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K線人生

    怎樣用投資的邏輯來填報志願?

    有趣且深度的硬核財經

    如何用投資邏輯來填報志願?

    1910年,胡適考取公費留學,出國前哥哥從北大荒特意跑到上海為他送行。臨行之前,哥哥苦口婆心對他說,我們家族早已家道中落,你出國要學些有用之學,幫助國家復興,重振門楣。哥哥勸他學些開礦造輪船的實用專業[1]。

    胡適從善如流,滿口答應,最後選擇了去康乃爾大學農學院攻讀農業專業,每天洗馬、駕車、摘果、種田,能分辨請400多種蘋果,心裡想的都是務農報國,並豪邁地賦詩一首:“我初來此邦,所志在耕種。文章真小技,救國不中用。”

    跟魯迅棄醫從文一樣,在美國種了幾年大蘋果後,胡適覺得當一名果農毫無樂趣,遂果斷轉到哥倫比亞大學去學哲學了。

    1958年,六十八歲的胡適把自己當作反面教材,告誡學生:“選專業要性之所近,力之所能,關鍵跟著興趣走。社會上需要什麼,不要管它,家裡的爸爸、媽媽、哥哥、朋友等,要你做律師、做醫生,你也不要管他們,不要聽他們的話。”

    胡適觀點很明確:跟著興趣走。不過,名人用心良苦的雞湯通常要反著聽:日後成為文學、史學、哲學、教育、紅學等領域的頂級大師的胡適,是阿瑟·韋利(Arthur Waley)口中的“世界六大天才”之一,學什麼專業其實對他來說都沒什麼區別。

    但對家境平凡,資質一般的普通人來說,那句“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就顯得很重要了。這幾天,900多萬高考學生陸續開始報志願,選大學,在這次可能影響未來幾十年的選擇裡,個人興趣固然重要,但絕對不是你唯一要考慮的因素。

    13個學科目錄,506個細分專業,儘管選專業不代表選擇未來的職業,但盲人摸象會讓一個人走很多很多彎路,等到很多年後,當你糾纏於柴米油鹽的拮据生活,羨慕那些光鮮的行業時,你就會發自肺腑地感慨道:高三用汗水考來的分數,我用一生的淚水把它虧完。

    因此,本文將進行跨界研究,探討如何用投資的視角選專業,幫助同學們贏在起跑線,也幫助已經畢業的讀者覆盤自己過去的選擇。按照公號的老習慣,文章分為四個部分:

    01. 人棄我取:投資週期抄底論

    02. 雪坡理論:行業賽道押注論

    03. 以小博大:底層逆襲槓桿論

    04. 騎驢找馬:培養副業突破論

    下面進入正文部分。

    01. 人棄我取:投資週期抄底論

    1931年,江蘇無錫考生錢偉長“高考”成績出爐:語文100分,歷史100分,英語+化學一共20分,物理5分,數學0分。

    當年語文卷出題者是國學大師陳寅恪,出了一個《夢遊清華園記》的作文題,難度不亞於愛出變態高考題的數學帝葛軍,錢偉長洋洋灑灑寫一篇450字的賦,直接拿到了100分。而歷史的考題是二十四史都有哪些?作者是誰?各有多少卷?註釋者是誰?錢偉長又得了100分。

    錢偉長的四叔是國學大師錢穆,家風治學氛圍濃厚,嚴重偏科的錢偉長理所應當地選擇了歷史系。可入學沒多久,九一八事變突然爆發,錢偉長立志要去學造飛機大炮,打起了物理系的主意,這種思路不走尋常路,要知道民國時代的熱門專業是法政文史類的文科專業,理工科其實是冷門。

    民國跟現在不同,工業基礎差,理工科畢業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相反,法政文史哲等領域大師輩出,都是熱門專業。在錢偉長高考的1931年,國內51所高校開設法學專業的佔49%,開設中文的佔70%,相比之下,開設工科的只有27%,農科的只有22%,醫科的只有12%[6]。

