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言論史

    中國是一個非常講關係、重視人脈的國度,一個人要想成事除了必不可少的個人能力以外,其人脈資源也是不可或缺的。一個人如果擁有出色的能力以及豐富的關係,那麼他發展的道路將會充滿光明。但是如果不好好利用這些資源,就有可能將人生喜劇變成悲劇,甚至對他人乃至社會造成影響。

    李如松就是這麼一位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人。他的祖上是從北韓內附過來的移民,後來被封為世襲的鐵嶺衛的指揮官(相當於軍分割槽司令)。但是到他父親李成梁一代,家道已然中落,甚至到了四十歲都沒有考中舉人,也沒有錢去京師繼承爵位,幸好當地的巡按御史賞識他,才資助他去了北京。李成梁雖然讀書寫八股不行,但是打仗卻是一把好手,在遼東一帶平定了土蠻等一系列少數民族的叛亂和騷擾,手下有了一支戰鬥力極強的騎兵部隊(史稱遼東鐵騎),官爵也逐漸升到遼東總兵、寧遠伯。他的兒子也因他的功勞,受恩封官。

    李成梁

    李如松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在他少年時,他的父親為他請了一位家庭教師,這位家庭教授就是徐渭,也就是著名的大才子徐文長。

    徐渭早年曾經做過直浙總督胡宗憲的幕僚,直接參與了嘉靖年間江浙一帶的抗倭戰爭。與他在一起並肩作戰的還有一位將軍,就是名震千古的戚繼光。戚繼光離開江南以後來到北方做薊門總兵,也正是他將徐渭推薦到李成梁家中做家庭教師的。在李家,徐渭將其畢生所見所學傳授給李家的公子,其中就包括了他在抗倭前線的種種見聞,這對當時還年少的李如松產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

    徐渭的作品

    由於父親的軍功,李如松初入官場就被封為都指揮同知(大概類似於現在的警備區副司令)這一高階官銜。而他也沒有愧對自己的頭銜,年紀輕輕就立下了無數戰功,其中就包括了萬曆三大徵之一的平寧夏哱拜之亂。而在哱拜的叛亂結束不久以後,壬辰倭亂就爆發了。

    李成梁戎裝像

    此時的日本剛剛結束了戰國時代,由織田信長完成了統一,並在豐臣秀吉的領導下逐漸有了覬覦東亞大陸的想法。在豐臣秀吉的計劃裡,日本的擴張分三步:拿下北韓——攻克中國——吃掉印度。他甚至狂妄地對自己的養子說:“拿下了明國,你就是中國的關白(即宰相)!”

    豐臣秀吉塑像

    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農曆壬辰年),日本海陸軍並進,對北韓發動進攻。北韓是大明的附庸,數百年都不操練士兵,其軍事實力可謂一觸即潰。日軍登陸後即勢如破竹,不久便攻陷北韓京城,北韓王室也被迫西渡鴨綠江,到中國避難。為了保護自己的附庸,也為了自身的利益,大明帝國決定出兵北韓。

    起初明軍由於對日軍實力估計不足,只派出千餘人進行試探性的進攻,最終全軍覆沒。隨後明朝政府開始重視起這次的戰事,並且迅速集結了當時國內的各支精銳部隊共計四萬餘人,其中就包括了威震東北亞的遼東鐵騎,還有“凡百餘戰,未嘗一敗”的戚家軍。這支部隊由兵部侍郎(即國防部副部長)宋應昌協調指揮,軍事統帥就是具有北韓血統、剛剛從寧夏前線凱旋的李如松。

    萬曆二十一年正月初五,李如松率領大軍進攻北韓首都平壤,在戰鬥的過程中,明軍廣泛採用了當時在世界都屬先進的火器(如購自葡萄牙的佛朗機炮等),而日軍的火器及人數均劣於明軍,只能據城死守。在對戰場地形作出系統考察後,李如松決定進攻平壤城西、南、北三個方向,留出東門(即所謂“圍師必闕”,且東門面臨大同江,在正月的北韓早已寒冷刺骨),並在日軍撤退方向設有伏兵。在戰鬥過程中,李如松命手下將領化妝成戰鬥力較差的北韓軍,進攻由北韓偽軍把守的南門,迅速將南門攻破。日軍儘管頑固抵抗,但在明軍猛烈地炮火轟擊下依然無法抵擋,只能被迫渡過大同江,沿路又被明軍阻擊,損失慘重。

    平壤大捷

    明軍(因為北韓陸軍基本已經損失殆盡,陸戰完全依賴明朝)在攻克平壤以後,兵鋒直指王京(今首爾)。而在通往王京的道路上,李如松的偵查部隊在碧蹄館遭到日軍圍堵,李如松趕去援救,不想未能起到援助的效果,反而適得其反——日軍在得知明軍主帥來到前線後,立刻不顧一切地向碧蹄館集結,意圖將李如松“斬首”,以逆轉不利的戰局。所幸李如松英勇非凡,其率領的親軍又是遼東鐵騎中的佼佼者,精銳中的精銳。在碧蹄館,明軍以數千騎兵對抗數萬日軍,並且不落下風,隨後明軍援軍到達戰場,而日軍在與李如松的纏鬥中未能佔到便宜,還接連損失了數位大將,又面臨明軍的反撲,自然無心戀戰,隨即撤出戰鬥。碧蹄館戰役雙方均未能達到主要作戰目的:明軍未能繼續南下光復王京,進攻的步伐自此停滯;日軍也沒有達到斬首李如松的目的,雙方在北韓進入僵持階段(這與三百五十餘年以後的北韓何其相似乃爾)。

