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農村娃巧巧

    一、規模化經營的必要性

    1.對銷售的必要性

    個體經營下產品銷售面臨價格低、渠道窄、利潤小等窘境,而對於規模化經營者來說,這種問題就相對更加容易解決。規模化經營下,在與水果收購商交易的過程中更有價格談判資本,並且由於出售量大,收購商也會相對省時省力,因此從直接出售給收購商來說,規模化經營更佔優勢;就網路渠道銷售而言,一般情況下,規模化經營使得同樣的人工和時間成本下可以出售更多的產品,售前售後的各種服務也能做得相對完善,此外,相對個體經營而言,成規模、有品牌的產品會比個體經營的產品更容易得到消費者的信任,政府牽頭搭建的碭山酥梨網和微信銷售店鋪所提供的平臺也主要為規模化種植生產企業所利用,因此,總的來說,規模化經營相比個體經營,在產品銷售上佔據更大的優勢。

    2.對種植的必要性

    在種植方面,農業的天然脆弱性以及技術複雜性使個體經營不佔優勢。在風險防範上,一旦遇到水災、旱災,個體經營者難以為果園提供有效的防旱或排澇的資金和裝置,就只能眼睜睜地看果實受損。在規模經營下,資本和裝置相對集中,管理上也更加系統和科學,因此一般而言,防範風險和化解風險的能力遠遠高於個體經營下;在種植技術上,個體經營大多維持著舊式種植作法,既不能提高效率,防蟲防害,難以發展機械化種植耕作,也不能在創新品種、技術研發上有所作為。此外,隨著青壯年進城發展者增加,勞動力缺乏也是很大的問題。還有一些個體經營者主要從事農業之外的職業,種植果樹只是閒時工作,即所謂“靠天收”,這對種植技術的改進、當地水果耕種的發展和品牌建設都是大為不利的。

    3.對特色產業發展的必要性

    在特色產業方面,規模化經營下可以發展自助採摘、休閒觀光、農家樂等特色產業,這在個體經營的情況下難以發展起來,而這種特色產業通常是整個產業鏈中利潤最大的部分。要做好特色產業的運營,既要有相對成規模的種植面積,又要有良好的配套功能、消費環境以及綜合有序的管理。以自助採摘為例,種植主既要有一定的面積、有多渠道廣告宣傳的實力,在配套服務上也必須有完善的管理,比如有方便的停車位,如何正確的採摘果實、有適合遊客行走和拍照的果樹間距和有特色的觀光點、對於較大的農園還應有觀光車和運輸工具等等。這些都是個體經營下難有實力做到的,規模經營會對客人更有吸引力,從而使規模經營者獲得更大的利潤、人氣和口碑,這也會進一步促進其產品的銷售。

    二、規模化經營的困難

    規模化經營可以突破個體經營下的很多難點,但目前要實現規模化經營仍存在很多困難。

    1.土地流轉困難

    土地流轉困難是現階段要實現規模化經營不可迴避的問題。規模化經營者要實現規模化經營首先要有成規模的土地或果園,要跟村裡分散著的各戶商談費時費力不說,很可能出現一些農戶願意出租土地,而另一些農戶不願意的情形,長期談判後出現土地形狀不規整,凹形、成塊土地中缺了一塊,這些都是不方便管理、不利於發展的情況。此外就是經營權時間的問題。在國家實行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後,經營權流轉在政策扶持、監管等方面都有所發展,但即便是這樣,對規模化經營者來說,分散的土地租賃下來,各塊土地能夠取得的經營權時間不同也會成為發展的阻礙。一些土地租賃時間長,另一些短,租期短的土地到期後被收回,規模化的土地或果園就不再完整,這樣規模化經營的土地或果園面積就很不穩定。很多規模化經營者能夠取得的租賃合同很短,也不利於對土地整治和肥力提升的長期投資。

    2.融資困難

    要實現規模化經營必須擁有一定的資金。從土地流轉費用、修路費用、機械購買等初始投資費用到育種灌溉、技術研發、人員工資等日常經營費用,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但現實是農業、種植業易受自然災害、市場供求的影響,相比其他行業而言利潤不穩定、具有天生弱質性、基礎投資大、收益週期長。而金融資源偏好向優質市場主體集中,使得一些想從事規模化經營的農戶難以融到足夠啟動或維持經營的資金。另一種情況是已經具有相當資本的企業進軍農業從事規模化經營,這些企業在資本上障礙較小,但一旦賺取不到相當的利潤就會退出,粘性小,因此總的來說資金缺乏和融資困難仍是規模化經營的一大障礙。

