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道中道道而道
-
2 # 南門裡老鵰
謝謝邀請。張居正從小聰明過人,是當地遠近聞名的神童。後入朝在老師徐階的引導下,鑽研朝章國故,為他日後走上政治舞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整頓吏治,改善財政並進行了賦稅改革,在邊疆方面重視使用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使邊關長久穩定。為國夜以繼日的操勞張居正後病逝被明神宗封上柱國。即使張居正再活二十年,也不能改變明朝深層次的弊病,地權集中導致流民增多,地主壟斷對佃農過度剝削,戰爭對財政的需求和對百姓的非法徵繳導致社會矛盾突出,改革只能治標不治本,明朝這座執行百年的機器已壞到無法挽回的地步!
-
3 # 坐古談今
張居正萬曆十年故去,其實時間正好兒。萬曆十年故去,保留了自身在歷史的地位。時間再長,要麼眼看著自己的改革成果丟失、天下大亂;要麼江山失去。
因為,張居正被人評價的兩大歷史貢獻:一:一條鞭法;二:考成法的問題那時還都沒有開始顯現。
(1)張居正並沒有改變“明亡的根本原因”
張居正作為臣,他所領導的改革(也有人認為夠不上改革只能被稱為革新)並沒有改變:
其一:商業對政壇的侵襲。
張居正和張四維、王崇古等大官商的合作緊密,最終又因為矛盾而在死後被清算。而這些人,也是後來萬曆徵不上稅(甚至不去徵)的主要人群。
因為商業化發展,所引發的明朝傳統儒家文化、傳統秩序崩塌並沒有新的依託,而這種崩塌卻沒有帶來歐洲那樣的資本主義階層的崛起壯大。
明朝的資本主義萌芽並不強大,即使強大如江南的資本主義萌芽,其後來所領導的市民運動,也只是針對閹黨,並沒有針對封建社會、特別是封建帝王的綱領。他們所能用的仍然是傳統儒家早已確定的思想——仁君。
其二:並沒有改變朱元璋父子設計的頂層問題,例如藩王“豢養”政策,以及一大批土地兼併的根本所在,由此,根本無法抑制流民問題。如果想改變,以張居正作為臣子的身份,他是沒有辦法改變的——頂層設計問題只能靠最高統治者拍板。
張居正所能多收上來的稅,連藩王一個問題都解決不了。更何況,包括徐階在內等大批退休官員土地兼併(買房買地)所造成的流民問題。
(2)一條鞭法和考成法的各項問題在張居正死後出現
“一條鞭法”要求白銀繳稅,當初實行前葛守禮等人就認為應該:分地區執行,南方多銀、北方少銀、西北貧銀,全都交白銀很多地區沒有白銀。但張居正並沒有考慮這一點,而是“一刀切”執行,雖然在短期內擴大了財政收入,但卻造成西部地區在有白銀積累情況下,可以度過初期的稅收。那沒了呢?
