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5
回覆列表
  • 1 # 逐夢星辰丶

    漢高祖劉邦準確的應該叫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沛縣人,也就是現在的江蘇徐州(項羽是宿遷的,兩位江蘇大哥互相錘),他從一介布衣,小小的泗水亭長,在秦末舉兵,追隨項羽的步伐,到封為漢中王,最後撕毀協定,擊敗項羽,問鼎天下,他的成功,雖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也有一定的必然性

    在劉邦成功的過程中,最居功至偉的其實不是後來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韓信,而是他忠實粉絲和老鄉的蕭何,應該說是在蕭何的輔佐下劉邦才能定鼎天下,大家都知道,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打仗,打的就是錢和糧食,只要有糧食,就是用持久戰,都能把對手拖死,縱觀劉邦的起兵,幾乎守城和保證後勤的都是蕭何,換句話說,即使沒有韓信,蕭何也能找一個和韓信類似的人,但是,劉邦如果沒有蕭何,那憑他自己的本事,是否能打贏就很玄了。

    說完了蕭何,還有一個張良,同為漢初三傑,張良對於劉邦的幫助就更顯得無私一些,張良不同於蕭何,蕭何在西漢成立以後,他就做了丞相,這就像一個投資人,投資一個風險股成功了。然後上市了,分紅,蕭何是一個敢賭的人,而張良不一樣,他曾經僱人錘過秦始皇的車,這是一個有志青年,更多的是為了天下太平,不讓秦皇荼毒蒼生,所以在西漢成立以後,他就撤退了,歸隱了。

    我之所以介紹前面兩個人,要說的就是劉邦的為人,大家都說他忘恩負義,愧對這些曾經幫助過他的人,但是我不以為然,在下竊以為,對於劉邦幫助最大的人,也是最早追隨他的人,像蕭何,張良等等,他並沒有殺,他殺的都是後來試圖質疑天下歸位一主,試影象諸侯對待周王一樣的人,所以,他拿起了屠刀,這是劉邦對於中央集權的執著,和秦始皇一樣,他們都是希望郡縣制而不是封國制,所以劉邦沒有忘恩負義,他還是一個有良心的人,他到最後也沒有廢了劉盈,說明在他的心裡,他還是承認呂后的助力的,也許他曾經不止一次的動搖過,但是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更何況他還沒有犯錯,對於呂后殺了韓信,很多人都覺得是劉邦背信棄義,我覺得這是一個負責的帝王該做的事,試問任何人一個人,坐在那個位置上,會對一個幫自己打下天下的人放心嗎,如果韓信像張良一樣,隱退了,我覺得劉邦還是會放過他的,其實劉邦是在想放過他和不想放過他之間猶豫,最後呂后幫他做了這件遺臭萬年的事,諸如彭越,韓信,英布,他們都是在地方做諸侯王的,所以,他們涼了,在中央的,像陳平,周勃都沒有死,所以,這是一個帝王的正常之事,換句話說,劉邦雖然殺了他們,但是他們也已經青史留名了,已經在漢王朝的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是劉邦給了他們舞臺,是劉邦成就了他們,身為一個國家的主人,本就應該雷厲風行,做事果斷,如果唯唯諾諾(如趙匡胤的燭影斧聲),到頭來讓那些功高震主的人有了機會,天下大亂,最後苦的還是老百姓,血流成河,每個政權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犧牲之上的,所以,對於劉邦,他是一個合格的帝王,也是一個有良心的人,應該說,這個股可以投

  • 2 # 蔡哥談

    歷史上漢高祖劉邦究競是個什麼樣的人,眾說紛雲,主要有褒貶有兩種看法。

    一類人認為,劉邦從小就是一個遊俠,不喜歡做農活,成天東遊西晃,按現在說法,劉邦青少年時代是一個地痞無賴,是一個小混混。到處騙吃騙喝。他這個人為人很狡詐,他父親劉太公為他在秦朝給他買了一個小官,泗水亭亭長,相當於現在一個村治保主任,後來,他在沛縣起義反秦,他以利為重,背心棄義,濫殺功臣。

    另一類人看法是褒獎漢高劉邦,手下人原意跟隨劉邦,說明劉邦人品很好,劉邦這個人和藹,大度。有仁愛之心。有一種責任感,體恤百姓,劉邦這個人不怕失敗。越失敗越戰越勇。最後戰勝了項羽。建立了大漢王朝。

