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安慰記
-
2 # 暖心理
你好,很高興能夠回答你的問題。一定是需要透過不斷的努力學習才能夠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瞭解自己認識自我的。當然,讀書會是最廉價也是最靠譜的一個途徑之一。各種各樣的能流傳下來的書籍,包括世界各國的文學名著在內,都一定能夠教會我們一些什麼的。
但是,最主要的還是需要通讀世界各國的哲學與心理學方面的著作!尤其是各個不同流派的心理學理論,會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來解析我們的人格特徵,以及告訴我們為什麼而活。
假如說每個流派的理論都相當於大象的一個部位,所有的理論家都像“盲人摸象”一樣,只能瞭解大像某一部分的特徵,那也是大像真實的一部分。所以,既使大家看起來都像盲人一樣不能縱觀全域性,但我們整合好這所有理論家的理論後,就能夠非常好的理解“我是誰?”與“我為什麼而活?”以及“我從哪裡來?”與“要到哪裡去?”等等這型別的人生問題了。舉例來說,比如我們學習精神分析理論,它就有非常龐大的理論體系,每個流派理論家關於自我的說法都不盡相同。其中,弗洛伊德就是人格理論的奠基人。他認為“自我”的主要功能就是調節“本我”與“超我”之間矛盾衝突的!所以,自我是遵循“現實原則”來工作的。從這個意義上來理解自我相對來說也比較容易,同時也意味著一個人“自我功能”的強大程度將決定這個人的生活質量高低。
-
3 # 鵜鶘心理
問題看似簡單,其實並不容易,認識自我是一道永恆的難題,理性客觀地認識自己在應對生活的挑戰是多麼的重要。2000年前的古代思想家老子曾經說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可以說從古到今,人們對於自我的認識始終處在一個無盡的探索之中。特別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和職業形勢的急劇變化,現代人在社會中越來越難以找到合適自己的社會地位和職業歸屬,如果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那麼很有可能將成為生活和事業的迷失者。怎樣認識自我呢?總結了下列我們常用的方法,以供大家參考。
一、從當前境遇和個人歷史狀況中認識自己。從多個角度分析,儘可能得客觀理性公正,評估你目前生活事業等方面的情況。從以往的成功與失敗中結合自己性格特點和能力水平總結經驗得失,同樣要求客觀評價個人的優點缺點。
二、從家人、朋友和同事的評價中認識自己。從旁觀者清的角度來看,你最親密的家人,最貼心的朋友,最密切的同事,在某些方面甚至會比你更瞭解你自己。大家可以採集別人對你看法和建議。比如你在單位的表現如何,在公司中的地位怎麼樣,同事怎麼看你。你在家裡的情況怎麼樣,對家庭是否有責任心,全家人怎麼看你,你的父母、配偶和孩子是怎麼看你。
三、從事業和生活中認識自己。你的事業心怎麼樣,從事的是什麼事業,你對自己從事的事業是心甘情願為之奮鬥還是勉強應付,你從事的事業現在成就如何?你對學習怎麼看,是否感興趣,對業務學習,專業學習是什麼態度?你的家庭生活和個人情感怎麼樣,是否幸福,原因何在?
-
4 # 夯七婚戀指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貴有自知之明。這些說的都是人在發展的高階階段就是對自我的認知,瞭解別人可以透過學習,閱歷來達到,那麼認識自我又該如何去做呢?而我們又為什麼說認識自我是一件高階的人生髮展階段呢?