當自然災害、吏治因為熟悉“一條鞭法”的剝削方式後採用新的形式貪腐(交白銀貪腐總比交糧食貪腐容易)等,西部流民眾多、賣兒賣女賣房子賣地的情況比較普遍。
否則,我們就很難明白:為什麼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三大思想家”都主張“廢銀”了。因為,他們經過那個時代。
至於“考成法”,因為“以人治國”的問題,淪為“黨爭”的手段根本就不用說。
-
4 # 營銷人59307254
張居正的改革治標不治本,再活一百年,明朝一樣會覆滅。從朱重八建立明朝開始,到火燒慶功樓,朱明王朝就註定成為一個畸形發展的王朝,只是朱家後裔確實作孽太多,死的也是最慘的
-
5 # 二曲人
張居正如果多活二十年,很可能延緩大明的滅亡時間,但挽救不了大明。張居正其所以搞出十年萬曆新政,是因為朱翊鈞年令較小,而十年之後,朱翊鈞已經成年了,他自己是要親政的,張居正的權力就不會有原來那麼大了。如果張居正還要像以前那樣行使權力,勢必會與皇帝發生衝突。然而,張居正雖然強勢,在皇權面前,仍然是弱勢。所以,張居正不早死,也就是萬曆新政可以平緩的過渡到萬曆執政,而張居正如果能夠與萬曆配合,則終其延長的二十年壽命,應該不會發生大的變故,萬曆朝的經濟也不會垮的那樣快。如果他與萬曆發生正面衝突,可能也不能終其二十年所延長的壽命為官,或早被致仕,或被殺掉。但如果張居正在世,估計皇太子的確立,可能早一些時間完成。以張居正的威望與睿智,如果同意萬曆立朱常洵為皇帝,可能萬曆朝君臣互動正常一些,不至於把攤子搞爛,接班人會輕鬆一些,明朝的國祚會更長一些。如果不同意立朱常洵為皇帝,萬曆不上朝,但有張居正主持朝廷行政,也能正常運轉,同樣不至於把攤子搞爛。但須知萬曆朝一共有四十七年,就是張居正在朝三十年,還有十七年由朱翊鈞折騰,應不會有個太好的結局。綜上所述,如果張居正能夠再活二十年,也只能延長明朝國祚,不能挽救明朝滅亡。
-
6 # 愛讀歷史的大胖子
張居正要是還活著,怕是要親眼看著被抄家滅族的結局。張居正改革得罪了很多人,一旦穩固的地位出現鬆動的跡象,必是牆倒眾人推的景象。而且就算張居正還好好活著這個景象也很快會到來。
張居正能夠坐上首輔,改革能夠順利推行得益於萬曆皇帝生母李太后支援,內朝大太監馮保的配合。李太后和馮保之所以支援張居正掌握外朝,那是新皇年幼登基,正是主少國疑之時,高拱擅權,想要拋開太后和內庭由文官集團單獨掌權的目的。且高拱跋扈,大逆不道口出廢立之言,李太后、張居正、馮保三方幕後交易一紙詔書就讓高拱落荒而逃。
從高拱的離去,可以知道明朝的政治權力集中在皇帝手裡,朝臣和太監只是皇權的附庸,再也不會出現漢唐時權臣、宦官廢立之事。其實就算張居正沒有病逝,他離失去權力為時不遠了。萬曆皇帝已經長大成人了,離親政的時間已經不遠了,萬曆皇帝想要親政,張居正和馮保就是最大的絆腳石。只要萬曆皇帝有這個心思,所有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事,從張居正死後各方表現來看,如果張居正還活著,結局一定會很悲慘。
萬曆皇帝年少,一直被張居正壓著,為了培養出個好皇帝,張居正對他的學習和行為管教非常嚴格。十五、六歲的孩子正是逆反心理最重的年齡,一旦有機會爆發,那是非常可怕的,萬曆對張居正死後的清算證明了這一點。
另一個關鍵人物是李太后,至於李太后的態度嗎。張居正被清算曾有大臣找到李太后想讓她出面求情結束清算。李太后一句話“我爹當年犯事的時候,你們誰求情了。”(李太后的父親憑著皇親國戚的身份在承攬軍隊武器用具供應時偷工減料被戚繼光給告了。張居正立刻進宮呈請太后予以嚴厲處罰)從李太后的話裡,對張居正她是有怨氣的,最重要是他兒子處理張居正正是立威的時候。為了兒子樹立的皇帝威信,這個時候太后一定是支援皇帝的,同樣張居正要是還活著,在兒子和大臣之間支援誰還用說嗎!
馮保作為張居正的政治盟友,張居正死後很快也倒臺了,作為內臣他權力來自皇權,知道皇帝要對付張居正了,怎麼選擇怕是會選擇站在皇帝這邊為多。張居正下面的次輔張四維,表面上對張居正恭恭敬敬、言聽計從的,從張居正死後的表現來看早有取代之意。朝堂之上張居正把持朝政多年,推行變法改革剝奪官員利益,遭到很多官員反對,也得罪了很多人。張居正父親死後要回家“丁憂”,被皇帝下詔“奪情”啟用。朝中官員罵得那叫一個狠啊,上書勸諫的絡繹不絕,言官們冒著被廷杖的危險也要張居正回家“丁憂”。
萬曆皇帝已經過了親政的年齡,張居正並沒有還政的跡象,朝中百官反對他的勢力很大,所有一切都是張居正的權威壓制住了。如果不是張居正死了,他權力的頂峰也快到頭了,恰恰在此時死去未免不是一種解脫,眼不見為淨嗎!
