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紀錄影像
-
2 # 六等三侯
一是經過土木堡之變後的明軍已經不是當初驅逐蒙元鐵騎的那個明軍了,軍隊戰鬥力直線下降,在加上衛所制的崩壞和家丁的興起,普通的營丁已經毫無戰鬥力。
二是農民軍興起的河南又為中原腹地,沒有邊疆遊牧名族的戰爭威脅,軍隊武器和軍備都破爛不堪,此時又正直明末小冰河時期,天災人禍接連不斷,而官府又橫徵暴斂,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農民軍又很具有蠱惑力,導致農民軍軍隊人數保持在十幾萬幾十萬人的規模。
三是此時東北興起的清政權不斷的入關劫掠,明朝的主要精力都被他們拖住,剿滅農民軍的主要軍力只能靠河南當地軍隊戰力和人數都不足的本地官軍。
-
3 # 小歷史課堂
樓主好
明軍的戰鬥力得看什麼時期,明朝前期 洪武朝(1368-1398),永樂朝(1402-1424)到正統(英宗)朝(1435-1449)這一時期是明朝的前期,前期的明軍戰鬥力可謂是強悍無比。
明軍三大營:三千營,最初由投降的蒙古僱傭兵租組成,是朱棣最為強悍的騎兵軍團,戰鬥力強無敵
神機營:專門掌管火器的特殊部隊,這種獨立槍炮部隊建制比歐洲最早的建制的西班牙火槍兵(約1510年),早一個世紀
五千營:有地方騎兵和步兵混搭組成,屬於最早的混成旅,是地方調到中央的精銳部隊
前期的明軍在各種戰鬥中所向披靡,特別是對蒙古的這位老鄰居的戰鬥中,一直將蒙古打出關外
中期就暫時不談了
到了後期因為國家機構的貪汙腐化,加上太監當政,國家部隊機構的大量銀餉別官員剋扣,部隊的武器系統沒辦法得到升級,第二,就是由於沒有經歷前期那樣的戰爭,部隊沒有得到戰爭的歷練,各地軍官壓榨下層,戰鬥力急劇下降,甚至有些地方軍官連馬都不會騎,出門做轎子。
最後農民軍其實有點像無產階級的感覺,畢竟當時都沒法吃飯了 除了造反還能幹嘛,所以為了吃飯 和政府軍打仗又有什麼吶
-
4 # 老劉雜學館
並非明軍打不過農民軍,在前期,李自成、張獻忠被明軍打得滿中國跑,只是因為瘟疫的流行,才改變了歷史的走向。
明朝正經歷地球的小冰河時代,天氣異常。崇禎皇帝也算是個勤於政事的有道之君,但是在他治下,先是大旱,後是饑荒,惹得各地流民四起。
因為饑荒,連老鼠都餓死了,饑民就撿食路邊的老鼠屍體,結果造成了鼠疫流行,更增加了百姓的痛苦。
走投無路的饑民起來造反,再加上流民四處亂竄,鼠疫迅速地傳播開來。1641年,鼠疫傳到北京,造成了北京人口大量死亡。守衛京城的三大營人數損失大半,徹底失去了戰鬥力。
等到李自成的農民軍到達北京城外時,北京城就跟個鬼城差不多了。李自成自然沒費太大力氣就進了北京城。
北京城被破,吳三桂開啟山海關放滿清進入中原,實際上打頭陣對付李自成的仍然是明軍舊部。農民軍戰鬥力極弱,一觸即潰,被打得落花流水,很快就被擊敗了。
所以並不是明軍打不過農民軍,實際上也跟時代和運勢有很大關係。
-
5 # 阿飛影視剪輯
根本問題是為了什麼而戰,農民軍就是為了獲得好生活,不在被壓迫,而明軍從上到下已經腐敗到底了,根本不知道為了誰打?