    當時清華物理系主任是吳有訓,堅決不答應錢偉長轉系。被無情拒絕的錢偉長開始軟磨硬泡,每天早出晚歸跑到吳有訓的辦公室,吳有訓早上8點上課,他就6點蹲在門口,連著一個星期,吳有訓最終妥協了,答應他試讀一年,一年後如果數理化三門課考不到70分,就轉回文學院。

    錢偉長想也沒想就答應了。接下來的一年,詩詞歌賦樣樣滿分的錢偉長生活堪比黑色高三:每天凌晨5點去科學館背書,發現有一個人已經在那背完了,那就是數學大師華羅庚,倆人遂成好友。一年後,錢偉長透過測驗,中國教育史上跨度最大的轉專業案例誕生了:從歷史系轉到物理系。

    清華越野隊,右二為錢偉長,1932年

    1940年他考取公費留學生,主攻彈性力學,而後赴美投師世界導彈之父馮·卡門。愛因斯坦看完其論文後慨嘆:這個中國青年解決了困擾我多年的問題。錢偉長是中國近代力學的奠基人,和錢學森、錢三強一起被譽為中國科技界的“三錢”。中國少了個歷史學家,多了一個科學大師。

    錢偉長棄文從理的專業轉向,既是一種科學報國的偉大情懷,也是一種人棄我取的週期邏輯,其精髓在於一句話:幾乎每個行業都有周期。

    舉一個通俗的例子:比如在養豬這個行業,中國有4,554萬個家庭養殖戶和33萬家專業養殖戶,2018年貢獻了69,382萬頭豬和5,671萬噸肉,變成餐桌上的紅燒肉、燉排骨和炸裡脊。而這些萬計億計的豬和人,都被一個1400~1500天左右的豬肉價格週期所控制,頂點時腰鼓囊塞,低谷時悽慘悲慼。

    再比如,中國有超過1000萬人以種植甘蔗為生,他們在2,055萬畝蔗田上勞作,每年能生產1030萬噸糖,滿足華人66%的甜味需求。但他們的生活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平均60個月的白糖價格週期,高點糖價可達7765元/噸(2011年8月),低點時只有3970元/噸(2014年9月),幾乎折半。

    這些行業一方面按照自身的內在規律跌宕起伏,另一方面,它們被群眾的接受程度也隨時代變化。比如以物理學為例,整個20世紀一百年就是一個“低-高-低”的過程:20~30年代民國時期是個低點,建國後50~60年代搞工業化逐漸熱門,80~90年代“搞導彈不如賣茶葉蛋”,又是一個低點。

    以錢偉長當時選擇專業的時間點來看,儘管物理並不是法政等熱門專業,不過當時祖國積貧積弱,社會需要文史領域的專家,但更迫切需要軍事工業人才造槍造炮造飛機來打贏抗戰,建國後更是需要導彈、衛星和原子彈等戰略性人才,錢偉長的選擇暗合了歷史的程序,讓他的人生絢爛奪目。

    當然,錢偉長放棄歷史選擇物理,是家國情懷的體現,我們不能用週期理論來揣測大師的赤子之心。但就普通人而言,多數人根據熱門程度來選擇專業時都需要問一個問題:那些現在看起來熱門無比的專業,現在是不是週期的頂點?那些現在看起來冷門的專業,現在是不是行業的低谷?

