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都市南鄉子

    現代戰爭形式的發展變化,以及軍工科技的發展,使海戰變成了超視距,立體化的模式。如此條件下,艦炮的作用早已改變,一是要使用多元化,它的目標不再僅僅是敵方艦船。二設計輕量化,自動化和儘量隱身。如此,大口徑巨炮還有發展前景嘛?

  • 2 # 軍器戰位

    前言:

    在第2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當時的世界海上霸主還是“戰列艦”,或者是一些重型巡洋艦擔當主力。而那個時候在海上,比的都是誰的軍艦裝甲更厚,誰的軍艦主炮口徑更大,都是以這樣的資料來評判一個國家海上作戰力量的戰鬥力。而自從二戰結束以來,戰列艦的海上霸主地位,不但被可搭載大量艦載機的航空母艦所取代,甚至還一步步的被世界各國從海上作戰力量當中所淘汰。而大口徑艦炮可能也正是隨著戰列艦的消失,而逐漸從各國的軍艦上所淘汰。

    而大型戰列艦的消失,也就是由於在二戰當中各種優秀表現的航空母艦出現,在面對這種依靠艦載戰鬥機實行靈活打擊的軍艦時,體積龐大的戰列艦在海上也只能像是一款鋼鐵靶子一樣。

    航空母艦的出現“擠兌”了大型火炮艦艇的發展

    自從1910年,世界上第1架成功從軍艦上起飛的飛機出現以來,當時的世界各國似乎立刻看到了未來海戰的模式。所以在第1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有許多國家都開始了發展能夠攜帶更多飛機的母艦,也就是現在咱們所熟知的航空母艦。當然啦,在二戰爆發之前,世界海上霸主的寶座同樣還是把握在戰列艦的手中。而在二戰當中,經歷過幾次大規模海戰之後,各國海軍似乎更加肯定未來海戰中航空母艦一定會是霸主的存在。當時在全世界的海上當中,可能也就只有歐洲戰場上,發生過某些大型火炮艦艇之間的對轟,不過這似乎更像是大型火炮艦艇最後的表演。

    就比如當時擊沉“卑斯麥”號戰列艦,這一場戰役就是英國海軍各種航母、戰列巡洋艦、驅逐艦等艦艇,在數量的優勢之下擊沉“卑斯麥”號戰列艦。而“卑斯麥”號戰列艦在,這一場海戰當中的表現也算得上是非常優秀,以一己之力支撐了英國當時參戰的多艘艦艇,更是在這場海戰開始的前期,就擊沉英國海軍的戰列巡洋艦“胡德號”。

    ▲美國在二戰中建造的“企業號”航空母艦

    擁有大艦巨炮特點的軍艦,雖然在火炮威力上非常之大,並且自身也擁有難以撼動的重灌甲。但是,戰列艦的火炮無論再怎麼強,射程最遠也不過就是40公里左右。這40公里的射程看似很遠,但是當時航空母艦的作戰方式已經走向了海空立體化作戰,根本就不會與它這樣玩。當時的航空母艦在參加海戰時,一般都會再航行到距離戰列艦最少上百公里開外,就起飛搭載的艦載戰鬥機,利用戰鬥機的航程對上百甚至幾百公里以外的戰列艦發動攻擊,也可以說,這可能是軍艦最早的“超視距”打擊了。

    所以,在二戰當中擁有攻擊威力巨大的大型火炮艦艇,在與航空母艦對戰時就顯得非常“毫無用武”之地。口徑巨大的火炮因為射程的原因,根本就不可能對距離100公里開外的目標發動攻擊,而擁有重灌甲的艦艇,在面對大量艦載機的狂轟濫炸之下,裝甲被突破也只是時間問題。

    二戰當中美國航母上的艦載戰鬥機,就已經使用了可摺疊型機翼,這也是美國航母為何在同等噸位之下,卻要比日本航空母艦載質量要大的原因

    所以在二戰當中,大型火炮艦艇的發展已經大大落後於航空母艦,甚至那個時候的大型火炮艦艇就已經逐漸淪落為航空母艦的護航艦隻。比如二戰時期的“大和級”戰列艦,這艘軍艦上當時所裝備的9門460毫米口徑火炮,在美國大量艦載戰鬥機的圍攻之下,最後只能淪落於對空防禦型火炮。而到了二戰結束以後,大型火炮艦艇更是銷聲匿跡,此後軍艦的攻擊武器都已經轉向了更加先進的導彈攻擊。

