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周錦大夫

    首先要弄清楚有沒有外傷,如果是關節內側間隙,也就是關節縫的位置可能是內側副韌帶損傷,如果內側膝眼疼可能是半月板前角損傷,同時注意活動時有沒有響聲和“鎖住”。內側副韌帶損傷需要休息制動三週。半月板損傷早期症狀輕的時候以保守治療為主,避免再次損傷。如果是老年人,還有可能是骨性關節炎。雙側疼痛要和風溼鑑別。單側疼痛要注意股骨頭壞死,常常漏診。如果疼痛持續不緩解應立刻到醫院檢查確診。

  • 2 # 懷賢健康

    1、沒有做好運動前的準備動作:所以在進行激勵運動時可能會出現拉傷的症狀,這時候膝蓋內側的疼痛,可能是大腿內側的韌帶受到拉傷。

    2、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關節炎分為很多型別,其中最常見的型別是膝關節骨性。是膝關節軟骨磨損的結果。軟骨下面的骨頭就會逐漸暴露出來,這常常可以引起嚴重的膝關節內側疼痛。

    3、膝關節韌帶損傷:包括有前交叉韌帶損傷、後交叉韌帶損傷、內側副韌帶損傷。這三個韌帶都會引起膝關節內側疼痛,同時對維持膝關節的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4、膝關節半月板損傷:膝關節半月板是一種軟骨,位於膝關節大腿部分和小腿部分的中間。半月板損傷後就會出現膝關節內側痛的表現。

    如果是運動過量導致的膝蓋內側疼痛可以用以下幾種方式進行緩解:

    1.休息——停止所有導致疼痛的運動,尤其是跑步、跳遠、上下樓梯。

    2.冰敷——每天兩三次,將裝有碎冰的塑膠袋放在膝蓋上15分鐘 。

    3.拉伸練習——緊張的大腿、臀部和小腿肌肉有可能是你膝蓋過勞損傷的原因。

  • 3 # 運動骨科高志醫生

    膝關節炎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患。多患於中老年人群,其症狀多表現為膝蓋紅腫痛、上下樓梯痛、坐起立行時膝部痠痛不適等。也會有患者表現腫脹、彈響、積液等,如不及時治療,則會引起關節畸形,殘廢。

    治療方法:通常以抗炎鎮痛藥與關節軟骨營養藥組合,如塞來昔布+氨基葡萄糖,也可結合各類中成藥輔助治療。也可關節腔注射玻璃酸鈉。同時,建議加強股四頭肌訓練。保守治療無效的,可全膝關節置換手術。

    2.膝關節韌帶損傷引起的疼痛

    膝關節的關節囊鬆弛薄弱,關節的穩定性主要依靠韌帶和肌肉,以內側副韌帶最為重要,其次為外側副韌帶及前、後交叉韌帶。膝關節韌帶損傷多由於外傷所致,患者劇烈疼痛、關節及周圍腫脹、皮下有瘀斑、關節有積液及活動受限,嚴重影響患者工作和生活。

    治療方法:膝關節韌帶損傷後,早期休息制動、冰敷,防止腫脹疼痛加重。急性期可直接縫合內側副韌帶或者外側副韌帶。交叉韌帶需用自己的肌腱重建斷裂的交叉韌帶;內側副韌帶上支點斷裂,可保守治療治癒;內側副韌帶下支點斷裂,必須手術重新縫合固定韌帶的斷端。前交叉韌帶斷裂後,徹底消腫後做韌帶重建手術。

    3.膝關節半月板損傷引起的疼痛

    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是一種以膝關節侷限性疼痛大多數患者都有明確膝扭傷史受傷以後膝關節劇痛不能自動伸直關節腫脹部分患者有打軟腿或膝關節交鎖現象股四頭肌萎縮膝關節間隙固定的侷限性壓痛為主要表現的疾病。

