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嶺說史

    如果明代不是大一統王朝,那前面的宋朝是什麼呢?

    明朝是繼漢唐之後的黃金時期。無漢之外戚、唐之藩鎮、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清朝康熙皇帝對明太祖評價為“治隆唐宋”,《明史》評價明成祖為“遠邁漢唐”。

    就像現在所說的秦漢隋唐,宋元明清,這樣列舉主要是因為這些王朝大基本都是統治中國當時的中原地區的政權。

    我們來看明朝的統治範圍明代疆域囊括漢地,明初東北抵日本海、外興安嶺,後縮為遼河流域;北達陰山,後撤至明長城;西至新疆哈密,後退守嘉峪關;西南臨孟加拉灣,後折回約今雲南境;並在青藏地區設有羈縻衛所,還曾收復安南。

    就是最差的時候都還有兩京十三省,擁有燕雲十六州以及雲貴川地區。

    這樣的疆域怎麼不是大一統王朝。

  • 2 # 心向青山

    《漢書·王吉傳》中寫到:

    《春秋》所以大一統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

    大,是重視、尊重的意思;

    一統,是指天下諸侯皆統繫於周天子。

    所以,“大一統”並非簡單的完成“大統一”,也不只是單純就地域統一。大一統更多的是指在國家政治、經濟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

    中國的大一統理念形成於春秋時期,由秦始皇奠基,漢武帝完成。

    秦始皇從地域和制度方面開創了大一統,漢武帝則從思想和經濟上完成了大一統。

    因此,所謂大一統,簡單的說就是完成了東亞華夷體系的重建,這一王朝的皇帝被視為天下共主。

    當我們清楚大一統的含義之後,明朝是否是大一統王朝便很清楚了。

    《明史·志第十六》中記載:

    計明初封略,東起北韓,西據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自成祖棄大寧,徙東勝,宣宗遷開平於獨石,世宗時復棄哈密、河套,則東起遼海,西至嘉峪,南至瓊、崖,北抵雲、朔,東西萬餘里,南北萬里。其聲教所訖,歲時納贄,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羈屬者,不在此數。嗚呼盛矣!

    明朝不僅恢復了華夏故土,在域內實行整齊劃一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而且四夷賓服,是一個標準的大一統王朝。

  • 3 # 歷史課課代表

    個人認為曾經立足於過天下的朝代就完全可以稱得上為“大一統朝代”,中國自古便經歷過南北朝分裂、五胡十六國割據、還有唐末宋初、五代十國這些戰火紛飛、多國並立的時代,也有秦、漢、宋、元明清等這樣大一統的時代。要想了解明朝究竟是不是大一統的一個朝代,那我們勢必要先知道,何為“大一統”?只是簡簡單單所指的是地域遼闊嗎?如果僅僅以此來定義“大一統”的話,那麼未免顯得太過一棒子打死了……

    “大一統”從奴隸時期的夏朝建立,基本上這個觀念已經在天下臣民腦海中具備了雛形,但是隨著公元前221年大一統的秦朝建立,這個“大一統”的觀念便被重新再賦以定義。我腦海中所慣之以常的一個名字短語“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就是指“大一統”,但其實我的這種認知也是較為侷限的。“大一統”不單單指多民族的聯合一統,還有地域領土的重歸一統、經濟制度的統一,乃至思想觀念和宗教信仰的統一。如果按照如此全面之標準的話,那麼恐怕朱元璋所建立的明朝,也只能姑且稱為真正意義上的“南明”或者“南朝”了,為何產生如此之說法呢?

