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萌萌
-
2 # 反町隆兄爆碎星矢
古代帝王大殺有功之臣,特別有名的是西漢劉邦和明代朱元璋。首先,追隨他們打江山的開國功臣基本上是布衣出身,當他們輔助主公勵精圖治,一統天下,成為九五之尊,自己也就變成新貴,個人的野心和貪慾逐步膨脹,但是皇帝的禮遇有限,一但危及皇帝根本利益,只能淒慘收場。其次,這些帝王武功蓋世,打下大好江山,總希望傳位萬代千秋。可是發現自己的接班人比之自己的文韜武略差之甚至。而打江山這些功臣的能耐,自己非常清楚。接班人如何駕馭得了這些山頭?只有在自己有生之年,拔掉這些刺頭,為自己百年之後開創一個穩定太平的環境。
-
3 # 夜月下鳴蟬
在中國古代確實有些皇帝在登基之後會大肆屠殺功臣,也因此才會有“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說法。
而古代皇帝要殺有功之臣,大多都是因為覺得這些功臣對自己的皇位或者皇權的延續有了實質的威脅,為了保住皇位和江山,延續傳遞,就會採取屠殺功臣,消除威脅的方式。
從所有大一統的朝代中,曾經大肆屠殺功臣的開國皇帝中也就劉邦和朱元璋乾的最猛烈,特別是朱元璋。我覺得他們這麼做,一來是因為要保持皇帝的神秘性權威性。在古代,皇帝都被稱為天子,在那個天賦皇權的年代,讓人民保持對皇帝的神秘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各個開國皇帝中都會有類似神話的典故。而開國功臣大多都是皇帝的同鄉,或者很早就跟隨皇帝了,對皇帝的事情和根底知之甚詳,這對皇帝來說是很不利的,尤其是那些出身底層和草根的皇帝。
二來,作為開國皇帝,手下肯定是能人輩出,猛將如雲,可是自從楚漢相爭時期“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和“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被喊出來後,做皇帝的總是會對再次喊出這些口號的人有所忌憚和懷疑,總覺得這些人可能會重操舊業,再來一次。為了自己的皇位和權勢,也為了家天下能千秋萬代,那些敢於冒險的開國功臣們就只能消失了,剩下的那些可以控制的就可以繼續共富貴了。
-
4 # 惜緣小歷史
為江山永固計
公元前196年,隆冬的長安城外是一片肅殺景象,宏偉的未央宮裡卻眾人慌亂一一團。幾個兩鬢斑白的御醫交頭接耳,兩隊宮女端著熱水不斷往裡送,面帶梨花的一群妃子肝腸寸斷……此時一個八百里加急的郵差剛過霸上,眨眼間重病臥床的劉邦就收到了奏報,原來是九江王英布舉兵叛亂了。
垂頭看到哭泣的劉盈,剛把讓劉盈帶兵的意思說明。呂后就第一個站出來反對,其後商山四皓也隨聲附和,眉頭緊鎖沉思後的劉邦才嘆息道:“我早曉得他不是帶兵的材料,更不是能鎮住諸侯的人,如今我也只能親自帶兵去剿滅英布!”
劉盈性格之軟弱,多次讓劉邦想改立劉如意為太子,只因期期艾艾的周勃苦諫,加上張良為劉盈出主意請來商山四皓站臺,才勉強保住太子的位置。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劉邦也是舐犢情深為兒孫著想,帶著病軀也要把英布等隱患掃除,這與後世的朱元璋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時也說明不論功臣的功勞有多大,一旦威脅皇帝子孫後代的統治,就免不了被殺的命運!
為獨掌皇權計檀道濟高平金鄉人,是個打仗的一把好手。義熙十二年跟隨宋武帝劉裕開始北伐,檀道濟為前鋒率領北府軍是一路秋風掃落葉,很快就攻佔了洛陽。自東晉南遷後洛陽被胡人霸佔已百年有餘,所以檀道濟被世人當成了民族英雄!
