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Psy若溪
-
2 # 搬書回巢
乖和痛苦並不可以絕對地畫等號。
痛苦的人群可能有個特點是逆來順受、沒有主見,或者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而這些人可能從小的表現是“乖”。
《可愛的詛咒》一書中,把這種現象稱為一種詛咒。因為這些人在童年時就養成一種習慣,總是付出,怕別人失望,以別人的評判標準為上,生怕忤逆了這些,別人就說自己“不可愛”了。有時候明明屢受傷害還要堅持這樣做,看起來就像被下了咒一般,所以作者稱其為“可愛的詛咒”。
《可愛的詛咒》的作者指出,要避免這種現象,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要注意無條件的愛加上明確的界限。
-
3 # 中原水之岸
《成長的痛苦和人生的方向》
所有的人成長過程中都有痛苦,問題是人類對待經歷的痛苦的態度,一般情況下有如下應對態度:主動接受主動適應,逆來順受;與成長的痛苦叛逆相待,把成長的痛苦作為碰壁來撞擊,撞擊的結果直接決定了痛苦的程度:是戰勝而成為勝利者的一時的幸福還是屈服而成為苦澀的轉折?牆頭草型,風的方向就是命運的方向,還有這幾種人生態度的混合型。等等等等。
牆頭草和主動接受主動適應型。自己一腳踏上的土地就是人生的風吹雨打的地方,對於成長過程中層出不窮的各種陳規陋習和新鮮出爐都拿來主義地接收,自己的傷痛自己的幸福都是成長過程中的不足掛齒的掛件,成長中每一個新鮮的出爐並不一定都和自己的心中的“共產主義”接隼合縫,自己懦弱的性格又強迫自己嚥下這滾燙的痛苦,一次次痛苦的吞嚥使自己人生中痛苦的造化已經麻木,而人生的幸福度越來越低,最後,痛苦麻木是這個人群的特點。
與成長的痛苦叛逆相待,與成長的痛苦相互碰壁,這個撞擊的過程也是相互改變的過程,撞擊的結果是成長的痛苦和叛逆都“各打四十大板”,都改變了自己出生時的“稜角”,一次次的撞擊一次次的改變,叛逆和痛苦都得到了持久的消長,這是叛逆人生的一種勝利,這也是叛逆人生主動出擊給予成長的痛苦的重重的一擊,這一擊削掉痛苦的多少是一個人人生成功大小的力量的積聚。毋庸置疑,叛逆的人因為主動改變人生的痛苦,人生的痛苦反而少了許多,鬥爭的過程許多痛苦都轉化成了人生的奮鬥的風景,那是一種人生過程中美妙的感受,不再是痛苦,而是一種人生高度的享受,是一種人生意義性質的幸福。
混合型的痛苦和幸福波詭雲謐,不是簡單的篇幅能夠寫得了的了。
只有主動享受人生盡最大程度地掌握人生成長過程中的主動權,成長中的痛苦才會越來越少;而逆來順受,沒有自己的人生成長過程中的主動權的人生,痛苦必將沁透人生的方方面面。
戰勝痛苦,創造幸福,是所有人生的方向。
-
4 # 皓月長歌正面管教
不知道這個問題是從何而來,但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小時候越乖,長大後就越痛苦。
倒是有一種“乖”,是委屈自己成全別人。
這裡的別人,可能是老師、父母、姐姐、哥哥、叔叔、阿姨,甚至同學、妹妹……
為了讓老師開心,我努力學習,競賽取得好成績,給老師爭榮譽;
為了讓父母開心,我隱藏自己不想學鋼琴的想法,認真練習,努力考級;
為了讓哥哥開心,我忍住自己的饞欲,把好吃的讓給哥哥;
……
這種乖,沒有自我,只有別人。
這種“乖”孩子,也許長大後心裡是“苦”的。
因為一直沒有自我的人,在長大後,大多會為了老公、為了孩子繼續委屈自己,成全別人。為了讓身邊的人開心,不斷的付出。
可是,小的時候沒有思考過自己的感受,小的時候還沒累積那麼多委屈;
長大後,自己的思維越來越成熟,委屈積攢的越來越多,自然心裡就會出現反應。
為什麼我付出這麼多卻沒有得到……?
