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清酒混剪

    嘉靖曾經給過海瑞一個評價,說海瑞是一個無父無君、棄國棄家之人。

    知乎上評價海瑞的人更是極多,但要我說,絕大多數的人,根本就不瞭解海瑞,也沒看懂《治安疏》,別說海瑞了,連海瑞他媽都不真正瞭解。海瑞不是毛遂自薦,主動替嘉靖“正人心而靖浮言”麼?現在輪到我也想替海老爺來一回“正人心而靖浮言”。

    大明王朝第十一問,我們來評價評價海瑞和他的《治安疏》。

    《大明王朝1566》系列回答如下:

    第一個是《大明王朝1566》,難看懂嗎?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二個是《大明王朝1566》沈一石打著織造局的招牌賑災有什麼意圖?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三個是如何評價《大明王朝1566》中的嚴嵩?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四個是如何看待《大明王朝1566》裡嘉靖的這段話?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五個是如何評價《大明王朝1566》中的呂芳和楊金水?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六個是如何評價《大明王朝1566》中的趙貞吉?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七個是如何評價《大明王朝1566》裡面的所謂清流一黨以及他們與裕王之間的關係?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八個是大明王朝1566為什麼沒有表現張居正?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九個是《大明王朝1566》裡朱厚熜到底有沒有看海瑞第二次審理鄭何二人的口供?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十個是最近在刷《大明王朝1566》,上面嘉靖經常不停地敲磬是什麼意思?特別是楊金水被押送到宮裡那集。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十一是如何評價《大明王朝1566》中的海瑞?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十二是如何評價《大明王朝1566》中的嘉靖?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十三是《紙牌屋》和《大明王朝1566》哪個權謀更深刻?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按照老規矩,以上之前已經說過的地方,我們下面就直接引用結論了。

    下面,正文開始。

    ————————————————————————————————

    海瑞,朕送你八個字:無父無君,棄國棄家。

    我的看法,嘉靖說得對。

    我們就挨個來分析看看,這八個字到底是否契合劇中的海瑞。

    一、無父

    海瑞的父親,在海瑞四歲的時候就去世了,死於倭寇入侵。所以說他“無父”,至少在字面上是對的。但是,海瑞有母親,我們就在這裡,說說海母。

    海瑞是由其母,也就是我們所稱的海母帶大的。海母本身,就是個極其剛強的女子,一個人守節將孩子帶大不說,更時時刻刻教誨他,可以說,海母是對海瑞影響最大的人。這個影響不僅僅體現在生活中,更體現在海瑞的為人處世之中,甚至我們可以說,海瑞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上一份千古《治安疏》,其母對他的影響都是極其深遠的。而這一切,我們如果要在劇情裡找到正傳,那我可以說,第十九集對海瑞個人非常重要。

    李時珍在海瑞家裡,給海瑞開了生子的藥,但是他也明說了,“生子”這個事,癥結在海母身上。當晚海瑞依舊在母親屋裡侍奉海母,海母要海瑞背書,母子二人有這樣一段對話:

    海瑞:母親想聽哪一章,兒子背讀就是。

    海母:背下面一章,就是“諫諍章·第十五”,說臣子敢跟皇帝爭、兒子敢跟父親爭那一段吧。

    海瑞;母親,還是另背一章吧。

    海母:就這一章。前面的就不用背了,只背兒子敢跟父親爭的那一段。

    海瑞:“父有諍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弗諍於父。”

    海母:跟阿母說說,這一段是什麼意思?

    海瑞:孔子的意思是說,如果父親有一個敢於直言的兒子,則父親就不會做出不仁義的事情。假如父親做出了不義之事,做兒子的就不能保持沉默。要婉言勸告。

    海母:不對!孔子明明說得是“爭”,“爭”怎麼是婉言勸告呢?

    海瑞:母親說的是,聖人說得“爭”啊,可以解為“直言抗爭”,可兒子覺得還是解為“婉言勸告”好些。

    海母:那下面一句:臣不可以不諍於君。是不是也是婉言勸告啊。

    海瑞:阿母,還是有所不同。

    海母:怎麼不同?

    海瑞:有大不同。父親不過一家之長,偶有不義之舉,婉言勸告,縱然不聽,不過一家之不幸。君主掌一國民生,若有不義之舉,則民不聊生,甚至生靈塗炭,故臣者,必須直言抗爭。

    海母:你的意思是不是,阿母縱然不義,不過是你和你媳婦不幸,是這個意思嗎?

