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個僅僅活了短短十七歲的天才詩人。中學課本里有他一首《別雲間》,是他抗清的最後一年被捕時訣別故鄉所作: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夏完淳生於天崩地坼的明末清初,他自小便被目為神童,與師陳子龍同是明末詩壇最重要詩人,可惜死的太早了。他的一聲成就盡在從事抗清活動的兩年,直到到最後被俘拒降殉節,共留下三百多篇。他的詩風慷慨淋漓,悲壯悽惻,詞曲風格則優美悽清,多以王孫芳草賦比興之意。他的《燭影搖紅》一詞被公認為明代詩詞的壓卷之作。燭影搖紅 寓怨辜負天工,九重自有春如海。佳期一夢斷人腸,靜倚銀釭待。隔浦紅蘭堪採,上扁舟、傷心欵乃。梨花帶雨,柳絮迎風,一番愁債。回首當年,綺樓畫閣生光彩。朝彈瑤瑟夜銀箏,歌舞人瀟灑。一自市朝更改,暗銷魂、繁華難再。金釵十二,珠履三千,淒涼千載。夏完淳出身名門,父師都是當時極具重望的幾社領袖,父夏允彝,師陳子龍。後來他們都因抗清死事,所以他一開始就沒有選擇,只能赴他們的後路。 夏完淳,英雄與文雄集於一位不滿十七週歲的少年之身。中國的歷史雖長,傑出的年少英才雖然輩出,但如此立德立功立言而不朽的小小少年,恐怕是絕無而僅有的。清詩人朱彝尊在《靜志居詩話》中說過:“存古(完淳字存古)南陽知二,江夏無雙,束髮從軍,始為毅魄。其《大哀》一賦,足抵蘭成(指庾信《哀江南賦》)。昔終軍(西漢之少年英才)未聞善賦,汪(春秋之英雄少年)不見能文。方之古人,殆難其匹。”朱彝尊比較的是古人,方之今人,如此文武全才以身許國的少年,又有誰能與夏完淳比並呢? 司馬遷在他的《史記》裡,有“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名言,眾生便以為英雄多出於平原大漠的北方,而柔風軟水的江南則盛產名士。其實,在時代的烈風豪雨裡,在民族的危難存亡之秋,許多英雄豪傑就是從南方的澤國水鄉挺身而出。南宋就向我們提供過以文天祥為代表的英雄榜了,而明末清初的江南,也同樣以血與劍書寫了烈烈煌煌的新章,其中,就有最為感人的夏完淳的篇頁。三百多年後我每讀夏完淳的事蹟與詩文,不免油然而興高山仰止之情,心血如沸。 生於1631年的夏完淳,原名復,字存右,松江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他出生於書香仕宦之家,是一位名副其實的神童。他十分早慧,五歲已經讀完了“五經”——五部儒家經典,即《詩》、《書》、《禮》、《易》與《春秋》。著名的筆記小品《小窗幽記》的作者陳繼儒,在《夏童子贊》中稱讚他:“包身膽,過眼眉。讀精義,五歲兒。”明末清初的文壇領袖錢謙益在北京見到乳名“端哥”的他,不禁以《贈夏童子端哥》一詩對他大加讚美:“背誦隨人詰,身書等厥躬。倒懷常論日,信口欲追風。”結尾四句則是:“若令酬聖主,便可壓群公。不見軒轅後,天師稱小童。”號眉公的陳繼儒與錢謙益雖然分別是松江人與常熟人,不免分梓之情,但他們對夏完淳連“獎掖後進”都談不上,因為他還只是一個黃口小兒,可見他的天才足以使前輩驚歎和欣賞。夏完淳九歲時便有題為《代乳集》的詩集,此集未能流傳。他曾隨長樂縣任職的父親去福建,長樂縣誌存有他八歲時寫的兩首詩,其中的《五賢祠》寫到:“肅肅瞻遺像,徘徊起嘯歌。魏茲五君子,講學潛幽坡。依師被讒逐,亮節不改初,苾芬永懷抱,濟濟士民和。山川自今古,大道長不磨。”“五賢”,為南宋時與奸相秦檜抗爭的王十朋、馮方、胡憲、查龠和李浩,詩中不僅可見夏完淳嚮往美與崇高的童稚之心,也可見他手中有一支同輩者得未曾有的彩筆。到了十二歲,他由早慧而早熟,關心時局,憂心國事,儼然要將天下興亡的重擔負荷在自己稚弱的雙肩。王弘在他所撰的《夏孝子傳》中曾經記述,夏完淳雖然年僅十二歲,但已“博極群書,為文千言立就,如風發泉湧,談軍國事,鑿鑿奇中。”從這些描述裡,我們今日仍然不難想見夏完淳少年英發的風采,讀他十五歲所作的《大哀賦》,對南明弘光政權腐敗無能提出尖銳批評,大廈已傾,痛心疾首,他對故國山河的深情大愛,讀者不能不肅然起敬,穆然生哀。 以夏完淳的天賦異稟和少年表現,他不大可能像王安石所傷的仲永那樣“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地“泯然眾人”。按照封建社會中一般士人的生活軌道,他很可能科舉高中,如果不因種種坎坷而沉淪下僚,他很可能仕途順達而出將入相,當然,他還很有可能將自己的名字寫進中國詩歌史的有關篇章,讓後人對他的作品品評再三。然而,風雲突變,電閃雷鳴,山崩海立,道阻路絕。1644年,是中國干支紀年中的甲申年,是明朝統治中國每況愈下的二百七十六年中的最後一年,也是滿清入主中原每況愈下的二百六十八年中的最初一年。這一年,夏完淳十三歲,碰上了這樣一個天崩地坼的時代。說他是不幸的,因為四年後他十七歲即走完了生命征途,一本警世與傳世之書,剛剛寫完序言和第一章就沒有了更為精采的下文,讓後世多少讀者掩卷嘆息。說他是有幸的,司馬遷說過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尼采也曾經說過:“當一個人不能自豪地活著時,就應該自豪地死去。”他絕不能像前輩師長錢謙益那樣苟且偷生,義無反顧地選擇了自豪地死,堂堂正正,烈烈轟轟,物理生命雖然過早地消逝,但精神卻長留於天地之間。只要開啟《南冠草》和《續倖存錄》,仍然可以聽到他的歌哭與笑傲,呼號與吶喊。 