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他叫焦陽

    孔子認為子貢不收報酬勢必對今後的影響不好,讓百姓們看見做這件事情的人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以後人們就會更積極的去做好的事情!

  • 2 # 山人的生活感悟

    子貢見義勇為沒收報酬,為何卻遭到孔子批評?

    子貢是孔子的學生,曾經花錢救人做好事卻放棄領取政府的獎金,這事反而遭到了孔子的批評,這是為什麼呢?《了凡四訓》給出了答案,下面我就把這個故事整理如下:

    春秋時的魯國定有法律規定,凡是魯華人被別國抓去做奴隸;若有人肯出錢把這些人贖回來,就可以領取官府賞金。孔子的學生子貢很有錢,他替人贖回被抓去的人回魯國卻不肯接受賞金,照說這是做好事不圖回報。

    但是孔子知道後說子貢做錯了,並說聖賢無論做什麼事,都是要考慮能把風俗變好;可以教訓引導百姓做好人的事才可以做。現在魯國富有的人少窮苦的人多;若是受了賞金就算是貪財;那末不肯受貪財之名的人和錢不多的人,就不肯去贖人了。如果這樣的話,恐怕從此以後,就不會再有人向諸侯贖人了。

    子路看見一個人,跌在水裡,把他救了上來。那個人就送一隻牛來答謝子路,子路就接受了。孔子知道了,很欣慰的說:從今以後,魯國就會有很多人,自動到深水大河中去救人了。 由這兩件事,用世俗的眼光來看,子貢不接受賞金是好的,子路接受牛,是不好的;不料孔子反而稱讚子路,責備子貢。

    照這樣看來,要知道一個人做善事,不能只看眼前的效果,而要講究是不是會產生流傳下去的弊端;不能只論一時的影響,而是要講究長遠的是非;不能只論個人的得失,而是要講究它關係天下大眾的影響。

    以上是《了凡四訓》中講到的故事。

    《了凡四訓》 又叫《命自我立》, 是一本種德立命之書。透過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來講解自己是如何改變命運的。作者是明代官員袁黃,後改名袁了凡,他透過其親身經歷,講述了自己改變命運的過程。

    現在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說,自己做了一輩子的好事,為什麼好人沒有好報呢?其實,許多人做的所謂好事,很可能就像子貢那樣做的是壞事,而自己卻不知道。再比如,許多人連什麼是真正的善都沒弄清楚,卻天天說自己在行善積德,遺憾啊!

    《了凡四訓》這本書對什麼是善,什麼是大善、小善;什麼是惡,什麼是大惡、小惡,都作了詳細的講解,真是不可多得的好書,值得大家一看啦!

  • 3 # 手機使用者3375198674

    這是子貢贖人的故事。子曰:賜之失也,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也。取其金則無損於形,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子貢不拿贖金,人為的抬高了道德標準。別人領贖金就會讓人覺得道德上不如子貢,不領贖金就會損失一筆錢。孔子認為子貢的行為影響了國家政策的實施。

  • 4 # 我看我亦非我

    子貢見義勇為沒收報酬,卻遭到孔子批評?見義勇為,是社會的正能量。社會一旦形成這股正能量風氣,社會就變成和稭安定了,就沒有人再敢犯罪了。孔子批評子貢的是,子貢不收報酬,社會大眾看到、知道,就對見義勇為有所被動,認為見義勇為得不到好處。如果子貢收了報酬,社會大眾看到、聽到 ,就對見義勇為生起積極的三種信心:1見義勇為受到社會的肯定。2得到大眾的讚歎。3又有報酬。一本三利。這樣,見義勇為就轟轟烈烈推廣開來……沒有人再敢犯罪,整個社會永遠長治久安。以上觀點恐有錯誤,請悟空大人及眾善友多多批評斧正!南無阿彌陀佛!

  • 5 # 華髮少年

    子路受人以勸德,子貢謙讓而止善。

    春秋時,魯國政府有一條規定,魯華人若在國外,見到散落在外國,淪為奴隸的本華人,可以先墊錢把他贖回來,回國後再到政府去報銷和領取獎賞。

    孔子門下最有錢的弟子子貢,在周遊列國途中,遇到了一位魯國奴隸,他花錢把這個奴隸贖了出來。

    子貢覺得,我有的是錢,應該做得更高尚一些,趁此機會樹立起自己的形象!於是他把贖人的收據當眾扯毀,不要國家報銷和獎賞。

    孔子聽到後氣憤到極點,吩咐學生說:“子貢來了你們攔住他,因為我不想再見到這個人。” 子貢感到非常委屈,我這麼做不是很高尚嗎,為何老師這樣對我。於是他衝破阻擋,見到孔子,問道:我這樣的行為不是很高大全嗎?老師你認為我做錯了?

