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SVIP至尊版
-
2 # 羅蕭弋
據《三國志 先主傳》記載是“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如果比喻漢初三傑,此時的諸葛亮相當於蕭何,法正相當於張良。
法正年長諸葛亮四歲,《三國志法正傳》記載,雖然這兩個人的性格和興趣完全不同,但雙方始終都能以公事大義為重,就連諸葛亮自己也經常稱讚法正的智謀奇妙。
作為“股肱”,諸葛亮擅長治國,因此負責總理後方政務,足兵足食,而法正作為“謀主”擅長出計謀,因此負責隨軍征討,出謀劃策,兩人互相夠緊密合作,取長補短,成為劉備最得力的左膀右臂。
後來,劉備執意東征孫權為關羽報仇,群臣大多都勸諫劉備,劉備皆不聽從,結果蜀漢遭到慘敗,諸葛亮這時不僅感嘆之說:“若法孝直還在,便能夠制止主上東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隨行東征,一定不致大敗而歸。”
-
3 # 黑衣大居士
不好評判高下,各有所長,諸葛亮擅政略,法正擅軍略。而且法正早逝,未能盡展所學。他倆的關係有點像曹魏的荀彧和郭嘉。
-
4 # 另類視角看歷史
這個問題要分開答。論帶兵打仗,出謀劃策,法正強於諸葛亮;論後勤外交,規劃統籌,諸葛亮遠強於法正。
先說法正。從建安16年起,劉備每次用兵,左右必帶著龐統和法正,而把諸葛亮留在後方,統籌糧草和向前線輸送兵力,這時候,諸葛亮扮演的其實是漢初蕭何的角色。劉備這個人,孔勇有力,也善於用人,但在用兵定計上,只能靠龐統和法正了。也就是說,劉備率一萬人從荊州西進,一路拿下廣褒的蜀地,都有龐統和法正的功勞。
但龐統在益州還沒拿下的時候,就在雒城遇難,所以整體來說,整個西進的過程中,法正功勞最大。除了法正活得比龐統更長的原因,還因為他曾是劉璋部下,對蜀地很熟。那麼劉備依賴法正,也就很自然了。
所以顯而易見,劉備取蜀地,前線的軍師是法正,出謀劃策的是法正,根本沒諸葛亮什麼事,諸葛亮主要在後方,負責後勤。
除了幫劉備拿下舊主劉璋的益州外,法正出奇謀拿下定軍山,佔領漢中,給人印象深刻。當時法正就對劉備說〝曹操拿下漢中卻不來攻打益州,一定是後方內部出了問題,主公不要放棄機會呀。再說守漢中的夏侯淵和張郃孔勇有餘謀略不足,定不是主公的對手。〞劉備本來有點怕曹操,不敢輕易和他對抗,經法正一鼓動,遂急速進軍定軍山,派黃忠襲殺了夏侯淵。曹操聞之酸酸地說,這一定是法正的主意,劉備也想不出來。可見曹操對法正的肯定。
陳壽將法正比作曹操的程昱和郭嘉。程昱善於在前線謀劃攻城拔塞,郭嘉善於在主子面前剖析利弊,這兩個人都是三國時的頂級謀士,可見陳壽對法正評價之高。
法正死後,劉備哭了好幾天。法正不僅功勞大(拿下益州和漢中是劉備崛起的基礎,沒有法正根本不可能。),而且和劉備興趣相投。後來劉備為關羽復仇,沒人能勸住他。諸葛亮說,要是法正在就好了,只有法正能勸住他。
法正和諸葛亮一樣,都來自北方士族,爺爺是大學者法真。因為才華橫溢卻得不到劉璋重用,於是投靠劉備,他們之間的默契和友誼並不比劉關張差。法正的去世,是劉備的巨大損失。
再來說說諸葛亮。
易中天說法正是劉備第二謀士,說明了易中天對法正的肯定。那第一謀士是誰?易中天的意思肯定是諸葛亮,聽眾也會把這個位置留給諸葛亮。
我們說,諸葛亮和法正的分工其實是不同的。在劉備生前,前線出謀劃策基本以法正為主(寵統死之前是兩人一起,左膀右臂)。諸葛亮主要負責內政和外交,而且這兩方面都非常出色。