這是血與火的時代,是懦夫小人紛紛變節易幟而志士英雄猶自揮戈返日的時代。與其說嚴酷的時代將千鈞重擔交給了夏完淳的雙肩,還不如說夏完淳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地去犯難蹈險。1645年5月,清兵攻陷南京,成立僅僅一年的昏君與**合資經營的南明弘光王朝土崩瓦解,如同一個原本百孔千瘡又瞎折騰的不良公司宣告崩盤。時年十五新婚不久的夏完淳,立刻跟隨父親夏允彝投入江南人民抗清的武裝鬥爭。他們父子先是在威魯的吳志葵的軍隊中參贊軍事,進攻蘇州失敗,曾是夏允彝的學生的吳志葵被俘犧牲,夏完淳曾有《哭吳都督》一詩:“知己功名盡,傷心叩九閽。餘光留日月,遺恨滿乾坤。湖海門生誼,荊榛國士恩。滔滔江水闊,萬里獨招魂。”真是一片摯誼真情,一腔正聲浩氣。夏允彝則寫信給陳子龍交待後事,將所著《倖存錄》手稿交付完淳,囑其續寫,又囑毀家餉軍,以期再厲,然後作絕命辭,於九月十七日自沉於松塘。夏允彝是崇禎十年(1637)進士,組織師生相傳以道德文章相砥礪的“幾社”,有幹才而清正,任福建長樂縣令約五年,政績優良,是被吏部表揚的全國七位縣令之一。《明史》說他“自投深淵而死”,這是不確的,松塘水淺,僅及於腰,其兄長、妻妾及完淳均立於水邊,眼睜睜看著他嗆水殉難。此情此景,於完淳是何等深悲大痛,刻骨銘心!庭訓師承,夏完淳于1646年春與老師陳子龍、岳父錢(半邨)歃血為盟,共謀倡義,孝服從軍,至太湖吳昜的軍中任參謀,並隨軍攻克吳江、海鹽兩縣。該年6月間吳昜軍敗,隨後被殺,夏完淳隻身奔竄,作《魚服》一詩:“投筆新從定遠侯,登壇誓飲月支頭。蓮花劍淬胡霜重,柳葉衣輕漢月秋。勵志雞鳴思擊楫,驚心魚服愧同舟。一身湖海茫茫恨,縞素秦庭矢報仇。”古人以“向龍魚服”喻微服奔亡,險象環生,夏完淳作此詩時,年僅十五,相當於今日的初中學生。次年,夏完淳又和老師陳子龍一起,策動清朝的松江提督吳兆勝反清,陳子龍被捕後於押送途中投水自殺,夏完淳逃脫後四處流亡仍圖再起,先前在太湖軍中時,他作有《舟中憶邵景說寄張子退》一詩。懷念不甘作清廷順民的“幾社”亡友的同時,抒寫自己不死的希望與信心:“登臨澤國半荊榛,戰伐年年鬼哭新。一水晴波青翰舫,孤燈暮雨白綸巾。何時壯志酬明主?幾日浮生哭故人!萬里飛騰仍有路,莫愁四海正風塵。”這首詩我特為拈出,我揣想它打動過兩百多年後清未譚嗣同夫人李閏的心,譚嗣同犧牲後,李閏作了許多悼亡詩,存於湖南瀏陽天井坡譚氏祖屋,可嘆在“文化大**”中與譚嗣同許多遺物一起被“紅衛兵”抄沒,至今沒有下落,僅剩下劫後遺珠的一首:“籲衡禹貢盡荊榛,國難家仇鬼哭新,飲恨長號哀賤妾,高歌短嘆譜忠臣。已無壯志酬明主,剩有臾生泣後塵。慘談深閨悲夜永,燈前愁煞未亡人!”從意境、韻腳甚至是用詞上,似乎都可以看到受夏完淳之作的影響。1647年之初,夏完淳聯合江南名士四十多人上書福建的魯王,以示抗清之志,並決定去福建參加魯王的軍伍,夏天他潛回家鄉向嫡母與生母告別,可見尚未成年的他的仁孝之心,但因叛徒的告密出賣,江蘇巡撫按名通緝,夏完淳不幸在松江亭被捕。當時他慷慨陳辭:“天下豈有畏人避禍夏存古哉?我得歸骨於高皇帝孝陵,千載無恨!”他拜辭肝腸寸斷的母親時說:“忠孝家門事,何須問此身!”並作傳誦於後世當今的《別雲間》一詩: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 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 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雲間是松江的古稱,夏完淳訣別故鄉,回首三年來的奮鬥歷程,面對國破家亡恢復無望的現實,雖然視死如歸卻對故鄉依依不捨,表示魂兮歸來之日,仍然會高舉義旗。這是志士的愛國之歌,烈士的壯懷之曲,死士的浪漫之辭。無論從內容或藝術而言,都是夏完淳詩的代表作,也是他詩創作最後的新起點。夏完淳生命最後幾個月的作品,集而名之《南冠草》,這是其中的第一首。被捕後,他被解往南京,風一程,雨一程,大夜彌天,讓後世的讀者陪同他一路前行,傾聽他生命的絕唱。英雄不僅有金剛怒目,也有菩薩低眉。夏完淳從松江起解,路經細林山(今上海市青浦縣南),那是老師陳子龍在流亡中居住過,他曾追隨駐足過的地方。撫今追昔,悲從中來,寫下了血淚交迸之作《細林夜哭》,吳志葵和吳昜犧牲之後,夏完淳已分別作詩以哭,現在卻是他自己被捕之後,觸景生情,憑弔自己誼兼戰友的老師,當然更是字字血,聲聲淚:細林山上夜鳥啼,細林山下秋草齊。 有客扁舟不繫纜,乘風直下松江西。 卻憶當年細林客,孟公四海文章伯。 昔日曾來訪白雲,落葉滿山尋不得。 始知孟公湖海人,荒臺古月水粼粼。 相逢對哭天下事,酒酣睥睨意氣親。去歲平陵鼓聲死,與公同渡吳江水。 今年夢斷九峰雲,旌旗猶映暮山紫。 瀟灑秦庭淚已渾,彷彿聊城矢更飛。 黃鵠欲舉六翮折,茫茫四海將安歸? 天地局蹐日月促,氣如長虹葬魚腹。 腸斷當年國士恩,剪紙招魂為公哭。 烈皇乘雲御六龍,攀髯控馭先文忠。 君臣地下會相見,淚灑閭闔生悲風。 我欲歸來振羽翼,誰知一舉入羅弋。 家世堪憐趙氏孤,到今竟作田橫客。 嗚呼! 撫膺一聲江雲開,身在羅網且莫哀。 公乎!公乎! 為我築室傍夜臺,霜寒月苦行當來! 懷亡父,悼良師,悲國難,憶往事,長歌當哭,一韻一轉,有如一闋裂肺撕心的悲愴奏鳴曲。全詩最後情不可遏地突破了七言句式的藩籬,以長短錯綜的詩語發而為沖天而起的悲歌與浩歌。當年李白《哭宣城善釀紀叟》也寫到“夜臺”:“紀叟黃泉裡,還應釀老春。夜臺無李白,沽酒與何人?”雖然想像奇特,那不過是酒仙之辭,而夏完淳的“嗚呼!