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皇家橡樹1972
-
2 # 風雲焦點說
1987年12月8日,美蘇首腦在華盛頓簽署了歷史上第一個銷燬核武器的國際條約――《蘇美兩國消除中城和中短程導彈條約》,條約規定三年之內,蘇美兩國已經部署的中程和中短程導彈,必須全部銷燬,以後也不可以試驗生產和擁有這些武器,與之相配套的各種裝置設施也必須銷燬,當時蘇聯銷燬的總數比美國要多一倍左右,雙方共銷燬了核武庫總數的3%到四消除了亞洲和歐洲地區的核威懾對維護世界和平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那麼維持了這麼多年的協議,會不會被廢掉呢?畢竟《伊核協議》特朗普說退出就退出了,和全世界唱反調,如果這個協議特朗普認為不合適,會不會就被他一意孤行的廢了?
小妹個人認為不會,自從特朗普上臺以後,簡直就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總是燒些無名之火,做些驚世駭俗之事,這和特朗普做商人時的狂妄不羈完全一致,即便做了總統也毫不收斂。
首先,不需要。
當時簽訂條約時,雙方已經陷入了巨大的燒錢比賽裡,嚴重製約本國的發展,當時就是雙方各帶著一群小弟,誰都不想示弱,但是誰也不敢輕舉妄動,於是乎,雙方一拍即合,搞了個協議,不需要再在這裡燒錢,消除了各自的威脅,畢竟這東西距離近,難以攔截,現在就算美國要廢除條約,重新部署中程導彈,也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做到的,到時候其他國家很可能已經發展出成熟的攔截技術,再花時間和金錢在這上面,意義不大,有這功夫,還不如發展點高速導彈之類的有用。
第二,不敢。
一旦美國撕毀條約,那麼俄羅斯邊境的北約,就會受到極大威脅,當時這個條約是為保護西歐而定的,現在蘇聯解體,俄羅斯距離北約國可是相當近了,美國還沒有這個膽量敢翻臉。
所以這個問題現在還不是考慮的重點,就算要撕毀也得是俄羅斯,美國巴不得俄羅斯忘了這茬,不過俄羅斯也不一定會願意這麼幹,畢竟俄羅斯也動不動就被制裁……
-
3 # 高峰軍事觀察
冷戰後期,美/蘇簽訂了《中導條約》,該條約要求兩國削減射程為500到5500公里的陸基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被譽為“冷戰時期最成功的軍控協議”。
這一協議對蘇俄和美國的歐洲盟友都有利,因為這一射程的導彈主要是被應用於歐洲鐵幕下的對抗,而對美俄戰略導彈的直接對抗態勢影響不大。所以在1987年12月8日,老美最終決定簽署中導條約,與來自歐洲盟友的戰略壓力是分不開的。
冷戰結束快30年了,世界格局早已從兩強並立變成了一超獨霸。除了核武庫的家底之外,俄羅斯的常規軍力已經與老美徹底拉開了距離。戰略轟炸機、戰鬥機、航母、驅逐艦等關鍵武器幾乎都落後一代甚至更多。最大的問題是,俄軍沒有足夠的預算支撐,用以保證海陸空三軍的裝備更新換代。
俄羅斯軍事學者承認,沒有資金就無法保證裝備技術研發更新,留住軍工領域科技人才,更無法保證軍事力量的完備性。俗話說人窮志短,細化到一個軍事大國,就只能精打細算,以最大限度地維持相對完備的戰爭和戰略威懾能力。說白了就是要把有限的錢都花在刀刃上。而相對於耗資龐大的航母海軍建設和戰略轟炸機力量建設,導彈核武器是價效比最高的武器裝備。面對老美在東歐“肆無忌憚”的“北約東擴”戰略和更隨性的軍事部署壓力,俄羅斯可能不得不在中短程彈道導彈發展上做文章。
