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包強中

    水蕩淤波寒風溯,江漫冶雪隴上切,

    碧樹裹白枝如做,依沿岸院少雀啄,

    冷冷凌波魚船惰,垂杆濁釣片片潔,

    草灶茅舍炊煙過,窮家秀女會作活。

  • 2 # 張繼勞

    《離騷》是中國文學史上重要的代表作品,其創作風格上實現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完美結合,呈現了荊楚獨特的地域文化,研究屈原《離騷》的時代背景,對中國現代文學創作具有借鑑意義,本文在分析《離騷》內容的基礎上,從其地域文化、社會背景和文化背景三個角度進行探究。

    《離騷》是中國著名愛國詩人屈原的代表作品,無論是在創作風格、情感表達方面,都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魯迅先生在閱讀《離騷》後對其評價為“逸響偉辭,卓絕一世”,透過賞析《離騷》,讀者可以見證屈原偉大的理想抱負、獨立於世的高尚品格、憂國憂民的政治意識,整首詩詞流露出屈原對當時社會的控訴,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研究價值,同時也具有歷史研究意義。

    一、《離騷》作品內涵分析

    《離騷》是中國詩詞的重要代表作品,後世的詩詞創作或多或少都受《離騷》創作風格、表達形式、修辭手法等,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據泰斗的地位,研究《離騷》,在文學和歷史領域都有重要的影響。結合屈原忐忑的一生,經歷了政治生涯的輝煌時期、流放時期,直至對統治者失去希望,以死明志,屈原無疑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在其作品《離騷》中始終借用託物言志的表現手法,向君王剖析自己為國為民的愛國精神,想要實現理想大同社會的美好意願,同時揭示了屈原見證國家有興盛走向衰微的矛盾心理。關於《離騷》的題目解釋,不同的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見解,如史學家班固出提出“離,遭也;騷,憂也”,“離騷”就是指遭遇憂愁;錢澄之提出“離騷”是指當屈原苦於不得志、理想抱負無法實現的心情寫照,屈原只能將自己的理想抱負用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當前中國學術界關於《離騷》的定義主要採用班固作為官方解釋。

    結合《離騷》整部作品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其在構思上十巧妙,用短短的兩千多字構建虛擬和現實相結合的世界,在對《詩經》中的神話人物和事件進行加工和改造,將現實世界折射生成天界,揭示自己“求天帝不得見”的苦悶心理此外整首作品可以分為兩部分,前部分以現實世界為主,透過回顧自身的成長經歷和政治活動,點出屈原自身對國家的貢獻,以及對君王的“怒其不爭”,後半部分講述屈原對現實的逃避,企圖追求理想的社會,透過各種幻境的塑造,安慰自身精神世界,但最終還是幻滅,現實與虛幻世界的交替,讓屈原的內心世界再度崩潰,不惜以身殉國。

    關於《離騷》的創作背景,爭論的焦點之一是它創作於屈原被楚懷王疏遠之時,還是流放中。《史記·屈原列傳》裡說,年輕得志的屈原遭到同僚上官大夫(即靳尚)的讒害,楚懷王因而疏遠了他。他“憂愁幽思而作《離騷》”。而《史記·太史公自序》裡說:“屈原放逐,著《離騷》。”《報任安書》裡也說:“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司馬遷對同一事件的表述明視訊記憶體在著矛盾。

    由於可靠史料的缺乏,要解決這個問題,從這首詩本身找證據是好辦法。詩中有這樣的詩句:“何離心之可同兮,吾將遠逝以自疏。”“自疏”意味著主動的態度,不是“被放”。此外,也有人因為詩中有“濟沅湘以南征兮”一句,懷疑它是屈原放逐之後所作,這並不足信。因為《離騷》後半部分,全是寫作者想像中的雲遊,“濟沅湘以南征兮”並非實有其事。

