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蘭臺
-
2 # 清水空流
是的,唐朝可以擊敗突厥,但未必擊敗契丹,北宋既無法擊敗突厥,更無法擊敗契丹。
先說大唐與突厥。大唐武力極其強大,雖然在大唐建國初期李淵向突厥納貢,二主唐王李世民有灞橋之辱。與突厥被迫簽訂城下之盟。但未及3年。也就在公元629年11月至630年3月,大唐展開平滅東突厥頡利可汗的戰爭,由李靖為三軍總指揮,兵分三路開始討伐。大敗突厥。其首領頡利可汗率萬餘人慾逃過磧口,遭遇李績軍堵追堵截,其大部皆率眾投降。頡利可汗逃往靈州(治今寧夏地區)西北突厥部落,欲投奔吐谷渾,被大唐軍隊俘獲送往長安就平定突厥。至此突厥 臣服大唐。李世民被稱為天可汗。為何會如此。首先是李世民是馬上皇帝,大唐天下李世民自己打下了一半。再一點,大唐崇尚武力,有尚武精神、大唐在軍事上積極籌備。李世民允許臣下帶武器上殿。,天天與軍隊士卒在一起習武射箭,操演軍馬。很迅速地培養出一支驍勇善戰的的精銳部隊。大唐的氣象是積極向上的。開放豪邁的。在政治上穩定。在經濟上發達,在軍事上強大。在文化上是包容的。有著強大的物質基礎。再加上李靖,李績,薛萬徹這些武將,再加上李世民不干涉武將行動,給予充分信任。才使得大唐滅突厥的勝利。但最關鍵一點就是突厥得到體制還是落後的部落制度。沒有建立國家,缺乏整體戰略。造成國個自為戰,那個部落強大,那個部落就是首領的形式。無法形成一股繩。可以讓李世民各個擊破。拉一個打一個。也就是說,突厥落後的政治制度也是他滅亡的重要原因。
再說北宋和契丹。其實更為確切地來說,應該是北宋和大遼,而且大遼比北宋建國早。首先要說說明的是,北宋得國不正,屬於篡位,不是自己打天下。沒有形成一群能打仗的武將。在國家精神層面北宋也和大唐完全相反,北宋是含蓄 的,內斂的。保守的。士大夫文官秉正是北宋的政治體制。文雅成為北宋的立國座標。而且北宋建國伊始國土面積不大,後來經過數次征討,基本上統一了華夏本土,但由於石敬瑭的原因徹底失去燕雲十六州,也就失去了北方的天然屏障與馬場。換句話說,北宋先天不足。也就造成了北宋在軍事上首先必須採取防守戰略。由於北宋得天下於軍事政變。所以把對武將的防範放在了第一位,不僅文官執掌兵權,甚至就連戰術單位都是文官擔任。對於武將的猜忌和防範達到了極致,使得武將沒有任何自主性和能動性,也極大的打擊了武將建功立業的積極性。在宋太宗伐遼失敗以後,北宋皇帝就喪失了討伐契丹的勇氣和能力,在真宗的澶淵之盟之後,買和平買平安成為北宋的基本國策。這種鴕鳥政治一直持續到北宋亡國。同樣最關鍵的一定就是契丹已經建立了國家,而且國家的政治制度和架構不遜與北宋,可以說是旗鼓相當,並且沒有失去契丹民族的忑特性,也就是尚武精神,這種既儲存了兩種民族特性的國家可以說是很強大的。而且契丹有著強烈的危機意識,時刻保持警醒。在這一點上也遠遠好於北宋的皇帝和朝臣。北宋在國家制度和體制上與契丹一樣,軍事上又趨於保守,文化上自閉,所以位無法擊敗契丹就很正常了。
華人的尚武精神就是從北宋開始消亡的。大唐那種進取,包容,自信。直到現在還沒有完全恢復。
-
3 # 仁勇校尉
這個問題的錯誤在於認為唐朝面臨的對手中,突厥類似於宋朝的契丹,因其都處於北方。但事實上不是,唐朝類似宋朝契丹的強敵,是位於青藏高原的吐蕃,唐朝對其辦法也不多。
