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全職二胎媽媽育兒
-
2 # 育兒網
寶寶一天天長大,“破壞能力”也是越來越強。不管父母怎麼阻止,寶寶依然我行我素,真的好氣呀~~其實,面對家中“破壞王”,也是有治理方法可言,一起來get吧~~
“破壞”其實是在探索
因為對周圍的世界好奇,寶寶會透過“破壞”本能來探索周圍的一切,去求證自己所看到的,從而瞭解事物的因果關係,發展認知能力。
不同年齡段的寶寶“破壞”特點
0-1歲
寶寶學會抓握,只要能抓的東西他們都會扔掉或是撕壞。
1-2歲
這個年齡段的寶寶只要看到東西,他們都會敲打一番,看看會變成什麼樣。
3歲以上
這時候寶寶喜歡將東西拆卸一番,然後再重新按上,還喜歡不停地問父母為什麼,不斷地“搞破壞”。
輕鬆搞定“破壞王”
1.增加親子互動,滿足寶寶好奇心
父母在做家務或是在修理某件東西時,可以讓寶寶在旁邊觀看,這樣不但能滿足寶寶的好奇心,減少寶寶的“破壞”行為。更重要的是,還能增加親子之間的活動時間。
2.正確對待寶寶的破壞行為,不要盲目訓斥
很多父母在看到寶寶在搞“破壞”,會立即訓斥孩子,但這樣容易扼殺孩子的創造力與想象力。家長應該及時給與寶寶一些引導,將破壞變成研究。另外,家長要將家裡的危險物品收好或是讓寶貝遠離。
3.在探索的過程中建立規矩
給寶寶建立一些該遵守的規矩,告訴寶寶哪些東西是可以觸碰的,哪些是不能觸碰的,以及用完xx之後要放回原位等等。
同時,在日常生活中不斷重複加強寶寶的記憶,讓寶寶學會遵守規矩。
4.提供自由“破壞”的空間,滿足寶貝探索欲
家長可以將家裡廢棄的物品重新整理歸類,給寶寶提供自由“破壞”的空間,滿足寶寶探索欲與好奇心。如果寶寶喜歡撕紙的話,父母也可以引導寶寶撕出形狀,增加樂趣,讓小手更加靈巧。如果寶寶喜歡摔打,拆卸玩具,家長可以將廢棄的玩具、飲料瓶拿出來,讓寶寶玩個痛快,但家長一定要在旁邊監督,做好安全工作。
-
3 # Hikari讀書育兒
孩子好奇、好動,喜歡探索世界,時常會把玩具拆成一頓,或者把瓶瓶罐罐開啟,把裡面的東西倒出來,家長面對這樣的行為常常是滿腔怒火,吼叫、打罵根本沒有用,下次,孩子還是照樣給你玩出新花樣。面對孩子這種搞破壞的行為,家長應該如何做呢?
