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先秦史

    從晉文公開始,晉國就一直實行三軍六卿制,六卿一直掌握著晉國的軍政大權。晉平公時,韓、趙、魏、範、中行、智氏六卿控制著晉國。後來,趙氏把範氏和中行氏滅了。公元前453年,透過晉陽之戰,趙國成功說服韓昭反水,一起攻打智氏,智氏被消滅,被韓、趙、魏瓜分智氏土地。

    然而,從三家控制晉國到韓趙魏三家正式被周王室冊封為獨立的諸侯國,還經過了數十年的鬥爭。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三家控制晉室後,並沒有從晉室中分裂出去,他們依然是晉的臣子。公元前445年,魏文侯繼承魏桓子,在他的帶領下,三晉西面攻打秦國,東面攻打齊國,成為當時最強的諸侯。韓、趙、魏三家也逐漸把分裂出晉國,成為真正的諸侯國的議題提上日程。公元前438年,晉幽公即位,韓趙魏三家又瓜分晉國公室的土地,只留下絳和曲沃給晉室,晉室顏面掃地。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遣使面見周威烈王,要求冊封諸侯,周王室哪裡能經得起三家的軟磨硬碰,最終宣佈三家成為獨立的諸侯國,與晉國徹底劃清界限。

    三家分晉是春秋戰國的分界線,此後,從晉室分裂出去的韓、趙、魏和田氏齊國已及原有的秦、燕、楚一起,成為戰國主要七國,他們將延續著春秋的故事,創造出更加驚心動魄的歷史。

    公元前376年,韓、趙、魏三家廢了晉靜公,瓜分了所有的晉國土地,晉國正式從戰國的地圖上除名。

    以上就是韓趙魏三家分晉的故事,三家就是晉室三卿韓氏、趙氏、魏氏三家。

  • 2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公元前514年晉國的執政韓起壽終,魏舒繼之為執政。但是在身後的諸卿中一雙貪婪的眼睛對魏舒的位置覬覦著,這個人就是士鞅(範鞅)。士鞅(?—前501年):祁姓,範氏,諱鞅,諡獻,其名範鞅,又曰士鞅,史稱範獻子,士匄之子,春秋後期晉國才幹卓越的政治家,外交家。同時,也是一個在春秋歷史上以貪婪無度著稱的人物,與魏舒的私仇與家族的利益的衝突,讓他不斷給執政魏舒製造麻煩,公元前509年魏舒猝死,士鞅竟撤魏舒之棺的柏木,令以大夫規格下葬。士鞅代魏舒執政,更是利用職務之便使用國家機器為範氏服務,國君形同虛設,不惜犧牲國家利益,使範氏躍居為晉國第一大世卿。範氏與中行氏親厚,黨同伐異,晉政出私門,中原諸侯侍晉無所是從,晉國霸業一片迷茫。

    前506年蔡昭侯受子常(楚令尹)之辱,求救於晉國,士鞅趁機發起18路諸侯會盟昭陵,聲言為蔡國伸張正義,合軍伐楚。中行寅向蔡昭侯敲詐賄賂,受拒。中行寅惱羞成怒,乃告士鞅:為蔡氏伐楚,無惠於範氏。士鞅思量中行氏為範氏世交,若為中行氏所棄,得不償失。伐楚之舉作罷,昭陵之會不了了之,天下諸侯大失所望,風雨飄搖中的晉國信譽與威嚴被士鞅最終損毀殆盡。公元前501年春秋後期最大的陰謀家士鞅壽終正寢,士鞅死了,他的繼任者士吉射比起其父之貪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並與中行氏勾結更為緊密。

