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與生活交朋友

    提起蜀漢五虎上將,人們很自然會拿曹魏的五子良將與五虎將做對比。蜀漢五虎上將是《三國演義》提出來的,五子良將的說法在陳壽的《三國志》中已經明確提出。

    五子良將在名將雲集的曹魏陣營中脫穎而出,他們的名聲是真的不低。他們沒什麼背景,都是從底層,靠自己的軍功一步步爬上來的,吾輩楷模。感覺他們名聲低,可能是感覺他們沒有五虎上將有存在感。

    五虎上將的概念深入人心,可見《三國演義》的影響力。在《三國演義》中,論存在感,五子良將甚至都比不上蜀漢魏延。而且曹魏陣營,除了夏侯淵、曹仁為代表的宗親,還有典韋、許褚、李典的外姓名將。五子良將的壓力還是非常大的,很難突出他們的存在感。

    提起張遼,會想到張遼威震逍遙津,合肥之戰大敗孫權。

    提起徐晃,會想到徐晃支援樊城,擊敗關羽。

    提起于禁,會想到關羽水淹七軍,于禁投降。于禁最大的亮點是治軍嚴厲,征討青州兵。

    提起張郃,會想起張飛怎麼教張郃做人的,最後張郃還被諸葛亮設伏射死。

    提起樂進,好像啥都想不起來,似乎就是跟著張遼混的小弟。

    看完《三國演義》,張遼、徐晃的名聲更勝過五子良將的名聲。歷史上的五子良將與演義中也差不多,最委屈的就是張郃。張郃人生中最閃耀的街亭之戰,被演義給弱化了。

    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于禁最號毅重,然弗克其終。張郃以巧變為稱,樂進以驍果顯名,而鑑其行事,未副所聞。或註記有遺漏,未如張遼、徐晃之備詳也。

    回到正史,五子良將在功績、地位、名聲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因為各種原因,史書對人物記載有限,很多事情一筆帶過,甚至遺漏了很多東西,導致他們的功績和事蹟也容易被人忽略。

    如果沒有《三國演義》,單看《三國志》,蜀漢五虎將的事蹟和名聲會比五子良將更低。

    曹魏五子良將: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

    張遼

    張遼最初是丁原的人,後先後聽命於何進、董卓,最後跟著呂布混。

    公元198年,曹操攻破呂布後,張遼率眾投降曹操,拜中郎將,賜爵關內侯。後因戰功升為裨將軍。這期間最有名的是張遼與關羽為先鋒,解白馬之圍。

    曹操擊敗袁紹後,派張遼平定魯國諸縣。

    公元201年,張遼與夏侯淵圍昌豨於東海,毫無進展,幾個月後糧盡,商議回軍。這時張遼建議夏侯淵招降昌豨,並隻身上山去昌豨家中拜訪,以示誠意。昌豨心中歡喜,與張遼一起去見曹操。

    張遼招降昌豨與《三國演義》中張遼招降關羽有點相似。

    公元202-205年期間,張遼跟隨曹操攻打袁尚、袁譚,擊敗遼東柳毅等,因功升為蕩寇將軍。

    公元206年,張遼率軍攻荊州,平定江夏諸縣,封都亭侯。

    公元207年,曹操徵袁尚,張遼擔心劉表派劉備襲擊許昌。曹操認為劉表不會用劉備,堅持出征。出征後,張遼主動請戰為先鋒,大破烏桓,斬單于蹋頓。

    公元208年,張遼隨曹操參與赤壁之戰。之後張遼平定陳蘭、梅成之亂,因功增邑,假節。

    曹操徵孫權,無功而返,留張遼、樂進、李典等七千餘人守合肥。

    公元213年,孫權率十萬人圍攻合肥,張遼招募八百勇士,身先士卒,殺入吳軍陣中,衝到孫權麾下,孫權大驚,逃到高丘之上。張遼挑釁孫權出戰,孫權不敢動,望見張遼人少,才召集眾軍包圍張遼。

