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十點讀書
-
2 # 李子遲到了
這是給大學中文系本科生開的一個最起碼的課外閱讀文學類作家作品的書單,包括外國作家20位(有5位是日本作家)
很久以來,很多學生、朋友、讀者讓我給他們開個書單。我在這裡僅就自己的愛好、自己的事業、自己的情況,列了這麼一批自己多年來重點閱讀的文學書目。不一定都是最好的,只是我覺得對自己最有參考價值的;不過大部分我覺得還是最好的。——也就是說,雖然這些並非全部最好,但我敢說最好的都在其中。
1/中國部分(52)
古代作家與詩人(9):老子、莊子、屈原、史記、曹操、李白、韓愈、蘇軾、龔自珍
古代小說(4):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儒林外史
湖南作家(13):毛澤東、沈從文、丁玲、周立波、張天翼、謝冰瑩、平江不肖生、古華、易中天、龍應臺、唐浩明、閻真、張揚
其他現代作家(9):魯迅、郭沫若、茅盾、老舍、巴金、錢鍾書、朱自清、張愛玲、尚鉞
其他當代作家(10):路遙、王蒙、莫言、賈平凹、張煒、劉白羽、劉紹棠、李敖、柏楊、韓寒
其他歷史小說作家(6):金庸、古龍、高陽、蔡東藩、姚雪垠、二月河
其他暢銷讀物(1):明朝那些事兒
2/外國部分(20)
英國作家(1):莎士比亞
法國作家(6):雨果、司湯達、羅曼羅蘭、左拉、米歇爾·布托爾(變)、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
俄蘇作家(4):托爾斯泰、屠格涅夫、蕭洛霍夫、陀思妥也夫斯基
日本作家(5):姿式部(源氏物語)、夏目漱石、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村上春樹
美國作家(1):福克納
愛爾蘭作家(1):喬伊斯(尤利西斯)
印度作家(1):泰戈爾
拉美作家(1):馬爾克斯(百年孤獨)
-
3 # 大同之戀
日本的川康康成的《伊豆的舞女》《雪國》。其他國的有《麥田裡的守望者》《少年維特的煩惱》,莫泊桑短片小說集,契科夫短篇小說集,還有中國的《邊城》。長遍有《追憶似水年華》《安娜.卡列寧娜》。不少了,每本認真讀三遍。
-
4 # 在下千城
推薦3本你平時不太關注的書,感覺網上也不會有人推薦這3本書。如果想看一些小說、名著、歷史等書籍,可以到網上搜一搜其他人推薦的書籍。而我推薦的3本書“日本作家”寫的“日本經濟歷史書”。
乍一看,感覺很高大上,這麼專業的書籍誰能看懂啊。但其實它們也是科普讀物,和讀普通的二戰歷史、明清歷史一樣,有人物、有大事、有故事。而且這3本書,還更有價值。
第一,辜朝明,《大衰退》這是講述二戰後日本經歷了40多年的發展後,一步棋走錯,90年代初經歷了經濟大衰退,二戰後創造的經濟財富被美國強勢收割。就好比你辛辛苦苦、起早貪黑的種韭菜,這邊自己還沒吃上,那邊就讓美國一夜之間給割走了。讀這本書很容易讓人想到1920年代末的資本主義經濟大蕭條,但兩者存在不同。1929年的大蕭條是從內部產生的,而日本90年代的經濟衰退卻主要是外部原因導致。就當看小說一樣,看看美國是怎麼割日本韭菜的。
第二,大野健一著,《從江戶到平成:解密日本經濟發展之路》很多人喜歡日本的一個原因是日本的對一切事物的“稱呼”,比如江戶、平成、三木、大野木、水門等等。而這本書寫的就是從江戶都平成日本對經濟發展。從二戰開始,日本經濟就進入了極速的騰飛。直到1984年當蘇聯和美國的冷戰趨於結束的時候,日本經濟才開始進入美國的“槍口”。而正是這一個狙擊,讓日本經濟經歷了比二戰還要痛苦的回憶,這本書對整個歷史有了清晰的介紹。
第三,吉川元忠,《金融戰敗:發自經濟大國受挫後的諍言》我們普通人經常要反思,反思才是真正能夠提升一個人。而對於一國經濟發展,自然更需要時刻的反思。所以,對日本經濟反思最多、最頻繁的,也恰恰是日本人自己。這本書的作者對日本過山車般的經濟歷程有了親身的經歷,也見證了各種決策、處理措施,在這本書中他用自己“親歷者”的視角告訴了日本在金融戰敗,經濟受挫以後的感言,非常值得借鑑和思考。
最後,讀歷史、讀外國作家的書,或許並不一定只是讀一些小說、故事,偶爾體驗一下不同的學科,經濟管理、天文物理,在自己能讀懂的條件下,最大限度的提升自己的知識儲備。
我是千城,就是那個要讀完1000本書、走過1000座城的男人。
-
5 # Lindacjy
你想要什麼型別的呢?
