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第五節 成年晚期的心理適應與長壽心理第四節 成年晚期的社會性與人格發展第三節 成年晚期的感情發展第二節 成年晚期的認知發展第十一章 成年晚期的身心發展規律與特點第一節 成年晚期的生理特點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 本章要點成年晚期即老年期,一般是指個體60歲到衰亡的這段時期。本章在概述個體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和總體特點的基礎上,分別闡述了老年人在生理特點、認知、感情、社會性和人格等方面的發展變化,重點突出了退休後的適應期,社會交往結構的變化、再適應再社會化的過程、空巢期、孤獨、退休後的適應、老年抑鬱症、心理轉型期、對死亡的準備心態等方面的內容,最後討論了老年人的心理適應和長壽心理。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一、形態結構方面的變化(一)細胞的變化(二)組織和器官的變化(三)整體外觀的變化(一)細胞的變化(二)組織和器官的變化(三)整體外觀的變化二、生理功能方面的變化(一)感知覺呈現出顯著的退行性變化(二)成年晚期各大系統的功能退化(一)感知覺呈現出顯著的退行性變化(二)成年晚期各大系統的功能退化第一節 成年晚期的生理特點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一、形態結構方面的變化(一)細胞的變化 細胞數的逐步減少,細胞間質增加 。 進入老年期後,那些有分裂能力再生的細胞逐漸停止有絲分裂,人體產生新細胞的速度跟不上細胞衰亡的速度,細胞數量上的總體平衡就此打破,從而造成細胞數量的逐年減少。 據相關研究顯示,人體腦、腎、肺、肌肉等組織的細胞數量在60歲時往往會降低到旺盛期的70%左右。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二)組織和器官的變化 臟器發生萎縮,重量減輕; 肌肉變瘦,力量減弱; 骨骼韌性減弱,容易骨折; 多種腺體分泌能力降低,心臟、肺、大腦、腎臟、腸胃等器官的生理功能下降; 免疫監視功能和免疫防禦能力降低,容易罹患各種癌症和各種感染性疾病; 感覺器官功能衰退,造成視力和聽力的下降; 慢性退行性疾病的患病風險也顯著增加。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如須發變白,逐漸稀疏脫落乃至禿頂;面板變薄,彈性降低,皮脂減少面板鬆弛、褶皺、乾燥,並常因黑色素沉著而出現老年斑;頭顱骨變薄,牙齦和牙槽組織萎縮,牙齒鬆動脫落,形成老年人特有的面容。(三)整體外觀的變化隨著個體進入到成年後期,整體外觀方面會發生較為明顯的變化,外貌和體型逐步呈現出老年人的顯著特徵。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三)整體外觀的變化 肌肉萎縮、肌力減弱、肌肉以及關節韌帶鬆弛,關節活動不靈,造成老年人行動遲鈍、行動緩慢、步履蹣跚、手指哆嗦等,甚至發展為運動障礙。 骨骼肌萎縮,骨鈣喪失或骨質增生;同時由於椎間盤萎縮、脊柱下彎和下肢彎曲,造成老年人彎腰駝背,身材變矮的形象。上述這些變化的個體差異很大,它與一個人的健康狀況、生活方式、營養條件、精神狀態和意外事件等因素都有密切關係。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二、生理功能方面的變化(一)感知覺呈現出顯著的退行性變化1.視力下降2.聽力減退3.味覺、嗅覺和面板覺敏感性降低(二)成年晚期各大系統的功能退化1.迴圈系統2.呼吸系統3.消化系統4.神經系統5.內分泌系統6.運動系統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一、成年晚期記憶的發展(一)記憶發展與年齡關係的一般趨勢(二)成年晚期記憶發展的基本特徵(三)成年晚期記憶力減退的突出表現和個體差異(四)成年晚期記憶力下降的機制(一)記憶發展與年齡關係的一般趨勢(二)成年晚期記憶發展的基本特徵(三)成年晚期記憶力減退的突出表現和個體差異(四)成年晚期記憶力下降的機制二、成年晚期智力的發展第二節 成年晚期的認知發展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總體上講,成年晚期的認知活動具有三個顯著的特點: 總體趨勢上呈現退行性變化。 發展的終身性。 認知的差異性。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一、成年晚期記憶的發展(一)記憶發展與年齡關係的一般趨勢 有研究表明,18~30歲是個體記憶的“黃金時期”,記憶能力最強,記憶效率最高。到了35歲以後,記憶能力就逐步下降,但直到進入成年晚期前,記憶衰退得並不明顯。 假定個體處於“黃金時期”的平均記憶力是100%的話,那麼從35~60歲記憶的平均成績則為95%,60~86歲時平均的記憶成績則為80%~85%之間。 中國相關的研究表明,成年期後個體記憶的衰退是連續性和階段性的統一。在總趨勢表現為衰退的基礎上,記憶的發展並不是直線下降的,而是具有一定的階段性特徵。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一、成年晚期記憶的發展吳振雲、許淑蓮等(2001)帶領課題組透過對20~89歲的成年的記憶進行研究,概括出了老年人記憶的幾個基本特點: 老年人的初級記憶好於次級記憶 老年人的再認成績好於回憶成績 老年人的意義識記好於機械識記 老年人日常生活記憶好於實驗室記憶(二)成年晚期記憶發展的基本特徵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一、成年晚期記憶的發展 老年人記憶力減退的主要方面突出表現為記憶廣度、機械識記、再認和回憶等的減退或下降。 