    張遼左衝右突,殺出重圍,見只有幾十個人殺出,又殺回陣中,救出餘下的人回城。孫權人馬無人敢擋。

    孫權攻合肥十多天,打不下來,於是退兵。張遼率軍追擊,幾乎生擒孫權。曹操非常稱讚張遼,升他為徵東將軍。

    公元219年,關羽圍樊城,曹操召張遼及諸軍去救曹仁。張遼還沒到,徐晃已經擊敗了關羽,解了樊城之圍。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即王位,轉張遼為前將軍。沒多久又讓張遼屯合肥,進爵都鄉侯。

    公元222年,張遼病逝於江都。張遼病了很長一段時間,一直不見好。但依然帶病屯軍。孫權在合肥之戰被打出了陰影,對病了的張遼也是非常忌憚。張遼死前,擊敗孫權部將呂範。

    樂進

    樂進很早就跟曹操混了,屬於元老級人物。最初為帳下吏,後回鄉募兵千餘人,升任為軍假司馬、陷陳都尉。

    樂進跟隨曹操擊敗呂布、橋蕤,因功封廣昌亭侯。

    後又跟隨曹操征討張繡、呂布、眭固、劉備,升為討寇校尉。官渡之戰斬袁紹部將淳于瓊。

    樂進跟隨曹操征討袁譚、袁尚兄弟,斬大將嚴敬,升遊擊將軍。後又擊敗黃巾軍,跟隨曹操平定鄴城,擊敗袁譚。

    公元206年,樂進升為折衝將軍。

    公元208年,曹操平定荊州後,樂進留守襄陽,先後打退關羽、蘇非等,招降南郡山谷蠻夷,擊敗劉備的臨沮長杜普、旌陽長梁大。

    幾年後,樂進跟隨曹操征討孫權,假進節。曹操回師,留樂進、張遼、李典守合肥。期間與張遼一起擊敗孫權。後來樂進升為右將軍。

    公元218年,樂進逝世。

    關於樂進的記載,實在是太少了,應該是遺漏了很多。從樂進的官職來看,他的地位並不比張遼低。在曹操時期已經是右將軍了。

    樂進也是在五子良將中最沒有存在感的一個。

    于禁

    于禁也是很早就跟著曹操混,從底層逐漸爬起來的。

    于禁最初跟隨鮑信,後從曹操,被王朗發掘,推薦給曹操。曹操面試後,拜于禁為軍司馬。

    于禁隨後跟隨曹操東征西討,先後升為陷陳都尉,平虜校尉。

    在張繡叛亂時,曹操戰敗,部隊大亂,只有于禁的部隊保持著秩序,並征討不守軍紀的青州兵。曹操封于禁益壽亭侯。

    于禁後隨曹操攻張繡,討呂布,攻眭固,徵袁紹。曹操東征劉備時,袁紹進攻于禁,于禁堅守,袁紹無功。後於禁與樂進等率軍進攻袁紹別營,屢立戰功,升為裨將軍。

    官渡之戰,曹操與袁紹堆土山對峙,袁紹向曹營射箭,壓制曹軍,曹軍恐懼。于禁督戰守土山,提振曹軍士氣,抵抗袁紹。袁紹戰敗後,于禁升為偏將軍。

    冀州平定後,昌豨復叛,曹操派于禁征討。昌豨因與于禁關係不錯,投降於禁。諸將都以為于禁會將昌豨交給曹操處置,結果於禁來了個揮淚斬昌豨。

    曹操聽說後也感嘆:“昌豨你個傻鳥,不找我投降,跑去找于禁投降,不是作死嗎!”曹操從此更加看重於禁。

    公元206年,于禁升為虎威將軍。

    赤壁之戰後,于禁協助張遼平定陳蘭、梅成之亂。于禁後來升為左將軍,假節鉞。

    公元219年,曹操派于禁協助曹仁討伐關羽,遇到暴雨,漢水暴漲。于禁七軍被淹,全軍覆沒,戰敗投降,晚節不保。

    公元221年,孫權將於禁送回。曹丕表面上以安遠將軍安撫于禁,讓他去拜謁皇陵,又命人在皇陵畫于禁投降圖,于禁羞愧發病而死。于禁的成長經歷與樂進差不多,基本上跟隨曹操作戰升遷,官職地位也與張遼、樂進差不多。于禁因以法治軍,鐵面無私,深得曹操器重。可惜最後晚節不保。

