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海法健身
-
2 # 音樂大精靈
偏見是人們以不正確或不充分的資訊為根據而形成的對其他人或群體的片面甚至錯誤的看法與影響。偏見與態度有關,但偏見又不同於態度。我們知道態度包含三個成分: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與態度的認知成分相對應的是刻板印象(stereotype),它代表著人們對其他團體的成員所持的共有信念。偏見(prejudice)則是與情感要素相聯絡的傾向性,它對他人的評價建立在其所屬的團體之上,而不是認識上。從這一點來看,偏見既不和邏輯,也不和情理。行為成分體現在歧視(discrimination)上,如招工時排除女性或其他少數民族的人。什麼叫做偏見?什麼叫做偏見意識?一樣的嗎?一家之言,僅供參考。偏見----見解背離了事物或事件的本來面目。偏見意識---人對外在事物的瞭解就是用自己己有的知識、經驗去衡量未知的事物、事件,這樣往往造成對事物錯誤的理解,(因每個人的角度與知識儲備量不同,故每個人的見解不同),但每個人都會認為自己的見解是最正確的,最完美的,故稱偏見意識。從二者概念上己不難看也異同。解決偏見意識的最好辦法就是在解決問題的時候首先不要執著自己的見解(我是最正確的),放下自己的成見,在這個基礎上再去了解事物,分析問題,這樣我們才會靠近事物的本來面目。
偏見是人們以不正確或不充分的資訊為根據而形成的對其他人或群體的片面甚至錯誤的看法與影響。偏見與態度有關,但偏見又不同於態度。我們知道態度包含三個成分: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與態度的認知成分相對應的是刻板印象(stereotype),它代表著人們對其他團體的成員所持的共有信念。偏見(prejudice)則是與情感要素相聯絡的傾向性,它對他人的評價建立在其所屬的團體之上,而不是認識上。從這一點來看,偏見既不和邏輯,也不和情理。行為成分體現在歧視(discrimination)上,如招工時排除女性或其他少數民族的人。什麼叫做偏見?什麼叫做偏見意識?一樣的嗎?一家之言,僅供參考。偏見----見解背離了事物或事件的本來面目。偏見意識---人對外在事物的瞭解就是用自己己有的知識、經驗去衡量未知的事物、事件,這樣往往造成對事物錯誤的理解,(因每個人的角度與知識儲備量不同,故每個人的見解不同),但每個人都會認為自己的見解是最正確的,最完美的,故稱偏見意識。從二者概念上己不難看也異同。解決偏見意識的最好辦法就是在解決問題的時候首先不要執著自己的見解(我是最正確的),放下自己的成見,在這個基礎上再去了解事物,分析問題,這樣我們才會靠近事物的本來面目。偏見是一般是指對社會上某種特定群體或個人所擁有的缺乏充分事實依據的否定態度。錯誤的社會認知或某些情緒體驗容易形成偏見心理。對某人所屬團體的知覺是導致偏見感情的因素,它使偏見者進入錯誤的資訊加工及回憶起對態度物件的否定感情。偏見思維“我們的觀念決定我們所看到的世界”---- 愛因斯坦什麼是偏見思維?怎樣理解偏見思維?偏見思維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們的思考?那些已經嵌入靈魂的偏見能去除嗎?讓我一起來思考。這是某人的一張臉,請問他在想什麼?他準備幹什麼?他目前是一種什麼狀態?比如他正在發怒,他感到非常委屈,他也許在偷聽什麼人說話等等,讓學員在3分種的時間裡想出儘可能多的答案,並暗示同學,誰想得越多越準,他的發散思維的能力就越強,看人識人的本領就越大。