    筆者經常拿來舉例的一個專業就是:醫學專業。

    這兩年時有“醫學院招生遇冷”的訊息傳出,儘管這些訊息大都不靠譜,但高考志願填報醫學專業,的確沒有十幾年前那麼熱門了,尤其面對“本碩博11年+規培3年+專科培訓2~4年”這種馬拉松培養週期,很多醫生都不建議自己孩子學醫,甚至喊出“勸人學醫,天打雷劈”的口號。

    但資料卻表明,中國的醫生數量遠遠不夠。這張聯合國經濟與發展合作組織報告顯示,儘管高考擴招後醫學院校畢業生大幅增加,但中國每1000人擁有執業醫生數量在世界上仍然遠遠落後大多數國家。未來的老齡化對醫生的需求會進一步擴大,醫生未來三十年,必將供不應求。

    一個人的職業黃金期從20~50歲,大概30年左右。因此無論是還在填志願的考生,還是已經工作的職場青年,都需要問自己一個問題:未來30年,我喜歡或從事的行業,會比現在好還是差呢?

    02. 雪坡理論:行業賽道押注論

    2001年夏天,剛剛參加完高考的張一鳴花5分鐘選定了大學,他將自己選大學的需求逐一列出來:

    1. 必須是一所綜合性大學(方便找女票)

    2. 必須要靠海(方便吃海鮮)

    3. 必須離家遠

    4. 必須冬天下雪

    這四個條件篩選下來後,張一鳴發現全國112所211院校只返回了一個結果:南開大學。

    接下來選專業,張一鳴報考了生物學。他後來回憶道:“當時都說生物是21世紀的領頭羊,所以非常熱。我自己也感興趣,高中的時候參加生物競賽,看了一本北大老師寫的《普通生物學》,對我影響很大。”張一鳴此言不虛,今天的考生可能不太清楚當時的生物學專業有多火。

    曾經學生物的名人們(左起):姬十三(果殼創始人)、黃西(脫口秀藝人)、王菲、徐勇(百度聯合創始人)、方舟子、李玟、胡杏兒(歌手)、伍聲(DOTA職業選手)

    不過張一鳴是幸運的:南開生物系沒要他,他被調劑去了微電子系。

    之所以說他是幸運的,是因為“21世紀是生物的世紀”21世紀前二十年被證偽了,真正從事生物學本專業工作的人寥寥無幾,畢業生分佈在各個行業,從歌星到碼農,從城管到消防,桃李滿天下。具體的原因,可以用上海交通大學生物工程系畢業生史炎的話來概括:

    從生物被調劑到微電子,是命運對張一鳴的眷顧;不過從微電子轉到軟體工程,就是他的主動選擇了。這種選擇暗含了投資領域的另一個哲學:雪坡理論。

    1. 很長的坡:足夠廣闊的前景。

    2. 很厚的雪:足夠成熟的生態。

    生物學、微電子、軟體工程這三個專業前景都很遠大,符合雪坡理論中第一點。但在第二點上,三個專業就大相徑庭了:軟體工程>微電子>生物學。生物學的坡很長(未來很有前途),但坡上的雪太少,換句話說就是:行業生態弱,雪太薄了,滾半天也滾不成大雪球。

    生物學專業在2000年左右伴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和輿論的大肆渲染成為當紅炸子雞,那年南開生命科學學院的錄取線達到了640左右。但接下來的20年卻並不美好:生物學儘管前程遠大(坡很長),但實業崗位太少(雪太薄),大量的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只能被迫轉行。

    生物學是個高潛力、高價值的行業,但短期內無法提供足夠的就業崗位,便成了一個“窮人家的孩子不能學的專業”。找不到工作的畢業生們只能自嘲:數學是把火,點亮物理的燈;物理是盞燈,照亮化學的路;化學是條路,通向生物的坑;生物是個坑,埋葬理科生。

    相比之下,微電子、軟體工程向上科研,向下找工作的機率都比生物學相關專業選擇空間更大,行業產學研結合度高,社會應用範圍廣,就業崗位充足。

    比如網際網路巨頭創始人中,以計算機技術為代表的應用類理工科專業佔據壓倒性優勢。張朝陽是清華物理本科MIT博士,丁磊是成都電子科技大學通訊工程專業,馬化騰是深圳大學計算機專業、李彥宏是布法羅大學計算機專業、王興是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無線電專業。