諸葛亮出生官宦世家,透過聯姻,在荊州襄陽一帶根深葉茂,和荊州太守,皇族劉表以及幾大豪強都是親戚關係,所以給前線籌糧補兵有天然優勢。因此,劉備把諸葛亮留在後方總攪大局,顯然是正確的。劉備帶一萬人入川,拿下蜀地千里沃土,與諸葛亮在後方的後勤保障是分不開的。同時,諸葛亮談詩論道的地方朋友很多,這些人中有許多在魏國和吳國做官,而且掌握要職,比喻諸葛亮的至交魯肅和哥哥諸葛瑾就在吳國做官。所以在外交上,諸葛亮有先天優勢。如此,諸葛亮是幫劉備總攬後方內政的不二人選。
劉備死後,諸葛亮才開始獨當一面,帶兵打仗,五出祁山,戰績乏善可陳。但他把內政打理得井井有條,修法典,整水利,推德化,抓吏治,皆有相當成效。其時法正己死,歷史也沒給他們相互比較的機會。
結語:總體來說,法正是出色的軍事家;諸葛亮是傑出的政治家。法正幫劉備拿下蜀地立下汗馬功勞,居功至偉;諸葛亮為劉備打理內政,亦勞苦功高。然而從品性上,法正卻很小氣,很容易被得罪,也喜歡報復別人。加上法正曾背叛劉璋,給人印象政治上不可靠。諸葛亮卻大度得多,且心細如髮,在《出師表》中推薦了許多人,對劉禪也忠心耿耿,雖然或許這裡面有許多政治表演成份,但給世人可靠的印象。
最後說一句,諸葛亮所謂的草船借箭,空城計,借東風,火燒新野都是《三國演義》虛構的。(圖1:諸葛亮的影視形象。圖2:《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和後主劉禪。圖3:法正的影視形象。)
-
5 # 小任談史
我是小任,請多指教!
諸葛亮和法正都是劉備手下最重要的謀士,兩人的才能也各有千秋,但相比之下,諸葛亮的才能要略勝於法正一籌!我們拋開歷史小說,從歷史的角度來分析!
兩人對蜀漢的貢獻1.建安十二年,在劉備屯兵新野的時候,徐庶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從此諸葛亮為了蜀漢的事業鞠躬盡瘁!那麼諸葛亮對蜀國的貢獻有哪些呢?
制定三分天下的戰略,為劉備集團制定了匡扶漢室的戰略計劃,劉備在聽到諸葛亮的分析後,說了一句"孤之得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在這之前的劉備雖有雄心壯志,卻一直是顛沛流離,三分天下的策略讓劉備有了更加明確的計劃。促成孫劉聯合,擊敗曹操,助劉備奪取荊州,徵調荊州賦稅,充實軍備!留守成都,治理內政,為軍隊提供充足的後勤保障!在劉備進入益州後,法正成了劉備的首席謀士,諸葛亮則主要負責內政!受命託孤,鞠躬盡瘁,平衡內部矛盾,整理內政,平南蠻,六出祁山!2.法正是扶風人,原來是益州劉璋的下屬,官職是新都令,不得重用!劉璋和張魯打的不可開交,聽到曹操來襲的訊息,嚇的趕緊派法正去請劉備來幫助自己討伐張魯抵抗曹操!法正見到劉備後,給劉備獻計,趁劉璋和張魯打仗虛弱的時候奪取益州,自己做內應!法正在此時便投靠了劉備!法正對於蜀漢的貢獻主要有:
做為劉備在益州的內應,幫助劉備奪取益州,並且將益州的所有情況告知了劉備!勸諫劉備重用禮待名士,以收買人心!建議劉備征討漢中,法正隨行!為劉備出謀劃策,取得漢中之戰的勝利!劉備為何對法正的信任要比諸葛亮高呢?劉備對法正的信任要超過諸葛亮的說法,來源於劉備在關羽死後發動對東吳的討伐,群臣都反對,劉備不聽最後大敗,諸葛亮嘆息說:如果法正在,一定能勸住劉備不去討伐東吳!原文是:
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劉備能聽進去法正的勸諫,即使勸諫不了,如果法正在,必能使劉備不會如此的慘敗;這句話看出了兩個方面的,一是劉備信任法正,能聽進去法正的意見,二是法正有能力使劉備不會慘敗!這和曹操當年赤壁之戰後哭郭嘉有點類似!