我們在很多理論以及社會經歷當中可以發現認識自我幾乎是人生的終極問題,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而這裡的從心的基本條件就是認識自我,瞭解自己,只有瞭解自己認識自我才能達到內外和諧,知行合一的人生境界,從此做什麼事情都感到不逾矩。
而認識自我有很多種方式方法,從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流派來說,精神分析的心理諮詢更像是一種體驗,很多人在這種體驗過後往往在兩至三年內都會保留一種叫自我覺察的習慣,自我覺察是指個人知道、瞭解、反省、思考自己在情緒、行為、想法、人際關係及個人特質等方面的狀況、變化及發生的原因。自我覺察意味著一個人開始超越自己的心智,讓覺察的自我從心智中分化出來,把自己的心智作為一個物件來加以認識。精神分析強調過去的自己成就未來的你,現在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可以從過去的經歷當中總結出原因,這,就是一種認識自我的方法。
而我們生活當中更常見的有諸如心理測試之類,他能夠給予我們一定的參考,但是對測試結果的解讀也存在水平高低不平的問題,所以我們不妨多問自己幾個問題,自己是什麼樣子的人,自己為什麼會想要做這樣的事情,這樣的事情代表著我是一個怎樣的人,我們的精力雖然有限,但是如果我們能夠處理好我們這些暗時間來問問自己這些問題的話,則會對自己有一個更好的瞭解。
-
5 # 心夥伴
每一個人最瞭解的還是自己,只有自己才最清楚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而我們每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是在不斷的認識自己的過程當中發展的。
認識自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也是在實現自我價值當中的必由之路。並且認識自己還要學會用正確的方法和途徑。那我們該如何正確認識自我呢?第一個最基本的方法就是透過自我觀察認識自己。我們對自己各種身心狀態和人際關係等的認識,即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會自我。
如自己的身高、外貌、體態、性格、自己與他人的關係等方面的認識。在自我認識過程中伴隨著情感體驗,如由身高外貌等引發的自豪、自信或自卑情緒情感。第二個方法是透過他人評價認識自己。我們都知道“旁觀者清”,在認識自己的過程中,我們要主動向他人瞭解自己。我們要虛心聽取他人的評價,同時又要客觀、冷靜地分析他人的評價。第三個方法是透過一些名人來對比自己。相當於經常的反思自己。所以我們還需要經常反思和總結自己。及時歸納和善於總結自己的優點與不足,更好地把握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會自我。
我們現在的自己與自己的過去、未來進行縱向比較,與同齡人或者有類似條件的人進行橫向比較,透過更全面的縱橫社會比較來正確認識自己。
-
6 # 手機使用者99018847743
認識自己,從來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也許終其一生,我們都在如何認識自我當中度過。而往往對自己有清楚認知的人,無論是否符合世俗所定義的成功,至少他所做出的選擇都是清晰的,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己想成為什麼樣子,知道如何成為自己想成為的樣子,他們往往氣定神閒,更加幸福。
而怎樣才能認識自己?相信閱讀心理學書籍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將別人的經歷和行為與自己的相對比印證,模擬在相似的情境下自己會如何選擇如何應對,無疑能夠加深我們對自己是怎樣的人的理解。
人類作為一個群居的族群,我們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方式註定比其他動物更復雜。無論是在工作還是生活當中,我們都會碰到形形色色的人,他們或許有與我們相同的部分,而更多的是和我們不同的地方。
與此同時,我們真的瞭解自己嗎?面對突如其來的恐懼、憤怒、焦躁不安,我們該如何面對接納這些自己不喜歡的一部分?
如果能靜下心來反覆閱讀《隱形人格》,將書中提到的案例觀點與自己所經歷或聽說的事情相互印證,深入地剖析自己和身邊的人,相信你會跟我一樣,更清楚地認識自己,也更好的理解別人。
《隱形人格》由兩位來自於澳洲的心理學家海倫·麥格拉斯和哈澤爾·愛德華茲合著而成,其中海倫·麥格拉斯是一位私人執業心理諮詢師,她也是墨爾本皇家理工學院教授,著有多本探討社交技巧、婚戀關係與幸福人生的暢銷書,在相應的領域內發表了很多廣受矚目的論文。而另一位作者哈澤爾·愛德華茲除了心理諮詢師外,還是一位作家,她的很多作品被翻譯改變成舞蹈劇和電影。而更有趣的一點是:在2001年她完成了冰上作家的探險歷程之後,澳洲南極基地引進《隱形人格》作為參考讀物。
