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活的自在點

    這是一個很有趣味的問題:會不會有星球四處遊離不屬於任何星系?答案是:沒有!

    因為星球的誕生本身就是緣於星系,因此從星球誕生那刻起,始終無法脫離星系的控制。宇宙大爆炸開始,最多最簡單元素就是氫,原始狀態為星雲。透過萬有引力讓氫氣聚集,聚集結果產生高溫高壓形成聚合反應燃燒氫,燃燒過程中產生了由氦到鐵序列的元素,然後再次由於萬有引力作用產生爆炸,形成了中子星和比鐵更高階的元素,體積大甚至形成黑洞。以太陽為例,從地球發現金銀銅等高階元素可知,太陽應該屬於宇宙大爆炸之後的第二代以上的恆星。所以迄今為止,不會有恆星、岩石星脫離星系。

    宇宙大爆炸之後早期,至少是100億年以前,宇宙形成過類星體。類星體體積比星系小很多,但是威力比星系大,亮度達到星系千倍以上。類星體是否就是後來的超大黑洞?反正迄今為止,沒有那個看見黑洞是怎麼形成的。脈衝星是中子星一種,所以看見過中子星形成,就沒人看見過黑洞形成。當然,以人類的觀測裝置,連看見黑洞都困難,只有透過推測來間接證實黑洞的存在,也確實存在。

  • 2 # 科技和生活

    我們都知道行星是圍繞恆星執行的天體,但實際上這麼理解並不正確,因為有的行星是不屬於任何星系的,它們就被叫做流浪行星。

    太陽系中有八大行星,這8大行星都在圍繞太陽執行,它們都不是流浪行星,因為它們都在太陽引力的控制之下,並且與太陽引力達成了一種執行模式上的平衡,所以才能在固定的軌道上長期圍繞太陽執行。

    但是在太陽系之外的星際空間中,卻有很多行星這樣的級別的天體在流浪,它們穿梭於星際空間,不屬於任何行星系統,甚至在我們的銀河系之外的空曠區域中,也有這樣的不屬於任何星系的行星,它們都是星際空間中的流浪者,並且在流浪行星的周圍,也會有圍繞它們執行的衛星。

    關於行星的大小,天文學上還沒有確切的定義,一般是指星體本身屬於球體,但內部溫度和壓力還不足以引發核聚變的星體,這樣的星體一般生成於恆星的附近,所以會圍繞恆星執行,但它們也有可能是獨立形成於星雲中,只是所吸附的物質質量較小,沒有能激發出內部的核聚變,那麼它就還只能稱之為行星,天文學家們估計這樣的星體在宇宙中數量並不少,只是由於它們不會發光發熱,所以想觀察到它們非常困難。

    實際上在我們的太陽系附近的星際空間中很可能就存在這樣的行星,只是由於它們不發光也不發熱,所以即便距離很近,我們也很難發現它們,不過天文學家們還是依靠功能強大的天文觀測裝置透過掩星法發現了一些流浪行星,而且迄今為止已觀測到的體積最大的行星就是一顆流浪行星,它就是距離地球320光年的HD 100546b,它也是透過掩星法發現的。

    這顆巨型行星的直徑約91萬公里,為太陽直徑的65%,體積約相當於太陽的1/4,或者說相當於250個木星那麼大,它可以裝下30多萬個地球,個頭較小的水星它可以裝1500萬個,同為行星,這差距是不是有點大呢?其實即便和恆星比起來,這顆行星體積也能超過不少小質量恆星,比如已知最小的恆星EBLM J0555-57Ab,其體積和土星相當,那麼跟這顆行星HD 100546b相比起來,這顆小恆星就只有這顆大行星體積的1/300了。

    但如果以質量來論的話,它們之間的差別就沒那麼大了,行星HD 100546b質量約為木星的7.5倍,相當於地球質量的2400倍,水星質量的4500倍左右。但只有恆星HD 100546b質量的1/11,太陽質量的1/125,宇宙星體以質量為王,所以這顆行星的個頭雖然大,但它仍然不是恆星。

  • 3 # 小宇堂

    當然有的。地球可以流浪,憑什麼別的行星就不能流浪呢?