後來宋文帝劉義隆繼位後,派遣檀道濟向西攻打謝晦。關於此戰是如何不費吹灰之力就取勝的?史書上是有白紙黑字的描寫!據《南史》記載“臣昔與謝晦同從北征,入關十策,晦有其九。才略明練,殆難與敵;然未嘗孤軍決勝,戎事恐非其長。臣悉晦智,晦悉臣勇。今奉王命外討,必未陣而禽。"時晦本謂道濟與羨之同誅,忽聞來上,遂不戰自潰。事平,遷徵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江州刺史。”光靠名氣就能贏得戰爭勝利,我想中華上下五千年他是獨一份!
當臣子的榮譽無以復加,戰功無人能比就危險了。元嘉十三年,檀道濟在劉義康的哄騙下,在宋文帝的默許下,被斬首於建業。當他的死訊傳至北方時,北人均彈冠相慶,後來元嘉北伐失敗以後,宋文帝后悔道若是檀道濟在,北人斷不敢侵犯我於此!
任何人都是有私心的,躲過槍林彈雨,爬出死人成堆,才登上了權力巔峰,自然是想皇位從一世傳萬世而不丟。所以為保皇權的傳承有序,江山永遠不易姓,有時候不得不把屠刀對向功臣,這也是人之常情!
為居功自傲計中陽裡村的私塾傳來哇哇的哭聲,走進大門就能看到不寒而慄的學子們圍著書桌站一排,被打的是遠近聞名的兩個調皮王,大一點的是劉邦,瘦弱點的是盧綰,兩人是鄰居且又同年,所以摘李家的桃、攆張家的鵝、砸王家的狗,都是他二人聯手的傑作!
漢五年,盧綰與劉賈協作將項羽的羽翼臨江王共尉剪出了,隨後又跟隨劉邦降服了不聽話的燕王藏荼,因為兩人是從小玩到大的,如今又立下了諸多功勞,自然就被劉邦選中為新任燕王。奈何世事無常,漢十一年秋,代地的陳豨扯旗謀反,戰事出乎意料的陷入了膠著狀態,此時北方的匈奴成了拉攏物件,王黃代表陳豨,張勝受命盧綰,都馬不停蹄的趕往匈奴地界。沒曾想藏荼的兒子此時正藏身在匈奴,見到張勝的到來便感覺復仇機會到了,就主動找到他說:“燕國位於漢朝的北邊,是抵禦匈奴的屏障,如果海清河晏,則燕國沒有存在的必要,只要烽火不熄,則燕國就能長期的保留!”一聽覺得言之有理,張勝回去後將原話告訴了盧綰!
要想人不知,除非不伸手!在燕王的位置上呆的久了,不禁有點居功自傲。對手下人是刻薄寡恩,稍微有點不滿意,就非罵及打而引起了眾怒,後來就有人將此事捅到了劉邦面前,在權力的麻醉下任何友誼都是虛的,兩人的你死我活就上場了!
綜上所述,皇帝之所以殺功臣原因有三:一是太子性格柔弱,不能掌控局面必須殺;二皇帝本事有限,故害怕功臣取而代之;三功臣居功自傲,壞了朝廷法紀罪難逃!有此三條中的一條,就註定結局是悲慘,還是那句話知足常樂!
