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吳勘

    慈禧沒有那種能力,中國社會發展到清代也已經不可能出現女主。

    武則天明查善斷,多權略,能用人。唐中期名臣狄仁傑、姚崇、張柬之等人都在武則天掌權時期顯露頭角。武則天統治時期,社會是相當安定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了長足的發展,戶口也由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的380萬戶增加到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的615萬戶,平均每年增長0.721%。這在中國古代,是一個很高的增長率,也是反映武則天時期經濟發展的客觀資料。

    武則天稱帝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自高宗顯慶五年(660年)二聖臨朝,到唐睿宗繼位後(第一次在位時間684-690年)稱制,在到自己67歲時稱帝,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武則天的執政能力已經充分得到證明,自己的統治班底也已經建立,但是稱帝后依然有大批人反對。

    而身處清末亂世的慈禧,完全母憑子貴,靠著政變起家。她之所以能夠長期垂簾聽政,完全是因為滿清貴族的支援,她自己沒有自己的統治班底,而且她也沒有能力處理當時複雜的朝政(外國的侵略,內部的民變)。如果她稱帝,支援她的滿清貴族也會成為最先反對她的那群人。

    當時的社會風氣已經不可能容忍太后稱帝。

    這種社會風氣可以從不同時期對武則天的評價就可以看出。唐代儒家正統觀念還沒完全佔據統治地位,所以當時對武則天的評價相對比較積極正面。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司馬光所主編之《資治通鑑》,對武氏嚴厲批判。

    到了南宋期間,程朱理學在中國思想上佔據了主導地位,輕女的輿論決定了對武則天的評價。譬如明末清初的時候,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就曾評價武則天“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

    這種情形下慈禧敢稱帝完全就是自尋死路。

  • 2 # 靜夜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同樣是女主當國,同樣是權傾朝野,為什麼武則天敢於當皇帝,而慈禧卻不敢越雷池一步呢?“靜Yes”認為原因有很多,概況起來有以下幾點:

    1、社會環境不同

    武則天所在的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開放的時代。

    這裡所說的開放,不只是對外交流頻繁,在對內的社會環境上,也非常寬鬆,這給了武則天走向前臺的機會。

    由於唐朝受少數民族鮮卑的影響(唐太宗李世民有四分之一的鮮卑血統),這使得唐朝對“男尊女卑”的封建倫理不是特別注重,所以社會對於女性的包容要遠遠超過其他朝代。

    少數民族更多的時候,看中的是個人的能力,而不是封建倫理,所以,能力強悍的武則天才逐步獲得了士大夫們的認可和支援,這為她走向皇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而慈禧所在的清朝,則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最為禁錮的時代,因為明朝開始,程朱理學被推崇,男尊女卑思想深入人心,清承明制,所以也繼承了這一思想。

    在這樣的情況下,女性即使地位再高,能力再強,也沒有可能獲得士大夫們的全心全意支援。

    這樣的情況下,一旦慈禧想要僭越,立刻就會遭到士大夫甚至全天下人的攻擊,成為眾矢之的。

    所以,慈禧註定成不了武則天。

    2、個人能力不同

    慈禧的能力,和武則天相比還是差出很多的。

    同樣是女性,武則天卻在不斷地學習男人的思維方式,她的思維早已經脫離了女性的感性,而是趨於更加理性。

    在這樣的思維下,武則天殘忍地殺害掉自己的女兒,只為嫁禍給王皇后。要知道,虎毒不食子,武則天的行為已經超出了一個女人的範疇。

    而武則天為了登上皇位,更是不擇手段,人擋殺人,佛擋殺佛。在登上皇位後,大興酷吏政治,將自己的政敵一網打盡。

    相比之下,慈禧就要溫和地多。在今天看來,慈禧的治國能力並不是一無是處,特別是維持清朝這艘破船艱難走過了半個多世紀,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