    張郃

    張郃本是韓馥的人,後來又歸袁紹。袁紹任命張郃為校尉,在滅公孫瓚中,屢立戰功,升為寧國中郎將。

    官渡之戰時,曹操奇襲烏巢,張郃建議全力支援烏巢。但郭圖反對,建議出兵進攻曹操大本營。袁紹派輕騎救烏巢,派重兵攻曹操大營。

    結果曹營沒攻下,烏巢也完了,郭圖甩鍋張郃,張郃投降曹操。曹操拜張郃為偏將軍,封都亭侯。

    後張郃隨曹操征討袁氏兄弟,因功升為平狄將軍。後又隨曹操征戰四方,平定各地。

    曹操平定漢中後,留張郃與夏侯淵守漢中,防守劉備。

    張郃率軍平定巴東、巴西,將兩郡百姓遷入漢中。又進軍宕渠,被張飛給打了回來。張郃升為蕩寇將軍。

    劉備親自率軍來多漢中,張郃率軍抵抗,劉備不能攻克。之後劉備繞道,斬夏侯淵,曹軍失色。

    夏侯淵司馬郭淮推舉張郃為統帥,安定軍心,抵抗劉備。曹操在長安派使者,讓張郃假節。

    曹操放棄漢中後,張郃屯陳倉。

    曹丕即王位,升張郃為左將軍,進爵都鄉侯。曹丕稱帝后,張郃進封鄚侯。

    曹丕時代,張郃主要征討地方和東吳,打了些沒有存在感的仗。

    曹叡繼位,張郃屯荊州,與司馬懿擊敗孫權別將劉阿等。

    諸葛亮出祁山,曹叡授命張郃總督諸軍,在街亭大敗馬謖。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無功而返,諸葛亮也遭遇了他帶兵生涯中的大敗。

    《三國演義》在街亭之戰把司馬懿給扯了進來,委屈了張郃。

    沒多久,諸葛亮出師進攻陳倉,張郃前往支援,到達南鄭時,諸葛亮已經退兵。張郃回師,升為徵西車騎將軍。

    公元231年,諸葛亮再次出祁山,張郃率諸將迎擊,諸葛亮退守祁山,張郃追到木門,與諸葛亮軍交戰,右膝蓋中箭,陣亡。

    劉備和諸葛亮對張郃都是非常忌憚的,可見張郃確實是位了不起的人物。

    徐晃

    徐晃本是楊奉的人,後歸曹操,徐晃因功升為裨將軍。

    徐晃後隨曹操征討呂布、眭固、劉備、顏良、文丑等,升為偏將軍。

    在官渡之戰後,徐晃因功封為都亭侯。隨後又跟隨曹操剿滅袁氏兄弟,征討蹋頓,升為橫野將軍。

    曹操平定荊州後,徐晃屯樊城,征討中廬、臨沮、宜城敵人,又與滿寵在漢津征討關羽。

    公元209年,徐晃與曹仁守江陵,抵抗周瑜。

    公元210年,徐晃太原平叛,斬賊首商曜。

    公元211年,徐晃跟隨曹操去潼關,征討馬超。後又與夏侯淵剿滅梁興。

    公元215年,徐晃從徵張魯,因功升為平寇將軍。

    曹操回鄴城,留徐晃和夏侯淵守漢中。劉備派陳式等絕馬鳴閣道,被徐晃擊敗,死傷慘重。曹操大喜,假徐晃節。

    公元219年,關羽水淹七軍,降於禁,斬龐德,圍樊城與襄陽。曹操派徐晃前去支援曹仁。徐晃擊敗關羽,解樊城之圍。

    公元220年,曹丕即王位,徐晃升為右將軍,進封逯鄉侯。曹丕稱帝,徐晃進封楊侯。

    徐晃與夏侯尚破上庸,曹丕以徐晃鎮守陽平,改封徐晃為陽平侯。後曹仁與徐晃從孫權手中奪回襄陽。

    公元226年,曹叡繼位,諸葛瑾北伐襄陽,被徐晃擊退。

    公元227年,徐晃去世。

  • 2 # 杭州老聃

    因為曹魏的軍事集團管理方式並不是以五子良將為核心開展的軍事集團。

    曹操是一個唯才是論的好老闆,但是對待人才,曹操的信任也是有限度的。曹操能夠相信的軍事主官主要是曹操的宗氏族,包括夏侯氏以及原來自己的宗族曹氏。曹操一代這兩支家族還真的人才輩出,其中有夏侯淵,曹仁,曹洪等人不僅能力出眾,而且為人對曹操還十分忠誠。曹操還講自己最最精銳的部隊交給了曹純。