    治療方法:急性期如關節有明顯積液(或積血)應在嚴格無菌操作下抽出積液如關節有“交鎖”應用手法解除,慢性期如經非手術治療無效症狀和體徵明顯診斷明確者應及早手術切除損傷的半月板以防發生創傷性關節炎。

    膝蓋內側疼痛注意事項如下:

    1.注意休息

    膝關節內側疼痛的人平時生活中要注意對關節的養護,平時要注意休息,適當的進行一些體育鍛煉,活動筋骨,增強身體素質,注意勞逸結合,有利於身體的恢復。

    2.飲食護理

    飲食上要多吃一些含有鈣的食物,加強鈣元素的補充,多吃一些牛奶,豆製品之類的東西,少吃一些辛辣,過於油膩的東西,保持良好的心態。

    3.注意保暖

    膝關節遇到寒冷,血管收縮,血液迴圈變差,往往使疼痛加重,故在天氣寒冷時應注意保暖,必要時戴上護膝,防止膝關節受涼。

    4.控制體重

    對於體重超標的人,要適當控制飲食,注意調整飲食結構,減少熱量的攝入,將體重控制在適當的範圍之內,減輕關節上的壓力和磨損程度。

    5.口服氨基葡糖糖片

    氨基葡萄糖透過調節關節軟骨的代謝和補充合成關節軟骨所需的成分,起到修復和保護損傷的關節軟骨,對於膝關節磨損早、中期治療選擇,對膝關節嚴重磨損的終末期患者則療效不佳。

  • 4 # 骨科張還添醫生

    膝關節內側疼痛的原因較多,根據年齡及受傷因素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疾病。

    1.內側副韌帶損傷:病人具有受傷史,比如直接撞擊膝關節的內側或因為彈跳膝關節落地過程中伴隨屈曲旋轉而間接受傷,均可以導致膝關節內側副韌帶的損傷,這個時候按壓內側疼痛明顯。尤其是對膝關節施加外翻的力量時,這種疼痛更明顯。核磁共振可以顯示韌帶損傷的情況。

    2.內側半月板損傷:這個受傷機制與上面類似,表現為膝關節內側疼痛。X光通常不顯影,核磁共振可以看到半月板受傷的程度及部位。體查可以在關節間隙部位按壓疼痛,McMurray實驗陽性。

    3.鵝足滑囊炎:有一種痛在鵝足…… 這個鵝足不能吃,不是周黑鴨,卻可以讓你痛的臉上發黑…… 在醫學專業術語裡,膝關節內側副韌帶的淺層有縫匠肌,股薄肌及半腱肌三個肌腱的匯合點,因為形狀像鵝足,所以取名“鵝足”…… 經常跑步、騎車、跳繩的愛好者,會感覺到膝關節的內側疼痛,運動後加劇,休息後緩解。到醫院照x光片,發現膝關節正常或只是輕度的骨關節炎,這個時候很可能是鵝足作怪(尤其是有X型腿的朋友更常見)…… 因為跑步,跳繩及騎車可以使得外力不斷牽拉及刺激鵝足,會產生鵝足炎或者鵝足下的滑囊炎,表現出來的就是膝關節內側痛。 治療上,早期輕度需要立刻停止跑步等運動,可以冰敷,區域性外塗或外貼消炎止痛藥膏。對於頑固性疼痛,可以區域性液壓擴張治療。

    4.骨關節炎:這個大家都應該很熟悉了,是退行性疾病,主要涉及軟骨,軟骨下骨,滑膜,韌帶等組織。臨床上也會表現為膝關節的內側疼痛,尤其是膝內翻(O型腿)的病人。具體診療可以看這個專家共識——膝骨關節炎階梯治療方案。https://m.toutiaocdn.com/item/6688129677527089677/?app=news_article×tamp=1558180426&req_id=201905181953450100290580328962467&group_id=6688129677527089677