隋末唐初的東突厥,表面上看似強大無比,但其實上回光返照。隋煬帝時代,東突厥其實只是隋朝的一個附庸。曾經強大的突厥,在隋文帝時代經過多次軍事打擊和政治分化,已經不再是隋朝的威脅。
(對突厥進行政治分化起到重要作用的長孫晟 )
隋末天下大亂,隋朝官方扶植的附庸東突厥勢力乘機復興。大業十一年,東突厥圍隋煬帝與雁門,就是突厥復興的標誌性事件。隋末唐初的北方勢力,無不對突厥恭順包括最初的李唐。
隨著唐朝基本一統天下,唐高祖李淵中後期,唐與突厥關係破裂,發生過多次大規模大戰,但雙方都沒有取得過大的勝利。武德九年唐朝發生玄武門之變,突厥乘機大舉入侵,直低長安附近。唐軍與突厥作戰中取得幾次小勝,又給了突厥大量財物,突厥得到好處又看到繼續進軍風險也很大,就退兵了。
這次輝煌之後突厥內部矛盾就開始大爆發,北方的鐵勒九姓大暴動,接連大敗突厥,隨後突厥人之間又發生了內戰,小可汗突利起兵反對大可汗。
唐朝出兵滅突厥前,強大的突厥早就四分五裂了。唐朝抓住了這個歷史機遇,當然也是一次很偉大的勝利,但不是有些人想象的一戰消滅強敵。
對於建立了穩定政權的強敵,唐朝和宋朝一樣辦法不多。吐蕃自從大非川之戰大敗唐朝傳奇名將薛仁貴,與唐朝長期戰爭中也沒處於下風過,大的勝利還更多。安史之亂後,吐蕃更是打進過長安,雙方長期戰線離長安都不太遠。
宋朝真正值得鄙視的,不是遼國強盛時沒有辦法,而是遼國滅亡時表現的不是一般的差。
-
4 # 史書上冬眠的蛇
你好!我是冬眠蛇,由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希望多多關注!
大唐和北宋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先說大唐。大唐初期,採用的是府兵制,兵源都是中上等農戶組成,兵器器械都是自己出,非常精良,而且府兵屯田,不愁後勤。唐繼承隋,當時中國兩大馬場一個是燕山 ,一個是河套都在大唐手中,騎兵的馬匹自然不是問題。當時,唐軍中有很多鮮卑族的成分,那到大漠打仗,就跟回自個家一樣,駕馭弓騎比突厥人還熟。指揮打仗的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千古難遇的將才,常常自個完成對敵軍的突襲。
再說北宋。北宋承接混亂的五代十國,為了避免藩鎮割據,施行禁軍制度,就是將全國兵力全放在首都,地方上放只能嚇唬百姓,沒有作戰能力的廂軍。這些禁軍主要是步兵,原因是唐時代的兩大馬場,契丹人佔了燕雲十六州,党項人佔了河套,他沒有大量可用的草原馬。當時養這一大坨禁軍,無法在開封外屯田,糧食從江南走運河往北運過來,補給大軍。並且北宋的國策是先平南方,再打契丹,等打契丹的時候,開國皇帝,最能打的趙匡胤已經死了,繼位的是他弟弟趙匡義,這就差勁了,雖說趙匡義也算盡力了,就這破局面還北伐了兩次,最後實在打不過,自己不願接受這現實,死了算了。實際,他是戰場上重傷不治身亡的。
-
5 # 關東俠客
突厥人是遊牧部落組成的部落聯盟式政權,容易被各個擊迫。生活方式落後,靠放收牛羊生活,遇到蝗,旱,雪惡劣氣候造成人和牲畜大量死亡。歷史上,竇憲取得勒石燕然的戰績,就是趁匈奴受災,實力減弱時率聯軍給以致命一擊,這叫要他命,趁他病。唐太宗630年取得定襄大捷,打敗東突厥活捉頡利可汗,也是在其困頓時來各個擊破。契丹是北方草原上首個建造城市,按照漢人典章制度,任用漢人制度管理的封建化政權。組織嚴密,戰鬥力強悍,農牧業結合,一國兩制。有五六十萬機動軍隊,遠非己往遊牧政權可比的。
