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自然之子一一彼岸花
-
2 # TonyDeng
慣性質量與引力質量等值,牛頓時代就已經發現了,牛頓無法解釋這個問題,所以他晚年一直在研究,向上帝找尋答案。理想實驗其實也不是愛因斯坦的專利,牛頓及其更前的人也用,牛頓設想的水桶實驗,用於探尋宇宙的絕對空間。
慣性質量與引力質量等值的“巧合”,愛因斯坦透過維持伽利略的相對性原理入手,他假定人們實際上並不知道自己所選擇的參照系到底是不是慣性參照系。普通物理學包括狹義相對論都是建立在慣性參照系基礎上的,當參照系不是慣性系的時候,要引入一些虛擬作用,比如在旋轉的木馬上,把物體向外甩的作用力是虛擬的,不過,這是我們在外面看到木馬在旋轉的給出的解釋,但是如果木馬大到看不到邊而且你又身處其中的時候,就不會覺得自己在旋轉,而是真認為有力在推你。也就是說,真實作用力和虛擬作用力,其實是不易分辨的。愛因斯坦認為,我們不必非要分辨,你完全可以不理會我們的參照系是不是慣性系,也有一套物理理論可以解釋體驗的情況,那就是廣義相對論,它認為引力是非慣性參照系下的虛擬力,那麼也不存在什麼引力質量,那僅是慣性質量。在這種理論框架下,計算出來的“引力”效果,與牛頓的一樣。
在非慣性參照系中,我們看到的世界(相對於慣性參照系)是扭曲的。在加速前進的列車上,看路邊的電線杆,越來越密,但實際上它們可能是等距的。這就是廣義相對論視角下對世界的解釋,我們所謂的宇宙膨脹甚至爆炸,都是這種“錯覺”。
事實上,你根本搞不清“真相”如何,但科學家認為,不需要搞清楚也沒關係,能指導實踐即可。近代西方科學的基礎就是這個實用性,並沒追求終極真理。
-
3 # 適物
從這個題目的理解是停止了的角度去分析,才會有引力質量等於慣性力的質量的理論。引力產生於物質的內在的運動屬性決定於大小,而慣性力產生於外在的運動屬性而產生的。星系之間的力學往往是慣性力遠大於引力,才會有保持一定的軌道運轉的恆定值,因為二者都是運動的,而且二者的力角度不一樣,因而必須慣性力有足夠大於引力的牽引才能保持一定的恆定距離的運轉,反過來說,恆星與行星之間的距離是慣性力的自轉力度去決定的衡量。因而可以說引力是物體本身的質量的恆定力,而慣性力是外因素造就了的生成力會發生提增和減少的,運動屬性要素會產生引力的大小,但是他們必然存在著相依的關係,為了要維持這個關係的衡定只能出現距離的遠與近和時空的屬性變化了。……在同一個星球裡的自然現象中往往存在著引力大於慣性力,除非人類的文明科學的進步才會有超越引力的物質變化過程的效果物體,其它進化的文明智慧也是能超越引力的範疇。你們想象是嗎?謝謝大家!
-
4 # 宇宙天文宗師
〔宇宙定律〕
一 、物質的電磁力{吸引力}{反推力}
物質存在電磁力,同一種物質介質相互吸引,不是同一種物質介質相互推。多的物質會把少的物質推成圓球,因為兩種物質都在推,而且同一種物質任何一點推力都一樣大。推力又稱為反推力反推力是很均勻的力。被推成球型的物質任何一點向外發出推力都一樣大,但兩種物質的反推力不一定是一樣大。又因兩種物質都在使勁推少的物質被迫成圓球。圓球是物質組成的不是空的所以有個球面稱為圓球面。圓球面所受到的反推力越往球中心力線越密承受的推力越多。因圓球面任何一點都承受來自各個方向的力必然有一條力線經過球心垂直於球心,所以從球面到球心越往中心垂直力線越密越多所受到反推力也越大。故而球心所承受的反推力最大。故而越遠離球心所承受的反推力越小越少。
只要中心有物質壓力重力的天體,它的最外層表層必須是球形(圓球),天體的球面如果變成方形……中心不但沒有物質壓力而且重力也不存在。
二、光聚焦 能量聚焦、熱能量聚焦、正負(反)能量聚焦
光與一切物質同在充滿整個物質世界。太陽、恆星、一切星系是光聚焦取得能量,只有光永遠聚焦才能永遠發光發熱。我們看到的會發光發熱的星星、星系、恆星、太陽、行星中心,行星的衛星中心、地球中心、小行星中心、慧星中心、都是光聚焦的中心。 星星、星系、恆星、太陽、行星的外面外層都有一個圓球面可以光聚焦到中心。圓球面是平凸透鏡、凹凸透鏡, 只要形成平凸透鏡、凹凸透鏡就可以光聚焦。