結果平均每個學員可以提出六種解釋,比如:一種莫名的恐懼對一件意外的事感到驚訝對不可理喻的無賴表示蔑視一種困惑 無奈 不舒服,如牙痛 不露聲色的興奮回憶一件事 如,作弊 、尷尬、嘲諷、幸災樂禍、被人誣衊、面癱、陰陽臉。。。。。。學員們給出了無窮無盡的答案,奇怪的是每個答案似乎都能非常準確地解釋這張臉,而且越看越象。然而,筆者得出的結論竟然是——不要輕易給別人下判斷。學員這才恍然大悟雖然這麼多答案看似都對,但真實的情況卻只能是一個,其它百分之九十九都錯了。可為什麼我們能提出那麼多“準確”的解釋呢?答案只有一個,我們每個人的判斷都打上了自己的經驗、地位、利益、知識、文化、甚至階層、宗教信仰等等印記。“疑人竊斧,越看越象”就是這個道理,也就是說:“我們的經驗決定了我們看人的角度——我們看人的角度決定了我們看人的思路——我們看人思路決定了我們對人的判斷——我們對人的判斷決定了我們對人的態度——我們對人的態度決定了別人對我們的反應——別人的反應進一步確認並強化了我們原先的假設,更認定這是一個事實。因此,當我們說“這是一個事實”的時候,我們應當非常謹慎,也許你所說的“事實”已經打上了你的偏見,事實上,任何觀察都會受到觀察者自身主客觀條件的影響。偏見拼音:pīan jìan 英語:bias; partiality;基本解釋[prejudice;bias] 片面的見解;成見固執的偏見,不應有的偏見。詳細解釋1.從側面看到。《漢書·杜鄴傳》:“疏賤獨偏見,疑內亦有此類。” 顏師古 注 鄴 自謂傍觀而見之也。”《漢書·匈奴傳贊》:“縉紳之儒則守和親,介冑之士則言征伐,皆偏見一時之利害,而未究 匈奴 之終始也。”2.片面的見解;成見。《莊子·齊物論》“與物相刃相靡……不亦悲乎” 晉 郭象 注:“各信其偏見,而恣其所行,莫能自反。” 南朝 宋何承天 《答宗居士書》:“吾雖不能一切依附,亦不甚執偏見,但求夜光於巨海,正自未得耳。” 宋 司馬光 《辭樞密副使第六札子》:“未嘗有四海之內,卿士大夫、農商工賈,異口同辭,鹹以為非,獨信二三人之偏見,而能成功緻治者也。” 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嶽忠武於忠肅》:“文人立論,往往好逞偏見,如 魏叔子 謂 嶽忠武 不當班師。”徐遲 《地質之光》:“凡是胸無偏見的真正有成就的科學家,畢竟是有正義感的。”偏見是指根據一定表象或虛假的資訊相互做出判斷,從而出現判斷失誤或判斷本身與判斷物件的真實情況不相符合現象。這一定義摘自《中國大百科全書—心理學篇》。有很多理論用來解釋偏見的形成。如:最常見的社會學習理論,它認為偏見的習得途徑與其他態度和價值觀的習得相同。人們從他們的家庭、夥伴、大眾媒體以及他們身處的社會中學會了偏見。動機理論用來解釋偏見是如何滿足個體需要的,如有一種動機理論認為,偏見起源於群體間的競爭,是“群體資源或權力必然的結果”,另一種則認為偏見是一種人格障礙。認知理論則認為,基於社會知覺的特點,即使沒有經歷引發偏見的社會化過程,沒有群體間資源競爭或人格障礙的情況下,看似無害的認知偏差會導致偏見的產生。說“偏見”◇葉千華在人們生活的各自環境中,人,對人對事對物都將會產生感官的刺激和不同程度的印象,這在心理學中稱為“知覺 ”。由此便是產生偏見的最初原因。說“偏見”,偏見是人們認識世界萬事萬物所萌動的臆斷情由,它攜帶著主觀意識情感看問題,論人就事。常常是因人而異,浮於現象,總立足於自以為是的角度,或深或淺,依憑自我見解和見識的情感,發表“以偏概全”的論說和觀點。偏見的圈子既狹小又自私,人也多愛在此打轉。只要是生活中的人,誰都逃脫不了曾經有或現在有或未來有——偏見。