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154051388603

    《桃花源記》存在一條暗線,隱藏一個天大的秘密。

    陶淵明不敢明說,以一種隱晦的方式暗示出來。

    迷路

    故事要從一次難忘的旅程說起。

    公元375年,時年23的陶元亮已經在他的遊宦生涯上漫步三年之久。這天他在行船的途中迷路了,誤打誤撞進入一片桃花林。

    船至水窮處,陶元亮發現了一個隱逸世界的入口。

    桃花源村。

    懷著忐忑的心情,陶元亮走進了村子。村民大驚,不一會兒便把他圍了起來。

    好在,村民們沒有表現出惡意,只是驚奇地圍著他問這問那。

    這讓陶元亮心裡稍寬。

    村長邀請他到家裡小坐,陶元亮欣然規往。在村長的敘述中,桃源村的人是一波秦時為躲避戰亂而避世隱居的流民。數百年來未接觸過世俗世界。一代一代下來,大家都開始沉浸在這房屋阡陌,雞犬相聞的田園生活之中,對外面不再感興趣。陶元亮聽著村長的描述,心生暗喜,這不是就是他一直追求的生活麼?

    然而,隨著談話的深入,陶元亮心裡生出種種疑惑。首先領他起疑的是:語言之謎。陶元亮發現村民所操的語言竟然是東晉時下自漢代雅言發展而來的“天下通語”。這與生自先秦音系的秦代雅言有著本質的區別。如果村民自秦末隱居至今,他們如何學到時下的語言?

    帶著這個疑問,他進一步發現了:衣著問題。陶元亮發現避世數百年的村民們所穿著的服飾居然與東晉漢人一樣,這再次加深了疑惑(注:“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而最終令陶元亮震驚的是:在村長帶領他參觀時,他發現村民會用紙糊窗,竹子則被用來裝飾房屋。

    (作者注:直到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前,竹子一直都是重要的書信原料(竹簡)。而歲寒三友中的竹文化是在造紙術興起之後才慢慢形成。那麼,先秦就避世的桃花源人如何掌握東漢之後才有的文化?這點在原文中並未明說,而是隱晦的一筆帶過:“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以上三處,便是桃花源記中暗留的伏筆。)

    這三個疑惑指向一個事實:村長在說謊,桃花源人一直跟外界互通有無。不過,即便村長在通外的事情上有所保留也是無傷大雅的。但陶元亮年輕氣盛,還是道出了心裡的疑惑。沒想到,村長聽後低頭沉默良久,最終長出口氣,道:“罷了,我告訴你實情吧。”原來桃花源人並不是避難而來,而是另有原因。

    為了守住一個秘密。

    2. 天芒

    時間回到500多年前。公元前213年,始皇帝舉全國之力授意御醫徐福煉製長生不老藥。但是,所謂丹藥不過是一顆藥丸,治病都難,何談長生? 為了保命,徐福在暗中還做了其他嘗試。沒想到,苦練丹藥而不得的長生之術居然在兩年之後透過秘術實現了。此長生之術取名天芒,是一種以丹藥和方術相結合的秘術。

    天芒實施起來比較複雜。

    長生者先要長期服藥調整身體,這個過程多則數年,少則數天,因人而異。後取長生者之經血,以此為材,對一適孕婦人施以降頭之術。一旦長生者歸天,該婦人會立即“感而孕”。十月懷胎,生出的即是長生者。重生的長生者保留前世的記憶,也無法改變性別。

    芒,茫也。 所謂茫無涯際,取的是無邊的意思。

    長生者即處於輪迴,又不在輪迴。

    我死後是你,你死後是我。向生而死,又向死而生。

    桃園中人即是當初發明天芒術的術士。

    在桃源村的祠堂裡,存放著徐福為天芒提的詞: 天亡子,子亡人,人亡人。天亡,子亡,人亡!

    3. 隱居

    桃源人的隱居,源於一個交易。

    徐福在得到天芒術的配方之後,即刻呈上御前。始皇帝大悅,當下開始服藥以準備成為長生者。選定的再生之母就是三千“童女”中的一人。為了掩人耳目,始皇帝命徐福於次年假借尋仙之名帶童女遠走,並於臨終之時返回。驪山的大興土木,即是一個幌子,又是始皇帝日後再次問鼎的基礎。不過,此事知情者還有一人,就是秦始皇最信任的跟班,一切計劃的執行者。

    趙高。

    然而居心叵測的趙高也想成為一個長生者,卻得不到天芒術的配方。無奈,趙高在嬴政死後把當初的術士作為“活配方”藏在桃花源。專門為其製藥下蠱。這個歸宿,術士們(桃園人)是欣然接受的。因為徐福遠走,趙高就成了他們的後盾。

    如果趙高成為長生者,那他們可保幾世榮華。如果趙高失敗,他們也能自得其樂遠離是非。

    畢竟,天芒術的秘密必然會成為歷代君王的必爭之物。

    話至此處,陶元亮問:那麼,這五百多年來跟你們往來的人,是秦始皇還是趙高?

