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飛海

    首先這個問題誇大魏忠賢的歷史作用。

    就明朝後期那個爛攤子,別說是魏忠賢不死,就是朱元璋再生,恐怕也是無力迴天。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如果魏忠賢不死!明朝,政治舊的平衡就不會被打破。當時所謂的朋黨之爭。魏忠賢是其中一方最重要的政治力量。如果說魏忠賢不死的話,那麼兩方勢力實力均衡的情況下。崇禎皇帝就不會變成一個孤家寡人。崇禎皇帝就能成為一個左右朝局的中心。那麼他的一些主張就會能夠得到貫徹實施。對挽救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會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雖然這種作用並不大。

    明朝後期,皇帝居然連出徵的,軍費就無法籌措。這充分說明了,如果朝中勢力一方獨大的話,皇帝就會被架空。皇帝就會相應的失去,話語權。

    明朝的衰弱滅亡,是有其歷史規律決定。明朝後期,各種社會矛盾已經累積到了,不得不爆發的地步。再加上天災人禍。可以說是官逼民反。大明王朝已經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非人力所能挽救。

    任何一個王朝的歷史,都不是一個人或者某幾個人書寫的。歷史,是由所有參與歷史的人書寫的。當天要大勢所趨的時候。只能是順勢而為,任何無視歷史的人都會被歷史所碾碎。

    明朝並不特殊。明朝是中國封建王朝中的一個。所以它也受歷史興亡的左右。

  • 2 # 愛為

    魏忠賢后記應該是勝利的文人寫的吧!可靠性,可信度各位大佬自己腦補。

    1 ,魏忠賢能出人頭地,不是個傻子吧?大家都是明白人,魏忠賢巴結大領導(天啟)為國家增加稅收,得罪了幾乎整個官紳階層,唯獨沒給屁民加賦。史上這樣乾的基本都是文人,可敬的,青史留名的——商鞅,王安石等等。對了最近的就是大明最牛❌❌的張居正,搞了一個一條鞭法。最後是萬曆帝恨的鞭屍他,我就想問問誰在老大耳邊,戳的這個頭,挑唆的恨。怎麼說也是相父不是。

    2 魏忠賢貪得無厭,欺壓百官,弄得是大明天下是烏煙瘴氣,民不聊生,號稱九千歲。卻沒有良田萬畝,龐大的家族群,華人對土地的貪婪和慾望,可參照范進中舉。一群乾兒子幹孫子——文人居多,多少進士出身的,咱就不一一列舉了。也沒被稱為華亭啊,松江啊……就是清末老袁都是項城啊。明朝的貪官多少家產再不說,大家可以看看正義的徐階徐首輔家的財產,徐首輔可是清官中清官啊。更不要說嚴嵩嚴閣老了。

    3 天啟從小就是當太子培養的,受的是帝王教育,崇禎也就是遇見個好大哥,好嫂子要不以明朝的慣例是應該當( ) 養吧!括號裡面自己腦補,16歲臨危受命,三下五去二搞死魏忠賢,英明神武,完了……真的是完了,以後就是敗筆百出,再也沒有英明一次,神武一回。明末多少非東林黨人能堪大用的,就是東林的孫老大人也……不說是能力纜狂瀾,最少也能守土固防吧,結果呢?別的不說,首輔都能是走馬燈啊!

    4 其實說簡單粗暴點,就是崇禎臨危受命,沒有大局觀,沒有帝王之霸氣,平衡之術差點,加上被一群士族代表灌輸的是風聲雨聲讀書聲,這些理想化學說,讓一個比較容易衝動,而又有正義感爆棚的年輕人……做出了他認為可以媲美秦皇漢武的事,最後為了面子一次又一次的被這個集團欺騙,甚至是出賣(參照袁崇煥的五年平遼,結果舉全國之力,到頭來讓野豬皮的兒子兵臨城下。)到最後發現身邊沒有一個可以信任之人,從而耗盡了大明最後一點體力……更可悲的是煤山自盡之後,京城的文人大臣們在李闖面前,表現出來清正廉明。那大把的銀子嘩嘩的都捐獻出來了!