    總之,《史記·屈原列傳》的說法是可信的。而《史記·太史公自序》《報任安書》是抒情性文字,行文時不大忠實於史實,是有可能的。

    2.主要內容

    《離騷》是一首偉大的抒情長詩,歷來以其可與日月爭輝的光芒照耀詩壇。它有著豐富的內容,浪漫的想像,強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寫作手法,思想和藝術上的魅力並重,令無數人為之傾倒。同時,它也是我們瞭解屈原偉大思想與生平的最重要的歷史資料。課文節選的這部分主要敘述作者因潔身自好、堅持正道而受到周圍眾人的猜疑和造謠中傷,君主也疏遠了他,他一方面表明誓死決不就此退縮,和蠅營狗苟的小人們同流合汙,一方面設想自己要隱退,同時更加努力培養自己的美好的德行。這部分也是作者最集中表白自己的心志,感情表達最直接、強烈的段落。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表現了詩人的極度苦悶、難以排解的心情,為下面情緒的抒發定下了基調。“餘雖好修姱以羈兮,……又申之以攬茝”,寫自己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而原因竟是自己太注意修身!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屈原同周圍群小之間的尖銳衝突,也可以看到君主不分賢愚忠奸的昏庸。對此,作者堅定地說:“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眾女嫉餘之蛾眉兮……競周容以為度”,寫群小對自己的誣陷以及周圍風氣的敗壞。“眾女”“時俗”兩詞,說明當時社會環境一團糟,人們的行為沒有準則、尺度可言,一味投機取巧,鑽營逢迎。面對如此汙濁的、看不到希望的環境,作者爆發出痛苦而無奈的浩嘆:“忳鬱邑餘侘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忳”和“鬱邑”都是憂愁煩悶的意思,兩個詞連用,表現了作者憂悶之深。清代朱驥在《離騷辨》中說:“此句無限神情,在‘獨’字、‘也’字內,蓋大夫遙想從前一片婆心,滿腔熱血,不意今日到此地位。”這一句是整首詩中最長的詩句,作者似乎將胸中鬱積已久的愁悶盡情傾吐出來,震動人心。然而,作者雖然為自己的遭際悲憤萬端,卻不會因此而改變自己的節操,他宣告:“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

    接下來,“鷙鳥之不群兮,……夫孰異道而相安”,進一步指出自己和群小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在對自己之所以不見容於朝廷的原因有了清醒的認識後,“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雖然抑鬱難平,但情緒趨向平穩,並堅定地表白自己的信念——“伏清白以死直”。“固前聖之所厚”,表現作者以前賢為榜樣,同時它也透露了作者精神力量的重要來源。《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裡說屈原“博聞強志,明於治亂”,《離騷》裡也稱引了不少詩史或傳說材料,可見作者對歷史很熟悉,前世的明君賢臣就是引導他追求進步政治理想的活生生的例子。

    痛定思痛,作者對此前自己的行為產生了懷疑。他後悔當初沒有認清形勢,選準道路,那麼現在趕緊抽身退出還來得及吧!當然,由進到退是要經過一番內心掙扎和鬥爭的。“延佇”“步”“止息”等語,讓我們看到一位猶疑、彷徨、苦苦思索的詩人形象。“蘭皋”“椒丘”的意味,正如唐代呂延濟說:“行止依蘭椒,不忘芳香以自潔也。”終於,詩人有了一個明確的想法:“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這一句既含有讓步,又帶著倔強。只求潔身自好,這是碰壁之後的讓步;“復修”“初服”,全然不顧自己獲咎之由正是自己太“好修”了,這是不計功利得失的倔強。以下“制芰荷以為衣兮,……芳菲菲其彌章”從各方面寫自己衣飾的高潔。作者不憚繁複地描述種種衣飾,意在表明他修身之嚴。讀起來,這幾句詩給人無限鄭重的感覺。其中,“忽反顧以遊目兮,將往觀乎四荒”和前面的“復路”是相應的。最後,作者再次重申自己“獨好修以為常”。“獨”字表現出作者認定自己的原則是正確的並甘願為之付出的自覺態度,帶有一點自豪的味道。“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堅信自己,至死不變。

    對於這一部分,我們應該把握以下幾點:

    ①屈原和楚懷王的矛盾。楚懷王賢愚不分,沒有主見,輕易聽信周圍群小的挑撥。有關詩句:“怨靈脩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

    ②屈原和群臣(主要指楚國舊貴族)的矛盾。群臣妒忌賢才,肆意對屈原造謠中傷;他們投機取巧,毫無原則。有關詩句:“眾女嫉餘之蛾眉兮,……競周容以為度。”

    ③屈原和楚王、群臣產生矛盾的根源。屈原的“美政”理想是“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這是導致他在現實中碰壁的根本原因。“舉賢授能”就是要任人惟才,反對世卿世祿,限制舊貴族對權位的壟斷;“循繩墨而不頗”就是要完善法度,限制舊貴族的種種特權。這極大地觸犯了楚國舊貴族的利益。屈原意識到楚國的危險處境,深知楚國只有改革政治,才能富強起來,才能與強秦抗衡。他一心為國家的前途考慮,群臣卻只顧自己眼前的利益,這就形成了尖銳的矛盾。楚懷王昏庸淺薄,經不起小人挑撥,不能採納他的主張,疏遠了他。

    ④屈原的品格與精神。屈原潔身自好,決不與周圍群小同流合汙,並誓死堅持真理,捍衛理想。有關詩句:“民生各有所樂兮,……豈餘心之可懲。”“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亦餘心之所善兮,……固前聖之所厚。”

    二、問題探究

    1.節選的這部分裡第一節先說“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第二節接著卻又說“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其未遠”,前後是否有矛盾?