為什麼感覺劉備更信任法正呢?
個人認為原因有幾種:
劉備害怕諸葛亮,有意疏遠!諸葛亮有王佐之才,荊州集團的人對諸葛亮非常敬重,連桀驁不馴的關羽對諸葛亮也是欽服,關羽只怕就聽的進去兩個人的話,一個是劉備一個就是諸葛亮!在永安託孤的時候,劉備還對諸葛亮做了一番試探,所以劉備在提防著諸葛亮!劉備和諸葛亮的意見有了分歧!劉備在奪取益州後,他有了爭奪天下做皇帝的野心,而諸葛亮一心想匡扶漢室,這就與劉備存在了分歧!諸葛亮和荀彧是很相似的人,堪稱國士,都是忠於漢室,都想匡扶漢室!政治的平衡!在劉備進位漢中王后,任命諸葛亮為丞相,法正為尚書令!法正原屬於劉璋手下,是屬於東州集團的,而諸葛亮是荊州集團的代表,一方面平衡內部集團矛盾,另一方面也制約諸葛亮的權利和影響力!法正確實是人才,尤其擅長軍事謀略,漢中戰役劉備帶著法正,就是因為法正有卓越的軍事謀略,所以在軍事行動上,劉備會聽法正這個首席軍師的建議!史書對二人的評價在三國志中,諸葛亮的篇幅要遠遠長於法正,同樣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也高於法正!《三國志》中對諸葛亮的評價原文是:
可謂治世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
《三國志》中對法正的評價原文是:
法正著見成敗,有奇畫策算,然不以德素稱也!
法正著見成敗、有奇謀,其軍事謀略極高,應該來說法正的軍事才能要高於諸葛亮的;但諸葛亮是相才,是治理內政的能臣,陳壽在評語中將諸葛亮比肩管仲和蕭何,可見對其評價之高!
法正和諸葛亮都是蜀國最重要的謀士,若要比較,諸葛亮要高於法正一籌!而且諸葛亮一生對蜀漢的貢獻也要遠遠大於法正,且諸葛亮長於巧思,製作木牛流馬,連弩等,出師表名流千古,堪稱國士無雙!
-
6 # 乖乖單眼皮xo
劉備一生中最重要的文臣有兩個,一個是大名鼎鼎的諸葛亮,一個就是法正了。諸葛亮由於一部三國演義已經名揚四海,而法正卻一直默默無聞,很少受到關注。
不過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意到法正的存在,注意到法正在劉備集團的巨大作用,他的功勞也開始得到大家的認可。很多人甚至將法正的作用提高到能夠一統三國的地位,這些人認為如果法正不死,那麼蜀國就可以完成一統三國。
要知道,一統三國這件事諸葛亮都沒有辦到,現在說法正能夠辦到,可見法正在劉備集團的作用之大。不過,事實上也是如此,法正在蜀國的作用確實不可替代。在法正的幫助下,劉備完成了幾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幫助劉備收攏人心,在益州站穩腳跟。法正力勸劉備娶了劉璋的舊將吳壹的妹妹,成功的收攏人心,穩定局面。第二件大事:幫助制定律法,使蜀國迅速的走上正軌,改變以前法紀鬆弛,不得人心的局面。第三件大事:幫助劉備奪取漢中,用計斬殺曹軍大將夏侯淵,使劉備的蜀國勢力達到歷史的巔峰。
法正的功績是有目共睹的,劉備將法正視為最重要,最倚重的謀臣。可是就在劉備事業達到巔峰的時候,法正卻英年早逝了(45歲),劉備因此而痛哭。後來關羽失荊州,劉備執意伐吳,諸葛亮無可奈何仰天長嘆:如果法正在一定能阻止主公伐吳。
可見,對於法正在蜀國的地位,不但劉備承認連諸葛亮也是承認的。那麼,如果法正沒有英年早逝,劉備在公元221年稱帝之後,會讓誰做丞相呢?是法正還是諸葛亮,會不會讓法正取代諸葛亮做丞相呢?
