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朝居士
-
2 # 和平學史
如果商鞅即了秦國王位,則變法不存,天下大亂。秦滅六國,一統天下便成奢望。
商鞅為了政治理想放棄了身家性命。
戰國後期,天下僅存七個較大的國家,即齊、楚、燕、趙、魏、韓、秦。七國之間不斷進行殘酷的戰爭。秦國地處西部邊陲,在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都弱於鄰國趙、魏、楚。在那個互相征伐的年代,弱就要捱打,秦國曆代君主都在想法圖強。
秦孝公是一代雄主,於公元前356年起用商鞅,開始變法圖強。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包括:
一、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這就從法律上維護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有利於地主經濟的發展。
二、獎勵耕戰,包括獎勵耕織和獎勵軍功兩方面的內容。獎勵耕織就是獎勵一家一戶的男耕女織的農業生產,以生產糧食布帛多少為標準,凡是努力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免去其本身的徭役。這就促進了小農經濟和農業生產的發展,保證了封建國家的財源和兵源。獎勵軍功,規定軍功以在前線斬得敵人首級多少來計算,按照軍功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和田宅。貴族凡是沒有立軍功的就沒有爵位,不能享受特權。這就嚴重地打擊了奴隸主貴族的特權,鼓舞將士勇敢戰鬥,加強了秦軍的戰鬥力。
三、普遍推行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治理,使縣成為直屬於國君的地方組織,從而加強了中央集權。
商鞅的變法具有全面性、系統性和徹底性,他將春秋戰國以來各國相繼實行的各種具有革新意義的做法和政策系統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為秦國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援下采取的是鐵腕變法,非常冷酷。為了使變法能夠順利推行,秦孝公給商鞅的權力特別大,集軍政大權於一身,達到了“人畏鞅勝於秦君”的地步。變法提倡“王子犯法,與民同罪”,這和變法前推行了幾百年的“刑不上大夫”衝突不小,得罪了很多舊貴族。太子嬴駟和以公子虔為代表的老秦人都恨不得殺了商鞅,只是有秦孝公鎮著,他們才不敢動。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離世,他擔心變法不能維持下去,曾想過把王位禪讓給商鞅。雖然商鞅也明白秦孝公死後他也完了,但他還是拒絕當王,並支援嬴駟登上了王位,是為秦惠文王。舊貴族見機會來了,群情激奮,都要求殺商鞅。
秦惠文王也是一代明君,他深知推行新法的重要性。但老秦人是秦立國之根本,剛上位還得靠老秦人的大力支援。朝中舊貴族誣陷商鞅謀反,為了討好老秦人,順利推行新法,秦惠文王只好殺掉商鞅。商鞅本可以憑著手中的軍政大權與新王一較高下,但比起自己的身家性命來,他更愛自己的政治理想。商鞅知道秦惠文王是個明君,殺他只是為了穩定政局,所以放棄了反抗。最終結局是“商鞅死,新法存”。