    那麼五子良將的地位呢?先說說名將張郃,張郃是投降過來的將領,在曹魏陣營可謂是打了一輩子下手。張遼和樂進在合肥看著好像委以重任,實際上是互相監視。徐晃是個雜牌將軍,官職是後封的。唯獨于禁算是老革命,位置不算低,不過由於關羽的水淹七軍,于禁居然選擇了投降。由此于禁的地位和威信掃地,那麼五子良將就不用提他的地位了。

    所以五子良將的地位低,和曹操作為軍閥出身,對軍隊的重視有關係。

  • 3 # 九尾讀正史

    主要受《三國演義》的影響。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遵從的是“尊劉貶曹”的宗旨,所以對於“關張趙馬黃”武將形象的塑造頗下功夫,例如關羽的“義薄雲天”、張飛的“粗中有細”、趙雲的“七進七出”、黃忠的“百步穿楊”、馬超的“替父報仇”,從這些事件中明顯可以看出《三國演義》對蜀國集團人物的偏愛。

    甚至《三國演義》憑空捏造了很多事蹟用來描寫五虎上將的正面形象。

    例如歷史上趙雲在長坂坡僅僅是保護“甘夫人及阿斗”逃跑,但在《三國演義》中誇大成了“七進七出”,羅貫中為了彰顯事情的合理性,還專門把劉備的夫人寫死了。要知道歷史上在長坂坡,趙雲是帶著甘夫人和阿斗逃亡的,帶著女人和孩子,怎麼可能做到“七進七出”呢?

    在例如黃忠的“百步穿楊”,這純粹屬於憑空捏造,歷史沒有任何一部史料記載黃忠“善射”,也沒有明確記載黃忠年齡很大,僅僅一句出自關羽評價的“老卒”而已,“老卒”即是老兵,並不是指代年齡。《三國演義》將其塑造成“老當益壯”的神射手,也是為了凸現其傳奇性。

    最讓人覺得過分的還是馬超的“替父報仇”。要知道歷史上的馬超之父馬騰對曹操還算忠心,最後是因為年紀大了想要入朝享福,被曹操封為衛尉,位列“九卿”,算是“功成身退”。結果馬超起兵造反,實力坑爹,曹操親自率軍擊敗馬超後,回來才將馬騰全家二百口抄斬。《三國演義》則顛倒黑白,變成了馬騰謀殺曹操被曹操所殺,馬超這才起兵“替父報仇”。一個歷史上“不仁不義不忠不孝”的人渣生生被描寫成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所以人們讀《三國演義》,會覺得蜀國的“五虎上將”光芒萬丈。

    反觀“五子良將”,在《三國演義》中著墨不多,除了張遼之外,其他四人都沒什麼正面形象:樂進早早下線,完全沒寫出歷史上“先登猛將”的水平;于禁兵敗襄樊,還被評價只會種田,也看不出歷史上“最號毅重”的大將風範;張頜最過分,在《三國演義》中智商嚴重掉線,還被射成了刺蝟,要知道歷史上張頜追擊諸葛亮是被司馬懿強迫的;徐晃就別提了,等同於醬油,人物形象都沒立起來。

    於是在老百姓心裡,“五子良將”中除了張遼還有個“止小兒夜啼”,其他人簡直就是二流。樂進甚至連二流都算不上。

    當然除了《三國演義》這個原因之外,“五子良將”在人們心中聲名不顯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歷史上“五子良將”在魏國的地位遠遠比不上“關張馬黃趙”在蜀國的地位。

