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長島男爵
-
2 # 餘生不再立大志
楚漢相爭時期,經過幾場大戰,劉邦終於把項羽團團圍在一座山下。劉邦此時仍在擔心,雖然已經圍住了項羽,但項羽要是突破重圍,奪渡烏江,重整旗鼓,後果將不堪設想。
夜深了,劉邦還坐在帳中發愁,連侍從送來的夜餐都忘了吃。謀士蕭何進帳勸他早點休息。劉邦點了點頭,正準備端碗吃飯,一看碗邊上爬了一圈密密麻麻的螞蟻。他正想發怒,忽然心中一動,想出了一條妙計。
第二天夜裡,項羽帶了八百多騎兵向南突圍,渡過淮河,來到烏江邊上,正準備上船時,忽然看到士兵正圍在江邊看著什麼。項羽走過去,分開眾士兵,只見地上億萬只螞蟻排成粗粗的一行大字:項羽速死於此。
項羽以為這是天意要他死,再加上自己覺得無顏見江東父老。便拔劍在江邊自刎了。其他兵士也一轟而散,紛紛向漢軍投降。
其實,這不過是劉邦的一計。他深知項羽迷信,就命令蕭何用糖稀在沙灘上寫下了那幾個字。螞蟻尋味而來,全被糖稀粘上了。
-
3 # 小莊說歷史
在滅掉了強大的秦朝後,整個天下還沒有恢復平靜,反而更加的動亂。因為所有的人都想當皇帝,滅掉其他的競爭者。尤其是劉邦,從微末起家,最終成為諸侯。還有就是項羽,他是舊楚國將門之後,而且武力值和統兵才能無人能敵。前期他們兩人爭奪天下,項羽佔據上風,可是由於他太自大了,最後被劉邦幹掉了。原本項羽可以逃走,卻在烏江邊上抹脖子了。
老劉的出身很卑微,沒有可以藉助的家族勢力,就是個草莽漢子。可是他卻很聰明,知道自己沒有尊貴的血脈,這在當時是最大的缺陷。因此他很低調,對待自己的部下很不錯,而且到處尋求有才的人來輔助自己。比如張良此人,他是舊南韓的貴族後人,也是當時的名士。可是他卻願意輔助劉邦,這說明老劉有他看中的地方,否則的話為何不去輔助更強的項羽呢?
還有很重要的是,老劉這個人臉皮很厚,說的更難聽些就是不要臉了,這是有目共睹的事情。如果這個人有智慧,再加上他臉皮很厚,就會有很大的成就,天下是他的並不奇怪了。或許就是因為老劉的出身,決定了他有些東西是得不到的,就是那種氣質。比如說項羽的大氣,這是從小需要培養的,讓周圍的人折服,甘願為這樣的人付出自己的性命。
在兩個人的性格上,有很大的差別,老項比起老劉來就差遠了。老劉可以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做到自律,剋制慾望,堅忍暫時的屈辱。可是老項的個人魅力,這是老劉所沒有的。項羽對所有的東西看得很透徹,不會在乎那麼多。雖然他知道有些時候,可以做出這樣的事情對自己更有利。可是他卻不願意那樣,就因為不在乎的心態。
這也是由項羽的出身決定的,在他年少的時候,自己的家族為了楚國大多戰死了。為了躲避秦兵的追捕,不得不到處躲藏。可是他終究是項氏子弟,這種身份決定了他不會是草莽人,有那種氣質伴隨他。更何況他是項氏的少族長,身負家國的仇恨,他有那種肆意任性的資本。可是他卻不能接受折辱,在兵敗後寧願自殺,也不可以向老劉屈服。
後來老劉奪取了天下,可他還是做不到項羽那般肆意。因為他知道自己表面看起來,非常風光,可實際上還存在危機。他只好分封功臣為諸侯,小心的休養生息,積蓄自己的力量。面對各地的動亂,就算年紀很大了,還是要親自帶兵平亂。後來他才明白了,自己的對手項羽,那種大氣是他從沒擁有的,也理解為何會自殺了。
-
4 # 趣古君
我是這麼認為的。
其一、自負的性格決定的。項羽之自負早已有之。當年,項羽見到秦始皇,見其面容猥瑣,與千古一帝的身份相差甚遠,就脫口而出:彼此可取而代也。之後秦末大亂,項羽鉅鹿一戰也盡顯勇猛自負的性格。後來鴻門宴又放走劉邦,封劉邦為漢中王,多次不聽范增的建議。就起根本,就是沒把劉邦放在眼裡。這種輕視對手的自負必然付出慘重的代價。等劉邦五路大軍圍項羽,項羽身邊只剩20餘騎時,想必也是心灰意冷。從分封十八路諸侯的西楚霸王到被迫落荒而逃的敗軍之將。這種巨大的落差放在一個極為自負的人的身上,其打擊是致命的。所以,項羽選擇自刎,也算死的悲壯慷慨。自負,是殺死項王的第一把兇器。