-
6 # 優己
有外部環境因素,也有國內自己的整軍思路!在當時,唐朝的軍隊建設是基於進攻所建,所以,唐軍中騎兵的比例佔很大,這使得唐軍可以快速穿插,派出騎兵打擊敵人的大後方基地;而宋軍採用的是被動國防策略,目的是防守,軍隊基本上都是步兵。即便能夠打敗對手,那麼也無法追擊敵人,更無法去打擊敵軍的大後方基地。
從單兵角度來看,宋軍的戰鬥力並不會比唐軍來得弱!比如從武器裝備,兵員素質上去對比,宋軍都可以比唐軍來得強!但是將熊熊一窩,由於宋軍的被動防守使得宋軍不敢出擊,使得敵人可以有恃無恐的調戰鬥力最強的軍隊來打,打不贏就撤退,反正宋軍也不敢追擊。因此,可以這麼理解,宋軍每場仗打的都是對手最強的軍隊,而損失慘重也就可以理解了!而岳飛之所以戰無不勝的原因則是他把角色調了過來,他帶領南宋軍隊避實擊虛,敵人強軍來了他就撤退,敵軍弱了他就狠揍。所以,他打敗了大量的金兵,而當時的金兵是剛剛滅了契丹遼國的女真人!
唐軍最大的優勢就是有唐太宗,唐高宗這種的聖明君主。由於唐朝立國時奠定的擴張基調,使得唐軍囤積了大量的騎兵將領,大牌名將秦瓊,蘇定方等,這些都是擅長騎兵作戰的將領。比如,蘇定方一人攻下的國土面積高達四五百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半個大唐帝國國土!
-
7 # 使用者77170587246
很多宋粉不承認宋軍戰鬥力差,沒馬,要麼將領無能。以為遇上千年無敵的蒙古鐵騎,一個南宋就能抵抗住蒙古人五十多年的侵略就有多牛逼,其實不然宋朝在建國就迎來了它註定要被外來敵人給滅掉的種子而不是內亂滅國。 趙匡胤黃袍加身後乾的第一場大事就是杯酒釋兵權,賜予大將們富貴來換回兵權,過早就讓大將們貪戀富貴,過上花天酒地的生活,這就是典型的鼓勵軍事將領們腐化墮落。從後期趙光義的將領們對外打起仗來就可以看出來啦!將軍們不敢和皇帝頂嘴,明明看出趙老二制定的戰爭方案是錯誤的也要堅持按照趙老二方案前行,因此宋軍將領們不會堅持自己正確的方案,殊不知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的道理,皇帝又不肯放權給將軍們,不但不放權而且還積極干預軍事(自己不懂裝懂),所以將軍們在皇帝面前表現得唯唯諾諾。 再有就是崇文輕武的國策嚴重導致宋軍更像是維持治安的一支武裝而不是正規軍。唐朝時是寧為百夫長,不為一書生(這話雖有點過)但不時反應宋朝建立前的漢人是有血性的,唐朝時就連書生們到哪裡都有把佩劍隨身,而到了宋朝時卻以當兵為恥辱,當文人為自豪,可以說簡直就是顛了過來。而且當宋朝那裡爆發因吃不上的亂民,朝廷就過去招安把這些流民招到哪裡去呢?當然是招到軍隊裡面去啦!而且更為嚴重的是當時宋朝有很多考不上傍的落地書生找不到出路,去哪裡往上爬呢?當然又去軍隊混個一官半職。這樣一來可以看出宋軍的基層軍官和當兵是什麼組成的?都是尼瑪的一群吃不上飯的流民和落榜書生組成的,這樣的軍隊維持治安還可以,這要是拿到真刀真槍的戰場上可想而知下場是什麼!看看當年宋金聯合攻遼的結果,幾十萬宋軍面對遼國末期昏庸無道的幾萬士兵,被幾萬遼軍打得屁滾尿流,滿地找牙,一下就把宋朝軟弱無能的老底都暴露在金人的眼裡,結果倆皇帝都被金人俘虜了,釀成了千古漢人的恥辱,靖康恥。 