    #清風計劃#

  • 5 # 祿穎濤醫生

    膝蓋內側隱隱作痛是怎麼回事?這種情況非常多見,因為膝關節是人體最大的承重關節,在運動中非常容易造成損傷。還有過度的肥胖也會導致膝關節長期的負荷增大,出現慢性損傷。

    1、膝關節內側副韌帶損傷

    在進行足球、籃球等運動時,在劇烈的奔跑時突然的改變方向,或者是搬抬重物時,忽然的轉身就會導致膝關節周圍的肌肉和韌帶損傷。內側副韌帶損傷後,就會引起膝關節內側的疼痛。

    2、股內側肌損傷

    股四頭肌的內側頭叫做股內側肌,過度的走路、跑步、承重就會導致股內側肌損傷。損傷後肌肉處於持續的緊張,進而就會損傷肌肉附著的關節,出現膝關節內側的疼痛。

    3、縫匠肌的損傷

    縫匠肌起於髂前上棘,止於脛骨內側的上端。不慎摔倒時身體的扭曲或者是練習瑜伽時故意的扭曲身體,都會造成縫匠肌的損傷。損傷後會引起整個肌肉走行路線的任一部位疼痛,也就是從髖部一直到膝關節內側的疼痛。

    4、半月板損傷

    其實半月板損傷的原因,多是由於股四頭肌損傷後出現持續緊張,造成關節間隙縮小,使半月板的壓力增大,加速了半月板的磨損。也有可能是突然的搬抬重物,半月板的壓力突然增大造成損傷。損傷後也會出現膝關節內側的疼痛。

    5、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膝關節炎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患。多患於中老年人群,其症狀多表現為膝蓋紅腫痛、上下樓梯痛、坐起立行時膝部痠痛不適等。

    以上所述就是能夠引起膝關節內側疼痛的常見原因,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進行參照。最好是請專業的疼痛科醫生進行檢查治療。

  • 6 # 風溼陳醫生

    考慮是關節炎,有症狀就要及時的治療,初始患病關節亦表現出紅、腫、痛及活動不便等,久則關節畸形或強直。外傷性關節炎多因外傷或持續慢性勞損引起關節軟骨發生退行性變或形成骨刺,表現為患病關節腫、痛及運動障礙,易發生在持重關節、如肩、膝、踝等關節,運動員及青壯年中多見。

  • 7 # 鍾文整脊康復

    主訴過於模糊了,像脛腓骨疲勞性骨膜炎 膝周韌帶損傷 半月板損傷 滑膜炎 髕下脂肪墊炎症等等都會有類似的症狀,最好還是去骨傷科或康復科就診檢查,拍攝磁共振檢查才能鑑別診斷。

  • 8 # 輕茄子健身

    膝蓋內側疼痛?

    跑友中不是經常出現

    但是一旦出現就是比較麻煩的症狀

    這是膝關節最後一個部位的講解

    鵝足肌腱炎

    鵝足肌腱炎的症狀

    鵝足肌腱炎出現的疼痛點一般在小腿內側靠近膝蓋的位置,如果用手進行按壓的話,會出現強烈的刺痛感。

    鵝足肌腱炎主要產生於鵝足肌腱,鵝足肌腱主要由三條肌肉組成,第一條由骨盆前側部位肌肉往下長到膝關節與小腿的內側,第二條由小腿內側部位向下延伸長到膝關節內側部位,第三條肌肉由大腿後側部位長到膝關節內側部位,這三條肌肉在小腿內側進行匯合,像一個鵝掌一樣附著在膝關節內側,所以我們稱之為鵝足肌腱。

    一旦鵝足肌腱發炎的話,在下蹲過程中會產生強烈刺痛感,而且膝關節內側不敢發力。

    為什麼會出現鵝足肌腱炎?