為什麼我要委屈自己去做這件事情?
……
有些做法已經成為慣性,習慣說“好的”,“不”字很難說出口。
這也許就是題目中說的“苦”吧!
當然,還有另一種“乖”,就是我做的是我喜歡的,剛好也是家長老師喜歡的。
我就喜歡學奧數,我就喜歡看書,我就喜歡彈鋼琴。
我做我喜歡的事情,取得我想取得的成就,我開心,身邊的人也開心。
這樣的“乖”孩子,去前面提到的那一種剛好相反,他們會越長大越優秀,越長大越幸福!
-
5 # 心靈之音的空間
首先這沒有絕對性的定論可以證明越乖的孩子,長大後就越痛苦,否則的話,難道越淘的孩子,長大後就越幸福嗎?
往往是父母和老師在培養聽話、懂事的孩子,那麼就會使得孩子沒有了自己的思想,我們看一下如果父母教育孩子服從,老師也教育孩子服從,那麼孩子長大步入社會以後,也會習慣於服從。
你不給他下命令,他就不知道怎麼去做,他習慣了被安排的生活,那麼這樣的人,往往是有很多的。當他什麼時候會感到痛苦呢?是當他要獨自做決定的時候。
父母和老師培養乖的孩子,為的是控制孩子,不讓孩子成為他想成為的人,那麼提倡給孩子自由的教育的父母和老師,就會是孩子的生活策略師。會給孩子引導,而不是替孩子做決定;給孩子建議,而不是去幹涉。
乖、聽話、懂事,這些都是有問題的教育理念,因為社會遠遠要比家庭和學校更龐大,只用一種模式生活,肯定會碰壁,所以就會感到痛苦。
好就好在,還有補救的機會,因為人是可以再次成長的,只要有毅力,有恆心,就可以突破這些限制你的東西。我們往往被很多限制性的信念束縛者、捆綁著,很難活出自己。
比如在生意場,大家都喝酒,只有你不喝,那麼別人就會覺得你不給人家面子,我們會看到社會上有許許多多的人都沒有活出自己,不敢活出自己,不想活出自己,連真實的自己是什麼樣早已忘記。
那麼乖有一個好處就是不壞,我們會看到社會上有許許多多陰險的小人,千萬不要得罪小人,要與人為善,小人不乖,小人很壞,所以乖要比壞好。
那麼父母和老師為什麼要培養乖的孩子呢?那是因為他們也不懂得還有別的教育方式,他們怕控制不了孩子,所以讓孩子變得弱智,孩子聽話懂事就好養,卻不知道孩子聰明、靈動會更好養。
孩子小的時候基本都調皮,那是孩子的天性,是可以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的,但父母沒有學過如何做智慧的父母。那麼亡羊補牢,為時不晚,我們可以現在開始改變。
覺得痛苦,那麼怎樣讓自己不痛苦?覺得自己不能掌控生活,那麼哪些是自己可以掌控的呢?我們可以從每天早上幾點起床,幾點入睡,穿衣吃飯等小事上來重新獲得掌控感,慢慢對我們的學習、工作、交友、婚戀等領域獲得掌控感。
凡事慢慢來,我們可以提升思考的質量來讓自己更好的適應現在的生活,看一看哪些是可以改變的,誰說我們不能改變呢?夢想再遙遠,蝸牛行步,也照樣能夠抵達。誰規定我們就得按照他們的要求來生活呢?我們是可以做自己的。
可以有空看看勵志類的演講,讀讀溝通類的書籍,聽聽歡快的歌曲,做做運動,讓自己的生活充實起來,慢慢你就在改變著你的生活。而你的性格也會隨著你喜悅的情緒從而發生改變。
-
6 # 青音約
很多“乖”孩子,長大了非常痛苦。因為他們小時候的“乖”,是壓抑了自己的需求,裝出來的“乖”。有的是因為非常注重關係,裝“乖”獲得父母的疼愛和讚賞;有的是因為父母過於強勢,不“乖”會捱打捱罵。無論哪一種,常常都是捨棄了自己的本性,戴著一個面具去討好父母,結果,時間長了,這個面具都摘不下來了,因為跟自己的臉長到一起了。