    我認為,漢高祖劉邦這個人,文化不是很高,不會領兵,不會打仗,不會治理國家,但是劉邦有一種特殊才能,會識人,會用人,會籠絡人心,他有一種領袖氣質,各種人才,如會管理的蕭何,會謀略的張良,陳平,會帶兵打仗的韓信,樊噲,周勃,夏候嬰等許多將軍願意跟隨劉邦,足見劉邦還是有一定人挌力量,身上有一股強大氣場來引人,來為他打江山。

    劉邦這個人有很多缺點,但不怎討人厭,優點就是會識人,他是時勢造出來的英雄,從一個平民逆襲成為皇帝,中國歷史上只有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兩個人成功做了皇帝,劉邦建立了大漢王朝,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其它十幾次農民起義都失敗了。

    劉邦當上皇帝后,殺了幾個手握兵權異姓諸候王,雖然劉邦這個事做得不厚道,劉邦為防止叛亂,無可厚非。

  • 3 # 憶尋塵

    漢高祖劉邦,常被人說是地痞流氓的人,何以有命奪得江山,成為漢的始祖。多說劉邦無智無才,卻不曾想漢後的帝王子孫皆是以其為傲。

    劉邦素有大志

    談及劉邦,自然會想到與項羽做對比,有的人或者會認為劉邦比不上項羽,因為相比起來,項羽豪氣萬丈,而劉邦則更像一個小人物。

    可是面對一次秦始皇的出遊,他們的態度

    高祖常繇咸陽,縱觀,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秦始皇遊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這裡的劉邦從不曾計較自己的地位,而他心中有自己嚮往的大丈夫。而項羽有著國仇家恨,彼可取而代之更是有著他的自信。

    陳勝吳廣大澤起義,揭竿而起,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為人所知,而接著起義者卻不曾多,“斬了白蛇”提三尺劍的劉邦還揣著大志跟著起義了。

    劉邦善用人

    漢初有三傑,這個典故相信多有人知,劉邦識人,知蕭何善於治世,知韓信善於領兵,知張良決策千里,而項羽卻用不得范增。韓信可以說是劉邦識人最重要的體現,畢竟蕭何與張良並不曾依附於項羽,而無戰績的韓信卻被一眼相中。

    劉邦帝王之才

    都說劉邦冷血誅滅異姓王,可是不知哪個帝王不曾將異性封王作為威脅,李世民尚且還對功臣下手,趙匡胤還對將領用上杯酒釋兵權。為了鞏固皇權,誅殺異姓王又有什麼特殊的呢?可他沒有殺功臣,雍齒都可被封侯,在我看來,這可比李世民厚道多了。

    漢朝的成立與強大,劉邦做了很多,子孫爭氣,有了文景之治的發展,漢武主動出兵,解決了邊境地區常年的匈奴侵犯。但有何人能說這些是能超越劉邦的功勞?作為打下江山之人,劉邦做的已是千古一帝的做派。

    還記得大風歌嗎?劉邦若非布衣之身,何曾比王侯子弟差了去。

  • 4 # 小二影視文化

    劉邦年輕時是一個豁達大度不拘小節的人 ,劉邦也正時靠著這樣的處世為人為以後自己的帝業積累了資本,晚年的劉邦身居高位不勝其寒,逐漸變成了一個好猜疑的人,由於自己的愛猜疑也為自己留下了擅殺的惡名。

    早年的劉邦是個遊俠在信陵君門人張耳手下做事,所謂遊俠放現在就是混黑社會的混混,劉邦混了幾年黑道後積累了一定的人脈資源和社會經驗後就回老家沛縣混了個十里亭的亭長。劉亭長由於在沛縣黑白兩道都積累了豐富的人脈資源,所以劉亭長在沛縣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人。秦末天下大亂群雄割據,此時沛縣也聚集了一幫人舉起了反秦大旗,他們推舉劉亭長做了領頭人。劉亭長帶著沛縣這幫兄弟由小變大由弱變強,劉亭長也靠著自己豁達大度的為人不拘小節的處事方式,吸納了各式各樣的人才為自己效力,文有蕭何、曹參、陳平等 ,武有韓信、彭越、英布等,這些文臣武將為劉亭長以後變成劉皇帝立下了汗馬功勞。晚年的劉邦身居高位貪戀權利,犯了皇帝們所犯的通病好猜疑,生怕這些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功臣搶了自己的天下,廢除梁王彭越、擒殺齊王韓信、剿滅九江王英布,以至於最後竟要殺了一直對自己忠心耿耿的蕭何,可以說晚年的劉邦是一個好猜疑的人“沉猜果誅”這四個字可以說是對他晚年評價!