我們先將法正和諸葛亮來做一個對比:第一,論親疏,諸葛亮是劉備三顧茅廬請來的,隆中對為劉備的事業做出了總體規劃,屬於蜀國的總體規劃者,劉備得諸葛亮“如魚得水”,諸葛亮在劉備心中的地位不可撼動。而法正屬於後來投誠,雖在劉備的心中地位也很重,但是論先來後到,諸葛亮勝過法正。
第二,論智謀,諸葛亮和法正都是一等一的高手,可能諸葛亮還勝過法正,但是這個沒有對比的依據,二人堪稱平分秋色,打平。第三,論內政,這一點諸葛亮勝過法正,劉備入駐益州之後,諸葛亮採用嚴峻刑法,遭到法正的強烈反對,法正認為應該寬刑法,用懷柔政策。諸葛亮做出解釋認為益州法紀廢弛已久,必須樹立威信,用嚴峻的刑法,方可聚攏人心,收到奇效,最後證明諸葛亮的策略是很正確的。
第四,論軍事,對比帶兵打仗的能力,毫無疑問這一點諸葛亮是遠遠勝過法正的。諸葛亮能進“武廟十哲”,足以說明他的軍事能力得到歷史的
-
7 # 泛湖幽客
我來回答:
因為三國演義,以及諸葛亮活得比法正長,在後期是蜀漢的實際控制人物,所以從歷史及知名度上來講,諸葛亮肯定是遠遠甩開法正幾條街的。但是說到才華吧,兩人各不相同。
根據三國志記載,法正與龐統兩人是劉備比較喜歡的謀士,平時的主要工作就是隨軍參謀,在軍隊裡負責出謀劃策。龐統死得早,劉備統一西川后很重視法正,基本有啥軍國大事都會與他進行商議(三國演義描述中劉備是向諸葛亮詢問的多,其實主要是法正)。法正的定位有點像楚漢之爭中陳平那種,計謀百出,但沒有獨當一面帶兵或者進行相關政治建設的記載。
諸葛亮就比較熟悉了,他的主要功勞一個是隆中對確立了三分天下的戰略宏圖,然後就是在劉備死後一己之力撐起了蜀漢。諸葛亮更多的歷史才華體現在政治上,更因為自己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被後人千古流傳。
所以個人認為兩個人都是當時的才華一流的人物,只是側重點各有不同,諸葛亮善於治國理財,法正善於謀略,都是劉備的左膀右臂。
如果一定要分個高下,可以互換著來。首先法正的主要功勞是帶著劉備順利打下的西川,從當時的情況看,即使沒有法正劉備入蜀也是趨勢,最多就是在過程上更加複雜點什麼的。另外法正後期如果活著,可能劉備東征孫權不會發生活著發生了也不會有這樣的慘敗。
而如果歷史上,劉備死後,把法正放到諸葛亮的位置上,那法正做的肯定沒有他好的,政治治國才華在當時能跟諸葛亮媲美的人不多,人品忠心耿耿的就更少。劉備死後的蜀漢那是危如累卵,隨時有奔潰的危險,這時候這個人既要人品好,又要有威望讓下面的人服從,還要有才華能撐起這個國家,從蜀漢來說,除了諸葛亮不可能有其他人能勝任。
所以個人認為兩人都是才華出色的人,現實中也不在同一領域不能直接對比,兩人都收到劉備重視。但是要從對歷史的貢獻度及影響程度看,沒有法正大局影響不大,但是沒有諸葛亮可能格局都要變動。所以歷史影響肯定是諸葛亮大於法正的。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8 # 青梅煮酒品三國
引言:諸葛亮和法正誰的才華高,個人覺得諸葛亮才華高於法正。諸葛亮屬於全才,是蜀漢戰略方針的制定者;而法正屬於隨軍的參謀,是蜀漢戰略方針的執行者。諸葛亮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過分被神話,但是我們也不能否定了諸葛亮的才能。正史中說諸葛亮奇謀為短,其實我並不這麼覺得。劉備去世後蜀漢的重擔全部壓在諸葛亮一人身上,不僅要發展內政還要匡復漢室這兩大重任全部繫於諸葛亮的每個決定。如果諸葛亮一個不謹慎,完全有可能將整合蜀漢葬送,時間久了諸葛亮做事就會變得謹慎,這也導致數次北伐的失利。在行軍打仗中謹慎有餘,剛猛不足是不會取得大的勝果的,並不是諸葛亮能力不行。
