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運久80187932

    黃帝內經上說:上古那些懂得養生之道的人,能夠效法於天地陰陽自然變化之規律而加以適應,調節養生的方法,飲食有所節制,作息定有規律,既不妄事操勞,又避免過度的房事,所以形神都旺、協調統一,活到天賦的年齡,超過百歲才離開人世。現在的人就不是這樣了,把酒當成奢華,濫飲無度,把反常的生活成為習慣,醉酒行房,因恣情縱欲而陰精竭絕;因滿足嗜好而使真氣耗散,不知謹慎地保持精氣的飽滿,不善於把握精神,而專求心情的一時之快,違逆人生樂趣,起居作息,毫不規律,所以年至半百就體衰多病。

    深懂養生之道者在教導普通人時,總會說對虛邪賊風等致病因素應即時避開,心情要清閒安靜,排除妄想雜念,使真氣順暢,精神守持於內,這樣疾病就無從發生。因此人們就可以心志安逸,少有慾望,情緒安定而無焦慮,形體勞作而不使疲倦,真氣因而調順,人們都能隨其所欲而滿足自己的願望。人們無論吃什麼食物都覺得香美,隨便穿什麼衣服都感到滿意,大家喜愛自己的良好風俗習慣,愉快的生活;社會地位無論高低,都不相傾慕,這些人稱得上樸實無華。無論愚笨的還是聰明的,能力大的還是能小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變化而動心焦慮,符合養生之道。

    總之,飲食有節,作息有律,戒勞過度,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順應天氣變化以適寒熱,預防感染疾病,享受天年也不遠了!

  • 2 # 中醫雜症

    《黃帝內徑》中對養生講的很好,‘’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形與神同俱,乃度百歲而去‘’。

    只要人心情平和,不和人攀比,樂觀向上,順應自然季節的變化,飲食葷素搭配,適當的運動,多吃五穀雜糧,人人都能長壽。

  • 3 # 杏仁健康

    如今的養生理念盛行,大眾的健康意識提高,很多人都很關注養生這一塊,其實在《黃帝內經》中總結了很多這樣的知識哦!具體去下所述:

    在《素問.上古天真論》中就總結為,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簡單來說就是尊重規律,飲食有節制,勞逸結合,按時作息。

    在《素問.上古天真論》中還說,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存之,精神內收,病安從來。要求平時注意避免外邪侵襲,注意調攝精神,避免情志過激,保持真氣充盛。

    在《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總結為要求順應四時陰陽調神養生,做到春使志生,夏使志無怒,秋使志安寧,冬使志藏,如果違背四時陰陽,則內傷相應的臟腑,並可能在下一季節發生疾病。

    在《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總結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順應四時養生,春養生氣,夏養長氣,秋養收氣,冬養藏氣。如今我們發展為冬病夏治,夏病冬養,尤其是三伏貼和三九貼是非常火爆的哦。

  • 4 # 金蓮籽中醫按摩

    養生其實很簡單!好學易懂!見效快!*~*可就是有絕大多數人;不去做,不堅持!感到自己身體有毛病了(有好多的疾病症狀)!才想起了養生;可是對一部分人為時已晚,,,哎!

    黃帝內經;養生者~知其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故能與神俱盡享天年度百歲乃去!損命者~喜酒愛漿,妄念無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YUE),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百病叢生,,,釋意;知道自然規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春天要適度多活動,以出微汗為度,增加酸味的食材補給,以舒發強健肝臟;夏天要避暑氣的傷害,可增加出汗,微量運動,及時補充水分,增加苦味食品以養護心臟;秋天要增加辣味食材,適度運動不可大汗受風吹以護佑肺的固表功能;冬天儘量少運動,不出汗或少微出汗,增加鹹菜食材養護腎臟;胃本身最好的保養就是以流食為主,吃七分飽,少吃或不吃刺激太過的任何東西;一年四季都應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氣不好時下雨,陰天,雷電,霧霾(漢朝就有這個詞哦),,,不要去室外鍛鍊;不要超負荷鍛鍊(現代人比如運動員,減肥,)不要不鍛鍊(辦公室,電腦族,手機奴,)減少含酒精物質的過度攝入;不要持酒醉酒行房,傷腎最重要的,腎精乃先天之本好好保養健康之本!脾胃對收納消化吸收後的營養供應乃後天之本!先天后天的充足人才有健康長壽的保障!

    尊道而為,避兇守正,清心寡慾,頤養天年,可期!可賀!