光聚焦……光是用不完的迴圈的。
三、對環流層{上層與下層對環流}
自轉與公轉運動的動力層,宇宙間天體的公轉自轉都是有對環流層推動帶動運動的。同一個星球自轉有對環流層推動自轉……公轉有對環流層帶動運動,自轉與公轉運動是二個環流層,二個對環流層不是在同一個中心上的。沒有大氣層或有大氣層大氣只對流不進行對環流的星球(孤獨行星、流浪行星)、行星、小行星、行星的衛星是一定不會自轉的。
♥♥♥………………………………
【真實的宇宙形態結構】
宇宙是時間無限空間無涯物質有限世界。空間存在著一個一個大型的物質世界它們是沒有相連被真空隔離。各個物質世界都遵循同樣的物理規律,我們生活在其中一個大型物質世界裡。
我們的大型物質世界最多最外層的物質緊緊的吸引在一起它的外型是可以任何形態。它把比它少的一切各種各樣不相混合的物質反推成一個一個許許多的大圓球每一個大圓球都有一個圓球面及一箇中心,我們就在其中一個大圓球面裡面。這個大圓球內最多的物質又把比它少的一切各種各樣不相混合的物質反推成一個一個許許多的大圓球每一個圓球都有一個圓球面及一箇中心,其中一個大圓球就是我們的圓球……………………總星系。總星系有一個圓球面及一箇中心。在總星系圓球面內最多的物質又把比它少的一切各種各樣不相混合的物質反推成一個一個許許多的大圓球每一個圓球都有一個圓球面及一箇中心。其中一個大圓球就是我們的圓球銀河系它有一個圓球面及一箇中心。銀河系內最多的物質又把比它少的一切各種各樣不相混合的物質反推成一個一個許許多的圓球每一個圓球都有一個圓球面及一箇中心,其中一個大圓球就是我們的圓球太陽系它有一個圓球面及一箇中心,太陽系內最多的物質又把比它少的一切各種各樣不相混合的物質反推成一個一個許許多的圓球每一個圓球都有一個圓球面及一箇中心,其中一個就是地球系(包括月球),地球是中心它的圓球面在月球之外,地球氣態圓球面內的最多氣態物質又把月球及其他各種各樣不相混合的氣態物質反推成一個一個圓球。
這些大大小小從大到小的圓球剛剛形成光‘就聚焦在它們的中心點上使中心發光發熱,太陽、行星中心、銀河系中心、總星系中心、星系中心、恆星都是有光聚焦才發光發熱的。因光聚焦在中心點上發光發熱就會發生對流 對環流。每一箇中心點上有一組或多組對環流層,接近中心的對環流層可帶動中心轉動自轉,遠離中心的對環流層可推動天體、星系、恆星、物體、物質、行星等等繞中心公轉。月球有氣態層只有區域性的對流沒有對環流所以沒有自轉只有公轉,月球公轉是地球最外面的一組對環流層推動月球繞地球公轉的……其它行星的衛星公轉類同。靠近地殼的對環流層(有對流層與中間層組成交替環流)帶動地球自轉其他行星自轉類同。地球月球在同一個圓球面內被太陽系的對環流層推動繞太陽公轉的其他行星公轉類同。太陽系圓球面內全部行星被銀河系的對環流層推動繞銀河系中心公轉的其他恆星系公轉類同。銀河系圓球面內的恆星系被總星系的對環流層推動繞總星系中心公轉的其他星系仙女系公轉類同。總星系圓球面內的星系被更大的對環流層推動繞更大的中心公轉。就這樣以此類推外面外層到底有多少層次我不敢下決定…… 根據天文文明可能有三十六層。我們是被套在圓球內從最大的圓球一直到最小的圓球……大圓球套比它小的圓球。就這樣圓球中有圓球,我們是被幾十層的圓球套著。
-
5 # 明貞
引力和慣性只是人類認識自然和物質物體天體運動的稱謂,並不就是完全確定的事實,即便牛頓愛因斯坦本人也沒有徹底信服自己的理論,仍有疑惑。中國頂尖的量力力學專家接受採訪時說,如果真正搞懂量子力學死了都願意,雖然是句玩笑話,但也說明不少問題。人離世界的真相,還有一段距離。
-
6 # 途中引力紅移
1.物理學的發展與時空演變
1.1 牛頓力學的輝煌與缺陷
牛頓力學從產生之日起,就具有物理學的基礎地位。直至19世紀末,她幾乎將物理學的所有分支都納入到了她的體系之內。她的慣性座標系概念和伽利略變換是所有物理學分支必需遵從的共同規則。也正是這個規則中存在的固有缺陷,導致了她的一統天下的地位發生動搖。