老年人記憶的個體差異比其他年齡組要大,表現為不同個體記憶發生明顯減退的時間有早有晚,減退速率有快有慢,減退程度有重有輕,有的甚至向相反的方向發展。(三)成年晚期記憶力減退的突出表現和個體差異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一、成年晚期記憶的發展對於成年晚期個體記憶力下降的解釋,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環境因素、資訊加工缺陷和生物因素。資訊加工缺陷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環境因素環境因素(四)成年晚期記憶力下降的機制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二、成年晚期智力的發展關於成年晚期的智力發展,最新的研究結果越來越傾向於支援老年人智力出現衰退的時間和程度都比我們預期的要晚要小。 出現這種誤解的原因包括:橫斷研究設計無法排除“同輩效應”,即成長的特定年代所造成的影響。縱向研究設計由於“熟悉效應” 以及被試流失等原因,同樣推斷出了一些老年人智力方面的錯誤結論。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二、成年晚期智力的發展西雅圖研究: 序列交叉研究設計 自1956年開始,沙伊(K.Warner Schaie)就在美國的西雅圖對個體的認知發展進行追蹤研究,在這項著名的研究中,沙伊隨機選擇了500名年齡跨度在20~70歲的被試,對他們進行了一系列的認知能力測驗。從20歲開始,這些被試年齡相差5歲就被編為一組。研究者每7年就對他們進行一次測試,而每年都會有新的被試加入進來,至1994年,接受測試的人數已經超過了5000人。 在研究中他選用了五種基本心理能力作為測量的因素,即數字能力、詞彙理解能力、詞語流暢性、歸納推理能力和空間能力。其中歸納推理能力和空間能力屬於流體智力,詞彙理解能力、詞語流暢性和數字能力屬於晶體智力。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 “西雅圖研究”為我們揭示了老年人智力發展的一些特點:“西雅圖研究”為我們揭示了老年人智力發展的一些特點:1.進入成年晚期後,隨著年齡的增長,流體智力逐漸下降,而晶體智力則保持穩定,在某些情況下還會上升。2.進入成年晚期後,個體的某些認知能力會有所下降,但下降的幅度很小,而直到80歲以後才會逐漸顯著。3.智力的發展變化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有些人從30歲開始就出現智力下降,而另一些人直到70歲才會出現這種下降。4.老年人智力出現下降的程度跟其接觸的環境因素和文化因素存在相關。這一研究結果改變了人們長期以來對老年人智力持續衰退的成見,提出了老年人智力“可塑性”的概念,表明成年晚期可能發生的智力改變並不是固定不變的。當在一定的時機受到適當的刺激、練習和激勵時,老年人就能夠保持他們的智力。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一、成年晚期感情發展的一般特點二、成年晚期的感情表現一、成年晚期感情發展的一般特點二、成年晚期的感情表現(一)老年人積極的情緒情感表現(二)老年人消極的情緒情感表現第三節 成年晚期的感情發展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一、成年晚期感情發展的一般特點1.老年人感情日益內斂,更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2.老年人的情緒體驗比較強烈而持久3.老年人的消極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並存瑞典斯德哥爾摩的 “國王計劃”研究(Kungsholmen Project)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感情表現(一)老年人積極的情緒情感表現1.滿足感和幸福感2.輕鬆感和解放感3.成功感和自豪感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感情表現(二)老年人消極的情緒情感表現1.緊張害怕感2.孤獨寂寞感3.無用失落感4.多疑不滿感5.焦慮和抑鬱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總之,成年晚期的感情發展有其獨有的規律和特點,老年人的認知評價、積極情緒情感和消極情緒情感是研究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三個基本維度。國內外相關的研究結果表明,老年人的積極的情緒情感和消極的情緒情感是相對獨立的,積極情緒情感上的得分並不能預測消極情緒情感上的得分。這意味著負性感情並不是伴隨老化必然出現的情緒情感體驗,同時即使是個體體驗到負性感情,也並不會損害正性感情的發展。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成年晚期的社會性發展,指的是個體進入老年後,在與他人關係中所表現出來的觀念、情感、態度和行為等隨著年齡而發生的變化。成年晚期個體的人格發展一般保持穩定,但同時也會發生一定的變化,總體上講持續穩定的趨勢大於變化。第四節 成年晚期的社會性與人格發展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一、成年晚期的心理社會性理論(一)埃裡克森的心理社會性發展階段理論 埃裡克森認為,個體的心理社會性發展貫穿於整個生命全程的各個階段,在成年晚期,個體面臨的心理社會性危機是自我完善對失望。自我完善失 望老年人回憶自己的一生,感到很值得,很有價值。他們就會以一種樂觀、熱情和豁達的人生態度來面對晚年, 從而彙集成自我完善感。如果老年人前面的發展任務解決得不太好、人生中的消極成分多於積極成分,就會體驗到失望感。他們就會以一種失望、失落、迷失人生態度看待自己的生命,最終帶著遺憾和恐懼走向死亡。