  • 3 # 錦翼

    不要神話一個太監了。

    說這種話的人一般的理由就是:你看魏忠賢的時候沒有黨爭,所有文人都被壓得死死地,要麼來跪舔,要麼滾蛋。再則魏忠賢善於理財,為國家聚斂財務,不像到了崇禎的時候,國家窮到了沒有錢的份上。

    關於沒有黨爭。不能說黨爭不好,就以為魏忠賢厲害。魏忠賢那個時代不是沒有黨爭,是他壓制了所有聲音,萬馬齊喑而已。他派出的東廠太監,特務遍地,對魏忠賢稍有不遜,立刻就是下獄,輕則遭受暴打,重則慘死。這叫什麼能力,這叫唯我獨尊,這是恐怖統治。天下人民對他不滿由來已久,《蘇州五人墓》裡記載的事可以參考。

    第二他會理財。呸,他會搜刮是真的,他搜刮來的錢財飽以私囊。

    這麼一個殘疾加文盲,他會什麼,他所擅長的就是仗著權勢,打擊異己,禍害天下。

    崇禎的時候之所以沒錢,是因為當時 內有層出不窮的農民起義,,外有金華人的虎視眈眈。

    崇禎皇帝自己又剛愎自用 ,再加上顢頇的東林當 國家一步步走到了煤山。

    可還試想一下,如果魏忠賢還活著,他又能做什麼呢?

    他在最寵信的時候,也沒見到他拿出什麼大的治國方針,這時候他估計更是一通瞎指揮吧 ,勝利了,功勞是他,失敗了,責任是大家的

  • 4 # 我高健

    應該說魏忠賢不死 大明不一定滅亡

    魏忠賢不僅僅是一個人 是一個團隊 一個體系 一個完善的行政組織 他這個組織閹黨絕對的忠於皇權 也是皇權的一種輻射

    兵馬未動 糧草先行 打仗打的其實是錢 不是其它 魏忠賢如果在 在緊要關頭 他是完全可以想盡辦法收集錢財的 是真正的不擇手段可以搞到銀子的 不像那些書生滿口仁義道德 關鍵時刻屁用沒有 哭著死去活來的湊不上錢 最後便宜了李自成 皇上那時候是好皇上 整日裡可謂是兢兢業業 奈何當時的大明已經是千瘡百孔了 魏忠賢不死 算是一劑良藥 能不能救的活 就不是我等可以預見的了

  • 5 # 璽言春秋

    現在有一種普遍的說法就是‘忠賢不死,大明不滅’。其實這句話是源自《明史·熹宗本紀》‘乙巳,召見閣部、科道諸臣於乾清宮,諭以魏忠賢、王體乾忠貞可計大事。’,就是說在熹宗自知時日無多後,於乾清宮召見朝中大臣,然後告訴他們魏忠賢和王體乾非常忠誠可靠,可以擔當大任。若要明白這句話的意思?那我們就得先看看在明朝的朝堂之中,宦官這一特殊的政治存在是怎樣登上明朝的政治角鬥場的?

    自明太祖朱元璋採取一些列措施鞏固皇權後,明朝的皇權和集權制可以說發展到了我們古代社會的一個巔峰。好處就是由皇權穩固帶來的王朝長時間的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壞處就是朝堂的三角穩定狀態被打破,圍繞朝堂的爭鬥會相對激烈以及皇權容易被孤立而成為京師一地之天子。