他們所合著的《隱形人格》與以往的一些心理學作品不同之初在於:《隱形人格》是從人際互動的角度來分析人格特徵,並非簡單地從直面自己或剖析他人的兩個割裂角度看待不同人格特點。除了分析不同人格特徵的行為模式和特點,《隱形人格》還從“如果我是XX類人,我應該怎麼辦”和“如果我碰到XX類人,我應該怎麼辦”這兩個方面提供了非常具有實踐性的方法論,它就像一本人格地圖,指出問題,分析問題到最後解決問題,提供了詳盡的安全社交指南。
這本書主要從三個方面來闡述:首先將人格特質定義在外向型人與內向型人格、計劃控與即興選擇者、思考者與感覺者這三個維度上,提出將衝突定義為“差異”。其次,書中詳細分析了九種不同人格,包括消極型、自負型、專制型、焦慮型、強迫型、索取型、被動攻擊型、霸凌型和反社會人格的行為模式、特徵、其背後的心理邏輯和應對方式。最後,作者以“CAST四步法”來提示人們如何進行有效的社交。
一、人格特質的三個維度——外向型與內向型,計劃控與即興選擇、思考者與感覺者
《隱形人格》提出的三個維度來源於MBTI,即邁爾斯-布里格斯人格型別指標,主要是用於判別人們面對世界和他人時,會傾向於採取什麼樣的行為方式——傾向於外向還是內向,喜歡彈性靈活還是規律有序,以邏輯還是情感作為決策的基礎,這三個維度往往決定了人們看待世界和他人的行為時,會傾向於採取什麼樣的行為方式。而往往由於每個人的行為模式不一樣,導致了彼此的互相不理解。
1. 外向型和內向型人格
來自於自身的反省和思考。兩者不同的賦能模式也決定了他們外在表現形式的不同:外向型人往往表現出健談、自來熟,喜歡多樣性,喜歡成為焦點,乃至“派對動物”的特徵,而內向型人則剋制內斂,喜歡獨處,注重隱私,喜歡深度等。
這兩類人通常節奏不一致,外向人會覺得內向人難以相處,而內向人則覺得外向人膚淺、不真誠。
2. 計劃控與即興選擇者
計劃控希望一切井然有序,生活有規律,注重秩序,而即興選擇者則更傾向於保持開放心態,喜歡隨遇而安,不希望有限制性。
就以旅行為例,計劃控在年初就定好了整一年的旅行計劃,而即興選擇者或許在年中突發奇想要去一個完全不在計劃內的旅行目的地。
這是在處事風格上截然不同的兩類人,計劃控覺得即興選擇者沒有原則、拖拉、缺乏行動力,而即興選擇者則覺得計劃控死板、教條、不會變通。
3.思考者與感覺者
思考者做決定及判斷的前提是客觀的事實,更多運用邏輯;而感覺者則一般依靠個人的價值觀導向以及情感訴求。
這兩者的矛盾處在於感覺者會認為思考者冷酷無情,根本不會考慮當事人的感受;而思考者則認為感覺者感情用事,沒有邏輯。
以夫妻吵架我們就能看出這兩類人的衝突在哪兒,妻子回家抱怨某件事情或某個人,丈夫往往著眼於該如何去化解矛盾、解決問題,可妻子只不過是想要安慰乃至一個擁抱。
看上去,三個維度上的雙方完全站在對立面上,而實際上,並沒有哪一方優於另一方。在很多情況下,平衡才是最佳選擇。我們需要認清一個事實:每一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並不相同,而往往我們總是以自己的方式替代別人的,這必然會導致矛盾和衝突。而如果我們接受別人的思考和處事方法儘管與我們有差異,但也是合理的,那麼將大大地降低潛在衝突。
二、認識不同的隱藏人格
人類作為高智商的動物,為了各種各樣的原因,更善於偽裝自己。也許是為了不讓別人看見自己的脆弱,也許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也許是不自覺的隱藏了自我。
在一個協同的社會形態中,我們無法避免與其他人的接觸,我們會碰到形形色色的人,而不同型別的人思考和做事的方式方法都是不一樣的,《隱形人格》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對那些並不會對我們造成實際傷害的人格型別,我們需要看到他們作為一個整體,將衝突界定為“差異”,需要理解、尊重、接納和包容。而對於那些具有令人受傷人格特質的人,我們則需要甄別出他們,因為他們在生活的諸多方面與常人無異,甚至有時候還非常善良慷慨,但他們卻像是定時炸彈一樣,會毀滅我們的人生。
從這個基本觀點出發,作者所劃分的三大類人格其實可以歸納為兩種:
1. 造成溝通困難,讓人抓狂困擾但實際傷害有限的人格型別
這一大類包括了消極型、自負型、專制型、焦慮型、強迫型和索取型
具有這些人格特徵明顯的人或許給我們在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造成了困擾,我們最本能的反應就是討厭他們,覺得他們無可救藥,強烈反抗和抵制他們。但事實上,有可能他們自己也深受其擾,我們需要向內去看這些不討喜人格的內在成因。如果我們自己有這樣的人格特徵,我們也需要更好地理解自己。
1)消極型人格的人很常見,他們最大的特點是很多負面情緒,不斷散發負能量,在他們身邊的人聽到的永遠是批評、挑刺兒、悲觀、貶低奚落,他們喜歡搬弄是非、傳播謠言、滿腹牢騷、貶低他人、放大別人的瑕疵。通常他們都不受歡迎,“長舌婦”和“祥林嫂”是他們的代名詞。
我們每個人也都會有負面情緒,偶爾也會陷入抱怨的漩渦中無法自拔。需要看到消極型人內心往往是自卑的,他們用這種方式來獲得認可。