結合正史和野史來解讀諸葛亮,諸葛亮各方面的能力都是佼佼者。但是諸葛亮唯一一點不好的就是過於謹慎了,無論軍事還是內政諸葛亮都要親力親為,生怕是哪個環節出現紕漏讓蜀漢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當然這也不能怪諸葛亮,蜀漢相比曹魏、東吳立國太晚了,而後又有兩場惡戰幾乎耗盡了蜀漢的國力。劉備去世後可以說是諸葛亮一人撐起了蜀漢的爛攤子。能夠保證蜀漢能夠不受外地侵擾,還能組織幾次北伐諸葛亮已經做的非常優秀了。
法正法正在《三國志》中被評價為可以和曹魏的郭嘉、程昱比肩的人物,但是德行卻是遭到了質疑。有更大話說諸葛亮只三分了天下,若是法正活著蜀漢可以統一天下。說法正可以和郭嘉比肩,很大的原因是法正瞭解劉備的心思,但是未必能做到郭嘉對曹操那樣思曹操所思,解曹操所疑。法正肯定是有才氣的,但是比照諸葛亮的長遠目光法正還是略有遜色的。
法正對蜀漢的貢獻只要在於勸劉備奪取漢中。張魯投降曹操後,曹操北歸留夏侯淵等駐守漢中,法正勸劉備說夏侯淵等人的謀略不足以抵擋蜀漢大軍現在是出征漢中最好的時機。如果法正真的有奇謀,那麼漢中之戰應該很輕鬆不會像歷史中那樣是個慘勝的結局。
總結:法正確實有些軍事才能,但是除了漢中一戰的貢獻再沒有其他的提出表現。而諸葛亮卻是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無論軍事還是內政都有持續性的突出表現。因為我覺得諸葛亮的能力高於法正。
-
9 # 醉觀歷史
曹操曾言:吾收奸雄略盡,獨不得法正邪?
《三國志》原話,劉備得諸葛亮是【如魚得水】,得法正是【如虎添翼】。無疑水對於魚更重要,魚沒水得死啊。
先不說才華,講講地位吧,在蜀漢地位亮亮高於法正,這是不容置疑的。
再說定位:先主復領益州牧,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關羽、張飛、馬超為爪牙,許靖、麋竺、簡雍為賓友。從中可看出兩人定位不同,諸葛亮更善於後勤內政,法孝直更善於打仗出謀劃策。諸葛亮在《蜀書5》,單獨列傳名臣第一,法正在《蜀書7》,與龐統同列,類比程昱郭嘉的意義。
諸葛亮我們大多數人更瞭解,講講法正吧。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劉備謀士,是劉備時代唯一一位有諡號的大臣,因其善於奇謀,被陳壽稱讚為可比曹操帳下的程昱和郭嘉。 法正原為劉璋部下,劉備圍成都時,其勸說劉璋投降,而後又與劉備進取漢中,獻計在定軍山斬殺夏侯淵,深受劉備信任和敬重,與諸葛亮共為蜀國肱骨之臣。219年,劉備進位漢中王,封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次年,法正去世,被追諡為翼侯。
對比一下法正與亮亮,性格上兩人一正一邪,如同黑白對立,截然相反。而有一件趣事,諸葛亮在法正公報私仇之後沒有向劉備告狀反而拍的一手好馬屁,而馬謖失街亭時候諸葛亮則以軍法處置了馬謖,這樣一對比,大家就覺得一向紀律嚴明,公正執法的諸葛亮怎麼會不敢惹法正?反而還要提法正說情?