如果是懸疑推理類的話,就太好了。
推薦日本推理小說天王東野圭吾的小說,很驚豔很震撼。
最有名的是《白夜行》,評分什麼的都很高,日本讀者票選東野圭吾的小說第一。《白夜行》將無望卻堅守的淒涼愛情和執著而縝密的冷靜推理完美結合,被眾多“東飯”視作東野圭吾作品中的無冕之王,被稱為東野筆下“最絕望的念想、最悲慟的守望”,出版之後引起巨大轟動,使東野圭吾成為天王級作家。
《嫌疑人X的獻身》是日本有史以來唯一一部囊括三大小說排行榜年度總冠軍的頂尖傑作!
我個人最喜歡的是《惡意》。《惡意》被媒體和讀者列為天王作家東野圭吾的巔峰之作,與《白夜行》同享光輝與榮耀,這兩部作品恰似兩生花——《白夜行》為了愛粉身碎骨,《惡意》因為恨萬劫不復。 死亡不是結束,而是開始。
還有《放學後》《紅手指》《秘密》《新參者》都是很值得一看的小說。
據說《聖女的救濟》《麒麟之翼》《彷徨之刃》《虛無的十字架》《流星之絆》《祈禱落幕時》都很不錯,不過我還沒來得及看,東野圭吾的小說普遍評分很高。
前面的順序是隨便定的,這些都是很引人入勝的書。
-
6 # by創可貼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樹用匠心為我們詮釋了什麼叫做職業作家,我認為,他所有的作品都值得一看。
東野圭吾推理小說,懸疑撓的心裡癢癢的。《惡意》
《白夜行》、……清新的《解憂雜貨鋪》,東野圭吾皮的年輕叛逆時代《放學後》。都別有一番風味。值得把所有作品一刷。
大江健三郎《同時代的遊戲》給妹妹的信。但很抱歉,妹妹,我已經漸漸開始分不清我的世界是不是我塑造出來,可怕的意念,可怖的想象,人類,人性。奪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大江健三郎不僅僅是文字那麼簡單,更是兼顧了哲學,科幻的範疇。再看《個人的體驗》人的心裡世界剝削給你看。赤裸裸。
川端康成,細膩的,清新的,精雕細刻。慢慢折磨。有平靜的味道。著作有《雪國》、《伊豆的舞女》……
-
7 # 虛假的火種
我今年看了 烏合之眾 月亮與六便是 解憂雜貨店 渣男與真愛 愛的小黃書 超意識 心裡學
-
8 # y舊城以西
如果你想看偵探類的小說,我推薦東野圭吾的《白夜行》《惡意》《沉睡的人魚之家》以及《加賀探案集》
還有阿加莎.克里斯汀的小說《東方快車謀殺案》
文學類的作家自然是推薦日本的村上春樹了,《IQ84》《挪威的森林》還有渡邊淳一的《櫻花樹下》
另外一些名著也不錯,比如《月亮與就六便士》《瓦爾登湖》《霍亂時期的愛情》
回覆列表
文壇巨人夏目漱石,苦悶了一輩子,最幸運的事,便是早早找到了人生意義,並且用盡了餘生,努力讓它實現。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人生如此,夫復何求。
世事如歌
1867年2月9日晚,江戶的末落貴族,夏目家族增加了一口男丁。
因為家族衰落,所以父母對小兒子的出生,不抱任何期待。
這個孩子得名金之助,兩歲之前被寄養,兩歲之後就過繼給外人當養子。
金之助孤獨地長到了十歲,才在一個夏天,回到了親生父母身邊。
五年後,金之助的母親就去世了,因為在文學上的志向,完全得不到家人的支援,所以從十五歲起,他就脫離了夏目家,開始了一個人的求學治學之路。
22歲那年,江戶青年夏目金之助,首次使用“漱石”為筆名,並以漢詩體作遊記《木屑集》,登上了歷史舞臺。
漱石兩個字,取自《晉書》裡的“漱石枕流”, 指隱居生活。
從此以後,就很少有人知道金之助了,人們能記住的,只是日本文學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作家,夏目漱石,而不是江戶沒落世家裡,那個孤獨的金之助。