2)也許每個人身邊都會出現一個趾高氣昂不可一世的人,或許是同事、或許是老闆,或許是客戶,或許是老闆的秘書,甚至或許是政府辦事視窗的一個小小辦事員。他們往往表現出強烈的優越感,對自己的評價過高,認為自己總是對的,喜歡對別人指手畫腳,覺得自己高高在上。這類就是自負型人格。
而造成自負的原因,通常是生活閱歷不夠,拒絕承認運氣的成份,將一切功勞都歸功於自己,沒有自省或分析的習慣,或者由於自卑而使他們接近權力時更頤指氣使。
3)專制型人格是自負型的升級版,他們彷彿是別人的家長,他們喜歡替別人做決定,不尊重別人的意見甚至不信任別人能夠把事情做好,過度控制別人,從不放權。
我有個好朋友,她的父親就是典型的專制型人格,儘管我朋友已經成年很久了,但她父親依舊插手她人生的方方面面,連她去旅行都要報備去幾天、跟誰去,甚至她父親還會打電話給她的朋友核實。所以她和父親之間經常爆發戰爭,父女關係非常惡劣。
但事實上,有些專制型人是因為害怕自己得不到尊重,或者不善於共情,才會以專制來掩蓋自己的弱點。
4)焦慮型人格的人表現出更情緒化,更容易失控,焦躁不安、明顯易怒等特點,也許他們會衝著我們大喊大叫、情緒失控,我們覺得他們不可理喻。
但我們需要看到:焦慮來源於恐懼,當預測到危險時,我們的心理和身體會發出警告,讓我們做出逃跑或者抵抗的舉動。而焦慮型人格的人比一般人對於危險更敏感,當他們面臨自己無法應對的情況時,他們的自信心受創,由於害怕而畏縮不前,他們的腎上腺素比一般人更容易升高而產生情緒波動,這是一種生理上不可抗性。
5)強迫型人格的人固執己見,堅持以自己的方式方法行為處事,不願意合作,總是抱怨別人,按部就班。這一型別人通常過分關注細節和例行程式,不知變通,追求完美主義,甚至導致工作可能無法完成。
6)索取型人格的人在戀愛中是一個災難性的存在,他們在感到自己被拋棄、拒絕或忽視的時候,或是暴怒、發起攻擊報復或是自暴自棄、陷入絕望乃至出現自殺行為。
我們其實需要認識到,這些人格特點也許存在你、我、他每一個人的身上,人格特質並不是獨立割裂存在的,每個人可能都有各種人格的一部分,但我們通常顯露出來的只是具有最明顯特徵的那個人格,而其他的部分則被我們隱藏了,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一方面討厭那些特質,但不經意間會發現有那些特質的影子在我們身上若隱若現。
我們在理解包容他人的同時,也需要面對接納我們自己。
2. 造成很強的實際傷害但很難甄別的人格型別
這一大類包括被動攻擊型、霸陵型及反社會人格,這一型別人格往往對別人的傷害極大,而由於我們從小所接受的“Sunny教育”,我們往往無法辨識出那些人,一不小心就會淪為這類人的攻擊目標,我們需要睜大眼睛,辨別他們,遠離他們,保護好自己。
1)被動攻擊型人格的人在面對負面情緒時,他們並不會直接表露出來,反而採取消極抵抗、蓄意破壞,用狡猾隱蔽的方式採取攻擊報復的行為,他們就像暗夜中施暴的雙手,隱秘卻防不勝防。
他們的可怕之處在於:或許看上去你與他們並沒有衝突和矛盾,但只是由於你比他們更優秀更出色,他們就會暗中使壞,在暗地裡攻擊你。
2)霸凌是用攻擊和羞辱的方式,故意造成別人身體上或者精神上的痛苦。對於霸凌這個詞大家並不陌生,頻頻爆出的高校霸凌事件,讓它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內。而職場上也存在霸凌,卻經常被人忽略。
3)反社會人格的人為了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而不擇手段,傷害別人卻完全不會感到內疚。
反社會人格的人認為自己聰明而卓越,所以理應得到任何自己想要的東西,有權利利用他人,傷害他人。
反社會人格的可怕之處在於:反社會行為沒有後果,我們會發現那些反社會人格的人並沒有受到懲罰,他們極度容易逃脫,犯錯成本極低,他們具有極強的迷惑性,有很多“成功的”反社會者,他們甚至擁有大量的金錢和權利。他們會想方設法引你上當,他們更善於偽裝自己,而善良的人在受到利用和欺騙後反而更容易陷入自責。而反社會人格的人不會被治癒,因為他們從中以低成本獲取了太多的好處。
一個多月前陝西米脂28歲的男青年砍殺多名學生,而他是平時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年輕人,跟那些學生們住在同一個村子裡甚至是他們的學長。
撇開極端案例,在日常生活中,那些連續出軌、對伴侶不忠實的渣男屢見不鮮,他們並沒受到懲罰;職場上的霸凌事件也非個案,有些人利用權力欺壓別人;至於給別人穿小鞋,像一條陰暗毒蛇一樣隨時準備咬人一口的人更是數不甚數。
在我們的教育中,我們提倡善良卻沒有警示邪惡,崇尚“人之初性本善”,對於黑暗、邪惡我們知之甚少,乃至我們缺乏辨別壞人的能力,從而輕易地被別人傷害。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安全的社交”,在保障自己的安全之外,才有談“有效社交”的必要。
三、有效的社交
我們每天都在跟不同的人打交道,也許我們夠幸運,不會碰上那些意圖傷害我們的可怕人格特質,但我們仍然不可避免和一些人產生衝突和矛盾。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人際關係趨於良好,避免讓自己陷在不開心的情景當中呢?