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一、成年晚期的心理社會性理論(二)佩克的老年心理社會性任務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佩克(Robert C.Peck,1968)拓展了埃裡克森的老年心理社會性危機的理論,提出了老年心理社會性任務理論,該理論強調老年人對重大生活事件的適應能力,主張從幫助老年人認識和應對老齡化帶來的任務或挑戰的角度來促進老年心理社會性發展。 他指出,個體進入成年晚期後,將面臨以下三個挑戰或任務: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一、成年晚期的心理社會性理論(三)維蘭特的情緒健康理論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精神病學家喬治·維蘭特博士(George E. Vaillant),提出了獨具特色的情緒健康理論。 自上世紀40年代早期開始,他每隔五年就對一些畢業於哈佛大學的學生進行追蹤研究,在他們65歲時,維蘭特和他的同事再次對其中的173名被試進行研究。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一、成年晚期的心理社會性理論研究結果顯示,在大學階段被描述為“穩定、可靠、安全、精心、真誠、值得信賴”的被試以及在學業上的良好實踐組織者,往往在老年時情緒除錯得最好。務實和可靠等人格特質似乎比果斷、容易交友等大學期間很重要的品質對個體的成功老化更有意義。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發現,許多在生命初期的因素在成人發展方面的影響並不如傳統的精神分析理論強調的那樣大,即使是相對陰暗的童年(諸如貧窮、孤兒、父母離異等),對這些65歲的哈佛人成功老化的影響也很小。(三)維蘭特的情緒健康理論成熟適應機制成熟適應機制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成年晚期個體面臨三大挑戰和四項發展任務:(1)適應生理上的變化;(2)重新認識過去、現在和未來;(3)形成新的生活結構。三大挑戰三大挑戰四大任務四大任務(1)接受自己(退休後)的生活;(2)促進智力發展;(3)將精力投入到新角色和活動中;(4)形成科學的死亡觀。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社會性適應(一)退休雖然對待退休的態度因人而異,適應的快慢也不盡相同,但根據Atchley(2001)等人的研究,認為退休一般會經歷期望、過渡和最終適應等三個階段,整個階段包括幾個時期:穩固期平淡期重新定位期清醒期 蜜月期穩固期平淡期重新定位期清醒期 蜜月期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社會性適應退休意味著個體從一個重要的人生結構中離開,這是一個可以提供社會地位、經濟來源、人生目的和眾多關注的結構。無論是自願的還是被迫的,退休後的老年人必須面對這一系列的適應問題,他們必須重新進行自我角色定位,重新構建自己的生活,以便達到一種新的平衡,從而以一種更加自由、更加自信和接受的方式去體驗退休後的全新生活。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社會性適應(二)空巢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及年輕勞動人口的流動,“空巢老人”正在成為一個越來越引人關注的社會問題。 根據全國老齡辦2012年的最新統計資料,目前中國城市老人空巢率佔了一半,佔比49.7%。 而在農村,原來並不存在空巢老人問題,但隨著農民外出務工人員數量的急劇增加,中國農村老年人“空巢家庭”比例也達到了38.3%,上升得比城市還快。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 老年人如何自我適應,以應對“空巢綜合症”?1.未雨綢繆,正視“空巢”這一客觀現象。2.廣交朋友,積極培養興趣,豐富生活,沖淡空巢心理。3.積極投身到社會,重新確立追求目標,發揮餘熱,老有所為。4.自我調適,樂觀生活,重新構建有規律的生活。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社會性適應(三)喪偶 成年晚期個體遇到的最悲痛的生活事件莫過於喪偶了,俗話說:“少來夫妻老來伴”, 老年夫妻一起生活多年,經過生兒育女,風雨同舟,使他們習慣了相伴相守。配偶的突然離去會讓他們的心理和情緒受到致命打擊。 他們會感覺天陡然塌了一半,情感失去了皈依,生活失去了重心,人生失去了意義,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精神。 有的老年人從此一蹶不振,少言寡語、茶飯不思,精神恍惚,說話語無倫次,甚至生活習慣和性格都發生了變化,造成適應性障礙,形成所謂的“喪偶綜合徵”。 輕的可表現心境抑鬱,表情悲傷,持續時間短暫;重的可表現為悲慟欲絕,呼天搶地,痛不欲生或呆若木雞,神思恍惚。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社會性適應(三)喪偶為了瞭解社會心理因素與疾病之間是否存在相關性以及相應的相關程度,美國學者霍爾姆斯(T. Holmes)和拉赫(R. Rahe)調查了5000個被試的病史,然後進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列出了43種生活緊張事件,並對每種事件可能對人健康產生破壞作用的程度,按0~100計分,每分稱為一個“生活變動單位”,編制了“社會緊張事件的再適應計量表”。