    流浪行星,被各種磚家取了好多名字,諸如:星際行星、遊牧行星,自由漂浮行星、不受約束行星、孤兒行星、無主星行星等,它們直接繞銀河系中心執行。這些天體從它們形成的行星系統中彈出,或者從未被重力束縛在任何恆星或矮星上。磚家們“不負責任地”估計,僅銀河系就可能至少擁有數十億顆的流浪行星呢。

    據研究,流浪行星很可能是以類似於恆星的方式形成的(沒有成功發育為恆星去燃燒自己發光發熱,就只能出走,真可悲……),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提出將這些物體稱為亞褐矮星。一個可能的例子便是Cha 110913-773444,它可能是被丟擲某恆星系統而成為流浪行星的(⊙o⊙),但也可能有其它不得而知的成因。也包括一些正在形成的流浪行星,例如下面的這顆帶著草帽的OTS 44。

    上圖:OTS 44是一個自由漂浮的行星質量物體或褐矮星,位於蝘蜒座,距離我們550光年。 它是質量最低的自由漂浮的星際物體之一,約為木星質量的11.5倍,太陽的1.1%。它的半徑不是很清楚,估計是太陽的23-57%。其形成方式很類似恆星的形成方式。

    日本大阪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Takahiro Sumi及其同事們使用紐西蘭約翰山天文臺1.8米的MOAII望遠鏡和智利拉斯坎帕納斯天文臺的1.3米華沙大學望遠鏡觀察了銀河系中的5000萬顆恆星。在觀測過程中,他們發現了474次微透鏡事件(由小質量天體產生),其中10次短暫的微透鏡事件很可能是木星大小的行星所產生,因為附近沒有可疑的恆星。

    研究人員從已有的觀察估計,銀河系中的每顆恆星附近都有大約兩顆木星質量的流浪行星。而還有估計表明,在銀河系中流浪行星的數量可能遠遠超過恆星數量的10萬倍。太陽系附近可疑的流浪行星可能就包括SIMP J01365663 0933473,離我們大概20光年。下面是藝術家的想象圖——

    上圖:SIMP J01365663 0933473。根據“天體物理學雜誌”最近的一項研究,這顆流浪行星的磁場強度比地球強近400萬倍,質量是木星的12.7倍。這顆星球離地球只有大約20光年,但除了在浩瀚的太空中放浪形骸之外,它並沒有做太多有意義的事情。這顆行星由於缺乏母星而被稱為流浪行星,它與褐矮星之間的區別在於褐矮星是那些尺寸大到不能被稱為行星的天體。美國的那些磚家們說,其強大的磁場可能使得他極有可能被新墨西哥州的大型射電望遠鏡探測到。

    上面提到的這些行星雖不屬於任何恆星系統,但是屬於銀河系。而另外有一些行星就真的“浪”到銀河系外了——

    河外行星,也稱為星系外行星,是位於銀河系外的恆星所帶的行星或完全獨立的流浪行星,也就是說有跟著它們的親媽一起浪的,也有獨自一顆浪的,總之是流浪,O(∩_∩)O哈哈~。 由於距離太遠,直接觀測是沒戲了。但間接證據可能表明這樣的行星是很可能存在的。

    到目前我為止,人類觀測到的最遙遠的行星是位於射手座的SWEEPS-11和SWEEPS-04,距離太陽大約27710光年,然而銀河系直徑卻是在10萬到18萬光年之間,這意味著我們還沒有發現過比這兩顆孤獨星更遠的行星。更別提河外行星了。

  • 4 #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流浪行星是無家可歸的“遊子”,它們既沒有日出也沒有日落,因為與我們熟悉的行星不同,這些孤獨的世界沒有被恆星束縛。相反,它們在銀河系核心周圍以單獨的弧線執行。

    銀河系有數十億顆這樣的行星,在永恆的夜晚遊蕩。當一顆流浪行星從黑暗中出現時,它們是孤兒,在恆星星系混亂誕生的時候被拋棄在外。流浪行星核心處於融化狀態,但是表面凍結。在這兩個極端之間的區域可能有大量液態水。但誰會在那裡游泳呢?

    幾十年來,天文學家假設存在自由的行星。但是科學家需要一種方法來找到它們。兩種最廣為人知的發現系外行星的方法依賴於行星和恆星發出的訊號——要麼是軌道行星重力的輕微牽引造成的搖晃,要麼是行星經過地球和恆星之間時產生的輕微變暗。

    那麼你如何找到沒有恆星的行星呢?