    中國科技巨頭創始人,大都是計算機/通訊/電子等相關專業畢業,只有學英語的馬雲例外。

    過去20年的科技創富浪潮,讓一大波程式設計師抓住了改變命運的機遇。在未來的20年,這些專業也不會過時。歷史經驗來看,充沛的理工科人才是工業化程序中趕超崛起的關鍵。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德意志第一帝國的洪堡教育、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美國莫不如此。

    因此,雪坡理論告訴你的是,當選專業時,首先要判斷是不是朝陽行業(坡是不是夠長),其次要判斷有沒有的成熟生態(雪是不是夠厚)。

    當然,即使選對了賽道和雪坡,也並不能100%保障成功,進了大學還需要繼續努力,才能在畢業後出人頭地有所作為。在這方面,選專業其實跟做投資一樣:多數人認真選股票,決定了未來在哪隻股票上虧錢;多數人認真報志願,決定了未來在哪個大學打遊戲。

    03. 以小博大:底層逆襲槓桿論

    2000年,從馬爾伯勒學院畢業還沒讀大學的凱特·米德爾頓已經知道她的大學目標了:英國超級鑽石王老五——威廉王子。

    凱特·米德爾頓很早就開始計劃此事,她盯著威廉王子的海報跟閨蜜開玩笑:“也許某天我會成為他老婆。”事實證明,她並沒有開玩笑。凱特·米德爾頓本想去愛丁堡大學。這時候,威廉王子即將就讀聖安德魯斯大學的訊息傳遍了整個英國,她當機立斷:放棄愛丁堡選擇聖安德魯斯。

    新生周裡,當大多數人還在渾渾噩噩沉迷於各種酒會時,凱特開始打造純潔無暇與高貴優雅的形象,這為她贏得了“薩莉美女”的稱號,給威廉留下良好的印象。在跟威廉第二次見面時,凱特大膽地前去搭訕:“我的曾曾祖母和你的曾曾曾祖父是情侶。我們也試試,如何?”

    功夫不負有心人,還未畢業,凱特已經和威廉同居了。2004年,陪同王子在瑞士滑雪的凱特被媒體拍到,成功進入公眾視野,等到2005年畢業,凱特已經成為全英國眾所周知的待嫁王妃。2011年,兩人舉行了盛大的婚禮,凱特成為英國王室有史以來第一位真正的平民王妃。

    透過婚姻的槓桿來首先逆襲,是凱特家族籌劃已久的事情。從小,凱特就被父母刻意送進精英學校,試圖接觸上流社會。而跟王子選擇同一所大學,同一個專業(藝術史)成為她跳入英國王室最有力的槓桿,平民出身的凱特成為了一個成功靠婚姻實現階層逆襲的狠角色。

    婚姻槓桿的案例並不少,從一個段子裡就可見一斑:

    清華大學,一半同學在投資另一半同學的創業專案;北京大學,一半同學在收購兼併另一半同學的資產;上海財經大學,一半同學在向另一邊同學路演推股票;中國傳媒大學,一半同學在給另一半同學投放廣告;某某商學院,一半同學正在努力當另一半同學的老婆。

    槓桿的核心是以小獲大,是一種超越線性增長的回報機制。凱特王妃的案例其實就很有代表性,但除了婚姻槓桿,大學選專業其實還有兩類槓桿可以參考:時間槓桿和資本槓桿。這三個槓桿與大學專業結合在一起時,有時會產生一些奇妙的化學反應,實現意想不到的人生逆襲。

    時間槓桿:將自己的時間做成好產品,無限複製;

    資本槓桿:能夠撬動遠超自身的資源,以小博大;

    婚姻槓桿:透過感情這種莫測的工具,捷徑逆襲。

    這裡舉一個例子:比如研究恐龍足跡學的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專業本來比北極圈還冷。但他憑藉微博269萬粉絲,其知識付費產品“邢立達的恐龍課”已經賣出無數份,收入遠超大學教授。他的課程就是他的時間,零邊際成本地不斷出售,每多賣出一份都是利潤,這就是時間槓桿。

