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悔憶智周
-
2 # 默金cc
古詩今譯,既能向經典致敬,又可作學習古典詩詞的基本功練習。和古詩人對話,期待心有靈犀。下面意譯唐代詩人王駕的《雨晴》一首,練練文筆,拋磚引玉。
雨前未見花底葉,雨後全無葉底花。
蜂蝶紛紛過牆去,卻疑春色在鄰家。
————《雨 晴》————
風風雨雨好是惱人,
剛過一陣又來一陣。
下雨前,繁花似錦枝頭鬧春;
下雨後,花落葉底難覓蹤影。
蜜蜂兒嗡嗡爭吵,左右查問;
彩蝶們紛紛起降,上下找尋。
忽然間它們全飛過了牆去,
莫不是春天被劫到了隔鄰?
-
3 # 根言木語
將古詩改寫成現代詩,實在是件難事兒,實在又是件趣事兒,實在需要有興者做的件好事兒。我實在想做這件事兒,因為我實在覺得命題者實在有創新思維和好點子。可不是嗎?古為今用,古賢必然高興;向古索美,必然錦上添花。古美變為今美,實在是文化的傳承。但談何容易?
不妨班門弄斧一回。貽笑大方無所謂,所謂的是將自已的嘴巴捂好,以防笑掉牙。但千萬別詛咒或謾罵我,太差就不再幹了,只不過我委屈了一回可愛的方塊字們。
今天我要改的詩是,唐朝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立翁,獨釣寒江雪。”
那場紙上的寒雪不見了
有人說春天的太陽領走了
有人說土地認領了雪的孤兒
我說 被唐朝那位老者釣走了
他還釣出了江河的聲音
一條大河高唱波浪寬
流陽河唱起流陽歌
萬泉河叮咚萬山和
他還釣回千山的翠鳥
黑雅雅如文字般飛回
釣得萬徑車水馬龍若詩行
柳先生悔恨自己鼠目一雙
羨慕蓑立翁居然釣出
開天闢地的詩章
知恩的雪花為老翁塑像
它們只擔心暑天的Sunny
我說天熱了駐進我的詩裡
還可與《江雪》常來常往
順便捎上我的問候――
柳宗元大詩兄啊
您的夢倒底有
幾丈幾尺幾寸長
-
4 # 水寒雅芙
古詩之美在於語言清新自然,如果你把古詩改成現代詩,可能失去了自然之韻美。想來你看過唐詩宋詞,很多譯文與原詩相較要遜色很多。如: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譯文:楊花落盡,子規不住地哀啼。聽說你被貶龍標擔任縣尉,此去要經辰溪、酉溪、雄溪、樠溪和……
這些直譯之文完全失去了詩的味道。所以,你想把古詩改成現代詩可能無法盡善盡美,甚至會產生其他的意境。
楊花飛,
子規啼,
聲聲悲,
只為龍標左遷過五溪。
我滿心的惆悵化做那——
一輪明月,
化做那——
一縷縷清風,
陪君遠走天涯,
一直走到夜郎西。
-
5 # 好媽媽寫文章
秋天來了,和大家分享一首許渾的《早秋》
遙夜泛清瑟,西風生翠蘿。
殘螢棲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樹曉還密,遠山晴更多。
淮南一葉下,自覺洞庭波。(原詩)
改寫現代詩:
月華幽幽的長夜
我獨享這抹戚清
秋風習習的溫柔
青蘿舒展身姿
是誰棲息在夜露中
我找尋著殘螢的影兒
美麗的七夕是昨天的憂傷
早雁為何還奔向銀河
清晨濃郁的高樹
遮擋不住遠山的晴光
捧著一片落葉
彷彿觸摸了
洞庭湖湧起的清波
我感覺把古詩改寫成現代詩挺有創意的,即鍛鍊了文筆,又領略了古詩的精華。畢竟想寫出好的作品,不只要有異於常人的靈感,還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而把古詩改寫成現代詩,就好像給了我們一篇大方向的作文,命題是古詩,但沒確定是哪首古詩,範圍更廣一點而已,作文者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想象力,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非常好的創意!
-
6 # 光頭73308
《紅葉潤秋》
高天潑五彩
描出山河綿繡圖
大地抒豪情
盡染大地抹粉裝
綠草著黃色
勁風撥絃聲不息
山風拂面來
金葉狂舞伴餘音
紅葉潤萬山
染紅大地映紅天
秋山醉了
山野泛青泛黃又泛紅
遊人醉了
深處歌聲笑聲有心聲
春來踏青顯山高
秋到暮色一幅畫
莫道寒秋秋來晚
閒客山遊遊不遲
秋風秋韻秋無聲
秋景秋色秋意濃
美了彩石美了心
醉了深秋醉了人
《捎近那裡挺好》
光頭:2017年10年18日
-
7 # 一輪油膩的月亮
起碼得有現代詩的功底,現代詩要寫出靈韻並不容易,我試一下。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改現代詩:
山那邊的太陽,靜靜滑下
拽下最後一片餘光
映出晚霞
黃河咆哮了五千年,或是更久
大海是她的家
我看雲看海
我看水看沙
我登上高樓,望無盡千里
不知道看的是不是
天涯
注:本人並不擅長現代詩,只是個人感覺是這樣的思路去改。
-
8 # 賴賴鴨子
那就來試試唄!