    天文學家說,目前,最好的方法包括在紅外線中尋找年輕流浪行星的熱量,以及一種被稱為重力微探測的技術,微透鏡利用重力彎曲和擾亂光線的能力,這種技術對較老、較冷的行星很有效。如果一個巨大的物體——比如說,一個流浪行星穿過太陽和地球之間,這個星球可以作為一個透鏡,彎曲和調整從地球上看到的恆星的光線。一般來說,行星越大,對光線的影響就越大。

    到目前為止,無論使用哪種方法,我們都不能輕易探測到比木星小或者至少是地球質量300倍的無恆星行星。

    總之,這些流浪行星的早期觀察線索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末,當時一組日本天文學家在大約500光年外的查邁里昂星團發現了證據。但其他團隊很快報道發現了在西格瑪-奧里尼斯星附近的星團、獵戶座星雲、Taurus恆星形成區存在更多流浪行星候選者。在2012年,天文學家發現100光年之外一顆700攝氏度無家可歸的行星,命名為CFBDSIR2149-0403。

    電影《流浪地球》也描述或猜測了地球的未來——流浪行星。

  • 5 # 免費手機炒幣機器人

    有。但那不叫行星,而叫做星際碎塊或者自由天體。行星的定義就是繞恆星執行的有固定軌道的天體,體積較大的稱作大行星,體積較小的稱作小行星。如果是處於恆星系之間,不屬於任何恆星系的自由天體,任何恆星對它的引力都非常小,或者不同方向恆星對它的引力達到平衡。它不圍繞任何恆星執行,只是在距離恆星非常遙遠的地方遊蕩。大的稱作自由天體,小的稱作星際碎塊。

    在恆星系之間,是十分廣闊的宇宙空間。即以太陽系和距離最近的比鄰星系而言,二者距離四點二光年,也就是四十二萬億公里。而太陽系最外側行星冥王星(雖然它已經被排除在大行星行列但仍然是行星),距離太陽六十億公里,即使加上所謂柯伊伯帶奧爾特雲也不超過半光年。比鄰星系大小也類似。那麼中間大部分割槽域都是空曠的,但空曠不是什麼也沒有的真空,而是充滿了各種微觀粒子星際塵埃甚至不排除有較大的自由天體。只是無論微觀粒子星際碎塊都是非常稀薄的,自由天體數量就更少了。當然這一切目前只是推測,誰也沒去過,沒有被證實。太陽系中有八大行星,這8大行星都在圍繞太陽執行,它們都不是流浪行星,因為它們都在太陽引力的控制之下,並且與太陽引力達成了一種執行模式上的平衡,所以才能在固定的軌道上長期圍繞太陽執行。

    但是在太陽系之外的星際空間中,卻有很多行星這樣的級別的天體在流浪,它們穿梭於星際空間,不屬於任何行星系統,甚至在我們的銀河系之外的空曠區域中,也有這樣的不屬於任何星系的行星,它們都是星際空間中的流浪者,並且在流浪行星的周圍,也會有圍繞它們執行的衛星。關於行星的大小,天文學上還沒有確切的定義,一般是指星體本身屬於球體,但內部溫度和壓力還不足以引發核聚變的星體,這樣的星體一般生成於恆星的附近,所以會圍繞恆星執行,但它們也有可能是獨立形成於星雲中,只是所吸附的物質質量較小,沒有能激發出內部的核聚變,那麼它就還只能稱之為行星,天文學家們估計這樣的星體在宇宙中數量並不少,只是由於它們不會發光發熱,所以想觀察到它們非常困難。

    實際上在我們的太陽系附近的星際空間中很可能就存在這樣的行星,只是由於它們不發光也不發熱,所以即便距離很近,我們也很難發現它們,不過天文學家們還是依靠功能強大的天文觀測裝置透過掩星法發現了一些流浪行星,而且迄今為止已觀測到的體積最大的行星就是一顆流浪行星,它就是距離地球320光年的HD 100546b,它也是透過掩星法發現的。

