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呸i啥也不是

    大明靖江王,明朝藩王。靖江王是中國歷史上傳襲最長的藩王,自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就藩桂林(靖江府),至南明永曆四年(清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藩國結束,共歷經二百八十年,傳襲十三世、十四任王。

    明朝封藩,諸王國以始封之王為始祖,但靖江王國例外,以南昌王朱興隆為始祖,朱文正為二世,首膺靖江王封號的朱守謙為三世。南昌王朱興隆是明太祖朱元璋長兄,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死於災荒。朱元璋共有三兄,均早逝,唯朱興隆留下一子。洪武元年朱元璋追封朱興隆為南昌王,列祀家廟,後詔祀為靖江王始祖。

    洪武五年(1372)在獨秀峰下營建靖江王府, 洪武二十五(1392)年建成。王府按照朝廷對藩王府所作的規定構築, 其主要建築前為承遠門, 中為承運殿, 後為寢宮, 最後是御苑。圍繞主體建築還有4堂、4亭和臺、閣、軒、室、所等40多處, 佔地19.78公頃, 規模宏大。

    為鞏固明朝朱姓的一統天下,朱元璋採取了"眾建宗親以藩王室"的政策,於洪武二年(1369年)定封建諸王之制。洪武三年(1370年)封諸王子為各地藩王。

    在22個藩王之中,其侄孫朱守謙被封為靖江王,洪武九年(1376年)就藩桂林,因"淫虐於市"激起"粵人怨諮"而被削爵,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去世。朱守謙削爵後,由其嫡子朱贊儀繼位,永樂元年(1403年)就藩桂林。

    此後,靖江王代代相傳,朱佐敬【莊簡王】、朱相承【懷順王】、朱規裕【昭和王】、朱約麒【端懿王】、朱經扶【安肅王】、朱邦苧【恭惠王】、朱任昌【康僖王】、朱履燾【溫裕王】、朱履祜【榮穆王】以及朱亨嘉和朱亨歅共14任。孔有德於清順治七年(1650年)攻陷桂林,朱亨歅自盡,靖江王歷史結束。

    世系 姓名 諡號 封王(襲位)時間 備註

    始祖 朱興隆南昌王 洪武元年追封 (公元1368年) 朱元璋長兄

    二世 朱文正未諡 -- 南昌王嫡子

    三世 朱守謙 未諡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文正嫡子,首封靖江王

    四世 朱贊儀 悼僖 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朱守謙嫡長子,第二代靖江王

    五世 朱佐敬 莊簡 永樂九年(公元1412年)悼僖王庶長子,第三代靖江王

    六世 朱相承 懷順 成化七年追封(公元1471年)莊簡王嫡長子,第四代靖江王

    七世 朱規裕 昭和 成化七年 (公元1471年) 懷順王嫡長子,第五代靖江王

    八世 朱約麒 端懿 弘治三年 (公元1490年) 昭和王嫡長子,第六代靖江王

    九世 朱經扶 安肅 正德十三年 (公元1518年) 端懿王嫡長子,第七代靖江王

    十世 朱邦苧恭惠 嘉靖六年 (公元1527年) 安肅王庶長子,第八代靖江王

    十一世 朱任昌 康僖 嘉靖三十六年 (公元1557年) 恭惠王庶長子,第九代靖江王

    十二世 朱履燾 溫裕 萬曆十三年 (公元1585年) 康僖王庶長子,第十代靖江王

    進十一世 朱任晟 憲定 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 恭惠王庶次子,第十一代靖江王

    進十二世 朱履祜榮穆 萬曆四十年 (公元1612年) 憲定王嫡次子,第十二代靖江王

    十三世 朱亨嘉 未諡 崇禎十一年 (公元1638年) 榮穆王庶長子,第十三代靖江王

    進十三世 朱亨歅未諡南明隆武元年 (公元1645年) 憲定王嫡長孫,第十四代靖江王

  • 2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有。

    靖江王是明朝唯一一支非皇帝后裔的藩王,首任靖江王是朱元璋的侄孫朱守謙,他能夠獲封郡王,完全是因為朱元璋重視親情,畢竟以他老爹犯的事,在到別的朝代早抄家滅族了。

    我們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在歷史上諸多開國之君中算是起點最低的,本身就是個八輩貧農,從小就是有了上頓沒下頓,偏偏少年時又碰上了元末的天災人禍,本就艱難渡日的朱家瞬間滅臨滅頂之災,家族成員分開逃災,朱元璋就到皇覺寺出家當了和尚。