如果商鞅為了活下去接受了秦孝公的禪讓,秦國必大亂,甚至滅亡,近二十年變法取得的成果將付諸東流。
雖然商鞅權傾朝野,但王位是嬴姓的底線卻不容觸碰。世襲制已沿襲幾百年,突然來個禪讓制,天下必大亂,至少以太子為首的老秦人會起兵討伐。到時商鞅控制的中央軍和老秦人控制的地方軍一定會殺得天昏地暗,戰亂持久綿長,秦國國力迅速衰退。
到那時,列國必出兵攻秦。首先是魏國,因為商鞅率大軍打敗過魏國。針對商鞅的國內外勢力聯合在一起,經過幾場惡戰,商鞅還是沒逃脫被殺的命運。戰亂後的秦國無力抗擊侵略,魏、趙、楚等鄰國必定趁機瓜分秦國土地城池。可惜商鞅入秦苦心變法圖強,結果反而使秦國加速滅亡。
總之,如果商鞅當了王,結局是,“商鞅死,新法亡”,更談不上後來的秦滅六國統一天下了。
-
3 # 河東來
秦國將更為強盛,因為商鞅不是被禪讓王位,而是因為屬於贏秦王室的嫡女婿天然就有為“君”的資格,只不過他的繼承人仍然要到贏秦王室之中選擇,他的正規稱呼不是“姬衛鞅”,而是“贏衛鞅”。
但他的顧慮主要也跟嬴渠梁相同,就是面臨“無後”的困局,嬴渠梁是本來有嬴駟這個繼承人,但是下落不明,所以造成“無後”的局面,而商鞅的情況是他的嫡妻贏紅玉根本就沒有生,雖然他的庶妻為他生育了一個兒子,但仍然屬於“無後”。
如果嬴駟最後不露面,商鞅也只有趕鴨子上架擔任秦王了,畢竟他是曾經擁有衛國領主繼承人資格,現在擁有成為秦國領主繼承人資格的道家貴族,所以我們應該明白他與純粹的臣子是存在區別的,他屬於“君上”,他的封地實際上應該是諸侯國的一種,他屬於商國的國君,簡稱為“商君”,現在成為“秦商公”也未嘗不可。
-
4 # 天慕sky
商鞅不能也不會即位。
商鞅死後還被五牛分屍,遭受了車裂之禍。
因為秦孝公在位,秦孝公全力支援他,秦國的宗室和貴族被孝公壓制著。孝公在,則商鞅在,孝公死的當年商鞅就死了。
民間百姓也是非常恨商鞅的,因為秦國法律嚴苛,連坐之法牽連了很多無辜的人。百姓早就壓抑了很多怒火。
所以商鞅在當時秦國的地位,並不是我們現代人所認為的德高望重的,一呼百應的程度。
如果商鞅即位為秦王,很可能第二天就死了。
-
5 # 朕的書房
商鞅會死,秦國會分裂,雖然統一是大勢,但是各國實力均衡,或許過了很多年後,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才會出現。
改革變法使秦國強大,成就千古君臣秦孝公繼位時,秦國面臨巨大危機,魏國實力強大,如果西出長城,衝破秦軍的洛水防線,那麼秦國兩都難保,會被全部吞併。
所以秦孝公在登基伊始,即釋出“求賢令”:明確提出“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商鞅看了求賢令才到秦國的。
商鞅到秦國後,第一次見孝公時,向孝公說以‘帝道’。這是屬於道家學派的一種政治學說。
秦孝公對這一套不感興趣,商鞅邊講,孝公邊打瞌睡。
第二次,商鞅向孝公說以‘王道’。這是儒家學說。孝公仍不願意聽。
商鞅第三次求見孝公,說以‘霸道’,這是法家的學說。這一回孝公聽後對商鞅重視起來。
秦孝公知人善用,他對商鞅是無條件地信任,任命他為左庶長,開始變法。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