    如果我們把古代王朝比作是一個大公司的話,那麼太祖朱元璋的努力就相當於把大到專案審批、人事任免、資金往來、小到清潔衛生、曲別針,訂書機的採購等大小事項的最終決策權全都收歸到皇帝這個公司董事長手中。那麼剩下的各部門經理(六部大臣),各級辦事員工(朝廷下邊的各級官員)所能分到的公司利益的這塊大蛋糕就少之又少。因此所帶來的董事長和下邊各級人員關於這塊大蛋糕的重新分配就會產生比之前更加激烈的鬥爭。應該說朱元璋也是考慮到後繼者們會出現壓不住陣的情況,所以就在各部門埋了釘子(六科給事中),只不過很快他們就叛變了。本來董事長還有以前一起創業的開國元勳和靖難功臣這些參股董事們的幫忙來一起守衛這塊大蛋糕,可是隨著土木之變這些董事們的勢力被一掃而空,公司董事長在守護這塊大蛋糕的時候就會越來越吃力。所以後來的董事長們就就開始找幫手了。我把簽字筆和印章給你(宦官勢力),以後公司的大小事務沒有你的簽字蓋章不行,但是你得幫我、得聽我的,然後我會讓你參與到公司保安(京營和廠衛)的管理工作中;之後又找到了以前董事們的後代,我讓你們管公司的保安,你們也來幫我。所以說有明一代,宦官勢力更多的是以一種皇權幫手的角色存在的。

    可是到了嘉靖二十九年,趁著京營改制,朝臣們終於獲得了公司保安的控制權(除了廠衛),皇帝再也護不住公司的這塊大蛋糕了!這也算是後來萬曆無奈消極抗爭的一個原因所在。然後時間到了天啟時期,這位既無根基又年紀輕輕,更沒萬曆和嘉靖那種智慧跟手段的新任董事長,面對已經擰成一股繩的底下各部門(在朝東林諸臣),只得將魏忠賢精心打扮一番後粉墨登場。所以看到這裡我們應該也能明白,魏忠賢就是熹宗為了自保的一種無奈的選擇。但是我也可以很清楚的告訴大家,即使熹宗一直在位,魏忠賢也逃不過劉瑾的命運。當他完成護衛皇權、彈壓百官、朝廷收入開源的歷史使命或者說熹宗跟下邊朝臣的爭鬥達到一個難以調和的臨界之時,魏忠賢必然會成為替熹宗擋刀的犧牲品。

    那麼是不是魏忠賢的存在就一定能挽救大明的滅亡?當然不是,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說過。給魏忠賢修生祠使得下邊的各極人員藉機耗盡了帝國的公藏私用,這是造成崇禎時期財政困難的罪魁;而魏忠賢買賣各部門的人選又加速了明末各級分支部門的混亂。這兩點才是熹宗跟魏忠賢應該負的責任!

    再回到開頭熹宗所說的‘忠賢可計大事’,並不是說一定要崇禎繼續重用魏忠賢。而是告訴崇禎,需要一個類似魏忠賢這樣的人來幫助他。幫助他鞏固皇權、彈壓百官,開源朝廷收入,這樣一來就能有更大的精力處理內外事務,防止激起更大的義軍。然後崇禎就可能避免雖然兢兢業業,但還是自縊於煤山的下場。只可惜,崇禎根本就沒明白哥哥的良苦用心。

  • 6 # 坐古談今

    能說出這種話的人屬於典型不學無術觀點。閹黨並非只有太監、閹人,也包括投靠太監的文武官員的一個政治集團。同時,閹人大部分都有兄弟,所以閹人後人也是指家族後代。本文從內帑入賬角度專門說說,閹黨能徵稅這個謬論。

    (1)閹黨收的稅都做了什麼

    閹黨能收什麼稅?在“如何評價天啟皇帝,與崇禎相比如何”這一問題中,我們談了天啟在“王恭廠大爆炸”中才掏了1萬兩用於救災,卻用300萬兩內帑蓋我們通常說的金鑾殿。由此,我們就可以得出:就算閹黨、太監們能徵來稅(他們徵稅本身就不符合規矩),那麼,稅收的花費主要去了哪裡?

    (2)閹黨收的稅進入內帑,閹黨能收稅主要根據是萬曆時期的稅監,那麼,稅監到底收了多少稅?