    3.人才匱乏

    規模化經營與個體經營的一大重要區別就在於其機械化程度高、管理更先進,體現系統化優勢。但這也意味著必須有人才能讓這個系統高效地運轉起來。在種植園的日常經營上需要有管理人才,每日對園內灌溉、施肥、照明、農藥噴灑、運輸、人手等等做出安排,還需要進行長勢監測、產量預估等;在種植技術上需要有農業技術人才,從育種、播種到病蟲害防治、災害預警及應對上做出指導;在產品銷售上需要有能力的推銷、宣傳人才,有開發特色產品的人才。總之,規模化經營要做得好,既要求其人員對農業種植十分熟悉,又要對農業專業知識有相當的瞭解。此外,即使有了人手,如何保證這些人盡職盡責也是問題之一,很多規模化經營者反向聘用將土地流轉出去的農民,但給公司種地的農民遠不如給自己種地時盡心盡力,只要做了工作就可以拿到合同規定的工資,到點上下班,至於長勢是否好、能否有個好收成遠不像自己耕作時那般關心,這大大降低了整體的運作效率。

    三、促進規模化經營發展的建議

    1.積極引導土地流轉

    利用資訊化技術,搭建土地流轉服務平臺,是一些地方已經採取的措施,積累了一定經驗,在流轉資訊釋出、諮詢、交易上發揮了相當的作用。碭山縣目前土地流轉資訊有的釋出在土流網上,有的釋出在地合網等其他網站上,資訊雜亂,既不方便農民釋出資訊,也不便有意向者查詢資訊,應建立統一有序的土地流轉資訊平臺,促進土地流轉高效有序進行。在此基礎之上,還應有一套標準來對土地流轉的價格評估做出指導,以減少因土地價格談不攏而阻礙流轉的情況,減少一方過分壓價或過分抬價的情況。同時也需要有配套的規範,為土地經營權流轉交易市場的執行提供法規支撐,使得交易流程、糾紛處理有章可循。在農民與承包者簽訂合同時,也能對合同應有的條款、雙方的權利與義務等內容作出指導。在土地流轉完成後,定期對所流轉的土地進行檢查監督,重點督促承包方是否將土地用於農業用途,是否按照合同規定依法經營。面對農民流轉意見不統一,難以統一連片經營的情況,可以創新方式,比如農民以地入股,規模化經營利潤按股分配等等,選擇農民願意接受的方式解決這一矛盾。

    2.加強農業信貸融資擔保體系建設

    農業的“弱質基因”無法一時改變,金融機構向優質市場主體集中的偏好也無法一時改變。因此,除了政策扶持和補貼種植戶,加強農業信貸融資擔保體系建設是必須的。從擔保資源上來看,應積極完善現有的農村信用擔保機構,同時一方面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建立政策性農業擔保公司,對累積下來的擔保資金有效使用,服務更多融資主體,另一方面積極地從多渠道籌集擔保資金,擴充擔保資金規模。從擔保的相關服務上來說,要完善抵押土地及作物價格評價標準,加大農業保險發展力度,增強應對風險能力。此外,還需增強對農業經營的日常監督,確保經營穩定,保證貸款資金用途。從擔保方式上來說,創新擔保方式,比如一些地區實行的那樣,經營者向保險公司交納一定數額的保費,而由保險公司作為經營者的擔保人,既利用了保險公司經營風險的能力,又使得經營者提高信用額度,融得更多的生產資金。當然,擔保機構並不應對每一家種植規模化經營企業都提供擔保,而是應重點選擇信譽較高,經營效益較高的經營者,這樣可以避免給擔保機構增加過重的負擔和風險,也使得真正優質的經營者能夠獲得持續發展的資金。

    3.強化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和管理

    在農村勞動力轉移以及現農業從業者農業技術知識普遍缺乏的情況下,強化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和管理、為農業種植業規模化經營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十分重要。建設新型農業從業者培訓和管理體系,藉助線下線上多種平臺和方式,為農業人員就近提供學習渠道。加強培訓基地建設,定期對經營者進行培訓,並設立技能鑑定標準,為培訓合格的人員提供證書等認證形式,提高經營者學習積極性,提高農業生產種植技術、管理能力和營銷能力。同時增加相關經費和編制,吸引農業技術人員,併為返鄉農業經營人員提供政策傾斜和保障,吸引與土地有情結又有能力的勞動力返鄉發展。搭建技術和人才資訊平臺,以促進技術、人才和資訊的流動,提高人才利用效率。此外,還應加強為農業、種植業的技術創新、產品開發、專利申請、品牌建設提供指引和獎勵,建立專門的扶持和獎勵基金,整頓縣域內所存在的較為混雜的品牌,共同構建統一而強大的農產品品牌,避免市場中出現以次充好,損害產品信譽的情況,為支援經營者提高種植技術,延長產業鏈,開發特色農業,構建信譽、有口碑、受消費者青睞的品牌提供支撐