END
-
5 # 穿過歷史的迷霧
這是由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決定的。中國古代實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君主為了鞏固統治,必須最大程度地集中全國的權力。功臣曾經在建國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在軍隊中享有很高的威望,這對政權建立初期的統治者完成了很大的威脅。比如說宋太祖趙匡胤,剛開始每天睡不著覺,因為自己是“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唯恐歷史再一次重演,所以透過“杯酒釋兵權”,利用喝酒的時候向群臣說明自己的顧慮,功臣最終都選擇告老還鄉,安度晚年。
-
6 # 小小翔子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就是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出處,這裡的走狗是跑的很快的狗,在古漢語裡面走是跑的意思,把鳥打盡了,打完了,那良弓就沒有用處了,兔子已死,那狗也沒用了,不如烹了吃了。這裡是指一個人失去了利用價值,就被殺掉或者落下個比別人更慘的下場。
出處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蜚(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也叫兔死狗烹,指狡猾的兔子死了,獵狗就沒用了,也泛指人在用完一個人後立刻拋棄他。最早出自《史記·越世家》范蠡即行逃走,臨逃走時寫了一封信給越王國的宰相文種,信上說:狡兔盡、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韓信在臨刑之前也發出了"狡兔盡、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浩嘆。
1,無非就是為了維護統治者自身利益 ,大權不能旁落。
2,改朝換代,需要大刀闊斧的變化,怕一些人功高蓋主。一些人沒有什麼利用價值。
-
7 # 小師叔騎鶴下江南
殺功臣的最根本原因,就是為了鞏固那山河之主的位子。至於這中間有多少是做到了防範於未然,又有多少是冤殺錯殺的我們也不得而知。
功臣被殺,有兩句話我們是最容易想到的。一、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二、功高震主。
這第一點,在大局未定時,自然需要忠臣良將,出謀劃策,攻城略地。待到塵埃落定,剩下的便是百廢待興,安養生息。正所謂,溫飽思淫慾。平時折騰慣了,突然要他安分下來。自恃功高,目中無人,中飽私囊的事就多起來了。如果人少那皇帝還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要是人太多了,那就是傷筋動骨了。
第二點,功高震主,震的是什麼主,當今皇帝嗎?當然不是。哪個開國皇帝不是雄才大略,臣子的威望再高,卻難有超過皇帝的。皇帝怕的是你震到了第二代,甚至第三代。我和你可以聖明臣忠,卻難以保證你可以像忠於我一樣,忠於我的兒子。用通俗點的說法就是,我相信你,卻信不過你的子孫後代。
-
8 # 廖十三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之悠久,文化之燦爛不言而喻。在歷史的長河中,君臣關係是影響社會穩定,朝代更迭的重要原因。但要用幾句話來形容君臣關係的話,大概就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伴君如伴虎。那為什麼古代帝王要殺功臣呢?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功臣居功自傲,放浪形骸,結黨營私,恃才放曠。這是打多數帝王最反感,最敏感的。像明朝的藍玉,胡惟庸案就是典型的例子。
二,功高蓋主,功臣的功績,才華,過於耀眼,甚至蓋過了帝王,皇上感覺自己的威信,地位受到了威脅,那麼皇上會用行動告訴世人,誰才是這個國家的主人。
三,一代天子,一朝臣,皇上想讓自己的天下傳到千秋萬代,就會為自己的後代掃清障礙,那些有才華的功臣也就只能落得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下場了!
不管是功臣作亂被殺,還是被無辜冤殺,在家天下的封建帝制的社會里,功臣或多或少都會成為帝王鞏固天下的犧牲品!
如有不當之處
-
9 # 葉塘木
伴君如伴虎,君心難測。皇帝殺掉有功之臣,無非是出於自私、自我的考慮!
1.功高震主型。臣子賢明,主子自嘆不如,怕某一天臣子失控,奪了自己的位置。既然是開國功臣,說明臣子的能力必然不差,能幫助自己打天下,也許,某一天,也可能會幫助別人反自己。皇帝自然不會留這麼一個定時炸彈在身邊,所以,飛鳥盡,走狗烹。
2.殺雞儆猴型。新朝代建立,底下必然有一些功臣自以為是,居功自傲,皇帝剛剛坐上寶座,需要一個穩固的朝廷班子和一套管理制度。為了好管理官員,皇帝殺了功臣,也是給其他臣子一個提醒,殺雞儆猴,暗示其他大臣:你們最好老實點,否則,下一次,就輪到你了。
3.為下一代鋪路。皇帝自己管得了功臣,怕下一代繼任後,管不了功臣,所以,在自己去世之前,先把功臣幹掉,為下一代鋪好路。
4.挑戰天子權威。功臣居功自傲,不服管,有時候甚至對皇帝一副自以為是、不敬的態度,皇帝心裡不高興,自然想除掉他。
-
10 # 奮鬥人生2020
公元前196年,隆冬的長安城外是一片肅殺景象,宏偉的未央宮裡卻眾人慌亂一一團。幾個兩鬢斑白的御醫交頭接耳,兩隊宮女端著熱水不斷往裡送,面帶梨花的一群妃子肝腸寸斷……此時一個八百里加急的郵差剛過霸上,眨眼間重病臥床的劉邦就收到了奏報,原來是九江王英布舉兵叛亂了。
垂頭看到哭泣的劉盈,剛把讓劉盈帶兵的意思說明。呂后就第一個站出來反對,其後商山四皓也隨聲附和,眉頭緊鎖沉思後的劉邦才嘆息道:“我早曉得他不是帶兵的材料,更不是能鎮住諸侯的人,如今我也只能親自帶兵去剿滅英布!”
