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拾憶zzte
-
2 # 西窗聽雨9
依稀記得《史記》裡有關孔子記錄中有子路這麼個人,相對孔子一幫廢柴弟子裡面是個很有個性很另類的存在(野人大概也原於此吧)。當年還推理了一番,得出一個可怕的答案,子路一生如果不是被孔子代表的儒家利用就是史書為孔子的存在利用子路。
子路一個爭勇好勝,打扮另類而做為一方豪強的傢伙怎麼都和嘴上仁義道德的孔子沒關係,拜師學藝應該找兵家或是墨家賢者為師才說得通。《史記》中給了我們的答案確實是子路很煩孔子,對其學說也很不順眼,打孔子老臉的次數也不少。孔子弟子主動拜師的很多,但象子路這樣讓孔子主動接近且自薦為師的確沒有。論其原因不排除孔子利用子路不尊禮議,粗魯野蠻且很有名聲的這一點做為榜樣的力量自抬身價。教育方式,《史記》中明確指明孔子都子路教育側重於政務和捨生取義。但在《論語》中孔子好象不是太講究的人,子路曾偷過人家的豬,老夫子餓急眼不但連毛吃了,還懟過子路事且從權的道理。在南子事件中同樣孔子面對弟子的質疑無力爭辯大翻白眼。聯絡到《論語》裡孔子對子路的死一至耿耿於懷(奇人大摡於此),回味的地方可就多了。有無存在孔子為說教用仁義道德故意坑死子路?
子路這個本應存在於兵家或是墨家裡的人物確出現在儒家本身就存在著詭異,子路之死無論怎樣都證明孔子教育實踐的失敗。一個很有想法且才能不錯的人困死於仁義道德也證明,不謀先手而用力於事後是儒家思想的愚殘民智和自我催眠的屬性。
-
3 # 吳公子燎
開始回答問題。
說子路是野人,是因為子路本來就是個“野人”,這個野有好幾個意思,我們可以一一說一下。
孔子說:“禮失求諸野”,這個野是相對於廟堂說的,就是民間鄉野。子路名由,小孔子八歲,是卞人,小時候家裡窮。所以這個野的第一層意思就是說子路來自鄉野,不是貴族,這個是身份,不含褒貶意思。
子路這個人挺有意思的,來自鄉間,在進入孔門之前沒受過什麼教育,性子比較野,表現就是喜歡好勇鬥狠,喜歡打架,剛強直爽,整天佩著一把用公豬皮裝飾的劍,戴著一個類似公雞冠子那樣形狀的帽子,招搖過市。所以子路野的第二層意思就是說子路這個人粗野,沒念過書,不像孔子說的君子那樣“文質彬彬”。這個是性格,多少有點貶義。
子路的粗野主要是因為沒讀過書,性子直,這個在他和孔子學習之後依然沒有完全該掉,有句俗語說:“生就的骨頭長就的肉”,一個人的性格是很難改變的。
不過子路雖然好勇,但是不無故欺負人,最難得的是子路這個人很孝順,對他媽媽很好,這個大概是孔子最開始喜歡子路的地方,有一次不知道因為什麼事,子路欺負過孔子,但是孔子沒急沒惱,反而設禮誘導子路。子路羞愧,就拿著拜師禮透過孔子的徒弟引薦拜師孔子。
之後呢,子路就成了孔子的保鏢,不離左右,孔子有次發感慨說:“自從有了子路來我身邊,我就沒聽過別人罵我”所以子路的野也是有用處的,一瞪眼,別人都怕。
《論語》這本書,大部分都是子曰,孔子釋出指示,其中互動的最多的徒弟第一是子路,其次是子貢,這倆個人孔子都不是最喜歡,孔子最喜歡顏淵,因為顏淵聽話,終日不違。但是光聽話沒什麼本事。
說子路野,還有個原因就是子路做不到顏淵那樣終日不違,他經常和孔子抬槓,困於陳蔡,飯都沒的吃,子路就抱怨,問孔子,君子也有混的吃不上飯的時候嗎?氣的孔子說君子吃不上飯不瞎叫喚,小人就瞎叫喚。
孔子每天聊道德,結果還是去見了風評不好的南子,別的學生心裡嘀咕,可是都不敢說,子路就不管那套,直接問孔子,去見南子,不怕於德有失嗎?急的孔子對天賭咒發誓,我要是做了有違德行的事,就讓老天爺劈死我。
孔子經常說子路,打擊他,我覺得除了是磨子路的性子以外,也是因為子路野,不好管,不經常敲打,會上天。但是孔子也誇子路,比如他說:誰能像子路那樣穿著個破袍子站在一群衣著華麗”的人中間,能怡然自得,毫不感到羞愧呢?沒有沒人了,只有子路才能吧。
子路和孔子是很有感情的,孔子病了,子路會說夫子啊,求求老天吧,孔子就說,求老天有用嗎?子路說還是求求的好,孔子說沒用啊,我早求過了,沒用啊。
子路的野,我覺得很好,好在不虛飾,沒有讀書人那些臭毛病,野的真誠,不虛偽。
說子路奇,我覺得大概是因為子路死的奇,所謂結纓而死,死的有尊嚴,而且本來不用死,但是為了忠義主動送死,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了。
求仁而得仁,子路真正踐行了自己所學到的。人說仗義每多屠狗輩,子路正因為其野,所以才能慷慨赴難。不像孔子另外一個徒弟,保命要緊,反正也救不了,不如直接先跑。
子路列身孔門十哲,以政事著稱,治理地方是一把好手,我覺得這也和他的“野”有關係。
孔子還是很瞭解子路的,一聽說衛國暴亂,就說子路這回死定了,孔子真的是瞭解子路啊!
