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如若天風

    《自由體詩》

    唐宋之味我詩無,我詩之味唐宋無。

    古詩今詩各自味,豈可只對今日哭。

    對今哭,應未悟,詩有詩道詩風骨。

    時代烙下風骨印,人文筆氣乃時呼。

  • 2 # 木蘭雙槳

    基本沒有。

    很簡單啊,現在文學傳播最快的媒介是網路,而網路平臺為追求流量,經常會出現各類假詩人三五分鐘幾百字的“作品”,而讓真正好的作品沉寂。

    功利就是讓詩詞人倒下的最強有力的“武器”,中國是一個文化大國,論文學沒有哪個國家能入古中國的眼,可是自21世紀以來,中國文學整體走下坡路,這是事實。

    現代人不一定寫不出來那樣的詩詞,只是這樣的人太少了。不僅少,還要被那些網路古風刷屏,而真正能鑑賞的人更少。

  • 3 # 聖恆標

    《送 別》

    君返故鄉去,

    何時才能歸。

    夜月明窗前,

    看梅雪著陪。

  • 4 # 駿鷹S

    尋夢(古風)

    .

    千里萬步尋夢碎

    百年十載情難圓

    飄搖半生醉似醒

    風流一世月如玄

    .

    駿鷹

    2016.08.24.

  • 5 # 易安寧聊科學

    現代估計是沒有,不過清朝有一個能達到唐詩宋詞高度的詩人,他就是龔自珍。

    龔自珍這個人,才華酷似李白,但又比李白多了一層橫霸之氣。他的詩詞融合了唐詩宋詞的優點而且同時也避免了唐詩宋詞中的流弊,詩風奇崛剽悍,別出新意。

    至於為啥現代人寫不出唐宋時期那樣優秀的詩歌呢?我覺得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

    就像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說得那樣:

    唐人有寄託,故使事靈,後人無寄託,故使事版

    除了這個“是否有寄託”外,也與當時社會的哲學思想有關。

    比如說唐朝。唐朝初期因為政治上的原因國家大力扶植道教,道教的主要思想就是對現實生活的超越。後來武則天時期為了打破李唐皇權和道教神權的關係,又大力推崇佛教,佛教的思想就是對現實生活的遺棄。

    除了佛教和道教,還有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儒家的積極進取的思想。

    像是王維,他後期的詩歌就體現了佛教的思想,而宋朝的蘇軾的詩詞就體現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融合交匯。

    第二個原因就是文體的變遷。

    我們可以來分析一下從古到今文體的變遷。春秋戰國時期流行四言詩歌,代表作就是《詩經》,後來楚辭體佔了上風,再後來就是五七言這樣的古詩,到了唐宋五七言進一步發展成了音律平仄要求非常嚴格的律詩絕句,五代十國到宋朝,詞這種文體漸漸受到文人們的歡迎而發展壯大。

    那麼為什麼文體會漸漸發生變化呢?

    因為一種文體隨著時間的發展,人們往往很難再寫出新意,就像王國維說的“遂作他體以求解脫”。

    唐詩宋詞差不多在那個時代已經發展到了盡頭,再怎麼寫也很難超出他們的高度。所以就只能尋求新的文體來表達思想、情感,現代的散文、小說、新體詩等等就是有時代特色的新文體。

  • 6 # 夏天的飛鳥5680245213

    現代的人要寫出唐詩宋詞那種高度的作品,確實很難,而且極為罕見,但並不是沒有,毛澤東就是。下面,我們拿李白的《憶秦娥》詞和毛澤東的《憶秦娥》婁山關詞進行比較,就知道誰寫的詩詞水平更好,意境更高。

    李白《憶秦娥》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

    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

    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毛澤東《憶秦娥》婁山關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馬啼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有人曾這樣評論:李白有"簫聲咽",毛澤東有"西風烈";李白有"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毛澤東有"蒼山如海,殘陽如血",可謂是平分秋色。但是毛澤東的"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給人以振奮,將詞從上片的沉鬱一下子轉向了激昂,上下闞產生強烈對比。而李白的"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就顯得缺少了氣勢,平淡了許多。這就是偉人這首詞勝出的所在。

    人,總是會遇到悲苦困頓之時,此時的人心是悲涼的,但,是從這"悲涼"走向失望走向頹唐,還是從這"悲涼"中看到希望,走向昂揚,是兩種不同的人生。李白這首詞帶給讀者的是前者,偉人毛澤東這首詞帶給讀者的是後者。李白的這首詞如果說輸了,就輸在這一點上。

    這也難怪,李白的詞,抒發的是秦娥的閨怨,偉人毛澤東的詞,抒發的是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李白的詞,是從秦娥這個第三人稱來著筆的,而毛澤東的詞是親身體驗。

  • 7 # 使用者51182697922李思

    天涯浪人/草

    ==========

    小重山

    ****************

    拂窗斑竹嵌翠青

    玉指輕撫玹

    未成音

    倚盡南軒嘆孤身

    月圓時

    枉對一簾春

    **************

    蟾光塗閒庭

    荷風染詩心

    在人間

    粘來一闋小重山

    醉眼裡

    吟與長夜天。

  • 8 # 南城百戶

    好詩都叫唐朝人寫絕了,不光現代,唐朝以降,後代詩人的詩歌,也有不讓唐詩的優秀作品,但是在唐詩浩瀚的煙雲中,就顯得孤單。讀後代的詩,有翻唐詩新意的感覺,很難脫其窠臼。再說,文學形式與時俱進,宋詞,元曲的興起也是詩歌的變體,這兩種詩歌形式也形成了高峰,元曲把詩詞的抒情詠志主要內容演變為以敘事為主的內容,這也是當時社會的需要,文學已經平民化。元明清小說的興起,一直影響到近現代。五四新文化以後,詩歌教育不再廣泛普及,古典詩歌真正地退出了歷史舞臺。

  • 9 # 1526052265被褐翁

    下面這首詩像不像唐詩?無題:春前喜耕田,秋後糜王稅。耄耋相媚好,雞犬互鳴吠。持家勤且儉,不慕富與貴。淵明若復生,桃源非夢寐。

    被褐翁作

  • 10 # 壺說八道

    沒有。道理很簡單,現代的學科也好,文化也好,型別都越來越細分,所以反而不會有古時靠詩詞來傳遞更多意境,甚至是哲學思想的情況。其實,文化越發達,給人的總體感覺會越“庸俗”,因為它可以服務越來越多以前難以覆蓋的普通人群。就像現在的短影片和網路直播,本質上也是一種最個體的文化生產和傳播。在唐詩宋詞的年代,傳播的物質基礎放在那裡,很多人連書都買不起,本身又是文盲,註定了這些文化產品只可能是金字塔尖的一小部分人來“享用”的高階產品。因此,這種產品的資訊濃度會大大高於今天,就是這個道理。更何況是能流傳至今的不朽名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絲綢之路張騫兩次出城的意義是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