“乖”孩子長大了痛苦,一方面,乖孩子需要更多的時間去探索自我,因為長期戴面具,他的確分不清哪些是父母的需求,哪些是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乖”孩子不是白白壓抑自己的需求,讓自己痛苦的,他們誤以為這樣委屈自己可以換來快樂。的確他們當初換來了父母的讚賞,但長大以後,視野更寬廣了,他們發現“乖”孩子在社會上並不討好,甚至會因為過於忍讓而喪失很多機會,這讓他們倍感痛苦。
我們做家長的,要允許自己的孩子有一定的個性和主見。因為一個沒有個性和主見的“乖孩子”,在成年以後,很難適應急劇變化的社會。如果你當初是個乖孩子,現在,要放下幻想,社會上很難出現合適的“父母”,給你一路指引。你需要開始獨立面對自己的人生,而且,還要開始重新認識自己,找回真正的自我。這個過程或許會很痛苦,不過,有的人,一輩子活在父母的庇護下,一輩子都不知道自己是誰,其實更痛苦。所以,感謝父母,只能庇護到我們長大一點。父母只是按他們認為最好的方式保護我們時間長了一些,我們最終還是可以成為我們自己的!
-
7 # 專注兒童教養指導
孩子從母體剝離出來後就已經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個體,隨著年齡的增加,他們開始有自己獨立的想法,做法,思考問題的角度也都是與成人不一樣。這時如果家長能夠多鼓勵支援孩子發展自己的意識,將來必會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但若在此時,家長若過多的對孩子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採取包辦代替的做法時,必然會造成孩子思想意識上過度的依賴而完全的失去自我。
要想讓孩子更堅強獨立的話,可以試試以下方法:
1、鼓勵孩子“不聽話”
很多家長都會不停的告訴孩子,你要聽話,要聽爸爸話,要聽媽媽的話,要聽家長的話,要聽老師的話,要做一個聽話的好孩子等等。所有強調的中心都是讓孩子聽話。
聽話的孩子誰最受益呢,當然是管理者!父母、老師。因為他們不用費太多的心思,照顧上會輕鬆很多。但實際上對孩子來說,就會嚴重阻礙了孩子獨立思維的發展,阻礙他們創新,阻礙他們大膽的嘗試,對事物他們沒有新的體驗,所有的一切都是家長曾經的經驗嫁接到了孩子們的思想中,所以在未來面對人、事、物時會越來越多去依賴父母,而不去自己體驗、創新、嘗試。
有些不聽話的孩子,是源於他們的成長和成熟帶來的獨立思考,這樣的不聽話是值得鼓勵的。這些不聽話的孩子,雖然在管理上難度大,會有意外的一些傷害,挫敗。但這些不聽話的孩子都有著極強的自我獨立意識,他們會分辨大人所說的話,他們會思考一個事情具體的做法,會分析有哪些途徑可以完成目標,也願意去嘗試新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所以做為家長,不要總要求孩子聽話,要適當的鼓勵孩子的不聽話行為。這是對他們獨立思想的肯定,積極勇敢行為的鼓勵。失敗時,也不要過多的責備,要給予正確的方法引導幫助他們,在失敗中教會他們總結經驗,鼓勵他們再次起飛。這樣的孩子長大後,面對事物時都會更加獨立堅強勇敢。
2、樂意為孩子收拾殘局