    後來寺廟也不管飯了,打發朱元璋出去化緣,也就是乞討的另一種說法,好在朱元璋熬了下來,度過難關又回到了皇覺寺。這時候,發小湯和寄來一份心,勸朱元璋跟他一起參加義軍。

    朱元璋猶豫不決,但這封信的內容卻被人告密,得知訊息的朱元璋倉皇逃走,投奔了紅巾軍,開始了自己造反砍人的生涯。

    等到朱元璋在起義軍聲名鵲起,有了自己的一塊地盤時,他的大嫂王氏找上門來,。原來朱元璋的大哥朱重四(後改名朱興隆)早已辭世,王氏一個人拉扯兒子朱文正,實在沒辦法了才來找小叔子幫忙。

    朱元璋就擔起了撫養侄子的責任,在他的耳濡目染之下,朱文正也成長為一員悍將,為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汗馬功勞,尤其是在對陳友諒的戰爭中,朱文正指揮洪都保衛戰,以孤城抵禦陳友諒六十萬大軍的進攻長達三個月,為朱元璋反攻贏取了時間。

    擊敗陳友諒後,正是論功行賞,朱文正跟朱元璋客氣了一下,說侄子這麼做都是應該的,不要啥封賞,朱元璋還就當真了,晾著他這個最大的功臣。

    朱文正反而心生不滿,一面縱容部將劫掠,一面偷偷勾搭上了張士誠。事情敗露後,朱元璋大怒,親自把朱文正抓了回來。

    本來朱元璋是打算處死朱文正的,被馬皇后勸說後放棄這個想法,轉而將朱文正軟禁起來,不久,朱文正鬱鬱而終。

    此時朱文正只有一子,才5歲,剛剛知曉人事,名字也是極具家族色彩的鐵柱。朱元璋無意清算侄孫,反而許下了諾言。

    《明史·列傳第六》載:太祖撫其頂曰:“兒無恐。爾父倍訓教,貽我憂,我終不以爾父故廢爾。”育之宮中,教訓甚篤。

    朱元璋稱吳王時,將朱鐵柱改名為朱煒,後又改名朱守謙。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諸子,朱守謙與秦、晉、周、燕等九王同時受封,封靖江王,封地靖江(後更名桂林,即今廣西桂林)。

    靖江王雖是郡王,但在權力、規格等多方面完全對標親王,但朱守謙並不樂意做一個給叔祖鎮守邊境的藩王,反而沉醉於凌虐下民,封地內怨聲鼎沸。

    朱守謙於洪武九年(1376年)十月從南京出發,次年正月到達封地,總共只帶了三年,就因為屢次犯法被朱元璋召回南京教育。

    朱守謙還是不聽,反而作詩譏諷朱元璋,朱元璋怒而廢其為庶人,趕到老家鳳陽種田。

    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以為朱守謙應該知道怎麼當好一個王爺了,又恢復其爵位,只是將其封地改到了雲南。

    結果朱守謙還是本性不改,朱元璋只得又把他趕到鳳陽。沒想到他在鳳陽也不安生,成了一鄉霸主,朱元璋只好像對待朱文正那樣,將朱守謙幽禁,直到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去世。