    這段對話,打得我真是累死了。但是,它對我們瞭解海瑞的家庭教育有著非常關鍵的作用。

    第一,海母是知書的人,她教育海瑞不是我們說得下里巴人的粗野教育,而是海母本身就知孔聖人的《孝經》,不但讀過,連哪個章節哪段話都記得很清楚,並且以此教育海瑞。

    第二,海瑞之所以敢於直言進諫,不是在嘉靖後期已經朝政凋弊的時候才有的勇氣,而是他早就有了這樣的思想覺悟。更加重要的一點,敲黑板了啊:海瑞的“直言抗爭”是建立在孔聖人的“孝”之上的。換句話說,海瑞是抗爭實際上是遵照聖人之言行的“孝舉”。

    第三,海母此刻就知道自己對兒子和媳婦的管理方法有問題。當晚海母就帶了阿囡睡,讓夫妻二人同房。這就是很能說明了。

    所以很多人大肆批評海母虐待媳婦,要我說,那是跳出時代罵閒街,換句話說,要罵,也得罵“吃人的封建禮教”。海母自己怎麼過來的,就怎麼要求海瑞和媳婦。我沒有說海母好,我只是想說她也不是韓劇裡的壞婆婆。

    而且,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家裡的海瑞對海母,是絕對服從的,他採取的態度就是“屈了媳婦,也不能屈了母親”,這是不是跟朝廷的徐階“屈了子孫,也不能屈了公婆”如出一轍?所以如果說家是國的縮影,那麼海瑞在家裡扮演的角色,實際上就是徐階他們在朝廷扮演的角色,即“家裡的海瑞”就是“朝廷的徐階”。只不過他自己意識不到。而家裡的海母,就如同朝廷的嘉靖,也是一樣的地位。

    那麼我們就要問了,那在家裡,誰扮演“朝廷的海瑞”啊?

    李時珍。

    只有他,敢於直言海母的過錯。大家想想,海瑞在海母談起李時珍指出她過錯的時候,還要說這是李太醫說得不對,那不就如同海瑞上書以後,嘉靖最後也曾對著徐階檢討自己的過錯,徐階安慰嘉靖的話如出一轍麼?

    那麼我們還要繼續問了,李時珍對海母直諫了,那他尊不尊敬海母?

    尊敬,尊敬到進門洗腳,跪下磕頭的程度。

    那麼根據這一層影射,家裡的李時珍尊敬家裡的海母,朝廷的海瑞同樣尊敬朝廷的嘉靖。

    這個結論,先放在這裡,後面我們有用。

    在這裡先要得出的結論是:海瑞確實無父,但是海瑞的教育,卻是一步一個腳印,極度符合儒家聖賢之道的。

    二、無君

    這個更好理解,但值得琢磨琢磨。

    儒家學說十分重視倫常,“五倫”之首便是君臣。維繫倫常的概念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以朝野上下都說海瑞是“大不敬”。

    但我們要說,方才第一條的時候,我們就明白了:海瑞是按照儒家的標準去踐行“孝”,是將孝中的諫諍發揚光大了。什麼時候諫諍?在君王“有不義之舉”的時候要諫諍。也就是說,如果按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個概念去論,那麼應該說是嘉靖先“君不君”,海瑞才冒死進諫,才“臣不臣”。

    所以這個“無君”,除了海瑞確實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詈罵嘉靖這件事之外,我們還要再給它加上一個定義,那就是所謂“無君”,也可以指嘉靖這個君,沒做君該做的事。

    但縱使我們承認這一點,並且在第一點的家國影射中,還得出了海瑞其實是非常尊敬嘉靖皇帝的這個結論,海瑞的《治安疏》放在與他相較的滿朝文武之中,也當真算是“無君”了。因為第十問裡我們談六必居的時候說了,滿朝文武在嘉靖的脅迫之下,東挪西湊的摳出錢來給嘉靖修宮觀,嘉靖認為這就是心裡有他這個君父了,那海瑞跟他們比較,可說確實是“無君”。

    三、棄國

    棄國這一條,可能稍微複雜一點,但我們要對比著看,就很容易明白了。

    先提一個問題,在劇中誰不棄國?棄國的反義詞應該是什麼?