固有缺陷①:慣性系定義為勻速直線運動座標系,要決定是否勻速直線運動又要在慣性系中進行測量,這就陷入了邏輯迴圈中。
固有缺陷②:伽利略變換的基礎是空間中處處有相同的時間,稱為絕對同時。訊號的傳遞無需經歷時間或傳遞速度為無限大,才能將各處的鐘校準到絕對同步。物體間的相互作用也無需經歷傳遞時間,為超距作用的瞬時即達。絕對同時和超距作用符合於伽利略1607年的光速測量結果:沒有測量到光從一個山頭傳遞到另一個山頭再反射回到發出光的山頭所經歷的時間。但是,伽利略變換要求的光速無限大不符合後來的觀測結果,其推論在高速時也與實驗相矛盾。
牛頓力學體系是開放的體系,其模式是實驗-理論-再實驗檢驗-再修正理論的不斷迴圈,從而具有自我更新和不斷髮展的功能。這也是她能夠包容和涵蓋流體力學、彈性力學甚至經典電子論等眾多學科的前提。她甚至能容許光速為有限值的觀測和實驗結果,來挑戰作為自己的理論基楚伽利略變換。
1.2 動搖牛頓力學基礎的電磁學
電學、磁學和光學幾乎是與力學並行發展起來的,其實驗和理論的發展速度卻快於力學。電磁學推遲勢的提出和成功應用,給了牛頓力學體系的超距作用觀點有力的衝擊。尤其是1865年將電學、磁學和光學統一的Maxwell方程,明顯地不滿足伽利略座標變換。其預言的電磁波1887年被赫茲、波波夫和馬可尼等人實驗證實後,對於伽利略座標變換的絕對同時是最直接的衝擊。
人們常常認為,邁克爾遜-莫雷實驗否定了以太的存在,是相對論建立的實驗基礎。其實不然,愛因斯坦在‘論動體的電動力學’論文中隻字未提該實驗。我們[1]發現該實驗的原理是錯誤的,它是在光波長和光頻率均各向同性的前提下,由光速各向異性的光程差推匯出待測的相位差。實驗原理的自相矛盾,實驗結果就是無效的。因此,它並沒有對以太的存在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斷。
1.3 相對論的成功與不足
狹義相對論(SR)和廣義相對論(GR)在發展牛頓三定律和引力定律中無疑是成功的。成功的表現為:相對性原理的座標變換不變數由伽利略變換改成洛倫茲變換,解決了牛頓力學的固有缺陷②,從而能解釋更多的實驗結果。但固有缺陷①慣性系定義的邏輯迴圈仍未解決。有人會說,用‘無彎曲’的平直空間的自由運動定義慣性系不就解決了嗎?這與用‘加速度為零’定義慣性系是一樣的。當用測量來判定是否‘無彎曲’或是否‘加速度為零’時,還得在慣性系或局域慣性系中進行。因此,SR和GR中仍存在著‘邏輯迴圈的慣性系’缺陷。
1.4 量子力學的神奇與疑難
量子力學(QM)用‘不連續的能量子’和‘測不準原理’兩大假設取代牛頓力學(NM)的‘能量連續變化’和‘初始和邊界條件給定後運動方程能唯一地確定運動軌跡’,神奇地解釋了許多牛頓力學不能解釋的實驗結果。儘管QM基本假設的物理內含疑難重重,至今仍爭論不休。但在爭論中QM得到了蓬勃的發展。
量子電動力學及其推廣的量子場論(QFT)是滿足SR的QM,它必然繼承了SR的成功與不足以及QM的神奇與疑難。其發散困難更為突出,這是因為QM的統計特性本身帶來了無窮多個自由度,再加上SR實質上也是統計意義的(後文有詳細論證)又帶來了無窮多個自由度,導致QFT的自由度為無窮大的平方。儘管用‘重整化’等一些巧妙的方法迴避或臨時繞過了發散困難,但並不是真正解決了問題。因此,QFT是個尚待完善的理論。
1.5 公理化模式與傳統模式
QM的成功與SR、GR用‘光速不變原理’和‘等效原理’兩大假設的成功如出一轍。用的都是公理化模式:以假設的原理為前提,透過嚴密的數理邏輯推導得出結論。現代物理的公理化模式是封閉性的,強調絕對的是非對錯,欲一步直達最終的絕對真理。愛因斯坦的天才成功使公理化模式在20世紀後開始流行。