    大型火炮艦艇雖然擁有大口徑火炮,但這也只是“機械性”的打擊,雖然擁有極強的裝甲防護能力,但是這也帶來了機動效能差的缺點。如果要是將艦艇的噸位縮小以提高機動性的話,那麼肯定是不能安裝體積龐大的大型火炮,也可以說隨著戰列艦的淘汰,大口徑火炮也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反艦導彈的出現

    大口徑火炮研發,說白了就是為了更好地打擊敵方艦艇,不過這種攻擊概念不但火炮的命中率極低,在射程上也已經滿足不了未來海上的需求。所以在二戰當中,隨著導彈的出現,世界各國都想到了將傳統的火炮打擊,進而轉到攻擊距離更遠、攻擊精度更高的導彈打擊。在二戰結束以後,雖然某些國家也研發過幾款大型巡洋艦,但是在這些大型軍艦上的艦炮,也已經淪落為了輔助武器。甚至於像美國的瀕海戰鬥艦、朱姆沃特級驅逐艦這樣的科幻艦艇,曾經一度想過將艦上所有的艦炮取消,不過後來還是象徵性保留了一門艦炮的裝備。

    ▲中國“C-602”型艦載反艦導彈發射瞬間

    艦載反艦導彈的出現,就是世界各國停止了大口徑艦炮發展的重要因素,因為在導彈出現之後,火炮打擊就顯得非常落後且機械化。艦載反艦導彈的打擊,在依靠搜尋雷達的鎖定之下,就可以在某些制導系統的控制之下,對目標實施精確打擊。這種打擊模式是所有機械型火炮無論如何都達不到的,傳統的火炮依靠的還是光學、甚至是更加落後的機械型瞄準,在命中率上更多時候還是取決於運氣罷了。比如傳統火炮在射擊瞄準時,就必須要考慮到遠端射擊的各種不確定因素髮生,比如海上風向、溼度、溫度、以及敵方艦隻下一秒的航向等因素,這些都是傳統火炮在瞄準射擊時必須用考慮到的。

    如果想要利用大口徑火炮,對幾十公里開外的敵方艦隻展開攻擊的話,那麼以上所說的各種因素更是難以預料到,命中率真的只能依靠數量以及運氣而定。

    而艦載導彈攻擊同樣還是要考慮到敵方艦隻下一秒的航向等因素的影響,但是這些工作就不需要船員人工操控,全部都可以交於搜尋雷達、反艦導彈控制系統所執行。並且艦載反艦導彈同樣可以實施超視距打擊,只要在發射時鎖定目標、並且在導彈的射程之內,那麼無論敵方目標的距離有多遠,反艦導彈都會在各種系統的操縱下準確的向目標飛去。除非是遭到敵方防空系統的攔截,要不然反艦導彈在瞄準發射之後,一般絕對準確的命中目標。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大口徑火炮的作用就顯得可有可無,既然已經出現了射程更遠、精度更高的反艦導彈,那麼大口徑火炮的發展就顯得非常沒有必要了。

    現代戰爭已經不適合大口徑艦炮的存在

    在目前的資訊化作戰橫行的時代,再加上各種各樣的防空導彈、反艦導彈等武器的出現,大口徑火炮、甚至是小口徑防空火炮的作用已經完全被取代,在這種情況下已經不值得花費任何的精力去研發傳統大口徑火炮了。在以往,大型軍艦上所裝備的大口徑艦炮,主要就是為了攻擊敵方重灌甲目標,以及海岸線上的堅固海防工事。而目前大口徑火炮已經“消失無蹤”的情況下,這些任務同樣可以有反艦導彈、反坦克導彈等武器所擔任。

    大口徑火炮的體積,甚至已經佔據了總艘軍艦的一半以上,並且實質所能提供的戰鬥力,相比於反艦導彈而言實在是完全不對稱

    在這裡也會有許多人說,現代的軍艦雖然在裝備大量導彈的情況下,在艦首位置依然還是會保留一門艦炮的存在,那麼何不將艦首的艦炮換為大口徑艦炮呢,這樣在攻擊威力上不是更大嗎?上文已經說了,傳統的火炮攻擊模式,無論如何都是比不上導彈的精確打擊。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是某些因素的需要,現代軍艦可能就連小口徑艦炮都不會保留,畢竟多一門艦炮的裝備,勢必會減少好幾座導彈的安裝空間。