    是老成謀國,誰老成謀國?趙貞吉。

    是公忠體國,誰公忠體國?胡宗憲。

    只管那海瑞去和這兩個人比量就是了。

    第九問裡,我們談浙江大案,趙貞吉思慮細緻,顧慮甚多,可以說是小心翼翼,誰也不得罪。

    反觀海瑞呢?先後與鄭泌昌、何茂才、楊金水、朱七、趙貞吉交手,各個陣營打了個遍,根本無視司禮監和內閣的急遞,嚴審鄭、何呈交朝廷。

    第十問裡,我們談六必居。胡宗憲身在官場,看得明白透徹,但是他自倭寇平定以後就決心閉門不出。無論嚴黨興廢,胡宗憲只低頭幹自己該乾的事,若不是改稻為桑攪到他頭上來了,他對那些貪墨腐敗是一個字都不多說的。

    反觀海瑞呢?眼裡根本揉不得沙子。在浙江如何鬥天鬥地就不說了,在海瑞身上那都不算事。海瑞進京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六必居懟皇上,跟胡宗憲形成的是鮮明的對比。

    趙貞吉是一個“老好人”麼?趙貞吉身上的黑點確實有,但不是這個。趙貞吉是目的,是要讓自己和恩師順利過關,他顧慮得越多,越得到嘉靖認可,越能早日接班;胡宗憲呢,胡宗憲絕不是一個沒有血性的人,只不過對他來講,抗倭才是頭等大事,如果他貿然捲進黨爭之中,他就沒有辦法踏踏實實地去打仗。

    一句話,在趙貞吉和胡宗憲心裡,都有一個比眼前之事更大的大局。這個大局,就是“國事”。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海瑞確實是“棄國”。他在浙江查案,不顧局面會如何收拾,一味拼扯;六必居題詞,更險些動搖身為江山國本的裕王,他也不在乎。

    但是,我們要留一問,那就是有沒有比“國事”還大的大局?

    待會再說。

    第四、棄家

    這個最好解釋,都在明面上,這個也最沉重。

    據廣東巡撫奏報。海瑞的母親和妻子,是六月二十四到的雷州。準備渡海,回海南瓊州老家。可海妻正有身孕,在雷州到了產期,是難產。官府因海瑞是罪臣,按朝廷規制,不能給她派郎中。海妻在驛站三天,胎兒生不下來,母子,都未能保住。

    嘉靖都上三炷香了,我就沒什麼想說的了。

    唯一要說得,就是我自己認為,全劇裡最偉大的角色就是海妻。

    由此看出,海瑞身上的“無父無君。棄國棄家”可以說是實至名歸。沒有冤枉他的地方。

    那我就有一個疑問,海瑞他是個至陽至剛的人,一生恪守儒家規範。無父無君、棄國棄家的根源,就是那本《治安疏》,他為什麼要上《治安疏》?

    這個疑問,由海瑞自己回答:

    我海瑞上這道疏,只為了兩條:一是我大明的江山社稷,二是我大明的,天下蒼生。

    為何無父無君、棄國棄家?因為在父、君、國、家之上,還有更大的江山社稷,還有比江山社稷更大的,天下蒼生。是它們在督促著海瑞“正君道、明臣職、求萬世治安事”。

    海瑞還有一段話,更詳解了他自己的《治安疏》:

    可是當今聖上,處處自以為效文景之舉,二十年不上朝,美其名曰無為而治。修道設醮行,其實是大興土木。設百官如家奴,視國庫如私產,以一人之心奪萬人之心,無一舉與民休養生息,以致上奢下貪,耗盡民財,天下不治,民生困苦。要我直言,以漢文帝之賢,猶有廢政之弊,當今皇上,不如漢文帝,遠甚。

    我四歲便沒了父親,家母守節一人將我帶大。出而為官,家母便諄諄誨之:爾雖無父,既食君祿,君即爾父。其實,豈止我海瑞一人視君如父,天下蒼生無不視皇上為父。無奈當今皇上,不將百姓視為子民。重用嚴黨以來,從宮裡二十四衙門派往各級的宦官,從朝廷到省、府、州、縣,所設各級官吏,無不將百姓視為魚肉。皇上身居西苑,一意玄修,幾時查民間之疾苦?幾時想過,幾千萬百姓雖有君而無父,雖有官而如盜。兩京一十三省,皆是飢寒待斃之嬰兒,刀俎待割之魚肉。

    君父,知否?

    嘉靖知道麼?可能知道,只是知道也不以為然,即使如此,他也不是全都知道。

    他不知道,他的大明朝在他四十多年的治理之下,已經是風雨飄搖。

    他不知道,他的六千萬百姓,都生活在水火之中飽經煎熬。

    他不知道,他御極四十四年,卻做了一個不顧其家的君父。

    海瑞上《這道疏》,就是要把真相撕開了拿給他看。

    海瑞與嘉靖,是天下蒼生與九五之尊的較量,是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的較量,是大義與大利之間的較量,更是人性與制度的較量。

    海瑞忠君麼?忠。聽聞嘉靖去世昏厥於地,極忠。但是,就是因為忠,才更要直言進諫。海瑞罵了皇上,是為了將來史書裡,沒有人再罵皇上。

    海瑞賢良麼?當然。他用一雙眼睛冷靜的看透了大明的弊政,用最清晰的思路,看遍了大明朝最陰暗的角落。

    如何評價海瑞?