  • 5 # 冷清先生

    《漢高祖劉邦是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

    漢高祖劉邦,有文化、有理想、有抱負,年輕的劉邦是一個遊俠劍客、反秦鬥士,壯年時期的劉邦是一個基層領導亭長,中年以後劉邦是一個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是中國歷史上最厲害的皇帝。

    劉邦於公元前256年,出生沛縣豐邑里(今豐縣),父曰劉太公、母曰劉媼,字季、名邦。劉邦與盧綰同年同月同日生,少年時一起讀書學習。由於劉邦、盧綰團結同學、成績優異,被縣裡選為三好學生,鎮子上的鄉親以羊、酒祝賀兩家。見於《史記、盧綰傳》。

    劉邦18歲時,因仰慕魏公子無忌信陵君,而徒步到大梁(河南開封)投奔。信陵君已去世,其門客張耳在外黃,劉邦遂投奔張耳為遊俠劍客。劉邦在張耳處認識了荊軻、陳餘、張良等人,成為一名堅強的反秦鬥士。荊軻刺秦王時,荊軻意欲找劉邦為副手,荊軻友狗屠去外黃找劉邦,荊軻受燕太子丹催促而上路去秦,劉邦因此而誤期。見於《史記、魏公子無忌傳》、《史記、張耳傳》《史記、刺客列傳》、《戰國策》。

    公元前225年,秦軍灌大梁滅魏,越二年,秦始皇通緝高漸離、狗屠、張耳、陳餘等,外黃張耳反秦基地樹倒猢猻散,劉邦挾狗屠之子樊噲回到家鄉豐邑里。劉邦三年而無業,樊噲則以屠狗為事,劉邦常帶樊噲蹭飯於哥嫂。

    公元前221年,秦推選地方官吏,劉邦考試為泗水亭長。劉邦與縣中官吏都很友好,與蕭何、曹參、夏侯嬰尤其關係鐵。公元前219年,秦始皇說東南有天子氣,厭壓之。劉邦與狗屠樊噲藏匿芒碭山躲避,蕭何常常替劉邦隱瞞。見於《史記、高祖本紀》、《史記、樊噲傳》。

    劉邦曾幾次去咸陽送勞役,路見秦始皇車駕,劉邦說:“大丈夫當如此也!”劉邦為縣裡送勞役,縣裡的官吏皆送劉邦三個大錢,獨蕭何送劉邦五個大錢。公元前209年春,劉邦送勞役去咸陽,半道跑了幾個人,劉邦乾脆把其他近百人全放了,有自願追隨者十幾人,跟隨劉邦去了芒碭山打游擊。

    同年九月,陳勝、吳廣900名戍卒在大澤鄉起義,天下響應而反秦。沛縣縣令欲反秦自保,蕭何說:“你不行,沒人聽你的。必須把在外的劉邦請回來,才會有人聽。”蕭何派樊噲去芒碭山請劉邦,縣令反悔了,蕭何、曹參連夜墜城而出。

    劉邦到達沛縣城,用箭向城裡射入絹書,沛縣人殺縣令反秦,推舉劉邦為領袖,募得沛縣子弟3000人,劉邦遂稱沛公。劉邦率兵攻下邳,半路上遇到張良率子弟百餘人,遂投奔劉邦的隊伍。劉邦與張良長談,對張良言聽計從。

    章邯秦軍擊破周文軍,吳廣為呂臣所殺,後陳勝為車伕莊賈所殺,陳勝、吳廣餘部多投奔項梁軍。章邯軍擊項梁,王離軍擊劉邦,章邯擊破項梁軍殺項梁,劉邦擊敗王離軍,與項羽同歸義帝熊心。章邯擊破項梁軍,以為楚軍已經不足慮,則帥軍北上擊趙。