23歲,漱石進入大學,修習英文科,成績斐然,這一時期,他將早年間的漢學底蘊,與西方的啟蒙思想融會貫通,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審美意趣,並透過論文發表、俳句創作,向外界展露自己的才華。
大學畢業,直到他33歲為止,他都在從事英語教育工作。
這一期間,他和中根鏡子結婚,有了兒女,憑藉才華在文學界站穩了腳跟。
這段婚姻不算幸福,妻子出身優良,是貴族院書記長官的女兒,悲哀的是,夫妻兩人都患有嚴重的神經衰弱,鏡子婚後第三年,儘管與漱石相互理解,卻依然不堪忍受瑣碎的家庭生活,投河自殺,雖然未遂,仍令夏目漱石深受打擊。
王爾德過世的當年,夏目漱石被派往英國留學,在倫敦兩年間,西方文明的薰陶,徹底改變了夏目漱石,這種脫胎換骨,一方面將他的文學水平,拔高了不止一個檔次,另一方面使他的精神加速崩潰,福禍相依,反倒不知這種靈魂蛻變,於他是福是禍。
一個亞洲人,身處歐洲最有權勢的資本主義強國,無處不在的種族偏見、霧都壓抑的環境、難以適應的食物和住所,無時無刻不在挑戰夏目漱石脆弱的神經。
然而最致命的傷害,是來自於理想的破滅。
身在不列顛,漱石清晰地認知到,日英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國力差距,這令一心盼望國家崛起、擺脫列強的漱石,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絕望。
那時的他,與若干年後的魯迅是一樣的。
魯迅認為,學醫救不了華人,漱石也覺悟到,單純的教授英文,根本不能讓日本成為世界強國。
英文作為語言,始終只是一種手段,真正能改變國家的,只有思想的變革。
於是他走上了和後輩魯迅相同的道路,那就是拿起寫作的筆,用筆尖去戳醒所有混沌愚昧裡的國民。
精神上的自我折磨,既令他苦悶不堪,又迫使他更專注的進行創作,靠寫作來轉移痛苦。
漱石復發神經衰弱的風聲傳回國內,政府立時催其返程。
回國之後,漱石去了東京大學,專職講授英國文學,此時的他,雖然仍處於焦慮緊張的狀態,但手中創作的筆已經無法停止了,不停產出新作。
終於在38歲那年,他寫出了《我是貓》,這部短篇小說一炮而紅,應讀者要求,開始了連載,《我是貓》的成功,令漱石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生命激情。
此後10年,是漱石創作的最高峰期。
《我是貓》作為成名作,展現出了驚人的思想深度和社會廣度,用一隻無名的貓為主角,以它清澈而洞察一切的眼睛,冷漠疏離的審視這個炎涼的世界,人生百態、悲歡離合,在貓的眼睛裡,全部都荒唐,全部都孤獨,人間如此空蕩,除了虛偽和自私,一無所有。
這些人雖然看起來快活,但是如果叩問他們心底,卻可以聽見悲涼的迴響。
故事裡的貓旁觀著一切,故事外的漱石,借貓的舌頭諷刺社會亂象。
當時的日本,正處於明治維新造就的繁榮裡,舉國上下,沉浸在畸形的狂熱之中,日本社會整體的思潮,是狂妄自大、不知進退的,統治者一廂情願地覺得,只要加強西化,拋棄傳統,資本主義制度終會使日本稱霸世界。
夏目漱石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留英兩年,對西方文明的利與弊,都有著清醒的認識:霸權,終會被新的霸權取代;以犧牲環境和公平換來的財富,只會讓多數人苦不堪言。
夏目漱石深愛自己的國家,卻無力阻止日本的沉淪,他知識分子的良知,決不允許他保持緘默,所以才有了《我是貓》中“只要給錢,資本傢什麼事都幹得出”的鞭撻;才有了《三四郎》中“日本必將亡國”的警示。
他知道要借文學針砭時弊、諷刺時局,就必須要有一個文學性的載體,單純的說教,不會在社會激起一點水花。