其中已經公開部署的“伊斯坎德爾” 導彈,既讓歐洲大國忌憚,又讓中導條約的物件國老美惱怒。不過按照俄羅斯軍方的說法,伊斯坎德爾導彈射程不超過300公里(自用型射程為480公里)。不在中導條約規定的範圍之內,而且俄羅斯還準備對外出口這種可以實施精確打擊的戰術導彈。不過美歐專家認為,俄軍自己裝備的伊斯坎德爾導彈存在1500公里射程的型號,在加里寧格勒州部署後可以覆蓋歐洲全境。
俄羅斯對於這些說法的態度是不置可否。還有媒體稱,俄羅斯為伊斯坎德爾導彈設計了核彈頭,用以反制北約(美國)把戰術核武器部署地點前移到更靠近俄羅斯東部的羅馬尼亞軍事基地。近日,美國的一位女高官倒是真把話挑明瞭。美國駐北約大使凱.貝莉.哈奇森10月2日稱,俄羅斯必須停止秘密研發被禁止的導彈系統,否則美國將尋求在該系統投入使用前將其摧毀。
哈奇森還強調說,華盛頓仍然致力於外交解決方案,但俄羅斯若不停手,繼續研發這種中程導彈系統,華盛頓考慮發動軍事打擊。冷戰結束至今,像哈克森這樣的“玄話”真不多見,美俄是兩個勢均力敵的核大國,對俄羅斯動用武力是極度冒險的選擇。歐媒坦言,俄羅斯發展中程導彈必然會威脅歐洲,但是老美若因此動武,歐洲也必然首當其衝遭遇報復,並會引發世界大戰甚至核大戰。
-
4 # 夢竹62142066
當年雙方簽署中導條約背景是美國方面面對西歐盟國的壓力,因為如果開打西歐在面對雙方常規打擊的同時還要面對同等數量的中程導彈轟擊,從戰備角度來說是資源和技術浪費,而蘇聯方面同樣的他的主要命脈歐洲部分也面臨這個問題,所以雙方在這方面能談到一起。
-
5 # Asir
簡單來說就是:
當時簽署協議時,美蘇兩國都在想辦法遏制對方的核威懾能力,畢竟導彈和核彈的區別就在於彈頭是否為核彈。而簽署協議的目的就在於減少“和平時期”的導彈持有量。所以問題不夠嚴謹,說是說削弱的導彈,其實真正目的是削弱核彈。
可是在協商過程中發現2個嚴重的問題:
①如果削弱“遠端導彈”數量,那麼意味著美蘇兩國的“戰略核威懾”能力大大削弱。而這是美蘇兩國都不願意看到的,特別是美國。(試想一下美蘇兩國一言不合就互扔核彈,結果美國國土面積比蘇聯小,本來要100個核彈才能洗地,結果因為協議減少到了80個,美國怎麼算怎麼虧)
②如果削弱“近程導彈”,那麼對於前線導彈火力威懾和壓制將會大幅度衰減。這一點是蘇聯不願意看到的。(按照當時蘇聯的“三戰”計劃,是打算一開戰直接近程導彈攜帶核彈頭對歐洲腹地和前線實施“戰術核轟炸”,針對的就是歐洲的北約國家,接著鋼鐵洪流一路高歌“烏拉”踏平歐洲。)
所以兩國思前想後,決定拿中程導彈開刀。拿中程導彈開刀主要有以下2個好處:
①中程導彈地位比較尷尬,按照當時的情況,只要開戰,基本上隨著戰線的推進,近程導彈可以打擊的範圍是越來越廣的,是可以逐步取代中程導彈覆蓋範圍的。而遠端導彈還是那麼遠,沒什麼區別。
②中程導彈在美蘇兩國的導彈系統中所佔比例很小,我沒記錯的話好像是隻有5%~8%。而剩下的那90%多全是近程導彈和遠端導彈。從這個資料也可以看出美蘇兩國對中程導彈這種雞肋的態度。
所以,削弱中程導彈是美蘇兩國都願意看到的,既保留了自己的導彈(核彈)威懾力,又落個“維護世界核平”的美名,何樂而不為呢?