    章邯北擊趙邯鄲,趙王與張耳走入鉅鹿城堅守。章邯將秦軍命王離圍鉅鹿。陳勝、吳廣、項梁死,楚人皆投義帝熊心。秦軍圍鉅鹿,趙王求救,項羽欲引軍救趙,義帝不讓項羽領命,反而命宋義為上將,率楚軍主力十幾萬救鉅鹿,命碭山郡長劉邦率3萬偏師攻咸陽,並約定說:“先入咸陽者王之。”

    劉邦以3萬兵攻強秦,張良說劉邦曰:“以這點人馬進攻滎陽、函谷關,無疑是自取滅亡。必須繞道而攻咸陽。”劉邦帥軍繞道宛城,宛城兵多城堅而不下,劉邦欲繞道走,張良不同意。劉邦從張良計,用疑兵走小路圍南陽,南陽太守從陳恢計降劉邦。

    劉邦帥軍攻嶢關,嶢關有秦軍五萬,劉邦用張良疑兵計,多插旗幟于山巒,準備了五萬人的軍糧,命酈食其入城說秦軍,秦軍則投降劉邦。劉邦遂率兵強攻武關,並攻克武關,秦王子嬰白馬素車降劉邦。劉邦先於項羽兩個多月入咸陽,封府庫與秦人約法三章,秦人恩劉邦。劉邦以3萬兵攻強秦,克宛城、降嶢關、攻佔武關,要知道這時候還沒有韓信,是劉邦親自帶兵攻城掠地。

    由於司馬遷被漢武帝宮,痛恨漢武帝,就抹黑和漢武帝有關係的一切人。其中,漢高祖劉邦是被司馬遷抹的最黑的。司馬遷在《高祖本紀》中刪除劉邦32歲以前的經歷,把劉邦抹黑為流氓無賴,但是在《公子無忌傳》《張耳傳》《盧綰傳》裡,有關劉邦32歲以前的文字,司馬遷卻忘記了得以保留。

    司馬遷在《高祖本紀》《項羽本紀》中,大肆抹黑劉邦,拔高項羽。對劉邦打的勝仗僅聊聊數語,或者隻字不提;對劉邦打的為數不多的幾次敗仗,大篇幅的誇大其詞。司馬遷對項羽打的勝仗,大篇幅的描寫並故意誇大;對項羽打的敗仗聊聊數筆,或者隻字不提。

    由於司馬遷大肆抹黑劉邦並拔高項羽,讓後人誤認為劉邦除了會用人,其他的什麼都不會。其實,漢高祖劉邦在秦末和楚漢戰爭中,是卓越的軍事指揮家和軍事戰略家。劉邦從起兵反秦到逝世,一生親自指揮大小戰役70多次,僅僅敗過三次。

    【雍齒之叛】起兵之初,被自家人雍齒坑害,敗了一次。楚漢戰爭中,敗給項羽兩次,彭城之戰和滎陽之戰。但是劉邦打敗項羽四次,成皋戰役、第二次滎陽會戰(也可以叫廣武戰役),第二次彭城之戰,垓下之戰徹底殲滅項羽。

    【彭城之戰】劉邦敗給項羽的兩次戰役,都和韓信不執行命令有關。彭城之戰,是劉邦設計的戰略決戰,劉邦和韓信分兵。韓信合齊趙兵30萬,佯攻齊地;劉邦合五路諸侯以26萬兵攻彭城,引誘項羽楚軍主力來救,韓信當引兵合擊項羽於彭城,結果,韓信來晚了,劉邦和楚軍主力30萬大戰失敗後,韓信才帶兵趕來,在京索之間狙擊了一下楚軍,就趕往滎陽和劉邦合兵。見於《高祖本紀》《淮陰侯列傳》。

    【滎陽之戰】彭城戰役失敗後,齊趙復叛,魏王豹、韓王、代王、塞王、翟王皆背叛劉邦,劉邦命令韓信率漢軍精銳,樊噲、灌嬰、周勃、曹參等將領歸韓信節制,去往趙魏代開闢第二戰場。劉邦率老弱漢軍守衛滎陽,吸引項羽楚軍主力30萬圍城。劉邦和項羽在滎陽對峙了一年三個月,掩護韓信搞定了趙地,滎陽糧盡韓信就是不發救兵,滎陽城破,紀信替劉邦死,劉邦出逃。見於《高祖本紀》《淮陰侯列傳》《項羽本紀》。