紅豆生南國
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擷
此物最相思
換現代看看哈。
生於南國的紅豆
長在那溫暖的春風裡
你看它發芽,你等她回家
再到了收穫的季節時
挑兩顆,摘回家
一顆留給過去
叫做回憶
一顆珍惜此時
叫做相思
-
9 # 翠蜻蜓
答,首先要熟悉古韻古律,又要懂新詩新韻,對要翻譯的古詩精通詩意悟清詩境及當時的時代背景都爛熟後,即可動筆一試。這裡我想說,不是改古詩,是譯古詩。
-
10 # 路上有心人
謝謝邀請。你所提的問題並不是一個新的問題,自從推廣了白話文以後,不少知識分子為了普及古詩詞,讓普通百姓也能讀懂和理解古詩詞,早就做了這方面的工作,只是因為古文基礎的參差不齊,現代詩的水平高低不一,改寫的詩詞良莠不齊。把古詩改寫為新詩雖然是要參照原文,但也是一個再創作的過程,它不僅需要有深厚的古文基礎,同時也要有寫作新詩的能力,要了解原文的歷史背景,詩中描述的情、景、人的出處……我覺得,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承擔這份工作的,譬如我,就不敢這樣做,因為沒有金鋼鑽,攬不了瓷器活。以上僅為個人觀點,不妥之處還請批評指正,謝謝。
-
11 # 默金cc
把古詩改寫成現代風格的詩,叫做古詩今譯。通常有兩種方法,1·採用直譯:即儘量忠實於原作;2·採用意譯:可適當發揮翻譯者的合理想象來改寫。其實都知道古詩是不能翻譯的,否則將失去原汁原味。但作為與古人溝通,向經典致敬的一種學習方法,用來練筆還是可取的,千萬別在意人說你亂改經典。一份作業而已,幹卿甚事?下面嘗試用意譯的方法改寫唐代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滿輪的月亮湧出來了,在江與海匯合的波濤上,和春潮共生齊漲。千萬裡春江跳蕩著千萬片月光。江流擁吻江岸,原野上花草散發出醉人的芳香。月光灑滿岸上林稍,恍若千萬樹梨花競相開放。流霜般飛動的月色將沙汀白茫茫一片掩藏。碧澄的天空和碧澄的大地渾然一色毫無纖塵,宇宙間只剩下孤月一輪在脈脈注視長江。江畔人眾是誰最先認識月亮?江月哪年開始照在何人臉上?人生代代無窮無盡,江月年年始終如一;不知痴情江月是在等誰,但見流水匆匆告別長江。青楓浦上離別的愁緒被月夜拉長,伴著一去不復返的白雲悠悠飄蕩。是誰家遊子站在明月船頭仰望?月光此刻也應徘徊在思婦樓窗?妝鏡臺上,相思如揮之不去的月色,玉戶門簾卷不走,搗衣帖上拂還來,一片愁心寄明月,不能相見也盼能相望。思婦思君如滿月,但願永遠跟隨在他身旁!明月千里,鴻雁卻無法傳遞夫君的音訊;魚龍躍水,滿江波紋激起思婦春心蕩漾。昨夜閨夢,落花繽紛飄下幽潭;花隨春去,君卻未按歸期回鄉。落紅無助隨波飄蕩,明月西斜沉沉墜江。碣石遙望,瀟湘路遠,山重水複不知幾人正在踏月回家?明月回眸,搖盪離情,春愁纏繞在春江沿岸的相思樹上。
回覆列表
有這個必要有這個需要嗎?