    一般來說產生鵝足肌腱炎的症狀主要有以下2點原因:

    1、扁平足導致膝關節內扣,產生膝關節內八字。

    這種走路方式的受力一般從腳部內側往上進行延伸,全部由膝關節內側承擔。當該位置一直受到牽拉或者運動之後,就會產生炎症。

    2、臀中肌力量不足,同樣可能導致膝關節內扣。

    以這種方式走路同樣會產生膝關節內側受力過大的情況,從而導致鵝足肌腱炎的產生。

    如何解決鵝足肌腱炎產生的問題?

    1、步態

    一般在走路或跑步過程中,發力點位於大拇趾部位。發力之後,力量會由內側足弓,順著小腿及膝蓋往上進行延伸。很多人之所以產生鵝足肌腱炎,是由於其發力狀態往內側縱弓位置偏移,這類人鞋底磨損會比較嚴重。因此在走路時,腳的位置一定得是放正的,儘量避免外翻的產生。往前邁步時也要保證比較正的狀態,並且在每一次落地之後向前移動的過程中,大拇趾一定要發上力。

    2、訓練動作

    ①膝關節內側拉伸

    站姿位,以左側鵝足肌腱炎為例,將左腿向外側進行邁出,在上身保持正直的情況下,整個身體進行下壓。此時對鵝足肌腱位置會產生充分牽拉,一旦拉伸感不是很強之後,它的炎症也會得到有效緩解,疼痛也會降低很多。保持30-60秒,微微疼痛感即可,保持均勻呼吸

    ②臀中肌外側訓練

    站姿位,以左腿為例,雙手叉腰,將左腿往外側開啟,然後放下,迴圈進行,這個動作可以很好地訓練臀中肌的力量。臀中肌的力量足夠之後,內八字腿就可以恢復成正常狀態,膝蓋內側的受力也會減低,炎症就可以有效緩解。左右各16個,共3-5組。

  • 9 # 嗨皮呀

    咱們中國有句話叫:人老先老腿。尤其是隨著年齡的增大,膝關節越來越容易出現問題。骨科膝關節門診都可以見到很多膝關節疼痛的患者。

    山東省立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袁林表示:膝關節內側的疼痛有很多種原因, 最常見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一、膝關節的滑膜炎

    膝關節內側間室滑膜增生會導致膝關節內側的疼痛,從磁共振上表現,就是膝關節內側積液相對增多,對於普通的滑膜炎,一般口服一些非甾體類藥物就可以,但是對於嚴重的滑膜炎,保守治療無效,那可能需要關節鏡手術,將病變的滑膜切除。

    二、膝關節的內側副韌帶損傷

    對於這種情況,一般情況下是會有明顯的外傷史,可以讓醫生幫你做一個膝關節的應力實驗。最好的輔助檢查就是做一個磁共振看一下,一般絕大部分內側副韌帶損傷,可以保守治療,就是要透過石膏或者支局制動一個月左右,嚴重的內側副韌帶撕裂,如果膝關節明顯鬆弛,那是需要手術治療的。

    三、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膝關節軟骨磨損的結果。當膝關節軟骨逐漸磨損,軟骨下面的骨頭就會逐漸暴露出來。這可以引起嚴重的膝關節內側疼痛。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表現主要是體育活動或不動時膝關節疼痛。如果你走著走著或在進行體育運動的時候,膝關節內側疼痛,那麼就可能出現了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還可能會發現膝關節有僵硬感、膝關節腫脹、膝關節伸屈活動範圍減小。

    膝關節關節炎疼痛常見於50歲以上的患者。超重、肥胖的人尤其容易出現骨性關節炎。體重較大,對膝關節的壓力就大,膝關節軟骨更加容易磨損。

    四、膝關節半月板損傷

    膝關節半月板位於膝關節大腿部分和小腿部分的中間。膝關節半月板對膝關節力的傳導具有重要作用。膝關節半月板損傷後,身體的力就不能均勻的透過膝關節進行傳導,從而容易過早的出現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進而發生膝關節疼痛。

