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財富滾雪球

    一、流動性風險

    銀行理財銷售給客戶了,客戶必須持有到期,客戶中間想用錢了,不像定期存款可以提前支取,理財是提前終止不了,這樣的話,給客戶造成了流動性風險。

    解決辦法就是:可以問問銀行,能不能對理財進行貸款,如果能貸款的話,可以化解這個風險,至少流動性可以得到暫時性緩解。

    二、信用風險

    銀行已經出臺了破產法,銀行是可以破產的。如果因經營不善,或是嚴重虧損等一些複雜原因,國家依法撤銷金融機構,或者銀行被申請破產等情況發生的時候,這種情況下會對理財的本金、收益產生影響。銀行破產了就失去信用了,對於客戶來說得承擔銀行的信用風險。

    三、政策風險

    理財產品的成立、銷售、管理和贖回等行為是依據當前的相關法律和政策設計的,但是,國家的政策和法規發生了變化,也會對理財產品產生影響。

    政策風險對於銀行和客戶而言,屬於不可預知風險。

    對於理財產品,當然還有一些其它風險,但是個人認為,主要的風險是這幾個方面。所以忠告就是:大家購買理財的時候,還是要考慮清楚,對自己的資金進行分散投資,至少不能在一個銀行理財。

  • 2 # 迷路的小蟻

    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時候,很多人容易將其和定期儲存混淆在一起。但要知道,投資理財不同於儲存,銀行理財產品也並非毫無風險。

      第一:銀行理財是會虧損的

      近年來,銀行理財產品的市場異常火爆,一是有遠高於定期存款的收益率,二是投資者對銀行的信任。

      投資者要明白,理財產品的穩賺只是傳說,有的理財產品到期時,有可能得不到預期收益,有的甚至連本金也不保。

      理財專家提醒,選擇銀行理財產品,不要光盯著收益率。實際上許多產品由於存在著貓膩,投資者最終到手的收益,並沒有宣傳時說的那麼多。

      第二:募集期有玄機

      通常情況下,銀行一般會聲稱,銀行理財產品在資金募集期和清算期不享有收益,是按活期存款利息計算的。如果投資者買入時間較早,而該產品的募集期和清算期又比較長,那麼實際收益率就會被拉低。

      比如某銀行推出的一款預期收益率高達5.5%的1個月期限理財產品,從9月26日開始銷售,10月7日才結束募集,10月8日起算利息。也就是說購買的這款產品,空檔期是12天。這10多天的空檔期,可不就攤薄了購買者的實際理財收益? 

      第三:產品評級不一定靠譜

     在產品說明書中,我們經常能看到相關的風險評級,如某銀行一款產品就在說明書中顯示為PR2級-穩健型,其實都是銀行自己給自己評定的,並非是第三方機構評的,意義並不大。

      不僅理財產品的風險評級本身不可靠,而且銀監會明確要求銀行必須進行的投資者風險測評,不少銀行也在走過場。

      第四:風險提示要看清楚

      銀行會按照相關部門的要求,在銀行理財產品說明書和合同上對風險提示做所謂表述,這些風險提示投資者也要多看看。

      第五:關注資金去向

      理財產品的資金投向直接與產品的風險掛鉤。投資者在看產品說明書時,必須關注資金投向。

      如果資金投向為債券回購、存款、國債、金融債、央行票據等,這樣的理財產品風險就低;如果資金投向為股票、基金等,這樣的理財產品風險偏高。

  • 3 # 星空之下3555

    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包括:市場風險、本金及理財收益風險、管理風險、政策風險、延期風險、流動性風險、再投資風險等,上面列出的這些風險,在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提示裡都會有寫到,只是寫得比較官方,看起來比較枯燥,更多銀行理財知識可以關注三益寶財富百科投資理財欄目。

  • 4 # 理財迦

    朋友們好,說起理財,就像“冰火”…既有如期兌付好收益,發自內心的欣慰…又有著陸前…內心…忐忑…明確的講:銀行理財產品,也有諸多風險,但總體可控,許多朋友總結出了很多,預防的好方法…

    以銀行自營理財產品為例,瞭解一下風險第1個風險,本金損失的風險!銀行自營理財從r1~r5共5個風險等級,從低向高,本金損失的機率逐步增加,這種風險難以避免…但,合理的選擇風險級別,例如r2穩健型及以下低風險,大大降低了損失的機率!第2個風險收益波動的風險!理財產品屬於浮動收益…但一些低風險和極低風險的產品(r1-r2),預期收益波動相對較小…咱老百姓話講:“八九不離十…”

    第3個風險,過分集中投資的風險!作為理財,需要根據不同理財產品的時間週期,以及風險等級,進行適當分散,風險等級越高,投資比例越小,即所謂金字塔,有助於整體資金安全!當然,分散投資,從實踐看,一般適用於30~50萬以上的資金…第4個風險特殊風險:例如一些朋友,購買了保本理財!這種理財所面臨的風險,主要是發行人的經營風險!透過選擇正規的產品可以大大減少風險的機率!還有一種特殊的風險,存款的風險!需要結合存款保險制度,對50萬及以上的資金,做好分散…