  • 5 # 湯谷沖霄

    謝邀回答。《靈樞-本神》雲:“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避邪不致,長生久視。”譯文:所以聰明的人保養身體性命,必定順從四時節今變,來適應氣候的寒暑;不讓喜怒過度,注意正常的起居;節制陰陽的偏廢,調劑動靜活動。這樣不正的邪氣就難侵害身體,從而獲得長壽不易衰老。順從四時適應寒暑的原則是四季都要保持人體的恆溫,體內不僅氣血惡寒喜溫,重要的是體內各種生化酶都要有一個適度的溫度,溫度過高過低都會失去效能,只有各種酶的正常工作,體內才能正常化生。為此寒要保溫蓄養,暑要降溫發散。避寒暑就是避天之六氣不正之氣的侵擾,不正之氣又稱六淫。避風如避疾石,六淫侵擾沒入內臟稱為疾,用熱藥發散或涼藥調劑驅除寒暑之淫。順從四時是要提前防範的而不是一味的順。和喜怒,安居處。首先要節飲食會吃飯,才能有充足的後天之本——營衛二氣。飲食的準則是毒藥、五穀、水、天之六氣都要均衡納入,毒藥指蔥薑蒜大料,祛除隨時進入人體的六淫之氣,五穀與水生成水谷之精微的營血,天之陽性氮氣負載水谷之精微化為衛氣。人體透過飲食進三:天氣、水、五穀食材,通水解、酶解、細菌分解,化大自然之精為三物津、液、糟粕,律——衛氣,液——營血,糟粕——大小便。人半日不食氣衰也,七曰不食必死。人養生食眠性三者,食是第一位的。飲食的技巧是:“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粥為天下第一補益之品,不是粥熟爛,料全,是因飲粥吹噓吸吹,吐出腹中濁氣,納入氣、水、食達到了氣味合而服之,必然可補精益ⅰ。 氣為陽,營血為陰,陰陽合作變化不測為神,氣血合作轉化為生化、生理功能所表達為神,道無鬼神,獨來獨往,陰陽變化是在微觀中進行,眼不見稱為神。生理功能包括情志,每種情志都要耗散榮血衛氣,每種情志都對體內氣機的調節和對另一種情志的制控,所以人在正常生活中一定要有情志,但一定要有個度,超越了度就要起負作用。所以一定要調和喜怒,多些喜樂,少些憂怒悲,喜則氣緩,憂怒悲則氣結氣亂氣滯,氣機不通各項功能下降,氣削壽不彰。情志對養生有影響但不是主要因素,養生是第一位的,修性是從屬的。俗語說的好:沒有了肚子,何以要臉。老子曰:用腹不用目。居房只要避寒暑風雨雪霜,通風向陽,不嘈雜能安靜,可在內居無為之事適眠可安讀既可。節陰陽,調剛柔。人體生理是氣易耗精易聚,形成陽常不足陰常有餘,陽不足無化生動力,陰有餘形成積瘀,何處積瘀何處喪生氣機,輕者未病潛存,重者已病顯症。日常陰陽的過用是處邪內傷輕易得成的主因,過用有四,過量進食;淫亂過度;思慮過深;負力太重。節陰陽有二,不過用,量力而行;用“七益八損”之朮,多服天氣,節飲食,邁開腿,煉氣功,保睡眠,避寒暑,和情志,少服藥。生命不在於肢體的過度運動,生命在於體內氣血的正常執行,體內氣血足,經脈、絡脈無瘀滯才能長生久視。人體動燥為剛,陽外出耗氣血喪生,人靜安為柔,陽入內才能化生養生。人體運動的功能是生理性做功,真正目的是獲得製造後天之本的食材,為飲食而勞作。老子的居無為之事觀其復是靜柔的標準。為此要動靜結合,多些靜少些動是制剛柔的標準。生命在於運動是無氣觀念的人制造的誤導,人體內衛氣含天之陽能,又接受肝臟之熱能,形成悍疾而行的真氣,衛氣本身的動力就可溫肌肉,燻四肢,過腠理,透玄府,天之乞返回氣交之中,完成天人的能質交換。衛氣的能量在體內可化解陰質因寒或過剩造成的瘀滯,衛氣具有修補的自愈能力,無需過多的肢體運動來引導衛氣的執行,需肢體肌肉收縮之力的是靜脈血由四末向心髒的迴流,血流在體內的大迴圈動力有三,心肌的收縮壓力;四肢肌肉的收縮壓力;靜動微細血管交接之處衛氣流動對微細血管形成的壓力。肌肉收縮無力,衛氣不足才是形成高血壓的真正原因。養生的要點是服天氣,會飲食,保睡眠,節陰陽,和情志,制剛柔。