    從萬曆二十五年至三十四年,礦稅監收稅進入內庫,共計白銀569萬1797兩,黃金1萬2044兩。王天有先生根據《定陵注略》《萬曆邸鈔》統計。比《明史·食貨志》的統計數字多了一倍。《明史》記載為“幾及三百萬兩”。

    但收稅結果是什麼呢?萬曆三十年九月戶部上報了加稅的結果。河西務關,之前布店160多家,現在30多家;臨清關,之前流轉商38人現在只有2人,緞店32家現在11家,布店73家現在32家;遼左所有布商關門;淮安等關彙報各地商人已經不來了。

    中小商人已經進入窒息狀態。由此,我們才會看到天啟年間爆發了眾多的市民起義。

    稅監被收稅的物件主要是中小商人,但最有錢、最能偷稅漏稅的皇商、官商、走私商的稅卻不敢收、收不上來。畢竟層次越高避稅的手段越多。最終,中小商人成為稅賦的承受者。

    (3)宦官收稅導致的問題非常嚴重

    同樣,十年收了三百萬到六百萬的稅,平均每年三到六十萬兩,從全國範圍內並不多。但是你要看到當時的社會背景。

    西班牙、日本已經對中國採取“禁銀”政策並嚴格執行,由此,晚明的經濟由嚴重的通貨膨脹變成通貨緊縮,對商業本來就是一大打擊。再加上,以鄭芝龍為代表的“走私海盜商”對外貿商的掠奪,更是成問題。

    但這些並非關鍵因素,關鍵因素是“太監在收稅過程中的貪腐問題”。每年三到六十萬量後面乘以幾倍那就看每個人了!

    下文我們談談皇帝的內帑的錢都是怎麼來的,以及怎麼花的。

  • 7 # 沙中土大溪水

    明亡是一定的,全給讓閹黨背鍋也是不全面的。文臣也是有問題的。

    《五人墓碑記》是小時候學的一篇明朝的有名的文章。按照中心思想的寫法就是:文章透過記述蘇州市民和惡勢力進行鬥爭的英勇事蹟,熱情歌頌了五位烈士至死不屈的英勇行為。表達了作者“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於社稷”的思想。五人墓碑記是張溥於崇禎元年(1628年)創作的一篇碑文,反應的是蘇州人民公元1626年反抗閹黨捉拿周順昌的事情。此距明亡1644年僅有有18年。

    此文是東林黨人復社的創始人張溥寫的,文學成就是比較高。但其寫的其中的事情就有可能與實際有出入。五人中除一人是周順昌的轎伕,據考證其他四人是把兄弟,本就替人背官司的人。儒家士大夫包括寫的文章和史書是有中心思想,目的是有關教化,正人倫;所以寫的文章事情可能是那麼回事,但結果和起因卻不是那麼一回事。如果相信史書和東林黨人寫的文章,就會陷入西宮娘娘和八王千歲的好人和壞人之爭。而不是去真實的瞭解一個王朝背後真實執行規律。

    其實,當時看似黨爭,但背後實際是經濟利益之爭。明朝中後期出項了所謂的“資本主義萌芽”,蘇州和以及其周圍的地區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但其實明朝並沒有工商稅之說,明初因有王安石變法的失敗,朱元璋開國時一切向著最落後的形式靠近,徵收賦稅以實物為主,而且一切賦稅以人丁稅和田賦為主。王安石也是在近代才被認為是正面角色,但在明清時期王安石一直是反面的的典型,北宋的滅亡被認為他要佔很大責任。王安石變法從我們現代人的角度看是向最先進的經濟靠近,以增加政府財政收入為目的,有現代意義的擴張性的財政的方向,簡單的說就是想以現代的企業制度來管理這個國家。王安石變法最主要的問題就是依靠官僚來管理一個所有權、經營權、使用權都不清晰的公司,只能是依靠行政命令的方式來經營,失敗也是必然。但王安石變法是中國在古典時期一次向現代意義上的經濟變革的嘗試,是有其積極意義的。

    但古人並沒有得出這樣的結論,明朝朱元璋認為王安石變法是與民爭利,是古往今來第一奸臣,故而反其道而行之。一切賦稅向最基礎的靠近,以田賦為主,宮廷用度以收入計算支出。為防止不夠用,特意設立了名目繁多的專門的民戶幹某項工作。比如燒磚有專門的磚戶,燒瓦有專門的瓦戶,製造兵器有專門的製造兵器的戶,關於這一點大家旅遊天壇時,可以在天壇的圍牆上看到磚上有燒這塊磚的磚戶的人名。