    碧蹄館之戰

    人都是複雜的,也是多面性的,這一點在北韓戰場上的李如松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在徐渭的教育下,李如松認真學習了《紀效新書》這一經典著作,為其日後對日作戰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在平壤大捷中,李如松作為一位指揮官,將其指揮藝術體現的淋漓盡致。他對戰場的判斷以及敵人心理的把握都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面對易守難攻的平壤城,而己方兵力又沒有絕對的優勢的情況下,李如松將軍力分而不亂,針對各方向敵人的守備特點作出不同的部署,因而取得了決定意義的勝利。而在碧蹄館之戰中,李如松過於急功冒進,作為軍隊主帥貿然深入敵人重圍,險些命喪敵手。實際上,由於過於優渥的家庭環境,李如松的性格特徵是非常傲慢不遜的,對待下級軍官的態度經常是嚴厲甚至是嚴苛的。明軍駐防點各不相同,南北有差,南北軍之間的誤會和隔閡頗深。而李如松作為統帥,不能很好的調節南北之間的矛盾,反而在攻堅時有意使戚家軍等南軍頂在前面,造成矛盾日益加深。而由於在碧蹄館其自信心嚴重受挫,加上明軍在北韓後勤供給不足(北韓政府極其流氓,要明朝出兵但又藉口國內經濟凋敝拒絕為明軍提供補給),戰爭的腳步也就此停滯數年之久,這不能不說是李如松的性格缺陷所導致的遺憾。

    而李如松對於自身實力的過分信任甚至可以說是自戀,也終究造成了他自己的人生悲劇。在明朝和日本第一次就北韓問題議和以後,李如松回到遼東戰場,接替他已經基本進入退休狀態的父親,繼續對土蠻的打擊。不久,他再次帶領少量騎兵突進,只是這次幸運女神沒有眷顧他,他沒能突出重圍,英勇殉國。

    李如松的死對明朝政府而言是一筆無可估量的損失。不久以後爆發的第二次北韓戰爭,明朝軍隊失去了一位精通對日作戰的將領,造成在前期戰鬥中明軍損失較為嚴重。而由於遼東形勢吃緊,朝廷又無將可用,就只好把已經退休的李成梁再次請出山。已經老眼昏花的李成梁打了一輩子蒙古人,卻放鬆了對女真人的警惕,還將他俘虜為家奴的一個女真青年放回去,甚至幫助他掃平了女真的其他部落。李成梁還將遼東新開墾的許多土地全部廢棄,以武力逼迫那裡的人民內遷,將這些黑土地白白送給了外人(也就是女真)。在李成梁去世之後不久,這位女真青年便宣佈“七大恨”,在薩爾滸嚮明朝扣動了扳機,他就是清朝的開國皇帝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薩爾滸之戰

    做一個設想,如果李如松能謙遜一些,性格能沉穩一些,不過分信任自己的武力和遼東鐵騎的實力,那麼可能明軍就能順利攻佔王京,而不會拖到五年後才解決戰鬥;他自己也不會英年早逝,完全可以繼續坐鎮遼東,那麼努爾哈赤要想興起也不會那麼容易。可惜,歷史沒有如果,自負的公子哥李如松懷著無盡的遺憾戰死,王朝也漸漸走向覆滅。

  • 2 # 一元復始

    不請自來

    如果給李如松評價就是:戰場上的絕世猛將,政治上的大明國賊。

    李如松這個人在歷史上的評價非常高,好像都沒有什麼負面的影響,最多也就是驕傲自大,桀驁不馴,待人粗魯,在一個武將中這些都不是問題,影響不了他成為戰場上的絕世猛將。

    其父李成梁40多歲剛好趕上張居正改革的春風,在這之前可謂窮困潦倒,見慣了世界冷暖,也養成了其狡猾的性格。

    君不見張居正倒臺後,凡是張居正所提拔的文臣武將能有幾個好下場嘛?這個李成梁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李氏父子經營遼東,視遼東我自己家基業,尤其是在戚繼光被貶後,深感危機來臨,李氏父子來了個養寇自重。

    在遼東李如松父子一邊放任蒙古人犯境搶掠,一邊殺邊境歸順過來的蒙古人冒領軍功 ,一邊給國家造成蒙古人勢大,養兵自重,當時的國家財政極其緊張,而遼東的兵馬更是給國家帶來了極大的負擔。

    朝堂對當時的遼東女真部落的處理結果就一個字——殺,可是李如松父子害怕遼東安定,裁撤遼東兵馬,影響李家的榮華富貴,在遼東給國家制造強敵,(本意是打算把女真各部當豬狗圈養起來)居然出兵幫助女真人統一,建立政權,達到養寇自養的政治目的。

    李如松父子在軍事上絕對是猛將良將,這是不可否認的。可是為了一家的榮華富貴置國家利益與不顧,養寇自養,可謂是大明王朝的國賊。

    不知道對此各位有什麼看法!

  • 3 # 直江信綱

    “北望軍門兮,東瞻故里”——李如松小傳

    李如松,李成梁長子。根據李如松墓誌銘(引自《杞麓湖畔的神秘家族》)記載,自稱其祖先是飛將軍李廣,真正可以追溯到的祖先,是洪武年間的李鷹(似即李氏族譜上的李膺尼)舉族從北韓內附大明,授鐵嶺衛總旗,其後以軍功屢升,至李成梁而門楣光耀,歷事九邊。

    萬曆二十年,哱拜據寧夏叛亂,以李如松為提督陝西討逆軍務總兵官,統兵征剿,叛亂被迅速平定。(順便說一句,“哱拜”應該讀babai而不是bobai,至於什麼“哮拜”,八成是手滑打錯字了)

    之後李如松被迅Superb往遼東,指揮萬曆北韓戰爭,抗日援朝。

    萬曆二十一年正月,李如松指揮大軍包圍平壤。戰鬥非常激烈,李如松戰馬都被打死,其弟弟李如柏頭部中槍,“錦厚未至重傷”。經過一天的作戰,平壤城破,日軍守將小西行長率殘部東遁,途中又被李如松的伏兵攻擊,倉皇逃跑。

    此戰為萬曆北韓戰爭以來明軍的第一個大捷,斬首超過1500級,日軍總共的傷亡接近萬人,此戰後日軍撤退至漢城一線,北韓半島北部全部光復。(雙方控制線,和三八線極其類似)

    正月底,李如松與諸將率輕騎(兩千,一說三千)輕進,與主力盡出的日軍遭遇。(這並不是日軍的伏擊戰——這問題展開會很長,就先不寫了)李如松軍傷亡數百,但是擊斃日軍數千。此後雙方基本停戰,日軍撤往北韓南部海岸,明軍大部撤回國內,李如松也隨之渡江回國。

    萬曆二十五年,李如鬆起任遼東總兵,在一次與土蠻部的交戰中,李如松再次輕騎突進,被土蠻包圍,力戰殉國。萬曆對這位愛將的去世感到痛惜,“贈少保、寧遠伯,立祠,諡忠烈。”趙志皋在墓誌銘裡面感嘆:“古大將畢命戎事者絕少,然主遇亦不薄,乃蟬聯閥閱,不及忠烈之半。嗟乎忠烈,君恩不朽,足死矣,足死矣!”