錯誤的判斷,盲目的推理,無知的肯定和否定,都是造成偏見的因素。在現實中,人的第一印象和交往,常是影響人們相互間微妙關係和產生偏見的前提,或用一些間接的途徑得知或根據某種資料瞭解或道聽途說,似乎掌握和抓住了確鑿的證據,從而發表個人的意見,萬然沒有考慮自己所存的偏見,也無法在偏激的情感中審視自己的觀點和立場。根本就是在偏見性地看問題,偏見性地辦事和處理對待事物。偏見,人皆有之,世界觀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愛憎情感和褒貶態度。人們都在不同程度的範圍內為自己縮小和減少偏見。正如人們所希望和應該努力做到的,以防範偏見帶來的危害。在如今“三個文明”的開展,有利於社會風氣的好轉,這其中就是在提高人們的素質,改善人們的面貌。評價、看待一個人,一件事,一個環境和一個問題,雖受著第一印象的左右和各種身心狀況的影響,但生活中的人們心態、境遇、認知和情緒等都將隨事物的發展而日趨美好。狹隘、偏見、自私好似“三代同堂”,也是一付沉重的生活擔子,一頭挑著狹隘,一頭挑起自私,不是輕鬆的人生旅程。偏見常使人誤入歧途,回報給人們的是痛苦和煩惱。正因如此,我們儘可能少些偏見,減些苦惱。由於情感的因素,偏見在當今社會里,尤其是愛情與金錢造成的見解,更是激烈加劇。一些強加於人的偏見,附庸於權勢和利益之中,自己生存的某種品質和行為,而且要求他人也具備或類似這種品質和行為,以此形成一種心理傾向,使鄉土觀念、情趣相投、生人熟面,團體情感和上下關係等都是滋生偏見的心理土壤。它們各具哲理,是偏見生長的基因。無論人們怎樣貶斥偏見,偏見也總不被人們捨棄,不過,偏見成為高見的“道理”,也大有人在。人是一種可塑性很強的動物,又是一種固執的、不容易改變原有觀念的高等動物。從出生開始,我們被父母、他人、家庭、社會、歷史所塑造,成年之後,我們雖然接受了更多更客觀的資訊,但我們對自我、對他人、對世界的看法卻相對固定了,偏見也就在對自我、對他人、對世界的固定看法中誕生了。這些固定的看法讓我們更快地適應了社會,但在一定程度上也給他人、給我們自己帶來了更多痛苦。偏見是人類社會的普遍現象。從古到今、從此至彼,偏見莫不存在。偏見的核心是用一成不變、以偏概全的標準對人、事、物進行評價後產生的一種態度。在經濟、政治、文化的互相作用下,偏見的形成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也使偏見的徹底消除變得困難重重。 95 % 的大學老師,都認為,自己的工作效率是高於另一半的同事。同樣的,大多數的人認為自己屬於偏見更少、更加開明的那一半人口。可是,心理學的實驗,戳穿了這無力的認識,這種認識本身就是偏見。科學家給一圈人,8 個關於偏見的案例,然後讓他們評價自己對於這些問題的看法,同時評價社會普遍的看法是否有偏見。結果,他們大多認為,別人的看法很有偏見,自己的看法卻問題不大。即便之後,閱讀過相關資料,到底什麼社會影響造成這些偏見,他們也很少承認自己偏見了。同樣,做實驗的其他人的看法是出於偏見,可是他們自己的相似的自尊行為確是出於開明。1.認為自己很少偏見,本身就是偏見。2.偏見是普遍存在的,正是偏見構成個性,讓我們與眾不同! 人的弱小精力和種種社會阻礙,造成個體不可能掌握和判斷所有的資訊和知識,這造成個體認知的不均衡,每個人都是各種偏見的集合體。人們都在利用這種不均衡,犯罪,交流,商業,牟利,間諜,戰爭,教育,資訊共享,協作,壟斷。。。。。 愛因斯坦說,所謂常識是指十八歲青年男女所擁有的共同偏見的總合。總是那麼先知先覺的愛因斯坦~自我譴責的人會覺得自己比別人更開明,更理智。