    這對於軍艦上寸土寸金的甲板以及下部空間來說,讓一門已經落後於時代的艦炮佔據大量的噸位來看,這實在是有點劃不過來。

    ▲現代軍艦小口徑艦炮射擊

    而保留小口徑艦炮的原因,更多時候還是為了必要時的對陸火力支援。不過,以二戰時期的許多戰例來看,在軍艦執行對岸支援任務時,驅逐艦、護衛艦所裝備的小口徑艦炮顯然更有優勢。試想一下,讓一艘搭載460毫米、本來是以打擊敵方重灌甲軍艦為目的的艦炮,去對敵方岸防目標的炮臺、碉堡展開攻擊的話,這些人就是典型的“殺雞用牛刀”。而一些噸位更小的驅逐艦、護衛艦,雖然所搭載的艦炮口徑較小,但是已經足以對敵方岸防目標展開毀滅性打擊,並且這些小型艦艇更加具備有機動靈活、反應速度換、射擊精度高等優點,所以在發展大口徑艦炮就顯得非常沒有必要了。

  • 3 # 榮華之武器堂

    在風帆戰艦時代,衡量軍艦戰鬥力的標誌就是火炮數量,當時最強的軍艦有4層甲板裝備120門火炮。不過此後隨著無畏艦的出現,大艦巨炮成為了各國海軍發展的方向。在二戰中,日軍的大和號和武藏號艦炮口徑達到457毫米。然而,也就是在二戰,標誌著大艦巨炮時代的結束,航空母艦取代了戰列艦的海軍地位。

    二戰以後,大口徑艦炮並未完全消失,在反艦導彈尚未出現之前,它在對岸火力打擊等方面還是發揮了不少作用,比如北韓戰爭期間美軍戰列艦戰艦“衣阿華”號(BB-61)、“密蘇里”號(BB-63)、“威斯康辛”號(BB-64)和“紐澤西州”號(BB-62)上的406毫米主炮在沿海遠端炮擊北韓的鐵路、公路、補給站和集結地,摧毀了大量建築物、卡車、橋樑以及臨時補給倉庫。

    越南戰爭中,美軍戰列艦紐澤西號4個月發射了5688枚406毫米主炮彈和14891枚127毫米炮彈。在1990年11月的海灣戰爭中,愛荷華州級戰艦威斯康星號和密蘇里號參加了這場戰爭。兩艘戰列艦使用了18門主炮,發射了1200枚406毫米炮彈,總重量為1470噸,相當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向沖繩發射的炮彈數量。

    如今反艦導彈已經完全確立了其在現代海戰中的主戰武器地位,當然艦炮還是有自己的地位。實戰經驗表明,艦炮在填補導彈武器的火力空白區、對岸火力支援、防空反導、快速反應、海上低烈度衝突以及火力持續性等方面都有自己優勢,而且艦炮使用成本低、自動化程度高和使用效費比高。

  • 4 # 薩沙

    原因如下:

    第一,艦炮已經不用於主力軍艦之間對抗。

    以前是大炮鉅艦時代,大家都靠火炮擊沉敵艦,所以會不惜代價提高艦炮口徑,以提高威力和射程、

    二戰期間,主炮口徑最大的是日本超級戰列艦大和號。

    大和號裝備3座45倍口徑460毫米3聯裝主炮,也就是9門主炮。

    460毫米主炮威力非常巨大,在著名的萊特灣海戰中,大和號共發射了104枚主炮炮彈。

    一說大和號一發460毫米炮彈,擊中美國護航航空母艦“甘比爾灣”號。

    因火炮威力過大,而護航航母防禦力太弱,炮彈竟然打了個對穿,並沒有造成致命威脅。

    不過,二戰期間隨著航母的發展,戰列艦的主炮也就逐步沒用了。

    比如大和號最後的作戰歷程,根本沒有看到美軍軍艦,就被艦載機擊沉。

    二戰後,隨著反艦導彈的大量出現,射程輕鬆達到幾十公里,也不是射程幾公里的主炮可以相比的。

    既然沒用,主炮當然就沒有必要發展了。

    第二,目前艦炮不需要太大口徑。

    今天艦炮仍然有一定作用,護衛艦、驅逐艦都會有至少一門主炮。

    不過,目前主炮主要用於對岸壓制或者對付海上中小型目標,也就沒有必要口徑太大。

    比如我軍萬噸的055型驅逐艦,也就裝備1門H/PJ-45型單管130毫米艦炮。

    5000噸的052B型驅逐艦,主炮為H/PJ-87型單管100毫米艦炮。

    這已經足夠了。

    以130毫米艦炮為例,因為科技進步了,炮擊精度和準確度都有所提高。

    以射速為例,該炮每分鐘高達70發,具有很好的火力覆蓋性。

    而今天的軍艦也不像過去一樣,會使用大量的裝甲,防禦力較弱,100毫米、130毫米火炮就足以致命了。

  • 5 # 你不理財我不理你

    人類從火器到火力,到火力大,到火力精準打擊,軍事發展的需要。大口徑只符合火力大這一階段,浪費火力不如精準到點,這是軍事進步

  • 6 # 過河卒子and與非門

    因為大口徑艦炮在海戰中已經沒有多大作用,在二戰的太平洋戰爭時期就被各國廣泛認識到,所以也就不再發展大口徑艦炮了。

    一、航空兵的出現使“巨炮大艦”主義落伍了

    日德蘭海戰,德國戰列艦大炮的威力和戰績把”巨炮大艦"主義送上了頂峰,世界上主要海洋大強把艦造得越來越大、炮口越來越粗。日本在建“大和”號時,開始想裝510口徑的巨炮,後來多方權衡,用了460口徑的。即使這樣,460口徑也是世界紀錄。

    鉅艦大炮主義的理論基礎源於馬漢的海權論,馬漢是在總結19世紀以前幾千年海戰史、尤其是近代以來海戰,得出的結論是“鉅艦大炮”必須是強國的標配。看看當時各國的炮的口徑:1906年英國建造的“無畏”號裝甲艦305毫米火炮10門、76毫米炮24門;1908年,英國製造出無畏艦8艘,德國7艘,主炮口徑達到380毫米;二戰時美國戰列艦的炮口徑達到406,日本的更是驚人的460,並且日本本來計劃的是510口徑的。在那個鉅艦大炮時代,擁有戰列艦的多少和主炮口徑大小,就是衡量海軍戰鬥力的標誌,國家力量的象徵。

    但從德國巨型戰列艦被英國的航空兵炸沉開始,鉅艦大炮就開始走下坡路了,但這個理論還是沿著慣性走了一段時間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日本超級戰列艦“武藏”號和“大和號”在海上被美國航空兵炸沉,“鉅艦大炮主義”結束了,人們更加重視航空兵在海戰中的作用,這也標誌著一個海軍時代的結束和一個新的海軍時代的開始,人類海戰的模式改變了一個新的樣式。

    二、大口徑火炮的效率太低

    以大和的460為例,它的炮管壽命200發,最大距離45公里,在有航空兵的時代,它的45公里的射程沒有多大意義,因為沒法觀察射擊效果,也就沒法修正;460火炮炮身長21.3米,三聯裝炮塔總重1720噸,炮身重165噸,加上彈藥和炮塔裝甲的總重約2700噸,相當於當時一艘大型驅逐艦的排水量,這麼一個龐然大物,必然要擠佔很大的空間,給艦隻的製造帶來困難;在作戰時,460大炮會產生巨大的炮口風暴,使得別的戰位不能有人,也影響諸如防空等活動的開展,給軍艦帶來危險。

    事實上,大和號的巨炮,直到大和號被炸沉,也沒有發射多少炮彈,武藏號也是一樣的命運。後來一方面日本軍部意識到鉅艦的作用有限,另一方面也因為國力消退,他們計劃建造的第三艘鉅艦“信濃”號直到戰爭結束也沒有建完。

    總之,大口徑火炮的威力是很大,但它的低下的效率和巨大的消耗使得效費比不高。

    三、現代的制導遠端武器的優勢更是大口徑火炮不能比的

    現在海戰有了許多的制導武器,導彈、魚雷等無論從威力來說還是作戰效果來說,都比巨炮來的現實和有效,再加上航空兵的出現,使得大口徑艦炮越來越沒有位置。無論是對岸攻擊還是對海攻擊,都有比大口徑艦炮更好的選擇。鉅艦大炮明顯落伍了。

    二戰時日本之所以不放棄巨炮,是受他們海軍鼻祖東鄉平八郎的影響,東鄉平八郎在對馬海戰中一戰封神。他就推崇鉅艦大炮,特別要求打得準。他的名言就是:“我寧要一門百發百中的大炮,也不要一百門百發一中的大炮。“在日本沒人敢懷疑他,他的經驗對日本海軍在二戰中的海戰是有影響的。

    四、艦炮迴歸自己的位置

    二戰後,各國反省艦炮的作用,認為有航空兵了,大炮沒啥用,這樣捨棄了巨炮而採用130mm以下艦炮。後來導彈出現了,艦炮的存在更引起討論。但科技是進步的,艦炮也變得先進,射速、準度、威力都與以前不可同日而語。尤其在有限的幾次海戰中,艦炮都發揮了很好的作用。漸漸地,保留100mm艦炮是大家的共識。