  • 2 # 團團mdr

    或許在每一個人心中都有過做一個農場主的夢想,可是這個農場主並不是那麼容易當的,意味著你要以運營農場來保障生活,隨著國家近些年對農業補貼政策力度的不斷加大,很多農業種植戶躍躍欲試,想進行規模化種植,同時很多資本家也進入了農業行業,那麼農業種植規模經營真的會賺錢嗎?該如何進行農業種植的適度規模經營呢?

    我們經常能聽到的一種聲音就是:中國農業是呈現小而散的特點,走農業規劃化經營是出路。可這農業規模化經營不是簡單的擴大種植面積,而是一門有學問的科學,其中蘊藏的門道還很深。

    近年來,我們經常會聽到很多種植規模達到千畝、萬畝的農場主常常說自己賺不到錢,而那些適度規模的小農場主卻賺到了錢,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在新時代的中國農業方面,農業的規模化和經營化是發展的總趨勢與方向,同時作為新時代農業經營主體或者我們的農場主同時需要具備市場化、標準化、資訊化、規模化的基本特點,這些新時代的經營主體的適度規模經營將是我們農業未來發展的引領力量。

    規模化種植賺錢與否與很多因素都有關係,比如市場行情波動、受年份影響產量有變化等,但作為經營者,需要看到規模化經營的本質問題:一是很多經營主體只注重種植生產

    1,看你種什麼農作物還是其他經濟作物,瞭解當地政府對規模化種植有什麼要求和扶持條件有哪些,例:某某鄉種植檸檬規模上50畝的前三年每畝每年補助500元的糧食補貼。

    2,搞清楚上面的問題,下一步就要做預算,看看種植這種農作物每畝的成本是多少,土地怎麼去規劃,這也是花一定的經歷和時間去把它弄好,

    3,這一步是最關鍵的一步,有沒有掌握種植這種農作物的種植技術這很關鍵,以前沒成規模還無所謂,現在想規模種植就得掌握種植技術和病蟲害的防治等問題,千萬不要等到種植上再去學,一定要理論加實踐認為沒有問題了在去種植。

  • 3 # 大自然說三農啦

    很榮幸回答此問題。關於農業規範化種植,銷售問題如何解決的問題,一直都是農民百姓所關注的話題。如今國家對於農村的種植又提高了要求,不僅要高品質種植,更是要規範化種植。那麼既然提到了農產品,對於銷售問題該如何解決呢?以下我就從幾個方面闡述一下我自己的看法和觀點:

    1. 利用網際網路電商構建新型銷售渠道;

    我們可能已經注意到了,如今有不少農產品基本都是從電商渠道進行銷售,這不僅省去了中間過程的種種成本,而且也使得農民的利益提到了有效提升。農民賺到錢了,自然就會利用這種快捷的通道來為更多的農產品銷售開闢通道。

    就拿福建、江蘇和浙江這些省份來說,每年都會有大量的農產品資源流向市場,而這些農產品多半是電商渠道銷售,慢慢的也就形成了一條產業鏈條,於是有很多電商公司成立了。可以說,網際網路模式下,農村已經開始轉型,很多農民也都是開始接受新的知識,這無疑將為高品質和規範化種植的農產品銷售奠定了堅實基礎,這樣的模式也是未來農村所需,也是每個農民所要學會的。

    2. 利用自媒體網路宣傳進行農產品銷售;

    不過這裡給農民朋友一個建議,可以找自媒體公司或者個人談合作,佣金方式可以參考單筆銷售額提成或者具體每條廣告的費用多少為依據,這樣一來,很多農產品利用自媒體銷售就可以解決了,而且雙方都可以獲益。

    3. 尋找農村專業合作社進行合作;