所以自我反省從來不進行自我反省的人豈不是偏見之王?那我就是偏見之王了= =看來我就是一直覺得自己偏見很少的大多數人的活生生的例子……我希望以上這句是我的偏見我能不能這麼理解,靠別人是靠不住的,只能相信自己,所以人們偏向自己。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 也不靠薩爾血蹄要創造部落的幸福 全靠我們自己~偏見來自於每個人所處的環境,如果每個人出生成長身邊的環境都完全相同,那偏見就不叫偏見了,就成了社會準則。而我們現在所處的社會有很多被預設的規則都應該屬於集體偏見。話說這個又涉及到了公平(從根本上的公平),而宇宙人民都知道,公平是從來都不存在的……以上是我的偏見。我的傲慢在哪裡,快出現吧~ -_-我記得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我所有的觀點都是我個人的“偏見”,但是我不知道,哪個人說的話不是“偏見”,而是“全見”我屬於典型的希望自己不要有偏見但是確實時刻有偏見的人我就自認為自己的辦事效率比周圍1/3以上的人高……我看你要這樣才對我覺得應該加上這些我建議……我提醒……我還認為……請問做的到底是誰?保有自己促成和諧很多人卻不懂enjoy歡呼自己存在世界這種調調要堅決我知道一直是偏見,但是我認為偏見也要表達出來,不要因為怕被駁斥而“非‘公理’不言”。然而我又很反感那些大放厥詞的人,我也隨時準備著吐槽別人的偏見。當偏見交鋒之後,公理得以顯現 果然是越說越明白的兩個人去吃東西,M選擇去賣當勞,K選擇去啃的雞。為了讓對方聽從自己的意見,於是各自只說自己的選擇如何如何好,而始終堅持己見——最終就是讓對方認為“這傢伙怎麼總看不到我這家的好處”?爭論偏見是純粹的浪費時間,大家都是半斤八兩的水平,最後只不過在言語上壓倒對方,滿足下自己的虛榮心而已。嗯,集體的偏見就是公理和道德~請問有沒有人可以定義一下,什麼叫做偏見?偏見有沒有公認的定義呢?是不是“認知和事實不符合”就算是偏見呢?如果資訊錯誤,但根據正確的推理來進行推論,這算偏見嗎?如果用錯誤的推理來進行推論,但出來的結果是對的,這算偏見嗎?還是“自己的認知和事實不符合、但自己卻以為自己的認知和事實符合”才算是偏見?以不充分或不正確的資訊為根據而形成的對某人、某群體或某事物的一種片面乃至錯誤的看法和態度。偏見-只是從反面去分析一個問題,同樣的偏見的認同就成為正面。同時偏見-認同、認同-偏見,就成了反面-正面、正面-反面。在使用反面看正面、正面看反面,此時正面和反面就混淆了,偏見就變得模糊不清了。主要還是用何種角度去看、面對。觀念/常識/偏見 可以看作思維的一種高階功能,作為一種簡化機制存在。日常生活中,認識大部分時候都是邏輯上不完全的,如果沒有這種因素,那麼作出決定會更加困難。我覺得。。。偏見和偏執倒底還是兩回事。。。偏見是指根據一定表象或虛假的資訊相互做出判斷,從而出現判斷失誤或判斷本身與判斷物件的真實情況不相符合現象。這一定義摘自《中國大百科全書—心理學篇》。有很多理論用來解釋偏見的形成。如:最常見的社會學習理論,它認為偏見的習得途徑與其他態度和價值觀的習得相同。人們從他們的家庭、夥伴、大眾媒體以及他們身處的社會中學會了偏見。動機理論用來解釋偏見是如何滿足個體需要的,如有一種動機理論認為,偏見起源於群體間的競爭,是“群體資源或權力必然的結果”,另一種則認為偏見是一種人格障礙。認知理論則認為,基於社會知覺的特點,即使沒有經歷引發偏見的社會化過程,沒有群體間資源競爭或人格障礙的情況下,看似無害的認知偏差會導致偏見的產生。我的一個偏見兼論偏見是人類的宿命和思維起點所謂偏見,就是對某個人或者事物的不全面的看法。