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雲天下之談古論今

    1644年,滿清入關,正式取代明朝和李自成的“大順政權”,掌控了中國的統治權。

    經數十年磨合,溫順的漢族,習慣了滿族的統治;彪悍的滿族,也在最高統治者的著力引導下,情願不情願地,趨同著人口是他們成千上萬倍的漢族。

    開明的康熙皇帝,從廟堂到江湖,從龍案到餐桌,引領、倡導滿漢相和的理念,其中一個挺顯眼的動作,就是“封武聖”。

    漢人只有一個“聖人”——孔子。孔子是“文”的。

    滿清尚武,要在中華大地張揚這個精神,又想跟漢族趨同,於是有了“武聖”的提法

    順著皇帝的提議,滿漢文武大臣們,就“武聖”的人選,可是忙碌了一陣子。

    經多方評議,據說還徵集了些許民間意見,把古往今來以武成名的人物,差不多挨個兒篩了一遍,到剩下3個人的時候,不知是爭執不下,還是其他什麼原因,反正是再篩不下去了,就把3位候選的古人,一併呈到皇帝面前,分別是:春秋晚期的伍子胥、東漢末年的關羽、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岳飛。

    可是,到康熙皇帝那兒,第一個被“排除”的,就是“完人”嶽武穆。

    理由很簡單——岳飛的一切功績,都因“抗金”而得,而“金”可是咱滿人的老祖宗!雖然,岳飛所抗的金,跟咱不同脈,可大面來說,還是對抗咱們的。封他做“武聖”,豈非暗示般鼓勵漢人以武拒清?要不得!

    這樣,3 個人選,排除法後,就剩伍子胥和關羽2人了。

    在康熙皇帝看來,關羽雖沒掛過帥,也沒有伍子胥那樣驕人的戰戰績,可卻終生追隨劉備,在走失的情況下,寧可揹負罵名,也要保全劉備的妻妾,委身曹操,一旦有機會,就不畏艱險去尋;而在整個過程中,對劉備妻妾尊敬有加,秋毫無犯;最後,為守住其實並守不住的荊州,拼到死。實在是大忠大義!就連華容道放走曹操,也是義氣的體現!

    再看伍子胥,本身是楚華人,確實受了冤枉,天大委屈、如海深仇,可災禍皆自昏君,與楚國百臣萬民無干,卻竟倚仗他國之力,大起刀兵,無度殺伐,致死傷無數,非聖人所為!勝利後掘開楚平王墓,挖出屍骸,鞭打數日以洩憤,更見氣量狹小……

    甭等著皇上往下說了,明擺著,伍子胥也被排除了。

    那就剩下關羽了。

  • 2 # 六千年

    武聖關羽的地位千百年來早就奠定了,歷朝歷代對追求正義美德的路線沒有改變。康熙封關羽為武聖也是理所當然的。

    關羽的生平事蹟真的是感動華夏,特別是義薄雲天的氣概讓後來一千八百多年來的人們傳頌讚美。一句話說得好:漢封侯,宋封王,明清封帝。這是表明歷朝歷代對關羽的莫大認可。

    中國歷史上不泛關羽式的人物,然而並沒有成為武聖,究其原因就在於一種人生境界的不一樣。一個人能讓帝王和百姓共同喜歡,不是聖人是什麼?

    統治階級需要武聖關羽、老百姓需要武聖關羽;白道需要武聖保佑、黑道也需要武聖保佑。這樣的境界無論在世間或者仙界也僅此一例而已。

    康熙封關羽為帝是為了更好的穩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所以康熙在選擇歷史上的武聖人選的時候,最終選擇關羽是正確的。

  • 3 # 小桔子成長樹

    對於清朝來說,關公應該是唯一的選擇了。因為武聖不是劍聖、情聖……等等等等,有些粉絲就可以稱聖了,或者實在自我感覺良好自封一個也行。武聖就不一樣了,武聖不僅要大家認可,還要皇帝正式冊封加封號,而且一般還要建武廟祭祀的。

    歷史上這樣的武聖總共有三位,分別是姜太公、岳飛和關羽。第一任武聖是輔佐文王武王建立周王朝的姜太公。唐太宗李世民尊姜太公為武聖,唐肅宗李亨在位時期,設立武廟,追封姜太公為武成王。