  • 6 # 無知先生

    養生,首先要了解天地自然與人的本性,這是道,是方向。方向錯了,南轅北轍,會越養越糟糕,越養越抽抽。養生首先要了解生命體的本性和需求,光有好心不成。

      我們就以《黃帝內經 素問》第一篇《上古天真論》為線索,看看在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是如何認識人體,如何去養生保健的。

      黃帝乃問於天師曰: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黃帝意識到了現實問題的嚴峻,向老師岐伯請教。他說:“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我聽說上古時候的祖先,都能活到一百多歲,而且動作一點都不衰老。注意這裡說的“上古”是黃帝那個時代之前的上古,黃帝距今至少5000年,那是5000年之前的“上古”。

      黃帝觀察到,黃帝當時的人,年紀不到五十,手腳就不靈光了。動作的頻率、幅度、力量都明顯的衰弱。為什麼人一上了年紀,手腳活動就不太靈便了呢?這是人體自我保護的本能,當人體氣血供應不夠的時候,身體會首先保證軀幹內重要器官的氣血供應,流向四肢末梢的氣血就少了,所以人老先老腿。應該注意的是“身”和“體”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身指軀幹內藏,體指四肢肢體。說一個人“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是說這個人犯懶,胳膊腿不願意動。那麼,我們現在去健身房,是去健身,還是去健體呢?要健身就安靜下來,讓身體外靜內動;要健體就去跑步、活動胳膊腿。

      現在50歲左右猝死的人很多。為什麼?50歲的人氣血已經明顯不足了,為了保身,只能舍體。現在有健身房了,手腳不靈便的可以去鍛鍊,強迫氣血從軀幹分流到四肢。儘管動作看上去很矯健,可是內裡虛了,心腦缺血缺氧了,這就不是“動作皆衰”的問題,而是猝死。中國傳統的健身方式不是健身房、跑步機那一套,而是站樁、靜坐。站著像個樁子、坐著像個泥胎,四肢手腳都不許亂動。這時,內裡的臟器、胃腸開始蠕動了,真氣開始沿著經絡流動了,這才叫健身,這才叫回歸到自然。

      黃帝觀察到當時的人們“年半百而動作皆衰”,這是為什麼呢?“時世異耶”,時代不同了嗎?“人將失之耶”還是我們人的問題呢?到底是時世變化的影響,還是我們失去了順應時世變化的能力呢?黃帝問的問題很深刻,換了我們不一定問得出來的。

      岐伯老師回答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一是道,二是陰陽。古代沒人敢用“知道”這兩個字,只能說“曉得”,或者“惟”、“諾”。不敢說“略知一二”,一是道,二是陰陽。你既知道又知陰陽,你還得了啊?我們今天大言不慚,敢說“略知一二”不知是“時世異耶”,還是“人將失之耶”。

      歧伯老師回答了三個要點:第一點,你得知“道”,先用GPS定位,才能上路,去哪裡得先清楚吧;

    第二點,“法於陰陽”。法是取法、效法;效法誰呢?陰陽。最大的陰陽是太陽和月亮。中國古代有兩套曆法,一個叫太陽曆,一個叫太陰曆。太陰就是月亮,陰曆就是根據月相的變化而制定的。月亮的陰晴圓缺會對人的情緒情感以及氣血的執行產生微妙的影響,你跟著它的步調走就合法;反其道而行叫非法。所以,傳統節日大都是根據陰曆制定的。

      第三點是“和於術數。”人得病是陰陽出現了偏頗,需要去矯正,陽多了,要麼去火,要麼補陰。陰多了,要麼去水,要麼補陽,讓你回到平衡的狀態,這就需要有法有術。這個調和的高手,古代稱為“術士”。為什麼“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因為良相和良醫都是調和的高手,能“治大國若烹小鮮”之術。

    另外,“術”還有一個自我調節的意思。“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每個人所學的專業和所從事的職業都各有不同,都對自己的身心健康有影響。孟子說:“矢人惟恐不傷人,函人惟恐傷人。”造箭的人,唯恐自己做的箭不能把人射死,他在培養殺心。做盔甲的人呢,想的是要把盔甲、盾牌做得堅固,要把人保護好。他在發善心。孟子接著說:“巫匠亦然。”古代巫和醫是不分的。醫生怕自己的技術不好,不能救人。賣棺材的呢,老想著怎麼不多死幾個呢?可見,職業與身心的關係,以及“術”對每個人的身心健康的影響。如果不懂得去調和,會出大問題的。有些演員入戲太深,出不來,結果劇中人的命運成了自己的命運,英年早逝,甚至自殺了。所以孟子說:術不可不慎。不要讓工作傷了自己的身體。掙那點錢還不夠治病的,不值得。