-
6 # 長安小師爺
不是美蘇要禁,說白了是歐洲受不了了。在地理上,整個歐洲大陸是裡俄羅斯最近的,而美國要相對較遠,美國能坐下來和前蘇聯以及俄羅斯談這個事,主要也是因為整個歐洲給與它的政治壓力,再者就是強烈的戰略威脅,雖然歐洲自己的防護能力不強,但是有美國的協約保護。
要不北約存在的意義在哪裡!以俄羅斯在武器庫的體量,在當時歐洲根本就無力阻擋,僅僅龐大的裝甲部隊就可以碾壓,而美俄兩國的核武器數量是全球最多的兩個國家,如果是兩個自己對攻,那麼僅僅在導彈上也就洲際核導可以用上,相反是中程導彈和近地導彈根本無用武之處。
但這兩型導彈卻對歐洲有著重大威脅,中程導彈一般設定在幾千公里,這樣的距離從俄羅斯的角度講是覆蓋整個歐洲的,所以兩國在談時也就主要以這兩個射程級別內的,而兩國能談下去的基礎是都以互相能摧毀對方為前提的,所以此相條約一簽署,整個歐洲是興高采烈歡天喜地的,但對於美俄來講沒有什麼實質意義。
-
7 # 一念燦若煙華
很簡單啊。
《中導條約》中規定的中程導彈是指1000-5500的稱之為中程導彈,就美俄來說,雙方若只是把這些中程導彈部署在各自的本土上的話,基本對對方是構成不了威脅的。因為雙方距離遠,也只有洲際導彈才能威懾到對方,可美國的盟友們,那一票歐洲國家不行啊,蘇聯人的中程導彈是打不到美國,但是打他們是綽綽有餘的,尤其是蘇聯的第四代中程戰略導彈SS-20裝備後,西歐那一票北約成員國更是瑟瑟發抖,在沒有有效應對和經歷古巴導彈危機後,雙方都認為再部署更多的導彈是一種互相毀滅的方式,所以就同意削減該類的導彈以緩和關係。
而中導條約,就主要是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針對蘇聯的這款導彈和核彈頭提出的“零點”方案的完善版,以緩解東西方對峙蘇聯對其北約盟國巨大的軍事壓力而簽訂的,而蘇聯因其中程導彈只能威脅歐洲而打不到美國本土而備感壓力,簽署該條約可以把中程導彈的資源花在研究遠端和洲際導彈上,而歐洲的北約成員國則因為他們是抵抗蘇聯的最前線,因此是在替美國承擔著蘇聯的核威脅,所以更加迫切的需要推動《中導條約》的條件達成。
最後,三方各自在權衡利弊之下,經過了六輪會談,111次會議,促成了該條約的簽署和實施。
-
8 # 浴火
美蘇簽訂中導條約,與其說是一個技術上的問題,不如說是一個政策性的問題,經過多年的冷戰之後,雙方都意識到雙方誰也沒有能力透過武力將對方打倒,也就是說,雙方的冷戰將必須繼續下去,雙方都無法把它變成熱戰。
那麼在這種背景下,軍備壓力就過大了,在當時的情況下雙方都研發與生產了大量的核武器,包括導彈等裝備,這給雙方都造成了非常巨大的壓力,當時美蘇已經意識到繼續對抗下去沒有什麼好處,於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時候,雙方開始進行裁軍的問題,以便讓出軍備競賽的壓力中緩解下來。
這樣就有了中導條約,事實只是當時軍控條約的體系的一個部分而已,中導條約對於雙方都有不小的好處,主要就在於可以節約成本,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浪費,讓雙方在軍備競賽領域實現了緩和跡象,比如:核彈頭雙方都開始減少,也正是這樣減輕了雙方的壓力,故而雙方都樂於這麼做,不存在要不要這麼做的問題。
-
9 # 榮華之武器堂
