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淺夢丶
-
2 # 談體壇那些事兒
h函治 韓餘 罕井 浩生 浩星 紇骨 紇奚 紇於 賀撥 賀蘭 賀樓 赫連 黑齒 黑肱 侯岡 呼延 壺丘 呼衍 斛律 胡非 胡母 胡毋 皇甫 皇父 中國複姓好像沒有“黃春”我看了中國古代複姓大全。 鐸[鐸,讀音作dù(ㄉㄨˋ),亦可讀作duó(ㄉㄨㄛˊ)]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曹國君主曹叔振鐸,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曹叔振鐸,即姬振鐸,為西周時期諸侯國曹國的開國君主,他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六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逝世於公元前1053年。 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41年),姬發揮軍克商即位,封姬振鐸於曹地,他建立了曹國,立都陶丘(今山東定陶馬集鄉費莊),史稱“曹叔振鐸”。 曹叔振鐸建國後,體察民情,愛護百姓,實行輕徭薄賦,勸百姓削崗平窪建設家園,疏水導流,墾荒種田。他重農桑,又教民眾講禮義,行廉恥,廣施周禮。使奢者儉素,劣者善良,俗尚淳樸,男耕女織,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後人稱讚“鐸教民有法,實開疆之聖也。” 曹叔振鐸逝世後,華人懷念不忘,在仿山墓頂上修建廟宇,祈禱保佑民間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據史料記載:每年農曆的3月28日是紀念曹叔振鐸的日子。相傳,大王爺受民敬仰,感動了東海龍王,於致祭日香火煙霧中布雲,在思凡落淚中降雨,以在天之靈,給天下百姓降吉祥。曹叔振鐸至伯陽二十五帝死後皆葬於仿山。後世在仿山廣植柏樹,興建廟宇,成為今天定陶地區的一大景觀。 在曹叔振鐸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鐸氏,讀音作dù(ㄉㄨˋ),史稱鐸氏正宗。 第二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軍法執鐸令,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西周初期的“執鐸令”,就是後來的“司馬”,統領五十名兵卒。而指揮諸多司馬者,就是大司馬,在建制上歸由天官府司管轄。 “鐸”,就是銅製的大鈴鐺,有木製鈴舌、金制鈴舌兩種,木製鈴舌者稱“木鐸”,金制鈴舌者稱“金鐸”。 在典籍《玉篇》中解釋:“木鐸,金鈴木舌,所以振文敎。”當木鐸搖響時,多用來頒佈新政令,用以提請諸臣子們注意:君主有新的施政主張了。“木鐸”,成為歷朝歷代朝堂議事、太學、書院、學校、考場的課鈴,後逐漸演化成為國家教育場所的專稱。 而金鐸,則主要用於軍事指揮,在典籍《說文解字》中註釋:“鐸,大鈴也。軍法,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兩司馬執鐸。”在典籍《釋名》中也註釋:“鐸,度也。號令之限度也。”在兩週軍制中,小司馬們用“金鐸”指揮自己的屬下,而大司馬則用“金鉦”指揮全軍,“鼓進金退”中的“金”,就是指金鉦,即無舌巨鈴,由於太重,後演化改進為大銅鑼。 在典籍《周禮·天官·小宰》中記載:“徇以木鐸,以宣敎令也。古者將有新令,必奮木鐸以警眾。木鐸,木舌也。文事奮木鐸,武事奮金鐸。” 在執鐸令、司馬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鐸氏,讀音作dù(ㄉㄨˋ)。 第三個淵源:源於官位,出自周王朝時期舞伎鼓人,屬於以官職稱號為氏。 鼓人,是兩週時期中央王朝與各諸侯國中指揮歌舞的小官吏,歸由地官府司管轄。 宮廷中的慶典、祭祀、迎賓、盛宴等的鼓樂演奏,由鼓人統一指揮。在典籍《周禮·地官·鼓人》中記載:“以金鐸通鼓。鐸,大鈴也。振之以通鼓。” 在鼓樂演奏中,鼓人就是用“鐸”來進行節奏、仰抑、器序等的指揮,因此又號稱“執鐸”,如同今日的樂隊指揮,不過是用鐸而非棒。 在鼓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號為姓氏者,稱鐸氏,讀音作dù(ㄉㄨˋ)。 