回覆列表
《屍子》這一書中,把子路稱為“野人”, 也就是沒有禮貌,缺乏教養的粗野之人,《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對子路的性格和形貌體態,做出了一些詳盡的描述:
子路生性粗俗,勇猛而有氣力,為人剛直,喜歡在帽子上插上雄雞羽毛,以豬腿骨為飾品。
從一個人的穿衣打扮,可以看出他的一些興趣愛好,以及性格特點,公豬與雄雞都是兇猛剛烈的好鬥的動物,子路佩戴這兩個物件,以此彰顯自己的勇武彪悍。在周代,當時提倡君子威儀風度,大家都是佩戴玉器,很少有人用動物作為配飾,由此可見子路相當“另類”。
二是他的拜師之奇。
子路這樣一個愛好勇力、任性使氣的粗野之人,他與孔子的禮樂教化相差甚遠,再加上子路僅僅比孔子小了9歲,因此一開始,子路對孔子的態度是極為不客氣的,還曾經侮辱過孔子,《史記》裡面記載為“陵暴孔子”。 如此一來,子路和其他的學生入學之道也是大不相同,其他的學生都是仰慕於孔子的德行才學,主動投謁門下,但是子路,卻是在“陵暴”孔子之後,孔子主動慢慢地以禮樂誘導他,子路的架子端得很大。雖然說子路最終穿上了儒服,帶著禮物拜師,以此終止了二人的較量,但是從一開始孔子就是低姿態出現的。孔子眾多門人弟子,其他的任何人都沒有享受過同子路一樣的待遇。入門既已不俗,此人又怎能不奇?
三是他的身死之奇。
進入孔門以後,子路學會了處理政務的能力,以“政事”著稱,歷任魯國季孫氏的宰,衛國大夫孔俚的宰。在子路為孔俚的宰時,他所效命的為國發生了內亂,內亂髮生以後,子路認為,自己作為孔俚的宰,接受他的俸祿,就應該救患撥正,而不能去逃避或難,此為子路之義勇。
子路責問蒯聵為什麼要脅迫孔俚,蒯聵所作所為不合禮制規定,即便是殺掉孔俚,也一定會有其他人奮起反對,先從輿論上面給對方一些心理壓力,此為子路之智勇。
子路認為蒯聵為人膽小沒有勇氣,如果把蒯聵所站的臺子燒掉,就能把孔俚救下來,此為子路對蒯聵的勇力挑戰。
蒯聵聽說之後,派人前去擊殺子路,子路奮起迎敵,此為子路原始的勇力。
在激戰之中,子路的帽帶斷了,見到已無回天之力,淡然說出心中所願:“君子死,而冠不免。”子路繫好帽纓,慷慨赴死,此為子路之君子風度。
為義赴死的人不僅僅只有子路一個,子路也不是死的最悲壯的那個,說他身死之奇,是從子路的人生歷程來說的。一開始,子路就像是一塊尚待能工雕琢的璞玉,他身上的勇猛之性尚需孔子來改造。孔子認為勇猛之氣還需要義來統轄,只好勇而不尚義,君子會作亂,小人會盜竊。子路對孔子的話語經常會提出質疑,而他在生命的終端,卻用實際行動印證了孔子的教育,完滿的交上了人生最後一次答卷。
之前佩戴雄雞毛、豬腿骨的“新新人類”, 最後卻能不免冠而死,臨死之前仍不忘維持君子風度,這期間的轉變怎能不令人唏噓!
有一種人,他永遠不會掩飾、偽裝自己,敢說,敢做,勇於擔當,因為直率,所以可愛,這麼可愛的人是不會被人輕易忘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