-
7 # 笑看風雲史
我想說的是肯定是不能的,翻開歷史畫卷。您能夠發現任何改革之後,既得利益者的反撲是何等的強烈。
商鞅變法的結果就是商鞅被分屍,王安石被遠貶邊關,張居正死後被鞭屍。任何主持變法的大臣都會受到迫害。張居正若是繼續有二十年的生命也不會有好的下場。
第一變法雖然對大明朝有利,但是許多細節反而使得民眾窮困。一條鞭法使得交稅時候糧食價格被壓低,農民反而又被剝削了一回。
功高蓋主早晚會發生,張居正對萬曆的態度更像老師對學生,而非一個臣子該有的態度。早晚有一天趙構如何對待岳飛,就會有萬曆如何對待張居正。一個君主不會也不能讓某個大臣的聲望和實力超過自己,否則司馬昭之心就是結果。
而主導變法的始終是你張居正而非皇帝,始終會因為政見不一致和損害其他人的利益。導致這些反對者相互依靠,最終組成一個龐大的反對集團。他們的目標就是一個為了反對張居正而反對張居正的所有一切。
不要妄圖依靠某個人就能將一個國家治理好,這是不可能的。我們一直有種傳統期望依靠某位賢明的君主來治理好國家,這些都是妄想。一個國家依靠某個人就能力挽狂瀾那就太扯淡了…
-
8 # 野史也是史
我認為,如果張居正再多活20年(假設太長不現實,他死時已58歲),明朝後續不會發生什麼積極的變化。在當時的大明王朝,其命運已經不取決於張居正的存在了,而取決於萬曆親政後的政治取向。張居正是因主持改革,操勞過度,染疾而亡。即使他多活20年,也就是萬曆30年,首輔位置也不會是他的,而此時的萬曆已成年,勢必要親政。除非萬曆親政後延續改革,勵精圖治,消滅後金,否則大明王朝只會沿著“明之亡,非亡於崇禎,而亡於天啟,實亡於萬曆,始亡於嘉靖”這條軌跡繼續前行。我們分析一下張居正多活20年,對萬曆朝的幾件大事的影響。
1、對萬曆中興的影響萬曆年幼登基,在其登基後的前15年,張居正大力改革,得到太后的鼎力支援,國家大事悉數出於張居正。張居正在任首輔期間,對明朝制度進行了大力的改革,推行富國強民政策,使明朝財政危機得到緩和,明朝這10年被稱為“萬曆中興”。如果張居正晚死20年,改革或許會持續輸出能力,首先明朝財政收入會增加,國家會在正常軌道上執行更長時間,但萬曆親政後是否依然會清算,我想應該會的。
2、對萬曆不上朝的影響萬曆15年開始,萬曆皇帝逐漸沉迷酒色,身體每況愈下,慢慢進入了與外界隔離30多年的封閉狀態。萬曆開始不批奏摺、不見大臣,官員缺員嚴重。如果張居正還在,朝廷的正常運轉還是沒有問題的,最起碼不會缺員,奏摺及時處理,但對於萬曆不上朝,我認為誰都阻止不了,不上朝的根本原因是啥,或許身體原因,無人能知。
3、對萬曆爭國本的影響張居正在的話,對這件事基本上沒有任何影響,因為我認為張居正肯定會支援冊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這是明朝組訓,也是封建王朝一向的傳統。
4、對萬曆三大徵的影響萬曆後期進行的三大徵,都以勝利告終,但這三大徵加劇了明朝的財政危機,使社會矛盾日益加劇,加速了明朝的滅亡。如果此時張居正在,我認為三大徵會勝得輕鬆一些,尤其是援朝抗倭戰爭,可能會用不了7年就會結束。但這些從根本上改變不了明朝的財政危機,這三次大徵的消耗是空前的,是不會改變下坡趨勢的。
5、對薩爾滸之戰的影響如果張居正在,薩爾滸之戰的財力和後勤可能會得到解決,但薩爾滸之戰的失敗不光是財政、後勤跟不上,最主要的原因是萬曆的用人不當、軍隊的戰力不強和指揮系統的空缺。對於用人和軍隊的戰力,張居正不會有決定權,可能會解決兵部的缺員問題,使指揮系統正常執行。但這些不能從根本改變薩爾滸之戰的敗勢。