    其一:元朝雖滅,但北元尚存,“大元”國號用到清朝

    其實我認為明朝之所以不被稱為是“大一統王朝”,北元的存在是根本原因。雖然說明朝於1368年被朱元璋所一手建立,但是當時元大都尚存,只不過後來被明朝大將徐達北伐攻佔,並且將元朝餘孽——北元勢力,趕往至如今的內外蒙古地區。北元之殘存,一直延續到了明末清初,正是由於北元之尚存,後世人才有了明朝“不是大一統王朝”的疑惑。

    為何如此講呢,難道前朝歷代都沒有過這種情況嗎?說句實話,翻翻史書,還真沒有,秦朝、漢朝、唐朝,此三朝代可以說是最為鼎盛之朝代了吧,倒是這三個朝代都沒有在下轄疆域中,出現過“敗軍之國,雖敗國名猶存”之先例,而北元恰恰就是如此奇葩,殘存幾百年,表面上臣服明朝,其實實質上一直在對明朝虎視眈眈。“恢復大元,光復蒙古”的野心一直都有。而“大元”國號的遺留,一直持續到了後金的建立,最終在努爾哈赤的鐵蹄之下,灰飛煙滅。

    其二:難道“明承元制”也是錯誤?

    其實我本人並不贊同這一點,因為歷朝歷代基本上都無一例外地在有選擇性地繼承了前朝的治國理政之經驗和教訓。但是有人卻說,元朝為少數民族之蒙古所建,在元朝建立之時,曾經對宋朝體制多有廢除,不予採納,因而都是一些獨創之盛舉。而明朝的建立,伴隨著吸收元朝的經驗而建立,甚至有人還拿出了朱元璋曾經說過要“尊敬元朝”一類的話來作為理論支撐,但是朱元璋口中所說之“尊敬元朝”則是為了更好地鞏固明朝統治。

    綜上所述,我之所以稱明朝為大一統王朝,因為明朝無論從經濟、文化、宗教信仰、民族統一、版圖來說,都可稱之為大一統的王朝。

  • 4 # 電視劇裡看歷史

    不管從國力,領土還是海外影響力任何一方面來說,明朝都是當之無愧的大一統王朝

    何謂大一統王朝,按照史書的標準,只要領土包括了始皇帝一統天下時所覆蓋的傳統中原漢地,即“東南皆至海,西到西藏甘薯,北到長城”這樣的領土範圍,都可以被稱為大一統王朝。從這個角度來說,明朝那高達997萬平方公里,極盛時期包括遼東,哈密和西藏在內的領土是完全符合要求的。更不用說明朝收回了在五代時期脫離中原王朝的幽雲十六州,這一點連宋朝都沒有做到

    當然大一統是不只是地理上的,也是文化上的

    從文化上來看,是否是大一統王朝的標準是這個王朝能否獨佔“中國”一詞的控制權,舉個例子,宋朝時期,北方有遼國,西方有西夏吐蕃,南方有大理,在中國大地上其實北宋並不是獨一無二的中國,因為遼國也自認為是中國代表,所以某種意義上來看,宋朝不是大一統,但是明朝肯定是的

  • 5 # 北疆同心聊歷史

    試回答本題:大一統的標準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伴隨著歷史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演進的。從疆域和文化的角度來淺析本題,似乎可以得出下述結果。

    依照夏、商的疆域來看,其實際控制區並不太大,王朝有效統治區域也很有限。夏、商對於其勢力一時無法著實控制的區域,多是實行羈靡統治的。

    而到了周朝時,由於實行了分封諸侯,屏衛周邦的制度,使得周朝的疆域比之夏、商時期有了極大的拓展。但是同時也埋下了以後諸侯做大,各自為政的隱患。所以周朝並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王朝,而只是一個有著名義上的天下共主的“聯邦”似的王朝。

    只有到了秦國統一了天下以後,秦朝大力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等措施,才使得天下初步形成了一個整體。秦朝的中央集權的嘗試,是整個中國走向大一統的開端。也因此此時的中國,才真正走上了政治、經濟、文化等項加速融合的大一統之路。

    秦以後的歷代王朝,雖然有強有弱,但是都無不把開疆拓土、推廣中原文化,視做王朝正統的標準。也因此幾乎所有的能夠被傳統中原農耕文明所函蓋的區域,都已經被納入到了中原王朝的統治範圍之下。至少到唐朝時,中原王朝的拓展達到了一個頂峰。許多主動或被迫臣服於唐朝的部族,都或多或少的接受了先進的中原文化,被納入到了中原王朝的統治秩序之下。

    兩宋王朝雖然黯弱無能,但也基本上保留或曾經保留住了中原王朝的傳統核心統治區域。而與北宋並立的遼、夏、大理諸國,也都受到了中原文化的輻射,故在統治制度上也具有中原王朝的影子。因而國雖有別,而文化則有某些趨同性。