    但是慈禧終歸是跳不出女性的範疇,在輔佐同治帝的問題上,慈禧的母性力量讓她一次次縱容孩子,將同治推向萬劫不復之地,同治英年早逝,因為感染了梅毒。

    而到了光緒這裡,慈禧更是不捨得放手,導致光緒遲遲不能親政,最後治國能力低下。

    雖然慈禧是好心,但是這種感性終歸害了光緒和清朝。1900年,慈禧貿然對11國列強宣戰,招致八國聯軍侵華。慈禧西逃時,因為晉商幫助了她,所以她大手一揮,放開了清朝一直以來對金融業打擊的政策,清朝開始“匯通天下”。

    3、性格秉性不同

    父系社會,女性搞政治本來就有很大難度,需要付出比男人更多的努力才可以。

    武則天為了當皇帝,殺掉了自己的閨女,廢掉了自己的兒子,成了眾矢之的,但武則天不在乎這些,權力讓她瘋狂。

    但是慈禧不一樣,簡單說來,她還要臉。

    所以慈禧干政,也不是明目張膽,而是躲在幕後,所謂垂簾聽政。而且在付出上,慈禧付出的,遠遠沒有武則天多。

    而且最重要的是,作為女性,在面對最後一步時,敢不敢搏一把,也是非常大的考驗。

    武則天敢,即使身敗名裂、死無葬身之地也再說不惜。

    但是慈禧不敢,除了發動“辛酉政變”,慈禧並沒有其他的賭博,可以說相當平穩了。

    所以,慈禧註定成不了武則天。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 3 # 歷史三日談

    自有文字開始,中國一直是一個男權社會,以男子為尊,各種禮儀制度,要麼是為了維護男子的權勢地位,要麼就是規定女子的從屬地位,也就是說女子作為男子的附屬品,從歷史根源上就處於弱勢的一面。

    在這種情況下,在古代社會女子想要做點什麼,面臨的阻力是顯而易見的,因為不管是社會的還是官方的制度、措施,對她們來說不是成事的條件,而是敗事的推手。

    在一般的平民家庭提倡女子無才便是德,在權貴家庭,如果女子干政,便會有“牝雞司晨”的言辭說教等著她們,因此,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才是古代女子應守的本分。

    但凡事都有個例外,歷史上偏有那麼一些女子,在等級制度最森嚴的廟堂之上,翻手為雲,覆手為雨能,攪動著局勢的變化,在歷史上的長河中留下自己的名字。

    這類女人可不少,比如說烽火戲諸侯的褒姒;商紂王的寵妃妲己、比如說漢高祖劉邦的老婆呂后、比如說隋文帝的愛妻獨孤皇后,再往後就是一代女帝――武則天,到了晚清,則是慈禧太后大權獨攬,女人,再次成為那各個時代的標誌。

    女人能頂半邊天,即使女人的這種能力由於這樣那樣的原因而被條條框框限制,但這並不妨礙一些優秀的女性衝破藩籬,獲得應有的成功,雖然很難,但並不是不可能。

    武則天能夠稱帝,是因為她不僅僅是掌握了各種權勢制度,而是她抓住了凌駕於一切制度之上的線――政治,一切制度都是政治的反映,武則天稱帝洞穿了天機。

    她爭鬥的重點不在於制度,而是政治,利用手中的政治達到掌控制度、改變制度的目的,破壞制度是由於政治,建立制度或者掌控制度,同樣是政治的皮鞭舞動。

    慈禧太后不敢稱帝,是因為她並沒有掌握絕對的政治,她只是各種制度的破壞者,或者說適應者,卻並沒有看到政治法力無邊的一面,她可以玩弄制度,利用制度來達到掌控一切的目的,卻忽略了政治才是制度之本。

    與其說慈禧太后不敢稱帝,不如說她不能稱帝,沒有稱帝的能力!

  • 4 # 紫園主人

    因為慈禧作風正派,性慾不強,當個幕後黑手就可以了。武則天性慾強,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不得不去做皇帝,除此之外,別無出路。

  • 5 # 一點點歷史

    在中國歷史上掌握朝政的女性不少,呂后,韋皇后,慈禧等人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但是幾千年,卻僅有武則天一人公然稱帝,這就說明女性稱帝絕非掌控權力就行。

    女性稱帝是對父系社會和封建禮法的全面挑戰

    即便是武則天曆盡千辛萬苦當上了皇帝,但是在繼承人問題上卻始終無法避開封建禮法的約束。以至於她在繼承人問題上不得不妥協,復立李唐王室,自己的兒子李顯為太子,武周王朝無法得以延續。

