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司馬砸光
-
2 # 野叟雜談
簡單說一下中國古代的皇位繼承製度吧。
從夏啟開始,中國就進入到了家天下的模式。在遙遠的夏朝,由於沒有留下詳細的記錄,我們也不清楚夏代的權力繼承是如何進行的。到了商代,早期基本上是兄終弟及輔以父子相承。一群兄弟之間傳遞王位,到最後一個兄弟沒了再傳下一代人。但傳給下一代的誰,並沒有規定,怎麼辦呢?那就打唄,最後誰勝出,誰就是新的商王。
西周王朝建立後,周公制禮作樂確立了嫡長子繼承製,立子以嫡不以長,立嫡以長不以賢。有了這個制度性的規定之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統治集團內部的紛爭。嫡長子繼承製對周天子以及各諸侯國,都具有很強的約束力。
到了秦漢大一統帝國建立後,名義上也是接受了嫡長子繼承製。但現實生活之中,能夠以嫡長子繼承皇位的並不多。很多情況下,其他的兒子並不甘心於投胎決定命運,他們會想方設法搬倒太子。在中國歷史上,嫡長子太子被搬倒的也並不在少數。比較著名的,比如漢武帝的嫡長子,太子劉據,唐高祖的嫡長子,太子李建成,唐太宗的嫡長子,太子李承乾……
清朝建立之後,他們並沒有嫡長子繼承製度,在關外的時候,無論是皇太極的即位,還是福臨的即位,都不是以嫡長子的身份即位。清軍入關之初也沒有嫡長子繼承製,清聖祖康熙皇帝玄燁也不是以嫡長子的身份即位。再到後來,逐漸接受了嫡長子繼承製。康熙皇帝在很早的時候就把自己的嫡長子胤礽立為太子。但是,康熙其他的兒子並不甘於就此罷手,他們和太子之間明爭暗鬥了幾十年,最後太子也沒能夠順利繼承皇位。整個皇族、乃至於朝廷政局都受到很大的影響。
清世宗雍正皇帝胤禛即位後,決定採取秘密立儲制度。老皇帝將皇位繼承人的名字寫下來,放到正大光明匾額的後面,並不公佈。等到老皇帝去世後,開啟老皇帝的遺詔,新皇帝根據老皇帝的遺詔而即位。這就是秘密立儲制度。自從有了這個制度,的確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皇族的紛爭。首先,這個制度有利於保護太子。因為太子一旦公佈,就會成為眾矢之的。不公佈,太子會相對安全。其次,有利於皇帝在更大的範圍內來選擇繼承人,所有皇子擁有公平的競爭機會。再次,也有利於皇帝對太子的培養和考察。一旦覺著這個太子不合適,更換了之後,也不會引起政局的重大變動。而且被撤換的太子也會很安全。因而,秘密立儲制度相對來說,對於維護專制皇權是比較有利的。
-
3 # 張生全精彩歷史
秘密建儲制度,是中國最晚出現的一種確立國家領導人的制度,也是相對來說,最成熟的制度,當然也是最有效的制度。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中國古代領導人確立制度的歷史演變。
最早確立領導人的制度是禪讓制。那是在勞動生產力極為低下的形態下形成的一種制度。因為勞動生產力極為低下,所以,聚積族群和吃飽飯就是首要任務。因此,對領導人的選擇,就必須要有兩種品德:一是能夠進行技術革新提高生產力水平,二是能夠關心愛護老百姓讓族群壯大。在這種情況下,自然只能是禪讓制。
(禪讓制)
接下來的制度是嫡長子制。當然了,從禪讓到嫡長子制,還經歷了一個痛苦的過程,夏朝初年的時候,幾經變故,動盪不安。好在終於確立下來,尤其到了西周的時候,嫡長子制變得非常完善。是正妻生的,又生得早,自然就佔了優勢。反過來,是妾生的,又生得晚,你再怎麼努力都不行。