公元前354年,趁著魏趙大戰邯鄲之際,秦軍東進,元裡一站大獲全勝,斬首7000,奪取了少梁。
公元前352年,,再次趁著魏國爭霸中原,無暇西顧之勢,商鞅率大軍穿越河西,奪取了魏國的舊都安邑,並進而攻陷魏國防秦重鎮固陽。
之後,秦國收回了河西之地。秦孝公大為高興,兌現了自己的承諾,將商鞅“封之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
秦孝公和商鞅可以說是明君賢臣的典範。
事業巔峰期的隱憂,商鞅並沒有察覺商鞅變法的實質是以嶄新的“公天下”對抗各自為戰的私有制,以國家之公對抗老世族、小生產者之私。
但是他的變法不徹底。因為商鞅並沒有為自己贏得永恆的護法權,他的權力和地位來自秦孝公的授予,而非法律的確認,在變法過程中,他得罪了世族大家。
商鞅改革戶籍制度,實行什伍連坐法、明令軍法,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度、建立功爵等一系列的制度。這些制度都是在動了世族利益的基礎上進行的。
秦孝公在位時,他可以用自己的權威打壓,但是他也要平衡朝中勢力,不能對這些人趕盡殺絕。這些世族們只好等待下一個機會。
商鞅在秦國的政治根基根本不深。他在朝中是孤立的。如果秦孝公真的要把王位禪讓給商鞅,那麼會激起很大的反彈,一是太子嬴駟還在,二是世族大家不支援他。秦國會發生內鬥。
所以,秦孝公驟然去世,新君太子駟剛繼位,這些世家大族就奮起反擊。
一朝天子一朝臣。秦惠文王不希望臥榻之側有這麼一個位高權重的商君,隨便找了理由收回了相印和兵權,商鞅覺得秦惠文王要收拾自己,跑回封地,想要做最後的抵抗,結果被惠文王所派大軍擊敗。
從這點就可以看出,商鞅在秦國的支援率並沒有很高。改革變法,讓老百姓相信法律,畏懼法律,遵從法律,而不是相信商鞅,聽從他的話。
當商鞅權勢達到頂峰時,一位名叫趙良的官員就曾勸說過他,他的權勢表面上炙手可熱,實則除了秦孝公的支援外別無依託,如同日光下的朝露。勸他將十五邑封地交還秦國,到偏僻荒遠的地方澆園自耕以自保。
不過商鞅沒有聽他的話,最終被車裂而死。
-
6 # 致潛
從正面看,秦孝公就算是真心想託付一國之眾!商鞅也未必能坐得穩!那些貴族勢力隨時都有機會把他給滅了!後面商鞅的死!就是這種結果的體現!從反面看,這就是秦孝公的一種試探而已!沒別的意思!就是試探!
-
7 # 東吳周郎
商鞅推辭不接受。五個月後,秦孝公病死,年僅四十三歲,傳位給了兒子秦惠文王贏駟,這一年,秦惠文王18歲,血氣方剛,他和他老爹一樣,也是雄猜之主,一代梟雄。
那麼,問題來了,秦孝公乃一代英傑,在位二十四年,大力推行商鞅主導的變法,英明神武,創業之君,他怎麼會在病重的時候提出讓商鞅繼位呢?
而且,知子莫如父,自己兒子贏駟也是一代俊傑,難道秦孝公看不出來?當然不可能。
那麼,秦孝公臨死前想讓商鞅繼位的提法,明擺著是一種試探了,他想看看商鞅的政治野心,如果商鞅沒有堅決拒絕,而是態度有所猶疑,恐怕秦孝公不會讓商鞅活下去了。參考李世民臨死前對李績的做法。
更加不懷好意的猜測,秦孝公這麼做,頗有點給商鞅樹立政敵的意思,他一下子就把商鞅推到了未來國君贏駟的對立面。
贏駟知道這件事後,他會怎麼想?
而且,商鞅本來就因為變法觸動了貴族的利益,得罪了一大票不該得罪或者說惹不起的人物,秦孝公這種態度,豈不更加加重了這些人的憤懣?