事件 記分 事件 記分配偶死亡事件 記分 事件 記分配偶死亡 100親密朋友死亡親密朋友死亡37離婚 73 夫妻不和 35夫妻分居 65借貸超過1萬元31坐牢 63與領導有矛盾與領導有矛盾23婚姻問題 50工作條件有改變工作條件有改變20被解僱 47社會活動改變社會活動改變18退休 45家庭成員的變化家庭成員的變化15事業遭受困難事業遭受困難39 打架 12表 表11-1 社會緊張事件的再適應計量表(部分)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社會性適應(三)喪偶由表中數值我們可以看到,最親近的家庭成員的死亡特別是喪偶位居榜首,是最有可能引發疾病的社會緊張事件,因此需要最大的適應,記為100分。由此可見,喪偶是一個人人生過程中的一個需要引起特別關注和積極應對的重要生活事件,能否適應這一重大人生變化的挑戰,直接關係到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老年人如何適應喪偶的挑戰?一是未雨綢繆,提前做好準備。二是釋放情緒,緩解心理壓力。三是理性認知,節哀順變。四是主動尋求社會情感支援。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社會性適應(四)死亡1.什麼是死亡?我們根據什麼來判定一個個體生命的結束?心臟停止跳動和呼吸停止腦電波活動消失死亡能否判斷?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社會性適應(四)死亡2.死亡焦慮儘管個體對待死亡的恐懼程度不盡相同,但對死亡過程的恐懼卻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當人們進入成年晚期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已經知道自己的生命正在走向結束,但老年人對待死亡的態度卻因人而異。 研究表明,老年人相對於其他年齡的群體而言,對死亡的恐懼程度最低、而表示不畏懼死亡甚至渴望死亡的比例卻是最高的。但這並不意味著老年人歡迎死亡,而只能說明他們對待死亡的態度更加理性、更為實際。最近的對比實驗研究也證實了這一結論:相比而言,年輕人(20~29歲)比老年人(70~97歲)對死亡懷有更大的恐懼感(Cicirelli,2001)。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社會性適應(四)死亡3.臨終的階段 拒絕憤怒討價還價討價還價抑鬱平靜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社會性適應(五)臨終關懷所謂臨終關懷(hospice care),是指對因身患絕症、身體衰弱或其他原因而導致生存時間有限(6個月或更少)的個體,提供適當的醫療、護理和服務,以減輕其生理痛苦和心理恐懼,使他們在餘下的時間裡獲得儘可能高的生活質量。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社會性適應(五)臨終關懷1.臨終關懷的目的臨終關懷跟放棄治療和“安樂死”都不同,其目的既不是治療疾病或延長生命,也不是加速死亡,而是改善臨終者餘壽的質量 。2.臨終關懷的物件 生存時間少於六個月的臨終者 臨終者家屬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社會性適應(五)臨終關懷3.臨終關懷的內容臨終關懷的內容主要包括人身關懷、心理關懷和靈性關懷三個方面。(1)人身關懷(2)心理關懷(3)靈性關懷4.臨終關懷的發展歷程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社會性適應隨著臨終關懷運動在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廣泛、深入地開展,臨終關懷運動已成為一個新的科學研究領域,並逐漸形成一門以臨終者的生理、心理發展規律和為臨終者及其家屬提供全面照護實踐規律為主要研究物件的新興交叉學科——臨終關懷學臨終關懷學。(五)臨終關懷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三、成人晚期人格的發展變化(一)成人晚期人格發展變化的一般特點老年人的人格特徵既有穩定的一面,又有變化的一面,但穩定多於變化。老年人人格的變化大體趨勢有:自我中心化加劇;容易導致不安全感、孤獨感和失落感;適應性差、拘泥刻板、趨於保守以及好回憶往事等 。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三、成人晚期人格的發展變化(一)成人晚期人格發展變化的一般特點老年人的人格特徵既有穩定的一面,又有變化的一面,但穩定多於變化。老年人人格的變化大體趨勢有:自我中心化加劇;容易導致不安全感、孤獨感和失落感;適應性差、拘泥刻板、趨於保守以及好回憶往事等 。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三、成人晚期人格的發展變化(二)成人晚期的人格型別進取型老年人的人格型別防禦型怨恨型厭世型安樂型防禦型怨恨型厭世型安樂型成熟型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適應是一個終身的任務,成年晚期的個體同樣需要良好的心理適應,以應對由年齡老化帶來的各種挑戰。面對諸多心理社會危機、挑戰和發展任務,老年人只有積極地尋求心理適應,才能應對各種挑戰,達到一種新的平衡,從而心境平和、健康長壽、頤養天年。第五節 成年晚期的心理適應與長壽心理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一、成年晚期的心理適應1. 成功老齡化(successful aging)Vaillant等研究者於2001年指出成功老齡化應該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1)發生疾病和疾病相關殘疾的機率低;(2)高水平認知功能和軀體功能;(3)對生活的積極參與(如人際交往和生產活動)。