-
6 # 看不到任何希望
明軍打不過農民軍怎麼可能呢,那隻不過是特殊情況而已,明軍的實力應該在中國歷史上排到前幾位的,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我們來分析當時的情況。
明朝末年,國內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此時的明朝猶如垂暮的老人,沒有了往日睥睨天下雄姿,面對內憂外患的情況,越來越力不從心。
明軍不僅在山海抵禦後金,還要鎮壓農民起義,進行兩線作戰不僅要分兵進攻,還消耗大批軍費,加重了財政負擔,為滿清的壯大提供了機會,使其不斷髮展壯大加劇了明朝的滅亡。其實最根本的原因造成明朝軍隊戰力下降是沒錢,明朝末年土地兼併嚴重,天災,官員貪汙腐敗,國庫空虛無法維持軍費的開支。
在這種情況下,明軍打不過農民軍也是正常的,其實明朝最強的軍隊都佈置在山海關,抵禦滿清才讓李自成發展壯大 。
本來一副好牌被崇禎打的稀爛,把大明帝國推向深淵,最終滅亡,崇禎難辭其咎,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回顧歷史我們不僅感嘆要是崇禎能力挽狂瀾,知人善用,明朝也能扛個幾年,說不定就會有不一定的結果,歷史不能假設,我們只有不斷的吸取經驗教訓,正所謂“以史為鏡,可以知得失”,明朝作為漢人最後一個王朝,這種感情是沒人體會的,尤其到了清朝後期閉關鎖國,受列強欺辱,這種感覺更加強烈。
明軍不是敗給了敵人而是敗給了自己,上天給了崇禎機會卻沒有抓住,讓滿清入關,如果李自成得到了天下也就算了,唉這個廢物太令人失望了,最終擺脫不了農民起義的侷限性,經不住誘惑,最終與皇位失之交臂,遺憾終身,讓人不禁唏噓,扶不起來的阿斗。
-
7 # 智慧爸爸說育兒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具有戰鬥力的漢人王朝!正所謂天子守國門,君王社稷!
明朝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沒有簽訂不平等條約的王朝。並且擁有世界最早以火槍手為單位的神機營!
明朝中期經歷了木土之變後,由盛轉衰。在加上政治腐敗和天災!使明軍戰鬥力大幅度下滑!和所有王朝一樣,明末天災人禍不斷,迫使農民起義。
-
8 # 懸史密探
為什麼明軍打不過農民出身的闖軍?
明朝時期軍力是非常強大的,而且是中國古代最強大的軍隊之一。那麼為什麼會打不過農民起義軍,而後滅亡呢。這個要根據當時的歷史情況來分析了。
明朝末年,崇禎皇帝朱由檢登基後,勤於政務,大力清除閹黨,重新啟用天啟年間被罷黜的官員。起用袁崇煥託付他收復全遼的重任,曾一度使明室有了中興的可能。可惜當時的朝廷已經腐敗不堪。
自崇禎元年(1628年)起,中國北方大旱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飢,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年年有大旱,百姓多流離失所,活活餓死。
崇禎十四年瘟疫爆發,疫疾從河北地區傳染至北京,病名叫“疙瘩病”,崇禎十六年,北京人口死亡近四成。
崇禎十六年八月,天津爆發肺鼠疫,更是死傷無數。
地方社會處在了十分脆弱的狀態,盜匪與流民並起,各地民變不斷爆發。
明廷的主要軍力都在北方抵抗後金的不斷入侵。可謂是內憂外患。
崇禎皇帝用人存疑,頻繁更換圍闖軍的將領,導致李自成幾次大難不死後發展起來。
隨著局勢的日益嚴峻國家財政早已支撐不起軍費,導致明軍內部騷亂譁變。崇禎皇帝又濫殺官員,冤殺袁崇煥。導致許多軍隊投降。更是加快了滅亡之途。
所以並不是明軍打不過闖軍,而是明朝運勢已經衰敗。
那時候的明朝從北到南,白骨滿地,人煙斷絕。城池僅存四周圍牆和雜草。田地裡看不見人耕種。整個國家已經破爛不堪,這樣的國家哪裡還有軍隊能打仗呢!