    即便朱文正父子讓朱元璋如此鬧心,但朱元璋還是沒有廢掉他們一脈的爵位,在制定字輩的時候,也沒忘了他們一脈。

    朱元璋一共制定了二十六套字輩,除開他的二十五個兒子外(朱元璋第二十六子很早夭折,無字輩),剩下的就是靖江王一脈:贊佐相規約,經邦任履亨,若依純一行,遠得襲芳名。

    字輩全都從首任王爺的下一代開始,由於朱守謙本身就比朱棣等人矮一輩,所以靖江王的字輩也是差了一輩,從朱元璋侄曾孫開始。

    此外,朱元璋也讓朱文正吃上了豬頭肉,他將大哥朱興隆定為靖江王始祖,朱文正身為其子,在靖江王宗廟中也享有一席之地。

  • 3 # 伯虎42

    明洪武元年(1368年),經過十六年的南征北戰、艱苦奮鬥,四十歲的淮右布衣朱元璋於應天(南京)建立大明王朝,即皇帝位,即明太祖。太祖登基後,於洪武三年(1370年)冊立親藩,將九位皇子和一位侄孫封為藩王,其中諸子皆為一字親王,而唯一的侄孫——朱守謙,則立為靖江王,名位為郡王,祿米車馬服飾等待遇則同親王。

    洪武九年(1376年),太祖更定諸王歲祿,“親王歲祿五萬石、鈔二萬五千貫、錦四十匹、紵絲三百匹、紗羅各百匹、絹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綿二千兩、鹽二百引、花千斤、馬料草月支五十匹。”這一年,靖江王的歲祿從和親王相同改為年祿二萬石,鈔一萬貫,其餘物料為親王待遇之半,馬料草月支二十匹。

    在釐定諸子字派時,太祖規定:

    “以子孫蕃眾,命名慮有重複,乃於東宮、親王世系,各擬二十字,字為一世。子孫初生,宗人府依世次次雙名,以上一字為據,其下一字則取五行偏旁者,以木、火、土、金、水為序”,同時,太祖又宣佈:“惟靖江王不拘此名。”

    也即是說,靖江王一系可以不用五行偏旁取名。(這是因為靖江王一系不是太祖子孫後裔,可以不用帝系字派和五行取名規則。)

    在《皇明祖訓》中,太祖給靖江王一系安排的字派是:贊佐相規約 經邦任履亨 若依純一行 遠得襲芳名。而這字派的第一字,其實是從靖江王第四世開始使用的,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呢?

    大明靖江王,出自明太祖朱元璋長兄朱興隆(重四)一脈。

    元至正四年(1344年),在接連肆虐淮河兩岸的大旱、蝗災、瘟疫中,時年十七歲的朱重八(即明太祖朱元璋)一家家破人亡,朱重八的父親朱五四、母親朱陳氏、大哥朱重四、大哥的長子先後在病餓中離世,其餘親人也四散逃亡,以求活命。這其中,大哥的遺孀王氏帶著倖存的一兒一女,回到自己的孃家,勉強支撐著生活。

    後來,十七歲的朱重八當過和尚、四方雲遊(其實就是乞討)、又參加了元末紅巾起義,經過八九年的艱難歷程,終於在紅巾軍中取得了一點點成就,被濠州紅巾大帥郭子興任命為滁州守將,並改名朱元璋。這一年,是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

    至正十四年(1354年),朱元璋尚存的親人:大嫂王氏、二姐夫李貞,得知分別多年的弟弟重八居然還活著,而且已經出人頭地,不由得驚喜萬分,於是各自帶著兒女們從老家到滁州投奔(朱元璋的大姐、二哥、三哥及其家人均已去世)。和家人分別十年,渺無音信的朱元璋得到了親人們的訊息,真是悲喜交加,急忙與大嫂、姐夫、侄兒侄女外甥們含淚相見,互述離別後的思念之情:

    “分離數年,擾攘中一見眷屬復完,其不勝之喜復何言哉!”