    因為膝關節內側疼痛的原因很多,所以在選擇具體的治療方法前,首先要請專業的醫生明確診斷,然後再針對性的進行治療。這裡需要說明的是,足夠的休息對膝關節康復很重要。休息是進行膝關節內側疼痛診療的第一步。可以對疼痛區域性進行適當的熱療和冰敷。這有助於減輕腫脹、促進血液迴圈(活血化瘀)。

    膝關節直腿抬高練習對加強膝關節周圍的肌肉的力量很有幫助。膝關節周圍的肌肉鍛鍊的強健了,膝關節內側的疼痛能夠得到明顯的緩解。也可以服用相關的藥物來減輕症狀。

    如果膝關節內側疼痛伴有有膝關節的腫脹,建議及時到醫院接受專業治療,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防止病情發展到嚴重的階段。

  • 10 # 老潘經驗

    膝蓋內側隱隱作痛,這種現象的人很多,很多人並不重視,做了一些簡單的諮詢或診斷後就採用一些消炎止痛藥或貼些止痛膏處理,這些處理結果是雖然症狀緩解了,但一兩年後往往會形成膝關節骨關節炎,最後走向致殘的後果。

    先看一個例子,2015年7月,有一個香港的年輕女士來求尋治療頸椎病,檢查時發現左腳膝蓋內側隱隱作痛,建議治療患者說以後再說吧。前年也就是2018年10月患者又來求醫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炎,這時檢查已是左腳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炎(也叫膝關節骨質增生或骨刺),針對病因配製中藥治療52天恢復正常。上個月來深圳時還專門來對我說,幸好得到你的治療,免得就如她同事一樣採用關節置換手術了……。

    膝蓋內側隱隱作痛要重視,要急早檢查清楚病因,早正確治療。要正確治療就要先診斷清楚病因,雖然膝蓋內側隱隱作痛的病因很多,但也不是很難診斷,常見的病因有內側韌帶損傷,滑膜炎(滑膜損傷),軟骨損傷和半月板損傷等。

    總之診斷清楚並確診病因後,針對病因治療是可以恢復正常的,雖然不算是中醫的治未病(得病前就治療),但是疾病的前期了,這時候是最好的治療時機。切記必須是針對病因的治療才能算是治癒。

  • 11 # 風溼免疫科趙劍醫生

    膝關節疼痛很常見,但同樣是膝關節疼痛,原因卻千變萬化。年輕人膝關節疼痛,大多由膝關節運動創傷引起;中年人膝關節疼痛,要小心兩種風溼病,高發於男性的痛風和及高發於女性的類風溼關節炎;老年人膝關節疼痛,大多數都和膝關節退行性改變有關,也就是膝骨關節炎。究竟是哪種原因導致膝關節痛,患者得及時就醫明確診斷才知道。

    而膝關節內側疼痛,同樣包括多種可能,最常見的原因有五種,我們一起來看。

    原因一:膝關節內側軟骨損傷導致骨關節炎

    膝骨關節炎是以關節軟骨變性、破壞及骨質增生為特徵的慢性關節病,主要症狀包括膝關節僵硬、腫脹、疼痛、受限等。膝骨關節炎源於軟骨破壞,軟骨下骨端失去保護直接摩擦,引發機體代償性增生出骨刺,骨端直接摩擦、骨刺壓迫鄰近組織會導致疼痛,軟骨碎屑引發滑膜炎會導致熱、痛、腫,這就是膝骨關節炎。

    膝骨關節炎患者,如果內側軟骨遭受損傷,就可能產生內側疼痛的症狀。這種情況多發生在下肢力線不良患者身上,如果患者有一定程度的膝內翻畸形(O型腿),膝關節內側間隙比外側間隙狹窄,內側軟骨承受更大的負荷,就更容易發生損傷。