第四個淵源: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晉國邑地受鐸,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受鐸,是春秋時期晉國的一個城邑,在今山西臨汾地區,與北狄接壤,因此在晉國初期屢受狄族侵擾。 在史籍《左傳·僖公十六年》(周襄王姬鄭六年,公元前644年)中記載:“秋,狄侵晉,取狐、廚、受鐸、涉汾,及昆都,因晉敗也。”其中的“受鐸”就是指其城邑。 居受鐸之地的住民中,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受鐸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鐸氏,讀音作duó(ㄉㄨㄛˊ)。 第五個淵源: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赤狄甲氏屬國鐸辰,屬於以國名為氏。 鐸辰,是春秋時期北方赤狄部潞氏建立的一個邦國名,隸屬於留籲。 留籲,是春秋時北方部族赤狄部的一各分支,晉朝史學家杜預在史籍《春秋·宣公十六年》中註釋:“甲氏、留籲,赤狄別種。”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濁漳水》中也記載:“東逕屯留縣城南,故留籲國也,潞氏之屬。” 在周定王姬瑜十四年(魯宣公姬餒十六年,公元前593年),晉國為徹底解決赤狄騷擾問題,晉景公姬孺令上卿士會(亦稱隨會、隨季、範會、範季,逝世後諡號為“武”,又稱隨武子、範武子等)率強大的晉軍集中攻擊赤狄甲氏諸邦,一舉滅了赤狄甲氏,以及留籲、鐸辰等。留籲及其屬國鐸辰之地皆被並於晉國。 鐸辰的原居地在今山西省屯留縣南部。被併入晉國後,成為餘吾的封邑,也稱純留,國民融入晉國,到戰國時期其地改稱“屯留”至今。 在鐸辰之地的住民中,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鐸辰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鐸氏,讀音作duó(ㄉㄨㄛˊ)。 第六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晉國大夫鐸遏寇,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鐸遏寇,真名為姬遏寇,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晉國上大夫、軍事統領。 鐸遏寇原為晉國公子糾的輦尉,即出行時的車衛統領,出行時常手持一柄大銅鈴,因此又稱鐸遏寇。公子糾(姬周,一稱姬糾)深知鐸遏寇為人恭敬而信強,執行軍律一絲不苟,因此在周簡王姬夷十四年(晉悼公元年,公元前572年)即位為晉悼公後,即令其為上軍尉,執掌晉國六軍中上軍將士的訓練工作,他的名望與中軍尉祁奚並駕齊驅。 鐸遏寇的封邑在今山西省的陵川縣,其後裔子孫以及族人後以鐸遏寇之名號為姓氏,稱鐸氏,讀音作dù(ㄉㄨˋ)。 第七個淵源:源於羋姓,出自戰國時期楚國太傅鐸椒,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熊鐸椒,字微,是左丘明的四傳弟子,為戰國時期楚國著名的學者,曾為楚威王熊商幼時的老師。 在楚威王執政時(公元前339~前329年),鐸椒出任楚國太傅,為三公之一,權勢頗大。他曾為楚威王作傳,還著有《抄撮》八卷、《鐸氏微》三篇等。在史籍《前漢書·藝文志》中就記載有“鐸氏微三篇”。 在鐸椒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鐸氏,世代相傳至今,讀音作dù(ㄉㄨˋ)。 第八個淵源:源於党項族,出自金國時期西夏鐸精族,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鐸精族,亦稱多京族,為党項民族建立的西夏政權之轄屬部落之一,其統領(都管)在南宋寧宗趙擴時期為阿令結,他於南宋嘉定六年(金宣宗完顏·珣貞佑四年,公元1216年)初率部眾投降了金國政權,這在三面對敵的金宣宗來說是一件極大的喜事。 在金國後期,金朝廷曾大舉賜封歸降屬蕃各族首領為女真姓氏、漢化姓氏,以籠絡民心。到金貞佑四年農曆4月,金宣宗賜予歸降的阿令結為完顏氏,享受金國王族待遇。 但到了宋理宗趙昀端平元年(金哀宗完顏·守緒天興三年,大蒙古國木亦堅汗窩闊臺六年,公元1234年),金國就在蒙、宋兩軍的聯手下滅亡了,鐸精族部眾大部被蒙古軍隊裹脅至蒙古的北地和林地區,少部則逃遷至南宋王朝控制的江浙地區,其族人以部落名稱漢化為姓氏,稱鐸氏,後基本都融入了漢族,姓氏讀音作duó(ㄉㄨㄛˊ)。 