    第五其他!例如一些自然界的風險,政策性風險…這些風險比較難以預防,總體上機率較小,可以忽略,再有就是信用風險!理財產品發行人的信用,管理水平也是風險之一,而時間越長的理財產品,例如超過一年期,不可控因素大幅增加…

    綜合分析:投資理財有風險!但瑕不掩瑜,就像我們去游泳,有很大風險,但下水前做好預備活動,下水後,抱緊救生圈…依然可以在碧波盪漾之中,暢遊…

  • 5 # 醜鑑人生by

    以目前可以看到的銀行理財類產品為例,大致可分為公募理財和私募理財。

    在之前的回答中有過類似的回答,公募理財產品大致可分為投資類和儲蓄類。與單純的銀行儲蓄不同,這兩者都是被劃分為理財產品的。在過去,銀行公募理財產品是嚴令禁止用於債券類產品以外的任何風險專案投資的。而最新出臺的政策對此有所改動。依照最新政策,公募產品雖依然無法直接用於投資債券以外的投資專案。但卻可以藉由投資其他型別的基金類產品作為投資標的。此前我們也對此表示過自己的擔心,由於參與了第三方機構,這其中又無法律法規明確第三方不允許用於風險投資,所以資金是有一定安全隱患的。當然,由於銀行體系的信用體量龐大,目前又有央行信用對其進行背書。所以,總體而言,目前這一類產品的安全性還是可以給予肯定的。不過,由於目前這個缺口已經開啟,未來會有怎樣的變化,還是要拭目以待的。

    這裡還是需要對私募產品進行重新申明的。銀行私募產品一直都倍受詬病。雖有銀行的信用作為門面,但由於其本質是可以用於除債券外任何風險產品投資,使得很多時候投資者的本金在初始便面臨極高風險,甚至有些產品在設定初期對於本金便沒有任何保障,也使得投資者損失慘重。而有些投資者在購買時根本不願看那些厚厚的合同,最後造成損失卻也投訴無門。當然,正如很多人所說,很多銀行目前掛羊頭賣狗肉的情況也是有的。有些理財產品根本與銀行無關,不過是借銀行寶地出賣自己的產品,對於這一部分我們先不做贅述。這也是為何眾多銀行理財產品倍受質疑的原因之一。由於私募產品與公募產品亦或是其他機構的理財產品科目眾多,使得很多投資者在購買時無法有效的獲知其中的區別,而銀行推銷人員也不會對此著重宣告,致使最後發生虧損。

    所以,我們目前只能建議在購買時,需要保持謹慎的態度,既要了解其發行機構的合法性,又要有效的獲得我們本金的絕對安全性,否則理財最後都理成了別人的財便得不償失了。

  • 6 # 火柴人鑫融

    銀行的大部分理財產品有一定的風險。銀行理財產品可以分為保證收益型產品、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一般說來,保證收益型產品的投資風險小於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小於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

      一般說來,保證收益型產品的投資風險小於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小於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但不能一概而論。如有的結構性產品雖然採用的是保本浮動收益型設計,但由於結構設計不合理,零收益的可能性較大。而有的債券類產品雖然為非保本浮動收益結構,但其收益較穩定,風險較小

      通常,期限越短,流動性風險越小,反之,則流動性風險越大。總之,只買適合自己的最重要。

  • 7 # 林師宏文

    首先,國家新規定,銀行的理財產品都不能給客戶保本保息,所以協議裡面的條款是沒有保本保息這一說的,這是銀行自己的說法。

    第二,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時候,要知道你購買的是什麼型別的理財產品,風險級別的高低。比如就曾經有客戶在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沒有注意,但是因為購買的理財產品主要是用於投資股票的,後來股票大跌,導致虧損。這在購買產品的時候一定要弄清楚,此款理財產品的資金投向,不管做什麼投資,這點都是很重要的。

    第三,要警惕一些理財經理的道德風險。具體的做法是提防理財經理單獨給您簽署什麼委託協議書等等。前段時間就有一則新聞,使用者千萬存款只剩9萬,因為理財產品給客戶簽署了資金委託理財協議書,後來這名理財經理為了私利挪用資金去炒股去了,結果造成巨大虧損,二審了,法院依然判決客戶敗訴,案件還在進行中。因為當時客戶太大意,太相信客戶經理,輕輕忽忽,結果造成這類悲劇。所以在簽署任何協議的時候,一定要清清楚楚的看清所有的條款,明明白白。

  • 8 # 小黑看財經

    主要風險有:

    一、本金風險。情況發生的機率較小,包含的情形也比較多,最常見的就是你以為自己買的是銀行自營理財,但其實買的是銀行代銷理財,比如基金,尤其是風險偏高的股票基金和指數基金,行情不好的情況下虧損很正常,比如2016年這兩類基金跌幅都在10%左右。基金是可以投向股市等高風險領域的,但是面向普通投資者發售的銀行理財不可以投向股市,資金大多流向債券市場,只有面向高淨值或私銀客戶的銀行理財資金才允許投資證券市場。