    當蒙古帝國崛起之後,橫掃了幾乎所有周邊鄰國,將他們逐一兼併,納入到了自己的統治秩序之下。而且在元朝時,也首次將青藏高原納入到了版圖之中,而此時也是中原王朝的疆域最為遼闊的時期。

    元朝衰落以後,明朝趁勢而起。明朝也部份繼承了元朝的統治區域,可以對青藏高原以及東北地區實行羈靡統治。因此明朝的疆域也基本上達到了,除唐、元以外中原王朝所能控制的最大範圍。由此可見明朝當然也是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之一。

    當然我們不能因為清朝的版圖之遼闊,就說明朝的控制區域狹小,並認為明朝不是大一統王朝。清朝對於當代中國之最大貢獻,就是實控了青藏高原以及西域、內外蒙古、寶島等地,並且東北地區也在此時成為了整個中華所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清朝能夠將版圖拓展到極點,也是由於客觀環境有利,以及統治階層的開拓進取精神,共同造就的。而這個優勢是明朝所不具備的,也是堅持片面農耕經濟的明朝,所無力爭取的。

    綜上:任何王朝是否具備大一統王朝的資格,是要依據其當時所處的客觀環境是否有利,而且統治階層是否有開拓進取之精神,來共同決定的。因此客觀講:明朝基本上控制了歷代中原王朝的傳統統治區域,故自然也是大一統王朝。

  • 6 # 騰飛154187914

    明朝當然是大一統王朝,只是它夾在元清兩個中國歷史上前兩名的王朝中間比較尷尬,對前朝不能完全取代元朝的所有區域,後又被清朝完全覆蓋,淪落成了清朝取代的多個政權的其中一個,不過這並不影響明朝是大一統王朝的地位,畢竟如果以元清為標準,中國歷史上除了唐朝就沒有統一王朝,這顯然對明朝並不公平。

  • 7 # 資訊編輯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過大統一的時代,也經過了分裂的時期,而明朝對於我們來說是並不陌生的,畢竟明朝是在唐朝之後的一個完全有漢人統治的一個王朝,但是在中國的歷史上明朝是一個統一的王朝,但是同時要是按照另外的一個標準算的話,那麼明朝就不能算是一個統一的王朝了,而它只能被稱為是南朝,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呢?首先我們要知道明朝是在元朝之後出現的一個朝代,而元朝滅亡的時間是在公元1368年,但是就算是朱元璋最終建立了明朝。

    但是當時元朝的皇帝並沒有戰死也並沒有被朱元璋所俘虜,而是他們一路跑到了商都也就是現在的內蒙古錫林郭勒這個地方,而逃出來的袁徽宗也依舊是統治者內外蒙古跟東北、青海乃至於北韓等地。而這個時候的元順皇帝也依舊是保持著之前的國號大元的,而後來元昭宗繼承了皇位並且他為了復興元代於是將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玄光,而在他的帶領下也是多次打敗了明朝計程車兵。

  • 8 # bugdog

    不能用領土大小來作為衡量標準。秦朝領土可小的多。我們說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那依照這個標準明朝應該說是絕對大一統的。

    認為明朝不是大一統的主要觀點,就是說明朝沒有推翻元朝而只是將其趕出中原。一統和驅趕明顯就是兩碼事兒,它們之間沒有絕對關聯和邏輯。如何就作為論據了,也是故意裝睡。

    我們如果發散思維,明朝不是大一統。那外蒙古永遠獨立出去,當今中國也永遠無法實現大一統。那就要犯政治錯誤。大一統到底要一統什麼,這個賓語不補全,不解釋好,那就永遠也說不清。

  • 9 # 黑白文史mcn

    在說這個問題時,我們一起先來看看什麼叫大一統?