感覺還是原汁原味的古詩好啊,就是不懂的慢慢吟著那意思與妙處也就明白過來了。
如果實在要改寫,我想首先要把握寫作的時代背景、作者情況和詩歌主題——什麼人在什麼情況下寫的什麼詩,要表達的主要意思是什麼。
把握了這些要點,你才能如翻譯外語作品一樣,努力做到“信、達、雅”(“翻譯作品內容忠實於原文謂信,文辭暢達謂達,有文采謂雅”),準確生動地將古詩翻譯改寫成為白話。
注意用現代語言忠實地表達原詩的主題,兼顧它的藝術特色——但古詩“現代化”之後語言特色等表現不出來了,那你就盡情展示現代語的特色吧,甚至不妨用上一些網路語言如“偶”、“稀飯”、“醬紫”之類的,只要讓讀者充分領會古人要表達的情趣、意味、下意識,把古人和今人的神經系統接通就行。
魯迅先生就曾經改寫、惡搞古詩,我們來看看他的《我的失戀》:
我的所愛在山腰;
想去尋她山太高,
低頭無法淚沾袍。
愛人贈我百蝶巾;
回她什麼:貓頭鷹。
從此翻臉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使我心驚。
我的所愛在鬧市;
想去尋她人擁擠,
仰頭無法淚沾耳。
愛人贈我雙燕圖;
回她什麼:冰糖葫蘆。
從此翻臉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使我糊塗。
我的所愛在河濱;
想去尋她河水深,
歪頭無法淚沾襟。
愛人贈我金錶索;
回她什麼:發汗藥。
從此翻臉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使我神經衰弱。
我的所愛在豪家;
想去尋她兮沒有汽車,
搖頭無法淚如麻。
愛人贈我玫瑰花;
回她什麼:赤練蛇。
從此翻臉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由她去吧。
魯迅在《集外集》自序中說,“我其實是不喜歡做新詩的……我更不喜歡徐志摩那樣的詩。”
魯迅這是在戲擬、惡搞東漢天文學家、文學家張衡的《四愁詩》,用來戲弄他不喜歡的新詩詩人金庸他表哥徐志摩,現在周星星也這麼幹,可見周樹人真的很先鋒,無師自通先鋒到今天的後現代。但他那是對原詩的惡搞,我們改寫應該儘量忠實於原詩。順便說說,魯迅對徐志摩的態度也說明他對新詩並不瞭解——不客氣一點說就是他不懂新詩。
最後,我們來了解一下現代詩的語言特點。
現代詩歌沒有舊體詩的格律要求,語言趨於口語化、散文化,但其語言與散文仍有區別。
下面我們看看杜鐵林先生關於現代詩語言特點的講解:
一,語序倒置。詩人為了強化某種情感,或由於叶韻、節奏和換行的需要,往往要調整語序。如杜運燮《秋》:“連鴿哨也發出成熟的音調,/過去了,那陣雨喧鬧的夏季。”這裡的“過去了,那陣雨喧鬧的夏季”就是“那陣雨喧鬧的夏季過去了”的倒置。這樣寫,突出了夏季過去的時間意識。再如,席慕蓉的《一棵開花的樹》:“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 為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讓我們結一段塵緣。”這裡的“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就是“如何讓你在我最美麗的時刻遇見我”的倒置,詩句突出了“如何讓你遇見我”的迫切心情。明乎此,在解讀詩歌的時候,要善於將倒置的詩句還原,以便於把握詩歌的內容。同樣,臺灣詩人紀弦的《你的名字》中第一節“用了世界上最輕最輕的聲音,/輕輕地喚你的名字每夜每夜”兩句,將“每夜每夜”置於“輕輕地呼喚你的名字”之後,強調了“輕輕地呼喚”之意。
第二,成分省略。日常表達中,句子的成分不能隨意地省略,必備的成分必須交代清楚。而在詩歌中,為了使表達更凝練,更簡約,使詩句更硬朗、更堅實,往往省略一些成分,讓讀者去體味,去填補詩句的空白。如,舒婷的《神女峰》(第二節):“美麗的夢留下美麗的憂傷/人間天上,代代相傳/但是,心/真能變成石頭嗎”。這裡,詩人將“神女峰”這一陳述物件省略。其意為,詩人對神女峰“人間天上,代代相傳”的“美麗的夢”(神話傳說),卻留給了神女“美麗的憂傷”,進行了歷史反思:“心/真能變成石頭嗎”?詩人揭掉了“神”的面紗,將“神”還原為大寫的“人”!和詩的結尾“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相呼應,凸現了呼喚人性復歸的主題。再如,唐祈《老妓女》:“無端的笑,無端的痛哭/生命在生活前匍伏,殘酷的買賣,/竟分成兩種飢渴的世界。”“無端的笑,無端的痛哭”分別省略了“嫖客”和“妓女”,二者對比,寓意自明。
第三,詞性轉變。詩歌中為表情達意的需要,而臨時改變詞性,是很常見的現象。如聞一多《口供》:“我不騙你,我不是什麼詩人,/縱然我愛的是白石的堅貞,……”句中的“堅貞”本是形容詞,在這裡轉變成了名詞。余光中的《碧潭》寫道:“如果碧潭再玻璃些/就可以照我憂傷的側影/如果舴艋再舴艋些/我的憂傷就滅頂”。句中的“玻璃”“舴艋”本為名詞,在這裡,餘先生用作動詞,其用語新奇,意蘊豐厚。(摘自百度文庫杜鐵林:《現代詩歌的語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