    【成皋戰役】劉邦滎陽敗後,先繞道宛城,後又繞道廣武,輾轉到達趙地,進入軍帳奪韓信軍權,並欲殺韓信,張耳等求情得免。劉邦封張耳為趙王守趙地,封韓信為右丞相以兵攻齊地,劉邦自將兵發動成皋戰役。

    成皋戰役是劉邦親自指揮,韓信根本就沒有參與。劉邦命劉賈、盧綰攻佔成皋外圍17個城,劉邦收買彭越,彭越在後方騷擾項羽,項羽回彭城搬兵,謊稱去打彭越,彭越僅2萬兵,根本不值得項羽去打。劉邦渡河攻佔成皋,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自殺。見於《高祖本紀》《項羽本紀》等傳記

    【第二次滎陽會戰】項羽成皋戰役失敗後,從彭城搬來救兵,在滎陽外圍的廣武一線,和劉邦漢軍對峙了八個月。蕭何在關中招募訓練的新兵到來,項羽的廣武防線垮塌,項羽率楚軍撤出滎陽,退守彭城一線。見《高祖本紀》《項羽本紀》。

    【第二次彭城戰役】這次戰役,司馬遷記載的很少,在《項羽本紀》中,項羽丟失滎陽後,一下子就跳躍到鴻溝對峙,在其他傳記中也鮮有文字。司馬遷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掩蓋項羽的失敗從而拔高項羽。

    彭城是項羽的都城根據地,項羽是不會輕易放棄彭城的,儘管彭城無險可守,但是彭城是兵家必爭之地。彭城這個地方就是爭奪天下的決戰之地,4700年前,黃帝在這裡擊敗蚩尤,一戰而定天下。劉邦的二十多萬漢軍和項羽的楚軍主力,在彭城進行了殊死的爭奪戰,項羽被趕出彭城,敗退到彭城南邊的鴻溝。

    【垓下之戰】鴻溝楚漢對峙,項羽以劉邦的父親家屬威逼劉邦,並放冷箭射傷劉邦。劉邦和項羽達成協議,項羽釋放劉邦家屬,雙方以鴻溝為界限。項羽遂率十萬殘餘楚軍向南進發。張良對劉邦說:“此放虎歸山也!”劉邦猛醒,遂率兵追擊,並把項羽圍困在垓下。

    劉邦命韓信前來助戰,韓信聽蒯通之言坐山觀虎鬥。劉邦遂以楚地許之,韓信30萬兵、彭越、英布五六萬兵,皆前來助戰。60萬大軍把項羽10萬楚軍圍殲在垓下,項羽出逃至東城,被灌嬰騎兵追上擊破,灌嬰手下五個營團長共同斬殺項羽。見於《項羽本紀》《灌嬰傳》。

    項羽不但是政治弱智,戰略決策能力也不能和劉邦相比,即便軍事指揮能力也不如劉邦。在秦漢之交,劉邦的軍事指揮能力僅僅比韓信低,在項羽、章邯之上。劉邦用三年時間滅亡了秦朝,劉邦用四年時間打敗了項羽,建立了影響中國2000多年的漢朝,華夏民族才有了漢族這個名稱。

    劉邦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毛偉人說:“劉邦是中國最厲害的皇帝”!