在冷戰時期,西歐一直成為美蘇爭霸的前沿陣地。從50年代開始,美國率先在西歐部署中短程導彈。60年代開始,為了增加自身核力量機動性,從歐洲撤出了已經陳舊的中短程導彈,但憑藉保留的前沿基地系統(筆者注:指以英國為基地的F-111戰鬥轟炸機,駐紮在中歐和義大利的F-4戰鬥機以及第2與第6艦隊的艦載A-6和A-7攻擊機,均能攜帶核武器)與其他部署的戰略武器,依舊保持在歐洲的核優勢。而蘇聯自然不甘落於人後,當Пионер“先鋒”導彈系統問世後,蘇聯從1977年開始陸續將原先部署在歐洲地區的500枚P-12與100枚P-14中程導彈逐步退出。蘇聯新型中程導彈的部署,引起了美國和西歐各國的嚴重關注,這也成為歐洲中導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
蘇聯Пионер“先鋒”導彈,北約代號SS-20
1979年12月12日,北約理事會做出了雙重決議,準備在西歐部署部署108枚潘興II導彈(在西德)和464枚巡航導彈(西德220枚、英國172枚、比利時與荷蘭各50枚)來抗衡蘇聯,同時建議美國儘快同蘇聯舉行美蘇限制歐洲中程核武器談判。北約表示,如果美蘇達不成協議,就將從1983年底起部署導彈。
1980年10月,蘇美雙方在日內瓦進行了限制中程核武器談判預備會談。1981年10月30日,雙方正式在日內瓦進行會談,期間共進行了6輪會談,111次全體會議。美國在談判中提出了各種方案,但核心都是以“零點方案”(zero option)做為解決中導問題的基礎。美方提出的方案是如果蘇聯拆除已經部署在歐洲的P-12、P-14和Пионер“先鋒”導彈系統,美國將放棄在西歐部署潘興II導彈和戰斧巡航導彈,顯然這個如意算盤打得太好。由於立場對立,方案殊異,談判沒有取得進展。
在談判過程中,蘇聯多次表示願意削減部分部署在歐洲的中程導彈來換取美國取消在西歐部署新的導彈。
1982年潘興-II導彈試射
1983年11月22日,蘇聯談判代表在日內瓦退出談判,導致談判中斷。隨即1983年12月美國就開始在西德部署了108枚潘興-II導彈。與此同時,美國在1983年12月在英國格林漢康芒皇家空軍基地部署BGM-109G“戰斧”巡航導彈。到了1988年底,共在北約5國部署了446枚。
1985年3月,隨著蘇聯新領導人戈爾巴喬夫的執政,依據其“新的政治思維”,提出了一系列裁軍建議和主張。1985年1月7日,美國國務卿舒爾茨和蘇聯外交部長葛羅米柯在日內瓦會晤商定一攬子談判,統稱“美蘇日內瓦軍備控制會談”,其中內容就包括中程核武器。
1985年11月19日-21日,戈爾巴喬夫和里根在日內瓦舉行第一次會晤,兩國原則上達成削減50%戰略核武器的意向。1986年10月11日-12日,兩國首腦在冰島雷克雅未克舉行會晤,經過激烈討價還價,在裁減中程導彈方面取得一定進展,同意在3-5年逐步裁減直至全部銷燬各自部署在歐洲的中程導彈。
在談判過程中,雙方互不相讓。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意在儘快與美國達成協議,但根據協議戰略火箭軍需要裁減14個導彈師,結果遭到了軍方保守勢力的阻擾。恰在此時,1987年5月28日莫斯科時間13時,18歲的西德青年魯斯特駕駛1架塞斯納172輕型飛機從芬蘭赫爾辛基機場起飛。在蘇軍的互相推諉情況下,儘管飛機多次被發現,最終19時在紅場降落。這件事對蘇聯防空部隊的聲譽造成極大打擊。1987年5月30日即事件兩天後,蘇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決定解除國防部長索科洛夫元帥、國防部副部長兼防空軍總司令科爾杜諾夫空軍主帥以及國防部副部長盧舍夫大將的職務,之後一批原先軍中保守人物紛紛下馬,代之以新人。