第九個淵源:源於滿族,出自清朝初期豫親王愛新覺羅·多鐸,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 愛新覺羅·多鐸,公元1614~1649年,是清太祖佟·努爾哈赤的第十五子,生母為清太祖太妃阿巴亥,與阿濟格、多爾袞為同母兄弟。 後金天命五年(公元1620年),愛新覺羅·多鐸受封為和碩額真,十三歲時即封貝勒,統領正白旗,參與禮部和兵部政事。 後金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愛新覺羅·多鐸晉封為親王。後因狂放不羈,風流好色,在後金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因軍前私自攜帶妓女,被降為多羅貝勒。 後金崇德六年(公元1641年),愛新覺羅·多鐸參與了著名的“松錦大戰”,獲大捷,生俘了明軍統帥洪承疇,因功晉升為多羅郡王。 清世祖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愛新覺羅·多鐸隨清軍入山海關,在山海關之戰中大敗李自成的大順軍,入北京,再次晉升為親王。當年農曆10月,愛新覺羅·多鐸率清軍下河南、入陝西,在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農曆1月間攻入潼關、西安;繼而在農曆2月攻南明,錢謙益舉城出降;在農曆4月又攻陷了揚州,殺明軍統帥史可法,製造了著名的“揚州十日”屠城慘史,接著在農曆5月攻陷南京,生俘了南明弘光皇帝朱由嵩;在農曆6月攻佔浙江後班師回京,被加封為和碩德豫親王。 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愛新覺羅·多鐸以揚威大將軍領軍征討蒙古蘇尼特部騰機思,一舉克之。後來的清乾隆大帝稱其為“開國諸王戰功之最”。 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農曆7月,愛新覺羅·多鐸加封為輔政叔德豫親王。兩年後的清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農曆3月,愛新覺羅·多鐸染天花疾亡,終年三十六歲。 清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農曆3月,睿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被削爵,愛新覺羅·多鐸以同母之弟跟著倒黴,被追降為郡王。清康熙十年(公元1670年),再次被追諡為豫親王。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農曆1月,乾隆大帝下詔其配享太廟。 愛新覺羅·多鐸有八個兒子,其中有爵位者五,即愛新覺羅·多尼、愛新覺羅·董額、愛新覺羅·察尼、愛新覺羅·多爾博、愛新覺羅·費揚古。其中的愛新覺羅·費揚古自三等奉國將軍進封輔國公,後來坐事被奪爵。 在愛新覺羅·多鐸的後裔子孫中,有在清末民國初期以先祖名字的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鐸氏,相傳至今,讀音作duó(ㄉㄨㄛˊ)。 愛新覺羅·多鐸的墓地建在今北京市建國門外的大北窯,原名為苗家地。 第十個淵源:源於滿族,出自明朝時期女真鐸爾袞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鐸爾袞氏,亦稱多爾袞氏,滿語為Dorgun Hala,漢義“獾”,世居索倫、愛湖和屯等地。 清朝中葉以後,滿族鐸爾袞氏族人中有冠漢姓為鐸氏者,讀音作duó(ㄉㄨㄛˊ)。 第十一個淵源:源於達斡爾族,出自清朝時期達斡爾族,屬於以居邑名稱漢化為氏。 鐸陳城,是達斡爾族以託莫哈拉(陶、喬氏族)的圖欽莫昆(陶氏)命名的居住地名。至清朝中葉,為黑龍江女真索倫部的專屬地,也是索倫部酋長杜俄臣的世居地。鐸陳城在今黑龍江流域俄羅斯境內東庫茲涅佐沃一帶。 在索倫部達斡爾族人中,有以原居地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鐸氏,讀音作duó(ㄉㄨㄛˊ) 得姓始祖:曹叔振鐸。
-
3 # 生活視覺觀察
h函治 韓餘 罕井 浩生 浩星 紇骨 紇奚 紇於 賀撥 賀蘭 賀樓 赫連 黑齒 黑肱 侯岡 呼延 壺丘 呼衍 斛律 胡非 胡母 胡毋 皇甫 皇父 中國複姓好像沒有“黃春”我看了中國古代複姓大全。 鐸[鐸,讀音作dù(ㄉㄨˋ),亦可讀作duó(ㄉㄨㄛˊ)] 姓氏淵源: 第...