嫡長子制是一種排序制度,這種制度,減少了國家領導人選擇的麻煩。但也不是全然沒有麻煩。為什麼呢?因為如果嫡長子死了,或者嫡長子不行,自然就會出問題。嫡長子死了,以朱元璋的大兒子死了立嫡長孫最後引發“靖難之役” 最為典型。嫡長子不行,以司馬炎的嫡長子是白痴引發“八王之亂”最為典型。
(為爭奪皇位的戰爭)
再說了,在皇權社會,國家領導人那是太重要了!國家領導人一勤政,國家立刻就會興旺;國家領導人一偷懶或者一昏庸,國家立刻就衰敗。而嫡長子制是不管領導人的能力的。所以說,嫡長子制並不是一勞永逸的制度,依然經常出大問題。
再往後,在遊牧民族政權進入中國主流政權的時候,幼子守灶制度也跟著引進來了。所謂幼子守灶,就是幼子繼位成為國家領導人。遊牧民族之所以會這樣做,是因為遊牧民族一直居無定所,沒有什麼可守成的,因此所生的兒子必須自己去闖蕩天下,因此才幼子守灶。
但是,這種制度從來沒有真正落實過。為什麼呢?一者,幼子守灶,那究竟誰是幼子?皇帝(大汗)的老婆總會不斷生下去啊!長子可以認定,幼子怎麼認定?二者,當遊牧民族入駐中原以後,他們已經不再是遊牧民族,因此其幼子守灶的文化也不存在了。而事實上,無論是元朝還是清朝,無論是這兩個朝代的早期還是晚期,這兩種制度都沒有真正實施過。
接著就是清朝雍正皇帝實施的秘密建儲制度。
清朝的先祖本來是遊牧民族,當初也是幼子守灶。後來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後,就採用漢人的嫡長子制。到康熙皇帝,其實也是採用的嫡長子制。但是所確立的嫡次子胤礽和皇長子胤禔之間發生了矛盾,然後康熙廢除胤礽,這才發生了“九子奪嫡”的慘烈事件。而雍正為了避免這種制度的產生,因此才實施了秘密建儲制度。
(雍正皇帝)
秘密建儲制度顯然是比嫡長子制及幼子守灶制度更好一些的,理由是:
一是這種制度避免了皇子們爭奪皇位,從而引起兄弟仇殺。一般情況下,誰要想爭,往往爭不到,所以大家總會保持一團和氣。
二是這種制度修正了嫡長子制不分賢愚,只能選擇嫡長子的機械僵化,多少可以選擇相對較好點的。
三是這種制度避免了朝廷過早形成太子黨,從而影響皇位穩定。
但是,不管怎麼說,這種制度依然是一種封建制度,選賢選能的範圍依然非常窄,而且未來接班人得不到有效培養。所以說,依然並不是很好的制度。
(參考資料:《清史稿》)
-
4 # 楊小勇老師
據說秘密立儲制首創者是波斯帝國。
需要說明的是,清十二帝中真正意義用秘密立儲方法選定的皇帝只有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四位,其餘均是透過其他繼承方法登上皇位的。所以,有清一朝實行秘密立儲制這種說法不太確切。
秘密立儲制當然有好處,它改變了長期以來的嫡長子繼承原則,皇子可以公平競爭,有利於選出最優秀的儲君。
但這個制度並不是十全十美,也有其缺陷,如它將原先的貴族議事會的傳統廢除了,立誰都由皇帝一人獨斷,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如果選人不當,則容易給國家帶來巨大災難。
從這個意義上說,秘密立儲制有著不小的弊端。
-
5 # 立志成蟲