    早在先秦時期,由孔子首倡的“大一統”思想描繪了國家昌盛、人民幸福的理想狀態,包括版圖統一、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等要素,其首要途徑就是實現中國疆域版圖的統一。與中國歷史發展相伴相隨的“大一統”理念,無論是人文範圍還是地理範圍都是不斷擴充套件的。“大一統”的人文範圍包括以漢族為主體的眾多兄弟民族,在今天統稱為“中華民族”,其地理範圍在歷史上是指秦漢唐元明清歷代“大一統”王朝的本土疆界,在今天是指按通行的國際法中國所管轄的所有主權領土。“大一統”理念植根於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中,深刻影響了幾千年來華人對國家命運的思考,不僅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也是我們評價歷史人物的一個重要標準。

    中國是最早對庫頁島行使主權的國家:

    明朝軍隊於1411年遠征庫頁島,向當地土著頒發印綬,並於黑龍江口的南北地區和庫頁島設立四座衛,即奴兒干衛、兀的河衛、囊哈兒衛、波羅河衛。

    日人鳥居龍藏也到此地考察過,發現了奴兒干都司遺址展明代瓷器(見《奴兒干都司考》,《燕京學報》第三十四期)。

    奴兒干都司設有都指揮,都指揮是康旺、僉事王肇州,二人原來都是遼東鎮東寧衛的人員。

    都司下設有三百八十四衛,據黎敬文的《明代東北疆域考》(見《考古學報》1976年1期),目前已能指出的衛所有斡難河以東,嫩江以西,包括呼倫貝爾和黑龍江南北地區。當時在這個地區遊獵的大多靼部落,明代有時也混稱為“女真野人”或“野人”,這個地區設立的衛有十四衛所,即堅河衛、海剌兒千戶所、只兒蠻衛、斡難河衛、古賁河千戶所(古賁河衛)、卜魯丹河衛、木河衛、塔哈衛、木裡吉衛、阿倫衛、阿真同真衛、額克衛、出萬山衛。

    從精奇里江到黑龍江與松花江交匯地方有有五座衛(在黑龍江東北岸),即脫木河衛、土魯亭山衛、阿剌山衛、古裡河衛、脫木衛。

    黑龍江以東直到黑、松兩江匯合處,計有九衛,其中七衛在黑龍江以北,二衛在黑龍江以南。即可令河衛、木魯罕衛、哈剌察衛、蜀河衛、兀剌衛、弗河衛、扎肥河衛、考郎兀衛。

    明朝前期的疆域,特別是永樂大帝在位時期的全盛面積大約是1300多萬平方公里。

    我們必須看到,明朝的這些疆域中,地域面積最大的中國東北及現俄羅斯遠東地區,永樂皇帝在位全盛時期,貝加爾湖地區的布里亞特蒙古部落吏屬於奴爾幹都司管轄,所以,那時候西伯利亞勒那河以東地區都是明朝疆域。青藏地區(包括不丹,克什米爾等),新疆哈密地區。分屬於奴爾幹都司、烏斯藏都司、西番五王府駐地和新疆哈密衛等。明朝的行政區還有兩京十三布政使司。兩京即京師(北京)、南都(南京),十三個布政使司是指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江西、湖廣、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

    有人說,東北原來不屬於明朝不屬於中國,是滿清入主中原給中國帶來的陪嫁。這種說法相當錯誤!明朝前期在打敗、招降了元朝太師哈納出後,繼承了元朝在東北的領土和統治權(包括現在俄羅斯遠東地區)。到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約200年間,東北一直是明朝的疆域,努爾哈赤的父祖及其本人都曾經是明朝任命的地方官吏。東北是在努爾哈赤起兵造反後才與明朝脫幅的。

    從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開始,明朝東北地區(包括現今中國東北和俄羅斯遠東地區)才與明朝脫幅了。另外,內蒙、新疆哈密地區、青海和甘肅部分地區、緬甸的許多地方也逐漸脫離明朝中央政府。可是明末的疆域還是比清末被八國聯軍宰割後的疆域要大。