其二、面子大於一切的人生觀。項王的面子觀有個得體的代名詞:義。《史記.鴻門宴》中記載,項羽起初聽從謀臣范增的建議,要攻滅劉邦。可項伯為了還張良的人情——救命之恩,選擇去私見張良。之後竟被劉邦拉攏約為婚姻。返回軍營後,項伯替劉邦遊說項羽:人有大功,擊之不義也。項王最怕別人說他不義,那劉邦絕對不可以殺,否則會被天下恥笑。所以,鴻門宴上,項王錯失多次殺掉劉邦的機會。究其原因,還是太愛面子。一個如此愛面子的人,怎麼能帶著落敗之容回到江南。那哪有臉面對江東父老呢?面子,是殺掉項羽的第二個兇器。
其三、項王也知不得民心。項王的殘暴是出了名的,坑殺秦兵20萬,火燒阿房宮,撅秦始皇陵未動,撅秦二世陵,併火焚之。又東征西討,南征北戰。所至塗炭。所為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盡失,項王必敗。所以在逃跑時,一田父欺騙項王,讓其誤陷一大澤中,耽誤了最佳逃跑時間。項王想必也是看透了這天下歸劉的大勢。與其逃跑,不如順應民心天意。所以,項羽臨死前多次向手下強調:此天亡我也,非戰之罪也。不認罪,怨天命不公,是殺死項王的第三把刀。
總之,自負、愛面子、大勢已去卻不認輸,讓項王選擇烏江自刎。也如後人慨嘆: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但,項王給自己的歷史畫上了一個悲壯的句號,卻也讓項王死得頂天立地。這就是項羽,這就是楚霸王。
-
5 # 小樓一夜丿聽風雨
項羽是個悲劇英雄,而其悲劇的主要體現就是“烏江自刎”。
對於項羽為何要選擇“烏江自刎”,而不是選擇渡江再戰?歷史上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因為項羽無顏再見江東父老,還有人認為項羽已經無心再戰,但我認為項羽“烏江自刎”的悲劇很大程度上要歸咎於韓信的“四面楚歌”之計。
現在我們從頭說起,劉邦用韓信的“十面埋伏”之計困項羽於垓下,然後納張良、陳平之計對楚軍“四面楚歌”,項羽聽到四面楚歌的時候感慨: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意思是難道漢軍已經把楚地全都佔領了嗎?為什麼漢軍中有那麼多楚人?
然後項羽“霸王別姬”垓下突圍,打到烏江邊,遇一亭長駕舟等於江畔,喚項羽渡江回江東召集勢力以圖東山再起,但是項羽執意不渡江,最後與漢軍死戰自刎,這就是“烏江自刎”的全過程。
為什麼我認為項羽的“烏江自刎”很大程度歸咎於韓信的“四面楚歌”呢?
首先,我們從項羽本人的性格和能力說起:項羽的能力毋庸置疑,“力拔山兮氣蓋世”,是屬於天下無敵型的,而性格是自信、剛愎自用。
一個自以為天下第一的猛將,就算面對鉅鹿二十萬秦軍,面對彭城一百萬諸侯聯軍都不會“無心再戰”,更何況是面對身後區區幾千漢軍呢?一個極度自信、剛愎自用、目中無敵手的英傑又怎麼會因為區區一次“垓下之敗”而無顏見江東父老呢?
勝敗乃兵家常事,連劉邦這種百戰百敗的“無賴”都不會引以為恥,更何況是百戰百勝的西楚霸王呢?所以,說項羽“烏江自刎”是因為“無顏見江東父老”或是因為“無心再戰”是不對的!
我認為項羽不會輕易投降,就算身陷重圍也不會“無心再戰”,導致他放棄渡江的原因只能是他自認為已經“無力再戰”。
而為什麼他會認為此刻已無力再戰呢?江東不是還有支援他的“父老”嗎?亭長不是親自駕舟來接他了嗎?而且亭長不是已經告訴他江東父老會支援他東山再起嗎?