20世紀之前經典物理的傳統模式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積累模式,是實驗-理論-再實驗檢驗-再修正理論的不斷迴圈。積累模式是開放性的,從17世紀初延續到現在,一直是多數物理學家奉行的主要模式。其強調實驗是判斷是非的唯一標準,一切理論都只是相對真理,需要繼承與發展。
研究模式上的南轅北轍構成了現代物理與經典物理之間的鴻溝,尤其是不同的哲學流派也介入到了量子力學的物理詮釋之爭,甚至誇大為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爭,使鴻溝進一步擴大到似乎不可逾越。
-
7 # 量子貓
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和牛頓理論,都是研究引力的理論,牛頓對行星執行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有人說:正因為有牛頓的存在,使得地球上的凡夫俗子,首次接近了諸神!
但是,牛頓的理論存在一定的侷限性,比方說牛頓運動定理當中:F = m a
這個公式當中的質量,對應的是慣性質量,而牛頓的萬有引力定理中,F等於萬有引力常數,乘以兩個物體質量的乘積,除以r的平方,這裡質量對應的是引力質量。
這兩種質量,定義完全不同,只不過牛頓直接拿來用了,取得了成功。
對於質量它是否相等,它為什麼相等?其中很多深刻的原因,牛頓並沒有給予解答。
對於萬有引力定理,還存在一些問題:比方說引力是如何產生的?
牛頓沒有辦法解答,所以說牛頓理論,有一定侷限。
在太陽系對幾大行星的觀察當中,發現有一顆行星,它的軌道執行比較奇特,那就是離太陽最近的那顆水星。
科學家試圖用牛頓理論去尋找在太陽和水星之間,另一顆小行星,這顆小行星的名字已經取好了,是以古希臘冶煉之神來命名的這顆小行星。
但是在牛頓的框架下,實際上始終是沒有找到。
研究引力的另外一個理論是愛因斯坦所提出的廣義相對論
廣義相對論提出來之後,他認為時空不僅僅是一個整體,同時時空還是一個動力學,只要有物質的存在,它就會造成時空的彎曲。當然,時空彎曲,也會影響到物體運動。
廣義相對論是建立在等效原理和廣義協變原理的基礎之上,它的等效原理非常簡單。就是回答了,牛頓理論當中沒有解答的問題,它認為引力質量和慣性質量是等效的。
另外一個原理是協變原理,它認為物理過程在一切座標系當中,都具有相同的形式。
對於等效原理愛因斯坦是透過,構造一個著名的假想電梯實驗來實現的。
愛因斯坦假想電梯實驗有一個觀測者封閉在電梯之內,如果電梯是靜止在均勻的引力中,裡面的人所用任何測量行為都等於在真空中,拿著電梯朝著反方向以相同的加速度大小執行的效果。
還可以取另外一種情況,很可能電梯是在引力場中做自由落體的運動,而這個過程等效於這個電梯在真空當中做勻速運動或者是靜止運動。加速度與重力等效。通俗地說
就是在一個系統內部,任何科學儀器都無法判斷質量所產生的“重力”,到底是由加速度產生的還是由萬有引力產生。
所以按照這樣一個實驗,認為引力質量和慣性質量是無法區分的。
到現在為止,也沒有找到差異。
基於等效原理,我們可以非常簡單地理解光線在引力場當中產生的偏折,也可以理解在引力場當中電磁波產生的引力紅移,還可以基於廣義相對論對行星的運動加以理解。
-
8 # 宇啟猛開2017
等效原理是引力質量等於慣性質量,這是在兩原子核相等情況下等效。一公斤標準鐵還放著,還用鐵作自由落體,當然同時落地。碳球和鉛球作自由落體運動,除去萬有引力,剩下碳和鉛原子核,碳原子核小,鉛原子核大,鉛原子核比碳原子核更"抗風",在萬有引力比作"風"情況下。所以在原子核相等情況下,等效原理才成立。
-
9 # 夾竹桃神
引力要經過空間時間的過程...轉化引力質量和慣性質量,這個過程裡有一個動能和勢能的暫時態儲量,至少可以說明引力質量並不是慣性質量!所以二者相等的結果成為中間暫時態的前提條件和有限包絡,這也是光速不變原理是一個原因吧
回覆列表
《等效邏輯原理---對科學問題及社會問題的思考》
本文旨在說明科學問題的對錯是如何確立的?社會問題的對錯為何無法確定?