    紛紛來到大明的朝廷上,說這種盛況“蓋兼漢唐而有之”,說漢朝、唐朝的盛明朝都有。“百王所莫並也”,說歷史上沒有哪一個皇帝能比得上他的。

    嚮明朝稱臣納貢的附屬國有:朝鮮、日本、安南(今越南)、硫球以及占城國、暹羅國、爪哇國、浡泥國。鄭和下西洋時期的有呂宋、蘇祿、合貓裹(貓裹務)、美洛居、婆羅(汶萊)、古麻剌朗、馮嘉施蘭、真臘、碟裡、日羅夏治、舊港、滿剌加、蘇門答剌、須文達那、三佛齊、柔佛、文朗馬神、地悶、西洋瑣裡、瑣裡、覽邦淡巴、百花、彭亨、那孤兒、黎伐、南渤利、阿魯、古裡、柯枝、小葛蘭、大葛蘭、錫蘭山、榜葛剌、沼納樸兒、祖法兒、木骨都束、不剌哇、竹步、阿丹、剌撒、麻林、忽魯謨斯、溜山比剌、孫剌南巫裡、加異勒、甘巴里、急蘭丹、沙裡灣泥、底裡、千里達、失剌比、古裡班卒、剌泥夏剌比、奇剌泥、窟察泥、舍剌齊、彭加那、八可意、烏沙剌踢、坎巴、阿哇、白葛達、黑葛達等國分別朝貢。

    所以我認為明朝可以稱的上大一統的國家,個人觀點,非喜勿噴!!!

    有更多精彩回答,如:胡雪巖臨死前說“白虎勿近”白虎是什麼?西遊記女兒國真的有嗎?青樓女子生活?日本“帝銀事件”?阿房宮有多大?“試婚格格”是什麼?等有趣的歷史問答?請關注@黑白史 ,帶你瞭解歷史的故事。

  • 10 # 經典守望者

    這個觀點是不正確的,明朝是實際意義上的大一統王朝,會出現這種分歧主要可以分為兩個原因第一是北元的概念問題,另一部分就是明朝和蒙古部落之間的關係問題。

    北元始末

    首先,北元的概念傳統說法是1402年鬼力赤殺坤帖木兒汗,為北元時期結束的時間(《明史·韃靼傳》)。 關於這個問題,蔡美彪先生和曹永年先生曾作過深入探討,認為“北元”應適用於脫古斯帖木兒敗亡而止,即1388年,此後大元國號已取消,仍稱蒙古。無論是1388年還是1402年,都是在明朝初期,當元朝末代皇帝逃出大都之後,事實上國家就已經實現了大一統。“大一統”一詞不是地理概念而是政治概念,該詞彙最早出現在

    《公羊傳·隱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 。”徐彥疏:“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統天下,令萬物無不一一皆奉之以為始,故言大一統也。”

    簡單來說就是王者承接全國法統,在此基礎上建立屬於自己的皇統,令天下奉行。一個國家的首都是國家法統的象徵,一旦逃離首都,法統就會虛懸,如果有人在此基礎上建立新的法統,那麼王朝之間的改朝換代就實現了。同樣的例子還有清代咸豐皇帝和後來的慈禧太后逃離北京,首都雖然被攻陷,但是洋人並沒有建立政權或者宣佈北京被某一國家吞併,在得到好處,簽訂條約後,他們就離開了首都,此時的清王朝就還是一個大一統王朝。而北元隨著元順帝的逃亡也變成了一個地方政權,國家的統治者變成了明朝。二十餘年後北元滅亡,從割據政權變成了部落勢力,稱“蒙古”,到這裡大明王朝就是完整的大一統王朝了。

    明朝和蒙古的關係

    此外,明朝和蒙古部落之間的關係是完全上對下的臣屬關係,而不是平等的外交關係。大明王朝對於蒙古部落的領袖一般封以王爵,永樂二十二年初,順寧王綽羅斯·馬哈木第一次同賢義王太平、安樂王把禿孛羅等人一起嚮明朝政府稱臣和選派使者駐紮大都城。這裡就很明顯的體現出了二者的關係和地位。雖然瓦剌和韃靼統治的地盤獨立自主,但是仍然屬於東亞朝貢體系之下,兩者既非兩國也不是兩朝,而是中央和地方之間的關係。比較有迷惑性的就是也先後來自稱“大元田盛大可汗,改年號曰添元元年。”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時的也先也只是自稱而不是皇帝,他的法統由他的出身血統就已經註定了。元代規定只有黃金家族的人才可以繼承皇位。所以,也先只不過是僭位稱汗,充其量也只是和唐代突厥的頡利,薛延陀的夷男相類似。這也是中方歷代的底線,可以稱可汗、單于、王、但就是不能稱皇帝。