對雍正來說是個不錯的辦法,皇帝選繼承人無非是立嫡立長立賢。親身經歷了康熙晚年“九子奪嫡”而且是勝利的雍正對禍起蕭牆有切膚之痛。本來康熙早年立嫡,老二胤礽是康熙的結髮皇后赫舍裡所生,被立了太子。胤礽兩立兩廢原因很複雜,有一個不能忽視的原因是他就像一個靶子,是明槍暗箭的眾矢之的,老大胤禔和老八胤禩機關算盡不擇手段都想把太子給拱掉自己取而代之。天天要應付一群陰謀家的人很容易走歪路的。所以胤礽被廢后,康熙再不立太子了,即使有了人選也不吭聲,無疑對繼承人起到了保護的作用和減輕了壓力。雍正實行秘密立儲,皇子們再爭權奪利因為沒有明確的目標會收斂很多,是不是繼承人也不會像“九子奪嫡”時那樣不擇手段了。所以雍正以後清朝的皇位更迭都是在平靜中傳承,既無“玄武門之變”也沒有再重演“九子奪嫡”。不過秘密立儲辦法不錯但實際起的的秘密作用很有限,雍正傳位乾隆,不僅因為乾隆最優秀,還因為另外兩個兒子一個不務正業一個年齡太小。乾隆傳位嘉慶,是因為嘉慶態度端正實在,另外三個兒子基本上是“娛樂圈兒”人士了,對政治權力連起碼的態度都沒有。嘉慶傳位道光,傳位的密詔雖說有爭議,但道光把立嫡立長立賢的標準佔全了。秘密立儲唯一秘密的一次讓外界拿不準的是道光傳位咸豐,因為咸豐還有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恭親王奕訢。咸豐傳位同治是朝野天下的共識都不用秘密立儲了,因為咸豐就只有這一個獨苗苗。同治沒有兒子,光緒和宣統是慈禧太后做主從宗室近支裡立的皇帝
-
6 # 史書上冬眠的蛇
你好!由冬眠蛇來回答此問題。
制度按有效性基本分為兩種,一種是臨時有效性制度,一種是長久有效性制度。關於清朝的秘密立儲制度,應該說,是一種臨時有效性措施。
清朝的秘密立儲制度源於康熙晚年二次廢儲之後,是康熙鑑於當時皇子們都窺測皇位,為了避免奪嫡引發朝局動盪,進而危害大清江山而採取的一種政治措施,在當時來講,是非常有必要的。
康熙的繼承者雍正是親歷了九王奪嫡的慘烈的,所以他很好的繼承了老爹這一政治成果,仍然採用秘密立儲使得乾隆順利登上皇位。
雖然,秘密立儲經歷了康熙,雍正兩代,逐漸成為一種制度,但是這種制度並沒有什麼生命力,下面的嘉慶,在乾隆還活著時候就登基做了皇帝,已經不屬於秘密立儲。
而接下來的道光和咸豐只是表面上遵循秘密立儲,把傳位詔書放在正大光明匾額之後,不過這已經是流於形式了,實際上這兩帝都是以長子繼承帝位,實際上走的是漢文化當中的嫡長子制度,之後的三帝,同治,光緒和宣統,那完全是慈禧根據血親來定了,加之同治是咸豐唯一兒子,就更沒有秘密一說。
所以從本質上講,秘密立儲只執行了兩代,為什麼呢?就是因為這種制度只是用於規避康熙朝九王奪嫡的一種臨時性制度,只對這個事件的當事人康熙和雍正有效果,再往後,這個制度能不能維繫下去,最終要看它與社會文化的聯絡度而定,而絕非傳統。
就如同我們的嫡長子繼承製一樣,這種制度之所以很有效果,且是一種長久性制度,根源還在於它與我們的文化聯絡廣泛。在我們的宗法制度中,執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正妻都是家中之主,負責管理財產和經濟,所以她生的孩子地位自然高於妾生的,那麼嫡就大於庶,而長幼有序就更好理解了,孝悌中的悌,就是講這個順序的,弟一定要走在兄的後面,這叫悌。所以嫡長子繼承製符合我們文化的要求,故而為整個社會所遵循,成為一種長久性制度。
即便是滿人,在承接明制後,也遵循不移,康熙立胤礽就是立的嫡長子,當然由於後面九王奪嫡的變化,終究採用了秘密立儲,但是嫡長子繼承製的制度本身並沒有問題,清朝在嘉慶後基本還是遵循了這一繼承製度。秘密立儲沒能夠走下去,是因為它與普遍社會情況並無契合之處,只用於康熙朝特殊的環境中,所以,它只能是一種臨時有效性制度而不具備長久性和廣泛性。
-
7 # 四川達州人
秘密建儲制度是一個標誌性事件。