人類永遠只能產生偏見,因為我們的世界總有不同的空間側面,更有我們個人無法經歷的未來時間,人類感知世界的方式又只能透過有限的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所以偏見是普遍的。但是有些偏見是會轉化成仇恨或者痛苦的,我們將這種偏見命名為人類的消極偏見,比如我們明清時期華人對歐洲白人的看法,比如現在一些城市人對農民工的看法。消極偏見是指那些會給社會和人類帶來負面影響的見解。消極偏見是可以消除的,可以採取協商的方式,現代社會一個很典型的理念是協商,是創造一個人心和諧的世界。一個決定不是由雙方當事人協商而得出的,那麼這個決定就可能是一個產生消極偏見甚至仇恨的種子。因為這個未經過協商的決定其根據有兩種,一種是決策者根據成本預算,根據全域性統籌,最後能為這個決定列出翔實的引數,得出較為科學合理的決定。這種決策完全可以公諸於眾,這種決定在一定程度上是合情的,能夠消除消除偏見的。還有一種是未經論證的,只是某個決策者的決定,這種決定是由於這個決策者的心態、情感、修養等主觀因素在某個偶然的場景下受到上帝靈感的關照,促使這個決策者或者面帶笑容,或者咬牙切齒,或者表情麻木地做出的決定,那麼這個決定是無法論證的,而且也沒有依據可以公諸於眾。做出這種決策的人在做出決策的時候那是相當的快意,因為他或者她有種君臨天下的飛翔感,彷彿天下所有的契約、制度、道德感都因為他/她的決定而改變,而土崩瓦解、煙消雲散。當然更多的是一些倒黴的傢伙,心情因為這個決定而徹底沮喪。讓一些人沮喪,讓一些人活得不爽,是另外一些不爽的人得到快意的主要方式,這種得到快意的方式類似一個性焦慮者只能透過自己的手指頭得到快意的方式,我們經常說:獨裁者或者暴君強姦民意,實際上很多現代獨裁者(比如某個部門的負責人)更多地是將自慰幻想成強姦而已,自己早已腎精枯竭了,還以為自己精氣神十足,足以讓被強姦的人都達到高潮,比如薩達姆等。還想說的是,如果一個決策僅僅是滿足了某些人看到別人的痛苦而感到的快意,那麼這種決策就是相當陰暗的、不健康的心理表徵,如果這種表徵很明顯,這個決策者的上級必須對其進行診斷,及時進行心理治療。我們總是寄希望於上級,在很多反腐倡廉的電視劇中某個部門的書記總是正義在人間的化身。決策者必須知道某種決策會讓哪些人不爽(任何決策必定能夠讓一些人很爽,同時總會讓另一些人不爽的,馬路修得太寬,會讓農民不爽,馬路寬了,農田就少了;路燈太亮會讓小偷或者熱戀的人兒不爽;一個高校出臺科研獎勵制度會讓一些教學能力突出、科研能力較弱的人不爽。), 讓小偷不爽是正當的,因為小偷讓社會上絕大部分的人不爽。但是讓農民不爽就應該考慮一下如何儘可能減少他們的不爽,或者做出另一種並行決策來彌補這種不爽,同時讓決策者為自己的決策做出科學性說明,儘可能減少公民的不爽程度,讓儘可能多的人能感受到我們這個世界的美好,這是社會和諧的主要途徑。承認自己的見解是偏見,這是一個人意識到自己作為人的一種侷限性,偏見對於人類來說是一個不可逃避的宿命。正是因為我們知道我們只能擁有偏見,我們才會開始反省我們的每一個見解,儘可能多地找到它的對立面,然後從對立面或者側面進行思考。承認偏見的普遍性應該作為思維的一個起點,這種起點至少能不縱容(如果不是杜絕的話)任何人(他人和自己)成為獨裁者。什麼叫做經驗偏見?我們看一張圖片(見上圖)。這是日本人帶來的一種視覺實驗。請問,這張臉什麼意思,什麼含義?比如說,這個人馬上要發火了,非常憤怒;再比如說,這個人非常委屈;甚至有人說,這個人正在偷聽。比如說、比如說、比如說,有很多的可能性。現在我的問題是:你能看出幾種可能性來?能不能用一分鐘的時間看出三種可能性來?