假設如果不是那個時代天災不斷,也許明朝還不會那麼快滅亡。
-
9 # 小子說歷史
明朝末年,政治腐敗,苛捐雜稅嚴重(遼東戰事耗費太多),土地兼併導致大量農民沒了土地,恰巧又遇上了小冰河時期,天氣反常,導致莊稼減產,農民難以生存。此時,活不下去的農民只能反抗,走向造反這條路。
縱觀闖王李自成率農民軍起義直至覆滅明朝這一過程也並不是所向無敵的。根據史實分析,我們可以把這段歷史分為兩個階段,即起義初期,起義後期。
起義初期: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李自成起義,帶領跟隨者投奔舅舅闖王高迎祥。自稱“闖將”,帶領一隊人馬。崇禎八年,洪承疇與朱大典兩面夾擊農民軍,農民軍被打的大敗。崇禎十一年,在洪承疇與孫傳庭的埋伏下,闖軍損失過重,不得不潛伏山區,休養生息。直到崇禎十六年,孫傳庭戰死,至此,明軍沒了主力。《明史》稱:“傳庭死而明亡矣”
起義後期:崇禎十七年之後,由於殺了最能打的孫傳庭,消滅了明軍主力,同時也得到了其他起義軍來投,如羅汝才、袁時中等人,農民軍實力急劇增長。而明朝那邊也沒有能拿的出手的大將,闖軍一路攻城略地,同時也改變了過去那種流竄性作戰方案,開始分兵駐守城池,後來在攻克了西安之後又建立了大順國。1644年,李自成率領闖軍一路勢如破竹攻進了紫禁城,崇禎自縊於煤山,明朝滅亡。
綜上所述,以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軍在前期根本就不是明軍的對手,然而農民軍在戰爭的殘酷淘汰下,生存下來的都是強者,而明軍缺少有才能的將軍,主力卻越打越少,又兩線作戰(遼東戰事)此消彼長之下,農民軍自然越來越強。以至於到了後期,農民軍勢如破竹,一舉攻入京城。
-
10 # 士說新語
問這個問題的朋友,顯然是沒認真讀過史料。
明天啟七年(1627)朝廷腐敗,制度僵化,遼東戰事焦灼,財政入不敷出,朝堂黨爭慘烈,再加上天災人禍不斷髮生。朝廷面對如此局面,為了節省開始,精簡幾口,被迫對驛站進行改革,而陝西又逢旱災,老百姓鄒濤無論,只能鋌而走險,陝北民亂自此爆發。
陝北的王二是第一個帶頭造反的,到第二年,王嘉胤、王大梁、高迎祥領導饑民紛紛響應,米脂的張獻忠也造反了,後來投靠了高迎祥。
從崇禎元年(1628)到崇禎三年間,王嘉胤、楊六、不沾泥,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整個陝西境內以大大小小的農民軍有100餘部,農民軍成分複雜,各自為戰,沒有形成統一的指揮,雖然看起來轟轟烈烈,但實際上在戰略上依然很被動,處於防禦態勢。
從崇禎三年開始,先是是那邊總督楊鶴剿撫並用,王嘉胤輾轉入晉,後戰死,繼承其部曲的王自用聯合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羅汝才20餘萬人,號稱36營,一度攻破大寧隰州、澤州、壽陽等城。
但到了崇禎六年(1633),王自用戰死,雖然農民軍在闖王高迎祥的帶領下堅持流動作戰,使得明軍為了把守要隘而窮於追剿,陷入戰線過長,兵力分散的困境。但沒過多久,楊鶴下臺,洪承疇繼任三邊總督,主持剿匪工作,遂集中力量開始時圍剿。
到了崇禎七年(1634),洪承疇重兵包圍起義軍中心地區,高迎祥接連敗於確山、朱仙鎮等地,被迫轉入西部陝西。
深感明軍兇猛的義軍被洪承疇、朱大典兩面夾擊,不得不在崇禎八年會師於河南滎陽,之後農民軍分三路,一部西返陝西,一部北進陝西,一部東入鳳陽。
此時農民軍流動作戰,明軍無法全面圍剿,聚而殲之,遂改變作戰方針,分割槽負責,重點進攻。以盧象升為五省總督、專治中原;洪承疇專治西北,各自負責,相互協同。遂明軍於崇禎九年在河南大敗高迎祥、張獻忠部,而李自成在興平等地也多次失利。之後,孫傳庭全力進攻漢中的高迎祥。張自忠,最終高迎祥被孫傳庭埋伏而被殺。此後,農民軍就剩下張獻忠和李自成兩支勁旅。
到了崇禎十年(1637),崇禎命熊文燦為五省總理,組織新的圍剿。雖然李自成進軍四川,一度攻破十餘城,但在崇禎十一年被洪承疇以優勢兵力所擊破,後又兵敗梓潼,在洮河又再次被擊敗。而張獻忠也在南陽、麻城被左良玉所擊敗,負傷退谷城。