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第五節 成年晚期的心理適應與長壽心理第四節 成年晚期的社會性與人格發展第三節 成年晚期的感情發展第二節 成年晚期的認知發展第十一章 成年晚期的身心發展規律與特點第一節 成年晚期的生理特點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 本章要點成年晚期即老年期,一般是指個體60歲到衰亡的這段時期。本章在概述個體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和總體特點的基礎上,分別闡述了老年人在生理特點、認知、感情、社會性和人格等方面的發展變化,重點突出了退休後的適應期,社會交往結構的變化、再適應再社會化的過程、空巢期、孤獨、退休後的適應、老年抑鬱症、心理轉型期、對死亡的準備心態等方面的內容,最後討論了老年人的心理適應和長壽心理。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一、形態結構方面的變化(一)細胞的變化(二)組織和器官的變化(三)整體外觀的變化(一)細胞的變化(二)組織和器官的變化(三)整體外觀的變化二、生理功能方面的變化(一)感知覺呈現出顯著的退行性變化(二)成年晚期各大系統的功能退化(一)感知覺呈現出顯著的退行性變化(二)成年晚期各大系統的功能退化第一節 成年晚期的生理特點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一、形態結構方面的變化(一)細胞的變化 細胞數的逐步減少,細胞間質增加 。 進入老年期後,那些有分裂能力再生的細胞逐漸停止有絲分裂,人體產生新細胞的速度跟不上細胞衰亡的速度,細胞數量上的總體平衡就此打破,從而造成細胞數量的逐年減少。 據相關研究顯示,人體腦、腎、肺、肌肉等組織的細胞數量在60歲時往往會降低到旺盛期的70%左右。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二)組織和器官的變化 臟器發生萎縮,重量減輕; 肌肉變瘦,力量減弱; 骨骼韌性減弱,容易骨折; 多種腺體分泌能力降低,心臟、肺、大腦、腎臟、腸胃等器官的生理功能下降; 免疫監視功能和免疫防禦能力降低,容易罹患各種癌症和各種感染性疾病; 感覺器官功能衰退,造成視力和聽力的下降; 慢性退行性疾病的患病風險也顯著增加。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如須發變白,逐漸稀疏脫落乃至禿頂;面板變薄,彈性降低,皮脂減少面板鬆弛、褶皺、乾燥,並常因黑色素沉著而出現老年斑;頭顱骨變薄,牙齦和牙槽組織萎縮,牙齒鬆動脫落,形成老年人特有的面容。(三)整體外觀的變化隨著個體進入到成年後期,整體外觀方面會發生較為明顯的變化,外貌和體型逐步呈現出老年人的顯著特徵。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三)整體外觀的變化 肌肉萎縮、肌力減弱、肌肉以及關節韌帶鬆弛,關節活動不靈,造成老年人行動遲鈍、行動緩慢、步履蹣跚、手指哆嗦等,甚至發展為運動障礙。 骨骼肌萎縮,骨鈣喪失或骨質增生;同時由於椎間盤萎縮、脊柱下彎和下肢彎曲,造成老年人彎腰駝背,身材變矮的形象。上述這些變化的個體差異很大,它與一個人的健康狀況、生活方式、營養條件、精神狀態和意外事件等因素都有密切關係。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二、生理功能方面的變化(一)感知覺呈現出顯著的退行性變化1.視力下降2.聽力減退3.味覺、嗅覺和面板覺敏感性降低(二)成年晚期各大系統的功能退化1.迴圈系統2.呼吸系統3.消化系統4.神經系統5.內分泌系統6.運動系統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一、成年晚期記憶的發展(一)記憶發展與年齡關係的一般趨勢(二)成年晚期記憶發展的基本特徵(三)成年晚期記憶力減退的突出表現和個體差異(四)成年晚期記憶力下降的機制(一)記憶發展與年齡關係的一般趨勢(二)成年晚期記憶發展的基本特徵(三)成年晚期記憶力減退的突出表現和個體差異(四)成年晚期記憶力下降的機制二、成年晚期智力的發展第二節 成年晚期的認知發展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總體上講,成年晚期的認知活動具有三個顯著的特點: 總體趨勢上呈現退行性變化。 發展的終身性。 認知的差異性。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一、成年晚期記憶的發展(一)記憶發展與年齡關係的一般趨勢 有研究表明,18~30歲是個體記憶的“黃金時期”,記憶能力最強,記憶效率最高。到了35歲以後,記憶能力就逐步下降,但直到進入成年晚期前,記憶衰退得並不明顯。 假定個體處於“黃金時期”的平均記憶力是100%的話,那麼從35~60歲記憶的平均成績則為95%,60~86歲時平均的記憶成績則為80%~85%之間。 中國相關的研究表明,成年期後個體記憶的衰退是連續性和階段性的統一。在總趨勢表現為衰退的基礎上,記憶的發展並不是直線下降的,而是具有一定的階段性特徵。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一、成年晚期記憶的發展吳振雲、許淑蓮等(2001)帶領課題組透過對20~89歲的成年的記憶進行研究,概括出了老年人記憶的幾個基本特點: 老年人的初級記憶好於次級記憶 老年人的再認成績好於回憶成績 老年人的意義識記好於機械識記 老年人日常生活記憶好於實驗室記憶(二)成年晚期記憶發展的基本特徵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一、成年晚期記憶的發展 老年人記憶力減退的主要方面突出表現為記憶廣度、機械識記、再認和回憶等的減退或下降。 老年人記憶的個體差異比其他年齡組要大,表現為不同個體記憶發生明顯減退的時間有早有晚,減退速率有快有慢,減退程度有重有輕,有的甚至向相反的方向發展。