    綜上可知,明代時期雖然先有北元后有蒙古,但是都不影響明朝大一統的法理型地位。明朝依舊是一個大一統王朝。

  • 11 # 宇通電影天堂

    明朝(1368-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傳十二世,歷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 12 # 半杯

    木有的事

    以今天的中國概念來看,統一過全中國的只有清朝和元朝,連民國和本朝都還沒有完成統一,

    明朝國土大部分時間龜縮在長城以南18行省,東北只擁有遼東半島和山海關一帶;內外東北的努爾幹都司只存在了短短的幾十年就被明朝放棄;大西北明朝統治最遠達到哈密,但哈密衛也只存在了短短几十年就被明朝放棄,明朝力量退守嘉峪關;長城以北的河套、內外蒙古在明朝的國境邊防線長城以北;青海西藏明朝只是透過冊封各派名義上的統治,實際統治根本就沒有,更談不上對上述兩地用武力攻入,根本就沒有明王朝的一兵一卒進入,也從來沒有真正有效管理過;臺灣也不屬於明朝的版圖。

    明朝是否統一中國?

    以現代中國版圖史來看明朝充其量是當時的一箇中國地方割據政權而已,根本談不上是什麼大一統政權:明朝國土大部分時間龜縮在長城以南18行省,東北只擁有遼東半島和山海關一帶;內外東北的努爾幹都司只存在了短短的幾十年就被明朝放棄;大西北明朝統治最遠達到哈密,但哈密衛也只存在了短短几十年就被明朝放棄,明朝力量退守嘉峪關;長城以北的河套、內外蒙古在明朝的國境邊防線長城以北;青海西藏明朝只是透過冊封各派名義上的統治,實際統治根本就沒有,更談不上對上述兩地用武力攻入,根本就沒有明王朝的一兵一卒進入,也從來沒有真正有效管理過;臺灣也不屬於明朝的版圖。

    統一中國最久的朝代

    明朝實際上是中國自秦代以來,未間斷統一中國時間最長的朝代。   明朝(1368年—1683年)是中國歷史上的朝代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王朝。

    不過明朝沒有割地賠款屈服過

    確實是有氣節,但是氣節不能當飯吃

    明朝到了後期領土並不是萎縮得厲害,只有滿清在東北,對明朝的東北所屬的領土進行割據。

    西藏、蒙古 , 在明朝時期,並不是明朝的領土

    領土的概念就是行使排他的管轄權,簡而言之就是說要有行政權和駐軍權,而明朝對西藏、蒙古,這兩個權利都沒有,所以不是明朝的領土。

    西藏、蒙古一直是獨立狀態,而這兩地,屬於中原王朝的時代只有元朝和清朝。

    明朝的西北部疆域只到了陝西、陝西、甘肅一代,參見九邊

    九邊,又稱九鎮,是中國明朝弘治年間在北部邊境沿長城防線陸續設立的九個軍事重鎮,分別是遼東鎮、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太原鎮(也稱山西鎮或三關鎮)、延綏鎮(也稱榆林鎮)、寧夏鎮、固原鎮(也稱陝西鎮)、甘肅鎮

  • 13 # 頂級詩風96

    大一統的概念不是絕對的統一。筆者認為:以朱家王朝大明朝自己修史可以認為實現了大一統。而從後世史學家看還有韃靼和西部各部尚未一統,因而又不能說是大一統。

  • 14 # 漢水長流

    一個王朝是否為大一統,有二個標準,一是統治的版圖,明強盛時達到一千三百多萬平方公里,這還不包括相當於此數的海洋麵積。二是文化,明對華夏民族有再造之功,這是史學界的共識。想想這麼大的國家,沒有一個分佈寬而廣統治區域全覆蓋的主體民族是多麼的可怕?所以明是大一統王朝,其觀點的正確性是不容懷疑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相見時難別亦難……的全詩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