科學是如何取代文化的?
什麼是邏輯等效原理?
我隨隨便便的寫,你就稀裡糊塗的看。
看不懂,正常;看得懂,非常。
先來解決一下,我們正常的習慣性的思維以及習慣性思維的出發點是什麼樣的。
1、我們在一個等效世界裡待的太久,非常容易形成慣性思維以及由慣性思維推匯出來的邏輯定律。
當1+1=2,我們確認它一定是正確的時候。實際上我們忽視了這種結論的前提是其參照系是不變的。
當我們忽視了參照系的存在,這必然對我們為許多的社會問題及自然問題想要尋找一個標準的答案帶來了困惑----為什麼科學的答案是唯一的,而社會問題的答案標準總在變化?
當我們對善惡、對錯的標準產生分歧和對立的時候,為什麼我們找不到統一的標準答案?而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要引入參照系。道理顯然也很簡單,當參照系發生改變的時候,善惡對錯的標準都會隨之發生改變。這也是為什麼各個國家,各個宗教,各個團體,甚至個體之間,對每一種標準產生分歧的主要原因。
這一事實告訴我們,答案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絕對的。
當個體之間,組織之間,國家之間沒有統一的參照系就無法形成統一共識,也因此必然無法獲得相同規則。
之所以科學規律始終是不變的,因為科學所選擇的參照系始終具有邏輯等效原理--宇宙。
而社會幾乎找不到規律,因為幾乎所有的社會問題,都找不到等效原理的參照系--從自身中找。
2、參照系的選擇。
我們確信科學文明以無可阻擋的優勢取代了幾乎人類所有的其他文明。但是否有人思考過,科學文明為什麼會取代所有的文明。
就像把兩本書放在一個高速運動的列車上。我們發現無論火車開的快或者慢,但是兩本書之間的相對邏輯關係依然不會變化---這就是邏輯等效原理。但這又很容易造成另外一個邏輯錯覺---環境的改變,或者參照系的改變並不影響物質之間的相對邏輯關係。
再回到社會體系中。當房價抬高的時候,每一個人都會明顯感受到房價帶來的痛苦壓力。也就是說環境實際上對每一個個體帶來了改變。
以上兩個例子說明了什麼問題?
科學選擇了一個正確的參照系。因為這個參照系無論對甲和乙或者任何人而言,它都不會造成彼此之間邏輯關係的改變。正是基於此一點。科學文明所選擇的參照系(邏輯等效原理)是每一個人都願意接受並尊從的秩序。
再回到社會問題上,經過上萬年的人類歷史文明發展,社會至今無法取得彼此之間的共識(找不到邏輯等效的參照系)。因為社會問題的邏輯核心是人。無論哪一種參照體系所對應的甲與乙之間的邏輯關係都是變化的。也就是說如果這種參照體系發生變化,它必然會影響到甲與乙之間的邏輯關係變化。
當兩個國家或者兩個人之間發生爭端的時候。他們所選擇的參照體系都是不同的,因為每一種參照體系映照的都是彼此的利益。而每一次參照體系的改變,都必然會帶來雙方利益的改變。
這或許從另外一個側面說明了人類社會利益的紛爭是不可能解決的,除非大家能找到一個共同的,永不改變彼此邏輯關係的參照體系---(比如法律,但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成本太高)邏輯等效參照系(更宏偉世界的參照系),或者拋棄所有參照系,打通隔閡,融為一體。
有一句中國的古語“不患寡而患不均”。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平衡呢?對社會帶來的壓力感到不平,但是因為其他人感受到了同樣的壓力又能感到平衡。
就好像某一天,突然問你多收了100塊錢。一個人的心裡肯定感覺到極端的不痛快,不平衡。但是看到別人也同樣被收了100塊錢。心裡瞬間或許又感到平衡了。
當參照系的改變帶來的是等效原理(對任何人起的效果是一樣的),人們是願意接受的。只有當參照系的改變帶來的是非等效原理 人們才會產生分歧。
3、我們為什麼需要唯一的答案。