    海瑞是一個心懷江山社稷、更心懷天下蒼生的忠臣、良臣、賢臣、直臣。

    好了,現在我們對海瑞有兩句評價了:

    第一句“海瑞是一個無父無君、棄國棄家之人。”

    第二句“海瑞是一個心懷江山社稷、更心懷天下蒼生的忠臣、良臣、賢臣、直臣。”

    但是,還不夠。

    海瑞與嘉靖之爭,除了我上述那個排比句以外,還有一個層面,是我們大多數人一直沒有注意到的。

    是聖人之理。

    聖人是哪些聖人?

    是孔子、是孟子。

    孔子、孟子是聖人嗎?

    是,但是他們只是儒家的聖人。

    也就是說,海瑞是儒家學派堅定的繼承者,他的所作所為,他的政治思想,他的人生抱負,全部都是建立在儒家思想上的。

    那我就繼續問了,儒家一定正確麼?

    不一定。

    拋開對不對先不說,是每個人都秉持儒家治國思想麼?

    不是。嘉靖的治國思想核心就是道家思想。

    所以,海瑞與嘉靖之爭,如果拔高一個層面來看,同時還是儒家與道家之爭。這是思想之爭,才是制度之爭的本質。

    而這種諸子百家的學說碰撞,從未隨著戰國時代的終結而遠去,反而一直都存在在中華民族的每一個朝代裡,甚至還延續到今日。看海瑞與嘉靖之爭,必須要理解儒道之爭到底分歧在哪裡,否則,頂多看清海瑞和嘉靖這兩個人物本身,卻看不清他們背後蘊藏的政治理論。

    所以,我們現在要給海瑞第三句評價:

    海瑞還是一個儒家精神的繼承者、衛道者、踐行者,他的作為本質上就是的儒家君子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我在講趙貞吉的時候,我說趙貞吉這個人不僅劇裡見人性,劇外更見人性,看一個人對趙貞吉的評價就能大致看出這個人本身的品性,其實海瑞也有類似的作用。透過一個人對海瑞的評價,你就大概知道這個人對《大明王朝1566》這部劇理解到什麼程度。

    分析海瑞,大概有這麼幾個境界:

    第一重:海瑞是正,嘉靖是惡,海瑞就是對的。

    第二重:海瑞就是嘴上對,實際上就會嘴炮,不會做實事。

    第三重:海瑞也做實事,也有能力,但他一心邀直名,根本不顧大局,不如胡宗憲、趙貞吉。

    第四重:海瑞不僅能力超群,是看透了胡宗憲、趙貞吉的大局之上更大層面的東西,他意識到根源在嘉靖身上。不解決嘉靖的問題,做什麼都無濟於事。

    第五重:海瑞不僅看清了嘉靖的錯誤,敢於奏諫,他同時還是真正極忠之人,他做的恰恰是極忠之人該做的事,堅持的是超越一切的大義,其根本在於為了百姓。

    第六重:海瑞秉持的“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其背後是儒家學派的政治理論,根本上是一家之言,在儒家之外還有其他治國之路,所以海瑞堅持的也未必就全對。

    基本上沒有人在第一個境界裡,也不是小孩了,看政治劇還要分正義邪惡。很多在第二、第三境界裡的人,發表言論以後也會被大眾所駁斥。基本上真正用心看劇的人,都能想到第四個層面,也有不少縱觀全劇的人能到第五重。但是能想到第六重的思想碰撞、想到海瑞歸根到底也是儒家一家之言、未必全對的人就寥寥無幾了。我在知乎寫劇評大概也有近兩個月了,《大明王朝1566》的回答基本都看過,可能有人能想到第六層,但我沒見誰真的把它寫出來,知乎上是這樣,更早的貼吧、豆瓣我就不清楚了。

    隔了這麼多空格,剛才說了那麼多,估計各位看得也累了。那是不是也應該下期預告了?