作者提出了“CAST四步法”,即“改變、接受、留下受苦和離開”。
我們都知道,環境是難以改變的,而別人的行為和思維模式也是我們無能為力的,所以我們只能改變自己的想法、行為以及我們所能改變的一些情景因素。而對於無法改變的事實,我們要麼選擇平和地接受,要麼選擇離開。
我們需要適度堅持自我,認識到什麼是自己的權利,對於那些侵犯自己正當權利的人,要勇敢地說“不”,積極表達自己的需求及感受。
《隱形人格》這本書一直以:定義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樣清晰的結構來構建一張清晰的人格地圖,告訴我們每一種人格模式背後的原因,指出應該如何辨別、如何應對。
這是一本能夠帶來心智成長的書籍,書中每一個開篇的案例,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都能碰到,這讓我們很好地理解每一型別人格的行為模式。
為什麼我們需要透過不斷的學習來拓展自己的認知?是因為我們希望自己更強大,而這種強大,不是為了去傷害別人,而是為了避免因為無知而傷害自己。每一個人都彷彿是一艘在黑夜裡行駛的小船,而認知則是導航的燈塔,保證我們不會偏離航線,安全地抵達目的地。
而掌握了這些心理學知識,能夠讓我們更好地與自我相處,與他人相處,在遇到危險時,能夠識別出,在遇到挫折和衝突時,能以理性的方式應對,從而讓我們生活地更加從容、更加幸福。拿起《隱形人格》,好好地認識自己,好好地認識你身邊的人,遠離危險,避免衝突,我們每一個人都值得更美好的生活,不是嗎?
回覆列表
我們的自我認識從一週歲左右顯示出主體我的認知開始,即把自己當做活動的主體,如用自己的動作引發映象的動作,能夠把自己與他人分開。兩週歲前後,有了客體我的認知,即把自己當做客體來觀察,能夠意識到自己的獨特特性,可以透過照片等客體認出自己,能運用人稱代詞來稱呼自己和他人。
在擁有了自我認知之後,童年期會在與環境的互動過程中逐漸形成自我意識,尤其是發展自我評價的能力。自我評價是我們認識自我的重要方式,童年期的自我評價包括身體外表、行為表現、學業成績、運動能力、社會接納程度、同伴關係等等,其中父母、老師、同學等他人的評價對自我評價影響很大。
之後進入青春期(少年期),由於生理發育的加速和走向成熟,通常在此階段會出現不適應的情況,種種矛盾和困惑也會產生,這也就促使我們開始關注自我的發展和變化,比如關注自己的外在形象、重視自己的能力和成就、關心自己的個性成長尤其是優缺點、有較強的自尊心等。
從青年期開始,我們的自我概念的抽象性逐漸增強,不再使用具體的詞語來描述人格特徵,而使用更加抽象的概念來概括自己的價值觀、信念等。同時,自我概念由自我覺知的各個方面整合為具有連續性和邏輯性的統一整體,也能夠根據自己的不同社會角色分化出不同的自我概念,在相應的場合中以不同的自我面目出現。
以上是自我意識形成和發展的基本歷程,總而言之,每個人的自我認識在一生當中是相對穩定又動態變化的,與每個人的經驗有關,其中既有自我探索,也有他人評價的影響,還有自己對他人的認同感所促進的對自身特點的認識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