    村長突然苦笑:都不是,令有其人。

    劉邦。

    4. 變數

    公元前210年。

    在徐福出海的數月之後,秦始皇嬴政也在沙丘走到了他人生的終點。運籌帷幄數十年的嬴政沒想到他的死居然來的這麼迅速。

    秦始皇的駕崩,影響了一切事情的變化。

    東海船隊上,一名童女突然難產,最終一屍兩命。

    徐福慌了。

    這名童女是秦始皇指定的未來生母。按計劃,她會在五年之後被冊封給扶蘇,再由秦始皇透過密詔隔代立儲。此時童女尚幼,還不具備健康生產的條件,無法讓秦始皇成功輪迴轉世。

    徐福意識到,中土已經成為了他再也回不去的故鄉,便率領船隊加速前進,從此一去不復返。

    事有兩面性,有人走上絕路就有人會走上生路。

    趙高在這次意外中抓住了機會,聯合李斯一同逼死了扶蘇,把天芒術的配方掌握在手中。兩人結盟,日後輪座天下。

    5. 密謀

    公元前208年。

    從四面八方送來的起義軍奏報一遍又一遍地敲擊著秦王朝的喪鐘。

    日薄西山,縱橫中原數十載的秦國大軍這一次終於變成了強弩之末。

    趙高明白,這天下,贏氏算是坐不住了,有能者居上也未可知。與其守著分崩離析的大秦,不如跟未來的天子議和。

    所以,他需要更換盟友了。

    趙高的目光落在起義軍中的兩位翹楚身上。

    項羽和劉邦。

    保險起見,趙高分別與二人約定,得天下者得天芒。

    劉邦項羽何等聰明,料定趙高並未持有天芒配方。

    以嬴政的心機,如此重要之物必然隨身而帶。李斯應該是在檢查始皇帝屍身之時偶然得到了天芒的配方,迫使趙高與之結盟。而趙高,必然是在妥當軟禁術士之後才有更換盟友的資本。

    這就是李斯在秦始皇死後一切莫名行為的解釋,也是趙高急於誅殺李斯的原因。

    但是,李斯並非等閒之輩,雖然已死,卻有能力在死前送出配方。大軍壓境,配方有可能還在咸陽。

    那麼,在劉邦項羽之間,誰先進入咸陽城並找到配方就成了關鍵。

    6. 入城

    公元前207年。

    咸陽城外,子嬰素車白馬,繫頸以組,恭敬地向劉邦獻上傳國玉璽。

    劉邦接過玉璽,回禮。

    一來一去之間,建政563年,歷經三朝的大秦帝國壽終正寢。這個政權曾經是春秋時期最弱小的諸侯國。一群以養馬為生的人,艱難的從西北拼出一條血路。他們臥薪嚐膽,勵精圖治,幾百年來歷經磨難,擊敗過無數強於其數倍的敵人,最終逆勢而上問鼎中原。

    可這個天下他們卻只擁有了十五年。

    想到這裡,子嬰心生鬱悶。

    還有比子嬰更鬱悶的人。

    為了天芒的配方,劉邦在咸陽城上躥下跳地尋找了數日,廢寢忘食,衣不解帶。史書上卻不得不寫成自己日日飲酒作樂以掩蓋真相,更是黑色幽默。

    畢竟,秦朝的分崩離析不會歸罪到子嬰頭上,他漢王的事蹟卻是要傳頌千萬年之久的。

    功夫不負有心人,劉邦找到了一位帶著配方的死士。

    他是李斯的僕人。

    死士雖目不識丁,卻心懷家國,願意用配方跟劉邦換咸陽百姓們一條生路。

    劉邦所謂的約法三章不是跟咸陽城的全部百姓,而是跟此一人。

    7. 鴻門宴

    百里之外,剛剛跟章邯結束一場惡戰就得知劉邦先入咸陽,項羽暴跳如雷。

    於是有了鴻門宴。

    真實的鴻門宴是劉邦和項羽的一場勾心鬥角。

    彼時,項羽威脅劉邦,如果不交出天芒術的配方,他就會告知十八路諸侯,率大軍共同討伐。

    由此看來,論打仗,項羽比劉邦強不少。

    但是論帝王心術,項羽在劉邦面前還只是孩童級別。

    劉邦假意妥協,當著項羽的面拿出寫在羊皮紙上的配方。突然,形勢急轉,劉邦把配方吞了下去!