這代表皇權到達了無以復加的極限。
此前,不論漢族的嫡長子繼承製,還是皇太極上臺的貴族推舉制,都不適合於滿清這種皇權之下,其餘皆奴的制度。
康熙心目中期望嫡長子胤礽,卻終究造成皇權與儲君的公開衝突。畢竟,儲君雖然不是皇帝但是未來的皇帝,也是僅次於皇帝的君,自會聚集起屬於自己的軍政集團,甚至龐大到令康熙坐臥不安的地步。
所以,強大到極致的滿清皇權必須將最後一個不在自己掌握中的儲君集團扼殺,掌握一切權力,防止儲君對自己的威脅。
這更是強化了皇帝對儲君的選擇權。立誰不立誰,皇帝毫無阻力,不需接受公開冊封儲君面對的質疑與壓力。而秘密建儲之下,宗親大臣不知道儲君是誰,無從投機取巧。皇子為了儲君位置,只能安分守己,努力表現自己。
-
8 # 達摩說
秘密立儲制,是由康熙首創,並由雍正完成制度化的一種全新的皇位繼承製度。這一制度的執行方式是,皇帝在位期間不再設立儲君,而是暗中考察可靠的繼位人選,在確定後將傳位詔書密封於匣內,並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待先皇去世後才得取下,新君按照大行皇帝遺詔繼承皇位。
將其制度化的雍正對這一制度讚不絕口,說它頗有上古社會“立賢”的遺風。中國主流史學界對這一制度也基本持讚許的態度,主要原因是它調合了中國各朝代在皇位繼承上“立長”和“立賢”的矛盾,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皇子爭儲造成的內耗,不過也加強了君主專制。
事實上,從效果看,清朝秘密立儲制度的實施並不怎麼理想。
主要因為,秘密立儲制度並沒有被太多的皇帝所採用。自康熙首次採用秘密立儲制,雍正繼續採用並將其制度化之後,後代只有嘉慶、道光二帝採用了秘密立儲制,其餘皇帝由於種種原因都未能採用這一制度。
首先就是乾隆大帝,他在位60年,然後傳位於嘉慶,自己又做了三年太上皇,所以並沒有實施秘密立儲制。
嘉慶皇帝傳位於道光,是“禿頭上的蝨子”,明擺著的事兒,雖然實施了秘密立儲,但基本上毫無懸念。
道光皇帝傳位於咸豐,才真正嘗試了秘密立儲制度。因為即便是道光本人,都在老四和老六之間為難,朝野內外更無法形成共識,二位皇子的暗中較勁也一直在進行,可他們都不知道誰能最終勝出。最後道光在傳位詔書中用一個折衷的方案解決了這一問題,將皇位傳給了老四,封老六為親王。
再後來進入晚清,清皇室人煙蕭條,慈禧太后專權,控制了皇位繼承,秘密立儲制幾乎被破壞殆盡了。
可見秘密立儲制理論上看似不錯,但在實際應用中效果的確不佳,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秘密立儲制度原本就是康熙為應對“九子奪嫡”的局面而實行的臨時性政策。中國自古就採用嫡長子繼承製來解決皇位繼承問題,因為這比較符合中國的宗法傳統,但歷朝歷代都會有不少皇帝選擇傳位給非嫡長子。由於清朝是以少數民族定鼎中原,儒家傳統的浸淫不深,所以最初的幾位皇帝並沒有選擇讓嫡長子繼承大統。康熙是第一個選擇嫡長子繼承的皇帝,他子孫茂盛,嫡長子胤礽早早被確立為太子,但立基不穩,眾皇子又能力超群,時間一長大家便都開始結交群臣,形成利益集團,君主專制受到了嚴重挑戰。晚年的康熙對此深感焦頭爛額,他兩次廢掉太子胤礽,但仍無濟於事。為了能順利完成皇位繼承,康熙不再重新確立太子人選,直到去世時才揭秘皇位歸屬,這便是秘密立儲制的開端。
繼之而起的雍正從奪嫡中勝出,深感皇位繼承的殘酷性,遂將其制度化,以避免再次出現“九子奪嫡”的慘劇。不過雍正子嗣不多,又早早確立了弘曆作為繼承人,只是不立太子,君主的權力得到了有效的保障,所以在雍正朝,秘密立儲制雖然被制度化,但已經開始失去了它得以運作的土壤。