    二、收益風險。買銀行理財沒有拿到預期收益的情況還是相對常見的,但是與其它理財產品相比機率也不高,這裡要區分結構性理財和非結構性理財。

      結構性理財掛鉤股指、股票、黃金、匯率等衍生金融資產,收益率是浮動的,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的機率比較低。融360近期監測的資料顯示,結構性理財產品達不到預期最高收益率的機率為30%左右,其中預期收益率越高達標率就越低,預期最高收益率超過5%的結構性理財收益未達標率高達70%左右。

      非結構性理財的收益未達標率大致在5%-6%之間,即使沒有達到預期收益率,大部分非結構性理財的實際收益率與預期收益率差別也不會太大,比如預期收益率是4.8%,實際到期收益率是4.65%,雖然收益沒有達標,但是差距很小,而且這種情況並不常見。

  • 9 # 互金直通車

    2019年前後,很多銀行都紛紛成立理財子公司,為什麼要這樣做呢?我覺得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為了風險隔離。

    銀行理財產品原來都是銀行自己發行的,但是銀行發行理財產品有個問題,就是風險問題。大家都知道,銀行是金融機構,對安全性要求非常高,銀行的主營業務是存貸款,存款幾乎是無風險,銀行發行理財產品,容易讓人產生理財風險也非常低的感覺。

    因為我們買的時候是從銀行視窗購買的,和存款是一個視窗,雖然產品不一樣,但是大家的理解能力不一樣,很多人會認為是銀行誘導他購買的理財產品,而且這樣的糾紛還非常多。

    以前,理財產品很多都會剛性兌付,真正發生風險的也非常少,所以大家也就不計較了。但是現在,已經非常明確了,理財產品去剛兌,理財市場也放開了,我們看到網際網路上的理財產品非常多,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已經沒有優勢了,怎麼辦呢?

    銀行必須發力銷售理財產品,否則眼看著原來一統天下的理財市場被別人瓜分了,銀行肯定不甘心啊!但是,理財產品越開放,風險就會越暴露,怎麼辦呢?銀行不能為理財產品背鍋,所以就成立了理財子公司。

    成立理財子公司好處是市場化運作了,可以吸引、留住人才,可推出更好的產品和服務,能夠和社會上的其他理財公司對等競爭了。但是,子公司是獨立法人,有限責任,風險自擔,今後發生理財風險和控股銀行沒有直接關係了。

    當然,普通投資者最關注的還是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主要分為五個等級,第一級是最低的,依次升高,第五級是最高的,所以購買理財產品時您一定要問清楚是哪一個風險等級的。

    第一級相當於貨幣基金的水平,第二級相當於貨幣加短期債的水平,第三級相當於企業債券的水平,第四級相當於FOF基金的水平,第五級相當於股票的水平。當然這隻能是粗略的概念,幫助讀者理解,真正的風險必須看實際的產品,看他投資的底層資產是什麼,它的底層資產也差不多按這五類分,只要對應上就可以了。

    今後理財產品將完全打破剛性兌付,您必須要了解相關的風險,因為銀行理財產品確實是有可能賠錢的。

  • 10 # 正經的盜財人

    一般來說銀行理財總是給我們一種很靠譜的感覺,然而事實並不是如此。

    銀行理財也有風險。

    它的風險主要來自於三個方面:

    第一個:貶值

    一般把錢放銀行裡不去打理的話,銀行給的利率根本就跑不贏通貨膨脹,存在著貶值的風險。

    第二個:虧損

    很多時候,我們都很迷戀銀行,認為銀行的理財產品都是盈利的,或者是保本的。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的。之所以形成這樣的思維觀念,是因為銀行把錢補給投資者了。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會繼續把錢放在銀行裡。錢始終都在銀行裡,連大門都沒出去。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配合地天衣無縫。

    銀行的理財分級別的,分為五個級別:R1~R5.

    其中R1和R2還是可以投資的,R3~R5最好別碰。因為虧損就發生在R3~R5。

    第三個:外渠道理財

    銀行最大的風險其實就是這個。

    外渠道理財分為兩個部分:

    1、挪用資金,透過外部渠道理財

    這個指的是銀行將錢挪用了,把錢透過其它渠道去投資,而不是透過銀行內部的渠道投資。這個風險性是很高的。

    2、代銷

    銀行理財產品並不總是銀行的,還有其他金融機構的。掛羊頭賣狗肉說的就是這。比如銀行還會推薦給客戶理財保險。

    用的是銀行的信用,賣的是其它金融機構的產品,並且銀行還不承擔任何虧損。只是透支信用,然而卻坐等收錢。不僅如此,還會有高額的提成佣金。

    感謝你的閱讀和關注

    關注大學華

    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近有什麼好玩的遊戲?我要長篇大論版的回答,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