    ——本回答為西安鼎昂數字貨幣智慧量化全自動炒幣機器人(歷時收益,資料核對,實況直播)公司整理。

  • 6 # 嵐海之婪

    很多人都找出了各種理由說有或者沒有的,我就說一個實錘了的。

    美國夏威夷大學天文學研究所運營的“泛星計劃”1號望遠鏡2017年10月19日觀測到一顆不尋常的小行星。隨後歐空局證實此訊息。國際天文學會將其命名為1I/2017 U1。但歐空局為它另取了一個夏威夷語名字:奧陌陌,(Oumuamua)意為“遠方的信使”。經分析,這是人類首次觀測到的來自太陽系外的“訪客”,它最終還將遠離太陽系而去。

    雖然奧陌陌是小行星,也還是算行星吧。

  • 7 # 宇宙v空間

    首先感謝邀請。我們的宇宙誕生於138億年前的大爆炸,如果沒有那場大爆炸,今天世界將不復存在,你我也不會出現。太陽系有八大行星,它們分別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八大行星在黃道上圍繞著太陽進行公轉,太陽質量的大小決定了它的引力大小,而透過相隔最近的恆星來看,太陽的引力直徑約為兩光年。而在二光年之外則是星際空間,那裡同樣存在著一些神秘的天體,例如流浪行星!

    那麼行星和流浪行星是如何劃分的呢?其實很簡單,地球圍繞著太陽轉這屬於行星。而流浪行星則是不圍繞著任何物體公轉,它們在宇宙中以一種極快的速度圍繞著銀河系中心運轉。那麼流浪行星是如何誕生的呢?這句要從我們的太陽系說起了。

    如果你仔細觀測天上的星空,你會發現大多數的恆星都是雙星系統,有的像比鄰星甚至是三星系統,唯獨太陽系只有一顆恆星,想讓地球變成流浪行星其實非常簡單,我們只需要在太陽系再放一顆恆星就可以了。由於恆星的質量都兩顆恆星同時出現後,他們會自然而然的形成公轉軌道,兩顆恆星會相互的進行公轉,這樣的話會形成我們所說的雙星系統。

    在早期的時候,由於兩顆恆星的質量和大小都不相同,因此它們的軌道是不穩定的,它們時而進時而遠,而這樣他們產生的引力就會改變圍繞著恆星公轉的行星,當兩顆恆星快速圍繞著公轉時,產生的引力加速會直接將行星拋飛出去,由於宇宙空間不具備減速,因此這行星會一直朝著外面飛,當它飛出所在星系之後,它就變為了一顆流浪行星。

    同理,既然有流浪行星,那麼肯定就有流浪恆星,流浪恆星和流浪行星的原理是相同的,都是受到了引力加速所產生的影響。不過流浪恆星大多數來自於星團中,實際上銀河系距離仙女座星系相隔250萬光年,在這250萬光年內不光有空間,還有這些流浪恆星,流浪行星,甚至還有流浪黑洞。流浪天體不屬於任何範圍,不出意外的話,它們會在宇宙中永久的存在。

  • 8 # 艾伯史密斯

    答:天文學估計,在我們銀河系中,至少有十億顆的流浪行星,它們不屬於任何恆星系統;甚至在我們銀河系之外,也會存在很多不屬於任何星系的行星。

    流浪行星

    我們太陽系中有八大行星和許多矮行星,以及不計其數的小行星,這些行星都受到太陽引力的約束,與太陽一起組成了穩定的恆星系統;以奧爾特云為界的話,太陽系半徑大約1光年,當前距離太陽最近的恆星系統是半人馬座三星,與地球距離4.2光年。

    一顆恆星的引力影響範圍是有限的,比如在太陽系和半人馬座三星之間,就有著廣袤的星際空間,在這些星際空間中,就會存在流浪行星,流浪行星不圍繞任何恆星公轉。

    CFBDSIR2149

    在2012年,歐洲南方天文臺的甚大望遠鏡發現一顆高度疑似的流浪行星,編號CFBDSIR2149,距離地球大約100光年,位於劍魚座方位。

    觀測資料表明,這顆行星的質量大約是木星的4~7倍,表面溫度430℃,年齡大約只有1000萬年,科學家分析這顆行星的自行運動,發現它不屬於任何恆星系統,而是一顆流浪行星。

    如何發現流浪行星

    由於流浪行星距離恆星太遠,加上行星的表面溫度一般很低,所以目前探測流浪行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基於流浪行星的特點,天文學家提出:如果一顆大質量的流浪行星穿過地球和某顆恆星之間時,我們可以利用微引力透鏡效應,來發現行星的存在。