首先,要學會接納。愛搞破壞的孩子是極具創造力的,他們是想透過自己的行動來搞明白一些事情,家長不能一篇而論,而是要了解孩子為什麼要這麼做,真正的原因是什麼。所謂的接納,其實是讓家長參與到孩子的破壞行為中,比如,孩子要把玩具開啟,看看裡面是什麼樣子的,那家長就跟他們一起開啟,然後再把拆開來的玩具裝起來,滿足孩子“破壞—探究—重建”的心理。
其次,要讓孩子負責。接納孩子的破壞行為不代表聽之任之,也需要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買單。比如說前面說到的拆開玩具,我們可以告訴孩子自己把這個東西拆開了,東西就壞了,你需要把東西修好,相信你能做到。這樣做,既能培養孩子的責任心,還能發展孩子的動手能力。
最後,要為孩子提供幫助。孩子探索世界的方式有很多,不光光只有搞破壞,我們需要為孩子提供一些幫助,找些東西給孩子練練手,比如說廢舊的物品,滿足孩子的探索慾望,同時提升孩子的創造能力。
-
4 # 替你讀書郎
我們經常能聽到家長抱怨“我家孩子總把玩具拆的七零八落”等等,事實上,每家的孩子都不“老實”,他們體內有無數的“小問號”,所以你總會看到孩子們尋根問底,時不時地改造自己的玩具,或者把爺爺的收音機拆開,看裡面說話的人躲在哪裡…,而所有的這些不過是孩子探索心理的表現。
不過,有些父母就不理解了:“難道孩子的探索心理就是搞破壞嗎?”當然不是,一位兒童心理學家曾經表示:孩子的“破壞性”原因大致有兩種,一是因為好奇而破壞,另一種可能就是故意破壞。因此,父母們一定要正確認識男孩“破壞性”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然後“對症下藥”,這才能真正把你的“破壞大王”引向正路。
孩子的破壞固然會給父母增添很多麻煩,但也正是這些推動他們去獲得知識。因此當孩子對周圍的事物產生興趣時,要及時給予鼓勵和回答。
-
5 # 甜甜圈伐木累
說到孩子的破壞行為,幾乎每個小孩都會出現,從幾個月拿到玩具一下又一下把玩具扔遠,手裡拿到書就撕,把碗敲得咣咣響,把玩具大卸八塊。那他們搞破壞的初衷,只是為了搞破壞嗎?並不是,他們“破壞”的背後可能有這些原因。
1、生理功能不成熟
幼兒的神經系統遠沒有成人成熟,小肌肉不夠發達,還不能很好的操控細微的動作,完成不了某些動作,無意當中搞成破壞。比如3歲的孩子拿水杯,雖然有些孩子能拿穩,但如果他走一段路,既要照看腳下,又要看手裡,難以保持平衡,有時就把水杯摔碎了,這種就叫無意識的破壞。
2、好奇探索的心理
尤其是2歲3歲的孩子,正處於求知慾非常強的階段,什麼都想摸一摸,什麼都想敲一敲,他們不但想了解事物的表面現象,還喜歡瞭解這麼東西是怎麼來的,所以這個階段的孩子拆卸玩具的行為非常頻繁,而且問十萬個為什麼能把你煩死。
3、模仿的心理
父母的一舉一動都在孩子的眼中,有時家裡燈壞了,大人去修,你跟孩子說“我們是在修燈”,那他會以為拆東西是在修理它。
有次我們家小朋友把一個玩具車拆了,零件扔了一桌,我有些生氣的問他“你為什麼要把它拆了?!你不是很喜歡這個玩具嗎?”他看了我一眼,說“車的燈不亮了,我想修一下”,我詫異的說,“你從哪裡知道要修玩具的?”,孩子說“動畫片裡”,我才恍然大悟。
4、試圖引起父母的關注
孩子對父母的情緒感知非常敏感,一旦察覺父母對他的疏忽,他會想方設法的引起父母的關注,撒嬌變乖巧是一種方式,而搞破壞發脾氣也是一種方式。比如,有時孩子讓你陪玩一會兒,可你手上正好在忙其他事情,沒有理他,孩子便會咣噹咣噹動個不停,試圖引起你的注意。
5、發洩自己的不滿
沒有滿足孩子的要求,孩子與大人賭氣,故意損壞東西,發洩心中的憤怒,以此達到個人目的。
那當孩子出現破壞行為的時候,家長應該怎麼處理呢?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一種說法,是這樣說的,“發現孩子破壞了東西,不能批評,因為批評會扼殺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其實這種說法是非常片面的。孩子搞破壞背後的原因很多,並不都是出於好奇,倘若他不是出於好奇,如果家長置之不理,那破壞就會失控,不利於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所以在處理孩子破壞行為的時候,還得看孩子是什麼型別的破壞。