結語:以上這些假設,都是建立在萬曆不清算張居正,且張居正還是首輔的基礎上。我認為歷史的大趨勢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同樣,改變這些歷史趨勢也不是某一兩個人的能力所能左右得了,所以說歷史趨勢是不可抗拒的,張居正不死也不能改變明朝萬曆後期的走向。
-
9 # 七月流火140400643
以前我也曾經想過這個問題,如果張居正不是在萬曆十年去世,再多活幾年,大明王朝未來的走向是否可以改變?畢竟,張居正死的時候只有五十七歲。 這個年紀,正是一個政治家思想上最成熟,手腕最老練,經驗最豐富的時刻。而且,這個時間,也正是張居正的改革初見成效,大有可為的時候,這時他的突然去世,確實可惜了。
如果張居正還活著,再幹十年二十年的,大明王朝是否可以繼續興旺發達,避免後來的歷史呢?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我只所以能這樣乾脆的給出自己的答案,不是我對張居正的能力沒有信心。而是我對大明朝的政治體制沒有信心,對僵化的儒家政治倫理是否能被打破沒有信心。
張居正的能力是強的,如果他在萬曆十年之後還能像那十年一樣,牢牢把握大明政權十到二十年,那麼,明朝後續的歷史走向,或許真的會改變。我們可以設想一下,萬曆朝政治的混亂,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萬曆在立儲問題上的猶豫不決。他的內心是想著立愛的,可以,眾臣大都支援立長。這樣一個問題爭論了很多年,給朝廷帶來很大的混亂,而且立儲問題雖然最終眾臣得勝,皇長子勝出。但幾十年的明爭暗鬥,埋下了明光宗朱常洛早死的誘因。朱常洛不早死,後世的許多事情都不會發生,比如魏忠賢的專權,崇禎皇帝的接位等等。
假如張居正依然執政,萬曆立儲的問題不會拖那麼久。我們不必去猜測在立儲的問題上,張居正會支援誰。關鍵的問題是,必然當機立斷,立誰都行,就是不能拖著。也就是說,如果張居正活著,不會讓這事拖這麼久。也不會讓朝政沿著混亂的途徑向前進。
上面這一切,只是假設,假設只要張居正活著,他就可以執政,而且是按他的想法執政。但現實是,這個假設其實是不成立的。因為,即使張居正不死,在萬曆十年之後,張居正也不可能像以前那樣執政了。原因很簡單,萬曆十年之前,張居正之所以能夠按自己的意志施政,進行改革,完全是因為萬曆皇帝年紀很小。沒有自己管理管理國家的能力,張居正取得了李太后的信任之後,就可以大權獨攬了。所以,他才能做成一些事情。到萬曆十年的時候,皇帝已經二十歲了。比康熙皇帝親政的時候已經大了五六歲了。這個時候,張居正就算不死,萬曆皇帝也要過問政治了。這時候,國家的大政方針的決定權就轉移到皇帝手裡了。這時,張居正在朝廷的事物上,應該還是有話語權的。但是,他的意見難免會和皇帝發生衝突,在萬曆十年之前,這種衝突都是有的。比如,李太后父親封官的問題,以及李太后建寺廟等問題上,張居正都曾有過反對意見。那時,張居正的意見被最大程度的採納了。原因很簡單,因為萬曆母子要依靠張居正處理朝政。當萬曆大了,這種心理上的依賴就解除了。這時,如果張居正還是像以前一樣的行事風格,那他自己就很危險了。因為在他之前的夏言也好,嚴嵩也好,許多首輔都是因為沒有順應皇帝的心意,最後倒黴了。
如果在萬曆十五年之後,張居正還活著。他雖然還是會盡力維護自己改革的成果,但在現實政治中,他大概也很難再有什麼作為了。申時行就是例子,我覺得,申時行的能力,應該不比張居正差多少,就算稍有不如,但做到蕭規曹隨是沒有多大問題的。但其時張居正新政被拋棄,原因不在申時行,而在萬曆皇帝。他才是大明王朝真正的所有者和當家人。當他覺得張居正的新政沒有意義的時候,申時行再去維持就是自做多情了。