    流浪行星的形成原理

    一顆恆星在形成階段,一般也會在周圍形成行星,如果另外一顆恆星闖進來,其引力會使得行星的軌道受到影響,引力彈弓效應就有可能把行星“踢出去”。

    在我們銀河系中,有一半以上的恆星都處於聚星系統當中,甚至還有不少的三合星、四合星等等,在這樣的恆星系統中,行星的軌道極易受到影響,容易形成流浪行星,天文學上估計,在我們銀河系中有超過10億顆的流浪行星,甚至有可能就在我們太陽系周圍。

    星系間的流浪行星

    銀河系與仙女星系距離254萬光年,銀河系直徑20萬光年,仙女星系直徑22萬光年,兩者之間有幾個矮星系和星系團,其餘全是廣袤的星際空間,在這之中,理論上肯定存在流浪行星以及流浪恆星(不屬於任何星系的恆星)。

    目前,科學家已經發現很多脫離銀河系的流浪恆星,但是還未發現過銀河系之外的行星。

  • 9 #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在我們太陽系,成為行星的其中一個明顯特徵,就是圍繞著太陽執行,八大行星按照這個規律,沿著各自軌道呈週期性公轉。所以,太陽的引力,是保證行星擁有“歸宿”的根本前提。

    我們所在的銀河系,擁有差不多4000億顆行星,那麼保守估計,在每個恆星系統中都應該存在這樣的星體,被恆星引力所捕獲成為其行星。但是,恆星的引力範圍是有限的,比如太陽系的引力,最大可以延伸到2光年範圍。整個宇宙空間中,所有恆星的引力不可能完全覆蓋到,所以理論上,不處於任何恆星“控制領地”的行星是必然存在的。

    從形成原理上看,流浪行星也是可能出現的。在一個恆星系統中,原來的行星在圍繞恆星公轉過程中,如果受到其它外來巨大星體的影響,比如突然進入該恆星系統,原來的行星就極有可能被引力彈弓效應拋射出原來的星系,獨自在宇宙空間中流浪。

    流浪行星距離恆星的距離都非常遠,收到恆星的熱量輻射就及其微弱,表面溫度極低,所以探測起來異常困難。2011年,天文學家應用重力微透鏡觀測方法,證實了在銀河系中心附近發現了若干流浪行星,根據推測,銀河系內流浪行星的數量可能達到數十億顆之多。

  • 10 # 宇宙觀察

    轉眼之間已是2020年,距離2019年年初的硬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上映已經過了一年了

    在電影中人類因為太陽氦閃而給地球裝上了發動機,不出意外的話千百年後的地球就是一顆名副其實的“流浪行星”了,然而電影歸電影,真實的宇宙中有沒有可能出現“流浪行星”呢?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需要搞清楚一些天文學基本概念。

    什麼是行星?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認為,只有質量體積達到一定標準且圍繞恆星公轉的星球,才能被稱為行星,所以說“流浪行星”本身是不可能存在的,因為它是脫離恆星系就不是行星了,因此稱呼“流浪行星”為“流浪星球”更為合適。

    從物理學上來說,任何一個恆星系都是比較穩定的,行星輕易不會脫離恆星引力強度範圍,除非是行星本身受到了來自本星系之外的引力引力作用而導致速度超過了逃逸速度,否則流浪星球是不會出現的。

    2012年時歐洲天文學家曾經發現過一顆疑似流浪星球,該天體位於100光年外的劍魚座,7倍木星質量的它周圍並沒有恆星,其運動路徑也不是一般天體的公轉路徑,因此天文學家們認為它是一顆流浪行星,很可能是在恆星系形成或者與其他星系融合的時候被甩出來的。

    在一些雙星系統乃至三星系統中,兩顆恆星的位置變化會導致星系內行星受到的引力也產生變化,理論上來說行星是有可能被變化的引力產生的“引力彈弓”效應給彈出去的。

    除了恆星系外,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之間254萬光年的廣闊虛空中,也存在著一些流浪行星甚至是恆星,它們大部分都是位於星系外圍的天體,因為星系公轉速度太快而被甩出來的,可以說“流浪”在宇宙中是很普遍的。

    任何一個脫離恆星太遠的星球,都因為無法反射恆星光而變得不可見,因此太陽系附近很可能也存在流浪星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投資兒童遊樂場設施需要多少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