-
4 # 客在他鄉
函治 韓餘 罕井 浩生 浩星 紇骨 紇奚 紇於 賀撥 賀蘭 賀樓 赫連 黑齒 黑肱 侯岡 呼延 壺丘 呼衍 斛律 胡非 胡母 胡毋 皇甫 皇父 中國複姓好像沒有“黃春”我看了中國古代複姓大全。
回覆列表
函治 韓餘 罕井 浩生 浩星 紇骨 紇奚 紇於 賀撥 賀蘭 賀樓 赫連 黑齒 黑肱 侯岡 呼延 壺丘 呼衍 斛律 胡非 胡母 胡毋 皇甫 皇父 中國複姓好像沒有“黃春”我看了中國古代複姓大全。 鐸[鐸,讀音作dù(ㄉㄨˋ),亦可讀作duó(ㄉㄨㄛˊ)]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曹國君主曹叔振鐸,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曹叔振鐸,即姬振鐸,為西周時期諸侯國曹國的開國君主,他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六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逝世於公元前1053年。 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41年),姬發揮軍克商即位,封姬振鐸於曹地,他建立了曹國,立都陶丘(今山東定陶馬集鄉費莊),史稱“曹叔振鐸”。 曹叔振鐸建國後,體察民情,愛護百姓,實行輕徭薄賦,勸百姓削崗平窪建設家園,疏水導流,墾荒種田。他重農桑,又教民眾講禮義,行廉恥,廣施周禮。使奢者儉素,劣者善良,俗尚淳樸,男耕女織,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後人稱讚“鐸教民有法,實開疆之聖也。” 曹叔振鐸逝世後,華人懷念不忘,在仿山墓頂上修建廟宇,祈禱保佑民間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據史料記載:每年農曆的3月28日是紀念曹叔振鐸的日子。相傳,大王爺受民敬仰,感動了東海龍王,於致祭日香火煙霧中布雲,在思凡落淚中降雨,以在天之靈,給天下百姓降吉祥。曹叔振鐸至伯陽二十五帝死後皆葬於仿山。後世在仿山廣植柏樹,興建廟宇,成為今天定陶地區的一大景觀。 在曹叔振鐸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鐸氏,讀音作dù(ㄉㄨˋ),史稱鐸氏正宗。 第二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軍法執鐸令,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西周初期的“執鐸令”,就是後來的“司馬”,統領五十名兵卒。而指揮諸多司馬者,就是大司馬,在建制上歸由天官府司管轄。 “鐸”,就是銅製的大鈴鐺,有木製鈴舌、金制鈴舌兩種,木製鈴舌者稱“木鐸”,金制鈴舌者稱“金鐸”。 在典籍《玉篇》中解釋:“木鐸,金鈴木舌,所以振文敎。”當木鐸搖響時,多用來頒佈新政令,用以提請諸臣子們注意:君主有新的施政主張了。“木鐸”,成為歷朝歷代朝堂議事、太學、書院、學校、考場的課鈴,後逐漸演化成為國家教育場所的專稱。 而金鐸,則主要用於軍事指揮,在典籍《說文解字》中註釋:“鐸,大鈴也。軍法,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兩司馬執鐸。”在典籍《釋名》中也註釋:“鐸,度也。號令之限度也。”在兩週軍制中,小司馬們用“金鐸”指揮自己的屬下,而大司馬則用“金鉦”指揮全軍,“鼓進金退”中的“金”,就是指金鉦,即無舌巨鈴,由於太重,後演化改進為大銅鑼。 在典籍《周禮·天官·小宰》中記載:“徇以木鐸,以宣敎令也。古者將有新令,必奮木鐸以警眾。木鐸,木舌也。文事奮木鐸,武事奮金鐸。” 在執鐸令、司馬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鐸氏,讀音作dù(ㄉㄨˋ)。 第三個淵源:源於官位,出自周王朝時期舞伎鼓人,屬於以官職稱號為氏。 鼓人,是兩週時期中央王朝與各諸侯國中指揮歌舞的小官吏,歸由地官府司管轄。 宮廷中的慶典、祭祀、迎賓、盛宴等的鼓樂演奏,由鼓人統一指揮。在典籍《周禮·地官·鼓人》中記載:“以金鐸通鼓。鐸,大鈴也。振之以通鼓。” 在鼓樂演奏中,鼓人就是用“鐸”來進行節奏、仰抑、器序等的指揮,因此又號稱“執鐸”,如同今日的樂隊指揮,不過是用鐸而非棒。 在鼓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號為姓氏者,稱鐸氏,讀音作dù(ㄉㄨˋ)。 