    把大嫂、侄女和姐夫安置妥當後,對於親人中的二代男丁——侄子驢兒、外甥保兒,朱元璋厚加栽培,給驢兒賜名朱文正,保兒賜名李文忠,給他們延請名士大儒加以教導,等他們稍長後,又安排兩人加入自己的軍隊中,隨同征戰,以增長他們的見識和經歷。

    朱文正自至正十六年(1356年)從軍,屢經大戰,每每奮勇爭先,身先士卒,為叔父朱元璋立下汗馬功勞,並以功授為樞密院同僉(朱元璋本人是紅巾軍龍鳳政權的知樞密院),這是大將徐達、湯和等人才有的待遇。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建大都督府,統管麾下全部兵馬,任命侄子朱文正為第一任大都督。朱文正因此成為叔父朱元璋之下、朱氏軍事集團第二人。當年的朱文正,才二十五歲而已。

    少年得志的朱文正,更加意氣風發,一心要為叔父、為朱家建立更大的功勳。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朱元璋最大的敵手——漢政權皇帝陳友諒趁朱元璋北上救援龍鳳政權都城安豐的時候,親率六十萬大軍,沿長江而下,準備一舉消滅朱元璋勢力。而陳漢軍首要的目標,就是朱元璋勢力範圍中西面防禦的門戶----洪都(今南昌)。

    危難之際,朱元璋遣朱文正為洪都守將,以朱家的基業和存亡勉勵他,要他不惜一切代價,堅守住洪都。朱文正在決死之心激勵下,率不到三萬的洪都守軍,死守洪都城,在歷時八十五天的洪都攻防戰中,以血肉之軀牢牢阻擋住陳漢六十萬大軍的瘋狂進攻。最後不辱使命,守住了洪都城,震驚天下的軍事奇蹟就此誕生。

    此戰,年輕的朱文正把自己的指揮天賦和軍事才能展現得淋漓盡致,也由此登上了人生的巔峰。但是這也引起了朱文正的驕縱之心,認為戰後叔父的封賞厚此薄彼、沒有一碗水端平,心裡開始怨恨,並導致情緒失控,牢騷不斷。

    長期心懷不滿之下,朱文正居然暗中聯絡朱元璋另一敵人張士誠的部下,說是買賣私鹽,真實情況是什麼,不得而知。也許有打探底細、互通有無、趁機自立之心。

    朱元璋得報後大怒,氣沖沖地自應天趕赴洪都,將侄子拎到面前,大罵責問:“混賬小子,想幹什麼?造反嗎!”親自將朱文正押回應天。

    回到應天后,朱元璋依舊怒髮衝冠,用鞭子狠狠將朱文正打了一頓,幾乎把朱文正當場打死。幸好在其妻馬氏的勸解下,朱文正才逃過一劫。

    事後,冷靜下來的朱元璋回想事情原委,也覺得自己確實是考慮不周,虧待了立下大功的侄兒,才使得他生出怨恨離心之舉。如果因為此事就把朱文正處死,也對不起早逝的大哥朱重四。思前想後之下,朱元璋最終免除了侄子的死罪,但廢黜其所有官爵,把他貶到桐城軟禁居住。

    朱文正在被剝奪一切職權後,在桐城過了兩年鬱悶的日子。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被剝奪一切官職軍權、軟禁兩年之久的原大都督、吳王(朱元璋已經在兩年前稱吳王)親侄朱文正,在桐城軟禁地鬱鬱而終,時年三十歲。

    朱文正成為大都督的那一年,即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九月十九,其姬妾在應天生下了他的長子,朱元璋因為朱家人又有支脈添丁,歡喜不已,給這個侄孫起名鐵柱。但由於鐵柱生母地位低下,所以連名字也沒有留下來。鐵柱也是朱文正的獨子。

    等到朱文正犯事被貶,軟禁桐城時,鐵柱也隨著父親一同前往桐城,陪同居住。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朱文正在桐城去世,鐵柱已經五歲,知道世事好惡了。

    朱元璋聞報侄子去世後,心裡頗為不安。為了保護朱文正所留下的獨子、朱家除自己一脈外唯一的獨苗男丁,於是他把鐵柱從桐城接到應天,妥為安置,並撫摸著鐵柱的頭溫言慰藉說:

    “兒無恐。爾父不率教,忘昔日之艱難,恣肆兇惡,以貽吾憂。爾他日長大,吾封爵爾,不以爾父廢也。爾宜修德勵行,蓋前人之愆,則不負吾望矣。”

    此後鐵柱就被叔祖父朱元璋養育在應天吳王宮中,並如同當年教育其父朱文正一樣,給他請大儒文士學習經義典籍,期盼其成才。吳元年(1367年),朱元璋更改鐵柱名之為朱煒,後來又改為朱守謙。

    明洪武三年(1370年),已經登基稱帝、建立大明王朝的明太祖朱元璋以“屏建諸藩、拱衛皇室”的理由,第一次建藩,分封自己的諸子為秦、晉、燕、吳(周)、楚、齊、潭、趙、魯等藩國親王,同時,把十歲的侄孫朱守謙也冊立為王,王號“靖江”,藩國廣西靜江府(桂林),命工部在靜江府為朱守謙修造靖江王府。

    因朱守謙以“靖江王”就藩靜江府,為避免之後王號和藩地名混淆,自洪武五年(1372年)始,靜江府改稱桂林府。

    洪武五年(1372年),靖江王府建成,位於於桂林府中風景秀麗的獨秀峰之下,廣建宮宇廟社、高城周垣,氣勢非凡。在藩國軍政權力、官屬、護衛、祿米、賞賜、冊寶儀仗方面,靖江王皆與諸皇子親王一視同仁。

    但朱守謙在京師(南京)居住已久,習慣了江南的繁華和富庶生活,並不願前往偏僻的廣西就封,一直推辭不就,太祖和馬皇后也不捨得年幼的侄孫遠行,所以就遂他之意,暫緩就藩。直到洪武九年(1376年),朱守謙年滿十六,再也不能耽擱,在太祖和馬皇后的勸慰下,他才在當年十月二十八正式之國,由靖江王府屬官護衛著,奉祖母南昌王妃(太祖立國後,追封長兄朱重四為南昌王,改名朱興隆,冊封尚在世的大嫂王氏為南昌王妃)一同前往桂林府就藩。

    朱守謙一行走到長沙時,靖江王府屬官建議朱守謙向太祖上表謝恩,並敘述思念之情,朱守謙照辦。當奏報抵達京師後遞到太祖面前後,太祖連夜讀之,不覺潸然淚下,打溼了衣襟,對侄孫掛念之情充盈在心。

    於是他特地下諭旨給靖江王府屬官,囑咐他們:

    “守謙未壯,猶有童心。既出鎮西南,唯爾文武之臣是賴。爾等若謂守謙為已能,不與之謀,不導以理,非賢人君子矣。宜勖之以學,誘之向善。若有不從,必從容開喻,務成其德。守謙本幼,朕令其行者,蓋以所保者有爾文武臣也。爾等其恪恭朕命毋怠。”關懷之情,溢於言表。

    太祖封藩時,規定了諸藩皆以始封之王為藩國始祖,加以祭祀,但唯獨靖江王,是以始封之王朱守謙的祖父南昌王朱興隆為始祖、以朱文正為二世、朱守謙本人為三世。這樣,在靖江國的祭祀典儀中,朱興隆和朱文正父子就可以享受後世子孫的祭祀和供奉,這也是變相為朱文正爭取了被家族後代祭祀的資格,算是太祖對早逝的侄子一種補償吧。

    朱守謙就藩桂林時,太祖給他賜下了靖江王世系字派,和其他親王一樣,從下一代子孫開始施行姓名排行。這就是靖江王始祖是南昌王朱興隆、而始封王是朱興隆的孫子朱守謙、靖江藩字派卻要從朱守謙的兒子輩開始排起的原因。