    大流氓劉邦不緊不慢的說:“你可以現在就殺了我,刨腹取方。”

    然後微微一笑:“但是,如果我今天回不去,蕭何會把天芒的秘密告知十八路諸侯,煩請項王備好宴席,到時候前來拜訪的諸侯會是數十萬之眾。”

    項羽怒目圓瞪,卻無可奈何。

    “不過”劉邦話鋒一轉,“天下大亂,諸侯四起,戰事何時才休?不如你我共治天下,聯手討伐。”

    項羽問:“如何?”

    劉邦:“你把我封至漢中,桃花源的術士們自然歸我掌控。再分別討伐其他諸侯,事成之後,你可轉世為劉氏子弟。日後你我二人輪流治理天下。”

    雖然劉邦的提議把項羽陷入受制於人的境地,但在長生的誘惑面前他沒有更多的選擇,猶豫了片刻便答應了。

    劉邦走後,范增怒罵項羽:“你中計了!豎子不足與謀!你為何不殺劉邦!”

    暗吃一虧的項羽氣不過,在咸陽城大殺三日,以解心頭之恨。

    8. 長生會

    話至此處,陶元亮疑惑道:可是一年之後,項羽便在彭城生擒劉邦家眷,後來又放回。劉邦難道不是履行了約定麼?

    村長苦笑:那是緩兵之計。劉邦死後的確冊立了兩個生母不明的前後少帝,其中有一個便是項羽,但哪一個不是最終被廢黜誅殺的?

    陶元亮問:兩個?另一個難道也是長生者?

    村長:趙高。

    劉邦跟對手的約定一向承而不諾。假意履行是謂承,事後反口則為不諾。 就好像,他對韓信承諾“天不殺,君不殺,鐵不殺”。韓信卻被宮女以木杵擊殺而死。

    對於項羽和趙高也一樣,他保證二人轉世為君,但是不保證他們不會被別人廢黜。在吃人方面,劉邦一向不吐骨頭,但是吃相永遠優雅。

    陶元亮問道:但我還是不懂,劉邦只要回去之後把羊皮紙屙出來,天芒的配方不就還在麼,為何還要跟桃源村來往?

    村長微微搖頭:沒那麼簡單。天芒的製作工藝何其繁瑣,降頭術也不是尋常術士可以完成的,最終他還是需要我們。

    又補充道:這就是我們和劉氏數百年來的約定,劉氏後人保桃源村的安寧,我們維繫他們長生者的轉世。

    陶元亮驚問:且慢,你說劉氏?不是隻有劉邦一人麼?

    村長依然苦笑:劉邦是何許人也?

    在相繼除掉項羽和趙高之後,劉邦深知獨狼長生者不過是個嬰孩一樣的活靶子,而穩定的統治需要一群長生者的擁護。高祖皇帝在駕崩之前設立長生會,秘密執行歷代君王轉世執政的事業。

    劉邦,作為長生會的首尊,不再參與帝位的輪迴。而是自命為天,由他支配眾天子們的輪迴轉世。因皇室象徵為龍,所以皇帝又稱真龍天子,號萬歲。

    陶元亮不解的問到:可是,天芒不過就是長生之術,縱然長生的誘惑對肉食者們充滿了吸引力,可若有後來者想獨佔天芒,劉氏如何應對?

    村長停止了苦笑,轉而丟擲了一個問題:年輕人,你說說看,朝代更迭的原理是什麼?

    陶元亮略微遲疑:“非子說過,所謂治世是 ‘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那麼當社稷。。。。

    村長不等陶元亮說完就打斷了他:沒那麼複雜,就是東風壓倒西風,或者西風壓倒東風。

    所謂東風西風就是鬥爭。

    朝代的更迭,依靠的是不斷的鬥爭。庶民對統治者的鬥爭,依靠刀槍棍棒製成的武器。臣子間的鬥爭依靠把律法,祖法,典籍,甚至孔孟之道也武器化以打擊對手。事實上,武器型別千變萬化,只要能成為最終的勝者,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都可以製成武器用來打擊對方。在這樣的鬥爭中,天芒術是終極武器,是一種能夠把生老病死這一基本自然規律也武器化的妖法,可以徹底摧毀任何對手。

    陶元亮不解:為什麼?

    村長:朝代更迭靠鬥爭來維持,那鬥爭靠什麼來維持呢?