    孔子說:你的行為沒有損害你自己的價值觀,卻損害了國家的法律。你自以為這樣做很高尚,這世上有多少人有你那麼多錢。好了,你這樣帶頭破法律的行為,以後人們見到淪落在外的本國奴隸也不敢再花錢贖了。必然使很多奴隸不能得到救贖,使奴隸們仍然做奴隸,沒有尊嚴地活著。

    孔子認為,見義勇為之後應該主動領賞,有助於見義勇為行為的推廣。接受國家的錢無損你的品行,像你這樣賠錢做好事,以後就沒有人去贖人了。

    孔子的另一個學生子路,救了一名溺水之人,被救之人送子路一頭牛以表示感謝,子路欣然收下。孔子知道後欣喜地說道:“魯國今後一定會有很多人樂意去救援溺水的人了!”

    因為孔子當時所處的時代,禮崩樂壞,人們道德日漸低下。做好事不留名,不求利,過於高尚,已經完全不切合當時的社會實際。必須要重建社會秩序,重建禮樂文明。

    所以孔子教導學生,做事利人利己,做什麼都應該,見義勇為要收取報酬。讓付出之人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才讓更加多的人去伸出援助之手。

    若利人不利己,不收報酬,勢必打擊人們見義勇為的積極性,以後人們就不會積極地做好事了!

    孔子的“子路受人以勸德,子貢謙讓而止善” 的言論,有勃於我們社會主義的道德標準。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不求回報,一心一意做有利於他人的事情,才是我們應有的人生價值觀。

    哎,前方有老人跌到了,等我去扶扶先。什麼。。。。。。

  • 6 # 另一個的另一個我

    這件事兒其實是特別有意思的一件事兒,孔子的徒弟子貢家裡特別有錢當時魯國和別的國家,周圍的人會有交惡的情況,別的國家的人就會把魯華人抓去做奴隸,這裡要想要把奴隸就回來,就要拿錢來贖,很多人,因為沒有錢贖不回來,就求到子宮那裡,讓子貢出錢幫忙贖人。魯國政府基於,子貢這樣的行為,就出錢對他進行獎勵,但是隻供覺得自己見義勇為做好,做好事不應該,圖報酬,所以就拒絕了政府的行為。

    這件事被孔子知道了之後,孔子就批評,職工說,你這樣做其實是不對的,你做了這麼好的事兒,人家給你的獎勵你就應該收下,這樣的話,人們才會爭相去效仿你去做好事,雖然說你做的是大事,但是有一些人可能他做不到那麼大的事,但他也會,因為你的行為而感動所去,十九十九之後,有很多人也會因為他,開始貪圖1點報酬而做善事,但無論散射的,結果是如何,但是,經過總是美好的,所以,孔子認為,如果說辭工不收,獎勵的話,會讓這樣見義勇為的行為變成一個沒有人做的行為,而職工因為自己的這樣的原因,會讓魯國的風氣慢慢的,變得不好,大家都不願意見義勇為了

    只供吸取了,孔子的教訓,然後就又有一次在路邊救了一個人,那個人非常感激他,送了他一頭牛,所以職工就收了這件事,又被孔子知道之後,孔子就非常開心,孔子說你收下了,這樣的一個禮物的,對於你來說沒有什麼,但是對於其他人卻有鼓勵的作用,從此以後大家都願意做這樣的事情,畢竟,有的人是出於真心,但有的人也會圖利,但無論如何做了好事,總是對社會發展有幫助的

  • 7 # 江渚漁樵452

    這個問題原文出自於《呂氏春秋·先識覽·察微篇》,原文如下:“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而讓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夫聖人之舉事,可以移風易俗,而教導可施於百姓,非獨適己之行也。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多,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

    這篇文章的大意是,根據魯國的法律,遇到在其他諸侯國為奴為婢的魯華人可以用金錢贖回來,然後由官府報銷。但是孔子的弟子子貢贖人之後卻沒有向官府報銷。然後孔子批評他說,其他人會礙於情面而不去做贖人的好事了。

    這篇文章主要是涉及道德層面的問題。子貢的錯誤在於就是把原本人人都能做到的道德標準超拔到了大多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長此以往,這樣使很多人對贖人望而卻步。子貢把道德的標準無限拔高,把個人的私德當作公德,而且他又是孔子的弟子,是人民的標杆,如果他長此以往的做法只會得到一個結果,人民都有顧忌,這就是讓道德最終喪失。

    現今社會確實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汽車司機過斑馬線時需要禮讓行人,但是如果沒有法律法規的處罰,那麼禮讓行人也就會成一紙空文。所以說,法律和道德是相輔相成的。