    第二任武聖是南宋時期的民族大英雄岳飛,明神宗朱翊鈞在位時期,追封岳飛為嶽聖帝君,又同時追封關羽為關聖帝君,這個時候已經不設專門的武廟了,但是卻出現了岳飛和關羽兩位武聖人。

    第三任武聖就是關羽關二爺。清朝康熙皇帝在位時期,重設武廟,正式尊關羽為武聖,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從這之後,武聖一般只指代關羽一人了。

    為什麼康熙帝要選擇關羽呢?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岳飛。岳飛是民族英雄,是中華民族千古一遇的英傑,作為武聖的資格比另外二位一點都不遜色。但是岳飛是抗金英雄,金國是女真人建立的政權。滿族的前身也是女真人,到了皇太極時期才將女真改為滿洲,後稱滿族。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建立政權,名字就叫大金,史稱後金。1636年,皇太極才改國號為大清。

    因此,岳飛就卸任了。姜太公因為年代很久遠了,人氣不如更近一些的關羽,因此關羽就成了順理成章的選擇了。

  • 4 # 灰鯨天下聞

    關羽的忠義是歷史上出了名的,在依附曹操的時候,曹操為了勸降關羽,可謂是軟硬兼施,用了很多方法,但是關羽卻絲毫沒有心動,因為關羽的心中只要一個人,那就是自己的大哥劉備。更重要的是那時候的劉備還很弱小,曹操卻已經是稱霸北方的諸侯。這種情況下,如果換做其他人,估計都已經投降曹操,但關羽沒有,這就是他的忠義。

    除此之外,關羽大意失荊州後被孫權所擒,孫權也是用了各種方法勸降關羽,但是關羽卻誓死不降,最後孫權沒有辦法,不得不將關羽斬殺。從關羽的種種事蹟來看,關羽都是一個義薄雲天的人,在關羽的心中,忠和義永遠是最重要的,是可以用生命去捍衛的東西。正是因為如此,關羽才能被後人稱為武聖。

  • 5 # 剛日讀史

    中國的“武聖”有三個,分別是姜子牙、關羽和岳飛。也有種說法把鍾馗也算一個,就是四個武聖了。

    最早的“武聖”是姜太公。早在唐朝,姜太公就成了“武聖”,唐肅宗時期,封姜太公為武成王,宋真宗時,加封姜太公為昭烈武成王,主祀武廟,成為歷史上第一個“武聖”。

    但姜太公的故事基本以傳說為主,他身上的“神”的光環超過了“武”的範疇,所以關老爺出現後,逐漸取代了姜太公的地位。

    關羽的神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關羽去世後,歷代朝廷多有褒封,宋徽宗趙佶追封關羽,從“忠惠公”、“崇寧真君”、“昭烈武安王”再到“義勇武安王”。

    宋高宗趙構繼續加封關羽為“壯繆義勇武安王”,其子趙昚加封關羽為“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

    元朝統治者又將關羽封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到了明代關羽開始被稱為"關聖帝君",由王爵變成帝君。明神宗封關羽為朱翊鈞封羽為“三界伏魔大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從此成為官方認定的"武聖人"。

    康熙時期被欽封“忠義神武關聖大帝”。

    岳飛當武聖的時間比較短,他是在明神宗時期追封為嶽聖帝君的,但神宗同時追封關羽為關聖帝君,所以岳飛和關羽在明神宗時期是並列的兩位武聖。

    清聖祖康熙年間,重設武廟,正式尊關羽為武聖,岳飛被請出武廟,只供奉關羽一人。

    《三國演義》在滿人中的影響力無與倫比,從努爾哈赤到八旗統領,基本上是從《三國演義》中的兵法與韜略。

    所以滿人都認為他們能奪得天下,是有關羽神祐。關羽也被封為武聖,與孔子比肩。

    滿清不承認岳飛,是因為岳飛抗擊金兵,而滿清入關前國號就是“後金”,是金國的後代,對暴打自己祖宗的岳飛肯定沒有好感,絕對不會加封嶽爺爺的。

    岳飛像:

    不僅如此,在日本、東南亞以及海外華僑中,對關羽的膜拜之風也歷歷不衰。

    臺灣的關公信徒多達800萬,幾乎各家各戶都為關公設香案,立牌位,掛聖像。美國有拜關公為祖的民間組織140多個,遍佈華人居住的世界各地。

    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拜關公者也屢見不鮮。

    凝聚在關羽身上的忠、義、信、智、仁、勇這些品質,蘊涵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道德、理想,滲透著儒學的春秋精義,為全球華人所接受,在他身上體現的是彪炳日月、大氣浩然的華夏魂。

    所以,關老爺是真正的“武聖”。

  • 6 # 史味人生

    不是康熙選中了關羽,也不是因為岳飛“抗金(清朝是後金)”而被移除了武聖名位,而是在明朝時期“關羽=武聖”的理念,已經被官宣了。

    現在有一則謠言,說是岳飛出現後,姜子牙就被卸下了武聖的光環。到了清朝,因為清朝祖上是後金,而當年岳飛精忠報國抗擊的就是金國,所以岳飛被移除武聖廟,“關羽”被封為武聖,直至今天。

    實際上,關羽早在明朝就已經板上釘釘的被封為“武聖”了。

    《明太祖實錄》中記載,明太祖朱元璋洪武20年:

    禮部奏請如前代故事立武學,用武舉,仍祀太公,建昭烈武成王廟。上曰:“太公,周之臣,封諸侯,若以王祀之,則與周天子並矣,加之非號,必不享也。至於建武學,用武舉,是析文、武為二途,自輕天下無全才矣。

    朱元璋對於“武聖”的觀點如下:

    1、禮部請求重修武聖廟,仍以姜子牙為武聖,建昭烈武成王廟。朱元璋駁回了這個請求,認為姜子牙是一個臣子,如果封為“武成王”,則與周天子同爵位,於禮制不合;

    2、文武不應該分家,倘若設武舉,那麼天下就沒有文武全才的人了;

    雖然洪武年間沒有“武聖”,但是朱元璋對關羽是非常欣賞的,曾為關羽立廟:

    是月,建漢壽亭侯關羽廟於雞鳴山之陽,廟舊在玄津橋西,至是改作焉,與歷代帝王及功臣城隍諸廟並列,通稱十廟雲。

    在此之前,關羽被宋朝多次加封,已經是忠惠公、崇寧真君、昭烈武安王了,但是關羽在民間的名望僅是“一般”,在朱元璋為關羽“立廟”之後,關羽的名望就變了,成為國家級祭祀的廟宇,在百姓心中一下就被神話了。

    史料記載,關羽廟宇出現後,各地紛紛建立關羽廟,“今天下神祠香火之盛莫過於關壯繆”,香火鼎盛,往來人士絡繹不絕。

    萬曆年間,明神宗對關羽非常敬佩,兩次加封關羽:

    明神宗於萬曆十年(1582年),加封關羽為“協天大帝”;

    明神宗於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加封關羽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

    第二次加封“關聖帝君”中,岳飛反成為關羽的手下“監壇元帥”,沒有得到加封。可以說在這個時候,無論是朝堂還是民間對關羽的祭祀達到了頂峰。最終在天啟四年,經過太常寺上奏,禮部的覆題,皇帝下旨,從官方祭祀,確定了關羽稱帝的封號。

    自此關羽武聖的地位算是正式確立了,在明末清初,官方將關帝廟改為“武廟”,與孔子的“文廟”遙相呼應,一文一武,保佑中華江山。

    當然,清朝入關後,同樣十分喜歡關羽,8個皇帝一共有過13次加封,岳飛的地位較關羽而言,就更低了。到了同治年間,關羽的稱號長的估計劉備九泉之下都要嫉妒三分了:

    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帝君!!!

  • 7 # 阿塏侃史

    當時,康熙在文聖人的選擇上,一筆就勾定了孔子。在武聖人的備選名單上,有關羽、岳飛和伍子胥三人,康熙選擇的是關羽。

    先說說伍子胥吧!