第一,如果破壞只是為了發洩情緒要批評
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不足,語言表達不好,許多時候他生氣或者不滿,只能一股腦兒的抒發出來,做出丟玩具,捶打媽媽的行為,這時候要及時制止孩子的行為,並且明確的告訴他,“你生氣也不能傷害他人,你丟玩具,玩具以後也不需要你,你打媽媽,媽媽也會痛。”
平時教孩子情緒認知卡片或者臉譜遊戲,讓孩子正確瞭解各種情緒的表達,比如生氣、憤怒、傷心、憔悴、難過等,才能準確的表達出自己正處於哪種情緒中,而不是一味的發脾氣扔玩具。
第二,如果破壞是為了炫耀自己厲害要批評
破壞會帶來痛快感和滿足感,這一點成人能體會,小孩也能體會,在小朋友面前彰顯自己很厲害,“你看我多厲害,能撕這麼多紙”“你看我力氣真大,能把板凳摔成幾塊”,透過快速的破壞行為,獲得別人的崇拜,完全不清楚不計較後果,這種破壞行為是最有危害的,家長應該及時制止。
當孩子處理這種破壞行為時,家長要注意兩點:一是要批評孩子的行為,而不是可惜他破壞的東西。比如孩子把玩具故意摔壞了,你只是心疼這個玩具花了很多錢,孩子的行為好不好反而不管,孩子會認為父母愛東西不愛人,他的行為自然不會改正,下次仍然繼續犯。
二是家長要重責其事,輕則其人。孩子出現破壞行為時,有些家長內心很擔心焦慮,生怕孩子變壞,責罵時便說“你是個壞小孩”“你怎麼這麼暴力”,反而會激發孩子的羞惡之心。
所以,家長要就事論事,把孩子不好的行為講清楚,並且告訴他批評責罰他的原因,這樣他才能清楚的知道自己的過錯,從而修正自己的行為。
第三,如果破壞是不小心的不要批評
前文提到因為孩子動作發育不成熟,注意力和控制力還比較差,一些行為難以掌握,出現失手的破壞,這時候家長就不要去責罵小孩了,和他一起把摔碎的東西整理好,安慰一下孩子,鼓勵他下次做得更好,那孩子下次一定會有所進步的。
第四,如果破壞是為了探索好奇要引導
雖然孩子有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好事,但也不是隨意破壞東西的藉口,拆開探索完了,還得把它給組裝回去,如果只是拆卸完了,隨意擺了一地,不管不顧的,那這樣的行為也不是健康的。
有一次,我們家小朋友把廚房裡的麵粉全撒地上了,搞得整個廚房和身上到處都是,就是因為有次我們在家裡包餃子,他覺得這麵粉滑滑的白白的,非常好玩,自己就偷偷的把麵粉全搞了出來,雖然老母親的內心是崩潰的,告訴自己冷靜冷靜,拎上他把廚房打掃乾淨了,然後對他說,“樂樂,你下次可以告訴媽媽你要玩麵粉,媽媽給你準備盆子,你還可以在裡面揉麵團,咱們晚上就可以吃餃子了,行嗎?”,果真,他下次就跟我說了。
探索精神好奇心固然可貴,更可貴的是在探索的同時,學會處理後果,並且能展示一定的成果,對孩子的成長才是有幫助的。
-
6 # 育鄰人
人類適應、改造自然社會生活最基本的方式就是拆解和重組。
俗話說:“破舊立新,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人類社會生活之所以能夠隨著時間變化,變得越來越美好,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人類善於運用自身智慧對自然資源進行拆解和重組。拆解和重組是人類不斷髮明、創造新工具的基本前提,可以說沒有不斷的拆解和重組就不會有幾天如此“琳琅滿目”的物質生活資源。
手工就是對事物進行拆解和重組
拆解和重組是深刻認知事物的必要手段