問題首先就在於“四面楚歌”,我們回過頭來分析一下項羽在聽到四面楚歌的時候說的那句話“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羽說的這句話給了我們什麼資訊?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資訊就是他那時已經認為楚地已盡屬漢土!而江東正是楚地的核心!也就是說他那時認為江東已不是楚地,而是漢土了,既然江東已經是漢軍的勢力範圍,那他還回什麼江東呢?他還拿什麼“東山再起”呢?他這時渡江入江東不是自投羅網嗎?以項羽如此英傑是不會接受兵敗被俘這種奇恥大辱的;
再者,我們前面說了項羽的性格里有著深入骨髓的自信,他一直堅信自己的判斷,而且只要一旦他自己得出了結論,就任誰也永遠不能改變它,這就是為什麼項羽在鴻門宴上不顧亞父范增的力諫而執意放走劉邦的原因之一,他那時認為劉邦根本不足以威脅他“西楚霸王”的霸業。
而現在到了烏江江畔,他的自信讓他失去了反戈一擊的機會,“楚地已盡屬漢土,渡江而去必被漢軍所擒,我堂堂西楚霸王寧可死戰自刎,也絕不接受兵敗被俘的奇恥大辱!”這是佇立在江畔的霸王的心聲,他自信地認為他的判斷沒有錯,江東一定已經被漢軍佔領,此時渡江就等於投降!
大家可能會注意到,那時江邊還有一個亭長駕舟來接項羽,而他也明明白白地告訴項羽江東父老還可以支援他東山再起,這不是很直白地告訴項羽江東還沒有被漢軍攻陷,還是屬於楚地嗎?
但我們要結合項羽的性格和當時情形來分析,項羽此前早已認定江東已盡屬漢土,這一觀點早已在他心中形成定式,任誰也無法改變他的觀點,想當年鴻門宴上連他的亞夫范增都沒辦法改變他不殺劉邦的決定,一個小小的亭長怎麼有能力改變他的觀點呢?知道了這一點我們就能理解項羽為什麼不聽亭長的話上舟渡江了,試想,一個被敵軍佔領的土地上的官員叫你去那個已經被敵軍佔領的土地上“東山再起”你能相信他是在幫你嗎?由此看來,就算我們面對這種情況都不會渡江,何況是他堂堂西楚霸王呢?
再者,我們要把項羽不渡江的原因之一歸結於那個亭長,試想,一個剛剛被敵軍佔領的土地上的官員是代表誰的?當然是敵軍!因為敵人在剛剛佔領的土地上委任的官員一定是自己最可靠的人,所以這個亭長駕舟來“接”項羽就等於告訴來他“我是來抓你的,等你到江中的時候我就把船沉了,在水裡你的“扛鼎之力”就沒法用了吧,我們漢軍就可以輕易地俘虜你了!”你說遇到這種情況他西楚霸王能束手就擒嗎?如果接他的是一個平民項羽還可能會考慮一下,但亭長就不一樣了,亭長是屬於基層官吏,而基層官吏的基本要求就是對上峰忠心,項羽肯定不會相信這個來歷不明的亭長。
因此,“烏江自刎”的悲劇是由“四面楚歌”、項羽的性格缺陷和那個不該出現的亭長這一系列原因導致的,這也正是“烏江自刎”這個悲劇的最悲劇之處了。
-
6 # 小郭說明史
這是由項羽的性格決定的。
李清照在《夏日絕句》中寫道: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項羽若是過了江東就不是項羽了。羽曰:“我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西上,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老憐我,我有何面目見之?項羽是一個英雄人物,他不能接受自己的失敗,史料上也從來沒有寫過項羽打過敗仗,而像這樣的大敗更是項羽無法接受的,這和劉邦完全不一樣,劉邦是一個為了勝利可以不顧一切的人,而且能夠接受失敗,但是項羽接受不了,或者說死要面子。
這個和項羽劉邦的出身有關係,劉邦只是泗水亭亭長,是個破落戶,經歷的挫折多了,而項羽出身貴族,天生王霸之氣,沒受過什麼像樣的挫折,所以他也不能接受挫折。 正如項羽自身所說一樣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啊,人家都是衣錦還鄉,現在跟我出來的兄弟都死了,我回去豈不受人嘲笑嗎?即使還有人願意跟我我又怎麼能夠讓他們繼續送死呢?不如自殺來了這一切。
項羽的烏江自刎是註定的,他沒有當皇帝的野心也沒那個能力,自負而又嚮往自由,若是能成為一個山大王倒是不錯的選擇,自封西楚霸王就是他的夢想。