    伍子胥是春秋時期的楚華人,他的父親叫伍奢,是楚國的太子太傅,官位很高。

    在楚平王時期,太子受誣諂,作為太子老師的伍奢被殺,陪著被殺的還有伍尚,他是伍子胥的哥哥。

    伍子胥後來逃到了吳國,在吳王闔閭時期,他率軍攻破楚國的都城郢都,但沒找到當政的楚昭王,就掘開楚平王的墳墓,挖出屍體,抽了三百鞭子。

    關於伍子胥,這個人給我最深的印象是兩個字,“忍”和“毒”。不論是他主持修建的姑蘇城還是開挖胥江,都是為了復仇做鋪墊。

    春秋時期,是王的天下,神州大地,被大小諸王分割成一片一片的,他們相互競爭,也進行了不休不止的亂戰。不客氣地一點,那些戰爭只有強弱,沒有正邪。

    伍子胥身處那樣的時代,處心積慮地為父報仇,這無可厚非。但是,開棺鞭屍的行徑,就是他的好友申包胥也覺得暴戾。

    伍子胥的結局很不好,被逼自殺後,還讓吳王夫差辱屍,拋棄於錢塘江中。這就應了那句話———出來混,遲早都是要還的!

    伍子胥是身於亂戰,也死於亂戰,沒有為中華民族奉獻什麼可以說道的事,反而開啟了辱屍的先例。康熙帝不選他當武聖,的確沒毛病。

    岳飛是民族英雄,時值金人入侵,國家危亡,岳飛為國挺身而出。岳飛的事蹟,很有正能量,也影響深遠。

    岳母刺字

    岳飛的母親為了激勵岳飛為國盡忠,特意在他的後背用針刺下“精忠報國”四個字。同時,岳飛對母親也是至孝。

    好一幅母慈子孝圖啊!

    《滿江紅.寫懷》

    岳飛是儒將,寫下《滿江紅》,這是千古傳誦的愛國名篇。

    時至今日,我每當讀到“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動人之處,都覺得血脈賁張,恨不得拔劍而起,為國效命。

    能征善戰

    岳飛率領的岳家軍治軍嚴苛,真正做到了軍不擾民、民不畏軍。

    岳家軍先後收復了健康和襄陽六郡,還取得了朱仙鎮大捷。

    岳家軍的威武程度,引用對手金人的話就是:“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流芳百世

    岳飛在北伐的節節勝利中,最終因為複雜的政治形勢,在冤獄中被屈殺,可謂是千古奇冤!

    然而,後世對他多有詩詞紀念,例如:于謙的《嶽忠武王祠》、袁枚的《謁嶽王墓》等。其中,袁枚還是清朝人。

    下圖是紀念岳飛的岳墳和嶽王廟。

    我認為,岳飛更應該封為武聖,因為他是無可爭議的民族英雄。每當國家危亡之際,民眾就會發出“要做今日之嶽武穆”的吶喊。彼時,岳飛已成為全民的精神寄託。

    康熙沒選岳飛封武聖,是基於“岳飛抗金”的金人是後清人的祖先。作為康熙帝,他也有自己的苦衷吧!

    關羽被捧為武聖,是因為他對桃園三結義盟誓的忠誠。同時,他作為武將,在武力值和謀略方面也是可圈可點的。

    現如今,關羽漸漸被人奉為武財神,成為人們求財的庇護神。這種演變,想必手握青龍偃月刀的關老爺有點不太適應吧!

    在黑道的電影中,那些小混子在砍人之前,總愛給關老爺敬香,希求得到關老爺的保佑。這種鏡頭,我看起來總想笑。關羽的忠勇,是對漢朝天下、對代表漢室正統的劉皇叔。

    他又不是混子們的祖宗!混子們是拜錯碼頭了。

    我是歷史閒話人,祝朋友們閱讀愉快。

  • 8 # Glory老包

    之所以要選擇武聖人的,目的就是樹立一個標杆好讓大家模仿。

    嶽武穆是抗“金”名將,而努爾哈赤建立的政權恰恰叫“後金”,箇中奧妙不言自明。

    關羽成為清朝護國神是有歷史原因的。話說清早期,《三國演義》並非當小說來讀的,而是作為兵法而備受皇太極青睞,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以至於滿洲諸將幾乎人手一本。

    也難怪,整個民族漢文化水平有限,連自己的文字都創立沒幾天,真弄一本《孫子兵法》、《太公兵法》也屬實看不大懂。《三國演義》則不然,通俗易懂,裡面的精彩故事七擒孟獲啦,蔣幹盜書啦,草船借箭啦,很有意思不說,甚至還有插圖,這不是寶書是啥?