撫膺一聲江雲開,身在羅網且莫哀。公乎!公乎!為我築室傍夜臺,霜寒月苦當行來!”那就真正是蕩氣迴腸的正氣歌,烈士辭,英雄曲!清末明初南社詩人柳亞子在他的《磨劍室詩詞集.題陳黃門集次巢南韻》之三寫道:“傷心野哭吞聲日,後死荒江幾輩存?愁絕細林山下路,當年宋玉替招魂。”此詩下注雲:“弟子夏內史,有《細林夜哭》詩。”陳黃門即陳子龍,黃門本指宮門,子龍曾任兵科給事中。南明魯王曾遙授夏完淳為中書舍人,唐初稱此銜為內史舍人,故人稱完淳為夏內史。可見三百年後,夏完淳此詩並未隨人更未隨風而逝,它仍為黃鐘大呂,蕩起的是經久不絕的迴音。 明朝覆亡前,夏完淳曾和同鄉友人杜登春等人組織“西南得朋會”,以作其文與陳子龍成立的“幾社”的後勁,不意在作為囚徒北解西去南京的途中,他和杜登春竟不期而遇在蘇州虎丘山下。悲欣交集,他寫下《虎丘遇九高》一詩:竹馬交情十五年,飄流湖海竟誰憐。 知心獨吊要離墓,亡命難尋少伯船。 山鬼未回江上夢,楚囚一去草如煙。姑蘇明月愁人醉,剪燭無言更惘然!據杜登春《童心犯難集》記載,完淳對他說:“此行殆不免。婦錢有娠,男與爾為婿,女與爾為媳,倘不育絕嗣,幸勿立後。”杜登春“急索囊中所有傾付之”,並“沽酒脯為別”。少年摯友如此邂逅如此情景,雙方都是肝腸寸斷,痛淚滿眶了。後來,完淳的遺骨就是由登春約友人沈羽霄等人犯忌冒險運回松江,襯葬於城西南崑山下蕩灣村其父墓側的。人生有如此不計利害生死以之的知己,完淳當該略感慰安吧?人生總是有許多不期之遇,和杜登春相逢已是出於意外了,夏完淳被押解到常州時,竟然與宋轅文邂逅。宋轅文何許人也?他名徵輿,比完淳年長十三歲,當年與陳子龍,李雯並稱為“雲間三子”。明末,李雯與子龍合刊《陳李唱和集》,宋轅文又匯刻《雲間三子新詩合集》。後來李雯辱節屈志,出仕清朝,多爾袞南下征討之時,許多重要文告如意欲招降史可法的文書就是出自李雯的手筆。宋轅文呢?當年他和陳子龍選明代之詩,完淳才不過十歲出頭,但他在序言中就已援引完淳對詩的議論,可見在他心目中完淳已是“雲間詩派”的接班人。家國危亡時隱居鄉間,他也曾有“好將歌辯續離騷”的悲憤之情,而陳子龍殉難後,他也曾作《江上吟》以吊,其中有“拔劍叱吒江水裡,素冠白鎧騎龍起”之句。然而,有道是世事如棋局局新,人情翻覆似波瀾,曾幾何時,待到完淳與他在常州意外見面,已經是榮枯各別,生死異路,完淳是清延待決而自己也是決心一死的囚徒,宋轅文卻在陳子龍殉國的順治四年(1647)中了清朝的進士,後來宋轅文督學閩中,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他仕清後的詩作,當然絕沒有陳子龍、夏完淳的慨當以慷的抗清精神,但甚至也沒有錢謙益、李雯中夜捫心的仕清悔恨。毗陵,郡名,治所在今日之江蘇常州,兩位同鄉又兼過去的故人與詩友,現在一為階下之囚,一為新朝進士;一為慷慨悲歌的赴死志士,一為變服易節的偷生臣,如此生平如此場合,他們已無法像往日那樣把酒言歡並言詩的了,雖然是7月盛夏,無論是眾生的家國還是個人的生命,已然都是漫天風雪。即使是一世之雄,完淳也不禁百感交集,淚下沾襟,寫下《毗陵遇轅文》一詩: 宋生裘馬客,慷慨故人心。 有憾留天地,為君問古今。風塵非昔友,湖海變知音。 灑盡窮途淚,關河雨雪深! 人性與人情絕不單一,何況是完淳這種感情豐富而且畢竟正值少年的英雄?英雄不是沒有痛苦和悲哀,只是丈夫有淚不輕彈而已,待到嚴峻的生死立判的關頭,我們當可看到壯懷激烈的英雄本色。夏完淳對過去的知己有惋惜有批評也有深深的失望,故人如此,情何以堪?他不免感懷嗚咽,不能自已。大致是同時所作的《採桑子》,也可見志士之愁,英雄之恨以及國士迴天無力的悲哀: 片風絲雨籠煙絮,玉點香球,玉點香球,今日東風不滿樓。 暗將亡國傷心事,訴與東流,訴與東流,萬里長江一帶愁。清兵將夏完淳械送南京,在一所原屬於太監的住宅中關押了八十天。“一片明鐺影,還同劍佩看”,他作《被羈待鞠在皇城故內璫宅》以明心志,而他的《土室餘論》更是慨當以慷,氣壯山河:“家仇未報,匡功未成。齎志重泉,流恨千古。今生已矣,來世為期。萬歲千秋,不消義魄。九天八表,永厲英魂!”主持審訊他的是大漢奸洪承疇,此人原是明王朝兵部尚書後任薊遼總督。曾親撰一聯曰“君恩深似海,臣節重於山”,但降清後卻為清王朝效盡犬馬之勞,清王朝如果沒有大大小小的漢奸組成的群體為之賣命效力。如何能奪取天下而統治中國長達二百六十多年?據統計,明末降清的遼東邊將五十五人,南朝弘光政權降清武將二十三人,明降將參與平定江南戰役者二十七人。 洪承疇投降后皇太極將其半軟禁,繼起的多爾袞對其重用,於是他成了“反戈一擊”的急先鋒。洪承疇此時以兵部尚書的職務是總督軍務,經略江南,Zhen壓抗清義軍和李自成餘部。早在1644年5月,南明弘光朝延派左侍郎兼右僉都御史左懋第赴京與滿清談判,洪承疇前來勸降,左故作不識,斥之曰:“此鬼也。洪督師在松山死節,先帝賜祭九壇,今日安得更生?”如此戲劇性的一幕,丑角洪承疇的表情可想而知。本來應該是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但洪承疇有狗改不了吃屎的漢奸本性,知道新主子“重在表現”,急於為新王而前驅,加之夏完淳還只是個小小少年,他以為薑還是老的辣,於是故技重演。先是撫慰說:“童子何知,豈能稱兵叛逆,誤墮賊中耳!”夏完淳明知故答:“我聞亨九先生(即洪承疇)本朝人傑,松山杏山之戰,血濺章渠。吾常慕其忠烈,年雖少,殺身報國,豈可以讓之?”左右只好點明正身:“上坐者即洪經略!”