(三)成年晚期記憶力減退的突出表現和個體差異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一、成年晚期記憶的發展對於成年晚期個體記憶力下降的解釋,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環境因素、資訊加工缺陷和生物因素。資訊加工缺陷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環境因素環境因素(四)成年晚期記憶力下降的機制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二、成年晚期智力的發展關於成年晚期的智力發展,最新的研究結果越來越傾向於支援老年人智力出現衰退的時間和程度都比我們預期的要晚要小。 出現這種誤解的原因包括:橫斷研究設計無法排除“同輩效應”,即成長的特定年代所造成的影響。縱向研究設計由於“熟悉效應” 以及被試流失等原因,同樣推斷出了一些老年人智力方面的錯誤結論。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二、成年晚期智力的發展西雅圖研究: 序列交叉研究設計 自1956年開始,沙伊(K.Warner Schaie)就在美國的西雅圖對個體的認知發展進行追蹤研究,在這項著名的研究中,沙伊隨機選擇了500名年齡跨度在20~70歲的被試,對他們進行了一系列的認知能力測驗。從20歲開始,這些被試年齡相差5歲就被編為一組。研究者每7年就對他們進行一次測試,而每年都會有新的被試加入進來,至1994年,接受測試的人數已經超過了5000人。 在研究中他選用了五種基本心理能力作為測量的因素,即數字能力、詞彙理解能力、詞語流暢性、歸納推理能力和空間能力。其中歸納推理能力和空間能力屬於流體智力,詞彙理解能力、詞語流暢性和數字能力屬於晶體智力。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 “西雅圖研究”為我們揭示了老年人智力發展的一些特點:“西雅圖研究”為我們揭示了老年人智力發展的一些特點:1.進入成年晚期後,隨著年齡的增長,流體智力逐漸下降,而晶體智力則保持穩定,在某些情況下還會上升。2.進入成年晚期後,個體的某些認知能力會有所下降,但下降的幅度很小,而直到80歲以後才會逐漸顯著。3.智力的發展變化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有些人從30歲開始就出現智力下降,而另一些人直到70歲才會出現這種下降。4.老年人智力出現下降的程度跟其接觸的環境因素和文化因素存在相關。這一研究結果改變了人們長期以來對老年人智力持續衰退的成見,提出了老年人智力“可塑性”的概念,表明成年晚期可能發生的智力改變並不是固定不變的。當在一定的時機受到適當的刺激、練習和激勵時,老年人就能夠保持他們的智力。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一、成年晚期感情發展的一般特點二、成年晚期的感情表現一、成年晚期感情發展的一般特點二、成年晚期的感情表現(一)老年人積極的情緒情感表現(二)老年人消極的情緒情感表現第三節 成年晚期的感情發展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一、成年晚期感情發展的一般特點1.老年人感情日益內斂,更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2.老年人的情緒體驗比較強烈而持久3.老年人的消極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並存瑞典斯德哥爾摩的 “國王計劃”研究(Kungsholmen Project)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感情表現(一)老年人積極的情緒情感表現1.滿足感和幸福感2.輕鬆感和解放感3.成功感和自豪感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感情表現(二)老年人消極的情緒情感表現1.緊張害怕感2.孤獨寂寞感3.無用失落感4.多疑不滿感5.焦慮和抑鬱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總之,成年晚期的感情發展有其獨有的規律和特點,老年人的認知評價、積極情緒情感和消極情緒情感是研究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三個基本維度。國內外相關的研究結果表明,老年人的積極的情緒情感和消極的情緒情感是相對獨立的,積極情緒情感上的得分並不能預測消極情緒情感上的得分。這意味著負性感情並不是伴隨老化必然出現的情緒情感體驗,同時即使是個體體驗到負性感情,也並不會損害正性感情的發展。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成年晚期的社會性發展,指的是個體進入老年後,在與他人關係中所表現出來的觀念、情感、態度和行為等隨著年齡而發生的變化。成年晚期個體的人格發展一般保持穩定,但同時也會發生一定的變化,總體上講持續穩定的趨勢大於變化。第四節 成年晚期的社會性與人格發展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一、成年晚期的心理社會性理論(一)埃裡克森的心理社會性發展階段理論 埃裡克森認為,個體的心理社會性發展貫穿於整個生命全程的各個階段,在成年晚期,個體面臨的心理社會性危機是自我完善對失望。自我完善失 望老年人回憶自己的一生,感到很值得,很有價值。他們就會以一種樂觀、熱情和豁達的人生態度來面對晚年, 從而彙集成自我完善感。如果老年人前面的發展任務解決得不太好、人生中的消極成分多於積極成分,就會體驗到失望感。他們就會以一種失望、失落、迷失人生態度看待自己的生命,最終帶著遺憾和恐懼走向死亡。