魯斯特的飛行路線
1987年12月8日,蘇美雙方領導人在華盛頓簽署了關於蘇聯和美國共同銷燬中程和中近程導彈條約。1988年5月29日-6月2日,里根訪問蘇聯,與戈爾巴喬夫互換了《中導條約》批准書,條約正式生效。按照條約規定,美蘇兩國在三年時間應當銷燬所有射程500-5500千米的陸基導彈。按照條約備忘錄記載,蘇聯已經部署了79具P-12У(導彈65枚)和405具РСД-10 Пионер“先鋒”中程導彈發射架(導彈405枚)、115具 ОТР-22 Темп-С “速度-C”(導彈220枚)和82具 ОТР-23 Ока“奧卡”近程導彈發射架(導彈167枚);尚未部署117具“先鋒”(導彈245枚)和6具P-12У中程導彈發射架(導彈105枚)、6枚P-14中程彈道導彈以及6具PK-55陸基巡航導彈發射架(導彈84枚,還有201具 ОТР-22 Темп-С “速度-C”(導彈506枚)和20具 ОТР-23 Ока“奧卡”近程導彈發射架(導彈33枚)。美國則部署了115具“潘興-II”(導彈120枚)和99具BGM-109G“戰斧”中程導彈發射裝置(導彈309枚);尚未部署51具“潘興-II”(導彈127枚)和17具BGM-109G“戰斧”中程導彈發射裝置(導彈133枚)以及1具“潘興-IA”中近程導彈(導彈170枚)。
1987年12月中導條約簽訂紀念郵票
該條約的簽署,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真正的核武器削減條約,兩國都為世界和平做出了努力,而世界末日鍾也為此撥慢了3分鐘,指標定在11時54分。
世界末日鐘調整變化圖
-
10 # 軍情作家陳曦
美蘇《中導條約》銷燬的是陸基中程導彈,和中近程導彈。前者射程規定為1000-5500公里;後者規定射程500-1000公里。為什麼要限制呢?因為陸基中導太強了,破壞戰略平衡!具體如何呢?
美蘇在歐洲和亞洲陸地上,都部署了中導,主要都用於投擲核武器。陸基中導為什麼強大呢?因為它一下子有4個優勢!首先因為陸基中導部署地點,距離敵方目標太近,這就帶來頭2個優勢:一個是打擊精度高,這樣實際威力就大;一個是導彈飛行時間短,突然性強,對方難以及時反應。
例如美國第三代中程導彈,包括潘興-2型彈道導彈,和陸基“戰斧”巡航導彈,都採用慣性制導和地形匹配末制導系統,精度極高,圓公算機率偏差CEP僅20-45米!比這種精度,洲際導彈可差遠了。另外中導飛完射程很快,潘興-2最大射程1800公里,只要10分鐘,就能把一枚W85核彈頭,投到別人腦袋上!而洲際導彈,最少半個小時。
除此之外,陸基中導還有2個優勢,一個就是,部署在陸地上,反應速度快,不需要兵力展開的時間,隨時可直接打。 另一個是,末代中導都是機動發射,而且導彈沒那麼大,保障要求不高,車輛不需要很多,所以生存能力特別強!這方面典型例子,是蘇聯的最強中導——РCД-10/15Ж45型,又稱“少先隊員”導彈,西方稱之為SS-20。
“少先隊員”以團為作戰單位,高機動,活動範圍可達50-80千米,敵方1發100萬噸級氫彈,無法覆蓋這麼大範圍。一個團9輛TEL三用車,即運輸-起豎-發射車,1輛15T118指揮車、15B75通訊車,以及再裝填運輸車,編制非常小!整個發射團,作戰準備時間僅1小時,在陣地構工、測地等作業完成的待命狀態下,僅30秒即可完成發射,然後即可開始轉移陣地。人家都沒發現導彈發射,他就已經跑了。