所以《我是貓》被處理的幽默詼諧;《文鳥》描寫的唯美而治癒,但兩者的內涵又極深,保有閱讀快感的同時,又能引發思考。
他著名的三部曲,則是藉助喜聞樂見的三角戀與倫理糾葛,吸引了讀者的眼球,《三四郎》中,美禰子周旋於兄弟二人間,態度曖昧;《門》的主人公與朋友的妻子結合,被社會唾棄;《心》裡的“先生”則是以齷齪的手段,和朋友爭奪一位佳人,導致朋友絕望自殺。每個故事都具備暢銷的特質。
漱石的這批作品,也被魯迅譽為想象豐富、文詞精美、輕快灑脫、富於機智,在國內銷量極好,傳播廣泛。
一個清醒的夏目漱石,在狂熱的社會中,顯得格格不入,他堅持的真理,在稱霸世界的宏圖偉業之前,顯得天真而迂腐。
夏目漱石用文學矯正社會的理想,到底還是在野心下破滅了。
後來的漱石,作品逐漸轉向開解大眾的方向,提出“非人情”“餘裕論”和“低徊趣味”,強調“以美為生命”,主張從容不迫的心態,所謂“品茶澆花、聽戲唱曲、溫泉療養都是餘裕”。
希望讓讀者在文學中,得到精神的休憩享受,短暫的擺脫世俗之苦,獲得撫平焦躁的清涼。
換言之,夏目漱石不再試圖干預社會,轉而努力影響人心。
這一時期,他的創作情調,也由低吟淺唱、哀婉柔情,蛻變為深沉老練,厚重內斂。
舉例如《十夜夢》,這本隨筆平靜的陳述了十個與夢有關的故事,多數涉及生死,節奏舒緩,含蓄細膩。全書鋪陳著繁複的細節描寫,每隔一節,就會針對某個嚴肅問題加以探討,不知是在和讀者對話,還是在與敏感的內心求和,抑或只是悲觀的喃喃自語。
可見夏目漱石,不僅是觀察者、敘述者,更是批判者、反思者,他拷問人性,更拷問自己的靈魂。
素心如月
漱石的人生裡,全情投入文學創作的時間,總共不過十一年。
終其一生,寫完了十五部小說、兩本文學理論及大量隨筆、俳句,以及207首漢詩,還有一本未完成的遺作《明暗》。
之所以有如此多的漢詩,是因為漱石自幼就鍾愛漢學,1881年4月,15歲的夏目漱石進入漢學塾研習中國古典文學,閱讀了《史記》以及唐詩宋詞等重要作品。他說過:“餘兒時誦唐宋數千言,喜作為文章”。
正是因為浸潤漢文化中的儒家氣質,才使得漱石“以天下為己任”計程車大夫習氣格外濃重。
英國留學的經驗,又啟發了他思考“何謂文學”與“文學何益”。
東西思想碰撞,促使漱石寫出了對日本文學史、日本文論都非常重要的《文學論》。
1914年,在《我的個人主義》中,夏目漱石提出了“向別人要求多大自由,就應該給被人多大自由”的平等觀,批評了“那種只要求別人徹底尊重自己的自我而絲毫不尊重他人”的觀念。
而他小說中的人物,比如三四郎,也都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似乎總是在低頭趕路,掙扎著尋找立足之地。
《門》裡的宗助,散漫且懦弱,一直在妥協逃避。
《後來的事》則揭露了一種“無意識的偽善者”。這種人往往對別人造成傷害而不自知,保持著虛偽的道德,令人無從恨起,卻又深惡痛絕。
或許是因為在青少年時期,太過孤寂,所以漱石才會如此嚮往人性中的溫暖,渴求到近乎苛求。
漱石對人性的獨到見解和文學智慧,不僅啟蒙了日本青年,更輻射到整個亞洲,包括中國。
因為魯迅的譯介,夏目漱石其實是華人最早接觸到的日本近代作家之一。
魯迅精研日本文學時,曾花費精力翻譯了漱石的《掛幅》和《克萊喀先生》兩篇小說,他對漱石的文學評價極高,寫道:“(夏目漱石)是明治文壇上新江戶藝術的主流,當世無與匹者。”
對於漱石,魯迅頗有一種英雄惜英雄的親近,兩人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都無比壓抑,滿腔憤懣不吐不快,於是就只能不停地寫,不停地去諷刺,去批判,去揭露。
他們都是在強烈社會衝突中誕生的文豪,又因為對“文學改造社會”這一理想的炙熱追求,走上了同樣的道路。
可見文學這種東西,從來都沒有國界線。
畢竟東流水