很多家長因為知道孩子不聽話必然會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事情出來,為家長增加工作量。
為了減少麻煩,家長都會阻止孩子去嘗試他們那幼稚的想法和行為,即便哭鬧也會堅決阻止。沒有嘗試就沒有體驗,沒有體驗就沒有成長,慢慢孩子的積極勇敢嘗新的行為和做法都會變的遲鈍甚至消失。
所以家長在不是很危險的情況下,儘可能的陪孩子們去嘗新,允許他們試錯,為他們積累更多的經驗。面對孩子的殘局也不要抱怨,批評、責怪。
像這樣的話不要說:“叫你不聽話,看看給媽媽造成多大的麻煩”
“不聽話的後果就是這個樣子的”這同樣會造成孩子內心的傷害,目的同是把他們變成一個聽話的傀儡。
3、做孩子的軍師而不是替身
家長經常會看到孩子笨拙的行為而忍不住的挺身而出,快速的幫孩子把要做的事情全部完成將結果直接給到孩子。孩子面對這樣的結果,並沒有興奮,高興的情緒相反會感到沮喪鬱悶。
因為孩子做事的積極性就這樣被家長消滅掉了。同時,他們感受到家長對他們深深的否定,增加了他們自我評價低的情緒,這就會造成孩子自信不足,做事缺乏積極性,喜歡拖拉磨蹭因為這樣家長就會主動來做,平時也會比較懶散等一些不良性格。
作為家長,雖然孩子想法可能稚嫩,做法可能不靈活,還有些笨拙,家長都不要以替身的方式出現,家長可以多為孩子引導,協助,幫扶他們來完成某項任務,讓孩子從中獲得滿滿的成就感。透過每一件事來告訴孩子:經過努力是可以完成的,是可以達到最終結果的,雖然有困難但爸爸媽媽是支援你的,只管放心大膽的去做,遇到任何難題,家長都會隨時來支援的。
只有這樣才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增強孩子面對挫折還能勇敢前行的能力,慢慢的孩子就會在生活中面對各種問題都會變的更加獨立、堅強、勇敢和自信。
-
8 # 睿爸育兒記
小的時候越乖的孩子,長大後越痛苦,也不盡然,需要客觀看待。
一,越乖的孩子,長大後越痛苦,沒有科學根據沒有任何統計資料表明,越乖的孩子,長大後就一定比不乖的孩子痛苦。相反,小的時候不乖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犯很多的錯,長大以後要為這些錯誤買單,他們為這些錯誤買單的時候,不知道是否叫痛苦?
二,小的時候管的太嚴的孩子,長大後會經歷一些痛苦題主的本意是不是應該是這個意思呢?小的時候管的太嚴的孩子,長大以後越痛苦。事實證明,小的時候父母管教太過嚴苛的孩子,長大後需要經歷的思想折磨就比較多。因為,很多時候,社會需要我們衝破重重的舊的規則來做事,這樣才更容易成功。想要成功,那些從小管束太嚴的孩子,就要打破思想的桎梏,這個時候就會經歷一些痛苦。
三,小的時候大部分嚴苛的教育是好的其實,小的時候父母對孩子的很多嚴苛的教育是對孩子有好處的。父母會把在自己身上已經驗證過的正確的道理教給孩子,嚴格的要求孩子去遵照執行。常言道,嚴師出高徒,嚴父出孝子就是這個道理。
越乖的孩子,長大後就越痛苦,沒有任何科學根據。小的時候過於嚴苛的孩子,長大後會經歷一些痛苦的轉變。總的來說,小的時候父母教孩子學乖,好處是大於壞處的。正所謂,聽人勸吃飽飯。聽父母的話,大多數時候錯不了。
睿爸:大學本科雙學位畢業,專注幼兒教育,育有兩個兒子,孩子學業優異,以親身經歷分享育兒經驗!喜歡睿爸的回答就關注睿爸吧!
-
9 # 媽媽要成長
導語:為什麼越乖的孩子,長大後越痛苦?