陸基中導這麼好,美蘇都來實戰部署。美國軍隊在歐洲部署了三代中導,其中較先進的,是潘興-1/2彈道導彈,和陸基戰斧巡航導彈。
第一個是潘興-1型,美國陸軍第56野戰炮兵旅,駐西德,部署108部發射車;西德空軍2個聯隊裝備72部發射車。
第二個是潘興-2型,美國陸軍在西德部署了1個導彈旅,下轄3個導彈發射營,分別部署在4個基地。計劃完全取代潘興-1。
第三個是陸基戰斧。美國空軍,原計劃部署116輛發射車,導彈565發,部署在6個陸基戰斧基地,其中英國兩個,義大利一個,荷蘭一個,西德一個。
美國陸基中導能打到蘇聯本土,蘇聯就差點差點意思,只能打歐洲。所以蘇聯中導,缺乏戰略意義。但是,他部署數量太多了,其中最先進型號包括:
第一個是“少先隊員”彈道導彈。蘇聯戰略火箭軍,計劃裝備多達58個團的“少先隊員”,這是非常巨大的戰鬥力,準備全部替代老式P-12和P-14導彈。
第二個是PK-55型巡航導彈。蘇聯將海軍巡航導彈陸用,衍生出陸基發射的PK-55。該導彈曾生產了6部發射車,和84枚導彈,服役於葉爾加夫基地的教導隊,但未應用於作戰部隊。
陸基中導太強,難以對抗和控制,威脅戰略平衡。美國覺得蘇聯數量太多,蘇聯覺得美國離自己太近……最後雙方就籤《中導條約》。之後,所有美蘇陸基中程、中短程導彈都被銷燬、退役,專案均停止發展。前段時間,美國率先發難,美俄現在均已中止履行《中導條約》,世界的全面動盪,又近了一步。
最後是本人在《艦船知識》2019年第8期上,寫的美蘇中導對抗的文章。
回覆列表
美蘇簽署《銷燬中短程,中程彈道導彈條約》後被銷燬的“中程彈道導彈之王”蘇制SS–20中程彈道導彈(少先隊員)!其技術水平只有21世紀的“東風26導彈”才超過了它,而根據“軍控權威部門的測算”一枚SS–20導彈不算核彈頭就價值3000萬美元,一共有650枚SS–20導彈被銷燬。
美蘇簽署《中導條約》,實則是蘇聯吃力大虧!本來蘇聯在歐洲的常規力量對比中數量上處於優勢,而在射程500~1000~5000㎞中程彈道導彈方面蘇聯仍然是處於上風,各型中程、中短程彈道導彈數量有2500枚之多!雖然美國也擁有“潘興–2”、“潘興–1”彈道導彈和陸基“戰斧”巡航導彈在質量上略佔優勢,但是這點優勢不足以彌補整體的劣勢!美軍“潘興–2”彈道導彈,射程2500㎞、設計精度(CEP)30~50米,大大優於SS–20的350~500米,已經可以打擊蘇聯核潛艇洞庫和加固型地下發射井。
但是,80年代中期的蘇聯已經是“日薄西山”了,長期的與美國進行“軍備競賽”,維持龐大的軍力,在國力上已經嚴重的消耗,再加上“侵略阿富汗”使本來已經虛弱的經濟更加雪上加霜、不堪重負!戈爾巴喬夫上任以後對於蘇聯的這種狀況認知是清楚的,並且根據當時的國際形勢制定了“新思維”政策,就是“緩和”與美國、歐洲、東方的緊張關係、採取戰略收縮,提早結束“侵阿戰爭”、對外援助也將大幅度減少……!只有緩和外部環境,蘇聯才有可能對國內經濟和政治體制上進行改革。
而美國也看出了蘇聯本質上的虛弱,也要藉著這個機會削弱蘇聯在“中程、中短程彈道導彈”方面上的優勢,就算簽署“條約”也會銷燬自己的中程導彈,但這並不影響到美國核力量的整體威懾,反而是突出了美國“潛地核導彈”的優勢……所以,美蘇雙方經過“討價還價”,在1987年12月簽署了《中導條約》,這個條約是美國佔了很大的便宜,而蘇聯將自己的優勢專案銷燬了則損失極大!從此歐洲的軍事力量對比也得以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