    一旦確診為膝骨關節炎,患者就要積極採取階梯化治療,確診病情後就開啟非藥物治療,如維持正常體重、改變運動方式、中醫理療、物理治療、運動治療等,疼痛症狀明顯時,則要透過外用藥、口服藥、注射藥等方法來止痛,保持和恢復膝關節功能,對於晚期膝關節活動受限明顯的情況,患者則可能要考慮微創或手術治療。

    原因二:膝關節內側半月板損傷

    我們的半月板有內側半月板和外側半月板之分,如果內側半月板受到損傷,就容易引發內側膝關節疼痛。半月板是位於膝關節股骨與脛骨之間的纖維軟骨板,具有緩衝震盪和吸收能量的功能,還有增加膝關節穩定性的作用。當膝關節處於屈膝旋轉,像打籃球等運動中的變向加速,就容易造成半月板損傷。

    急性運動創傷和慢性勞損都可能導致半月板損傷,患者除了明顯的壓痛,還可能有膝關節彈響及絞鎖等症狀。值得注意的是,內側半月板的損傷,普通的X線片一般看不出來,患者最好選擇MRI檢查。對於輕度的內側半月板損傷,患者可以透過休息和改變運動方式等方法來康復,但如果損傷達到三度,患者則需要關節鏡手術治療。

    原因三:膝關節內側副韌帶損傷

    在膝關節的內外側,分別有內側副韌帶和外側副韌帶,連同膝關節內的前、後交叉韌帶及半月板與關節囊等結構,一起維持膝關節在劇烈的屈伸活動中不偏離正常位置,對維持膝關節穩定性起著重要作用。但當膝關節從事劇烈運動時,內側副韌帶突然遭受巨大外力,就容易引起撕裂損傷。內側副韌帶損傷,患者一般會有明顯的外傷史,通常醫生做一個膝關節側方應力試驗就能初步判斷,必要時則需要MRI檢查。

    內側副韌帶損傷,患者大多數情況下可以透過保守治療康復, 即透過打石膏或支具制動一個月作用,讓韌帶自我修復,但對於嚴重的內側副韌帶撕裂患者,如果合併膝關節不穩,則可能需要進行手術治療。

    原因四:膝關節滑膜炎

    前文我們說了,膝關節滑囊對膝關節起著保護作用,而位於滑囊內側的滑膜組織則起著分泌滑液,營養和潤滑關節軟骨的重要作用。但滑囊如果因為運動損傷、感染、免疫等方面的刺激後,則可能發生滑膜炎症,如果膝關節內側間室滑膜增生,就會導致膝關節內側疼痛。

    滑膜炎急性期,患者可透過口服非甾體抗炎藥來消炎止痛;對於比較嚴重的患者,則可能還需要抽取積液,然後關節腔注射激素或玻璃酸鈉的治療,消除炎症的同時減輕軟骨的摩擦;對於保守治療無效或者滑膜增生嚴重的患者,則可能還需要針刀鏡或關節鏡微創治療,清理致炎物質或切除增生滑膜。

    原因五:鵝足滑囊炎

    鵝足是由縫匠肌、股薄肌、半腱肌三塊肌肉組成的聯合腱膜,因為形狀與鵝掌相似而得名。在鵝足與膝關節內側副韌帶之間有一個淺層滑囊,就是鵝足滑囊,在我們從事跑步、蹬腳踏車、爬山等膝關節反覆屈伸的活動時,縫匠肌、股薄肌、半腱肌肌腱就容易因輕微損傷累積而發生撕裂、充血、水腫,引發無菌性炎症,導致膝關節內側腫脹、疼痛、活動受限,這就是鵝足滑囊炎。

    如果膝關節內側疼痛,我們可以輕按髕骨下方的膝關節內側,也就是鵝足所在的位置,如果有壓痛,就要警惕鵝足滑囊炎,及早去醫院診斷。如果確診鵝足滑囊炎,患者就要立即改變運動方式,生活中減少長時間跑步、長期爬山、劇烈運動、膝關節受涼等不良因素刺激,同時體重偏大的患者也要注意控制體重,避免病情加重,同時在醫生指導下規範治療。