    公元前497年晉國六卿中實力最強的趙氏發生內訌:趙氏家族庶出的一支被分封在邯鄲地區,為與趙氏正宗區別,以下稱之為邯鄲氏。趙氏正宗和邯鄲氏發生了衝突,範氏與中行氏貪婪的介入了這場戰爭,由於其時晉國六卿配置已經是矛盾重重:荀躒(知氏、智氏)與趙鞅貌和心不和;荀寅(中行氏)與韓不信相互厭棄;魏侈與士吉射(範氏)相互憎恨。於是荀躒及寵臣梁嬰父、韓不信、魏侈與範氏旁支士皋夷,五人密謀策劃:驅除荀寅,以梁嬰父取代中行氏卿位;趕走士吉射,士皋夷擔任範氏之主。荀躒、趙鞅請命於晉定公,全權負責剿滅中行氏、範氏叛軍,而朝中則完全交予荀躒,即“智氏主內,趙氏主外”。公元前496年夏秋之際,趙鞅率領晉軍向二卿盤踞之朝歌進軍,聽聞趙鞅率領大軍前來,中行寅、士吉射派遣使臣向齊景公求援。不久,晉軍在趙鞅的領導下將範氏、中行氏團團圍困於朝歌。士吉射、中行寅在城中被圍,野心勃勃的齊景公插手晉國內政,約定魯定公、衛靈公於脾地與上樑之間會見,商討救援範氏、中行氏,同時邀請宋景公也加入反晉陣營,同時向晉國開戰的還有戎狄。公元前493年,範氏、中行氏聯合鄭國和齊國進攻趙氏,這就是所謂鐵(在今河北濮陽西北)之戰。趙簡子在前線向將士釋出誓辭:“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士田十萬,庶人工商遂,人臣隸圉免。”(如戰勝敵人,上大夫得縣、下大夫得郡,士得良田十萬畝、庶人工商可為官,奴隸可獲得自由。)誓辭明確表示了論功行賞的政策,不僅鼓勵了廣大將士,更為趙簡子爭取到各階層民眾的支援,取得了鐵之戰的勝利。公元前493年,晉國正卿智文子荀躒去世,趙鞅擔任晉國新一任執政,結束了“智氏主內,趙氏主外”的政治格局,開始對晉國長達17年的獨裁,前490年開春,趙鞅率領晉軍再次攻擊範氏、中行氏攻勢非常迅猛,中行寅、士吉射被徹底擊敗逃亡齊國,長達近8年之久的晉國內戰,在趙鞅的領導下被平定了。

    趙氏家族雖然平息了家族內部的紛爭並和魏、韓、智三家聯合消滅了範氏與中行氏,晉國六卿至此變為四大家族奪權,但趙氏自身也在長期的內戰中損耗了大量實力,實際上六卿混戰的最大獲益者不是趙氏,而是智氏。智氏家族的家主智伯(即智瑤)在朝擔任執政。而此時越國已帥軍北上,稱霸中原,這對於傳統霸主晉國而言,是一個莫大的恥辱。作為晉國的執政的智伯心裡很清楚:晉國大權旁落,政出私門,若要恢復晉國霸業,必須進行削藩。為此智伯率先將智氏一個萬戶城邑先給晉公,韓康子、魏桓子也迫於智伯的威力,也先後向晉公獻出一萬戶之邑。趙氏的宗主趙襄子拒絕獻出城邑,智伯便聯合韓、魏兩軍,組成三族聯軍攻趙。趙襄子居耿(今山西河津南),因城簡陋不能禦敵,令延陵生率車,騎部隊先行,自率大軍隨後,到人心向趙的大城晉陽防守。晉陽城牆完整,府庫器用充足,倉廩糧草實備;而且宮殿四周茂密環生可用來造箭桿的“ 荻蒿”、“楮楚”,高十餘丈。趙襄子下令大造弓箭,積極備戰。

    智伯率聯軍到晉陽後即發動強攻。趙軍依託城牆工事,堅守三月,聯軍始終未能攻克。智伯見強攻無效,便改用圍困及水攻的戰術,切斷所有出入通道;決開汾水灌淹晉陽城。大水淹沒城內“三版”(六尺),時間長達三年之久。城內生活非常困難,糧食即將斷絕。人們懸釜(炊具)做飯,搭棚居住,士兵體力下降,群臣中投降、外逃的思想也與日俱增;晉陽形勢極為嚴峻。也不知智伯是不是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竟得意地說:“起初,我不知道水可以滅亡他人國土,現在我已知道了。”韓康子、魏桓子兩人聽聞此語非常恐慌,互使眼色作暗號,因為魏氏的安邑城,韓氏的平陽城都有可能是知襄子下一個水攻的物件。