  • 6 # 曉木曰兮歷史系

    有人感嘆中國沒有貴族。

    中國沒有貴族自劉邦起。

    首先從他名字說起,他原來不叫劉邦,叫劉季。伯仲季是排名,就是劉家三兒子。

    也就是他沒有名字。邦應該是後來取的。

    劉邦是個無賴,吃了上頓沒下頓那種,他去吃喜酒,當時吃喜酒講究禮數人情,他沒錢,怎麼辦,就詐稱自己給了最上等的禮錢,一萬,坐了上座。

    別人大喜的日子,查出他是假的,也不好翻臉。結果那家主人出來親自迎接,那家主人最後成了他丈人。

    雖是無賴,卻有心計。

    他無賴是因為他不喜歡耕田,二哥卻是個勞動能手。不免遭到父親數落。

    後來他成了皇帝,回覆父親說:我的產業跟二哥比,誰多點。

    老爺子怎麼回答我不知道。後人有詩嘆曰:長陵亦是閒隴畝,他日誰較與仲多。

    他雖然成為亭長,卻因為放縱囚犯自己成了逃犯。這個舉動違法得人心。應該說,這個舉動本身就有很深刻的歷史背景。

    秦朝按照規劃是要傳萬世的,它的法律條文都是運行了幾百年沒出問題的。但在秦始皇死後,胡亥即位,李斯被殺,政權落在趙高之手後,苛刻到無法執行。

    天下人大半都變成了罪犯,而上層毫無知覺,只知道派兵征討,結果是弄出了更多的囚犯。

    應該說戰國春秋亂世持續幾百年,人心應該是思定思治的,但人民活不下去了。正常戎邊征伐服徭役,已經不是破產的問題,而是沒命的問題。

    劉邦押著一群人,路上跑了一半,他乾脆把另外一半也放了。

    當一個國家的法律,裁決多數人不合法的時候,這個法律,甚至這個國家是不是合法,就成了一個問題。

    一個違法的基層公務員,當了皇帝,太史公歸結於天命,我估摸著這叫職業道德。

    但史官也有另外一套理論,叫天視聽自我民視聽。天命什麼,太玄了,部下百姓的民意疾苦,才是最重要的。

    人才難得,李斯要是沒被腰斬,我估摸著秦國的法律也不會到那個地步。

    看過一些對睡虎地秦簡的研究,秦國的法律雖然嚴苛,但還是可執行的。

    南越王國的國王就是秦將。

    後來這麼奇葩,估計是李斯被殺,趙高指鹿為馬後,亂改的結果。

    所以劉邦成為漢高祖後,他的施政方針是什麼,寬厚。不光是待功臣部下,你只要不搞割據不對抗中央不投匈奴當漢奸,都寬厚。

    比如他看到功臣們一起聚眾商議,問張良部下在幹什麼?

    張良說他們在商議謀反。

    要是朱元璋,聽到這個情景,啊,謀反,任用幾個酷吏,羅織一大批案子,都族滅,世界清靜了。

    張良作為最有智慧的謀士之一,肯定是知道自己的皇帝不會這麼幹的。

    果然,劉邦問:戰亂剛剛結束,他們為什麼謀反。

    張良說,他們在算自己的功勞,算天下的土地,自己會不會被封賞。

    劉邦一聽,用張良策,封賞了與自己有仇的雍齒,封為什方侯,封到雲南開發邊疆。功臣們一看,仇敵都封了猴,也就回家等訊息去了。

    法家在秦末戰爭中,名聲是不太好的。

    而且秦末農民戰爭有個空前絕後的現象,儒家孔子後人參加了起義軍,當了陳勝的博士。

    當時做官,不是砍敵人腦袋就是熟悉法律,你講詩歌講學問當不了官。

    不光當不了官,還犯禁犯法,因為你私藏禁書非議朝政。

    孔門只能把古代文化典籍藏在牆裡。真是個荒謬的時代。

    所以一個維護皇權的學派傳人成為農民起義軍博士,不能不說秦朝奇葩。

    劉邦重用叔孫通,重新擬定了朝儀。儒家至少不為敵,學問還可以傳播。

    劉邦的隊伍都出生於基層,崇尚道家,無為而治,重視民生疾苦。

    不論是劉邦,蕭何,還是曹參周勃,甚至以狠毒著稱的呂后,施政方針都是安定,不折騰,與民休養生息。

    這大約是最早的群眾路線。

    有人嗤笑群眾路線。呵呵。建議看看過秦論。中國是唯一有改天換地清洗階級的農民戰爭的。

    秦末,隋末,元末,明末,本朝。

    但凡讀史都不應該忽視。

    比如漢武帝,反擊匈奴,開拓西域,雖有文人諷刺:聞道玉門猶被遮 應將性命逐輕車。年年戰骨埋荒外 空見葡萄入漢家。

    諷刺他是為葡萄與血汗馬而不顧百姓死活。他那些舉措,雖然實際上還是為了國家安全考慮,但透支了國力,民怨沸騰,他下了罪己詔,重新回到休養生息的老路。終於沒重蹈秦末的覆轍。

    而隋煬帝,後人評價,征討高麗,開通運河,都可以說正常行為,但龍舟泛河,奢侈浪費,濫用民力,輕忽人命還不知道悔改,那就只能百姓起義,二世而亡。

    還有校長,得民心時候三年北伐,統一中國。不得民心的時候,三年丟光了大陸,雖然有百萬精兵,上將千員,蘇械美援,有何用處?

    合法性只能靠百姓評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vivo和oppo有什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