    這是女性稱帝所面臨的無解難題。

    慈禧為什麼不想稱帝

    無論是祖制還是家法,都對女性干政進行了限制,不得不說武則天稱帝和當時開明的社會風氣有著很大的關係。

    明清時期女性的地位和大唐相比有了明顯的下降,慈禧稱帝也就沒有了基礎,受此影響,慈禧或許根本就沒有稱帝的想法。

    慈禧為什麼不能稱帝

    再看當時的局勢,清朝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內憂外患,慈禧此時稱帝很可能加劇社會動盪,很可能成為亡國之君,慈禧絕沒有此等“勇氣”。

    慈禧玩弄權術確實有自己獨到的一面。

    但是她所倚重的還是滿清貴族,慈禧操控光緒朝中民間已經有很多不滿情緒,如果稱帝首先就無法逾越滿清貴族勢力這一關,而慈禧的個人能力和魄力也和武則天有很大差距。

    總結起來慈禧不稱帝無非就是一下幾點,1、政治制度限制。2、男尊女卑社會風氣。3、國際形勢。4、慈禧自身的慾望。5、個人能力不足。這些都是慈禧最終沒有稱帝的原因。

  • 6 # 這些歷史要讀

    根本原因是:武則天和慈禧所處的時代不一樣!

    事實上,慈禧的巔峰時期,已經無比接近皇帝,她與武則天政治地位的區別其實就是缺少了一個帝號而已。所以,慈禧可以說是“雖無皇帝之名,卻有皇帝之實”啊!

    然而,慈禧即便能牢牢把控大清王朝數十載,但始終還是無法染指帝位。而且,即便在囚禁光緒,彈壓戊戌變法之後,連西方列強又都必須承認她,她還是是沒有僭越。那麼,這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慈禧不敢稱帝呢?

    其實,最根本原因就是固化的封建文化的制約!

    我們不妨回頭看看武則天;為什麼她能夠稱帝,是因為唐朝時期的文化和政治氛圍非常好。當時,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並沒有固化,反而很開放。隋唐時期,女性不但能改嫁,還能參與政治。這使得隋唐時期湧現出了不少女性政治人物,比如獨孤伽羅、上官婉兒、太平公主、太平公主、韋后等。

    這些偉大的女性政治人物,不僅在後宮別院中發揮影響力,而且紛紛走到了政治舞臺的前端,深深的影響著歷史發展的軌跡。

    這些女性政治人物之所以能產生如此大影響力,就是當時政治氛圍開明的一個象徵。而這也正是為什麼我們會認為,隋唐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最鼎盛的時期。

    但是自兩宋以來,封建制度就開始走下坡路。而在這過程中,男尊女卑的思想開始不斷深化,女性在政治上的地位就開始被不斷的弱化和閹割。

    尤其到明代,女性基本上就成了幕後人物。即便是明太祖那位賢惠能幹的馬皇后,儘管處處影響著自己的丈夫,但自始至終都沒有走到政治舞臺的前面,而是端坐於後宮之中。明代女性的地位降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那時候即便是明朝公主也不能隨意改嫁,藩王妃嬪更是要殉葬。而且這些病態的守節行為,反而得到社會的褒獎和稱讚!

    這也是為什麼明代以後。就再沒有多少女性政治人物的根本原因。到清代,雖然滿清是外族政權,但是卻深受漢家文化的影響。對於女性干政的態度,自然繼承了明朝一樣的傳統。因此,即便後期皇權式微,但是慈禧也始終無法僭越帝位。這個固化的封建思想,始終是慈禧一面無法跨越的牆!