    十六年趙襄子在危機之時決定採取分化瓦解聯軍,策反還擊的對策;他派丞相張孟談暗地去見韓康子、魏桓子,用“唇亡則齒寒”的道理說服他們與趙聯合,共同對付智伯。智伯叔父智果遇張孟談,發覺韓、魏兩氏可能倒戈,馬上報告智伯,建議速殺韓康子及魏桓子,或者以重賄收買二人身邊謀臣。但智伯並不重視,未採納智果的建議。趙襄子擔心事情有變,連忙通知韓、魏當即行動。三月丙午日夜韓、魏軍秘密出動,殺死守河堤的智吏,突然決堤放水反灌智軍。智軍因忙於救水而陷於混亂。韓、魏軍急從兩翼進攻。趙襄子則親率精銳從正面出城反擊,大敗智軍,擒獲智伯。最恨智伯的趙襄子還將智伯的頭顱雕刻上漆,當飲酒之首爵。為了免除後患,韓趙魏三家聯手屠殺智伯家族兩百餘人,瓜分智氏封邑,天下震驚!

    至此晉國只剩趙、魏、韓三家實力強大的卿大夫家族。公元前438年晉哀公死,晉幽公即位。韓、趙、魏瓜分晉國剩餘土地,只有絳與曲沃兩地留給晉幽公。從此韓、趙、魏稱為三晉。趙桓子一年後去世,趙氏之人殺了他的兒子,迎趙浣即位,是為趙獻子。獻子之子趙籍後來繼位,即是趙烈侯。魏桓子之後由其孫魏斯繼位,韓康子之後由其子武子繼位,韓武子之後由其子韓虔繼位。趙、魏、韓三家向周天子派出使節請求冊封,早已無權無勢的周天子只得預設三家分晉的現實,自此趙、魏、韓三家由卿大夫家族正式升級成為諸侯國,此即資治通鑑中春秋和戰國的分界點。前375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侯剩餘土地,晉國徹底滅亡。

  • 3 # Callme不韋

    首先要確認的是我們要說的是晉國而不是晉朝!晉國是春秋五霸之一的一個諸侯國,而晉朝是三國之後由司馬氏建立的一個朝代,兩者截然不同!

    晉國是一個內亂頻繁的國家,三次內亂造成晉國大量公族精英受到屠戮,尤其是晉獻公時期的驪姬之亂,更是將晉國內亂推到了頂峰,晉獻公逐殺諸公子,太子申生上吊自殺,兩位公子重耳(晉文公)、夷吾逃到他國得以活命。從此以後,晉國曆代國君不再設立公子、公孫為貴族,這就是“晉無公族”!

    公族之間是不會發生內亂了,但是得有人幫助國君治理諸侯國啊,所以異姓大夫開始崛起了,晉國大權慢慢的就被十幾家異姓大夫把持,而晉國國君的權利慢慢被架空了,這和各諸侯國慢慢架空周皇室如出一轍。

    十幾家異姓大夫之間不斷爭鬥,到了春秋晚期,只剩下六家異姓大夫了,分別是趙氏、魏氏、韓氏、範氏、智氏、中行氏,史稱“晉國六卿”這六家決斷晉國所有大事。

    公元前497年,趙氏受到中行氏和範氏的聯合進攻,智氏、韓氏、魏氏聯合趙氏一起討伐中行氏和範氏,中行氏和範氏失敗逃到朝歌;

    公元前493年中行氏和範氏得到齊、鄭兩國的支援,與趙氏再戰失敗,次年中行氏和範氏逃出國外,兩氏滅亡;

    公元前455年,實力最強的智氏,命令韓、魏一起攻擊趙氏,趙氏憑藉晉陽城固守不出,智、韓、趙圍攻兩年沒有攻下來,於是引水灌城,但是晉陽城的百姓寧死不降。 危急關頭,趙氏與韓、魏兩氏密謀達成協議,三家聯合一起滅了智氏,並瓜分了智氏的土地,晉陽之戰,以智氏全滅告終;

    公元前438年,晉哀公死,晉幽公即位。韓、趙、魏瓜分晉國剩餘土地,只有絳與曲沃兩地留給晉幽公。從此韓、趙、魏稱為三晉。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派使者拜見周威烈王,周天子順水推舟,封三家正式成為諸侯;