    “五虎”中除了黃忠趙雲,關、張、馬都是鎮守一方的大將,關羽“董督荊州”幾乎算作一方諸侯。而魏國這邊呢?魏國鎮守一方的主將,清一色的都是曹姓宗室:曹仁、曹純、夏侯惇夏侯淵,“五子良將”更類似於打手而非主帥,在軍方地位上完全趕不上關羽、張飛、馬超。

    “五子良將”中,徐晃被別人督了一輩子;樂進雖然在合肥之戰中是主將,但也沒有絕對的權力去命令共同鎮守合肥的張遼、李典;于禁倒是有鎮守一方的權力,但襄樊之戰葬送了七軍;張頜是在漢中之戰夏侯淵死後才獲得獨當一面的機會;張遼要不是合肥之戰後被拜為徵東,一輩子也就是打手,類似於先鋒大將類的角色。

    所以在各自國家的軍事地位上,“五虎”是主角,“五子”只是曹姓宗室的陪襯。

    基於以上兩個原因,“五子”在人們心中地位不高。

  • 4 # 跨越時空—散發弄舟

    在中國的民間,一說起三國時的五虎大將,大部分人,包括還沒看過名著《三國演義》的人,會隨口說出關張趙馬黃,這可都是大耳朵劉備手下能打的猛將。而要說起曹操的五子良將,能說全的就不多

    太祖是指曹操,說曹操建立功業打江山,當時手下的良將中,這五個人是最突出排在前的。

    于禁剛毅穩重,但沒有能堅持到始終。

    張郃善於機巧靈變,樂進憑藉驍勇果敢聞名,但觀察他倆的行事作風,和聽聞的不相符。也許是記錄有遺漏,不像張遼、徐晃的事蹟那麼完備周詳。

    後世讀過《三國志》的,遂約定俗成似的,把‘時之良將、五子為先’簡稱為五子良將。但古時文化普及率極低,家有藏書的多是朝廷中人和富庶之家,五子良將之說在民間流傳度不高。

    《三國志》文言文體,晦澀難讀,就算送到老百姓手裡,也不一定願意去讀,哪有茶樓田頭,聽‘明白人’講古有趣。

    元末明初,羅貫中搜集民間評話傳說中的三國故事,以陳壽《三國志》為底本,展開構思整合,編寫了盛傳後世不衰的《三國志通俗演義》,羅貫中在書名中用了通俗二字,寫作出發點就很明確,就是面對普羅大眾,易於讀閱和傳誦。

    我們今天書市的《三國演義》,已見不到書名中的通俗二字,是因為它已是改良升級版,改良者是清代學者毛綸、毛宗崗父子。這爺倆是羅本三國的超級粉絲,他們把《三國志通俗演義》進行了更加故事性、文學性的修繕,在耐讀性、完整性上超越了原版,在民間書局中成為印發熱門,逐步取代了羅貫中的母版,以至今時市面上都是毛修版的一百二十回《三國演義》,而羅本三國少見其蹤了。

    無論原版、毛版,書中尊劉抑曹的立場始終未變,毛版甚至更還添了些抬蜀壓魏之筆。象劉備封五虎大將,實際三國時還沒有這一稱呼,多稱前、後、左、右將軍。書中用了更口語形象化的五虎之稱,就更方便了民眾理解、傳說。

    加入評話、民間傳說的《三國演義》在明清熱傳,反過來又催化評書、戲曲以它為題材,展開演出,古人民間多不識字,聽人講古書、 看戲觀前朝,是最熱火的娛樂消遣了。《演義》接地氣,贊忠義貶奸邪,所以在民間流傳方面不蒂燎原之勢。時人盡知《三國演義》,而少知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國志》。

    《三國志》是沒下鍋的生的菜,《三國演義》是加了鹽、油、味精炒好出鍋的熱菜。《三國志》記人記事多從客觀、記實用筆,《三國演義》則有了傾向性,對蜀漢一眾主角多加光環,對曹魏文武多有簡寫、淺寫。有些曹魏人物雖也照搬了《三國志》中記載去如實展現,象張遼鹹震逍遙津、徐晃救樊城敗關羽,但書中演染蜀漢五虎的筆墨更強大,曹將有威猛的地方時,根本搶不過戲來。