要說宋朝缺馬,那漢初時漢軍也沒馬,當時連堂堂的大漢天子高祖劉邦也只能坐牛車,宋朝的皇帝沒這境遇吧?可漢朝後來鼓勵民間大力養馬,到了武帝時要是哪個人騎匹懷孕的母馬都要被人恥笑,可見漢武帝時大江南北到處都是馬匹,而宋朝呢根本就沒有像漢朝那樣大力鼓勵民間養馬的政策。 要說蒙古人無敵更扯談,只不過是蒙古人當時趕上了好時期,同時期的東西方沒有一個像樣的君主和強大的政權 ,當然蒙古人也遇到了鐵木真這樣的雄才大略的君主。更重要的是窩闊臺,蒙哥時期蒙古人的主力都在西征。 如果把元朝建立就是蒙古帝國分家開始,一個蒙古帝國分裂下來的元朝建立起來算,元朝滅南宋(崖山海戰)不過就短短的十多年,南宋就完蛋了,何來的抵抗元朝蒙古人半個多世紀。 我們再來看看五代十國時被遼國滅了的後晉,遼國皇帝耶律阿保機也想趁機入住中原 ,可是面對雖然被滅國的後晉老百姓遼軍無法立足中原,面對後晉老百姓不斷的抵抗,騷擾,耶律阿保機和遼軍也只能心有不甘地退出中原。而南宋呢?為了保住自己皇帝的位置,不但不力主北伐中原,更來個讓所有北方漢人涼了心的政策(北人歸金,南人歸宋 ) , 而且及其無恥的是南宋皇帝每次會見金史時要脫去龍袍,換上朝服向金史行跪拜之禮(南宋無恥到家)。這樣的國家,這樣的君主,這樣的軍事素養怎能不讓外人欺負?宋朝雖然經濟和文化很發達,但因軍事力量太過弱小,經常被周邊幾百萬的少數民族給欺負得不成樣子,連當時剛獨立的越南都敢跟大宋叫板 ,越南猴子在廣西一帶大開殺戒。大宋啊!大慫真可恥,這國號不是宋而是送。註定把國家送給外人的,就憑岳飛,韓世忠,宗澤等等少數人又能怎樣力挽狂瀾。
這就是愚弄老百姓的下場,而愚弄不了周邊的敵人,不過就是人家眼裡一隻待宰的廢羊而已。
-
8 # 小龍女5505
宋君昏庸.奸臣橫行.重文輕武.猜忌排擠打壓迫害良將謀臣所以無法擊敗契丹.唐朝文武並用.良臣悍將很多因此可以擊敗強大的突厥.
-
9 # 在深圳的會計人
唐朝是在戰爭中建立的國家,而且統治者也比較重武,而宋是武將兵變奪取政權的,所以對武將有很強的防備之心,所以兩宋時期武弱文強!
-
10 # 狄飛驚
突厥和契丹,是中國北方兩個強大的少數民族勢力,分別對應隋唐、宋朝兩個朝代。
兩個少數民族勢力都曾一度強大,勢力範圍甚廣,但唐朝最終擊潰突厥,解除北顧之憂,宋朝缺乏徹底擊敗契丹,不得已和對方和平相處,形成對峙,真正擊敗契丹的還是女真。
唐朝對付突厥的局面:由守轉攻,戰爭打來和平其實,唐朝最初對突厥也佔不到便宜,甚至一度很狼狽。唐初突厥大兵直逼長安,迫使唐太宗李世民訂立《渭水之盟》,但唐太宗並未忘卻突厥的威脅,暗中養精蓄銳,加緊備戰,甚至親自垂範練兵,每日“引諸衛騎兵統將等習射於顯德殿庭”。
唐太宗李世民韜光養晦,積蓄力量後,“士卒皆為精銳”,於是他轉而對突厥採取攻勢,多次出兵進擊突厥,每每取得大勝,唐軍猛追窮寇,一舉消滅了東突厥。
唐太宗死後,繼位的唐高宗沿襲唐太宗的政策,不遺餘力對西突厥進行打擊。當時唐朝國力仍處於上升期,而西突厥則陷入內亂,唐朝趁機,終於消滅了西突厥。
雖然武則天時期,突厥再度死灰復燃,建立汗國,和契丹、武周都有過交戰,但此時的突厥已遠不如之前的輝煌,最終被後起之秀回紇消滅,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綜觀唐朝與突厥持續三十多年的戰爭,唐朝之所以能由守轉攻,最終消滅突厥,根本原因在於其一以貫之的對外政策:無論誰當政,都深刻認識到突厥對大唐的威脅,堅定不移地予以打擊。經過持續不懈的努力,大唐終於徹底擊潰突厥,換來了國防安全。