夏完淳與左懋第英雄所見略同,怒聲斥罵:“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聞之。先皇震悼,親自作沽褒念,汝何等逆徒,敢偽託其名以汙忠魂?”同時受審的,還有完淳的岳父錢,錢有些動搖,完淳在痛罵洪承疇之時,還回頭鼓勵他的岳父:“今與公慷慨同死,以見陳公於地下,豈不奇偉大丈夫哉!”在獄室中他復作《柬半邨先生》一詩。 樂令既如此,王郎又若斯。自羞秦獄鬼,猶是羽林兒。 月白勞人唱,霜寒毅魄悲。英雄生死路,卻似壯遊時! 詩意是說,一向正直豪爽的你如果畏怯,那作為你的女婿的我又該怎麼辦呢?我雖為壯志未酬而羞慚,但我卻永是捍衛家國的志士。流亡的百姓唱著悲歌,我的心也悲痛欲絕。(完淳在《由丹陽入京》中有句已雲:“從軍未遂平生志,遺恨千秋愧請纓”)。我們都應該以身殉國,對英雄而言,死亡不過是一次懷抱壯志的遠遊。錢在完淳的勸勉激勵下也堅強起來,1647年9月於南京西市雙雙就義。夏完淳痛斥洪承疇之事,御用文人修的明史當然不會記載,見之屈大均《皇明四朝成仁錄》一書。而據夏完淳的友人杜登春記述,完淳就義時堅不肯跪,心如鐵石的劊子手也戰戰兢兢,只得從正面割斷他的喉管。夏完淳的物理生命過早地結束了,但他卻獲得了千秋萬歲的美名與英名,其精神生命一直延續到今天,而洪承疇死心塌地為新主子賣力氣,得到的卻是“永世不得翻身”的惡名與罵名,而且尚在清代,他就和他的同夥與同道一起,被乾隆掃進了《清史列傳.臣傳》,乾隆的“御筆”還對他們作了可謂觸及靈魂的“大批判”,這大約是這幫無恥之徒所始料未及的吧?還是那位真性情的柳亞子,他的《題〈夏內史集〉》其五就說過了:“戰骨松山夕照黃,遼西妖夢太輕狂。劇憐漢賊洪亨九,不道人間有夏郎!”毀於刀兵水火者不計,夏完淳的作品存世的至今尚有各體詩三百三十七首,詞四十一首,曲四首,賦十二篇,文十二篇。作家最終並非以篇什與字數爭雄,而是以作品的質量取勝,沙灘上那成千上萬平凡的貝殼,怎能與珍珠與鑽石較短長?何況夏完淳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詩人,他不僅有許多佳篇勝構,而且是以血寫成。在囹圄之中,在生命的倒計時之際,在人生的大幕即將轟然而愴然落下的時刻,他不僅以詩明志,而且寫下了《遺夫人書》與《獄中上母書》,它們同樣以血淚書成,是中國曆代尺牘中最精光四射而令人蕩氣迴腸的文字,是形式為書信本質為詩的最具悲劇之美的文字。“九原應待汝,珍重腹中兒”,在《示內》一詩中,他就對年輕的夫人秦篆再三叮嚀和告別了,在《遺夫人書》中,完淳寫道: 不幸至今吾又不得不死;吾死之後,夫人又不得不生。上有雙慈,下有一女,則上養下育,託之誰乎?然相勸以生,復何聊賴?蕪田廢地,以委之蔓草荒煙;同氣連枝,原等於隔膚行路。青年喪偶,才及二九之期;滄海橫流,又丁百六之會。煢煢一人,生理盡矣。 嗚呼,言至此,肝腸寸寸斷,執筆心酸,對紙淚滴。欲書則一字俱無,欲言則萬般難吐。吾死矣!吾死矣!方寸已亂……夫人,夫人!汝亦先朝命婦也。吾累汝,吾誤汝,復何言哉?嗚呼!見此紙如見吾也。 如果從慷慨高歌或悲歌的詩作中,我們看到的是夏完淳的錚錚鐵骨,那麼,在給新婚不久的妻子的遺書裡,我們讀到的則是他的款款柔腸。與此信前後媲美的,就只有“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在廣州起義前夜寫給夫人陳意映的《與妻書》(又稱《絕筆書》)了。完淳的生母陸氏是其父之妾,正室為嫡母盛氏,待他也親如己出。完淳乃獨子,無兄弟而只有姐妹。事變後,嫡母棄家削髮,託身尼庵,生母則奔往異姓,寄食親戚。夏完淳對此已有所聞,他的《獄中上母書》對兩位母親表示的,是無盡的感激與歉疚之情以及至死不渝之念: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報母矣! 痛自嚴君見背,兩易春秋。冤酷日深,艱辛歷盡。本圖復見天日,以報大仇,恤死榮生,告成黃土;奈天不佑我,鍾虐先朝,一旅才興,便成齏粉。去年之舉,淳以自分必死,誰知不死,死於今日也。斤斤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養無一日焉。致慈君託跡於空門,生母寄生於別姓。一門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問。淳今日又溘然先從九京,不孝之罪,上通於天。嗚呼!雙慈在堂,下有妹女,門祚衰薄,終鮮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為生……慈君推幹就溼,教禮習詩,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難。大恩未酬,令人痛絕!……人生孰無死,貴得死所耳!父得為忠臣,子得為孝子,含笑歸太虛,了我分內事。大道本無生,視身若敝履。但為氣所激,緣悟天人理。惡夢十七年,報仇在來世。神遊天地間,可以無愧矣! 深愁苦恨,豪壯悲愴,這是俠骨與柔情的二重奏。拳拳之心,耿耿之念,磊磊之懷,烈烈之志,近四百年後的今日讀來仍然令我們如蒙洗禮,仍然可以令凡夫俗子嚮往崇尚,令壯士英雄高吟起舞! 十五從軍,十七授命。生為才人,死為雄鬼。人生的價值,並不是以長度而是以質量來衡量的。夏完淳只活了短短不足十七個春秋,在三百多年的大浪淘沙之後,作為詩人,他的許多作品仍然如同金子般閃閃發光,不像一些人的作品早已變成了廢銅爛鐵,尤其是在或捨生取義或棄義求生的生死關頭,他選擇了很多人都不會選擇的選擇,浩然正氣與他的詩文一起長留於天地之間,澤及民族和子孫後代。