    以上大致介紹了一下李如松的生平,以下挑幾個高票回答的錯。

    1.“北韓三都(京城、開城、平壤)十八道全部陷落,日軍一直挺進到鴨綠江南岸。”

    北韓哪個位面有了十八道?用《懲毖錄》的說法,是“三都失守、八道瓦解”。北韓也沒有多出來那十道。

    2.“正午時分,10000名化裝成北韓軍的浙兵利用日軍的麻痺輕敵攻上城南的蘆門,砍倒了日軍軍旗,插上了明軍的旗幟”

    根據《明史·李如松傳》,化裝成北韓軍的是遼東軍祖承訓部,而不是浙兵。和他一起攻擊南城的倒是有浙兵駱尚志部。

    3.“此戰,明軍傷亡2500餘人,日軍傷亡超過8000人。”

    明軍傷亡數字,除掉日本人那些殺死一萬多的鬼話之外,最多的是一千五(《李朝實錄》裡南軍將領吳惟珊的轉述)。

    4.“密令查大受和李如梅率敢死隊700勇士深夜奇襲龍山大倉”

    按照宋應昌的說法,焚龍山倉是查大受率領的,而不是他倆。而按照北韓史料記載,龍山倉一直好好的,宋應昌是在謊報軍情。至於哪個真,就沒法下定論了。

  • 4 # 一枚明粉

    李如松是不可多得的名將,他的出現確實具有偶然性,在文官佔據絕對地位的時代,能獲得皇帝賞識,統領大兵團作戰,並多次取得勝利,是難得一見的帥才。

    明末僅有的一位出身武將的統帥。

    1、重文輕武的時代

    明朝在土木堡之後,尤其是成化以下,文官權力越來越大,武官地位越來越低,出現了文官統帥運籌帷幄,武官戰將衝鋒陷陣的情況。

    總督、巡撫都可以排程總兵及以下武將。如圖所見,諸將跪在總督前面聽候指示。

    (坐跪就是文武地位區別)

    這種現象肯定是不健康的,戰場勝負在呼吸之間,哪能靠運籌帷幄解決。所以在大的衝突中都會吃虧。

    2、一個例外

    萬曆皇帝文武等級觀念不是太強,比如萬曆十八年一次召對中就說:

    近時督撫等官,平日把將官凌虐,牽制不得展布,有事卻才用他,且如各邊,但有功勞,督撫有升有賞,認做己功,及失事便推與將官,虛文搪塞。(《明神宗實錄》)

    對文武問題就予以批評。在實踐上,萬曆也很務實。

    (壬辰倭亂)

    用李如松提督寧夏之役、壬辰之役。全權負責前線作戰,總督、經略負責後勤物資徵發、運輸供給等事務。

    沒有御前的意思,肯定難以達成這樣。

    3、卓越的軍事能力

    當然這也是李如松卓越的軍事能力所致。在李如松死後,麻貴他們就被經略指揮作戰。

    李如松在寧夏攻城、打援,確實可以體現出宿將的潛質。

    壬辰之役更是如此,12月8日到遼陽,12月13日出兵,正月6日到平 壤,正月八日即破城。

    其所部有遼東、宣大、薊州、宣府、浙江等處部隊,而能協調攻破堅城,殲滅日軍一萬餘人,可見其軍事協調,軍事作戰能力。

    (李如松)

    之後奇兵燒燬日軍糧草,碧蹄館正面衝突等,都見大將素質。

    完全具備統帥的素養:大兵團行軍、戰場偵查、遠距離作戰、戰場指揮,大兵團協調。將的能力具備,帥的能力具備。

    這在明中期以後很少見了。

    目前來看,至少李如松之後,武將中再沒有出現過這樣的人。

    總結:

    李如松的出現確實具有偶然性,在文官佔據絕對地位的時代,獲得皇帝賞識,統領大兵團作戰,並取得勝利。難得一見的將才。

    《經略復國要編》、《明神宗實錄》

  • 5 # 歷史簡單說

    李如松,生於公元1549年,字子茂,遼東鐵嶺衛人,是遼東總兵李成梁的長子,他比較出名的弟弟,有李如柏,李如楨,李如梅。

    李如松少年的時候,由徐渭徐文長教他兵法,後來因為李成梁的原因授部指揮同知,後任神機營右副將。

    萬曆十一年,公元1583年,任山西總兵。

    萬萬二十年,公元1592年,韃靼人副總兵哱拜與河套部落發動叛亂,克廣武,靈州等城,明朝派了幾支部隊過去都打敗了。

    四月,朝廷派李如松任總兵,帶著遼東,宣府,大同,晉兵,浙兵,苗兵對哱拜進行圍擊,這個就是萬曆三大徵的第一徵。

    七月,命麻貴出擊,打敗了河套部落,將其趕到賀蘭山外。各路軍將寧夏城包圍住,李如松決黃河,淹寧夏城,叛軍糧食吃盡,士氣全無,李如松最終在九月平定了叛亂。

    萬曆二十年四月,豐臣秀吉軍渡過對馬海峽在釜山登陸,壬辰倭亂爆發。

    七月,遼東副總兵祖承訓率三千鐵騎入朝,最終被豐臣秀吉軍打敗。十二月,明朝讓剛結束哱拜叛亂的李如松為提督,率薊遼冀川浙軍入朝,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梅,李如柏為副總兵,一同前往,這個就是“萬曆三大徵”的第二徵。

    萬曆二十一年正月,明軍打敗了駐紮在平壤城的小西行長軍,平壤之役,小西行長部由一萬八,減員了一萬一千三百人,減少了三分之二,而明軍亡八百,傷一千五,李如松一戰揚名。