    信念。

    天芒術能夠超越一切武器直接摧毀對手的信念,因為再堅韌的信念也會在長生的誘惑中蕩然無存。長生會藉此把強大的對手收編,讓他們加入輪迴。

    由此一來,弱小的對手在肉體上被消滅了;強大的對手在精神上被消滅了,可謂不戰而屈人之兵。最頂級的鬥爭,不是奪取對手的生命,而是把對手收為己用,壯大自己的力量。

    這是曾經劉邦對付項羽的手段,也是當下長生會治理天下的政策。

    9. 火種

    陶元亮不忿道:凡事總有例外吧?難道從來沒有任何人的信念堅強到可以抵抗長生的誘惑麼?

    村長:說起來。。。差不多四百年前出現過這樣一個奇人。

    那個人曾經是長生會最危險的敵人。他不知道從哪裡知曉了長生會的秘密,從此以推翻長生會為畢生的理想。為了這個理想,他犧牲了尊嚴,名譽,利益,甚至家中長子。在奪取天下之後,他提出了很多利於庶民的政策,壯大百姓的糧倉。這一切,對長生會造成了巨大的衝擊。

    陶元亮哀嘆道:你還在這裡就說明他已經失敗了,對吧?你們終究還是讓他臣服了?

    村長突然大笑起來。不知為何,陶元亮從村長的笑聲中聽出了很多種滋味。

    似乎有一絲得意,一絲嘲諷,一絲悲哀,還有,一絲惋惜。

    他沒有臣服,村長說道,他的理想高於一切,也目空一切,作為一代帝王,他甚至不在乎史書的評價,就像首尊一樣。試問,此人如何能被我們收入囊中?幾番前去交涉的使者都有去無回,甚至最後一次,我親自前往,連面都沒見到就被趕走了。

    陶元亮問:這樣堅毅的人,怎麼還會失敗呢?

    村長長嘆口氣,說: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他提出了強有力的均田制,卻依然沒能滿足全部人的胃口,最終,被起義軍殺死了。

    你說可笑不可笑?村長接著補充,他被他所保護的庶民殺死了。

    陶元亮無語。

    村長說:為了那一次的征伐,長生會盡數一切手段去扶植新君,首尊派出了他最信任最喜歡也是最有才幹的子侄作為儲君,我們為他的輪迴做出了最精確的計策,長生會還輪迴了全部在冊的最優秀的將領。連他未來的皇后和外戚勢力都是安排好的。甚至,我們還在民間散佈讖語以爭取民心。這樣的佈置,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沒想到,當長生會萬事俱備,準備撲向京師之時,他的政權就已經被起義軍消滅了。前後,也只維持了十五年。

    村長的講述讓陶元亮面色鐵青,沉默半晌,陶元亮突然驚呼:原來那個人就是。。。

    “好啦”,村長阻止陶元亮說出那個讓他刻骨銘心的名字,“往事如煙,無需再講。”

    談話至此,陶元亮已經背脊冰涼。

    村長的一番話揭開了帝王將相們的神秘面紗,露出了血淋淋的真相。華夏文明早已告別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田園時代,進入了由一群長生者輪迴禪讓坐莊的黑暗時代。

    對於任何腐朽的皇權,庶民的抗爭不在具有意義。天下百姓不過是被蒙在鼓中的一群螻蟻,任人支配命運。

    長生會,是凌駕於任何皇權之上的終極皇權。這個終極皇權,可謂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用長生之術把鐵王座牢牢地釘死在廟堂之上。

    想到此處,陶元亮不禁怒道:“任何方術都應以造福蒼生為己任。難道,你們就是為了自己的生存,一直看著這些發生的麼?”

    村長再次露出苦笑,似乎比之前還要悲涼:“我何嘗不知,天芒之術乃一妖物。徐福的詞後半句是,‘天亡,子亡,人亡’。天芒術把世人分成長生者和庶民,而長生者的增長永遠不會停止。總有一天,庶民會徹底消失,天下不再有新的庶民誕生。由此,天芒術將會毀滅三綱五常,毀滅天理人倫,毀滅天下蒼生對未來的期許!可是,我等不過一介草民,如何與長生會抗爭?但只要這天下還需要皇帝,我們能怎麼辦?”

    “除非”,村長接著說:“日後天降偉人,得民心之所向,才可以推翻封建帝制,徹底打破皇權的統治基礎。那麼他才是華夏的希望,亦只有此法可以拯救江山社稷,黎民蒼生!”

    陶元亮說:“那個人的事情,還不夠沉痛麼?日後如何還會有人為了庶民而抗擊長生會?”