    公元前375年,韓、趙、魏三家廢晉靜公,將晉公室剩餘土地全部瓜分,晉國徹底滅亡,此事史稱三家分晉。

  • 4 # 使用者94738516596

    春秋和戰國的分界點就是三家分晉,但是其實三家分晉的時間跨度是非常長的,從公元前453年,趙魏韓三家滅掉智氏算起的話,到公元前376年趙魏韓三家徹底瓜分晉國王室中間跨度差不多有八十年。但是現在的歷史劃分春秋和戰國主要還是在公元前453年或者是公元前476年,亦或是公元前475年,這個沒有明確的劃分,很多人都有不同的觀點,支援公元前453年作為劃分的人就是因為在這一年,趙魏韓三家滅了智氏,瓜分了晉國,雖然這個時候晉國王室還在,但是已經是名存實亡了。在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認趙魏韓三家的諸侯地位。

    晉國作為春秋第一大國,也是稱霸時間最長的國家,但是這個國家從稱霸開始也就註定了要被劃分,就跟周王室一樣,君主的地位會越來越弱。

    晉國在晉文公手裡確實強大起來了,晉文公也是春秋五霸之一,但是晉國分裂的隱患也是在這個時候埋下了,晉文公建立了三軍六卿制度,在這之後晉國的所有軍政大權都在這六卿的手裡,這六卿就相當於國中國,六卿也就是一些大的家族,他們都有自己的地盤,各個家族之間也是征伐不斷,導致晉國衰敗,到了晉平公時期,就是趙,魏,韓,智,範,中行這六卿了,但是後來趙氏把範,中行氏滅了,就只剩下趙,魏,韓,智四家了,其中最強大的就是智氏。但是智氏卻沒有笑到最後。

    這個也只能說智氏自己作死,仗著自己地盤大,也就欺負這三個,時不時地問他們要土地,韓,魏就答應了,但是趙氏不答應,於是韓,魏,智三家聯合起來想把趙氏滅了,本來這三家已經把圍了趙氏的老窩,晉陽,而且還水淹了晉陽城,但是畢竟這韓,魏本來就和智氏不和,而且在水淹晉陽的時候,智氏還說了一句什麼:今天才知道水可以屠城滅國的,韓,魏一想到自己的老窩旁邊也有大河,就害怕起來了,而且這個時候趙氏開始遊說韓,魏兩家,於是他們三家裡應外合就把智氏給滅了,瓜分了智氏的土地。說是三家分晉,其實也就是三家分智。

    到這個時候,晉國王室早就沒有一點實際的權利了,也只能承認,直到公元前403年,周王室也承認了趙,魏,韓三家,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瓜分了晉國公室。晉國也就徹底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 5 # 君山話史

    我來說說趙、魏、韓三家的簡況。

    1、趙氏

    趙氏家族是晉國最顯赫的家族之一。

    趙衰與趙盾是晉國曆史上兩位重要人物,特別是趙盾弒晉靈公,開啟了晉國世卿政治的時代。樹大招風,趙氏家族後來被其他家族聯手對付,幾乎被夷滅,只剩下一位孤兒趙武,這就是著名的“趙氏孤兒”的故事。自小患難的趙武成為重振趙氏雄風的關鍵人物,在晉平公時代,他出任晉國執政兼元帥,也是晉楚弭兵的主要策劃人。

    在趙武之後,趙鞅是關鍵人物。公元前497年,晉國爆發內戰,六卿中的中行氏與範氏兩大家族與其餘四大家族矛盾激化,兵戎相見。晉國的內戰很快演變為中原的大戰,試圖擺脫晉國控制的齊國、鄭國、衛國等聯手支援叛亂的中行氏、範氏武裝集團。可是他們卻低估了趙鞅堅忍不拔的意志力,趙鞅臨危受命、力挽狂瀾,挫敗叛軍與齊、鄭、衛等諸國聯軍,挽救了晉國的命運。憑藉著無人可及的功勳,趙鞅成為新一任的晉國元帥與執政。

    2、韓氏與魏氏

    韓氏家族崛起的關鍵人物是韓厥。韓厥為人低調,原則性強,他曾拒絕與欒書發動弒殺晉厲公的行動,這一點使他得到晉悼公的重用,在欒書之後出任晉國執政與中軍元帥。韓厥是趙武的恩人,趙氏家族得以東山再起,與韓厥的鼎力相助是密不可分的。這兩個家族關係非同尋常,因而趙武去世後,韓厥的兒子韓起理所當然地接替他的位置,成為晉國的執政元帥。