  • 12 # 隨風87622081

    原因太多 鵝足炎 內測半月板 內測副韌帶 關節軟骨都可能會引起疼痛,如果持續一星期建議去醫院拍核磁,找權威膝關節鏡醫生整體評估。

  • 13 # 小黑熊康復

    最好的方法就是去醫院做個核磁共振檢查一下,這樣最保險!而且還要選好一點的醫院做檢查(他們的裝置會好一些)!為啥呢?我就是在兩個醫院做的檢查,結果都不一樣

    不過,如果沒去做檢查的話,我的結果不知道能否給你一個借鑑,我個人就是左側膝蓋的內側疼痛,檢查結果就是內側半月板損傷。所以說最好還是檢查一下!看看損傷程度!我是三年之前檢查的。透過兩年的鍛鍊,最近感覺不疼了,想去再檢查一下看看情況如何!所以說,檢查這一步還是不能省的

    檢查的時候,掛骨科就可以了,普通、專家都可以,反正一般都是下單子讓你拍片子。不過最好早點去,當天能拍完片子的話,可以去給你開單子的醫生那裡問問結果咋樣?就是沒拿片子也可以的,他們電腦裡就有片子了。可以在電腦上看結果然後再根據醫生的診斷結論做出相應的治療就可以了!給個個人建議,如果能保守的話還是最好保守治療!不到萬不得已還是不要動手術!我的一個朋友告訴我的,說動了手術會有可能有肌肉萎縮等併發症,當然醫生和醫生說的也不一樣就麻煩了!

    保守治療的話,就是知道了方法之後,堅持下去就可以了!

    最後祝你早日康復!加油!

  • 14 # 康復醫學黃教授

    膝關節內側總是隱隱作痛,這個時候一定要提高警覺,很可能是膝關節的結構已經受到損傷或磨損,此時大部分的人都會前往醫院找骨科尋求幫助,透過影像學檢查的報告如下:1,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軟骨磨損)2,內側腹韌帶損傷(包含急性或慢性)3,內側半月板損傷4,鵝足滑液囊炎或肌腱炎5,膝關節滑膜炎以上這些都是結構發生炎症或者損傷,如果你長期關注黃教授的文章,你會發現這些診斷都是關注疾病的結果,也就是發生疼痛或炎症的時候,我們才會去尋求幫助,但是肌肉骨骼系統的運作,除非是急性創傷(來自外力,比如運動損傷,跌倒,車禍等)發生疼痛的原因都不是炎症或疼痛,而是運作與使用方式.因此黃教授不再浪費時間去分析影像學上能看到的證據,我們一起來聊聊你看不見的秘密.

    1,過度前傾的頭位:現今社會的工作與生活方式,強迫我們必須使用智慧裝置(黃教授寫文章的時候也是),為了維持姿勢,我們會將頭一直放在前傾位,此時以肌肉筋膜功能練的理論加以分析時發現,控制頸椎彎曲的肌肉,長時間處於縮短的狀態,迫使嵴椎也必須調適位彎曲位,所以人的一切生活姿勢是以頭的位置為準則,加上視覺前庭系統,控制我們頭與軀幹之間的相對位置,很多時候前庭系統紊亂,會將過多的重心調整往下轉移,迫使膝關節加大負荷,才有可能造成結構損傷(比如膝關節軟骨損傷)

    2,高低肩:由於慣用手的使用習慣,或者女孩子的側背肩包,都將使得左右肩膀之間的相對位置產生偏差,再加上我們肩胛骨的位置,是透過肌肉群來提供穩定度的,一旦發生肩關節的偏斜,將引起連鎖反應,比如斜方肌的虛弱無力,菱形大小肌肉弱化,豎脊肌肉發生張力改變或肥大現象,此時對於膝關節而言,會發生承重不均的現象,造成半月板磨損也就沒有什麼意外了.