-
7 # 在下敵人傑
1、項羽是一個骨子裡就很驕傲的人,他自始至終認為自己力能舉鼎,認為自己是舉世無雙的大英雄,但最後卻敗在他認為是“陰險狡詐小人”的劉邦手上,他很不甘,也很有挫敗感,想他是如此驕傲的一個人啊,強烈的挫敗感應該是他自刎的一大原因。
2、他始終相信自己能夠“英雄造時勢”,但最後還是不得不承認“時勢造英雄”,他放棄了,覺得自己再生存下去已無多大意義,所以自刎。
3、他失敗後醒悟到會有這樣的結果都是自己剛愎自用,他覺得無言以對江東父老,便自刎。
4、紅顏知己虞姬的死對他打擊很大,他覺得自己連心愛的女人都保護不了,如何被稱為大英雄,如何成為一國之君。所以他最後用虞姬贈與的天子劍自刎,追隨她一同死了。
5、範亞父始終說天子劍是不祥之物,前朝很多帝王都用它自刎過,項羽始終不相信,他想改變命運,打敗“天命所歸”的劉邦,卻以失敗告終,最後一刻他不得不相信宿命,相信自己抵不過命運、抵不過劉邦,便自刎了。
6、換種角度,項羽認為自己的失敗很明顯,再東山再起的話只會增加殺戮,是天下蒼生生靈塗炭,他不想再殺根多的人,就自刎了。
7、項羽很有骨氣,他知道自己不自殺劉邦也會想方設法殺他,他認為與其整天擔心人家殺自己不如死得更有骨氣一些,就自刎了。
8、他除了被權勢吸引之外應該也是真心想讓黎明百姓生活得更好一些,他輸了,但他相信劉邦會照顧天下蒼生的。他覺得自己累了,已經不想再繼續殺戮了,便安心地自殺,去陪虞姬了。
9、他一直把劉邦當自己的好兄弟,但議和後好兄弟竟然背叛自己,他很難過,便自刎。
-
8 # 半旅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在中國古代幾千年的時間裡,自然也有著很多不世出的英雄人物。但是要說起軍事天賦的話,經常被提起的一個人物就是西楚霸王項羽了。雖然項羽一生中幾乎沒有打過敗仗,但是最後他還是敗於劉邦之手,最後項羽在烏江自刎。項羽為什麼要烏江自刎呢?其實並不是因為他傻,而是因為他發現了一個秘密,看透了真相。
項羽從小就展示了他的不凡,出身名門的他從小就不喜歡讀書寫字,對於舞槍弄棒倒是非常喜歡,尤其喜愛研讀兵法。後來秦朝末年,天下大亂的時候,項羽和他的叔父也終於起兵反秦。但是最後他的叔父卻被秦朝大將章邯所殺,這個時候楚軍中分為了兩個領導人,一個是項羽,一個就是劉邦。
當時兩人約定:誰先入關中誰就可以成王。項羽是非常自負的。也是非常有信心的,但是他最後沒有料到竟然是劉邦先入了關中。項羽得知之後是非常生氣的,所以就聽從了亞父范增的建議,擺了一道鴻門宴來宴請劉邦。最後光明磊落的項羽還是放走了劉邦,但是他不知道的是他這次放走劉邦是放虎歸山。最後項羽被劉邦打敗。
當時是項羽率領著僅剩的二十幾騎一路突圍,一直到了烏江。當時烏江上的船伕非常佩服項羽,所以就想勸說他渡過烏江,所以項羽在烏江邊上本有機會逃得昇天的時候,卻選擇自刎了。為什麼他要這麼做呢?其實原因非常的簡單。
首先,就是項羽臨終所說的,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吧!當初項羽起兵的時候,是帶著江東父老的希望和祝願的,但是最後他卻功敗垂成。而且他帶出來的江東兒郎們都命喪沙場,只剩自己一人,他覺得自己沒有臉再去面對江東的父老鄉親們。
其次,就是因為項羽在經過了長期的戰亂之後,雖然他屢戰屢勝贏很少有敗績,但是在他征戰天下的時候,也發現了百姓是深受戰亂之苦的。所以他內心是想要趕快結束亂世,一統天下結束百姓的痛苦。
當時他在烏江的時候,也深知自己如果回去江東捲土重來,並能和劉邦再次爭個高低。項羽也清楚地認識到,自己這樣做對於百姓來說會越加的痛苦。所以最後她選擇成全劉邦,自己自刎於烏江。
最後一點原因,就是項羽的性格特點了。項羽是一個非常自負的人,他認為憑藉自己的能力可以保護三軍將士和自己的女人虞姬。但是最後的結果卻是虞姬自刎而死,楚軍全軍上下全部戰亡於沙場。
這對項羽的打擊是非常大的,所以一時之間他是完全喪失了生的意志。所以最後項羽自己一人戰至力竭,最後自刎而死。但是項羽雖敗猶榮,他名留青史。
回覆列表
項籍是被斬殺於東城,並非烏江自刎。