因此,張居正在萬曆十年去世,雖然比較可惜,但對他來說,可能不算壞事。如果他繼續執政下去,很可能生前就與萬曆產生衝突,那樣,他可能就更慘了。
張居正的改革,雖然在短期內給大明王朝帶來了好處。但他沒有改變王朝政治中深層次的問題。這個問題在我看來,就是從封建的帝王專制向近現代的民主政治過渡。萬曆後期,歐洲已經有了從封建政治從近代資本主義民主政治過渡嘗試了。英國的議會已經開始向王室爭權了。而在中國,張居正們無論怎樣努力,都只是解決一點現實政治中的皮毛,觸及不到問題的根本。而封建帝王專制的政治制度在儒家文化程朱理學的強大統治之下,繼續向前推進。而中國知識分子已經失去了打破這種統治的能力。它的被打破,還要等三百年之後,當中國的大門被西方強力打破,新的思想方法進入中國之後,才成為可能。
我們設想一下,如果在萬曆時期,中國政治進入君主立憲時代。萬曆和他的子孫們只是享受國家元首的待遇,而不直接處理國家事務,而把處理國家事務的權力交到內閣張居正這樣的人手裡。說不定,中國歷史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但所有的假設都不成立,歷史只能是它本來的那個樣子。
-
10 # 在隴川
張居正的死可以說是活生生的被累死在工作崗位上的。
張居正是明朝中後期最傑出的政治家沒錯,他的考成法和一條鞭法為明朝中興提供了條件也沒錯,但是遺憾的是萬曆皇帝的母親李太后是一個類似於小商販一樣的存在,小商販為人處事最本質特徵就是一件東西一定要把它用到廢,把他的剩餘價值榨乾為止。
從萬曆皇帝繼位到萬曆皇帝20多歲,這個期間的朝政一直是由張居正以及萬曆皇帝的母親把持的。可以說,在這幾十年的時間裡,明朝的皇帝基本上都是姓張。然而,這個張皇帝乾的還不錯,自嘉靖後期以來的朝廷一系列不覺不振的情況都在張居正手裡得到了很好的糾正。
在張集鎮把持朝政的期間,對外的軍事上有戚繼光、俞大猷由等人為他抗倭以及鎮守蒙古邊境;對內,考成法讓明朝官吏辦事效率大大提高;同時,一條鞭法的實施讓農民得到了很大的收益。
可以說在張居正把持朝政的期間,一切都是那麼美好!張居正接受朝局時是嘉靖年間年一留下來的各種問題(朝廷中各種黨派爭奪不斷,東南沿海不斷受到倭寇的侵略、騷擾,北部地區蒙古騎兵不斷的猖獗)用內憂外患這個詞來形容張居正接受的明朝都不為過。
然而張居正死後交到萬曆皇帝手中的是一個極其鼎盛的王朝。如果張居正再繼續把持朝政20年,那樣的話,我想就不會出現萬曆皇帝的爭國本事件,那麼晚了,皇帝的兒子和孫子這兩代皇帝都不會被玩成文盲、木匠,那麼也就不會出現什麼宦官把持朝政,頂多也就是朝廷的黨政再繼續下去,按照皇家的優良教學,皇帝還是可以繼續讓明朝強盛下去的。
然後一切都是假如而已。張居正並沒有多活20年,萬曆皇帝還是上朝了,萬曆十五年年這一個詭異的年份還是出現了,萬曆還是在爭國本事件上活生生的把自己的兒子變成了文盲。
或許這就是歷史的魅力所在,總會人假設,如果這件事沒有發生,會有怎樣美好的事情。
回覆列表
一談及明朝後期,張居正是個始終都繞不開的人物;在其輔政的十年間,實施了歷史上著名的“張居正改革”,極大的促成了萬曆中興局面的形成,大明王朝也正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然而,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六月二十日,一代首輔張居正逝世,享年58歲。