    漢城以北的碧蹄館大戰,李如松三萬明軍與豐臣秀吉十二萬軍對峙,最後李如松命查大受和李如梅率七百精兵夜襲敵軍的糧草所在地龍山,豐臣秀吉只能與明朝達成停戰協議退軍。

    十二月,李如松率明軍回師,朝廷加李如松太子太保,中軍都督府左都督。

    萬曆二十五年,李如松升遼東總兵。

    萬曆二十六年,李如松率三千騎兵與數萬韃靼騎兵相遇,李如松最終戰死,享年五十歲。萬曆帝追贈李如松少保,寧遠伯,諡號忠烈,李如松確實是明朝名將。

  • 6 # 歷史有妖氣

    要回答這個問題,不禁想起在讀《北韓李朝實錄》的時候,讀到了一則史料:

    “政院啟曰:伏見李德馨狀啟,提督(李如松)見中國策問遼左有韃患,中國領兵往救乎?只守鴨綠乎?士子對只守鴨綠雲雲’,與三大將言曰此觀之,則吾可謂深入矣’。”

    這是李如松在援朝戰爭即將結束的時候,北韓李朝的官員給北韓國王的密摺。

    裡面記錄什麼呢?記錄了李如松問北韓計程車大夫,如果將來遼東女真蒙古造反,你們會帶兵前去救援大明麼?還是隻守衛你們鴨綠江一側的國土?

    北韓士大夫也是老實,回答說我們只守衛鴨綠江。

    李如松聽了之後,長嘆一聲,說這樣的話,我真是孤軍深入了。

    從中可以感覺到他的遺憾。

    因為正是在他率遼東明軍主力出戰的時候,建州女真趁機強大起來,終於成為明朝心腹大患。

    而歷史也是按照他的預言,北韓在明朝和女真之間的戰爭中,並沒有起到什麼好的作用。

    可惜,那時,李如松早已死去,死於一場小小的邊境衝突。

    如果評價他,我認為他是一個悲劇英雄。

    生不逢時。

    李如松寫詩說:“提兵星夜到江干,為說三南韓未安。 明主日懸旌節報,微臣夜釋酒杯歡。 春來殺氣心猶壯,此去妖氛骨已寒。 談笑敢言非勝算,夢中常憶跨徵鞍。”(《大明東征提督李如松贈北韓都休察使柳成龍》)

    “夢中常憶跨徵鞍”跟袁崇煥的“忠魂依舊守遼東”很像。

  • 7 # 季我努學社

    李如松是明代著名軍事將領,立下了不少戰功,在萬曆年間的平壤之戰中顯示出了過人的軍事才能,幫助明朝取得了最終的勝利。李如松出生於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父親是遼東名將李成梁,李如松從小就跟隨父親學習軍事,並參與了重要戰役。萬曆三年(1575年)李如松承父蔭被授予都指揮同知,萬曆五年(1577年)蒙古進犯,李如松參與了對蒙古的作戰,最終取得了勝利,同年因功受到朝廷的封賞。此後李如鬆開啟了晉升之路,萬曆十一年(1583年),他出任山西總兵,與其父李成梁皆為總兵,得到皇帝的賞識,據守重鎮。萬曆十二年(1592年)萬曆皇帝親自對其進行嘉獎,李如松因功被授予左都督一職。

    李如松

    就在李如松因功封賞的這一年,日本在北韓挑起了戰爭,明廷應北韓請求派出了援朝軍隊,李如松被任命為主將。萬曆十二年(1592年)12月底他被派往北韓,萬曆十三年(1593年)9月從北韓撤離,先後參加了平壤和碧蹄之戰。面對豐臣秀吉派出的二十萬軍隊,明神宗一方面派兵前往平壤,另一方面撥銀二十萬兩用於遼鎮,同時發二萬兩白銀犒賞北韓軍隊。最初李如松被沒有被派往北韓,但當明軍在平壤首戰慘敗後,明神宗緊急任命李如松為東征提督,率領四萬餘人東征。李如松進入北韓後,指揮明軍和北韓軍隊對平壤進行合圍,並親自率兵到城下戰鬥,為了讓將士奮勇殺敵,李如松制定了極為嚴厲的軍規,曾“手斬怯退者一人巡示陣前。”

    李如松

    在李如松的指揮下,明軍取得了平壤戰役的勝利,日軍被迫退守龍山,李如松乘勝追擊,不僅收復了開城,而且讓日軍一路退守,至王京時,李如松因過於輕敵而遭到了日軍的埋伏,明軍損失慘重,最後以傷亡幾百人為代價衝出了重圍,李如松身受重傷,但此次明軍仍給予日軍重大打擊。萬曆十三年(1593年)四月,黃海、平海等地相繼被收復,日本嚮明朝提出議和,至此明軍取得了勝利,李如松也因此被加封為太子太保。不過議和只是豐臣秀吉的緩兵之計,萬曆十七年(1597年)日本又向北韓發動了第二次入侵,直到第二年中、朝軍隊才將其徹底驅逐出北韓,取得了最終勝利。

    李如松在北韓指揮明軍與日軍作戰

    從北韓回來後,李如松其後又被授為遼東總兵,最後在與蒙古的交戰中因中埋伏而死,朝廷追贈其為少保、寧遠伯,北韓感念李如松在平壤戰役中的功勞,為他與兵部尚書石星共建武烈祠,長期祭奠。

    參考文獻:

    宗惠玉:《李如松與援朝御倭戰爭》,《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2期。

    李新成:《明代遼東名將李如松》,《鞍山師範學院學報》2011年13卷第1期。

    孫衛國:《李如松之東征及其後裔流寓北韓考》,《人文雜誌》2014年第1期。

  • 8 # 桃園rio

    李如松1598年掛的,終年49歲,明清轉折之戰薩爾滸是1619,即使李活著也70了,古時帶兵在外的武將活到70的鳳毛麟角。所以說即使不中伏兵戰而死,也很難堅持到薩爾滸大戰!