宋朝對付契丹的局面:以守為主,以金錢買和平與唐朝擊潰突厥相比,宋朝對付契丹就顯得“軟弱無力”,不僅無法擊敗契丹,甚至在雙方關係上處於被動地位,不得不以金錢買和平。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崇文抑武,基本政策的原因
宋朝汲取五代十國武人當政,動輒篡位的教訓,提倡文治,抑制武事,成為基本國策。
宋初趙匡胤忙於統一戰爭,未對契丹採取主動攻勢;趙光義在位期間,先後發動幽州之戰、雍熙北伐,試圖以大規模正面進攻奪取幽雲十六州,未料均遭遇敗績。
自此以後,宋朝便再未主動向契丹發動進攻。從趙光義後期開始,宋朝統治集團便開始從開拓轉向守成,強化崇文抑武,尤其皇帝和士大夫集團結成同盟,抑制武將勢力,絕不輕言兵事。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時曾向西夏發動攻勢,便招致很多保守士大夫攻擊。
2、將從中御,軍事體制的原因
宋朝為防止武將篡奪,有意分散兵權,逐漸建立了“樞密院—三衙”的軍事管理體制,把軍政權、統兵權和指揮權分離。這套軍事體制有利於皇帝加強對兵權的控制,卻導致“兵不知將,將不知兵”,軍隊戰鬥力低下,從而導致宋朝對外作戰不利,屢戰屢敗。
除了宏觀體制,宋朝皇帝還採取以下手段,制約統兵將帥,實行“將從中御”:
分散兵權,互不統轄,不設方面主帥。以親信監軍,掣肘將帥,干預軍事決策。親授陣圖,遙控指揮,命將帥按圖佈陣。《孫子兵法》雲“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宋朝皇帝一以貫之地束縛統兵將帥手腳,還喜歡不顧戰場形勢,遙控指揮,焉能不敗?想要主動擊敗契丹,更是痴人說夢。
3、無險可守,地理形勢的原因
北宋建國時,幽雲十六州早被石敬瑭割讓給契丹。幽雲十六州分佈於河北、山西兩省北部山區,是中原政權阻擋北方遊牧民族騎兵的天然屏障,而北宋建國都於開封,處於黃河以南的平原地帶,失去幽雲十六州的遮蔽,在寬闊的平原上無險可守。
正因為如此,宋朝和契丹每次交鋒,契丹騎兵幾乎都可以大舉南下,直逼黃河,而宋朝受限於地理形勢的劣勢,更多時間用於被動防守,很難發動主動進攻,更遑論擊敗。
4、缺乏騎兵,先天不足的原因
遊牧民族對中原政權最大的軍事優勢便是機動靈活的騎兵,想要擊敗遊牧民族,必須要建立一支實力與其相當的騎兵部隊,而建立騎兵首先需要的便是大量優良戰馬。
中國古代良馬的產地主要有兩處,一是西北,也就是當時的西域地區;二是北方,也就是當時的內蒙古高原,契丹正是佔據了內蒙古高原,才擁有取之不盡的戰馬資源,並憑藉良好的身體素質和騎射技巧,建立了一支強大的騎兵。
宋朝建國之初,便失去了這兩個戰馬產地,西北被党項、回鶻佔據,北方則被契丹控制。先天缺乏戰馬的宋朝,只得以步兵對付契丹的騎兵,先天劣勢十分明顯,即便擁有數十乃至上百萬的禁軍,卻只能被動防守,無法發動主動進攻。
5、敵人強大,對手實力的原因
契丹與突厥同為北方遊牧民族,同樣騎兵強大,但兩者有一個極大的不同點:契丹漢化程度遠高於突厥,其政治、經濟、文化實力更遠超突厥之上。
突厥雖然軍事實力較強,但政治、經濟、文化方面比較落後,仍實行遊牧民族傳統的、鬆散的部落聯盟制,制約其實力進一步提高,一旦唐朝發力打擊,便內外交困。