  • 7 # 史書上冬眠的蛇

    我想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想到過,但真要說清楚好像並不容易,我只能說給兩人做下對比,看看到底有什麼不同,來解開這個謎題。

    歷史上當太后掌權的人很多,從漢初的呂雉,到清末的慈禧,但是真正從那道簾子走出來,直接當皇帝的,還就武則天一個人。

    一個女人能搞政治,當然是她有這方面能力,但從本質上講,她都需要一個支援她的勢力,一般來講,這個勢力就是忠於皇家計程車大夫階層,慈禧略有不同,支援她的不僅忠於皇家,還有一個滿族,因為清本身就是部族政權,這就限制了她的發展,可以說,慈禧領導的是個集體所有制的政權,她稱帝並不符合部族要求。

    再來看武則天。當然,武則天掌權也有一個忠於皇家計程車大夫階層支援她,但是不至於支援她取代李唐皇朝,成為皇帝,這裡面還有另外一個力量,就是她獲得了士族以外階層的支援,並且處在一個統治階層調整的關鍵時期,最終成全了她的皇帝夢。

    隋唐開始的科舉制度打破了從魏晉以來士族壟斷仕途的傳統方式,越來越多的庶族也參與到政治當中來。當然這個過程是緩慢的,就像冰山消融一樣,要一點一滴來。

    當時最大計程車族集團就是關隴集團,而這個集團的首領就是李唐皇室,李唐皇室的執政,嚴重阻礙了新興的科舉制帶來的全新政治理念,阻礙了更多人參與到政治中來,也阻礙了歷史的程序。

    剛好,武則天站在了這個歷史的節點上,她支援了庶族對士族的鬥爭,從而獲得了普遍的支援,這是她能取代李唐皇朝,成為皇帝的核心關鍵!這是一種政治利益的交換,只不過這種交換符合了大多數人的願望,所以武則天成功了。

    相比較歷史上那些掌權的太后們,她們當太后可以為所欲為,但是一旦稱帝就會失去原來支援她們計程車大夫階層,從而處於被動局面,給了亂臣賊子以口實,弄不好想善終都難。慈禧就更難,她的部族政權要防範整個漢族的反撲,要是自己內部先亂了,局面就更不好收拾。

    而武則天稱帝,自然也有人反她,不過她的稱帝讓科舉制度得到了更大範圍的應用,普遍獲得了民心,所以反她的人都無法成事。當然,最終,她的皇位還是被李唐皇族給奪回來了,但是社會已經改造完成,這時的李唐皇朝代表的已經是整個國家,而不侷限於關隴集團那個小圈子了,因為關隴集團基本讓武則天給收拾完了。

  • 8 # 與書居

    武則天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但是中國歷史上並不乏獨攬朝政的女性,晚清的慈禧就是其中之一。有意思的是,慈禧執掌朝政大權近半個世紀,卻始終以皇太后的身份行使了皇權的職能,而沒有像武則天一樣登極。這是為什麼呢?追根溯源,恐怕還是要歸因於唐朝與清朝社會意識形態和風氣不同。

    武則天所處的盛唐是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意識形態多樣的王朝。唐朝初期,中亞人統治著中國。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融合在一起,絲綢之路又將中國、中亞、印度、波斯等國聯絡在一起,使唐朝形成了一個開放、包容的社會氛圍。

    這種融合的文化使儒家價值觀對婦女的制約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在唐朝,婦女的地位要比中國古代任何王朝都高,也更自由。唐代記錄了很多男人“懼內”的故事,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氣——女性在家庭裡往往處於主導地位。

    此外,唐朝人並不認為為女性首領效力是不可接受的事情。如唐朝東南部的州縣中就出現了一個名叫陳碩真的女子,組織農民起義,很多人都以她為領袖,跟隨她四處征伐。

    而慈禧所處的清朝不同。經過了程朱理學的洗禮,儒家的倫理價值深入人心。清朝人斷然無法接受女主稱帝,慈禧稱帝必將面臨重重阻力,甚至不利於她權力的鞏固。因此,武則天得以稱帝而慈禧不能,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她們各自身處的時代主流社會意識形態不同。

  • 9 # 薩沙

    原因有很多,但不可否認武則天當皇帝是昏招。

    其實中國從古至今,皇后尤其是太后掌握國家實權的不再少數,為什麼除了少數民族政權以外極少有女人敢稱帝?