第四個淵源: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晉國邑地受鐸,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受鐸,是春秋時期晉國的一個城邑,在今山西臨汾地區,與北狄接壤,因此在晉國初期屢受狄族侵擾。 在史籍《左傳·僖公十六年》(周襄王姬鄭六年,公元前644年)中記載:“秋,狄侵晉,取狐、廚、受鐸、涉汾,及昆都,因晉敗也。”其中的“受鐸”就是指其城邑。 居受鐸之地的住民中,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受鐸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鐸氏,讀音作duó(ㄉㄨㄛˊ)。 第五個淵源: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赤狄甲氏屬國鐸辰,屬於以國名為氏。 鐸辰,是春秋時期北方赤狄部潞氏建立的一個邦國名,隸屬於留籲。 留籲,是春秋時北方部族赤狄部的一各分支,晉朝史學家杜預在史籍《春秋·宣公十六年》中註釋:“甲氏、留籲,赤狄別種。”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濁漳水》中也記載:“東逕屯留縣城南,故留籲國也,潞氏之屬。” 在周定王姬瑜十四年(魯宣公姬餒十六年,公元前593年),晉國為徹底解決赤狄騷擾問題,晉景公姬孺令上卿士會(亦稱隨會、隨季、範會、範季,逝世後諡號為“武”,又稱隨武子、範武子等)率強大的晉軍集中攻擊赤狄甲氏諸邦,一舉滅了赤狄甲氏,以及留籲、鐸辰等。留籲及其屬國鐸辰之地皆被並於晉國。 鐸辰的原居地在今山西省屯留縣南部。被併入晉國後,成為餘吾的封邑,也稱純留,國民融入晉國,到戰國時期其地改稱“屯留”至今。 在鐸辰之地的住民中,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鐸辰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鐸氏,讀音作duó(ㄉㄨㄛˊ)。 第六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晉國大夫鐸遏寇,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鐸遏寇,真名為姬遏寇,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晉國上大夫、軍事統領。 鐸遏寇原為晉國公子糾的輦尉,即出行時的車衛統領,出行時常手持一柄大銅鈴,因此又稱鐸遏寇。公子糾(姬周,一稱姬糾)深知鐸遏寇為人恭敬而信強,執行軍律一絲不苟,因此在周簡王姬夷十四年(晉悼公元年,公元前572年)即位為晉悼公後,即令其為上軍尉,執掌晉國六軍中上軍將士的訓練工作,他的名望與中軍尉祁奚並駕齊驅。 鐸遏寇的封邑在今山西省的陵川縣,其後裔子孫以及族人後以鐸遏寇之名號為姓氏,稱鐸氏,讀音作dù(ㄉㄨˋ)。 第七個淵源:源於羋姓,出自戰國時期楚國太傅鐸椒,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熊鐸椒,字微,是左丘明的四傳弟子,為戰國時期楚國著名的學者,曾為楚威王熊商幼時的老師。 在楚威王執政時(公元前339~前329年),鐸椒出任楚國太傅,為三公之一,權勢頗大。他曾為楚威王作傳,還著有《抄撮》八卷、《鐸氏微》三篇等。在史籍《前漢書·藝文志》中就記載有“鐸氏微三篇”。 在鐸椒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鐸氏,世代相傳至今,讀音作dù(ㄉㄨˋ)。 第八個淵源:源於党項族,出自金國時期西夏鐸精族,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鐸精族,亦稱多京族,為党項民族建立的西夏政權之轄屬部落之一,其統領(都管)在南宋寧宗趙擴時期為阿令結,他於南宋嘉定六年琺護粹咎誄僥達鞋憚貓(金宣宗完顏·珣貞佑四年,公元1216年)初率部眾投降了金國政權,這在三面對敵的金宣宗來說是一件極大的喜事。 在金國後期,金朝廷曾大舉賜封歸降屬蕃各族首領為女真姓氏、漢化姓氏,以籠絡民心。到金貞佑四年農曆4月,金宣宗賜予歸降的阿令結為完顏氏,享受金國王族待遇。 但到了宋理宗趙昀端平元年(金哀宗完顏·守緒天興三年,大蒙古國木亦堅汗窩闊臺六年,公元1234年),金國就在蒙、宋兩軍的聯手下滅亡了,鐸精族部眾大部被蒙古軍隊裹脅至蒙古的北地和林地區,少部則逃遷至南宋王朝控制的江浙地區,其族人以部落名稱漢化為姓氏,稱鐸氏,後基本都融入了漢族,姓氏讀音作duó(ㄉㄨㄛˊ)。 