    第一節寫的是詩人因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汙,因而遭到小人誣陷、傾軋,君主是非不分,疏遠了他。雖然遭到來自方方面面的沉重打擊,但他心志彌堅,毫無變通、退縮的念頭。“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等就是對這種心志的表白。第二節裡寫詩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潔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動中積極進取,謀求變革。“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是就在政治活動中的進退來說的,並不意味著詩人就此放棄操守。因此,前後並不矛盾。

    2.這首詩運用了哪些手段來增強韻律感、音樂性?

    ①押韻。根據上古音韻系統,《離騷》是隔句用韻的。如“餘雖好修姱以羈兮,謇朝誶而夕替。既替餘以蕙兮,又申之以攬茝”裡,“替”“茝”是韻腳;“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裡,“錯”“度”是韻腳。

    ②在句中普遍使用“兮”字。“兮”字是語助詞,沒有實在意義。在這首詩裡,一般是兩句合起來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兮”用在上下句中間,增加了停頓,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

    ④多用雙聲疊韻聯綿詞及疊音詞。如“羈”“鬱邑”“侘傺”“陸離”等是雙聲詞,“岌岌”“菲菲”等是疊音詞。

  • 3 # 一帆風順jxh

    <離騷>作者屈原偉大的愛國詩人,此詩創作風格,形式,虛實幻覺,修辭手法等等,在文學史上堪稱一絕。創作風格巧妙地運用了現實和浪漫主義完美的結合在一起,虛擬和現實,虛幻與現實的交錯。表達作者為國為民的愛國精神,同時此詩也大量地流露出對社會的不滿與指控。當然此詩繁榮走向衰弱,輝煌走向流放。失望,灰心,吶喊,崩潰,以至於以身殉國。此詩對學術界有很高藝術研究價值與歷史硏究意義。此詩背景苦不得志,只能用社會和文化,此地那刻為背景,理想抱負都是空話,,,,

  • 4 # 戴訓德退休教師

    《離騷》是一篇自敘平生的政治抒情詩。是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極高的地位。

    屈原一生兩次被放逐,第一次被流放於漢北,第二次被流放到江南荒山野嶺之中。屈原從郢都順江東下,過鄂渚,入洞庭,沿沅水上溯,至辰陽,又南流漵浦。當時這些地方都是非常偏僻荒涼的地方。這段時間,屈原過著孤獨悽苦的流亡生活,他心繫祖國安危,痛恨禍國殃民的群小,感念自己因讒見斥的悲慘遭遇。詩中有"老冉冉其將至兮"丹,看出屈原年事已高;詩中表現他"雖九死其猶未悔""伏清白以死直"、"阽餘身而危死"等屢受挫折的悲憤和決死心情。

    《離騷》是詩人充滿愛國激情的抒憂發憤之作,思想內容非常豐富、深刻。在長詩中,詩人發表了他的美政理想,表白了他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敘述了他在國家危難關頭的焦急與義憤,表現出他堅持節操、反對奸邪的九死不悔的鬥爭精神。這是一首大氣磅礴的戰鬥詩篇,它反映了時代鬥爭的激烈,楚國政治的黑暗,廣大人民的疾苦,以及詩人為國為民不懈奮鬥的平生。全詩充滿強烈的愛國激情,說明了國家命運與個人的休慼相關。全詩思想境界高超,文采華美,想象豐富,象徵美麗。

    《離騷》的藝術成就對後世影響深遠。

    一、開闢了浪漫主義文學先河。全詩有著濃重的浪漫主義色彩。《離騷》的基本主題,是表現詩人對進步政治理想的追求和九死不悔的鬥爭精神。"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其至死不渝的追求。詩人多處透過幻想的形式來敘寫現實的鬥爭,抒發心中的憤慨。他把現實的事情,寄託在超現實事物的形象中,使作品產生了離奇曲折的情節,奇偉詭異的形象。詩人要在幻想中尋求解決矛盾的道路。女嬃勸告,靈氛占卜,巫咸啟示這三大段對話,以及其中所穿插的叩閽求女、離楚遠逝等上天入地的光怪陸離的情節,實際是詩人內心複雜矛盾鬥爭的展示,隨著幻想的展開,擴張了詩人憂憤的深度和廣度,馳騁出他對人生的熱戀與追求。奇異的神話、動人的故事傳說與現實人物的複雜交織,構成了長詩詭奇的意境,使詩篇抹上了濃重的浪漫主義色彩。