    就是不願意冒這種大忌。

    根本不是耍威風,天下我獨大。

    以慈禧為例,她統治中國那麼多年,皇帝同治、光緒見了他都嚇得發抖甚至尿褲子,夠威風的了。

    其實,做皇帝篡位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傳給兒孫。

    自己這一代風光很容易,但子孫都風光就難了。

    想要自己世世代代都是中國的統治者,自然要篡位。

    但這裡就有一個悖論,武則天大媽的兒子本來就可以做皇帝,人家就是皇子。

    那麼,武大媽豈不是毛病。

    大權被你掌握在手中,你兒孫又可以輕鬆做皇帝,你還篡位幹嘛?

    其實,武則天並不傻。

    她做皇帝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徹底打擊李唐皇室。

    在武則天掌權期間,最大的政敵就是李唐皇室。

    李唐皇室多次武裝反抗,政治暗殺就更多了。

    一次武裝反抗是在公元684年,發動者是揚州的李敬業,另一次是在公元688年,發動者是與李唐宗室關係親密的琅琊王李沖和越王李貞。這兩次很快被武則天暴力平息,並藉此機會誅殺了一批皇室成員以及朝廷重臣。

    即便如此,李唐皇室仍然有相當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得到人民的支援。

    雖然唐代民風比較開放,但人民仍然認為男人才是一家之主,一國之君,李唐皇室才是正統,武則天不過是代理而已。

    武則天為了徹底打擊李唐皇室,最終乾脆自己做了皇帝。

    大家看看武則天對於自己4個兒子的手段,就知道她的厲害。長子和次子能力突出,都被武則天先後害死。三子李顯懦弱無能,僅僅不甘心被母親做傀儡,利用韋后試圖建立自己政治力量就被廢黜。

    剩下幼子李旦唯唯諾諾,從不敢幹涉朝政,這才勉強做了幾年假皇帝,又被廢黜。

    武則天稱帝其實沒有什麼必要,反而給自己惹大麻煩。

    晚年武則天一直猶豫是不是該徹底廢掉李唐皇室,也就是將皇位傳給自己孃家武家人。

    但孃家人再親,終究也是孃家,李家才是武則天自己的家。武則天傳位給武家不就等於便宜了別人,自己死後未必會有什麼好結果。

    就像狄仁傑說的那樣:姑侄之與母子,哪個比較親近?(武則天考慮傳位的武承嗣、武三思都是他的侄子,李唐中宗、睿宗則武后親兒子)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後,祭祖於太廟;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祭姑於太廟者。

    最終,武則天也猶豫了。畢竟自己傳位給兒子,死後也能閉眼,沒聽過有兒子孫子對母親奶奶掘墓鞭屍的。

    然後,藉助一個神龍政變,武則天順勢將權力又還給李唐皇室。

    雖然武氏家族由此族滅,但至少國家穩定了,武則天死後也有自己的地位。

    總之,武則天聰明一世,稱帝就是大問題,大錯誤。

    至於慈禧就比武則天要聰明。

    不過話又說回來,唐代比清代要開放的多,中國嚴格的封建禮教是從宋開始,到清代為鼎盛。

    在滿清那個時期,慈禧是絕對不可能稱帝的,任何人不可能讓她稱帝。

  • 10 # 有趣的歷史段子

    這個問題很複雜,跟當時的社會背景有關。

    唐朝是一個開放程度很高的時代,女性地位可以說在古代歷史上是非常高的。唐朝無論是對外還是對內都高度開放,不但影響了很多國家的文化,也吸取了外來文化的精髓。在那個年代女子的衣著可以很開放,也可以去騎馬射箭,對於婚姻唐朝女子不太受束縛。這對於武則天能當時皇帝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畢竟那個時代塑造了她。

    而對比慈禧太后,清朝末期處於封建社會的衰弱時期,內憂外患,她要是稱帝估計有要考慮下影響。

    再者說,武則天的能力很強,手底下的權臣對她也是很支援,中宗和睿宗能力又不行。所以她能當上皇帝也是理所當然。

    再者說武則天之所以當皇帝也是被逼的,她不當可能會很危險,而慈禧太后當時沒必要衝,她的競爭對手是很小的皇帝,根本不需要冒這種風險。

    總之,慈禧太后和武則天都是當時的環境加上自身的一些原因,讓二人走上了不同的結局,武則天的無字碑這一點值得肯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緒言和序言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