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一、成年晚期的心理社會性理論(二)佩克的老年心理社會性任務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佩克(Robert C.Peck,1968)拓展了埃裡克森的老年心理社會性危機的理論,提出了老年心理社會性任務理論,該理論強調老年人對重大生活事件的適應能力,主張從幫助老年人認識和應對老齡化帶來的任務或挑戰的角度來促進老年心理社會性發展。 他指出,個體進入成年晚期後,將面臨以下三個挑戰或任務: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一、成年晚期的心理社會性理論(三)維蘭特的情緒健康理論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精神病學家喬治·維蘭特博士(George E. Vaillant),提出了獨具特色的情緒健康理論。 自上世紀40年代早期開始,他每隔五年就對一些畢業於哈佛大學的學生進行追蹤研究,在他們65歲時,維蘭特和他的同事再次對其中的173名被試進行研究。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一、成年晚期的心理社會性理論研究結果顯示,在大學階段被描述為“穩定、可靠、安全、精心、真誠、值得信賴”的被試以及在學業上的良好實踐組織者,往往在老年時情緒除錯得最好。務實和可靠等人格特質似乎比果斷、容易交友等大學期間很重要的品質對個體的成功老化更有意義。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發現,許多在生命初期的因素在成人發展方面的影響並不如傳統的精神分析理論強調的那樣大,即使是相對陰暗的童年(諸如貧窮、孤兒、父母離異等),對這些65歲的哈佛人成功老化的影響也很小。(三)維蘭特的情緒健康理論成熟適應機制成熟適應機制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成年晚期個體面臨三大挑戰和四項發展任務:(1)適應生理上的變化;(2)重新認識過去、現在和未來;(3)形成新的生活結構。三大挑戰三大挑戰四大任務四大任務(1)接受自己(退休後)的生活;(2)促進智力發展;(3)將精力投入到新角色和活動中;(4)形成科學的死亡觀。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社會性適應(一)退休雖然對待退休的態度因人而異,適應的快慢也不盡相同,但根據Atchley(2001)等人的研究,認為退休一般會經歷期望、過渡和最終適應等三個階段,整個階段包括幾個時期:穩固期平淡期重新定位期清醒期 蜜月期穩固期平淡期重新定位期清醒期 蜜月期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社會性適應退休意味著個體從一個重要的人生結構中離開,這是一個可以提供社會地位、經濟來源、人生目的和眾多關注的結構。無論是自願的還是被迫的,退休後的老年人必須面對這一系列的適應問題,他們必須重新進行自我角色定位,重新構建自己的生活,以便達到一種新的平衡,從而以一種更加自由、更加自信和接受的方式去體驗退休後的全新生活。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社會性適應(二)空巢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及年輕勞動人口的流動,“空巢老人”正在成為一個越來越引人關注的社會問題。 根據全國老齡辦2012年的最新統計資料,目前中國城市老人空巢率佔了一半,佔比49.7%。 而在農村,原來並不存在空巢老人問題,但隨著農民外出務工人員數量的急劇增加,中國農村老年人“空巢家庭”比例也達到了38.3%,上升得比城市還快。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 老年人如何自我適應,以應對“空巢綜合症”?1.未雨綢繆,正視“空巢”這一客觀現象。2.廣交朋友,積極培養興趣,豐富生活,沖淡空巢心理。3.積極投身到社會,重新確立追求目標,發揮餘熱,老有所為。4.自我調適,樂觀生活,重新構建有規律的生活。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社會性適應(三)喪偶 成年晚期個體遇到的最悲痛的生活事件莫過於喪偶了,俗話說:“少來夫妻老來伴”, 老年夫妻一起生活多年,經過生兒育女,風雨同舟,使他們習慣了相伴相守。配偶的突然離去會讓他們的心理和情緒受到致命打擊。 他們會感覺天陡然塌了一半,情感失去了皈依,生活失去了重心,人生失去了意義,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精神。 有的老年人從此一蹶不振,少言寡語、茶飯不思,精神恍惚,說話語無倫次,甚至生活習慣和性格都發生了變化,造成適應性障礙,形成所謂的“喪偶綜合徵”。 輕的可表現心境抑鬱,表情悲傷,持續時間短暫;重的可表現為悲慟欲絕,呼天搶地,痛不欲生或呆若木雞,神思恍惚。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社會性適應(三)喪偶為了瞭解社會心理因素與疾病之間是否存在相關性以及相應的相關程度,美國學者霍爾姆斯(T. Holmes)和拉赫(R. Rahe)調查了5000個被試的病史,然後進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列出了43種生活緊張事件,並對每種事件可能對人健康產生破壞作用的程度,按0~100計分,每分稱為一個“生活變動單位”,編制了“社會緊張事件的再適應計量表”。