  • 9 # 平安23680171

    這種人不是大將之才,連帥才都談不上,衝其量就是勇將,比起同樣的勇將之才的吳三桂,賀文龍相差堪遠,唯一亮點就是起點高,有個牛比的老子。在明末品行不端的帥才、將才多的是,毛文龍,洪承疇,左良玉,高一功,鄭芝龍。品行好的也有盧象聲,熊賜復,李定國。

  • 10 # 元素2017

    李如松才能一般吧,主要是戚家軍餘威尚在,將士用命,才成就了李如松,當時明朝最該感謝的人張居正,沒有張居正,戚老虎縱有天大的能耐與抱負又怎樣?正是張居正的改革讓大明的命脈又延續的五六十年。

  • 11 # 紅黑聖西羅

    李如松,明朝超級名將之一。出生於世家,父親李成梁也是明朝的猛人,從小跟著南征北戰,再加上自己也有天賦,很快的成長為一方統領。

    他的缺點也夠突出,就是太飛揚跋扈,根本不把其他人放在眼裡,極其傲慢囂張,但他絕對有這個實力,打的倭寇屁滾尿流,所徵之戰所向披靡,所以一直深得皇帝器重。

    李如松還喜歡親自上陣,雖然可以激發軍隊士氣,但主帥上陣廝殺實乃大忌,最後他也是因此而戰死,也有說是因為叛徒出賣。如果不是李如松的早亡,歷史又將改變了。

  • 12 # SY東源

    李如松(1549年-1598年5月8日 ),字子茂,號仰城,遼東鐵嶺衛人。祖上是來自北韓的內附民,自稱祖先是唐末避亂遷入北韓的漢人。遼東總兵李成梁之長子,明朝名將。

    李如松驍勇善戰,初承父蔭授部指揮同知,充寧遠伯勳衛。因戰功遷署都督僉事,為神機營右副將。後升任山西總兵官。曾指揮過萬曆二十年(1592年)的平定寧夏哮拜叛亂、聞名世界的壬辰抗倭援朝戰爭,以其抗倭成就名垂千古。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出任遼東總兵。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在與蒙古部落的交戰中陣亡,年五十。死後,朝廷追贈少保、寧遠伯,賜諡"忠烈",併為其立祠。

    人物簡介

    李如松(1549-1598),字子茂,號仰城,遼東鐵嶺衛人。遼東總兵李成梁之長子,明朝名將,指揮過萬曆二十年的平定寧夏哮拜叛亂、聞名世界的壬辰抗倭援朝戰爭,以其抗倭成就名垂千古,之後出任遼東總兵,後在與蒙古部落的交戰中陣亡。死後,朝廷追贈少保寧遠伯,立祠諡忠烈。

    李如松少年時從父熟悉軍事,由武進士承父蔭授部指揮同知,充寧遠伯勳衛。他驍勇善戰,屢立戰功,再遷署都督僉事,為神機營右副將。

    萬曆十一年(1583),升山西總兵官,因給書中黃道瞻等人上疏皇帝,數言李如松父子不當並居重鎮,被召僉書右府提督京城撫。

    萬曆十五年(1587)復總兵職,鎮守宣府,再召僉書中府。

    萬曆二十年(1592)韃靼人(東蒙古族人)哮拜(又名哱拜,音“博”)反寧夏,李如松在浙江道御史梅國楨的推薦下,為提督陝西討逆軍務總兵官。六月抵達寧夏,先用土壘戰術,後用水攻戰術,組織敢死隊攻克了寧夏城,哮拜自盡,其子哱承恩等被擒,斬賊立功,滅哮拜九族,進都督,世蔭錦衣指揮同知。

    同年四月,日本權臣豐臣秀吉發動侵朝戰爭,並妄圖以北韓為跳板,征服中國及印度。由於北南韓王李昖腐敗無能,使得日本侵略軍長驅直入,很快攻佔了釜山、王京(今南北韓首爾)、平壤諸地。

    十二月,明朝政府任命剛剛結束寧夏戰鬥的李如松為東征提督,統薊、遼、冀、魯諸軍,剋期東征。十二月二十五日,明軍在李如松的率領下,誓師東渡參加了世界史上著名的壬辰抗倭援朝戰爭。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十二月班師回國,論功,加太子太保,中軍都督府左都督。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升為遼東總兵。次年四月,韃靼犯遼東,李如松率輕騎追擊搗巢,途中埋伏,陣亡於撫順渾河一帶,卒年五十。萬曆皇帝痛悼,令具衣冠歸葬於順天府(今北京)宛平縣長辛店之西南。贈少保寧遠伯,立祠諡忠烈,並以其弟李如梅代總兵官。

    家族資訊

    有考證說李如松祖籍為隴西,唐朝末年為避亂遷入北韓,祖上旅居北韓的先祖可以追查四代,名為:李哲根穗、李哈山、李廈霸努、李把圖理。李把圖理的兒子“李膺尼,洪武渡江 歸附”明朝,歸附後“授總旗”,高祖李英,授世鐵嶺指揮僉事,從此李氏便在鐵嶺安家落戶。到了李如松的父親李成梁這一代,李氏一門世襲官爵,族親旺盛,成了明清以來鐵嶺著名的大戶。

    明朝隆慶、萬曆年間,李成梁出任遼東總兵官,鎮遼二十二年“身經百十餘戰,刀痕箭瘢,遍體殘傷”,先後奏大捷者十,號稱“邊帥武功之盛,二百年來所未有”。其用兵勇敢果決,善用計謀,敢於深入,多次以輕騎出塞數百里直搗敵軍腹心,打敗女真人和蒙古各部的侵擾。

    將門虎子

    萬曆四十三年六月,李成梁去世,享年九十歲,“上命以公祭喪”,恩遇之隆,一時無二。一代名將最終埋骨於他戎馬一生的白山黑水之中。

    李成梁有九個兒子,五個做到總兵官,四個做到參將,時人譽為“李家九虎將”,好多部下親兵如李平胡、李寧、李興、秦得倚、孫守廉,後來都成了鎮戍一方的大將。他的長子就是後來威震北疆,揚名三國的一代名將——李如松。