假如商鞅真的能夠繼位——腦洞大開一下,那麼他繼位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血流成河,清洗反對派勢力,而這些勢力,廣泛存在於秦國的貴族和王室群體中。
這意味著,贏家王族恐怕要被徹底清洗一番了。尤其是贏駟,更加不可能活,他如果活著,會成為一面旗幟,一個領袖,一個贏家老秦人的象徵,商鞅必須解決掉贏駟,甚至把贏駟一脈徹底滅族。
參考隋煬帝楊廣如何對待前太子楊勇及楊勇的兒子們,參考李世民如何對待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兒子們,要知道,楊勇和楊廣,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可是同胞兄弟啊。
對商鞅而言,贏駟和他沒有半毛錢血緣關係,真要除掉贏駟,根本沒有任何心理障礙。
可見,秦孝公臨死前這一問,更像是試探,以及給商鞅拉仇恨。老傢伙壞的很,不是個好人。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商鞅在贏駟登上王位後,很快就被清算了,公子虔告發商鞅謀反,商鞅嚇得趕緊逃跑,本來想跑到魏國,但魏國不敢招惹麻煩,拒絕了。
商鞅為求自保,起兵反攻,當然很輕易就被打敗,敗後被斬首,然後屍體被拉回咸陽車裂,並被滅族……公子虔是何許人?就是商鞅變法裡,觸了黴頭,被商鞅和秦孝公當成反面例子,割了鼻子的那位老兄。
公子虔正是秦國朝廷王室反對商鞅的代表人物。如此兇惡的政治環境,商鞅想繼位,如同痴人說夢。
秦孝公深沉的城府與心機再次得到證明:故意問商鞅願不願意繼位,作為試探,如果商鞅答應了,那就砍掉商鞅的腦袋,如果商鞅不答應,也給商鞅拉了一波仇恨,等自己的兒子贏駟繼位後,商鞅是死是活,也就是贏駟一句話的事了。
看上去商鞅多麼顯貴,其實他完全是在刀山上跳舞,隨時都會死無葬身之地。
然而,他已經沒有回頭路可走,他實在是太出色太優秀了,秦孝公絕不會把他放到別的國家裡去的,退隱山林?沒門!逃奔他國?沒門!利用價值榨乾之後,兔死狗烹才能讓秦王放心。
商鞅死後,秦國依然堅定執行商鞅變法的核心內容,一百年不動搖。商君可以死,但商法不可除,至於變法引起的貴族和既得利益集團的仇恨,秦王用商鞅的腦袋做了祭奠,安撫了這些貴族的人心。
不能不說,這一招連環擊,秦孝公與秦惠文王真是用的太妙了。
回覆列表
王位給你你敢要嘛?
《戰國策》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傳商君,辭不受。,“商君,天下為重,駟兒能扶則扶,不能扶,君可自立為秦王...”
這句話其實很多君王都說過的。
魏惠王對惠子說過,魏惠王欲傳位惠子,惠子不受。
燕王噲傳位國相子之,子之當國三年,燕國內亂,殺了子之和燕王。
孫策是這麼說的:“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周文王對姜子牙說,“少子可輔者輔之,如不可,君自取之。”
陶謙說:“非劉備不能使徐州安定”
給桓溫的遺詔,遺詔:“大司馬溫依周公居攝故事。”又曰:“少子可輔者輔之,如不可,君自取之。”
劉備對諸葛亮說過,“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這裡燕噲王傳位相國子之,並且十分制杖的把太子給廢了,子之接受了君位,結果呢,子之之亂就上演了,燕國差點亡國了。
陶謙讓劉備繼位,劉備也接受了,那是因為大家都支援劉備,劉備才敢接受,
秦孝公讓你商鞅繼位,你真敢覥著臉接受,怕是不知道死字怎麼寫?
我跟你客氣客氣,你真不客氣,那就別怪我不客氣了。
別說現在你家農村不值錢的房子,二畝薄田,你去世了,你的家產連自己的女兒都不可能得到,必須留給兒子,你會給一個外人?親兄弟都不可能給。
何況是皇位繼承權?
商鞅如果真繼位成功了,必須把秦國宗室都殺光,不然怎麼坐穩?
你會把王位給一個外人,讓他把你的子孫殺光?
這也是為什麼不能兄宗弟及的原因了,因為傳給弟弟,弟弟死了,皇位是給你兒子,還是給弟弟的兒子?必然兵戎相見。
即使是真的傳給商鞅,商鞅也同意了,但是,他根本沒機會爬上王位,更別談坐穩了。
秦國貴族、大臣,有幾人是商鞅的嫡系?有幾人站隊商鞅?一個孤家寡人,拿什麼爬上皇位?
如果大家都支援商鞅,即使秦孝公不說這句話,商鞅也能爬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