是一個僅僅活了短短十七歲的天才詩人。中學課本里有他一首《別雲間》,是他抗清的最後一年被捕時訣別故鄉所作: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夏完淳生於天崩地坼的明末清初,他自小便被目為神童,與師陳子龍同是明末詩壇最重要詩人,可惜死的太早了。他的一聲成就盡在從事抗清活動的兩年,直到到最後被俘拒降殉節,共留下三百多篇。他的詩風慷慨淋漓,悲壯悽惻,詞曲風格則優美悽清,多以王孫芳草賦比興之意。他的《燭影搖紅》一詞被公認為明代詩詞的壓卷之作。燭影搖紅 寓怨辜負天工,九重自有春如海。佳期一夢斷人腸,靜倚銀釭待。隔浦紅蘭堪採,上扁舟、傷心欵乃。梨花帶雨,柳絮迎風,一番愁債。回首當年,綺樓畫閣生光彩。朝彈瑤瑟夜銀箏,歌舞人瀟灑。一自市朝更改,暗銷魂、繁華難再。金釵十二,珠履三千,淒涼千載。夏完淳出身名門,父師都是當時極具重望的幾社領袖,父夏允彝,師陳子龍。後來他們都因抗清死事,所以他一開始就沒有選擇,只能赴他們的後路。 夏完淳,英雄與文雄集於一位不滿十七週歲的少年之身。中國的歷史雖長,傑出的年少英才雖然輩出,但如此立德立功立言而不朽的小小少年,恐怕是絕無而僅有的。清詩人朱彝尊在《靜志居詩話》中說過:“存古(完淳字存古)南陽知二,江夏無雙,束髮從軍,始為毅魄。其《大哀》一賦,足抵蘭成(指庾信《哀江南賦》)。昔終軍(西漢之少年英才)未聞善賦,汪(春秋之英雄少年)不見能文。方之古人,殆難其匹。”朱彝尊比較的是古人,方之今人,如此文武全才以身許國的少年,又有誰能與夏完淳比並呢? 司馬遷在他的《史記》裡,有“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名言,眾生便以為英雄多出於平原大漠的北方,而柔風軟水的江南則盛產名士。其實,在時代的烈風豪雨裡,在民族的危難存亡之秋,許多英雄豪傑就是從南方的澤國水鄉挺身而出。南宋就向我們提供過以文天祥為代表的英雄榜了,而明末清初的江南,也同樣以血與劍書寫了烈烈煌煌的新章,其中,就有最為感人的夏完淳的篇頁。三百多年後我每讀夏完淳的事蹟與詩文,不免油然而興高山仰止之情,心血如沸。 生於1631年的夏完淳,原名復,字存右,松江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他出生於書香仕宦之家,是一位名副其實的神童。他十分早慧,五歲已經讀完了“五經”——五部儒家經典,即《詩》、《書》、《禮》、《易》與《春秋》。著名的筆記小品《小窗幽記》的作者陳繼儒,在《夏童子贊》中稱讚他:“包身膽,過眼眉。讀精義,五歲兒。”明末清初的文壇領袖錢謙益在北京見到乳名“端哥”的他,不禁以《贈夏童子端哥》一詩對他大加讚美:“背誦隨人詰,身書等厥躬。倒懷常論日,信口欲追風。”結尾四句則是:“若令酬聖主,便可壓群公。不見軒轅後,天師稱小童。”號眉公的陳繼儒與錢謙益雖然分別是松江人與常熟人,不免分梓之情,但他們對夏完淳連“獎掖後進”都談不上,因為他還只是一個黃口小兒,可見他的天才足以使前輩驚歎和欣賞。夏完淳九歲時便有題為《代乳集》的詩集,此集未能流傳。他曾隨長樂縣任職的父親去福建,長樂縣誌存有他八歲時寫的兩首詩,其中的《五賢祠》寫到:“肅肅瞻遺像,徘徊起嘯歌。魏茲五君子,講學潛幽坡。依師被讒逐,亮節不改初,苾芬永懷抱,濟濟士民和。山川自今古,大道長不磨。”“五賢”,為南宋時與奸相秦檜抗爭的王十朋、馮方、胡憲、查龠和李浩,詩中不僅可見夏完淳嚮往美與崇高的童稚之心,也可見他手中有一支同輩者得未曾有的彩筆。到了十二歲,他由早慧而早熟,關心時局,憂心國事,儼然要將天下興亡的重擔負荷在自己稚弱的雙肩。王弘在他所撰的《夏孝子傳》中曾經記述,夏完淳雖然年僅十二歲,但已“博極群書,為文千言立就,如風發泉湧,談軍國事,鑿鑿奇中。”從這些描述裡,我們今日仍然不難想見夏完淳少年英發的風采,讀他十五歲所作的《大哀賦》,對南明弘光政權腐敗無能提出尖銳批評,大廈已傾,痛心疾首,他對故國山河的深情大愛,讀者不能不肅然起敬,穆然生哀。 以夏完淳的天賦異稟和少年表現,他不大可能像王安石所傷的仲永那樣“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地“泯然眾人”。按照封建社會中一般士人的生活軌道,他很可能科舉高中,如果不因種種坎坷而沉淪下僚,他很可能仕途順達而出將入相,當然,他還很有可能將自己的名字寫進中國詩歌史的有關篇章,讓後人對他的作品品評再三。然而,風雲突變,電閃雷鳴,山崩海立,道阻路絕。1644年,是中國干支紀年中的甲申年,是明朝統治中國每況愈下的二百七十六年中的最後一年,也是滿清入主中原每況愈下的二百六十八年中的最初一年。這一年,夏完淳十三歲,碰上了這樣一個天崩地坼的時代。說他是不幸的,因為四年後他十七歲即走完了生命征途,一本警世與傳世之書,剛剛寫完序言和第一章就沒有了更為精采的下文,讓後世多少讀者掩卷嘆息。說他是有幸的,司馬遷說過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尼采也曾經說過:“當一個人不能自豪地活著時,就應該自豪地死去。”他絕不能像前輩師長錢謙益那樣苟且偷生,義無反顧地選擇了自豪地死,堂堂正正,烈烈轟轟,物理生命雖然過早地消逝,但精神卻長留於天地之間。只要開啟《南冠草》和《續倖存錄》,仍然可以聽到他的歌哭與笑傲,呼號與吶喊。 這是血與火的時代,是懦夫小人紛紛變節易幟而志士英雄猶自揮戈返日的時代。