    當然,像邢立達這樣的“網紅級”科研工作者畢竟是少數,但仍然能夠為喜歡冷門專業的人提供一條出路:透過網際網路的槓桿效益,過上體面的生活。

    易中天曾經在女兒報志願時給出了四個原則:①興趣原則,你選的專業應該是你感興趣的;②優勢原則,你選的專業是最能體現你的優勢的;③創造原則,這個專業畢業以後從事的工作應該是創造性的,而不是做簡單重複勞動;④利益原則,這個專業最好還是能掙錢的。

    當然,易中天自己學的是冷門專業古代文學,曾經在武大備受冷眼,評職稱都受阻。他最後取得成功,還是憑藉了“時間槓桿”:在央視《百家講壇》上講學,學生人數課堂上的幾十個,變成了電視機前幾百萬個,最後僅透過寫書一年就能掙2000多萬,這就是槓桿的魅力。

    微信之父張小龍曾一度被分到微波專業,讓他鬱悶不已。後來在師友的鼓勵下專注到自己喜歡的計算機領域。為了寫程式碼,他經常騎著車跑到華中科大實驗室裡一呆就是半夜12點。1994年畢業後離開電信機關單位,投身網際網路大潮,如今他已是中國最牛逼的產品經理,開發的產品10億人在用。

    一個網路如此扁平化的時代,每一個有一技之長的人都可以憑本事吃飯,大學專業和三個槓桿的結合,讓許多人更多了一層選擇。當然,這三種槓桿,最不建議大家使用婚姻槓桿來實現逆襲,畢竟感情才是婚姻的基礎,更重要的是,這事兒是需要點兒資質的,不是每個人都可以。

    就像筆者的一個同鄉學弟,去了一個遍地是民企老闆的南方省份理工科學校讀書,立志要找個當地富婆結婚,整天健身房,練了一身肌肉。但無奈顏值一般,大一時發誓要找個富二代做女朋友,大二覺得家境一般的女生也可以湊合;到了大三,他認為普通姑娘也行,甚至只要是女的就行。

    現在到了大四,他覺得同寢室的室友也不錯,越看越喜歡呢。

    04. 騎驢找馬:培養副業突破論

    1992年,作為全村的希望,扛著蚊帳被褥、揣著76個雞蛋千里迢迢跑到人民大學社會學系求學的劉強東,一進校門就鬱悶了。

    一位學長告訴他,學社會學並不能當大官,不僅如此,這個專業還是一個僅次於人類學的第二大就業困難戶。作為宿遷高考狀元,劉強東本來大可以閉著眼選清華北大,學習當時最熱門的計算機、金融。但他卻受高中班主任的鼓舞,報考了人大社會學,夢想能當上市長。

    眼瞅著從政報國希望渺茫後,劉強東馬上開始在人大騎驢找馬。他折騰過很多事,最早開始在人大幫人抄信封,然後又跟著人倒賣圖書,還開始自學程式設計,給別人寫軟體,開餐館。特別是在中關村倒賣光碟的經歷為他日後建立京東打下了基礎。

    社會學這個專業,在中國商業有三大名人:劉強東、李斌、李國慶。這三個人,都是名校的社會學高材生,而後都“背叛”了本專業,棄學從商。

    李斌1991年考入北大社會學系、但從大一開始,李斌就開始在外打工,他自稱“學習的時間更少一點,非學習的時間更多一點”。[3]除了攻讀社會學外,李斌還在北大輔修了法律和計算機,並且通過了每年全國不超過100人的“計算機系統分析員”考試。大學還沒畢業,李斌就自己成立的小公司,開始創業。