    說了這些就是想說明我們的朝代的歷史沿革下來的辦法和眼光,有著其時代侷限性也有著其努力。明朝中後期,經濟的發展已經遠遠超過了朱元璋的眼光,基本來說是上層建築已經不適應經濟基礎,這就是所謂資本主義萌芽。萬曆朝的張居正的一條鞭法就是為適應變化的一個小變革,也僅僅是吧賦稅由實物改為銀子罷了;張居正的考成法也就官員的績效考核,省的一群官僚天天混日子不幹正事。但就這也引起官僚的反彈,張居正一死,考成法也作廢了。

    萬曆以後不上朝也是對一群吵吵鬧鬧的官僚失去耐心,但其實萬曆國家大事依然是抓的很緊,比如說萬曆年間的三大徵,背後的經濟力量其實是江南的工商稅,這些名目其實是茶稅、礦稅等工商稅等效益好的工商稅。但大家一定不要誤會以為這些是政府收到的,和政府一點關係都沒有,這些稅是直接入“內務府”,徵收這些稅收的是皇帝派到各地的太監。所以萬曆朝的三大證等於用的是皇帝的私房錢。這樣看似萬曆皇帝聰明,直接繞過了百官,省的你們中間盤剝了。但這樣帶來的弊病是離心離德,反正你又錢,有事反正是你皇帝的和我無關。這就是後來崇禎想百官捐些銀子沒人搭理的道理,都以為皇宮裡銀子還多呢,不知道這會兒是真沒銀子了。為什麼崇禎沒銀子了呢?

    天啟朝重用魏忠賢的道理就是靠太監們在江南收工商稅,此時遼東的努爾哈和明朝交戰正厲害呢,當時的邊防和軍隊都是要錢的,雖是當時的黨爭的厲害,但多少還在維持著,關寧防線得以組建。

    崇禎朝魏忠賢倒臺後,東林黨等所謂士大夫們上臺了。東林黨背後是什麼?是江南士大夫,是江浙的財閥,是江南的工商業主。東林黨為了自己的利益,不讓皇帝收工商稅,說些“朝廷焉能與民爭利”之類的話。道理也說得過去,這些畢竟不是正路,反正沒進戶部。

    但如果實際按照明初的田賦稅的話,其實連官員工資都發不下去,而且這些稅因為是直接面向最基礎的農民收的,當時已經到了多收一點都可能會餓死人的地步了。但東林黨人、浙黨、楚黨等不管,只是一味的強調我們要清廉等等,但你們幹事啊!只是一味爭吵以掩蓋背後的利益,崇禎朝一口氣換了十多個內閣大學士和首輔,其實重要原因也是這班人不認真幹事。

    對此再說五人墓碑記,就明顯看出其東林黨人格局之低下。清朝入關的時候錢謙益家的錢連滿人都為之瞠目,為國盡忠?他嫌水涼。所以,萬曆十五年說世間也無張居正使我們這個(明)帝國步履蹣跚跌入深淵。

  • 8 # 少卿之見

    魏忠賢只是一個權利大的太監而已,不足以統領全國臣民挽大廈於將傾。明朝能不能抗住滿清和民眾的暴亂,關鍵在於崇禎。雖然東林黨尸位素餐,雖然崇禎沒有曠世之才,但是隻要崇禎活著,國家就是一個整體,就有可能守住半壁江山,甚至掃平天下。天子是國家行政的最高領導者,也是全民的精神領袖,所到之處千呼萬應。若在李自成距離京城300裡時,任用良將拒之;果斷遷都南京過渡,遷徙江北民眾往南渡江,調動北方軍隊斷後,南方軍隊接應。轉移完成後,對外沿江佈防,對內安撫流民官吏,重整經濟以資軍事民生。