後代幾位君主幾乎都是把秘密立儲制當做一個例行的制度,雖然仍在採用,但它已經失去了原有的效用。加之諸皇子無能,於皇權毫無威脅,皇位無論何時確定都不會影響大局,所以秘密立儲制基本已成雞肋。
由此可見,在中國專制時代,無論何種皇位繼承製,都是為鞏固君主專制而服務的。如果原有繼承製度使皇權感受到威脅,那麼皇帝勢必會改弦更張。如果皇權獨斷,毫無威脅,皇位繼承製也就是個可有可無的制度,畢竟皇上定誰為繼承人,那都是一句話的事兒。
-
9 # 秦右史
一般認為,雍正皇帝正式創造了秘密建儲,規範了傳位制度。由皇帝本人壯年時期擬定秘密立儲硃諭,一式兩份。
其中,一份帶在身邊,一份封存在建儲匣內,將欽定皇太子的名字用硃砂紅筆寫在紙上,格式是皇×子著立為皇太子。具體的程式是,皇帝宣佈太子人選已定,共議見證,安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待老皇帝駕崩,由御前大臣將兩份遺旨取出,共同拆封,對證無誤後昭告天下,金鳳頒詔,擁戴新皇帝。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雍正帝於乾清宮西暖閣宣佈:
朕特將此事,親寫密封,藏於匣內,置之乾清宮正中,世祖章皇帝御書正大光明匾額之後,乃宮中最高之處,以備不虞,諸王大臣咸宜知之。但實際上,康熙晚年因九子奪嫡,太子胤礽被廢黜,心力憔悴,直到玄燁彌留於暢春園,當天傳位於四阿哥胤禛,就有秘密建儲的影子了。這種比較秘密和倉促的特徵,也引發了很多坊間秘聞。雍正皇帝胤禛目睹了廢立太子和諸皇子奪儲鬥爭的殘酷,骨肉相殘,剛登基之初就發明了這個方法。
其實,秘密建儲僅僅是一個正統性和合法性的問題。一般來說,自乾隆開始到咸豐皇帝,誰當皇帝朝野也並非是不知道,從這個角度來看,秘密建儲僅僅是針對於公開立皇太子,形式上秘密,而實質卻不那麼秘密。理論上:
選立繼位人之權全由皇帝一人掌握,選立繼位人不以嫡、庶、長、幼為條件,而以是否具有統治才能為原則。乾隆、嘉慶、道光、咸豐皆屬秘密建儲制度下的產物。不過,咸豐去世,只有一個兒子,無須秘密立儲,只能臨終託孤。同治與光緒皇帝沒有兒子,無法秘密起來。因此,從同治皇帝,光緒皇帝到宣統皇帝,6歲的同治、4歲的光緒、3歲的宣統,秘密建儲制度幾乎名存實亡,而成為是懿旨立儲制了。皇太后也就是慈禧太后具有強大的話語權和決策權,光緒和宣統皇帝登基表現最明顯。
皇位只有一個,兒子卻有很多。公開立儲君,穩固國本,朝臣紛紛入門,庇護其主,甚而糾集黨羽,皇太子權勢的增長不可避免的會侵犯和威脅皇權。朝廷有皇帝有儲君,確實有很大的弊端。而且,皇太子地位高於諸王,眾矢之的,往往為諸皇子嫉恨,反太子派你死我活,互相傾軋,使矛盾更加複雜。公開立的太子一旦被廢,各個兒子之間又會陷入旋渦,大臣們拜碼頭,結黨紛爭不休,增加了朝局的變數。
在雍正之後同治之前,秘密建儲家法成為定製,皇帝獨攬,在這個意義上相對規避了諸子爭奪皇位的問題,確實對穩定政局具有一定作用,是有效的。但因為晚清皇帝的生育能力下降,太后垂簾聽政,懿旨立儲成為現實,秘密建儲制當然又失去了它的有效性。
-
10 # 清水空流
康熙的太子胤礽做夢都不會想到。他是封建歷史上待機時間最長的太子,也是封建歷史上最後一個太子。有此記錄不知胤礽作何感想。但必須指出的是,雍正的秘密建儲還是有效的,最大程度避免了諸子爭位的政治局面。