人們常說:“認識事物要深入、深刻”,那麼問題是該如何才能深入、深刻的認知新事物呢?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去拆解事物,讓他們能夠以更細小的部分呈現在我們眼前。我們都知道,很多企業在創業初期都幹過一件事兒——逆向開發。所謂逆向開發其核心就是對事物進行拆解認知之後進行仿製,這曾經是改革開放初期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生活中,老師【包括但不僅限於家長、學校老師和兄長】時常告誡我認知事物要學會向整體、後區域性,要學會逐層深入的揭開事物本質的面貌。拆解就是細緻認知事物最直接有效的辦法,透過拆解我們能夠知道事物整體狀態、各組成部分的細節狀態。拿對理論知識的學習來說,拆解就是要弄明白文章的主體宗旨、細部說明、論證依據等等。
孩子對物品進行拆解,對增進他們動手能力十分重要,對於他們認知事物整體與區域性的關係具有十分重要的積極意義。這也是很多老師熱衷於引導孩子練習手工製作的根本原因,手工活動中孩子將原材料透過拆解和充足能夠創造出新事物,對於提升孩子們的創造力、想象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對引導孩子更好的適應社會生活必不可少。因此,教導孩子們學習成長不僅僅需要帶孩子們透過拆解認知事物,還需要引導孩子透過重組創造新事物。
實踐創造
鼓勵孩子拆解和重組就是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想象力:就是個人在已具備對事物形象認知的基礎上,在頭腦將舊有元素重新解析、重構創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比如提到擁有四條腿、可供人休息、高約50釐米、有靠背的物品,見過椅子的人就會在大腦中將這些資訊重構成為椅子的形象,而如果從未見過椅子的人則很可能無法重構出椅子的形象;如果20年前提到移動通訊工具,人們一定不會想到現在的大屏手機,15年前大多數人對於移動通訊的印象就是按鍵手機、對網際網路絡的認知就是ADSL撥號上網......想象力是社會不斷向前進步發展、是科學不斷被證偽的基礎,它是在已具備知識資訊的基礎上進行重組、再造。正是因為具備了想象力,人類才在不斷進化過程中創造了眾多為自身生產、生活服務的工具,比如想象向鳥一樣自由翱翔去到遠方,進而發明了飛機;想象像“千里眼、順風耳”那樣實現人際間快捷資訊溝通,人類創造了網路影片傳輸技術、音訊傳輸技術......
創造力:本質是將舊事物解析、重構創造出是事物的能力。創造力的基礎是對社會生活足夠了解,擁有足夠多的生活“見識”。所以,保護、培養孩子創造力的前提就是給予孩子足夠多增長“見識”的機會,然後引導孩子調動想象力重組知識的能力。創造力,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綜合性本領,是產生新思想、發現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種創造性活動所必需的人生品質。它是生活知識、思維智力、行動能力、個人優良生活品質等複雜因素綜合最佳化構成的。也就是說,創造力並不是天生的,孩子天生具有的是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創造力是通過後天學習獲得的能力。個人是否具有創造力,是區分人才的重要標誌,例如創造新概念、新理論、新技術,發明新裝置、發現新方法、創作出新作品等都是創造力的具體表現。創造力是一系列連續、複雜高水平智力活動和行動實踐綜合的成果,它要求人的智力和體力高強度、超常發揮。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做任何一項工作都必須以特定的資源為基礎,同時還必須具備一定的生產技能,比如做飯的基礎是齊備柴【火】、米、油、鹽,創造力的基礎是掌握最基本的文化知識,站在“巨人肩上成就巨人”。
剪造創新