事件 記分 事件 記分配偶死亡事件 記分 事件 記分配偶死亡 100親密朋友死亡親密朋友死亡37離婚 73 夫妻不和 35夫妻分居 65借貸超過1萬元31坐牢 63與領導有矛盾與領導有矛盾23婚姻問題 50工作條件有改變工作條件有改變20被解僱 47社會活動改變社會活動改變18退休 45家庭成員的變化家庭成員的變化15事業遭受困難事業遭受困難39 打架 12表 表11-1 社會緊張事件的再適應計量表(部分)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社會性適應(三)喪偶由表中數值我們可以看到,最親近的家庭成員的死亡特別是喪偶位居榜首,是最有可能引發疾病的社會緊張事件,因此需要最大的適應,記為100分。由此可見,喪偶是一個人人生過程中的一個需要引起特別關注和積極應對的重要生活事件,能否適應這一重大人生變化的挑戰,直接關係到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老年人如何適應喪偶的挑戰?一是未雨綢繆,提前做好準備。二是釋放情緒,緩解心理壓力。三是理性認知,節哀順變。四是主動尋求社會情感支援。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社會性適應(四)死亡1.什麼是死亡?我們根據什麼來判定一個個體生命的結束?心臟停止跳動和呼吸停止腦電波活動消失死亡能否判斷?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社會性適應(四)死亡2.死亡焦慮儘管個體對待死亡的恐懼程度不盡相同,但對死亡過程的恐懼卻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當人們進入成年晚期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已經知道自己的生命正在走向結束,但老年人對待死亡的態度卻因人而異。 研究表明,老年人相對於其他年齡的群體而言,對死亡的恐懼程度最低、而表示不畏懼死亡甚至渴望死亡的比例卻是最高的。但這並不意味著老年人歡迎死亡,而只能說明他們對待死亡的態度更加理性、更為實際。最近的對比實驗研究也證實了這一結論:相比而言,年輕人(20~29歲)比老年人(70~97歲)對死亡懷有更大的恐懼感(Cicirelli,2001)。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社會性適應(四)死亡3.臨終的階段 拒絕憤怒討價還價討價還價抑鬱平靜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社會性適應(五)臨終關懷所謂臨終關懷(hospice care),是指對因身患絕症、身體衰弱或其他原因而導致生存時間有限(6個月或更少)的個體,提供適當的醫療、護理和服務,以減輕其生理痛苦和心理恐懼,使他們在餘下的時間裡獲得儘可能高的生活質量。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社會性適應(五)臨終關懷1.臨終關懷的目的臨終關懷跟放棄治療和“安樂死”都不同,其目的既不是治療疾病或延長生命,也不是加速死亡,而是改善臨終者餘壽的質量 。2.臨終關懷的物件 生存時間少於六個月的臨終者 臨終者家屬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社會性適應(五)臨終關懷3.臨終關懷的內容臨終關懷的內容主要包括人身關懷、心理關懷和靈性關懷三個方面。(1)人身關懷(2)心理關懷(3)靈性關懷4.臨終關懷的發展歷程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社會性適應隨著臨終關懷運動在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廣泛、深入地開展,臨終關懷運動已成為一個新的科學研究領域,並逐漸形成一門以臨終者的生理、心理發展規律和為臨終者及其家屬提供全面照護實踐規律為主要研究物件的新興交叉學科——臨終關懷學臨終關懷學。(五)臨終關懷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三、成人晚期人格的發展變化(一)成人晚期人格發展變化的一般特點老年人的人格特徵既有穩定的一面,又有變化的一面,但穩定多於變化。老年人人格的變化大體趨勢有:自我中心化加劇;容易導致不安全感、孤獨感和失落感;適應性差、拘泥刻板、趨於保守以及好回憶往事等 。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三、成人晚期人格的發展變化(一)成人晚期人格發展變化的一般特點老年人的人格特徵既有穩定的一面,又有變化的一面,但穩定多於變化。老年人人格的變化大體趨勢有:自我中心化加劇;容易導致不安全感、孤獨感和失落感;適應性差、拘泥刻板、趨於保守以及好回憶往事等 。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三、成人晚期人格的發展變化(二)成人晚期的人格型別進取型老年人的人格型別防禦型怨恨型厭世型安樂型防禦型怨恨型厭世型安樂型成熟型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適應是一個終身的任務,成年晚期的個體同樣需要良好的心理適應,以應對由年齡老化帶來的各種挑戰。面對諸多心理社會危機、挑戰和發展任務,老年人只有積極地尋求心理適應,才能應對各種挑戰,達到一種新的平衡,從而心境平和、健康長壽、頤養天年。第五節 成年晚期的心理適應與長壽心理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一、成年晚期的心理適應1. 成功老齡化(successful aging)Vaillant等研究者於2001年指出成功老齡化應該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1)發生疾病和疾病相關殘疾的機率低;(2)高水平認知功能和軀體功能;(3)對生活的積極參與(如人際交往和生產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