    魏氏家族是晉國卿家中的後起之秀,關鍵人物是魏絳。魏絳在晉悼公時,貢獻良多,特別是他提出和戎政策,對晉國的國防、經濟等產生重大影響。魏絳的兒子魏舒,在欒盈叛亂時,本來是糊里糊塗站在欒盈這一邊。關鍵時刻,他被士鞅挾持,元帥士匄為了拉攏他,答應在鎮壓欒盈後,將其封地劃歸魏舒所有。從某種意義上說,魏舒是個福將,因禍得福,後來他接替韓起成為晉國的執政。

    在晉國內戰期間,韓氏家族領袖韓不信(韓起的孫子)與中行寅有矛盾,魏氏家族的領袖魏曼多(魏舒的孫子)與範吉射有矛盾,因此韓不信與魏曼多選擇站在趙鞅一方,與知氏聯手,共同聲討範氏與中行氏。在四大家族的聯手打擊下,範氏與中行氏被逐出六卿,晉國從六卿制變為四卿制。

    3、三家分晉

    在春秋與戰國之交,晉國實力最雄厚的家族是知氏,知瑤成為晉國之執政。知瑤野心勃勃,企圖力壓趙、魏、韓三氏,實現一家獨裁。此時,韓氏與魏氏的實力,遠遜於知氏與趙氏。知瑤獅子大開口,同時向韓氏、魏氏索地。實力不如人的韓虎、魏駒夾起尾巴作人,將一部分土地拱手相讓。

    同樣面對知瑤的索地,趙無恤則選擇拒絕,於是晉國內亂再度爆發。在知氏的脅迫之下,韓虎、魏駒不得不跟在知瑤屁股後面,出兵攻打趙氏。寡不敵眾的趙無恤退守晉陽,知、韓、魏三家合兵圍困。晉陽之圍持續了三年之久,苦苦支撐的趙氏孤立無援,生死存於一線之間。

    為扭轉危局,趙無恤兵行險著,遊說韓、魏兩家,曉以唇亡齒寒的道理。韓虎與魏駒的突然倒戈,令戰場形勢發生不可思議的逆轉。趙、韓、魏的聯手,使知瑤眼看就要到手的勝利演變成大潰敗,這位獨斷專行的晉國執政竟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家底雄厚的知氏從此在晉國消失,曾經煞費苦心經營的地盤,成為趙、韓、魏三家瓜分的戰利品。雖然晉國還頑強地存在半個世紀之久,但“三家分晉”的格局已基本定型。公室的地盤已被壓縮到僅有絳、曲沃等地,而趙、韓、魏三家勢力蓋過晉侯,並最終成為戰國時代七雄中的趙、韓、魏三國。

  • 6 # 史學達人

    三家分晉之中的“三家”指的是韓、趙、魏。

    下面我們說一下,韓、趙、魏是如何把強大的晉國給分走的?

    西周時期武王建國之後,派了自己的姬姓子孫,去晉國治理這個國家的。但是,在春秋末年,晉國出現了小宗殺大宗的事情,導致了姬姓子孫銳減。

    我們說下什麼是小宗殺大宗?

    你可以這樣理解,晉國的晉公這個爵位,應該有嫡出的長子繼承,這個能繼承長子的人,就被稱為大宗。

    相反,哪些小老婆生的孩子,沒有權利繼承公位的人被稱為小宗。

    可是,到了春秋末年,小宗把大宗給殺了。

    小宗奪了晉公位之後,就對大宗實施了屠殺,導致了晉國姬姓子弟減少了。這時候的晉國還需要人把守,但是,姬姓人手不夠,所以,只能從其他異性當中來選取了。

    其中智家,韓家,趙家,魏家還有一些異姓,開始掌握了晉國的軍權。

    後來隨著姬姓公爵的沒落,實權就跑到了智家,韓家,趙家,魏家的手中。這四家之中,又屬智家的勢力最大。

    所以,智家的主人智伯就開始欺負人了。

    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他開始向韓家,趙家和魏家索要土地。

    智伯先給最弱小的韓家的主人韓康子,索要土地。韓康子很害怕,他就找到了自己的管家,給他商量,智伯來索要土地了,我們給不給?