你試試看,這張臉到底有什麼可能性,你能不能看出三種可能性?待會兒我要問一下,我剛剛說過的不算。你只要解釋這張臉就可以了。這張臉到底什麼含義、什麼狀態、什麼情緒、什麼想法、怎麼回事?只要你說出來,大家就覺得有點道理。比如說,他正在使眼色;再比如說,他正在思考,等等。你們現在有沒有想到的,能不能說一下?膽子大點。學員:“我認為,首先一種可能就是兩個人的臉拼出來的。”兩個人的臉拼在一起的,這是一個很好的一種解釋。還有沒有?再動動腦筋,看還有沒有別的可能性?放鬆一點,膽子大一點。有人說他牙疼,有人說他是陰陽臉,想想看還有什麼別的可能性?學員:“有可能這個人就長這樣。”就是說,那個人天生長成這個樣子。為什麼不是呢?可以,很好的解釋。學員:“有可能是那個人在畫肖像吧,故作那樣子。”故作鎮靜,可以。學員:“有可能他生病了吧,不太舒服。”不太舒服,好。學員:“這個人也可能眼睛有些問題吧。”眼睛有問題,很好。學員:“有可能這個人是一個先天殘疾。”好了,你們講了很多,都挺有意思的。當然我們很多人都會講,有人說他是面癱,也有人說他正在下決心、在思考、不屑一顧,等等。各位,我們有了這麼多的解釋,現在可以下結論了。我們得出的第一個結論是:不要輕易給別人下判斷。也許有人會想:“哎呀,我想出了三個、四個、五個,應該說我很聰明瞭,你說不要輕易給別人下判斷,什麼意思呢?”我的意思就是:觀察者對觀察物件進行觀察的時候,有一個東西打進去了,我們主觀的各種各樣的經驗、知識、文化、階級、民族、宗教,以及我和他的特殊的經濟關係、各種各樣的利益關係,都會影響到我們對這張臉的判斷。比如說,你是科長,他是副科長,你們兩個人的關係比較複雜,沒有協調好。上個星期六,喝了一下午的茶,你們談妥了、談開了、和解了,那當然很開心。星期一,你來上班,一進辦公室,門一開,他就這副臉對你,你心想:“什麼意思啊?昨天不是講得好好的嘛,你怎麼今天還是這副臉對我?”砰,你把門一關,你也不買賬。你把門關得很響,他正喝茶呢,他也琢磨:“什麼玩藝啊,怎麼昨天講得蠻好的,你怎麼一進來就把門用勁一關,跟我示威啊?”你看,砰,他把茶杯往桌上使勁一放。你一看:“好小子,你還有完沒完了啊?”各位,你們想想看,也許他正牙疼呢,你竟然做出他對你不友好的判斷。因為你過去的經驗、過去的知識告訴你,這小子跟你關係不太好。所以,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你過去的知識、過去的經驗決定了你的思維方式,你的思維方式決定了你看人的角度,你看人的角度決定了你對人的判斷,你對人的判斷又決定了你對人的態度,你對人的態度又影響了別人對你的反饋,而別人的反饋又進一步確認了你一開始的那個判斷。其實,你們全都錯了。也許他正在打電話,電話那頭的人不高興,所以他才會有這種表情,而你現在卻認為他是針對你的。所以我們講,疑人偷斧,越看越像,就是這個道理。你總是把你自己的很多主觀的東西放進去。你可能會說:“這是我親眼看見的,他就是這個意思。”什麼叫做親眼看見?各位,如果接下去一個半小時,我們什麼事情都不做,就想這張臉到底多少可能性,你只要想到十種可能性,就像剛剛大家講的那樣,你就可以拿到1000塊錢的獎金,是美金啊。請問,能不能想到十個啊?“能。”(學員回答。)當然能,二十個也能想得到。但請問,如果我們每個人想到十個,加到一起,去掉一些重複的,一兩百個也是不成問題的。因為每個好像都有道理,看起來都有那麼一點意思。但實際情況,我說的是真實情況,只能有一種。那麼換句話講,99%都錯了,都是你的主觀臆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