    岐伯說到飲食,並沒有具體說應該吃什麼喝什麼,而是強調要 “有節”。“節”有節點、節奏、節制,三個意思。

    第一要注意節點,吃什麼東西要跟著季節走,不吃反季節的東西。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吃東西要符合自然之道。現在有錢了,有能力吃遍全世界了,結果身體反而給吃壞了。

    第二要注意節奏。吃飯要慢慢吃,細嚼慢嚥。

    第三要有節制。俗話說:“飯要吃到七分飽”。特別要注意,最後一口可吃可不吃的飯,別覺得扔了可惜,時代不同了,最後一根稻草能壓倒一頭駱駝。

      接下來,岐伯又談到起居問題,就是“起居有常”。我們的很多生活習慣,老實講,真的不符合養生之道。很多人晚上不睡,早上不起,以為只要睡眠時間湊夠了就行了。人的日常起居是要有個固定的規律,人體內是有生物鐘的,它透過內分泌腺和神經系統協調人體的陰陽平衡。倒時差的人為什麼難受,因為你的生物鐘還沒有調整過來。

      起居有常的“常”字,代表人的生命節奏有某種規律性,這是生物進化億萬年才形成的,你不可能說改就給改了吧,細胞受不了。

    有人認為,我夜裡不睡,白天補一覺不是一樣嘛。請問,如果錯過了農時再去播種,你說我推遲半個月再收割不一樣嘛。那行嗎?天道有常,你非要強行地去修改它,那就要付出更大的代價,得不償失。你非說,我到夜裡才有靈感,才能寫出東西來。那是透支生命能量,那是玩命,很少有作家是健康長壽的。人生像一場馬拉松比賽,一段跑好了不能說明什麼,你得跑完全程,得跑到那個叫“天年”的終點。想怎麼樣就怎麼樣,那叫“妄為”。

    歧伯接著講“不妄作勞”。何謂妄?《說文》解作“亂”,行為不正的意思。“妄”字拆開,就是“亡”“女”,死在女人堆裡,是不是妄為的結果呢?這個“勞”字,繁體字上面是兩個火,底下是個力。天黑了,要休息了,還要點燈熬油地去幹那活,這就叫“房勞”。

    如果你能夠“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就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

      “形與神俱”是養生修身的基本要求,魂不守舍,怎麼養生呢?孟子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哀哉!”孟子總結自己的學問修行,認為沒有別的,不過“收放心”而已,就是把那丟了的心找回來罷了。他還舉了個例子,說你家裡養的雞、狗走丟了都知道找回來,你自己的良心走失了,卻不懂得找回來,可悲啊!

      我們的心,像斷了線的風箏一樣放出去,收不回來了,放到哪裡去了?放於名,放於利,放於聲色,無所不放,凡是心能想到的地方,能量就外耗。放於名的傷於名,放於利的傷在利,無所不放,則無所不傷。中國有“行屍走肉”一說,一個人整天魂飛魄散,走路還在看手機,被勾了魂似的,就沒有做到形與神俱,等於一所宅院沒有主人,時間長了,雞鳴狗盜之輩就會進來了。只有形與神俱,才能盡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關於《黃帝內經》養生之道的“道”,岐伯老師用這麼幾句話概括完了。大道至簡,古人不會把簡單的道理複雜化,《內經》的理論原其實並不複雜,就那麼幾條。但是越簡單,道理越深,越難落實。

  • 7 # 金蘭中醫學社

    一門學問能夠經得起千年的錘鍊,那自然是最值得人們運用的了。古往今來嗎,健康長壽一直是人們所渴求的話題,然而有關人體健康的養生秘訣,早在幾千年前的《黃帝內經》中就已經形成體系,對後世人們的健康生活,起到了很好的指引作用。

    當人們在飢寒交迫的時候,最希望的是能夠吃飽穿暖;在能夠吃飽穿暖的時候,人們最希望的是能夠長命百歲;在人們已經鶴髮童顏的時候,其實最渴求的還是平安快樂。對於健康長壽這個話題,其實在幾千年前,我們智慧的祖先就已經揭示了其中深不可測的奧秘。

    翻開《黃帝內經》,裡面中有這麼一句話:“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麼短小精悍的句子,卻點醒了人們心中的巨人,原來,長壽需要的是這般如此,如此這般。總體來說,無外乎五大方面。

      