每個父母對孩子都有好多祝福,高的期望。那孩子應該在什麼樣環境中長大,什麼樣的教育和環境對孩子有利,應該是準爸爸媽媽要考慮的問題。沒有學習,沒有考試,自動升級為爸爸媽媽的很多。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沒有不是的父母,只有不聽話的熊孩子。
我就是在一個相對嚴厲和缺乏交流的環境中長大,我的爸爸媽媽是很愛孩子的,你要是讓我舉例說明,我好像沒有什麼印象特別深刻的例子。因為成長的環境相對的嚴苛,在外受了委屈,受了欺負,從來不敢和家裡的爸爸媽媽說。無論什麼原因,無論和別的孩子發生矛盾是誰是過錯,回家都會家法伺候。
在我的記憶裡印象很深刻的就是家法,孩子之間鬧矛盾,我和姐姐妹妹們發生矛盾也是家法。記得有一次印象很深的是爬了門前的那棵樹,那是記憶中最溫柔的爸爸,他把我哄下來,小心翼翼的把我從樹上抱下來,因為擔心從樹上摔下來,爸爸稍有的溫柔後就是家法。
我就是個超聽話的孩子,因為害怕家法,害怕爸爸發脾氣。我努力的學習,希望好的成績能換回來爸爸的笑臉。我在我們家是最受爸爸寵愛的孩子,因為成績好,因為聽話不惹事,因為理解父母的不易。
現在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發現有很多時候有太多的苦沒事那種語言難以表達的出來的,因為小時候很少接觸外面的世界,在交流上存在問題,不喜歡和陌生人說話。和人交流總是心存戒備,不敢去信任別人。在遇到一些冷笑話或是別人認為很簡單的人事問題,我竟然找不到切入口。
在事情的交流上,無論做什麼事都缺乏勇氣和信心,沒有勇氣去嘗試,好像是經不起失敗,過不了心裡的那道坎。
尤其是在教育孩子方面,自己帶著一副壞脾氣,不懂得和孩子交流,碰到了親子關係的問題,竟然手忙腳亂的不知道如何解決是好。在夫妻關係遇到問題後,不知道如何去解決問題。因為乖巧,遇到問題選擇一個人默默承受,大多不會說出來尋求幫助。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教會孩子懂得發洩情緒,教會孩子正確的表達和傾訴。教育孩子已經不是單單的解決溫飽問題,現在孩子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孩子需要更多的精神食糧和更多的關愛。好的性格能讓孩子更加全面的看待問題,能讓孩子在遇到問題之後勇敢的嘗試。家長允許孩子犯錯,鼓勵孩子嘗試,應該是父母送給孩子更好的禮物。
我一直都有看心理醫生的衝動,因為過不了心裡那道坎,在遇到問題之後,自卑的性格,缺乏安全感的內心,總帶著想突破卻又走不出心裡的痛。
-
10 # 皮蛋愛吃魚
乖孩子的標準是什麼?大約就是,順從、聽話、懂事。
就這麼簡單的3個詞,要做到,真的是太難了,尤其是對一個孩子來說。
心理學家史秀雄在《假性親密關係》裡,有這樣一段話:
什麼樣的孩子算懂事呢?順從、安靜、專注於學習或者其他家長指定的事務,而且十分了解父母的預期,並主動實現這些預期。在遇到矛盾衝突或者不良情緒的時候,會主動安撫和壓抑自己,不給父母增添任何情感負擔。在生活和物質上沒有過分要求,或者最好沒有任何要求,不給父母增加經濟或者生活負擔。在父母間產生矛盾衝突時,主動迴避,或者嘗試安撫取悅,以緩解父母的情感疾苦。……這個描述可以無限地寫下去,“懂事”這個期待就像是一個黑洞。很多家長,一味要求孩子懂事,卻忘記告訴他們,怎樣才算達到了懂事的標準。