康熙晚年兩廢太子,諸子爭位擁有各自的政治勢力,大臣紛紛站隊拉幫接派。這給胤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留下了得位不正的說法,而雍正的秘密建儲實際上只實行了三代即雍正傳乾隆,嘉慶傳道光,道光傳咸豐.乾隆傳嘉慶形式上的。而咸豐傳位同治時,皇子只有一個,用不著選。秘密建儲的最大益處就是有利於皇權的穩定,避免諸子對皇位的爭奪,也可以讓皇帝更加客觀地觀察諸子的能力、當然也避免了儲君與皇帝爭權,。大臣過早佔隊。但胤禛的真實目的無法讓太子 形成個人的政治勢力,組建個人政治班底。,在我看來。這才是秘密建儲與明立太子的最大目的。也就是維護皇帝個人權力的做法。但在客觀上。由於太子被事先被選定,只有皇帝自己知道,皇子和群臣不知道,給所有的皇子以希望,但競爭不會很激烈。是皇帝與諸皇子間的一種緩衝政策。,更重要的是大臣無需佔隊和表明政治立場。使得朝局保持穩定。
但秘密建儲的缺點也是明顯的。因為選擇的方式和看法只有皇帝自己觀察選擇。其效果過於單一,未免有些有失偏頗、其效果未免讓人不安. 太子的設立是皇帝一言決定。但立儲應該多方位考核觀察,也應該和群臣商量,如果僅僅有皇帝一人做主,個人主觀意識太大。皇帝的個人偏好、對皇子行為的掌握、對其母的寵愛,皇子其母背後孃家實力。都是重要的影響因素。滿清的皇子和明朝皇子不同的,滿清的皇子是要處理政務的,秘密建儲制最為關鍵的秘密性,皇帝至少在行為上,做到諸子一視同仁,也就無法做到對某個皇子進行專門培養。以免讓其他人有所覺察和窺伺、這樣就造成諸子在理政實踐方面難以得到培養。無法在保密的前提下重點培養儲君。康熙朝諸子權力很大。但胤禛登基以後,皇子基本上已經有實際的權力了。所在乾隆以後的秘密立儲就是形式而已。從胤禛以後來看。秘密建儲所立的太子一輩不如一輩。一定不如一代。除了保持了政治上的穩定之外,其他沒有任何益處 。
回覆列表
秘密建儲看起來像是好制度,但未必效率最高。一方面它提升了內部繼承人選擇的效率,避免了內耗。另一方面它限制了外部衝擊力,把接班人變成了溫室裡的花。
都說雍正發明了這一制度,其實如果按雍正之說自己系奉遺詔合法繼位,那麼康熙才是秘密建儲制的發明人。那麼康熙朝消停了嗎?不但沒有,爭儲慘烈亂象反而達到了封建王朝的最高峰。不是說秘密建儲沒用,而是康熙自己心裡有數沒用,皇子阿哥們不知道這一規則,當然依然會打破腦袋爭儲。
也許是慶幸自己的險勝,也許是痛心於兄弟們相互爭儲喪失人性,為徹底擊碎“儲位可經營而得”的任何幻想,雍正正式啟用了這一制度,乾隆也得以成為該項制度的首位受益人,順順利利地登上九五。
但是,制度受益人乾隆反而摒棄了這一制度。乾隆沒執行秘密建儲系沒有辦法,他之前先後秘密立的兩位儲君永璉、永瑛都死的早,後來在乾隆三十八年秘立了後來的嘉慶皇帝永琰。但是,乾隆六十年謎底被揭開,永琰被公開冊封為皇太子,幾個月後繼位。
反而是嘉慶之後的道光、咸豐兩位皇帝,是透過秘儲制順利登上皇位的。此後清朝皇帝的誕生壓根用不著秘儲了,同治皇帝是獨苗,無後而終;光緒無沒兒子,要不然也輪不到末代溥儀。
秘密建儲的弊端也很明顯,就是沒機會讓接班人提前在事上歷練,儲君也無法形成強力的基本班底,通常比較弱勢。透過秘儲登基的道光、咸豐,任上出現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火燒圓明園等內憂外患,除了時代的原因,他們個人執政能力的不足也顯然不能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