漱石在日本是家喻戶曉的人物,與森鷗外並稱“明治時代的兩大文豪”,無人不知,他的作品經久不衰,是教材必選書目,幾乎所有的日本人都讀過他的作品。
1967年,夏目漱石就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表彰為“世界文化名人”。
1984年到2004年,日本發行的千元鈔票上,也一直都印著漱石的肖像。
魯迅、巴金也承認,夏目漱石對他們的創作影響極深。
今日之日本,夏目漱石研究早已成為顯學,與中國研究魯迅的體量相當。
這位大器晚成的巨匠,寫過很多溫暖故事,對人性持有善意,可他一生中卻少有輕鬆的日子。
窮極一生,夏目漱石都無法擺脫強烈的焦慮,始終處於精神敏感的狀態。
除了神經衰弱,他還患有嚴重的胃腸疾病,精神和肉體無時無刻,都飽受折磨。
漱石的養父,從他幼時就開始灌輸“愛需要回報”的概念,在他成名後,更是多次上門求財,張口閉口都是“應得的錢”,弄得漱石十分痛苦。
漱石的姐姐體弱多病,丈夫出軌且家暴,也常伸手向漱石要錢,漱石又氣又恨,卻也毫無辦法。
哥哥們更是浪蕩不堪,之前看不起漱石的文學夢,之後又死皮賴臉的前來依附。
妻子的精神也不穩定,時常會對他大喊大叫。
漱石早已不期待家庭的溫暖,卻又不忍拋棄悲慘的家人,就這樣默默地煩惱了一輩子。
抑鬱的陰影,像一團晦暗的火,蠶食著夏目漱石脆弱的生命,他不是沒想過一死了之,在英國期間,最絕望的那段日子裡,他也曾萌生自殺之念,幸好並未執行,之後精神暫好,他就回了國,但神經衰弱一直反覆,嚴重影響了他的生活與社交。
回國後的漱石,眼見著鼓吹“脫亞入歐”的明治日本,滿心惆悵,又無可奈何,明知道全盤西化,會使國家的文化斷絕,日本從內到外,都將喪失獨立個性,但又能怎樣呢?
金錢和權力,都已經對資本紅利上了癮,一個可憐的作家,擋不住整個瘋狂的社會。
1910年5月,日本政府處決幸德秋水等12名進步人士。同年,夏目漱石因胃潰瘍住院,病情惡化險些喪命。
1911年,夏目漱石第5個女兒在吃飯時突然死去。幾個月後,他婉拒了文部省賞賜的文學博士學位。
精神上的痛苦,如數對映在了肉體,敏感的作家,再次變得悲觀厭世,反映到文學創作上,就產生了那本著名的《心》。
這本書寫於夏目漱石47歲,他當時久病纏身,生活鬱悶,對人間已無眷戀。
兩年後,夏目漱石辭世,死因是胃出血,享年四十九歲,結束了“以文立身,文以載道”的輝煌人生。
按照遺願,他的身體被捐出,用於醫學研究,夏目漱石的大腦,至今仍儲存在東京大學。
對於夏目漱石這種內斂而敏感,抑鬱質的作家來說,一旦擁有了對國家人民的責任感,就註定會陷入萬劫不復,強烈的使命感,會榨取他們的生命,使他們早早逝去,在日本尤其如此,如川端康成般自殺的作家,比比皆是。
想來日本民眾對夏目漱石念念不忘,大概與我們懷念魯迅,是同個道理吧。
人類社會總是缺少那些敢於發聲,敢於站在風口浪尖,能無所畏懼,揭露痛處、揭開傷疤的人,我們總習慣於附和,享受合群的安樂,卻漸漸得失去自我。
但那樣的人總是要有的,任何時候都要有,而我們會敬佩他們的勇敢。
夏目漱石一生都在堅持對明治社會的批判,從官僚商賈的醉生夢死,到販夫走卒的市儈愚蠢。
魯迅也一樣,大半輩子都在拆舊中國的城牆,剷除華人腦子裡頑固的封建愚昧。
也只有這樣的作家,才能夠真正長久的被推崇,被紀念,永遠不會被人忘記。
因為他們的理想是崇高的,作品是偉大的,而他們的思想,將一直在整個民族的共同記憶裡,熠熠生輝,永垂不朽。
《我是貓》的最後,那隻貓溺水而死,就像漱石溺死在了現實。
貓臨終時說:“我死了,只有死去,才能獲得這樣的太平,不死就不能獲得太平的”。
對夏目漱石來說,亦是如此吧。
漱石人生的大夢,在1916年結束了,雖不知所起,卻美得不可思議。
今晚的月色真美啊,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