    二、運用神話傳說以馳騁想象。詩的後半部分,基本上寫詩人的幻想世界。詩人乘龍駕鳳,羲和弭節,望舒前驅,飛廉後屬,發軔蒼悟,夕至縣圃,飲馬咸池,總轡扶桑,濟白水,登良風,遊春宮,過洛水,轉崑崙,過天津,行流沙,涉赤水,上天下地進行漫遊。詩人把現實的敘述與幻想馳騁交織在一起,透過想象的翅膀,創造出一個豐富新奇的世界。

    三、 《離騷》創造了新的詩體形式和精美的語言。在《詩經》的時代,盛行的是四言詩體,屈原把《詩經》的四言改革和發展為一種長短不齊參差錯落的句式,首創出一種獨立的新詩體—楚辭。

    《離騷》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是不朽的。其影響也是廣泛而深遠的。從此中國文學走上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並駕齊驅的發展道路。丫

  • 5 # 木山文

    劉勰"文心雕龍,辨騷"雲:自風雅寢聲,莫或抽緒,奇文鬱起,真離騷哉!固己軒翥詩人之後,奮飛辭家之前,豈去聖之未遠,而楚人之多才乎!

    繼"詩經"而後,公元前四世紀離騷的出現,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跨進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它的光彩像晴空的麗日一樣,照耀著從週末到漢初的詩壇,風糜一時,衣被萬世。

    王國維說:一代有一代之文學。

    離騷打破了詩經的以四言詩為主的限制,大大擴充了詩歌的表現能力,創造了十分富於個性的詩歌,這種創造性的工作,在詩歌史上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屈原的愛國思想和他在政治鬥爭中的堅持理想,寧死不屈的犧牲精神,給後世作家以很大的影響 ,漢初賈誼在政治鬥爭中失敗後,被調到長沙,投書弔屈原,引屈原為知已。司馬遷寫屈原的列傳,低徊詠歎,深深受他精的感動。

    中國古代許多詩人,在遇到民族壓迫的時候,就寫出慷慨激昂的愛國詩章。

    還有許多作家,用詩歌和其他文學形式,作為政治鬥爭的武器,揭露和批判當時的黑暗政治,或者在政治鬥爭中犧牲了他們的生命。使中國古代的文學增添了光彩。這種偉大的精神,在文學史上,是屈原開其端。屈原的精神是感召了後世許多詩人的。

    屈原的藝術表現手法影響也很大。劉勰"文心雕龍,瓣騷":枚賈追風以入麗,馬楊沿波而入奇。其衣被才人,非一代也。故才高者苑其鴻裁,中巧者獵其豔詞,吟諷者銜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

    這段話可以說明,漢代賦家及後來六朝詩人對其學習和模擬。杜甫也以達到屈原所獲得的成就來勉勵自己:竊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梁作後塵。(戲為六絕句)

    屈原的浪漫主義表現手法,更是為後世浪漫主義詩人所取法,李白的浪漫主義詩篇也是在他的筆鋒底下大量驅使神話傳說,歷史人物,日月風雲等,構成一幅幅雄奇壯麗的圖畫的。

    明朝李維禎說:以一人之功,創千古之業。

    道出了後世文人對其之景仰

    屈原名平,懷王時曾任楚國左徒,他想重新整理政治,讓楚國強大起來,從而實現中國的統一。這是當時人民的願望,也是有遠見的人們的共同理想。屈原的這種思想是當時愛國思想的一種最高的表現。他不僅想使他的祖國成為強國,而且要讓他的祖國來完成當時偉大的歷史使命。

    但他被奸臣陷害,排斥在外,懷王晚年入朝,頃襄王時,又被令尹子蘭和上官大夫陷害,放逐到江南。他經洞庭湖,沅水到辰陽,漵浦等地,又沿湘水到了今湘陰的汨羅,投汨羅江而死。

  • 6 # 待曉兒

    《離騷》在創作之後就飽受爭議,從其“含義”到“體裁”,再到創作背景,很多方面都存在爭議。

    第一、“離騷”的含義至今尚未確認,很多學者對其進行探討

    “離騷”是什麼意思,主要有三種說法。

    離愁說:

    司馬遷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說:

    離騷者,猶離憂也……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

    王逸在《離騷》的註解當中講:

    離,別也;騷,愁也。

    二人都認為“離騷”是屈原被放逐之後的憂愁。這種說法流行最為廣泛,容易被人理解。

    離別說:

    這種說法曾經流行過,但是在近代被朱季海先生在《楚辭解故》當中推翻了。

    持此種觀點人,其依據來自於《離騷》原文:

    餘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脩之數化。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

    所以,離騷就是“離別”。但是朱季海就用了這一句同樣的素材對這個觀點進行了反駁。

    他說,屈原既然“不難夫離別”,就說明屈子之愁有大於離別者。這一論證十分精彩,一錘定音,自此“離別”說被淘汰。

    牢騷說:

    有人認為“離”與“牢”其實是一個字,只不過是因為楚地方言的差異。所以,“離騷”就是“牢騷”,《離騷》的創作就是屈原所發的牢騷。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持此論,在《次子瞻見寄》中有句:

    賈生作傳無封事,屈平憂世多離騷。

    除此之外,《漢書》的作者班固也認為屈原“露才揚己,憤懟沉江”,其實是抒發“牢騷”的行為。

    第二、“離騷”的體裁在漢代爭論嚴重,《文心雕龍》的說法最為可信

    《文心雕龍·辨騷》一文當中稱《離騷》是:

    軒翥詩人之後,奮飛辭家之前

    是說《離騷》的創作在《詩經》誕生之後,漢賦興起之前,是在北方為文學主流的情況下出現的南方文化代表。其韻律優美,篇幅較長,那麼到底應該歸屬於抒情詩歌還是經傳文章呢?這在漢代有很大的爭議。

    漢武帝喜歡《離騷》,所以淮南王就為《離騷》作傳,他認為《離騷》繼承了《詩經》的傳統,有著“哀而不怨”的風格,所以應該是儒家經典。

    但是班固反對,他認為屈原在《離騷》當中所寫的故事在《左傳》等儒學經典中都找不到依據,並且因為不受重視就沉江自殺的行為是為了彰顯楚王的昏庸,即所謂“露才揚己”、“憤懟沉江”,所以不是經傳,但文辭雅麗,是一篇優秀的詩歌作品。

    除此之外,王逸認為《離騷》所記事件雖然找不到依據,但其精神確實是符合儒家精義的,所以應該是儒家經典,漢宣帝、揚雄等人也基本上持此觀點。所以漢代《離騷》又叫做《離騷經》。

    這個問題在當時爭論很大,後來經過劉勰的辨析,認為《離騷》:

    取熔經意,自鑄偉辭。

    即他從作品的形式、內涵等等因素入手剖析,判斷《離騷》是一種創造性的詩歌,代表了南方文學的特徵,而不是儒家經典。

    自此,《離騷》是詩人寫作的詩歌這一觀點逐漸被人接受,不再將其劃入儒家經典範疇。

    第三、“離騷”作於何種情況,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離騷”的寫作有人認為是一氣呵成,也有人認為是分時段創作。從現今留存下來的版本來看,後者的可能性更大一點。

    認為是一次性創作的觀點,其中有一點是出現了悖論。

    持此論調的學者認為,屈原投江而死,這種想法是在寫作《離騷》的時候萌生的,所以付諸了實踐。其依據就在於《離騷》當中多次提及了“彭咸”這個人名,表露出要向彭咸學習的想法。

    悖論就在於此!

    “彭咸”根據現有文獻,只能確認是上古不得志的先賢,但其如何死法沒有任何記錄。而其“投江自殺”的說法是根據《離騷》而來。

    也就是說,因為屈原最終是投汨羅江自殺,而《離騷》當中多次提到“將從彭咸之遺則”等話語,所以推斷彭咸是投水而死。然後又透過“彭咸是投水而死”的推斷,來論證屈原在寫作《離騷》時就已萌生死志,想要投汨羅。

    這就是一個悖論,用“觀點”來論證“觀點”,是沒有科學性的。

    所以,《離騷》是屈原在不斷貶謫過程中逐漸創作的可效能更大一點,其創作背景是一系列的不得志。

    《離騷》的爭議到現在依然有很多,比如其內容當中提到過的很多植物、詞語等等,在當時都是楚地方言。即:

    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

    可惜的是,這些內容在漢代之後就完全失傳,所以很多內容到今天已經不可考證了,由此引發了很多的爭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過年了為什麼放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