    3,功能性脊柱側彎:很多時候5-15度之間的輕微脊柱側彎,似乎對於骨科大夫而言,並不是什麼重大的問題,總是囑咐患者自己回家鍛鍊即可,我推論的原因可能是,症狀不嚴重,吃藥打針效果不佳,最重要的是沒有達到手術標準(Cobb角超過45度).但是脊椎是人體的中心,一旦發生些微的偏移,都會對下肢產生莫大的影響,當我們因為生活習慣或工作關係,造成脊椎產生功能性側彎時,其實我們的身體已經快速做出反應,最主要的關鍵在於需要將頭放在正確的中立位,頭部以下的結構重心線都將重新設定,於是對於膝關節而言,微調之後的壓力將形成過大的負擔,可能形成骨質增生,半月板磨損,或者軟骨磨損.

    4,骨盆錯位:根據康復醫學對於骨盆的地位,我將其視為腰椎骨盆複合體,因為這個複合體必須包含了腰椎,骨盆與髖關節,這一個區域非常重要,因為人體的重心是控制在此區域,日常生活中的表現,重心調整與能量來源,都需要有一個運作正常的腰椎骨盆複合體支撐.如果控制此區域的深層核心肌群弱化萎縮,控制骨盆前傾後傾的髂腰肌無力短縮,控制軀幹煞車能力的腰方肌與臀中肌失衡,維持軀幹直立的臀大肌無力,我們會發現骨盆開始發生錯位,我認為最糟糕的狀態是側傾加旋轉,因為此時腰4-5,腰5骶1之間的椎間盤是扭曲變形的,椎間盤膨出也就理所當然了.那麼由此可知,當膝關節上方的身體核心發生錯亂,膝關節還能倖免於難嗎?所有上方的不均衡都會呈倍數地加壓在膝關節之上,膝關節能不發生病變疼痛嗎?

    5,踝關節與足的失衡與壓力不均:人類為了使用雙足走路,設計了一個非常精妙的骨頭排列,並透過肌肉與韌帶的支撐,讓我們有非常好的緩衝吸震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的踝關節是身體上唯一一個關節軸是斜向不對稱的結構,能控制踝關節發生背曲,庶曲,內旋,外旋,外展,內收等複雜的組合性動作,而這些動作完全依賴內穩定與外穩定神經肌肉系統所控制,如果我們穿高跟鞋,吸震能力差的鞋子,久站或其他容易引起雙足疲勞的行為,都很有可能破壞踝關節的穩定能力,此時因為膝關節在踝關節上方,所有地面的反作用力會直接衝擊膝關節,膝關節可能同時承接上下夾攻的壓力,早期退化或破壞也就理所當然了.

    以上只是我認為比較常見膝關節內側隱隱作痛的原因,至於每個患者的生活習慣都不盡相同,只有透過親自會診才能抽絲剝繭地發現膝關節內側疼痛的致病機轉,如果只靠影像學的檢查,大部分就是對症治療,我觀察的結果,患者通常都是反覆發作,因為總是糾結在大夫的診斷上,那為什麼一直都治不好呢?為什麼受罪的總是膝關節呢?難道沒有更好的方法嗎?黃教授告訴你,肯定是可以治療康復的,只是如果患者哪裡痛就治哪裡?疼痛的惡性迴圈並不會停止,更可能引發周圍的代償性病變,那就一發不可收拾了.我在這裡送大家一句話:疼痛只是患者主觀的感受,我們專業的醫療人員並無法去描訴或對疼痛下定論,最重要的工作是去找出疼痛的原因,而不是關注疼痛的部位,與大家共勉!黃教授碼字不易,歡迎點贊或轉發出去給相關的人知道,祝福大家@康復醫學黃教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在vim中使用tab進行python程式碼補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