在《史記·項羽本紀》結尾,司馬遷如此總結道: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這已經說明問題了。
其他證據還有:
中水侯呂馬童:以郎中騎將漢王元年從起好畤,以司馬擊龍且,復共斬項羽,侯,千五百戶杜衍侯王翳:以郎中騎漢王三年從起下邳,屬淮陰,從灌嬰共斬項羽,侯,千七百戶。赤泉侯楊喜:以郎中騎漢王二年從起杜,屬淮陰,後從灌嬰共斬項羽,侯,千九百戶。吳房侯楊武:以郎中騎將漢王元年從起下邽,擊陽夏,以都尉斬項羽,有功,侯,七百戶。 涅陽侯呂勝:以騎士漢王二年從出關,以郎將擊斬項羽,侯,千五百戶,比杜衍侯。以上出自《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還有《史記·樊酈騰灌列傳》:
項籍敗垓下去也,嬰以御史大夫受詔將車騎別追項籍至東城,之。所將卒五人共斬項籍,皆賜爵列侯。降左右司馬各一人,卒萬二千人,盡得其軍將吏。下東城、歷陽。渡江,破吳郡長吳下,得吳守,遂定吳、豫章、會稽郡。還定淮北,凡五十二縣。說的就是上面五個人斬殺項藉於東城。
不過人有稱烏江是東城縣下的一個亭,這完全是牽強附會而已。
漢書地理志記載:
九江郡,秦置,高帝四年更名為淮南園,武帝元狩元年復故。莽曰延平。屬揚州。戶十五萬五十二,口七十八萬五百二十五。有陂官、湖官。縣十五:壽春邑,楚考烈王自陳徙此。浚遒,成德,莽曰平阿。橐皋,陰陵,莽曰陰陸。【歷陽,都尉治】。莽曰明義。當塗,侯國。莽曰山聚。鍾離,莽曰蠶富。【合肥,東城】,莽曰武城。博鄉,侯國。莽曰揚陸。曲陽,侯國。莽曰延平亭。建陽,全椒,阜陵。莽曰阜陸。晉朝分淮南之烏江、歷陽二縣置歷陽郡。烏江時有時無,倒是歷陽一直都存在,並且跟東城並列存在,說是說烏江有時候單獨立縣,有時候屬於歷陽縣,跟東城根本搭不上關係。
項藉死地是東城無疑,自殺之說也是子虛烏有,那為什麼會有自殺這個說法呢?
其實史書上經常有相互矛盾的說法,說項藉自殺的是司馬遷,說他被斬殺的也是司馬遷,只是人們更願意相信自殺的說法而已,但事實卻不見得如此,我們可以作一個判斷。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
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原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鄉。漢軍圍之數重。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將。”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義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頭,餘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最其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五人共會其體,皆是。故分其地為五:封呂馬童為中水侯,封王翳為杜衍侯,封楊喜為赤泉侯,封楊武為吳防侯,封呂勝為涅陽侯。太長了?文言文看不懂?其實不用翻譯,基本可以判定是假的,為什麼?因為太詳細了。
作為一個100年後的史官,是不可能知道那麼詳細的,即使是戰爭的親歷者都不能瞭解事件的全貌。
當時紙張沒有普及,用竹簡記事,軍隊的軍報也不可能那麼詳細,最多就是【某人某時作某事】這樣簡短的報告而已,你看上面對話一大堆,誰來記錄這些資訊?還殺漢軍數百人,你怎麼不上天?
即使是戰爭的親歷者,不斷分兵搜捕一個人,也沒辦法掌握事件的全貌。
這估計是司馬遷收集民間傳說,加上自己腦補加上去的,因為司馬遷本人的悲慘經歷使其同情失敗者,於是把項藉之死塑造得那麼壯烈。
這是一種小說式的寫法,不是嚴謹史家的作風。
越是華麗的文字修飾越多,可信度反而低,像《灌嬰傳》只有【某人某地做某做】這種枯燥簡單的文字,反而更可信,因為沒有那麼多感情色彩在,硬梆梆的,這才是乾料!讀史需要知悉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