與其說嚴酷的時代將千鈞重擔交給了夏完淳的雙肩,還不如說夏完淳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地去犯難蹈險。1645年5月,清兵攻陷南京,成立僅僅一年的昏君與**合資經營的南明弘光王朝土崩瓦解,如同一個原本百孔千瘡又瞎折騰的不良公司宣告崩盤。時年十五新婚不久的夏完淳,立刻跟隨父親夏允彝投入江南人民抗清的武裝鬥爭。他們父子先是在威魯的吳志葵的軍隊中參贊軍事,進攻蘇州失敗,曾是夏允彝的學生的吳志葵被俘犧牲,夏完淳曾有《哭吳都督》一詩:“知己功名盡,傷心叩九閽。餘光留日月,遺恨滿乾坤。湖海門生誼,荊榛國士恩。滔滔江水闊,萬里獨招魂。”真是一片摯誼真情,一腔正聲浩氣。夏允彝則寫信給陳子龍交待後事,將所著《倖存錄》手稿交付完淳,囑其續寫,又囑毀家餉軍,以期再厲,然後作絕命辭,於九月十七日自沉於松塘。夏允彝是崇禎十年(1637)進士,組織師生相傳以道德文章相砥礪的“幾社”,有幹才而清正,任福建長樂縣令約五年,政績優良,是被吏部表揚的全國七位縣令之一。《明史》說他“自投深淵而死”,這是不確的,松塘水淺,僅及於腰,其兄長、妻妾及完淳均立於水邊,眼睜睜看著他嗆水殉難。此情此景,於完淳是何等深悲大痛,刻骨銘心!庭訓師承,夏完淳于1646年春與老師陳子龍、岳父錢(半邨)歃血為盟,共謀倡義,孝服從軍,至太湖吳昜的軍中任參謀,並隨軍攻克吳江、海鹽兩縣。該年6月間吳昜軍敗,隨後被殺,夏完淳隻身奔竄,作《魚服》一詩:“投筆新從定遠侯,登壇誓飲月支頭。蓮花劍淬胡霜重,柳葉衣輕漢月秋。勵志雞鳴思擊楫,驚心魚服愧同舟。一身湖海茫茫恨,縞素秦庭矢報仇。”古人以“向龍魚服”喻微服奔亡,險象環生,夏完淳作此詩時,年僅十五,相當於今日的初中學生。次年,夏完淳又和老師陳子龍一起,策動清朝的松江提督吳兆勝反清,陳子龍被捕後於押送途中投水自殺,夏完淳逃脫後四處流亡仍圖再起,先前在太湖軍中時,他作有《舟中憶邵景說寄張子退》一詩。懷念不甘作清廷順民的“幾社”亡友的同時,抒寫自己不死的希望與信心:“登臨澤國半荊榛,戰伐年年鬼哭新。一水晴波青翰舫,孤燈暮雨白綸巾。何時壯志酬明主?幾日浮生哭故人!萬里飛騰仍有路,莫愁四海正風塵。”這首詩我特為拈出,我揣想它打動過兩百多年後清未譚嗣同夫人李閏的心,譚嗣同犧牲後,李閏作了許多悼亡詩,存於湖南瀏陽天井坡譚氏祖屋,可嘆在“文化大**”中與譚嗣同許多遺物一起被“紅衛兵”抄沒,至今沒有下落,僅剩下劫後遺珠的一首:“籲衡禹貢盡荊榛,國難家仇鬼哭新,飲恨長號哀賤妾,高歌短嘆譜忠臣。已無壯志酬明主,剩有臾生泣後塵。慘談深閨悲夜永,燈前愁煞未亡人!”從意境、韻腳甚至是用詞上,似乎都可以看到受夏完淳之作的影響。1647年之初,夏完淳聯合江南名士四十多人上書福建的魯王,以示抗清之志,並決定去福建參加魯王的軍伍,夏天他潛回家鄉向嫡母與生母告別,可見尚未成年的他的仁孝之心,但因叛徒的告密出賣,江蘇巡撫按名通緝,夏完淳不幸在松江亭被捕。當時他慷慨陳辭:“天下豈有畏人避禍夏存古哉?我得歸骨於高皇帝孝陵,千載無恨!”他拜辭肝腸寸斷的母親時說:“忠孝家門事,何須問此身!”並作傳誦於後世當今的《別雲間》一詩: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 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 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雲間是松江的古稱,夏完淳訣別故鄉,回首三年來的奮鬥歷程,面對國破家亡恢復無望的現實,雖然視死如歸卻對故鄉依依不捨,表示魂兮歸來之日,仍然會高舉義旗。這是志士的愛國之歌,烈士的壯懷之曲,死士的浪漫之辭。無論從內容或藝術而言,都是夏完淳詩的代表作,也是他詩創作最後的新起點。夏完淳生命最後幾個月的作品,集而名之《南冠草》,這是其中的第一首。被捕後,他被解往南京,風一程,雨一程,大夜彌天,讓後世的讀者陪同他一路前行,傾聽他生命的絕唱。英雄不僅有金剛怒目,也有菩薩低眉。夏完淳從松江起解,路經細林山(今上海市青浦縣南),那是老師陳子龍在流亡中居住過,他曾追隨駐足過的地方。撫今追昔,悲從中來,寫下了血淚交迸之作《細林夜哭》,吳志葵和吳昜犧牲之後,夏完淳已分別作詩以哭,現在卻是他自己被捕之後,觸景生情,憑弔自己誼兼戰友的老師,當然更是字字血,聲聲淚:細林山上夜鳥啼,細林山下秋草齊。 有客扁舟不繫纜,乘風直下松江西。 卻憶當年細林客,孟公四海文章伯。 昔日曾來訪白雲,落葉滿山尋不得。 始知孟公湖海人,荒臺古月水粼粼。 相逢對哭天下事,酒酣睥睨意氣親。去歲平陵鼓聲死,與公同渡吳江水。 今年夢斷九峰雲,旌旗猶映暮山紫。 瀟灑秦庭淚已渾,彷彿聊城矢更飛。 黃鵠欲舉六翮折,茫茫四海將安歸? 天地局蹐日月促,氣如長虹葬魚腹。 腸斷當年國士恩,剪紙招魂為公哭。 烈皇乘雲御六龍,攀髯控馭先文忠。 君臣地下會相見,淚灑閭闔生悲風。 我欲歸來振羽翼,誰知一舉入羅弋。 家世堪憐趙氏孤,到今竟作田橫客。 嗚呼! 撫膺一聲江雲開,身在羅網且莫哀。 公乎!公乎! 為我築室傍夜臺,霜寒月苦行當來! 懷亡父,悼良師,悲國難,憶往事,長歌當哭,一韻一轉,有如一闋裂肺撕心的悲愴奏鳴曲。全詩最後情不可遏地突破了七言句式的藩籬,以長短錯綜的詩語發而為沖天而起的悲歌與浩歌。當年李白《哭宣城善釀紀叟》也寫到“夜臺”:“紀叟黃泉裡,還應釀老春。夜臺無李白,沽酒與何人?”雖然想像奇特,那不過是酒仙之辭,而夏完淳的“嗚呼!撫膺一聲江雲開,身在羅網且莫哀。公乎!公乎!為我築室傍夜臺,霜寒月苦當行來!”