    村長說:“在歷史的長河中,那個人就像一片掉落河中的樹葉,掀起一絲漣漪,你安知這一絲漣漪日後不會掀起萬丈波瀾?”

    陶元亮默然。

    10. 伏筆

    以上,便是桃花源記背後波瀾壯闊的歷史,以及所暗示的真相。

    陶元亮深知,即便是把其中原委說給世人聽,也不會有人相信。匪夷所思的真相,無可挽回的事實,他又能如何? 就像村長告別前的最後一句話:說又如何,不說又如何,此事不足外人道也。

    但是最終,陶元亮在良心的驅使下,還是杜撰了一篇遊記,其中埋下伏筆,供後人探究。

    事實上,此事並非密不透風。

    村長道出實情是由於良知,陶元亮寫下桃花源記也是出於良知。

    還有更多有良知的史官把長生者在史書中用自己的方式標記了出來。

    這方式是出生異象。

    自秦末開始,被標記出的部分帝王有:

    1. 漢高祖劉邦。

    “高祖....姓劉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劉媼。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史記高祖本紀》

    * 光武帝劉秀

    世祖光武皇帝諱秀,字文叔,南陽蔡陽人,高祖九世之孫也,出自景帝生長沙定王發。身長七尺三寸,美須眉,大口,隆準,日角。.......宛人李通等以圖讖說光武雲:“劉氏複起,李氏為輔”。

    2. 魏文帝曹丕

    “帝生時,有云氣青色而圜如車蓋當其上,終日,望氣者以為至貴之證,非人臣之氣”《三國志·魏書》

    3. 孫權

    “父孫堅……冢上數有光怪,雲氣五色,上屬於天,曼延數里。眾皆往觀視。父老相謂曰:‘是非凡氣,孫氏其興矣!”《三國志》

    4. 晉元帝司馬睿

    “元皇帝諱睿,字景文......咸寧二年生於洛陽,有神光之異,一室盡明,所藉藁如始刈。及長,白豪生於日角之左,隆準龍顏,目有精曜,顧眄煒如也。”《晉書帝紀》

    5. 宋高祖劉裕

    “漢楚元王交之二十一世孫也。……以晉哀帝興寧元年歲在癸亥三月壬寅夜生,神光照室盡明,是夕甘露降於墓樹。”《南史宋本紀》

    6. 齊太祖蕭道成

    “以宋元嘉四年丁卯歲生,姿表英異,龍顙鐘聲,長七尺五寸,鱗文佋體。《南史齊本紀》

    7. 梁武帝蕭衍

    “皇妣張氏嘗夢抱日,已而有娠,遂產帝。帝生而有異光,狀貌殊特 ,日角龍顏,重嶽虎顧,舌文八字,項有浮光,身映日無影,兩骻駢骨,項上隆起,有文在右手曰‘武’。帝為兒時,能蹈空而行。”《南史梁本紀》

    8. 隋文帝楊堅。

    “皇妣呂氏,以大統七年六月癸丑夜生高祖於馮翊般若寺,紫氣充庭。”《隋書帝紀》

    9. 宋太祖趙匡胤

    “太祖,宣祖仲子也,母杜氏。後唐天成二年,生於洛陽夾馬營,赤光繞室,異香經宿不散。體有金色,三日不變。既長,容貌雄偉,器度豁如,識者知其非常人。”《宋史本紀》

    10. 宋英宗趙曙

    “初,王夢兩龍與日並墮,以衣承之。及帝生,赤光滿室,或見黃龍游光中。”《宋史本紀》

    11. 明太祖朱元璋

    “母陳氏,方娠,夢神授藥一丸,置 掌中有光,吞之,寤,口餘香氣。及產,紅光滿室。自是夜數有光起 ,鄰里望見,驚以為火,輒奔救,至則無有。比長,姿貌雄傑,奇骨貫頂。志意廓然,人莫能測。”《明史本紀》

    11. 後記:

    陶元亮,淵明也。

    在離開了桃花源之後,看透了真相的陶淵明走上了歸隱田園的道路,成為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

    他不斷回味著李斯的最後一句話: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

    是啊,曾居廟堂之高而權傾朝野,知曉天芒之術的李斯,臨終之前不過只有一句悔悟。

    “原來我最想要的,還是跟兒子一起在上蔡的鄉下,牽狗逐兔”。

    在我不喜歡的生活方式中長生不老,那不是我想要的。

    這個道理,李斯醒悟了,陶淵明也醒悟了。

    所謂生命的真諦,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走完一生。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去牛仔褲上的油汙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