    但是朱守謙就藩後,卻辜負了太祖的眷顧體恤之情,為人性情乖戾,陰險狠,在桂林藩國肆為淫虐,使得地方苦不堪言。太祖知道後,很是憤怒,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把他召回京師責問。朱守謙又暗地裡作詩諷刺、多有不恭。於是太祖廢其為庶人,讓他奉祖母南昌王妃回中都鳳陽去種田,以示懲戒。洪武十六年(1383年),朱守謙的祖母南昌王妃在中都去世,太祖將其祔葬於中都皇陵內南昌王陵,和大哥朱興隆(重四)合葬。

    洪武二十年(1387年),太祖認為朱守謙年紀漸長,又在老家鳳陽經過艱辛改造,應該可以改過了,於是恢復他的王爵,改封雲南就藩。

    在雲南時,朱守謙故態復發,巧取豪奪、橫徵暴斂、導致雲南軍民深受其害,地方官員也上疏彈劾不止。太祖對朱守謙徹底失望,只得又把他從雲南召回,第二次廢黜王爵,安置在中都閒居。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兩立兩廢的朱守謙在中都鳳陽去世,年三十一。太祖此時已老,親親之情猶為厚重,對於大哥南昌王一系就此斷絕爵祿於心不忍,於是將侄孫朱守謙的兒子們接到京師、像當年撫育年幼的侄孫時一樣,養育諸侄曾孫——朱贊儀、朱贊儼、朱贊侃、朱贊俊、朱贊偕、朱贊倫、朱贊傑、朱贊儲、朱贊億於皇宮中,加以教導。並冊封朱守謙的嫡長子、十歲的朱贊儀為靖江世子。

    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三月,朱贊儀年十五歲,將要成年,太祖命他領護衛出京師,前往拜訪晉、燕、周、楚、齊、蜀、湘、代、肅、遼、慶、谷王等十二位皇叔祖,及皇叔父秦王。朱贊儀自湖廣入蜀,經陝西抵達河南、山西、北平,再到大寧、遼陽,然後山東回京師,歷時一年,走遍了大明天下。這是太祖有意識的歷練這個侄曾孫,以便增長見識、熟悉風土人情,為日後重新建立靖江藩而做準備。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閏五月,就在靖江世子朱贊儀回到京師後不久,七十一歲的太祖駕崩,皇太孫、也是朱贊儀的堂叔朱允炆繼位,即建文帝。之後,因“削藩”之策,朱贊儀的堂叔祖燕王朱棣和堂叔建文帝朱允炆展開了歷時三年的戰爭,大打出手。一時間,建文帝顧不上留居在京師的堂侄朱贊儀。

    建文二年(1400年),朱贊儀年滿十八,已經當了八年的靖江世子,還沒有襲封。建文帝終於記起了還有這麼一個堂侄,於是在這一年正式冊立他為靖江王,以承襲靖江藩傳承。不過直到永樂元年(1403年),已經在叔侄相爭中獲取勝利的成祖(即燕王朱棣),才把侄孫朱贊儀復藩桂林府,重歸父親朱守謙的舊藩地。

    同時,成祖規定:靖江王祿米降為郡王例、典儀冠服、車輅儀仗、朝賀禮儀等則與親王同,屬官護衛數量也用親王規制。此外,靖江王可設立莊園、以桂林府為藩國,這兩項,是普通郡王所沒有的。

    自永樂元年(1403年)朱贊儀復藩開始,大明靖江王使用者太祖所定下的:

    贊佐相規約 經邦任履亨 若依純一行 遠得襲芳名

    二十字派,在桂林藩地繁衍生息,前後經歷了:

