國英雄項燕那裡繼承的勇於擔當、奮不顧身、捨生取義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作者:趙輝)

  • 8 # 賤痞二叔

    要論述陳勝吳廣以項燕、扶蘇的名號起事,首先得了解陳勝這個人。

    那麼陳勝,是何方神聖呢?

    陳勝,字涉,秦末陽城人,聯合吳廣起事成功後,建立張楚政權,自封王。後被秦國名將章邯打敗,被車伕刺殺而死。漢高祖劉邦稱帝后,追封其為“隱王”。

    陳勝曾在年輕的時候當過僱工,幫富戶人家種種田地來掙些嚼穀。由此可以看出陳勝是沒有屬於自己的土地的,不然不能在農忙的時候去幫別人幹活來維持生計。這種掙扎在底層的小人物,沒有穩定的生活來源,為了生存,身上定然少不了一股機靈勁兒和一些痞性,不然很難活下去。

    司馬遷的《史記.陳涉世家》中有詳細記載,陳勝曾言:“苟富貴,勿相忘”、“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燕鵲安知鴻鵠之志哉!”這些廣為流傳的話。從此類話中,我們可以明確判斷出陳勝雖處在生活艱難的底層,但肯定接受過良好的知識教育,而且極其富有想幹大事的慾望。至於是不是楚國的流亡貴族或是落魄的富家子弟,我們不得而知,這需要考古學家透過進一步的考古發掘才能得到證實。

    秦二世元年的秋天,秦朝在閭左徵發了900多個貧民去漁陽充任守軍。為了管理好這批人,能力出眾的陳勝、吳廣被選做屯長。在途經大澤鄉時,因大雨被迫耽誤了行程,陳勝開始起了心思。

    1975年在湖北省孝感地區發掘出的一批關於秦朝律法的秦簡,揭開了司馬遷在《史記》中撒下的謊言。司馬遷記載陳勝吳廣起事的因由是:“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逾期,法皆斬。”可秦朝律法規定因大雨導致徵發之事逾期的,免除一切責罰。

    誰也不知道陳勝是如何說動吳廣的,歷史上對此也沒有半點記載。多年在底層掙扎的生活,讓陳勝心裡十分清楚貧苦民眾生存的艱難和老實安分的本性。既然要起事,那可是要冒掉腦袋風險的,必然要好好謀劃一番。

    此時,陳勝的機靈勁、痞性和曾受過的良好教育發揮了極為關鍵的作用。

    領隊的只有兩名秦吏,可以很輕鬆的幹掉;

    借鬼神之力來懾服沒接受過教育的900多個貧苦百姓來共同起事也不是非常困難的事;

    要說最難的,是起事之後,如何打下一片地盤,得以擁兵自重後掌權勢享富貴。

    陳勝拉著吳廣一起對當前的局勢做了分析:

    長子扶蘇為人寬厚,主張仁政治國。秦二世胡亥為了登上皇位,逼令其自殺,並用極其殘忍的法子處死了自己其他的兄弟姐妹,在位期間還大興土木。如果此時打著扶蘇的名號起事,或許可以減少朝堂上追隨扶蘇勢力的打壓,說不定還有可能得到一部分支援。而且天下人心中有不少懷念扶蘇的,打扶蘇的名號可以讓民眾中不少人認可我們,甚至追隨我們共同起事。所以此舉意在減少反對我們的力量,爭取廣大民眾的信任和加入,進而壯大起事的隊伍。如果只打著扶蘇的名號,前期這900多人的力量太過薄弱,也不知能堅持多久,後續能加入的隊伍規模在目前也無法做出預估,所以必須要加大舉事成功的機會。只有更多的隊伍補充進來,才能打下更多的地盤,才能擁兵自重,才能掌權勢享富貴。縱觀秦始皇嬴政橫掃六國的過程中,於六國民眾記憶最近的唯有楚國大將項燕給予了秦軍的一次沉重打擊。況且舉事的地點是在曾經的楚國境內,項燕在臨死前曾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所以如果再加上項燕的名號,當可以激發楚國遺留貴族和部分民眾復國的熱情。只要他們的復國之心尚存,就一定會有所動作。若可以得到他們的響應和支援,那舉事就更有保障了。藉由鬼神之力不僅是為了懾服這900多個徵發民眾,也是為了作用於後面投奔而來的隊伍,維持陳勝在隊伍中的絕對領袖地位。

  • 9 # 國病

    這很正常,不要說那個時代是絕對的貴族社會。就是後世造反都要擁立一個有家世身份的人。就連辛亥革命武昌起義不也強迫黎元洪做了首領都督。

    這種情況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周代分封之後,用等級禮制洗腦,所以民族意識丟失了,也沒有民權思維,更沒有主義。所以一個口號之下還必須要依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宋朝為何能延續300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