    加之,百姓聽書看戲,已有劉正曹奸先入為主的思維了,都是冀望劉備方大將出場,神威大展才棒,曹操方將領出場,中了埋伏才好。這樣的背景下,史傳中記載過的曹魏五子良將,名頭能高到哪去兒。

    現代人文化知識豐富,訊息交流發達,五子良將一說,近年來才在網媒上見了多些。

    並不是五子良將名聲低哦,實是出鏡率讓人家五虎大將給壓制的慘慘的。

    五子良將概況:

    張遼白狼山陣斬烏桓單于蹋頓,一戰使曹操後院安寧;逍遙津率八百敢死隊大敗東吳孫權,江東小孩聞其名不敢夜哭。後世入武廟享祭祀72名將之一。

    樂進每有戰事,常為先鋒,衝城陷陣,不計生死。曹操贊其: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

    于禁早年隨曹操南征北討,治軍有方,屢建戰功,是外姓將領第一個可假節鉞之將(戰時可獨斷,不需請示),只可惜救援樊城,兵敗降敵。曹操得知後,哀嘆良久: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不如龐德。

    張郃本是袁紹部將,為袁紹破另一軍閥公孫瓚,立功頗多。後因小人構陷,遂投曹操。曹操得之大喜,說張郃來投如韓信歸漢。漢中之戰,主帥夏候淵被劉備所破,張郃督軍穩住頹勢;諸葛亮伐祁山,張郃數破蜀軍,令諸葛亮忌憚。木門道,與蜀軍交戰,張郃右膝中箭,陣亡。

    徐晃隨曹操戰馬超,徵張魯,都功績不凡。尤其在救援被關羽圍困的樊城時,所帶之兵全是新兵,徐晃不畏強敵,排程運籌得當,擊潰關羽。曹操亦為之挑贊,說徐晃的功勞,超過孫武和司馬穰苴,有漢代周亞夫的風姿。

    曹操創基立業的班底,左膀是宗族中血緣兄弟一班人,後臂是有能力業務且信的過的一幫外姓將領。這與現今一些私企打拼的模式相似。史傳說五子良將,是多指這五人在軍功戰績上為表現突出者。而民間百姓敬慕英雄好漢情結,多認馬上斬將奪旗之悍將,評話藝人也是抓住這點,把每場戰爭動輒描寫成鬥將之戰,誰武力值高誰就勝算在手,這實則是取巧,尤如今朝人們爭網紅求吸睛之勢,這也是五子良將比不得五虎大將之處。

    不過怎麼解釋,三國演義流傳至今不衰,五子良將想要與五虎大將齊肩,再過五十年也不好追了。除若是有人站在曹魏的角度,把曹魏人物多多美膚,把蜀漢人物弱化,前提還得是能引起人們的再思索,達到認可、共鳴。

    說點個人觀點,五虎與五良中,真漢子實乃關羽、張飛、張遼、徐晃、張郃也。除樂進、黃忠,史載不多,不好斷定,其餘皆為演義之說也。

    祈雲粉、超粉,勿見責哦,實是演義之妄誇太多。

    噢,我也欣賞、敬贊演義中的趙雲、馬超,但那終是演義。

    細讀各史料,我還是認為關羽張飛張遼徐晃張郃,勇才俊傑也。

  • 5 # 公孫百戰

    提起三國名將,人們很自然會想到五虎上將,而能和他們對比的五子良將,名氣上就弱了許多。

    其實蜀漢五虎上將是《三國演義》提出來的,史實上並沒有這個說法,反而五子良將的說法在陳壽的《三國志》中已經明確提出,陳壽的三國志中寫道:“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因此後人稱其為五子良將。“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于禁最號毅重,然弗克其終。張郃以巧變為稱,樂進以驍果顯名,而鑑其行事,未副所聞。或註記有遺漏,未如張遼、徐晃之備詳也。”