    首先值得一說的是,要學會“法於陰陽”。也就是說,人體要與自然界保持高度的同步,效法宇宙的自然規律,效法人體的生命週期,效法天人合一的三才思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順其自然,自然而然。子時一陽生,陰陽交替,應該入眠;午時一陰生,陰陽換班,應該午休,這麼簡單的道理,卻也有不少人一直沒有悟到其中真諦。天寒地凍,君子居室,加衣取暖;天炎地酷,蔭地之涼,取之有道,這也是再簡單不過的生活方式,奈何人們時常將此沒有放在心上。

    在《黃帝內經》中講到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以及“提掣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等,都是“法於陰陽”的著名論斷。所謂“法於陰陽”,就是要與自然界保持高度的和諧,效法自然,向自然界學習,而忤逆自然、逆天而行則不是養生長壽的做法。

    其次要說的是“和於術數”。古老的中醫學裡,包含有導引、吐納、按蹺、祝由、房中、意守等養生術數。在中國古代,術數比較多,五花八陣,但有些術數卻或多或少的摻雜了唯心主義的東西,讓人們對術數這個東西產生了誤解。其實,很多養生術數也是頗有良效的,比如五禽戲、八段錦、六字訣等,這些就不能將古代的方術相提並論。也就是說,只要是有益於人類繁衍和健康成長的方術都應該發掘,比如古代的仿生養生術數就值得發掘。

      

    再其次需要說的就是“食飲有節”。古人云:渴不狂飲,餓不暴食。飲食有規律、有節律,才是健康成長的基本準則之一。一日三餐已成為中國千百年來的傳統,也是科學飲食、科學生活的基本準則之一。在中國,“一日三餐,葷素搭配,湯菜具備”已經成為餐桌上的一種文化了。還有飲品也是一種文化、還是一種追求、更是一種習俗。在中國,茶文化和酒文化盛行,各種飲料更是琳琅滿目。除了一日三餐之外,還有我們日常要喝的飲品,對我們的健康也有著很大的關聯(如,嗜酒有害健康,品茶有益健康)。

    再次就是“起居有常”了。一般來說,到睡覺的時候就該睡了,經常扮演夜貓子,對健康是不利的。到起床的時候就該醒了,經常賴床,血液迴圈也不會太好,會影響身體健康的。生活起居以及居住的環境,都會對健康有所影響,如居住的地方鳥語花香、山清水秀,自然心情舒暢,身體健康;如果居住的環境陰暗潮溼,就會使人們罹患關節疼痛的疾病。還有電腦一族,經常保持不正確的姿勢,造成脊柱病變。另外,有些青少年通宵達旦的玩電腦遊戲,顛倒生物鐘,容易造成心神疾病(包括心理、精神疾患)以及身體疾病(如頸椎病、腰椎病)……從這些例子來看,人的生活起居與健康的關聯是不言而喻的。

    還有就是“不妄作勞”。簡單地說,就是不要超越限度的和違背常規的進行勞作。人們要生活,就必須要勞作。有道是勞動最光榮。勞動的目的是為社會、為祖國、為人類創造價值,並獲得維持生活的食糧和財富。這裡需要指出的是,古人強調“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要“妄行”,任何貪婪、陰損、投機、邪惡等“妄行”都是不對的。不妄作勞不僅是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養成自食其力的習慣,透過自己的勞動和汗水換來的食糧和財富才是心安理得的,但也不要超越身體能夠耐受的最大限度。

      

    需要指出的是,長期從事腦力勞動的人,耗傷心神,長期的勞傷心神會出現記憶力減退、神經衰弱等表現;長期從事體力勞動的人,耗傷體力,長期的耗費體力會導致腰肌勞損、脊柱變形、肌肉拉傷等疾患;長期無所事事或者遊手好閒的人,並不能因為沒有勞動而對身體沒有任何傷害,其實長期不從事勞動,且大魚大肉,這樣會骨弱肌膚盛,稍一勞動就會汗出,身體麻木。所以勞動是需要有節律、有規律、有節制的,不能過度的透支身體健康。

    以上五點,雖然說起來好像很容易,但是要真正將簡單的事情重複做,也未必都能堅持到底。記得蘇格拉底當年讓學生每天甩胳膊100下,剛開始堅持的很多,但一年以後,發現堅持下來的只有柏拉圖,當然最好成就最大的也是柏拉圖。所以,養生的法則其實很簡單,但要長期堅持卻不容易。也就是說,只要做到“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這五點,基本上可以“形與神俱”(就是人的精神與身體保持一致,能夠達到完美的和諧境界),最終“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非主流、傷感、唯美、頹廢女生個性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