契丹則不然。契丹崛起於唐朝後期,受漢文化影響很大。唐末五代,耶律阿保機、耶律德光兩位傑出領袖,都是堅定的漢化主義者,他們採取了一系列漢化措施,汲取先進的漢文化,讓契丹實力日益強大,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帝國:
自稱皇帝,而非可汗,強化君權;建立封建政權,而非部落聯盟,廢除選舉制,實行繼承製;實行“南北兩面官制”,以“本族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奴隸制和封建制並行;經濟多樣化,農業、畜牧業、手工業並重,經濟實力雄厚;軍事上“全民皆兵”,動員能力強,騎兵機動靈活,戰鬥力強。受主客觀因素制約,宋朝綜合國力不如唐朝,作為對手的突厥綜合實力遠不如契丹。此消彼長之下,唐朝可以擊潰突厥,以戰爭換來持久和平,而宋朝無力以武力擊敗契丹,只得以金錢買和平,也就在意料之中。
回覆列表
原因挺簡單的,唐朝並沒有擊敗“強大”的突厥,唐朝擊敗的只是“強大”突厥的餘燼;而北宋面對的是真正強大的契丹。
長期以來一個最大的幻覺是唐朝滅亡了突厥,然而這個觀點在唐史學界並不被認可。
對東突厥戰爭的勝利,一直是為後人稱道的唐朝武功的一個重要方面。但是仔細梳理就會發現,東突厥汗國的覆滅與其說是唐朝武力征討所致,倒不如說是突厥內部矛盾衝突發展的結果。頡利可汗繼位之後,與具有大可汗繼承人資格的突利、鬱射設的矛盾日益突出,有跡象表明,鬱射設及其所轄的關內道北部六州之地,從武德四年(621)起就脫離了大可汗的控制,自成一系。豳州、渭橋兩次戰役,突厥兵臨長安,只不過是暫時的區域性的現象,到唐太宗決定對突厥用兵時,統一的東突厥汗國實際上已經不存在了,唐太宗發動的戰役,不過是起了收拾殘局的作用。與隋朝比較而言,唐初對東突厥用兵的規模要小得多。分裂的東突厥諸部在突厥汗國的覆滅過程中起了最重要的作用。這是唐史大家吳玉貴教授在其學術著作《突厥汗國與隋唐關係史研究》的觀點。
再說直白點,唐朝擊敗東突厥和南宋最後攻入金國首都蔡州沒有本質區別,最主要的工作都不是自己完成的,都是別人完成的。
而北宋面對的則是一個正處於上升期的契丹。
說契丹出於上升期是從它軍力和國力來說,以國力論,契丹曾經一次性直接北漢糧食60萬斛,請注意,契丹給的不是羊60萬頭,而是糧食。
這說明契丹已經不單純是遊牧帝國,而已經蛻變成一個半遊牧半農耕國家,已經不能指望一兩次雪災讓契丹實體大損了。
再說軍隊,宋太祖時期,北宋禁軍才不過20萬人的時候,契丹常備軍已經超過30萬,更別提“隸軍籍者百餘萬”了。
事實上無論唐宋,在面對真正處於上升期的少數民族政權時表現的都很吃力的,宋朝吃力就不說了,大家都耳熟能詳了,唐朝在面對吐蕃時真的疲態盡顯。
等到吐蕃開始走下坡路,甚至不能維持一個完整的吐蕃帝國,而變成吐蕃諸部的時候,北宋打起吐蕃來卻輕鬆愉快,所謂的“熙寧開邊”北宋打的就是吐蕃,很輕鬆的拓地千里,經常出現幾千宋軍破吐蕃幾萬眾的情況。
想象幾百年前,唐軍幾十萬軍隊被吐蕃殲滅,最嚴重的時候唐朝每年甚至要在邊境上擺上幾十萬放秋兵,真是恍如隔世。
綜上所述,唐宋兩代在面對真正強大的異族國家時表現的都非常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