這一年農民起義軍陷入低谷,劉國能、張天琳、張獻忠、羅汝才,先後降明或就撫,李自成也率殘部只能活動在川陝邊境的山區,或許再來那麼一年的時間,這些叱吒一時的農民軍大抵就會變成歷史煙雲。
然而,很遺憾的是,崇禎十一年(1638)九月,清軍兩路入邊,剿農民軍的各路明軍不得不入京勤王,給予了農民軍喘息之機,雖然張獻忠,李自成有了一年時間的休整機會,但現實是,他們依然幹不過明軍,崇禎十三年,張獻忠被迫轉戰四川,唯有李自成乘明軍圍剿張獻忠的機會,跑到河南收留饑民,也是在這一年,李自成才提出了“均田免賦”口號,即民歌唱的“迎闖王,不納糧”。
也是從這一年開始,李自成的闖軍勢如破竹,一路向東,克洛陽,進開封,敗孫傳庭,最終兵臨北京,滅亡明朝。
看起來似乎,從這一年開始,明軍便不行了,實際上這一年發生了一件大事情。崇禎十三年,皇太極圍錦州,明廷不得不集結各路大軍,以洪承疇為薊遼總督,步騎十三萬解錦州之圍,這一戰一直打到了崇禎十五年才以明軍幾乎全軍覆沒而告終。
明軍最後的野戰主力全部葬送在了這一戰中,而李自成也是在這兩年的時間裡不斷壯大起來,攻克洛陽,決堤黃河沖毀開封的。
是故,明軍並非打不過農民軍,而是明軍除了農民軍以外,遼東還有一個大敵,兩線作戰,加之財政緊張,基本盤不穩,因為戰爭導致的流民越來越多投入到了李自成一方,這才導致了失敗,敗的不是軍事,而是政治啊。
回覆列表
李自成率軍攻進北京城,同時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自殺殉國,自此,國祚276年的明朝告一段落。我們在感嘆明朝不堪一擊的同時,回頭想想,碩大的明朝,有那麼強大的軍事實力,即使在後期衰落下來,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對付李自成這樣的軍隊,應該不在話下,可是,為什麼偏偏就敗了呢?
李自成率軍進攻北京城
此處,我們不妨對比一下,明初,這是趕走了蒙古鐵騎的紅巾軍,在明末,袁崇煥的部隊怎樣?洪承疇的部隊怎樣?吳三桂的部隊如何?耿精忠的部隊又如何?這些部隊加起來,哪一個不比張獻忠,李自成等人的部隊強上幾百倍?所以,在軍事力量的對比之下,明朝的敗,敗的很蹊蹺。除了守將們各懷鬼胎,外有後金等強敵肆擾,還有一個許多人可能都不知道的原因,在這裡,史三兒就給大家說個明白。
明朝軍隊
眾所周知,崇禎皇帝雖然是亡國之君,但是在歷史上卻有著很高的評價,這樣的皇帝並不多見,足以說明這個皇帝配得上勤政愛民這樣的評價,而問題就出現在這個愛民上。
崇禎皇帝
前邊說起洪承疇,這個人對明朝也還算忠心,只不過到最後沒經過美色誘惑。幾碗人參湯下肚,換了誰也受不了的。此人打仗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殺降。他也因為殺降在明朝將領中獨領風騷。而除了洪承疇之外,幾乎所有的明朝將領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投降不殺。為什麼呢?因為京城的崇禎皇帝不讓殺,這樣不僅是暴君的表現,而且有違道義。
李自成農民軍
而李自成等人,要的就是崇禎皇帝的這種道義。他們畢竟是農民,沒有刀槍,只有棍棒,而且沒有經過專業的軍事訓練,所以面對明朝相對強大的軍事力量,李自成張獻忠等人是很難佔到便宜的,因此,他們與明軍交戰,失敗的時候絕對多於勝利的時候。
但是,壞就壞在明軍不殺降之上。據史料得知,李自成的部隊不止一次敗在明軍手上,可是他們的做法卻很是奇葩,那就是打敗了那就投降,大不了被明軍抓起來訓誡幾日,然後就又放回去種地了。試想當時明朝國庫空虛,連自己的人馬都養活不起,這抓起來的降軍就更加的養不起了,所以,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殺掉。如果還不能殺降,那就只能嚇唬嚇唬他們,然後分成批次給送回去。崇禎作為一個難得的仁義之君,肯定會毫不猶豫的選擇把這些農民軍給他們放回去了。
明軍潰敗
然而,這些人放回去之後,又重新被張獻忠李自成等人召集起來,再一次加入到了對抗明軍的陣營之中。所以,李自成等人就成了打不死的蒼蠅,這裡散了在那裡又聚起來,最終在機緣巧合之下,攻進了北京城,結束了明朝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