歷史總是如此奇妙。
-
10 # 靈魂匠帥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法正傳》,時間是獻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前後,主人公是諸葛亮和法正。原文如下:
或謂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縱橫,將軍宜啟主公,抑其威福。”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複製,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初,孫權以妹妻先主,妹才捷剛猛,有諸兄之風,侍婢百餘人,皆親執刀侍立,先主每入,衷心常凜凜;亮又知先主雅愛信正,故言如此。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有人對諸葛亮說:“法正在蜀郡驕橫跋扈,將軍您應該告訴主公劉備,不能讓他如此作威作福。”諸葛亮回答道:“主公當年駐紮在荊州公安地區時,北面有強大的曹操,東面有不懷好意的孫權,身邊還有添亂的孫夫人,那個時候真是舉步維艱,可謂處於困境,進退兩難。是法正出謀劃策,才使得主公能夠展翅高飛,不再受制於人。如今怎麼能夠阻止法正不讓他實現自己的意願呢?”
當初,孫權把妹妹嫁給劉備為妻,她才思敏捷,剛強勇猛,有其兄長的風采。她有侍婢一百多人,終日持刀侍立。劉備每次進入孫夫人的住處,常常驚懼不安。諸葛亮又知道劉備非常喜歡法正,所以才這樣說。
本文要說的成語,便是諸葛亮口中的“進退狼跋”,意為處於困境,進退兩難。這也是由諸葛亮所首創的成語之一。
獻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劉備擊敗劉璋奪得益州,立下大功的法正被任命為蜀郡太守和揚威將軍,成為劉備集團的二號人物。不過,法正為了報仇,殺死了幾個當年曾經譏諷和打壓自己的人,引發了劉備集團內部人士的不滿。因此,有人來找諸葛亮,希望諸葛亮將此事告訴劉備並進行阻止。
不過,諸葛亮知道就算自己出面也起不到任何的作用。因此,他便列舉了法正的功勞,表示了自己的態度,這其中便有了“進退狼跋”這句成語的出現。總之就一句話,無論是對劉備集團的貢獻還是在劉備心中的地位,法正都要遠遠高於諸葛亮。因此,諸葛亮不敢去惹法正。
回覆列表
諸葛亮的特色:
呼風喚雨,無所不能;行陣用計,百不失一。大到天下三分,小到主公進洞房,全部計算在內。中國民間評話類小說牛鼻子老道型軍師的集大成者,集中凝聚了民間想象智慧的極端。魯迅先生曰:“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人格上,小節有不厚道處,比如篡改《銅雀臺賦》哄周瑜跟曹操搶老婆很讓人莞爾,但大節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沒啥可挑的。羅貫中自己都說了,“真萬古之人不及也”,完美型。
法正的特色:
照搬了史書裡說的睚眥必報和驚人判斷力,外加入川時和龐統共同謀劃,減少了和劉備奇妙感情的戲份。定軍山一戰被重點描寫,採取反客為主步步為營誘夏侯淵出戰最後一擊襲殺的策略極為漂亮,但其他戲份被奪。
總括便是:
法正非常現實,和賈詡一樣現實,深明人心的脆弱所在。
他不相信虛名,鄙視普通人,就像一切憤世嫉俗的天才。
他有郭嘉級的恐怖判斷力和口才,所以劉備無法拒絕他的提案。
睚眥必報。
尤其是:
要勸劉備躲避,就先把自己暴露在箭雨中。
法正從來不追求道義上的最優解,而是給出最現實而有效的方案。
剛烈,狠辣,豁得出去,現實,殘忍,精確,睚眥必報。
一句話總結這兩人對劉備對蜀國的作用:諸葛亮對劉備是雪中送炭,沒有諸葛亮蜀國只能被凍死;法正對劉備是錦上添花,沒有依舊蜀國還是蜀國,偏安一隅問題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