想象力、創造力是通過後天培養出來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其他能力的主要區別在於它的新穎性和獨創性,它的主要原料是生活見識,主要途徑是發散思維,即無定向、無約束地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維方式。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德:“發散思維當表現為外部行為時就代表了個人的創造能力”,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強烈活躍的想象是偉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屬性。”發散思維是理解教材中圖形、概念的基礎。發散性思維的具體呈現就是想象力,想象力影響創造力最直接的因素,現實生活中的許多發明創造都是從想象開始的。培養提高創造力的途徑:
① 讚賞、激勵孩子的創造。讚賞、激勵就是對孩子所表現書的創造力給予肯定、讚揚和鼓勵。讚賞、激勵能讓孩子在目標遞進的旅途中成長、成才、成功,創造是運用已有知識生成新知識的過程。當孩子完成一件作品,如果得到家長讚賞,就能讓孩子品嚐成功的愉悅,體味創造的價值,讓孩子的成長過程融入一次次進步的喜悅積澱。
② 啟用孩子的想象力。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遠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並推動著進步。想象才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瓦特正是有了“為什麼蒸汽能把壺蓋起來”的思考,才開啟了改良蒸汽機的續集;萊特兄弟正是有了“人能否長上翅膀,像鳥一樣在天空中飛翔”的異想,才有了現代航空……想象力來源於生活中,別讓標準答案、定性思維成為孩子想象力的殺手,比如:“雪化了是什麼?”您可能不加思索的說:“是水”。但真實的世界可能有“雪化了是春天”“雪化了有暖陽”......;“1+1=?”數學答案是2,文字答案可能是“王”“田”。
③ 激發孩子的思維靈感,鼓勵孩子積極思考。 所謂思維靈感,就是人們面對問題的思考和解決不按定式思維邏輯,而是結合事物發生的場境使大腦中各種資訊充分重組,生成一種新穎思想和方法的精神狀態。愛因斯坦說:“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華羅庚對思考精闢的論述:“獨立思考能力是科學研究和創造發明的一項必備才能。”歷史上任何重要的科學創造和發明,都和創造發明者獨立地深入的思考分不開。思考是創造力的源泉,創新是民族的靈魂。學習知識要思考,發明創造要思考,完善、完整的人生離不開思考。
在遊戲活動中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創造力是一種人人都有可透過各種遊戲、工作練習獲得的能力,遊戲活動中,孩子雙手的靈巧性受到鍛鍊,因四肢運動與腦思維之間的生理關係,而促使孩子大腦最富有創造性的區域得到開發。富有創造力的孩子凡事都喜歡問個為什麼,喜歡評論事物,喜歡嘗試,思考變化多,反應迅速,不受已知資訊的限制。孩子在自己的自由天地中常常有創造性的表現,創造也會給他們帶來快樂,使精神、心理獲得極大的滿足和成就感。這種成就感有助於兒童對環境、社會適應能力的建立。而這種適應能力又有助於他們的創造力在日常的實際工作中得到進一步的發揮。
培養孩子的創造能力,首先要對孩子的成長興趣有足夠的瞭解,如此才能做到正向、積極的引導,給予孩子良好的成長環境,讓孩子盡情發揮思維天賦與才能;其次,在培養過程中,對孩子抱有積極期待的心態,相信他們是最好的、最棒的、時時刻刻發現他們的長處,鼓勵他們、讚賞他們。
體驗生產創造