張居正逝世後,即被打倒抄家,其改革措施也逐漸的被廢除了;幾年之後,年輕的萬曆皇帝因“國本之爭”逐漸與朝中大臣鬧僵,由此開始了長達二十多年怠政;再加上礦稅、後金問題,最終大明王朝徹底的失去了復興的機會,王朝的國力大大的被削弱,並逐漸走向了滅亡,由此也就有了明朝實亡於萬曆一說。
這一切似乎與張居正的早逝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那麼,如果張居正能夠和之前的內閣首輔嚴嵩、徐階一樣活得那麼久,也就是說能夠多活20年,明朝的結局會怎麼樣呢?相信明朝的結局肯定會有很大的改變,說不定還真能實現大明王朝的復興,具體的透過以下幾點就可以看出來。
一、張居正還在,也許就不會有所謂的“國本之爭”了
眾所周知,明朝後期發生的“國本之爭”可謂是造成了大明帝國逐漸走向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萬曆皇帝多年怠政的罪魁禍首。就是因為這一件該立誰為太子的事情,鬧得萬曆皇帝與明朝大臣徹底決裂,也造成了萬曆皇帝對朝政徹底失去了興趣。
那麼,如果這時候張居正還在當首輔的話,也許就不會有所謂的國本之爭了。張居正作為皇帝與大臣之間的維繫點,對萬曆皇帝而言,他是輔政老師、國之棟樑;對於大臣們而言,張居正更是權威、朝廷內外全是他的親信。如果張居正向皇帝推選皇長子為太子,朝廷大臣絕對沒意見,年輕的萬曆皇帝應該也會屈服;如果張居正向皇帝推選皇三子為太子,萬曆皇帝鼎力支援,朝廷裡的這些大臣也絕對不敢反對,就算有人反對也成不了氣候。總言之,如果張居正還在,就不會有國本之爭了,皇帝與大臣們的關係將處於一個穩定狀態,這對於大明王朝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二、張居正還在,就不會出現萬曆皇帝怠政的情況了
造成萬曆皇帝長達二十多年怠政的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國本之爭”,如果在張居正的協調下,必能緩和皇帝與群臣之間的關係,那麼萬曆皇帝也許就不會特別反感這群大臣了,不討厭處理政務。那樣的話,萬曆皇帝就算成不了千古一帝,至少也不會出現怠政的情況了。
三、張居正還在,礦稅必將官方化
萬曆一朝,歷來為史學家所詬病的問題之一就是派太監徵收礦稅一事。如果張居正還在的話,肯定不會讓太監到全國各地去徵收礦稅了,讓太監到全國各地去徵收礦稅首先就是亂收稅,易造成當地經濟混亂;其次就是表現出皇帝對官員的不信任,影響不好。
就算非要收礦稅,礦稅也必將官方化,由朝廷專門機構、專門的政府人員收取。相信憑藉張居正在朝中的影響力,必能透過政府提高商業稅的稅率,來增加財政收入。
四、張居正還在,張居正改革必將持續進行
如果張居正還能多活20年的話,張居正改革也必將持續推行;若還能經過20年的改革發展,大明王朝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面必將取得巨大的成就。到那時,大明王朝說不定真能在張居正的手上實現復興。
五、隨著大明國力的增強,滿清勢力成不了氣候
隨著張居正改革的深入,大明帝國逐漸強大,經濟不斷繁榮,軍事實力不斷增強。滿清女真族必將很難崛起,就算形成了一定勢力,也必定成不了氣候,更不可能達到與明朝相抗衡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