劉盈性格之軟弱,多次讓劉邦想改立劉如意為太子,只因期期艾艾的周勃苦諫,加上張良為劉盈出主意請來商山四皓站臺,才勉強保住太子的位置。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劉邦也是舐犢情深為兒孫著想,帶著病軀也要把英布等隱患掃除,這與後世的朱元璋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時也說明不論功臣的功勞有多大,一旦威脅皇帝子孫後代的統治,就免不了被殺的命運!
三姬分金的故事,想罷有人知曉,今兒咱就聊一聊這事吧。
韓非子到一大將處索要軍餉,發現大將軍的三個妃子在玩分金幣的遊戲,韓非便道,“這個遊戲沒意思,不如咱們玩點更刺激的”。
怎麼刺激呢?三人(姑且稱之為甲、乙、丙吧)分壹佰枚金幣,規則這樣。
大家按順序提議(比如甲先提,乙再提,丙最後),若是提議未獲半數以上(不包含半數)透過,提議人將被處死,剩下的二人接著提議,還是如未獲半數以上透過,提議人被處死。
當然,我們還得來個假設,三位妃子都很聰明,她們知道該如何選擇以獲得最大收益,並是理性的。
還得假設人性本惡,她們在收益最大化的情況下,選擇多殺人的方案,以便讓自己獲得更多的金幣。
按剛剛選定好的順序,甲先提,乙再提,丙最後,甲是先提者這豈不是最危險,對嗎?
回覆列表
首先我們來說說是不是總是殺有功之臣?其實不是的。殺有功之臣往往是有巨大政治風險的,除非不殺的風險更大。否則皇帝更喜歡君臣相得的名聲。
明朝有本書叫《名山藏》,專門記載嘉靖之前的遺事,很多段子讀來很有趣。裡面有個關於朱元璋的段子,很好的回答了題主的問題。
說是朱標有一次見朱元璋大開殺戒,就勸他不要如此,朱元璋讓人找了根棘杖丟地上,叫朱標拿起來。接著就訓起人來,這根杖子上都是刺,我幫你把這些刺都除掉了,你拿起來才舒服。潛臺詞就是,我幫你殺了這些刺頭,你這個皇帝才當的安心。
這就是皇帝殺功臣的主要原因,但是朱元璋和劉邦是中國歷史上唯二出身底層的大一統王朝的皇帝。他們並沒有顯赫的家世來支撐他們的統治,所以他們清洗功臣就來得更加疾風驟雨。而更多的皇帝,他們喜歡的方式是溫和的除權。比如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就是典型代表。
這裡還想舉一個李世民的例子,李世民殺不殺功臣?殺。比如張亮和侯君集,都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照樣因為謀反殺了。但更多的人,他是敲打。有這麼一個段子,尉遲恭有一次在酒席上,看見李道宗位置在他之上,非常生氣,就打了李道宗。李道宗畢竟是李氏宗親,這件事讓李世民很生氣,就訓尉遲恭:“我讀漢書,發現漢高祖的功臣能安然而退的很少,我覺得這樣不對。心理就在想,等我當皇帝以後,一定保全功臣,讓他們子孫平安。但是現在我發現,韓信和彭越被殺,不是沒有道理的。分外的恩寵,不能給的太多。你要好好做人,別以後後悔莫及。”
這句話其實已經很重了。從此以後,尉遲恭基本就躲家裡不出門了,晚年還信了道教。16年不跟人交往。
君主要殺人,不能無緣無故,始終要有一個把柄。如果一名臣子手握重權,還不懂的韜光養晦的話,這是取死之道。但如果功臣如果把自己的姿態放的很低,君主難道就喜歡一個濫殺的名聲嘛?這也是為什麼劉邦手下的張良要去修道,王翦向始皇帝要田舍的原因。
當有的臣子功勞高到封無可封,卻戀棧權勢流連不去,甚至影響王朝平穩傳續的時候,君主的屠刀便要高高舉起了。仁君的名聲終究只是錦上添花,在王朝穩定的大局面前,屁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