    鏊兵西北

    李如松少年時從父熟悉軍事,由武進士承父蔭授部指揮同知,充寧遠伯勳衛,因戰功遷署都督僉事,為神機營右副將,萬曆十一年(1583),升山西總兵官。

    萬曆二十年(1592),寧夏鎮原副總兵哱拜(韃靼人,東蒙古族)父子與蒙古河套部落勾結髮動叛亂,連克中衛、廣武、玉泉營、靈州(今寧夏靈武)等城,“全陝震動”,明朝政府派去平叛的幾隻軍隊也都打了敗仗。

    是年四月,李如松臨危受命,出任提督陝西討逆軍務總兵官,統遼東、宣府、大同、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進行圍剿。這就是著名的“萬曆三大徵”中的第一徵。六月,李如松率平叛大軍抵達寧夏。七月,命明軍麻貴部出擊,擊敗蒙古河套部落,追奔至賀蘭山,將其盡逐出塞,剪除了叛軍的外援。與此同時,各路援軍將寧夏城團團包圍。李如松在仔細觀察了地形和寧夏城防之後,下令決開黃河,水淹寧夏城。城內彈盡糧絕,軍心渙散,鬥志全無,叛軍失去外援,內部也發生了火併。九月十六日,寧夏城防崩塌,李如松乘勢下令攻城,一舉攻入城內,哱拜在幹掉兩個屬下後向李如松投降,李如松接受了投降,但還是盡滅哱拜族。至此,寧夏叛亂全部平息。就在李如松率軍轉戰西北平叛戰場之際,一場更大的風暴在東北亞上空醞釀形成,呼嘯著向大明帝國襲來。

    轉戰東北亞

    16世紀末,日本權臣豐臣秀吉以武力統一了日本列島,執掌了整個日本的軍政大權,其野心也隨之驟然膨脹,居然異想天開地制定了佔領北韓,征服中國,進而向南洋擴張,最終建立所謂“以北京為首都的大東亞帝國”的軍事侵略計劃。狂妄的豐臣秀吉甚至宣稱“讓自己的義子當中國的關白”(關白,日本官職)。公元1592年4月13日凌晨,侵朝日軍渡過對馬海峽在北韓釜山登陸,壬辰倭亂爆發!

    當時統治北韓的李氏王朝,黨爭不斷,互相傾軋,整個北韓武備鬆弛,“人不知兵二百餘年”,全國300多郡縣大多數沒有城防。豐臣秀吉出動9軍共15萬(也有人認為是20萬)大軍攻擊北韓,這9軍的9名統帥都是日本戰國時期的名將,如小西行長、加藤清正、島津義弘等。果然,日軍挾內戰一統日本之餘威,一路攻勢凌厲,勢如破竹,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北韓三都(京城、開城、平壤)十八道全部陷落,日軍一直挺進到鴨綠江南岸。

    得意忘形的豐臣秀吉不但要求明朝政府承認日本以大同江為界佔據北韓,同時還威逼琉球、菲律賓等大明屬國臣服朝貢。訊息傳來,大明朝野一片譁然,主戰派認為必須出兵教訓一下日本人;而主和派卻認為北韓人過於軟弱,一觸即潰,只會嚮明朝求援,建議僅讓北南韓王及隨從百餘人過鴨綠江避難,而不出兵。主戰派的意見最終被明神宗朱翊鈞(即萬曆皇帝)接受,決定出兵北韓。

    萬曆二十年七月,第一支抗倭部隊出征,統帥為遼東副總兵祖承訓。這支部隊是遼東鐵騎中的一支,祖承訓也是名將李成梁的嫡系,戰鬥力較強。可是,這支部隊只有三千人。在進攻平壤的過程中,祖承訓中伏,副將史儒戰死,部隊損傷慘重。祖承訓僥倖死裡逃生。

    萬曆二十年(1592)十二月,明朝政府任命剛剛結束寧夏戰鬥的李如松為東征提督,統薊、遼、冀、川、浙諸軍,剋期東征。他的弟弟李如梅、李如柏任副總兵職,同軍前往。十二月二十五日,明軍在李如松的帶領下,誓師東渡參加了世界史上著名的壬辰抗倭援朝戰爭。這就是“萬曆三大徵”中的第二徵。(第三徵為萬曆二十八年的平定播州之戰)

    龍咆平壤

    公元1593年1月7日,東征大軍兵臨平壤城下。盤踞平壤的是日將小西行長指揮的侵朝日軍第一軍團。次日拂曉,明軍發起總攻,上百門火炮猛轟平壤城頭,火焰蔽空,震天動地,經過連續十輪的炮擊,把守城日軍炸的人仰馬翻,慘不忍睹,連小西行長的將旗都被炸飛,隨後明軍炮火開始延伸,轟擊平壤城內各要點。第一輪炮火準備之後,明軍各攻城部隊吶喊著踏過結成堅冰的護城河撲向城下,喊殺聲猶如天塌地裂,槍林彈雨中數百架攻城梯架上城頭,一時間明軍士卒密如蟻聚,爭相攀登,平壤各門頓時陷入了激烈交戰。平壤日軍雖傷亡慘重,但在小西行長的親自督陣下仍然拼死抵抗,依託堅固高大的城池用弓箭火槍不斷射擊,同時把煤油澆下焚燒雲梯,明軍攻城部隊傷亡迅速擴大,戰場形勢陷入白熱化狀態。

    臨近午時,明軍經過激烈的戰鬥攻克城北制高點牡丹峰,全殲日軍2000餘名,平壤城內日軍立時亂作一團。李如松當機立斷,傳令全軍:午時之前攻不下平壤,前鋒營將領一律斬首,攻下城池,先登城者賞銀5000兩,臨陣怯戰者殺無赦!