還有的家長,用“懂事”來讚美和鼓勵孩子,不斷強化“懂事”的概念,實質上是在鼓勵孩子不斷透過自我犧牲和自我壓抑來換取他人的認同感。更有甚者,利用“懂事”這個模稜兩可的概念來強迫孩子順從,讓自己在子女教育上的疏漏和不負責任的行為顯得合理。毫不誇張地說,“懂事”的期待,是一種被許多父母誤用和濫用的家庭教育方式,對許多孩子的成長過程造成了不良的影響。乖孩子的內心其實傷痕累累,所以他們長大以後生活艱難。這個艱難不是說的經濟上的,而是心靈上的,他們永遠都在自己和自己較勁。
一、乖孩子內心缺乏足夠的安全感
比如,曾經風靡一時的"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哭聲免疫法、完整睡眠訓練法,這些方法的確可以訓練出一個極少哭鬧、讓媽媽省力的乖嬰兒。
可是,這個”乖“的背後,是一個小嬰兒對媽媽依戀和信任最徹底的絕望——因為哭沒有用,所不再哭。不是TA沒有擁抱的需求,而是在拼命的壓抑這種需求。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尤其是小嬰兒來說,如果媽媽都不可信任,不可依賴的話,你叫TA長大以後,去信任誰,去依賴誰?
如果一個人覺得,自己的媽媽爸爸都不愛TA,你叫他如何相信,這個世界是友善的、充滿希望的?
二、乖孩子都是”取悅型“人格
取悅性格的人,事事以取得他人的認可作為最高標準,即便犧牲自己的利益也在所不惜。
很多乖孩子一生的追求,就是按照父母的標準,維護自己”乖孩子“的形象。
這樣的乖孩子在成年之後,因為早就習慣了揣摩父母的喜好,順從父母的意志,所以,在自己人生、事業、婚戀等關鍵抉擇上,要麼是混混沌沌,沒有主意,即使是有想法,也還是會壓抑自我,優先滿足父母的期待。
乖孩子在與父母之外的他人交往時,也會以取悅他人為最高標準。這樣做的後果就是,乖孩子沒法獲得真正親密的友情和愛情。
乖孩子認為,別人的認可和喜歡,都是因為自己的”委屈求全“。這些美好都是稍縱即逝的幻想,一旦自己不再”討好“對方,他們就會離自己而去。
所以,在人際關係中,乖孩子的自我犧牲,會讓他在獲取他人認可後,內心也沒有真正的快樂,而一旦自己的犧牲沒有得到預想的彙報,就會困惑、痛苦。
成年以後的乖孩子,和父母的關係也會陷入困局。他們常常對父母有對敵對和牴觸的情緒,用為不信任父母,內心和父母也是疏遠的。
又因為根本不會表達自己的需求,當自己的願望又一次被父母忽略以後,內心的傷痛感就會加重一分,對父母的疏遠就會再多一些。
一個人,從來不是一座孤島。沒有無條件信任依靠的父母,沒有知心的朋友,沒有交心的愛人,甚至,連自己的價值都找不到,又怎麼能有幸福可言呢?
愛和自由,是每個人”幸福“的底色。如果童年沒有得到,就會一生尋找。
越乖的孩子,得到的愛和自由越少,成年後的生活就越痛苦。
回覆列表
中國教育就是培養乖孩子的教育。乖就是聽話,順從大人,按照大人的想法和意願去執行,否則,便會被貼上不乖的標籤,甚至有的媽媽還會對孩子說,“不乖就不喜歡你了”,或者“寶寶乖,媽媽最喜歡你”。
父母的想法:
孩子的想法:心理學家埃裡克森將人格發展分為八個階段,其中2-3歲處於自主感對羞恥和懷疑階段,主要發展自主感,也就是能獨立自主,但是在此時期若父母對孩子過多限制,孩子便會對自己產生懷疑,不自信。你的乖孩子可能也是不自信的孩子。
看一看,你是不是也是培養乖孩子的家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