那就真正是蕩氣迴腸的正氣歌,烈士辭,英雄曲!清末明初南社詩人柳亞子在他的《磨劍室詩詞集.題陳黃門集次巢南韻》之三寫道:“傷心野哭吞聲日,後死荒江幾輩存?愁絕細林山下路,當年宋玉替招魂。”此詩下注雲:“弟子夏內史,有《細林夜哭》詩。”陳黃門即陳子龍,黃門本指宮門,子龍曾任兵科給事中。南明魯王曾遙授夏完淳為中書舍人,唐初稱此銜為內史舍人,故人稱完淳為夏內史。可見三百年後,夏完淳此詩並未隨人更未隨風而逝,它仍為黃鐘大呂,蕩起的是經久不絕的迴音。 明朝覆亡前,夏完淳曾和同鄉友人杜登春等人組織“西南得朋會”,以作其文與陳子龍成立的“幾社”的後勁,不意在作為囚徒北解西去南京的途中,他和杜登春竟不期而遇在蘇州虎丘山下。悲欣交集,他寫下《虎丘遇九高》一詩:竹馬交情十五年,飄流湖海竟誰憐。 知心獨吊要離墓,亡命難尋少伯船。 山鬼未回江上夢,楚囚一去草如煙。姑蘇明月愁人醉,剪燭無言更惘然!據杜登春《童心犯難集》記載,完淳對他說:“此行殆不免。婦錢有娠,男與爾為婿,女與爾為媳,倘不育絕嗣,幸勿立後。”杜登春“急索囊中所有傾付之”,並“沽酒脯為別”。少年摯友如此邂逅如此情景,雙方都是肝腸寸斷,痛淚滿眶了。後來,完淳的遺骨就是由登春約友人沈羽霄等人犯忌冒險運回松江,襯葬於城西南崑山下蕩灣村其父墓側的。人生有如此不計利害生死以之的知己,完淳當該略感慰安吧?人生總是有許多不期之遇,和杜登春相逢已是出於意外了,夏完淳被押解到常州時,竟然與宋轅文邂逅。宋轅文何許人也?他名徵輿,比完淳年長十三歲,當年與陳子龍,李雯並稱為“雲間三子”。明末,李雯與子龍合刊《陳李唱和集》,宋轅文又匯刻《雲間三子新詩合集》。後來李雯辱節屈志,出仕清朝,多爾袞南下征討之時,許多重要文告如意欲招降史可法的文書就是出自李雯的手筆。宋轅文呢?當年他和陳子龍選明代之詩,完淳才不過十歲出頭,但他在序言中就已援引完淳對詩的議論,可見在他心目中完淳已是“雲間詩派”的接班人。家國危亡時隱居鄉間,他也曾有“好將歌辯續離騷”的悲憤之情,而陳子龍殉難後,他也曾作《江上吟》以吊,其中有“拔劍叱吒江水裡,素冠白鎧騎龍起”之句。然而,有道是世事如棋局局新,人情翻覆似波瀾,曾幾何時,待到完淳與他在常州意外見面,已經是榮枯各別,生死異路,完淳是清延待決而自己也是決心一死的囚徒,宋轅文卻在陳子龍殉國的順治四年(1647)中了清朝的進士,後來宋轅文督學閩中,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他仕清後的詩作,當然絕沒有陳子龍、夏完淳的慨當以慷的抗清精神,但甚至也沒有錢謙益、李雯中夜捫心的仕清悔恨。毗陵,郡名,治所在今日之江蘇常州,兩位同鄉又兼過去的故人與詩友,現在一為階下之囚,一為新朝進士;一為慷慨悲歌的赴死志士,一為變服易節的偷生臣,如此生平如此場合,他們已無法像往日那樣把酒言歡並言詩的了,雖然是7月盛夏,無論是眾生的家國還是個人的生命,已然都是漫天風雪。即使是一世之雄,完淳也不禁百感交集,淚下沾襟,寫下《毗陵遇轅文》一詩: 宋生裘馬客,慷慨故人心。 有憾留天地,為君問古今。風塵非昔友,湖海變知音。 灑盡窮途淚,關河雨雪深! 人性與人情絕不單一,何況是完淳這種感情豐富而且畢竟正值少年的英雄?英雄不是沒有痛苦和悲哀,只是丈夫有淚不輕彈而已,待到嚴峻的生死立判的關頭,我們當可看到壯懷激烈的英雄本色。夏完淳對過去的知己有惋惜有批評也有深深的失望,故人如此,情何以堪?他不免感懷嗚咽,不能自已。大致是同時所作的《採桑子》,也可見志士之愁,英雄之恨以及國士迴天無力的悲哀: 片風絲雨籠煙絮,玉點香球,玉點香球,今日東風不滿樓。 暗將亡國傷心事,訴與東流,訴與東流,萬里長江一帶愁。清兵將夏完淳械送南京,在一所原屬於太監的住宅中關押了八十天。“一片明鐺影,還同劍佩看”,他作《被羈待鞠在皇城故內璫宅》以明心志,而他的《土室餘論》更是慨當以慷,氣壯山河:“家仇未報,匡功未成。齎志重泉,流恨千古。今生已矣,來世為期。萬歲千秋,不消義魄。九天八表,永厲英魂!”主持審訊他的是大漢奸洪承疇,此人原是明王朝兵部尚書後任薊遼總督。曾親撰一聯曰“君恩深似海,臣節重於山”,但降清後卻為清王朝效盡犬馬之勞,清王朝如果沒有大大小小的漢奸組成的群體為之賣命效力。如何能奪取天下而統治中國長達二百六十多年?據統計,明末降清的遼東邊將五十五人,南朝弘光政權降清武將二十三人,明降將參與平定江南戰役者二十七人。 洪承疇投降后皇太極將其半軟禁,繼起的多爾袞對其重用,於是他成了“反戈一擊”的急先鋒。洪承疇此時以兵部尚書的職務是總督軍務,經略江南,Zhen壓抗清義軍和李自成餘部。早在1644年5月,南明弘光朝延派左侍郎兼右僉都御史左懋第赴京與滿清談判,洪承疇前來勸降,左故作不識,斥之曰:“此鬼也。洪督師在松山死節,先帝賜祭九壇,今日安得更生?”如此戲劇性的一幕,丑角洪承疇的表情可想而知。本來應該是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但洪承疇有狗改不了吃屎的漢奸本性,知道新主子“重在表現”,急於為新王而前驅,加之夏完淳還只是個小小少年,他以為薑還是老的辣,於是故技重演。先是撫慰說:“童子何知,豈能稱兵叛逆,誤墮賊中耳!”夏完淳明知故答:“我聞亨九先生(即洪承疇)本朝人傑,松山杏山之戰,血濺章渠。吾常慕其忠烈,年雖少,殺身報國,豈可以讓之?”左右只好點明正身:“上坐者即洪經略!”夏完淳與左懋第英雄所見略同,怒聲斥罵:“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聞之。