    如果沒有《三國演義》,單看《三國志》,蜀漢五虎將的事蹟和名聲會比五子良將更低。畢竟五子良將之所以在名將雲集的曹魏陣營中脫穎而出,那是靠自己從底層的拼死拼殺的軍功一步步爬上來的,似乎沒什麼背景,大家認為名聲低,可能是感覺他們沒有五虎上將有存在感,畢竟劉備早期人單勢弱,就靠關張趙頂事,而曹操崛起較早,曹家夏侯家也是名將如雲,除了夏侯淵、曹仁為代表的宗親,還有典韋、許褚、李典的外姓名將。五子良將的壓力還是非常大的,很難突出他們的存在感。

    下面來看看五人的戰績:

    一、張遼,字文遠,呂布舊將,率眾投降曹操後,拜中郎將,賜爵關內侯。後因戰功升為裨將軍。曹操非常稱讚張遼,升他為徵東將軍。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即王位,轉張遼為前將軍。沒多久又讓張遼屯合肥,進爵都鄉侯。逍遙津一戰,殺得東吳小兒聽見張遼名字不敢啼哭,絕非等閒科比。

    二、樂進,字文謙。剛猛擅鬥,每次戰鬥先登拔旗,可見戰鬥力肯定不低,戰呂布、攻張繡、擊劉備、拒關羽,斬淳于瓊,若非早死,功名當不在於禁、張郃之下,合肥與張遼一起擊敗孫權,來樂進升為右將軍。

    三、于禁,字文則。徵張繡時曹操戰敗,部隊大亂,只有于禁的部隊保持著秩序,同時約束混亂的青州兵,統御力高出其他武將一籌,曹操封為益壽亭侯。破袁紹後,升為偏將軍。後來升為左將軍,假節鉞。于禁威嚴毅重、持軍嚴整,戰呂布、討黃巾、圍袁術、斬昌豨、壓朱靈,是外姓中第一個擔任一方都督的大將,可惜晚節不保,被關羽生擒,公元221年,孫權破荊州後將於禁送回。曹丕表面上以安遠將軍安撫于禁,讓他去拜謁皇陵,又命人在皇陵畫于禁投降圖,于禁羞愧發病而死。

    四、張郃,字雋義。本是袁紹部將,受郭圖陷害後投降曹操。曹操拜為偏將軍,封都亭侯。夏侯淵戰死定軍山後,夏侯淵司馬郭淮推舉張郃為統帥,安定軍心,抵抗劉備。曹操在長安派使者,讓張郃假節鉞。曹丕稱帝后,張郃進封鄚侯。

    諸葛亮出祁山,曹叡授命張郃總督諸軍,在街亭大敗馬謖(沒有司馬懿以及空城計的事)。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無功而返,諸葛亮也遭遇了他帶兵生涯中的大敗。諸葛亮陳倉撤兵後張郃升為徵西車騎將軍。

    公元231年,諸葛亮再次出祁山,張郃率諸將迎擊,諸葛亮退守祁山,張郃追到木門道,中伏身亡。

    張郃機巧多變、喜結士人,官渡叛、斬陳蘭、破馬超、進巴西、破劉阿、奪街亭,劉備和諸葛亮對張郃都是非常忌憚的,可見張郃確實是位了不起的人物。

    五、徐晃,字公明。本是楊奉部將,歸曹後因功升為裨將軍。隨後又跟隨曹操剿滅袁氏兄弟,征討蹋頓,升為橫野將軍。劉備派陳式等絕馬鳴閣道,被徐晃擊敗,死傷慘重。曹操大喜,假徐晃節。公元219年,關羽水淹七軍,圍樊城與襄陽。曹操派徐晃前去支援曹仁。徐晃擊敗關羽,解樊城之圍。曹操稱徐晃亞夫再世、智勇兼備,斬眭固、斬文丑、勸韓範、渡蒲坂、敗陳式、救曹仁,一生儉樸、部下受窮,為曹軍中鮮見。曹丕即王位,徐晃升為右將軍,進封逯鄉侯。曹丕稱帝,徐晃進封楊侯。鎮守陽平,改封為陽平侯。

    綜上所述,在戰力最彪悍,人才最多的地方冒出頭的五位將軍,被曹操重用的大將(而且還有幾名是降將),豈能是草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情感問題,談談您對生活的態度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