  • 8 # 理得心安

    做好事不求回報,是從個人角度來完善自我的,但對社會的意義卻容易是負面的。

    比如給乞丐施捨的人,並不貪圖乞丐會回報自己,甚至乞丐是否睡著了不知道誰給的錢都無所謂。因為施捨者追求的是看到悲慘的人就做出了自己的一點點幫助後自我內心的滿足。

    但施捨的人多了,乞丐就會成為職業,乞丐的獲得成為必然後,甚至會理直氣壯的乞討、強討,對社會整體來說,之前施捨不求回報的結果就因為鼓勵、刺激了乞討行為的壯大而是負面的行為了。

    類似的行為還有很多,比如爺爺奶奶對孫子的付出是不求回報的,但孫子一旦養成對這種關愛無條件享受的習慣,很容易變成溺愛下的熊孩子,別說孝敬、尊重老人,連正常的禮貌都會失去。

    所以,很多情況下,做事既要考慮自我、對方當下的感受,更要考慮對社會整體的影響。

    孔子倡導的除了修身養性之外,更有兼濟天下的要求,所以他對那種社會效果負面的行為當然要給予批評——不是出於自私自利的目的,而是為了求得建設更大範圍的公平秩序。

  • 9 # 九月風滿樓

    節選拙作《做好事不求回報?不,孔子可不贊同!》,試答如下:

    ……

    二、子貢贖人

    魯國曾出一條法令,誰能把其他國家當奴隸的魯人贖回來,就能得到一筆獎金。

    子貢是孔子的好學生,立刻響應國家號召,贖了一批人回來。國家給他獎金,他也不要。子貢富甲一方,估計也看不上這點獎金。

    這事兒被孔子知道後,狠狠批評了子貢:“完了,你壞大事了。從今以後,魯國再沒有願意贖人的了。”

    為什麼呢?因為不是所有人都像你子貢那麼有錢,也不是所有人都像你子貢那麼高尚。這條法令為天下人制定,不是單單給你子貢這種大V制定的。

    你帶頭這麼幹了,別人跟還是不跟呢?

    跟,則有心無力;不跟,則道德綁架。與其天天被“鍵盤俠”口誅筆伐,不如干脆就不贖人了。

    三、子路受牛

    還是子路敢幹。他救了個差點淹死的人,那人答謝子路,送了一頭牛。那時候的牛多貴呀,估計至少頂得上現在一輛賓士車的價值了。一般人可不敢收,但子路大大方方就收下了。

    孔子聽說後,很欣慰地說:“這下魯華人都會學習子路的見義勇為了。”

    四、義之於比

    那麼是不是可以說,做好事就必須求回報、或者求名聲呢?那也未必。

    ……

  • 10 # 無庸文學

    子貢贖人放在今天是道德模範沒錯,今天的社會歌頌做好事不留名,學習雷鋒精神等,中國社會向來是一個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的社會,子貢這種行為是把集體利益放在了首位,符合中國傳統美德文化。但一向仁義的孔子又為何要罵他呢?因為即便是道德,也會是需要鼓勵的。

    子貢的行為值得大家去效仿,他所履行的已是至善的行為,後面的人就算同樣不要錢,人們也只會稱讚他們像子貢一樣仁德。可是一旦有人領了本該領的賞金,事情的性質就完全不同了,人們已經有先入為主的思想,這不是做好事嗎,為什麼還要錢,虛偽,貪財,可能會那樣在心裡罵那些領錢的人。

    所以,自從子貢放棄領賞後,他就成了一個道德標杆,同樣也是給人們的一種無形的道德壓力。一樁善舉反而令大家望而卻步,畢竟不是所有的人都像子貢那般大公無私,這個社會無論是在以往或者現在,人們的道德都是不完美的,是有瑕疵的,就像如果現代社會有人冒著生命危險救下了落水的人,警察叔叔們也會給他們錦旗鼓勵,獎金鼓勵等等,甚至還有可能上電視。捐款也如此,很多大的企業家捐款難道不包含著一點美化本企業的私心嗎?為自己的企業贏得美名更有利於企業的遠大發展。當子貢救人不要錢後,人們心目中的道德標杆就樹立了起來,這樣可能會導致更多想去贖人又想得到獎金的人不會去贖人了。

    相較於子貢,孔子所想的是把這件事放在長遠的發展來看,他所立足的是社會,而不是暫時的個人名譽。這種見微知著的眼力,洞察人情的想法才是正確的弘揚做好事的方法。可見,孔子不主張老好人,也不贊同偽君子,他想要的,是一種正確的社會影響。所以,他才會對如此嚴厲地教訓子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年農曆正月二十一出生,姓賀女孩起一個好聽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