    靖江悼釐王朱贊儀

    靖江莊簡王朱佐敬

    靖江懷順王朱相承

    靖江昭和王朱規裕

    靖江端懿王朱約麒

    靖江安肅王朱經扶

    靖江恭恵王朱邦苧

    靖江康釐王朱任昌

    靖江溫裕王朱履燾

    靖江憲定王朱任晟

    靖江榮穆王朱履祜

    靖江王朱亨嘉

    靖江王朱亨歅

    共十代十三王,歷經二百四十七年。

    清順治七年(1650年),清軍攻破桂林,最後一代靖江王朱亨歅被清軍所殺,明代唯一不是太祖子孫後裔的藩王——靖江藩,就此斷絕承襲,湮滅在歷史中。

  • 4 # 澹奕

    現在人取名已十分隨意,經常取出一些隨心所欲的名字,甚至很雷人,而在過去,取名是非常講究的一件事,尤其是大戶人家,通常都講究個字輩,也就是名字裡的第二個字。

    明朝時期,老朱家從朱元璋的孫子輩開始,都是三個字的名字,而第二個字就是字輩。

    朱元璋恢復分封的時候,將諸子分封到各地,每人都留了一首詩,而這就是諸王后嗣們取名的字輩,歷代藩王后裔取名的時候,都要遵循這個規矩。

    太祖朱元璋共有26個兒子,除了夭折未封王的小兒子之外,其他25人還有侄孫朱守謙,全都被封王,自然也有所區別,朱元璋親子都是親王,而朱守謙是親王等級的郡王。

    朱守謙是明朝第一代的靖江王,他是朱元璋的兄長朱興隆的孫兒,其父朱文正是朱元璋心愛的侄兒,朱文正當年被朱元璋廢黜之後,朱守謙被朱元璋帶著親子教養,因此感情很好。

    朱元璋極其寵愛這個侄孫,對待他絲毫不遜於親孫子,大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將朱守謙分封到桂林,冊封為靖江王,讓其鎮守西南要衝之地,只不過朱守謙後來很不爭氣,幾次三番惹怒朱元璋,最終被囚禁鳳陽去世。

    說回取名字這檔子事,眾所周知朱元璋是個沒什麼文化的草根出身,連聖旨也都是大白話居多的作風,可他為了顯示自己有文化,在給子孫取名這件事上費盡心思。

    分封諸王之後,朱元璋給每位王爺都留下了一個輩分表,其實也都是一首詩,每個人都有二十個字,就是四句話,從他孫子開始,每代人取名用一個字。

    由於每位王爺的字輩表都不一樣,因此明朝時期,同樣輩分的王爺,如果分屬不同的支系,那麼他的名字中的字輩也是不一樣的,就比如朱允炆與朱高熾是同輩,但兩人一個是允字,一個是高字,因為朱允炆屬懿文太子系,而朱高熾屬燕王系。

    因為皇家宗室成員名字裡的第二個字都是規定好了的,用於區別輩分,所以看起來顯得相當整齊劃一,可朱元璋還有個規定,讓明朝皇室的名字到後來越來越怪異。

    第二個字沒什麼問題,關鍵在於朱元璋要求後代子孫名字裡的第三個字,按照五行相生的準則來取,也就是要以木火土金水作為偏旁部首。

    漢字雖然繁多,可也並不夠讓朱元璋的後代子孫們取名字,一開始可能沒什麼,可隨著時間推移與明朝宗室的急速膨脹,字根本不夠用了,所以明朝皇家開始造字,各種古里古怪的生僻字還有創新字全都出現了,後世有人笑稱明朝皇帝與宗室名字是元素週期表。

    當年受到冊封的明朝諸王,每個人都有一個字輩表,靖江王朱守謙這一支當然也有,朱元璋將朱守謙分封到桂林,他雖然是郡王,卻享有親王等級的待遇。

    靖江王世系使用的是“贊佐相規約,經邦任履亨,若依純一行,遠得襲芳名”,朱守謙的兒子就叫做朱贊儀,是實際上到地方上就藩的第一位靖江王。

    從靖江王系開創,直到終結,靖江王一脈傳承到了“亨”字輩,也只不過是十代而已,當年朱元璋為諸子還有侄孫朱守謙都留下了二十個字,本想著大明朝能千秋萬代,還想著二十個字不夠用,沒成想全都沒用完,大明就先玩完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真正的好朋友都經得住金錢的考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