先皇震悼,親自作沽褒念,汝何等逆徒,敢偽託其名以汙忠魂?”同時受審的,還有完淳的岳父錢,錢有些動搖,完淳在痛罵洪承疇之時,還回頭鼓勵他的岳父:“今與公慷慨同死,以見陳公於地下,豈不奇偉大丈夫哉!”在獄室中他復作《柬半邨先生》一詩。 樂令既如此,王郎又若斯。自羞秦獄鬼,猶是羽林兒。 月白勞人唱,霜寒毅魄悲。英雄生死路,卻似壯遊時! 詩意是說,一向正直豪爽的你如果畏怯,那作為你的女婿的我又該怎麼辦呢?我雖為壯志未酬而羞慚,但我卻永是捍衛家國的志士。流亡的百姓唱著悲歌,我的心也悲痛欲絕。(完淳在《由丹陽入京》中有句已雲:“從軍未遂平生志,遺恨千秋愧請纓”)。我們都應該以身殉國,對英雄而言,死亡不過是一次懷抱壯志的遠遊。錢在完淳的勸勉激勵下也堅強起來,1647年9月於南京西市雙雙就義。夏完淳痛斥洪承疇之事,御用文人修的明史當然不會記載,見之屈大均《皇明四朝成仁錄》一書。而據夏完淳的友人杜登春記述,完淳就義時堅不肯跪,心如鐵石的劊子手也戰戰兢兢,只得從正面割斷他的喉管。夏完淳的物理生命過早地結束了,但他卻獲得了千秋萬歲的美名與英名,其精神生命一直延續到今天,而洪承疇死心塌地為新主子賣力氣,得到的卻是“永世不得翻身”的惡名與罵名,而且尚在清代,他就和他的同夥與同道一起,被乾隆掃進了《清史列傳.臣傳》,乾隆的“御筆”還對他們作了可謂觸及靈魂的“大批判”,這大約是這幫無恥之徒所始料未及的吧?還是那位真性情的柳亞子,他的《題〈夏內史集〉》其五就說過了:“戰骨松山夕照黃,遼西妖夢太輕狂。劇憐漢賊洪亨九,不道人間有夏郎!”毀於刀兵水火者不計,夏完淳的作品存世的至今尚有各體詩三百三十七首,詞四十一首,曲四首,賦十二篇,文十二篇。作家最終並非以篇什與字數爭雄,而是以作品的質量取勝,沙灘上那成千上萬平凡的貝殼,怎能與珍珠與鑽石較短長?何況夏完淳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詩人,他不僅有許多佳篇勝構,而且是以血寫成。在囹圄之中,在生命的倒計時之際,在人生的大幕即將轟然而愴然落下的時刻,他不僅以詩明志,而且寫下了《遺夫人書》與《獄中上母書》,它們同樣以血淚書成,是中國曆代尺牘中最精光四射而令人蕩氣迴腸的文字,是形式為書信本質為詩的最具悲劇之美的文字。“九原應待汝,珍重腹中兒”,在《示內》一詩中,他就對年輕的夫人秦篆再三叮嚀和告別了,在《遺夫人書》中,完淳寫道: 不幸至今吾又不得不死;吾死之後,夫人又不得不生。上有雙慈,下有一女,則上養下育,託之誰乎?然相勸以生,復何聊賴?蕪田廢地,以委之蔓草荒煙;同氣連枝,原等於隔膚行路。青年喪偶,才及二九之期;滄海橫流,又丁百六之會。煢煢一人,生理盡矣。 嗚呼,言至此,肝腸寸寸斷,執筆心酸,對紙淚滴。欲書則一字俱無,欲言則萬般難吐。吾死矣!吾死矣!方寸已亂……夫人,夫人!汝亦先朝命婦也。吾累汝,吾誤汝,復何言哉?嗚呼!見此紙如見吾也。 如果從慷慨高歌或悲歌的詩作中,我們看到的是夏完淳的錚錚鐵骨,那麼,在給新婚不久的妻子的遺書裡,我們讀到的則是他的款款柔腸。與此信前後媲美的,就只有“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在廣州起義前夜寫給夫人陳意映的《與妻書》(又稱《絕筆書》)了。完淳的生母陸氏是其父之妾,正室為嫡母盛氏,待他也親如己出。完淳乃獨子,無兄弟而只有姐妹。事變後,嫡母棄家削髮,託身尼庵,生母則奔往異姓,寄食親戚。夏完淳對此已有所聞,他的《獄中上母書》對兩位母親表示的,是無盡的感激與歉疚之情以及至死不渝之念: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報母矣! 痛自嚴君見背,兩易春秋。冤酷日深,艱辛歷盡。本圖復見天日,以報大仇,恤死榮生,告成黃土;奈天不佑我,鍾虐先朝,一旅才興,便成齏粉。去年之舉,淳以自分必死,誰知不死,死於今日也。斤斤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養無一日焉。致慈君託跡於空門,生母寄生於別姓。一門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問。淳今日又溘然先從九京,不孝之罪,上通於天。嗚呼!雙慈在堂,下有妹女,門祚衰薄,終鮮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為生……慈君推幹就溼,教禮習詩,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難。大恩未酬,令人痛絕!……人生孰無死,貴得死所耳!父得為忠臣,子得為孝子,含笑歸太虛,了我分內事。大道本無生,視身若敝履。但為氣所激,緣悟天人理。惡夢十七年,報仇在來世。神遊天地間,可以無愧矣! 深愁苦恨,豪壯悲愴,這是俠骨與柔情的二重奏。拳拳之心,耿耿之念,磊磊之懷,烈烈之志,近四百年後的今日讀來仍然令我們如蒙洗禮,仍然可以令凡夫俗子嚮往崇尚,令壯士英雄高吟起舞! 十五從軍,十七授命。生為才人,死為雄鬼。人生的價值,並不是以長度而是以質量來衡量的。夏完淳只活了短短不足十七個春秋,在三百多年的大浪淘沙之後,作為詩人,他的許多作品仍然如同金子般閃閃發光,不像一些人的作品早已變成了廢銅爛鐵,尤其是在或捨生取義或棄義求生的生死關頭,他選擇了很多人都不會選擇的選擇,浩然正氣與他的詩文一起長留於天地之間,澤及民族和子孫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