    這個管家還是有一些水平的,他告訴韓康子,智伯家的勢力太大了,我們不給他,他肯定會來打我們的,我們又打不過他們,所以,還不如把土地給了他。

    管家還告訴韓康子,智伯既然給我們要了土地,他也會給魏家和趙家要的,若是他們有不給的,他們之間肯定會發生戰爭,到時候我們靜觀其變,在做打算。

    韓康子答應把地給了智伯。

    智伯又開始去給魏家的主人魏桓子去索要土地,魏桓子也找了自己的管家商議。

    他們決定也要給,因他們的力量沒有人家智家大,他們給地的想法和韓康子一樣,就是靜觀其變。

    智伯沒想到這麼容易就要了兩大塊土地,所以,他得意了。

    當他給趙家要地的時候,他就直接指明瞭,我要你們趙家哪塊哪塊地。問趙家的主人趙襄子給不給?

    趙家的實力僅僅比智伯家差一點。

    所以,趙襄子決定不給。然後,兩家就開始準備打仗了。

    智伯找到了韓康子和魏桓子告訴他們兩個,一起和自己出兵,等把趙家給滅了,他們三個人把趙給平分了。

    就這樣三家出兵來滅趙了,趙家苦苦支撐了三年,戰爭打的異常的艱難。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智伯看到趙襄子家門外有一條大河,也就是說這個仗不用打了,直接把河水灌到趙家,他們將會不戰自滅。

    趙家的城牆快被水泡塌了,這時候智伯洋洋得意地說,我沒記錯的話,你們韓家和魏家門口前也有一條河吧。言外之意就是想滅他們的時候也用這種辦法。

    韓康子和魏桓子嚇出了一頭汗,這可如何是好。

    恰在此時,趙家的管家來找韓康子和魏桓子了。

    他看出了韓康子和魏桓子的擔憂,並且告訴他們,我們趙家馬上就頂不住了,若是我們趙家亡了,下面就該輪到你們了。

    若是你們不想被滅,就和我們聯合把智伯給滅了。

    三人一商議,說幹就幹。

    他們趁著智伯睡覺的時候,把淹趙家的河水改了道,直接去淹智伯家去了。

    在智伯家被淹的時候,韓康子和魏桓子率領著自己的軍隊也殺了過去,最後智伯被殺,趙家的困局也就被解了。

    勝利的韓、趙、魏三家就把智家給分了,然後,分了智家之後,沒多久,他們就向周天子上報,自己也要建立獨立的國家。

    周天子最後被迫同意,這就是南韓,趙國和魏國的形成。歷史學家往往把韓、趙、魏分晉,當做是春秋時代的結束,戰國時期的開始。

  • 7 # 以史勵人

    春秋末年,春秋五國中的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三家分晉”,而韓、趙、魏也被合稱為“三晉”。

    晉國的政治弊端

    晉國在春秋時期曾經是一個稱霸的大國,而自晉獻公開始,為了防止內亂,除了預定為繼承人的子嗣其餘的子嗣和宗親都要用各種辦法被送到其他各國居住。久而久之,晉國雖然沒有了王室奪權的危機,異姓卿大夫們的權力卻越來越大。

    公元前558年,晉悼公去世後,晉國長達數十年的王室與卿大夫的奪權之爭也有了結果,晉國形成了韓、趙、魏、智、範、中行六卿專政的局面。六卿蔑視國君權威,按照自己意志行事,國君的作用日益減小。

    六卿爭鬥最終成三家分晉

    六卿為了爭奪權力,爭搶人民,進行了顛覆性的改革,傳統奴隸主階級的政治地位收到削弱,晉國固有的奴隸制度名存實亡。

    六卿之間相互約束,但又都暗中積極擴張。公元前497年,六卿之間的兼併戰爭爆發,經過將近八年的戰爭,趙、魏、韓、智組成的聯盟將範、中行兩家聯盟徹底消滅。公元前453年,趙、魏、韓三家又聯合將智氏消滅,從而形成了“三家分晉”的格局。晉國王室也成為了三家的附庸。

    三家分晉的歷史意義

    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承認了趙、魏、韓三家的地位,三家也正式進入周朝諸侯之列。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滅亡,歷史由春秋進入戰國,春秋五霸轉變成了戰國七雄。

    歷史上將“三家分晉”作為春秋與戰國的分界點,也作為中國奴隸社會瓦解、封建社會確立的標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車子內有發酸的氣味,用什麼方法可以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