第九個淵源:源於滿族,出自清朝初期豫親王愛新覺羅·多鐸,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 愛新覺羅·多鐸,公元1614~1649年,是清太祖佟·努爾哈赤的第十五子,生母為清太祖太妃阿巴亥,與阿濟格、多爾袞為同母兄弟。 後金天命五年(公元1620年),愛新覺羅·多鐸受封為和碩額真,十三歲時即封貝勒,統領正白旗,參與禮部和兵部政事。 後金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愛新覺羅·多鐸晉封為親王。後因狂放不羈,風流好色,在後金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因軍前私自攜帶妓女,被降為多羅貝勒。 後金崇德六年(公元1641年),愛新覺羅·多鐸參與了著名的“松錦大戰”,獲大捷,生俘了明軍統帥洪承疇,因功晉升為多羅郡王。 清世祖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愛新覺羅·多鐸隨清軍入山海關,在山海關之戰中大敗李自成的大順軍,入北京,再次晉升為親王。當年農曆10月,愛新覺羅·多鐸率清軍下河南、入陝西,在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農曆1月間攻入潼關、西安;繼而在農曆2月攻南明,錢謙益舉城出降;在農曆4月又攻陷了揚州,殺明軍統帥史可法,製造了著名的“揚州十日”屠城慘史,接著在農曆5月攻陷南京,生俘了南明弘光皇帝朱由嵩;在農曆6月攻佔浙江後班師回京,被加封為和碩德豫親王。 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愛新覺羅·多鐸以揚威大將軍領軍征討蒙古蘇尼特部騰機思,一舉克之。後來的清乾隆大帝稱其為“開國諸王戰功之最”。 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農曆7月,愛新覺羅·多鐸加封為輔政叔德豫親王。兩年後的清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農曆3月,愛新覺羅·多鐸染天花疾亡,終年三十六歲。 清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農曆3月,睿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被削爵,愛新覺羅·多鐸以同母之弟跟著倒黴,被追降為郡王。清康熙十年(公元1670年),再次被追諡為豫親王。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農曆1月,乾隆大帝下詔其配享太廟。 愛新覺羅·多鐸有八個兒子,其中有爵位者五,即愛新覺羅·多尼、愛新覺羅·董額、愛新覺羅·察尼、愛新覺羅·多爾博、愛新覺羅·費揚古。其中的愛新覺羅·費揚古自三等奉國將軍進封輔國公,後來坐事被奪爵。 在愛新覺羅·多鐸的後裔子孫中,有在清末民國初期以先祖名字的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鐸氏,相傳至今,讀音作duó(ㄉㄨㄛˊ)。 愛新覺羅·多鐸的墓地建在今北京市建國門外的大北窯,原名為苗家地。 第十個淵源:源於滿族,出自明朝時期女真鐸爾袞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鐸爾袞氏,亦稱多爾袞氏,滿語為Dorgun Hala,漢義“獾”,世居索倫、愛湖和屯等地。 清朝中葉以後,滿族鐸爾袞氏族人中有冠漢姓為鐸氏者,讀音作duó(ㄉㄨㄛˊ)。 第十一個淵源:源於達斡爾族,出自清朝時期達斡爾族,屬於以居邑名稱漢化為氏。 鐸陳城,是達斡爾族以託莫哈拉(陶、喬氏族)的圖欽莫昆(陶氏)命名的居住地名。至清朝中葉,為黑龍江女真索倫部的專屬地,也是索倫部酋長杜俄臣的世居地。鐸陳城在今黑龍江流域俄羅斯境內東庫茲涅佐沃一帶。 在索倫部達斡爾族人中,有以原居地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鐸氏,讀音作duó(ㄉㄨㄛˊ) 得姓始祖:曹叔振鐸。 參考資料:bbs.storychina.cn/showpost.asp?threadid=47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