科學是簡單邏輯,社會是疊加邏輯。
我們在科學領域的邏輯是非常清晰與明確的。無論何時何地,何人何物,我們都能找到標準答案和共識。
但是我們在自然領域,生態領域甚至社會領域,我們時常是非常模糊的。我們對善惡,對錯、好壞的標準也是不盡相同的。這使得大多數人的生活非常累,而且很複雜。
當我們發現社會體量越來越大的時候。這種糾紛和複雜性就越來越複雜,越來越麻煩,而且解決這一問題的價效比越來越低。
我們對人際交往,對各種感情糾紛,對於社交活動無法用一種簡單的邏輯,來尋找到一個有效的答案。
從這個角度我們就可以看出來,為什麼科學雖然誕生雖然只有幾百年,但是其發展迅捷而快速,成果累累。但是人類社會發展了有幾千年,我們至今依然找不到一種非常標準和完美的社會制度或社會體系。其主要原因就是社會活動中參照系始終不具有邏輯等效原理。所以社會也永遠無法達成簡單而有效的邏輯秩序。沒有秩序,社會才會混亂並衝突。
4、唯一才有效。
世界不是因為正確而存在,而是因為有效而存在。所有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但唯一答案才是有效的。
當所有的科學研究用簡單邏輯來計算或者測量的話,答案是非常容易得到的,直到愛因斯坦推出了相對論體系。說到底,相對論體系依然是基於參照系的不同而推匯出來的。
但是倘若我們仔細想一想,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對於我們的日常生活能有多大的影響?這種影響幾乎是不存在的。這說明一個問題。
人類社會的發展並不是因為正確而向前發展的,而是因為有效才向前發展的。
我們對物質世界的簡單邏輯雖然並不一定是完全正確的,但卻是非常有效的。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龐大的空間裡,相對參照體系的變化是很小的。而且當這種變化對於每一個物質都是同步的話,那麼我們發現我們彼此之間的相對變化幾乎等於0。
我們這個世界,也正是按照這種等效的辦法才迅速的找到並制定了秩序、規則。
時間是因序而存在。這是時間的第1個存在要素。沒有時間觀念,我們無法同步,甚至無法約會,無法開會,無法登機。所以時間的第一要素是帶來了秩序。
社會體系中的許多混亂,眾多迷惑,不是因為沒有秩序的存在,而是因為沒有等效秩序從而無法形成有效秩序的存在。包括你的生活,你的人生,如果沒有有效秩序。你就會變得非常痛苦不堪,非常的疲倦和辛累。而時間是帶來秩序的第一要素。
因此,一個人的生活如何能找到簡單有效的邏輯關係才真正考驗一個人的智慧。
唯一性並不是正確的,但它帶來了秩序世界的效用和簡單。
當一個人一個社會為眾多的選擇而痛苦的時候。正是因為這種選擇不具有唯一性,所以這才是效率最低的選擇。
人類有多聰明就有多愚蠢。
5、宏觀世界與微觀世界的變數影響。
在宏觀世界的秩序裡,自然幾乎不影響每一種物質,或者每一種生物之間的彼此邏輯關係。
正常情況下,每年的春天大多數植物都會開花。每個人都會在白天工作,夜晚睡覺。
科學正是基於這一點,才創立並發現了科學的定律和規律。
但是在微觀世界的秩序裡,自然又毫無疑問的在影響每一個分子或者原子彼此之間的邏輯關係。
蝴蝶效應之所以被忽略,是因為它對整體而言所造成的影響,是微乎甚微的。但是在微觀的世界裡,自然對每一個原子或者分子的作用力影響會促成每一種物質和物種的相對改變。所以即便春天,大多數的物種都會開花。但是相同的物種所開的花不盡相同。
在微觀世界等效原理並不有效。
這是導致中醫與西醫產生分歧的一個至關原因。
西醫在探討疾病的時候,是往往忽略了自然這個參照系所起的作用的---只考慮人體本身的邏輯關係。而中醫對所有疾病的探討起源都在於自然這個參照系---必然考慮自然與人體之間的邏輯關係,邏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