    對於規範化種植的農產品,基本都是國家所鼓勵的種植方向,因此國家勢必會拿出資金進行補貼和扶持。那麼在農村而言,最好的銷售模式莫過於找合作社進行合作了,因為每一個合作設基本都會有縣級乃至省級農業部門的扶持,所以銷售方面肯定也是提前聯絡好的了。也就是說,農產品一旦成熟,便可以直接銷售,而且收購價格相對其他渠道而言也會高出很多。如今很多農村基本都有專業合作社,我們不妨利用這個渠道來輔助銷售,利潤也是非常可觀的。

    4. 由自己聯絡收購商進行農產品銷售;

    如果以上方法都受到限制,那我們還可以利用最傳統的營銷方式進行銷售。我們可以聯絡諸多收購商,然後對於品質進行分辨並做好價格分析,在保證利潤的前提下把農產品直接賣給收購商,這樣也是可以的。但是一些收購商往往過度追求利益會打壓價格成本,所以有些時候會犧牲我們的利益,對於這樣一種營銷方式來說,我們還是要慎重的選擇。畢竟辛辛苦苦幹一年了,都想賣一個好價格,我們也得對得起自己這一年來的辛苦付出啊!

    不言而喻,規範化的農產品種植肯定會是今後農村農產品種植的一個主導方向,國家鼓勵更多的農民乃至合作社進行規範化種植和管理。那麼對於眾多的農產品銷售模式也是有參照的,希望個人的一些看法和觀點,能對樓主的提問有所指引和幫助!

  • 4 # 鄉妹小然

    農業規模化種植,確實對一些有能力承包大片土地和以村、鎮為單位的規模化種植確實好處是非常多的,從種苗的採購及管理和後期的銷售都是非常不錯的,可降低採購成本,還有農技人員的上門服務及售後你農民的收入確實有一定的保障。

    以我們鎮為例,現在規模化種植土豆前些年我們這裡並沒有,只是農戶散種量特別少,而且質量參差不齊,而近幾年慢慢的形成和規模了,也成了我們縣裡的一張名片,對外宣傳,可以說現在基本不愁什麼銷路,當然這也是有一些先決條件的下面我們就說一下。

    規模化種植品質當先

    不論我們種植什麼產品,既然是規模化種植產品的質量和品相一定要做到最好,一開始我們這邊做土豆,只是知道量大了就能掙錢,但其實並不是這樣,人家客戶要求的是質量,當時村裡幾位有能力的人和村鎮一些領導去全國很多地方考察,找過相關的農業專家來來進行實地考察,尋找最適合種植的品種,最後根據我們當地的土質和氣候等確定荷蘭系列和中薯5號品種,最適合我們當地,而且口感也是相當的好,普通的菜用和商用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所以有了好的品種,好的質量才可以談下面的銷路。

    傳統遞推式營銷效果顯著

    規模化種植了有了產量,質量也好了,但是最大的問題銷路開始犯愁了,怎麼辦?集思廣益,村裡的一些人,聯合鄉鎮一些相關領導開始了艱苦的地推式推銷,在全國各大菜市場尋找批發大戶,用我們的數量量和質量以及服務來打動他們,漸漸地形成了穩定的客戶群,現在甚至都有訂單化種植了,而現在農民足不出戶在田間地頭,就可以把農產品銷售出去,省時省力,又增加了收入,而且還有一部分人因此成了經濟代辦,那收入也是相當可觀。

    電商和網路助力銷售

    這一兩年我們又開通了一些電商,這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對外宣傳的形式,因為我們靠電商可能賣的貨不是特別多,物流、運輸、售後的一些問題還是非常多的,但是有一些做企業的和一些做加工產品的,也主動的聯絡了我們已經開始了訂單式種植。目前而言,對我們當地的農民來說,搞好日常管理,產出優質的農產品就可以了,其他的都不需要操心。

    以上兩種方法是我們這兒用的不錯的,看似簡單,實際上我們也經歷了很多的困難,也是一步一步的摸索過來的。您當地規模種植,不知道是什麼?透過我們的方法和希望對您有一點點的幫助或啟發。

  • 5 # 花椒小哥

    首先感謝有這樣的提問,我覺得這個問題是目前所有搞農業的人想問的,也是最難做的一件事情,有了自己的產品而銷售不出去,那就是白做事業,那麼就由我這個花椒種植人的經驗談談自己的一些銷售吧!