    相比之下,李斌的師哥李國慶是這三個人中最認真學習的學霸,1983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大二時就發表了一份專著《中國社會改造之我見》。身為學生會副主席,他到處演講、貼海報,還懟過食堂伙食,做過崔健的後援會,成為了校園的風雲人物。

    “我學社會我賢惠,終身貢獻居委會“,社會學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相對於其他專業比較輕鬆,畢業壓力小,這使得三個人有機會能在大學裡騎驢找馬,開闢其他賽道。段子王李誕曾讀於華南農業大學社會學專業,始終找不到人生方向,每日在寢室借酒消愁。

    不然,誰見過一個被課程、實驗和作業逼瘋的理工科學生有功夫每日在寢室借酒消愁呢?

    劉強東日後回憶,那時人大的老師對他也比較寬鬆。只要順利完成學業,透過考試,老師從來不干涉他這些副業。

    三人成功在大學逆襲騎驢找馬的案例,涉及到一個時間管理的原則:密度(單位時間重要性)=事情重要程度/完成所需要的時間。

    這是時間管理學中的一個重要理論。對想要大學期間騎驢找馬的考生來說,最優的策略是選擇完成目標所需密度值最低的大學、專業。對劉強東、李斌、李國慶的智商水平來說,社會學是一個密度值極低的專業,讀書所需要的時間成本低,對他們在大學折騰創業極為有利。

    密度管理原則適用在考研、考公務員、收租、擇偶、交友等多個領域。

    有著精靈之氣,狐媚之影的東北大妞秦海璐在上大學前就明確了自己的核心需求:找老公。雖演技炸裂,但相貌平平的她想在美女如雲的中戲找到老公實在是一件密度值極高的事情。這一點,就不如自稱是秦海璐中戲同門師妹的田小姐了:中戲找不到老公,可以去商學院找啊。

    因此,假如你的目標並不是在大學裡讀書,而是創業、考研、考公務員、找老公、離家近收租方便,那麼專業對你來說就不是最重要的,相反,那些平時不會考慮的東西,比如課程鬆緊度、學校地理位置、自習室空調溫度、校園小樹林燈光亮度等因素,就是重點考察物件了。

    05. 尾聲

    很多人的擇業史有著跟上海流浪大師沈巍一樣的噩夢。這個蓬頭垢面、頭髮鬍鬚都打了結,終日靠撿垃圾生存的流浪漢卻是一個熟讀《左傳》、《尚書》的中文、歷史愛好者。他從小喜歡讀歷史書,想學中文系或者國際政治方向,卻在父親的逼迫下學了審計,這成了他這輩子最大的遺憾。

    畢業後,沈巍進入上海某審計局,最終因堅持撿拾廢紙被認定精神病而勸病退。從此後開始了他的流浪生活。2012年9月,臨終前的父親躺在病床上緊握著沈巍的手開始流眼淚。父親對他說,你本可以在學習上有一番成就的,全因為我······邊說邊打自己耳光。此時,十年沒見父親的沈巍早已泣不成聲。

    “我的大學和專業,都是按父親的強勢要求選的,說是畢業後可以當公務員,端鐵飯碗。可是我一點都不喜歡這樣。”

    錯愛一生,父母對冷門專業的恐懼鑄成了兩代人的遺憾,其實能對你人生負責的,只有你自己。

    1. 投資週期抄底論

    2. 行業賽道押注論

    3. 底層逆襲槓桿論

    4. 培養副業突破論

    但專業和職業也不一定完全對口,每個人對興趣、事業的認知隨著閱歷、年齡的增長會發生變化。其實不僅是選大學,選專業,人生的每場選擇都是一項強調回報率的投資。踩準時代風口、選擇朝陽賽道、合理利用槓桿甚至騎驢找馬都有可能事半功倍。

    學什麼樣的專業,可能會影響你的職業,但並不能決定你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有人拿到好牌,有人拿到爛牌,只有那些既有努力,又有技巧的人,才能在人生的漫漫長途中笑到最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0年屬蛇的人運勢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