    中等艦炮可以對海、對岸射擊,也可以對空射擊,效費比特別高,這個是導彈辦不到的。比如敵機來了,艦炮射擊可以干擾他的攻擊行動,迫使敵機遠離;對岸上目標射擊更是艦炮的強項,又準又猛,作用很大。艦炮的主業是對海射擊,可以射擊受傷敵艦,擴大戰果;可以射擊小目標;可以消滅浮雷;可以打敵浮標和半潛狀態的潛艇;太多了。大家也許覺得有導彈可以不要火炮,是不對的。將來艦炮仍會留在艦上,它會變得更先進,使用範圍更廣。比如現在有電磁炮;艦炮可以打出干擾彈等,都顯示了艦炮的發展會使它成為軍艦不可或缺的裝備之一。

  • 7 # 小約翰

    自從人類有了部落和國家,就有了戰爭,有了戰爭就有了武器。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武器裝備也在不斷更新換代。

    每一代武器無論它曾經如何優秀,都有完成它使命的時候,都有被淘汰的時候,大口徑艦炮也是如此。

    大口徑火炮以其射程遠,殺傷力大的優點在誕生後備受各國軍隊青睞,在不同時期的戰爭中大顯身手、獨領風騷。

    眾所周知,歐洲列強對外擴張,靠的就是軍艦和巨炮,中國的國門就是被列強的堅船利炮給開啟的。

    但是古人云: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武器也是如此。

    大炮跟現在的導彈相比,無論是射程、精確度,還是殺傷力都無法跟導彈同日而語,相提並論。

    尤其是隨著科技的進步,各國海軍武器都進入了一個新時代,那就是向艦載相控陣雷達和導彈垂直髮射系統邁進,二者基本已經成了各國軍艦的最佳配置。

    無論是幾千噸的護衛艦,還是萬噸級的驅逐艦,無一例外都是這樣的配置。

    自從導彈橫空出世後,大口徑艦炮已經受到各國海軍的冷落,從艦船上移走,被打入冷宮。各國海軍新的艦船也不再有大口徑火炮的一席之地,大口徑火炮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各國艦艇上除了雷達和導彈發射系統,那就是大炮的口徑出奇地一致,都以中小口徑為標配。

    目前世界上所知的裝備了大口徑火炮的正在服役的軍艦,也只有美國的DDG1000驅逐艦,它上面除了安裝了可以垂直髮射戰斧式巡航導彈系統,還配備了2門155毫米艦炮,但這種規格的火炮,嚴格意義上說不能算是大口徑火炮,因為口徑在200毫米以上的火炮才有資格算是大口徑火炮。

    但即便如此,155毫米火炮在各國軍艦上也難覓影蹤。比如中國的052D驅逐艦,上面裝備的就是中國產130mm口徑的單管艦炮。我軍的051C瀋陽級防空驅逐艦,上面裝備的艦炮口徑更小,只有100mm。英國最先進的勇敢級驅逐艦,最初上面甚至沒有打算配備艦炮,最後也只配備了兩門30毫米的艦炮。

    那麼,大口徑火炮為什麼會從軍艦上銷聲匿跡?

    一、射程有限

    火炮射程最近的不過幾十公里,最遠距離也不過幾百公里,而近程導彈的射程可以輕鬆達到1000公里,對遠處目標進行打擊,這是艦炮不能勝任的。

    二、威力有限

    大口徑火炮的重量在20公斤左右,殺傷面積有限;而導彈的重量在100公斤以上,戰斧式巡航導彈重量在400公斤以上,有的型號還可以配備子母彈頭,裝有近150枚以上小口徑炸彈。威力最大的導彈,一發導彈可以同摧毀幾十輛裝甲車。

    三、精確度有限

    導彈由於採用了慣性、遙控和自主等各種制導功能,精確度非常高。以戰斧式巡航導彈為例,它的命中精度是10米以下,改進後的巡航導彈可以精確到1米以內。具體地說,只要想的話,第二發導彈可以從第一發導彈打出的洞內穿過。

    所以現在主戰艦艇上都只保留一門中小口徑艦炮作為對海/近岸攻擊和防空使用。

    四、佔用空間大

    戰艦是寸土寸金之地,大口徑火炮自身重量都在幾十噸,加上自動裝填炮彈裝置,還有炮塔都非常佔用空間,同時還要有容積可觀的彈倉,軍艦根本沒有安放它的空間。

    甲板上的黃金位置要留給導彈垂直髮射系統,大口徑火炮只能被打入冷宮。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大口徑火炮除了造價經濟以外,射程、精度、重量、威力都比不上導彈,簡直一無是處,被各國海軍拋棄也就在所難免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皮衣上的汙漬怎樣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