    逃出生天,隔岸觀火,修生養息,合縱連橫,伺機而動,可安天下。

  • 9 # 正點歷史

    魏忠賢不死,大明不亡。我認為這是不全對,我覺得這樣說:魏忠賢不死,能一定程度延緩大明的滅亡。為什麼要這樣說呢?下面給大家分析分析。

    首先,魏忠賢是一個效忠於大明皇帝的太監,能代替皇帝行使很多權利,深的當時候皇帝的信任,把很多事都交給他處理。因此,慢慢地就形成了一個黨派“閹黨”。很多人認為“閹黨”,也就是一群太監。其實不是這樣的,“閹黨”主要是魏忠賢為首的一群人。因為魏忠賢可以替皇帝一個很大,所以很多高官就巴結他,為他效力。透過魏忠賢來實現自己的一些目的,比如剷除異己,升官發財等。從這裡就可以看出魏忠賢的實際能力其實並不是特別強,他的優勢在於他能替皇帝執行一些權力。

    其次,在慢慢形成“閹黨”勢力之後,魏忠賢被人吹捧起來了,於是宣稱“9千歲”。但是,魏忠賢卻知道一點,就是自己是皇帝的人,皇帝是大明的皇帝。因此,有了大明不滅,才會有自己的地位。因此,魏忠賢在搜刮貪汙斂財的時候,對於軍費支出非常支援,他知道,只有國家軍隊強,保證了國土安全,大明才會安全。因此對於軍隊的日常開支,軍費,補給都不會貪,甚至還很支援。因此魏忠賢在的時候,大明軍隊的實力是非常強悍的,在與外族交戰的時候,雖然依舊處於弱勢,但是還能取得一些勝利,並不想崇禎時期那樣癱瘓無能,手無縛雞之力。這是一個方面。

    最後,魏忠賢還知道一個道理,在國內不能太壓榨普通的老百姓。一是老百姓本來就很窮,也撈不到什麼油水。二是老百姓被壓榨太狠,會造反,造成社會動盪。因此他們的目標就是那些能拿得出錢,有權有勢的權貴豪紳。也就是東林黨羽。所以魏忠賢沒死的時候,壓榨斂財的物件都是他們,他們也只是一小部分人,同時又沒有壓榨的他們過不下去。因此雖然政局混亂不堪,但還能控制。

    崇禎一上臺,魏忠賢一死,閹黨被打壓殆盡。東林黨就起來了,東林黨都是一群權貴豪紳,對於軍隊的開支,自然就不傷心了,總不能拿自己的錢去吧,因此崇禎的國庫就空虛了。權貴豪紳斂財壓榨的物件總不能是自己吧,因此他們在朝廷做大之後,壓榨百姓,逼得太狠,於是農民軍起義就爆發了,社會就開始動盪了。而且這群人看似表面是支援崇禎,可是卻都是陽奉陰違的一群人。崇禎也無能為力。這也就是我認為魏忠賢不死,起碼能夠延緩大明滅亡的原因。魏忠賢是效忠於皇帝的人,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他也會不前餘力的保證大明能繼續下去。

  • 10 # 剛子聊歷史

    為什麼又說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會那麼快亡國呢?

    一:魏忠賢雖然大肆斂財,黨同伐異,但他很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道理。”大明最大的憂患來自後金,所以魏忠賢起用了一大批武將,比如孫承宗、袁崇煥、毛文龍等人,全力保障前方將士的後勤供給。

    二:雖然他迫害東林黨人是為了洩私憤,但東林黨人畢竟是文人,骨子裡對大明局勢的分析過於理想化了。後來東林黨人重新上臺後廢除了商業稅,把國家稅收轉嫁到百姓頭上,造成百姓苦不堪言,各地農民紛紛起義暴亂。對於邊關將士的後勤供給也大不如之前,還慫恿崇禎殺了能征善戰的三軍統帥袁崇煥,至此之後再也沒人能擋住後金的八旗兵了。

    魏忠賢的一些做法確實是出於自己享樂的考慮,但他清楚地知道首先得保著大明江山永固。而且他重用的武將也著實讓後金很頭疼。

    徵收商業稅,把國家的稅收放在了相對富裕的商人身上,減輕了農民的賦稅,農民能有口飯也不至於起兵暴亂。

    另一方面,魏忠賢確實幹了不少黨同伐異、霍亂朝綱的壞事,說他是大奸臣一點都不為過,但這個奸臣同時也保障了大明王朝,他若不死,至少明朝不會這麼快亡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可以在58什麼釋出房子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