    《三國演義》中描寫的關羽,並不是人,而是神啊!美貌與智慧並重,英雄與俠義的化身。所以,從清早期開始,經過全民熱讀三國之後,關二爺的光輝英雄形象就深入滿洲人心,崇拜之餘,還得仰仗著關老爺子多多護佑,於是乎,康熙爺親封關羽為關聖帝君,同時為清朝的護國神。筆者曾翻閱諸多地方誌,有清一代,各地州縣處處有城隍廟及關帝廟,其推崇程度可見一斑。

  • 9 # 痴人體育

    個人感覺原因有三:

    第一,關羽的知名度更高,三國演義到了清朝已經是一個普及度非常高的讀物,尤其是對當時的滿人來說,知識文化水平並不高,在關在很少接觸歷史書籍,而三國演義為數不多的都知道的書籍。

    第二,關羽更容易被滿人接受。岳飛確實厲害,但他的厲害體現在抗金上,而清朝入關前一直自稱是金人後裔。

    第三,關羽的結局更容易被結束。兩人雖然都沒有善終,但關羽死在手下手中,而劉備為此不惜傾全國兵力為其報仇。岳飛則死在了皇帝手中,從清政府的角度來看,當然更傾向於關羽。

  • 10 # 榮耀歷史

    華人有濃厚的祖宗崇拜情節,所以到處可以看到供奉先賢的廟宇、祠堂等。皇家的就是太廟,民間家族的就是祠堂,對於聖人、先賢,則會有政府或者民眾自發地為其建廟祭祀,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文廟,供奉孔子。與文廟相對的就是武廟,現在我們熟知的武廟供奉的是武聖關羽,那麼武廟一直是供奉關羽嗎?為什麼不供奉岳飛?

    歷代武廟

    武廟始建於唐朝,主要供奉的是姜子牙,所以也叫太公廟、武成王廟,另外選歷代十哲和名將64人一起享受祭祀煙火,其中在主殿的十人有管仲、孫武、韓信、諸葛亮、李靖、李績等人;配享於殿外廡間64人有白起、衛青、霍去病、關羽、張飛等;

    到了宋朝,武廟香火鼎盛,配享人員進一步增加到72人;

    元朝武廟繼續供奉姜太公,但是配享的人員只剩下孫武、張良、樂毅、諸葛亮等10人;

    朱元璋建立大明,廢黜了武廟,而是挑選37人與各朝代的優秀帝王一起供奉,就相當於讓這些名將配享他們的聖主,比如說諸葛亮配享劉備,張良配享劉邦等等,不再單獨設武廟。

    這邊重點說明一下,唯二配享文廟和武廟的是諸葛丞相和晉朝開國功臣杜預,所以不要被現在網上掀起的貶低諸葛丞相的風潮所迷惑。

    另外朱元璋挑選的37人中,岳飛赫然在列,但是三國時期只有諸葛亮,沒有關羽!

    明朝萬曆年間,恢復了武廟祭祀,當時武廟主要供奉的是岳飛,也有部分供奉關羽,合併稱關岳廟。

    截止到明朝,可以看出岳飛的地位已經獲得了極高的提升,被封為“三界靖魔大帝忠孝妙法天尊嶽聖帝君”,也就是說岳飛已經成神,可以成為嶽帝!

    清朝時期的岳飛

    然後到了清朝,原本香火勝於關羽的岳飛廟不見了蹤影,這是為啥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岳飛一生的功績就是抗金!南宋時期的金朝由女真人建立,被蒙古人消滅後他們又回到了東北,蟄伏了幾百年後,又在明朝後期建立後金,最後統一中國,建立清朝。

    也就是說岳飛最大的功績就是抗擊滿清的祖先!

    連“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這樣的文字就要斤斤計較,掀起文字獄的滿清統治者怎麼可能繼續祭祀岳飛呢?於是康熙拔高了關羽,重點宣揚忠君思想,刻意地忽略岳飛。

    於是在清朝,供奉關羽的武廟大肆修建,我們現在看到的武廟普遍都是供奉關羽的,岳飛就逐漸被遺忘。

    到了民國,由袁世凱主張,岳飛回到了武廟,並且與關羽均列正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海軍承認有不明飛行物非人類製造,你相信有外星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