    我們目前的銷售方法有以下這些

    第一,我們透過線下超市,批發商鋪,加工廠,零售,門店經營合作。

    第二,目前我們網路上也有銷售,自己淘寶,1688平臺。

    第五,找政府部門幫助我們談一些大的客商給我們,進行訂單式農業銷售。

    第六,自己開門店銷售,或者自己招聘主播進行直播賣貨。

  • 6 # 佔軍

    告訴你,現在是市場經濟,就是不愁賣,有產品就行,價格隨行貼市,賺錢不賺錢保不住,一般農產品賺錢不多,要種特殊產品的話,爭就爭大的,賠就賠大的。

  • 7 # 多愁善感的苦命人

    我去年包了100多畝地。為了一個產業我50畝給別人合作種了花生。種了幾十畝高粱。種了紅薯,十多畝養魚,高粱自己蒸高粱酒蕒,然後我買雞,給雞吃紅薯和高粱酒糟。種了幾畝田牧草給魚吃。反正我家的魚也好雞也好都沒有買過一分錢東西,都是自己家種的。今年種了幾十畝高粱虧死啦!還好村裡去年人家不要的給種稻谷。賺了一點錢。明年我打算多種一點牧草給牛吃和魚吃。種一點甘蔗和馬蹄。不要種大多幾畝田就可以了。種多了怕銷售不出去。明年我想把牛糞養蚯蚓。然後在養雞,這樣迴圈利用的話就不會虧本。

  • 8 # 精品抵押車

    我個人覺得要實現規模化經營必須擁有一定的資金。

    首先從土地流轉費用、修路費用、機械購買等初始投資費用到育種灌溉、技術研發、人員工資等日常經營費用,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但現實是農業、種植業易受自然災害、市場供求的影響,相比其他行業而言利潤不穩定、具有天生弱質性、基礎投資大、收益週期長。而金融資源偏好向優質市場主體集中,使得一些想從事規模化經營的農戶難以融到足夠啟動或維持經營的資金。另一種情況是已經具有相當資本的企業進軍農業從事規模化經營,這些企業在資本上障礙較小,但一旦賺取不到相當的利潤就會退出,粘性小,因此總的來說資金缺乏和融資困難仍是規模化經營的一大障礙。

    個體經營下產品銷售面臨價格低、渠道窄、利潤小等窘境,而對於規模化經營者來說,這種問題就相對更加容易解決。規模化經營下,在與水果收購商交易的過程中更有價格談判資本,並且由於出售量大,收購商也會相對省時省力,因此從直接出售給收購商來說,規模化經營更佔優勢;就網路渠道銷售而言,一般情況下,規模化經營使得同樣的人工和時間成本下可以出售更多的產品,售前售後的各種服務也能做得相對完善,此外,相對個體經營而言,成規模、有品牌的產品會比個體經營的產品更容易得到消費者的信任,政府牽頭搭建的碭山酥梨網和微信銷售店鋪所提供的平臺也主要為規模化種植生產企業所利用,因此,總的來說,規模化經營相比個體經營,在產品銷售上佔據更大的優勢。

  • 9 # 商丘賈小五

    成立銷售團隊,在加工企業,商超,電商推廣上多想想辦法。

    如果銷路能夠開啟,發展肯定不成問題。如果沒有找到銷路,或者銷售渠道很窄,那麼就不建議進行規模化種植。

    農業是基礎產業,對市場的需求應變能力差,而且週期性較強,太大規模的特種農業種植風險過大,除非是訂單式生產,否則不建議大家規模化種植。

  • 10 # 草根雜談

    這個問題範圍比較大,但也是眾多搞農業的一個共性問題。

    一,想要規模化種植,就必須瞭解當前的市場資源熱點,確定是種植渠道銷量寬的還是地域特色性高的農作物,確定後要選擇接近本地域的種子培育基地購買新培育出來的種子,這樣可以保證氣候、無霜期、土壤特性等基礎條件比較接近,多請教培育種子的專家,施肥多少、種類等,按比例進行科學種植,不要向過去都是憑感覺種植,同時要懂得輪茬交換互補種植。

    二,有了上面的種植基礎,就要從開始種地時,對周圍環境和種植過程進行圖片或者影片記錄,並在自媒體平臺隨時傳播,一是可以讓更多的人看到並瞭解綠色無汙染的產品過程,二是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感興趣,拓寬傳播渠道和影響力。

    四,自己聯絡本村的種糧大戶,聯合起來透過網路尋找外地的大型收購商來收購,這樣可以賣的價高一點。

    五,如果是特色型農產品,可以提前聯絡當地的超市、雜糧加工點或者土特產店等進行批發。

    六,乘著精準扶貧和振興鄉村的東風,尋找當地的企業或者單位進行部門聯動,利用現在的惠農政策,發揮政府部門優勢,進行推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周曉光的工作簡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