    嘿嘿,這次可真要例外了。

    因為我關於海瑞的話還沒說完。

    諸位想想,普遍對海瑞的黑點都集中在“無父無君、棄國棄家”上,還有一個黑點說他對他媽過於順從,但是這些黑點我都已經一一洗刷了。海瑞身上確實存在的缺點有一個就是不通人情,但“不通人情”也是過於恪守孔孟道德,從而對自己和他人苛責了,這並不算是儒家講的道德上的缺陷。那是不是我們就可以說海瑞是一個嚴格符合孔孟之道的“君子”呢?王用汲也說了海瑞有古君子之風,海瑞事事秉持孔孟之道,那是不是海瑞就是一個儒家孔孟道德上的“完人”呢?

    不是。海瑞的身上,存在一個極不符合孔孟之道的陰暗面。

    一直看我係列的都知道我的回答裡全是字,一個圖沒有,但今天我得貼張圖。

    這是趙貞吉說海瑞“大偽似忠,以博直名”時,海瑞的狀態。正好,題主也著重問了“大偽似忠,以博直名”這個事。

    我想請諸位,拋開劇情,甚至拋開對海瑞本人的瞭解,單看這張圖片,會有什麼感覺?

    黑白圖片之下,海瑞兩手攏在袖子裡,整個身體看似放鬆,不像他平日裡總是緊繃著,但是他這個狀態讓人更緊張,因為他不是繃著而是“蓄勢待發”。眼神裡沒有平日激動時候那麼銳利,但這個眼神裡有恨意。所以整體給我的感覺是毛骨悚然。如果沒有劇情我單獨看這張圖片,我會覺得閻王爺大概也就是這樣。

    為什麼?因為海瑞是乾、是至剛至陽之人、是大明朝的一把神劍。劍是什麼?是兵器之祖,兵器是什麼?是兇器。兇器是用來幹嘛的?

    殺人。

    為什麼海瑞能所向披靡一往無前?堅持真理和正義的同時,海瑞另一隻手高高舉著的是《大明律》,《大明律》不是《論語》《孟子》,不是用來教化人的,是用來殺人的。海瑞是神劍,劍一出鞘就是要飲血的。

    海瑞是不會容忍邪祟的,不容忍邪祟就要動殺心有殺氣。孔子其人是不講人性的,孔子的君子之道是極度理想化而不談人的本性的,是希望人們儘量像君子靠攏的;孟子是講人性的,但孟子把人性比作是“水”,孟子強調的是“引導”,絕不是“殺”。(這裡多說一句,孟子把人心比作水跟嘉靖說得“人心似水”,話是一個話,但是意義不同,我們以後會講。)

    所以海瑞在這一點上就與孔孟的君子之道格格不入,甚至背道而馳。那既然海瑞是如此有肅殺之氣的,那是不是海瑞是我們常常說得“外儒內法”呢?似乎又不是,因為海瑞時刻牢記孔孟之道,最終目的是實現孟子“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政治理念,他不可能是法家,他的思想又很明顯有一塊與孔孟不同,那麼不同的這一塊又來自於誰?

    荀子。

    荀子也講人性,而且荀子把人性比作是“火”,意思是必須看起來,要不然火蔓延了會燒盡一切的。荀子認為人性本惡,孟子認為人性本善,荀子是講“治理”的,而海瑞的殺心,其根源就來自於荀子。

    荀子雖然對法家啟迪作用極大,但是荀子卻是儒家。因為他與孟子一樣,雖然手段不同,最終目的卻都是要提高人的道德水平,故而,海瑞在實用之中雖然用法、雖然是劍,但是他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儒家。只不過,至陽至剛的他殺氣太盛,他就不是孔子說的儒家君子。

    這就是我對海瑞理解的,

    第七重境界。

    最後,要貼一下由劉和平、易茗作詞、由趙季平作曲、由譚晶演唱的《大明王朝1566》片尾曲《海闊天青》,這首歌對海瑞的概括出神入化:

    路濛濛……

    寂寞大地有人行。

    煙波去去秋風冷,

    故鄉月,最分明。

    嘆遠近……

    蕭瑟山中趕一程。

    登臨心繫天下事,

    腳踏中原路不平。

    萬里奔行,只為蒼生,

    一怒長江笑,一笑黃河清

    悲歡同,憂樂與共,

    雲在青天水在瓶。

    天已明,

    幾人醉臥幾人醒?

    幾人一夢驚風雨,

    起坐時看海闊天青!

    至此,我對海瑞的評價才徹底結束。

  • 2 # 跪射俑

    萬曆還是重用海瑞,海瑞死之前是南京右都御史(正二品),只不過萬曆不認可海瑞的做事行政方式,覺得他行事偏執,於是將海瑞放在"閒職"上,因他有具大的聲譽,所以用他裝點門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硫酸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