孩子天生自帶透過模仿、借鑑學習的能力,是天生的學習“專家”。學習成長就是掌握適應社會生活的技能,生活即學習,如果把社會比作是一部機器,那麼它可沒有標準的使用說明書,每個人需要透過自身努力學習適應生活的技能。孩子的學習成長需要充實理論基礎同時也需要提升孩子實踐動手的能力,需要理論與實踐兩手抓,而孩子在老師眼中的“破壞”行為正是在踐行“理論聯絡實踐”,透過拆解、重組的方式實現更好的學習成長。所以,老師在陪伴孩子學習成長過程中理應鼓勵孩子在合理訴求下的拆解、重組行為,比如透過引導孩子進行手工製作、玩積木類玩具等形式提升孩子動手拆解、重組事物的能力,引導好孩子想象力與創造力的成長髮育。
馬雲2018年5月杭州師範大學110週年校慶演講關於未來教育的展望:“未來不是知識的競爭,而是創造力的競爭和想象力的競爭,是智慧和體驗的競爭,是領導力、擔當力、責任的競爭,是獨立思考的競爭。未來的教育不能只教知識,教和育一樣,教的是知識,育的是文化。學和習是兩個概念,學的是知識,習是嘗試知識、體驗挫折,是一種想象力,是一種文化。教和學是對知識來說,樂和習是對文化來講,機器只有晶片,而人類有偉大的心和愛。面對未來的孩子,智商、情商以外,我們更需要培養愛商。只有這樣,我們的孩子才不會被機器所取代,才不會在變革中被淘汰。未來教育的使命一定不是培養多少高分的孩子,也不是培養學習為機器,也不是一種在流水線上培養的孩子,我們要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成為真正的人。”
-
7 # 左析右洞
1,規定範圍。
規定哪些絕對不能碰的,哪些在父母監督下可以碰的。哪些可隨便玩。
2,規定責任。
你破壞的,不能再玩了,不能用了,你自已負責,損壞的東西,你自已收拾好。最低清理乾淨。
3,說明後果。
你破壞的原因,目的是什麼?最後得出什麼答案?符合你想要的答案嗎?你破壞的結果你能承受多少?
4,破壞不算本事,拆開以後,能恢復原狀是能力。
不喪失原物使用價值是能力。單純地破壞,是個狗豬也能辦到。盡最大本事別破壞原物的效能和價值。
總而言之,不能以所謂的培養小孩的興趣,創造能力,動手能力為由,任由孩子破壞。養成這樣的習慣,萬一破壞別人家的東西,公家的東西,別人可能會給你孩子相應的教訓。
破壞,得有個限度。有個範圍。
-
8 # 蘭蘭情感說
孩子的破壞力,是孩子好奇心所表現的一種方式。很多孩子都會出現這種情況。它只能單純的定義為一種現象。不能以對錯,好壞來定義性質。
當孩子出現這種狀況的時候,家長應該及時的制止。不能帶著情緒處理問題。很多時候會出現孩子不聽話,反覆的行為。這是對家長造成情緒的主要因素。可以反問一下,還是為什麼不聽話呢,主要還是家長沒有耐心的,正確的引導孩子。
正確的方式就是,多陪孩子互動。這樣能融入孩子的世界。在相互互動的過程中去引導孩子整體的作用和美好性,破壞後的後果和不正確性。
回覆列表
一,幾乎所有的家長,特別書男孩子都會遇到孩子在家裡搞“破壞”的情況,其實,孩子喜歡“破壞”是有原因的。
很多孩子是由於好奇心的驅使,對於不明白的事物 他總想搞個究竟,比如,提問者的孩子,他可能只是好奇,為什麼電動車會動,他想知道為什麼,所以就會動手去找到原因。這其實是一種探索,求知的表現。
二,對於孩子的破壞,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1.為寶寶創造一個“破壞”的環境
喜歡撕書的孩子,就給他買幾本不容易撕破的書,隨便讓他撕。喜歡撕紙的孩子,就給他一些不用的紙,讓他盡情的撕紙,撕紙也是鍛鍊孩子手眼協調的一個好辦法。
2.給孩子買一些可以拆裝的玩具
當孩子處於探索與好奇的年齡時候,為他提供可以探索的物品,以滿足他的好奇心。如積木拼插玩具,如近兩年比較流行的樂高玩具。鼓勵他組成不同的造型。這樣,不但讓他體驗拆裝的樂趣,同時也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3.參與孩子的“破壞”中
當孩子把玩具拆開時,這時候家長不應該訓斥,而應該和孩子一起,觀察玩具裡都有什麼,為什麼會響會動會發光。引導他尋找答案。然後研究怎麼把玩具裝起來。這樣,孩子在“破壞~探究~重建”過程中獲得心理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