    軍令一下,士氣高漲的明軍將士無不以一當十,蜂擁向前,明軍火銃營和虎蹲炮(發射霰彈的中型火炮)也推進到城下實施抵近射擊。李如松在前線督戰時,坐騎被日軍火槍擊中,當即換馬再戰,其勇猛如此,明史記載:“如松馬斃於炮,易馬馳,墮塹,躍而上,麾兵益進。將士無不一當百,遂克之”,其弟副將李如柏的頭盔中彈,兄弟二人皆毫無懼色,指揮若定。可以說,作為全軍主帥,李如松的鎮定、果敢、勇猛給了明軍將士巨大的精神鼓舞,是明軍取得這場勝利的一個重要因素。

    正午時分,10000名化裝成北韓軍的浙兵利用日軍的麻痺輕敵攻上城南的蘆門,砍倒了日軍軍旗,插上了明軍的旗幟,明軍不斷攀上城頭,歡呼聲響徹雲天。一門失守,六門皆驚,城頭守軍的意志瞬時間崩潰了,紛紛棄城而逃,隨後七星門也被明軍大炮轟塌,明軍騎兵如潮水般突入城內......

    在普通門督戰的小西行長目睹此景面色慘白,心知大勢已去,長嘆一聲,下令殘軍退入城內的各土堡中死守,作最後的困獸之鬥。

    城內,殘酷的戰鬥仍在繼續。日軍殘餘主力約9000人龜縮在練光亭、七星、普通三座大土堡及周圍的十幾座小土堡裡負隅頑抗。由於道路狹窄崎嶇,明軍的大炮推不上來,日軍火力很猛,進攻部隊傷亡很大。李如松果斷做出決定:停止攻擊,採取圍三闕一的戰術,三面包圍敵軍,唯獨留出南面的大道,誘使日軍突圍,同時派出信使給小西行長送信,大意是日軍敗局已定,為避免雙方不必要的傷亡,只要日軍撤出平壤,明軍將不予攔截。小西行長接到李如松的信後猶豫不決,但是戰場形勢迫使他別無選擇,守也是死,突圍也是死,不如拼死突圍或許還有一條生路。天黑以後,日軍派出斥候警戒,見無明軍攔截,各土堡內大隊人馬蜂擁而出,借夜色掩護向城南殺去!日軍一路暢通無阻衝出城外,城南不遠就是大同江,時值隆冬,十里寬的江面全部冰封,日軍先頭騎兵部隊迅速透過,日軍大隊人馬喜出望外,爭先恐後的過江,一時間江面上佈滿了人群。

    就在這時,令人驚駭的一幕發生了。早已隱蔽待命的明軍火炮突然開火,雨點般的炮彈落入過江的日軍人群裡,江面的冰層被明軍重炮炸開無數條口子,日軍頓時亂作一團,加上馬踏人踩,裂口越來越多,越來越大,繼而大面積崩塌,成群的日軍掉進冰冷刺骨的江水中,連呼救都來不及就順流衝到冰面下......僥倖逃上南岸的日軍驚魂未定,埋伏在南岸的明軍騎兵部隊已經等候多時了!驚駭萬狀的小西行長丟下大隊人馬,僅率輕騎部隊一路狂奔,沿途被明軍、北韓軍、北韓義軍連番追殺,最後總算在開城日軍的接應下撤回黃海道。

    據《日本戰史》記載,平壤之役後,小西行長部減員11300餘名,僅餘6600人,減員近三分之二,完全喪失了戰鬥力。另一則日本史料稱,第一軍小西行長部,原有人數一萬八千七百人,視訊記憶體六千五百二十人。據《北韓史》記載,此戰共殲滅日軍一萬餘人,燒殺溺斃無數,逃散者不及總數的十分之一。《萬曆三大徵考》記載,平壤之戰“斬獲倭級一千五百有餘,燒死六千有餘,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有餘”。明軍陣亡七百九十六人,傷一千四百九十二人。李如松憑此一戰,威名遠播明日朝三國,可以說平壤大捷超過其父李成梁在遼東任何一次戰役,奠定了李如松在中國歷史上一代名將的歷史地位。

    血戰碧蹄館

    碧蹄館是位於漢城以北十五公里一座小山丘上的一個驛館,公元1593年1月24日至25日在這裡所爆發的一系列激戰,將這個原本默默無聞的小小驛館載入了世界戰爭歷史的史冊。1593年1月24日,明軍的一支偵察部隊約3000騎兵在漢城郊區迎曙驛與日軍北上誘敵部隊加藤光泰部遭遇並爆發激戰,明軍大勝斬首600餘級。

    加藤光泰敗退後,立刻報告了漢城日本軍總部。隨後,日軍第六軍團主力、第三、第九軍團各一部共36000餘人先後趕到戰場,他們認為這是明軍的大部隊,準備將這支明軍包圍在碧蹄館,一場前哨戰迅速演變成為一場大規模的戰場遭遇戰——壬辰戰爭史詩中最驚心動魄的碧蹄館大戰打響了。

    日本主將——第六軍團指揮官小早川隆景認為,這是明軍總攻的前兆,消滅眼前這支孤軍是在明軍總攻之前消滅其有生力量的絕佳戰機,他計劃以絕對優勢兵力圍殲這支明軍,在短時間內迅速結束戰鬥。此時小早川隆景絕沒有想到,自己吞下的不是一塊肥肉,而是一塊燒紅了的烙鐵。被包圍是由明軍副總兵查大受指揮的3000遼東鐵騎,曾經在關外與沙漠蠻族較量過的百戰雄師,明軍精銳中的精銳,配備了佛郎機火炮戰車(最大射程1000米,後填裝彈,發射散彈時一發炮彈帶有500發子彈,可以封鎖60米寬的正面)和大量三眼火銃、集束火箭(明軍常備武器中的一種,手動點火,射程300米,一次發20枝的稱為“火龍箭”,32枝的稱為“一窩蜂”,49枝稱為“飛廉箭”,100枝的稱為“百虎齊奔”)。

    碧蹄館一戰,3000明軍(到戰鬥即將結束時增至5000)與十幾倍的日軍激戰一晝夜,以戰車為工事,先以佛郎機炮、火銃、火箭的壓倒性優勢火力大量殺傷日軍,再以騎兵的短促出擊消滅逼近的足輕步兵,擊退了日軍一次次潮水般的進攻。戰鬥進行到最慘烈的階段,明軍僅餘900餘騎,彈丸、火藥全部耗盡,但大明軍旗始終屹立不倒,高高飄揚在碧蹄館上空。殘酷的戰鬥持續到25日,李如松和副將楊元先後率騎兵共2000前來救援,從日軍側翼發起猛攻,日軍經過一晝夜激戰傷亡慘重,已成強弩之末,誤認為明軍主力發起總攻,遂倉惶撤回王京。此戰,明軍傷亡2500餘人,日軍傷亡超過8000人。據日本東京國立圖書館收錄的《大和文祿慶長之役》記載,碧蹄館之戰結束後,僅日軍第3、9兩軍團補充兵員就達6286人。據日本《立花家傳》、《武將列傳》記載,日軍陣亡將領包括:

    小野成幸,十時連久,池邊永晟,安東幸貞,

    小川成重,安東常久,久野重勝,橫山景義,

    桂五左衛門,內海鬼之丞,伽羅間彌兵衛,手島狼之助,

    湯淺新右衛門,吉田太左衛門,波羅間鄉左衛門

    一晝夜交戰陣亡日軍將領高達十五員之多,可見當日戰況之慘烈。小早川隆景戰後向豐臣秀吉彙報時聲稱打退了10萬“明軍鐵騎”的進攻,實在是滑天下之大稽,當時明軍在朝總兵力不過才4萬,哪來的10萬鐵騎?碧蹄館大戰是中日壬辰戰爭中明軍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明軍強大的戰鬥力極大震懾了日軍,使其徹底喪失了與明軍野戰的信心。12萬日軍面對僅僅3萬多明軍竟然龜縮一團,不敢出戰,而明軍由於兵力有限,無法展開強攻,於是雙方在漢城一線展開對峙,一時間戰局似乎陷入了僵局。

    但是,這種對峙局面很快就被李如松打破。龍山大倉本為北南韓倉,積貯了北韓數十年的糧食,漢城被日軍佔領後,龍山大倉就成為漢城日軍的軍糧庫,後來日軍運來的糧食都存於此地。李如松得到這一情報後,密令查大受和李如梅率敢死隊700勇士深夜奇襲龍山大倉。十三座大倉,數十萬石糧食,一夜間被燒的乾乾淨淨。夜襲龍山之戰,精彩處堪與官渡之戰中曹操的夜襲烏巢相比。明軍僅以微小的代價就將十幾萬日軍置入絕境,頗有四兩撥千斤的味道。李如松真神將也!

    軍糧一失,北韓半島的日軍全線被動,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不久,便被迫與中朝達成停戰協議。4月18日,日軍撤出京城,5月2日,日軍大部分退到了釜山一帶,交還了俘虜的北韓二王子。李如松於4月19日率東征軍開進京城,5月15日收復慶州。至此,除全羅和慶尚二道部分沿海地區為日軍所佔領外,其餘各地全部收復。明軍留下一萬人駐守北韓,其餘大部於七月底回國。東征大軍在入朝參戰的短短四個月的時間裡,掠地千里,橫掃半島,收復平壤、開城、王京(漢城)三都,打出了中華天朝的赫赫聲威。

    血染沙場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十二月李如松回國述職,朝廷論功,加太子太保,中軍都督府左都督。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李如松升任遼東總兵官。次年四月,韃靼土蠻犯遼東,李如松率輕騎追擊,與數萬韃靼騎兵遭遇,李如松率所部三千餘人浴血奮戰,陣亡於撫順渾河一帶,卒年五十歲。一代名將,血染沙場,馬革裹屍。萬曆皇帝“痛悼”,令具衣冠歸葬於順天府(今北京)宛平縣長辛店之西南。朝廷追贈少保寧遠伯,立祠諡忠烈,並以其弟李如梅代總兵官。

    人物評價

    在明代,以李如松為代表的李家和以麻貴為代表的麻家被並譽為“東李西麻”,萬曆三大徵,李如松指揮了一個半,攻,必克;戰,必勝,綜觀李如松一生用兵,深諳兵法,奇正相輔,一往無前,悍勇有貔虎之威,狡計有梟狐之謀,平壤攻堅戰石破天驚,碧蹄館遭遇戰打的氣壯山河,龍山奇襲戰一劍封喉,明史中稱讚到:“將門有將,得無愧乎”。

    他不是一個與人為善的人,他桀驁不遜,待人粗魯,但這些絲毫無損於他的成就與功勳,因為他是一個軍人,一個智勇雙全、頑強無畏的軍人。在短暫的一生中,他擊敗了敵人,保衛了國家,他已經盡到了自己的本分。若放在日本戰國的戰場上,李如松絕對是上杉謙信與武田信玄的結合體 。

    大明東征提督李如松贈北韓都休察使柳成龍:

    提兵星夜到江干,為說三南韓未安。 明主日懸旌節報,微臣夜釋酒杯歡。 春來殺氣心猶壯,此去妖氛骨已寒。 談笑敢言非勝算,夢中常憶跨徵鞍。

  • 13 # 一生無回

    李如松,李成梁的長子,遼東總兵。作戰勇猛,驍勇善戰。歷史上著名的萬曆三大徵,他帥兵參加了其中兩大徵,寧夏哱拜之亂,率軍圍城,大敗哱拜,將其斬首。而後又馬不停蹄的前往北韓戰場,壬辰倭亂爆發啦!當時北韓皇帝已經被打的無處可逃,準備逃亡明朝,萬曆看不下去了,派李如松帶兵抗日。最著名的戰役莫過於平壤血戰收復平壤和碧蹄館之戰。大敗倭寇,使日軍節節敗退!李如松,一生戰功赫赫,鎮守遼東,不世出之名將!

  • 14 # 臧魚羊

    李如松人中龍鳳,所向披靡,不亞於其父李成梁。李家一門忠烈,憑藉家族高升的是李如柏。一路跟著大哥收割人頭到官拜遼東總兵。李如松一代豪傑盡死於宵小之手,加上李如梅也是早死,李家真是將不過三代。李家可以說威震遼東,李如松若在,遼東形式就不至於這麼糟糕。也不會有薩爾滸之戰的慘敗,孫子兵法的正奇之兵和戰爭論都有章節講述分進合擊,此戰真是反面教材,可謂薩爾滸成就了滿清。可惜歷史沒有假設,一切的一切明朝氣數已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開春後小麥應該怎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