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DG的老船塢

    1941年蘇聯人口在1.96億+,但是蘇軍補充兵源快並非是因為人口多。

    由於蘇軍在戰爭初期損失慘重,急需補充大批兵源,所以蘇聯一方面在人力方面實施了總動員,一方面動員大批婦女加入了軍工和工業一線生產,以便騰出成年男性人口加入軍隊,同時也大批徵召婦女加入軍隊甚至擔負一線戰鬥任務(這在當時世界各國是少見的)。

    另外一方面,蘇軍極大壓縮了對新兵的訓練,大批根本沒有經驗的步兵只經過基本佇列和射擊訓練就被分發部隊,技術兵種往往也只經過基礎操作訓練就被下發戰鬥部隊,下級軍官往往也只是經過軍官短訓班幾周培訓就被授予少尉軍銜分發部隊,即使正規軍校往往也把學制壓縮到一年甚至幾個月時間。蘇軍的這種做法,雖然實現了兵員的快速補充,但是卻造成了部隊戰術素質低下,尋找損失慘重的問題,即使到戰爭後期,分發部隊的坦克駕駛員往往也只有三五小時的實車駕駛經驗,戰鬥部隊不得不消耗實戰裝備寶貴的摩托小時去給他們回爐。而德軍方面,在戰爭後期訓練體系崩潰前,戰鬥兵種都要經過相關的戰術訓練,比如在斯大林格勒包圍圈中,從其他兵種和後方單位抽調補充一線戰鬥步兵的人員,也要先進行步兵基本戰術訓練之後才會分發部隊,這也是為何蘇軍即使戰勝,往往也要付出比德軍大的多的傷亡代價的重要原因。

  • 2 # 飛翔的歷史

    二戰時期蘇聯基本上一個國家扛著德國,最後實現了大逆轉,把德國打敗。其實戰爭初期德國俘虜了很多蘇聯計程車兵和人口,但是怎麼感覺蘇聯計程車兵怎麼總是打不完?其實以下幾點我們可以看出:

    一是蘇聯人口本身就很多。二戰爆發的時刻,蘇聯已經把自己的領土推向了波羅地海沿岸,佔領了芬蘭國家,此時蘇聯的人口大約有1.6億。龐大的人口基數構成了兵源的基數,因此蘇聯可動員計程車兵人數本身很多。

    二是不同尋常好用的舉國戰爭體制,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發揮了優越性。社會主義國家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而像徵兵這樣的需要依靠全國力量來做的事兒,這個時候就顯得非常管用,自上而下,政令統一,能夠最大限度的凝聚國力。據說最誇張的傳聞是蘇聯用一個星期的時間釋出徵兵令巔,峰時能夠徵到500萬人。強大的戰爭動員能力,舉國上下協同一致的朝著戰場開去,使得蘇聯的兵力彷彿源源不斷。

    三是釋放囚犯,進行參戰。有一句話叫雪崩之下,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面對自己祖國馬上就要被納粹德國所佔領這些囚犯,雖然在不同的領域存在著犯罪或者是政治上出現的問題,但是他們都有一顆赤裸裸的忠誠的愛國之心。而且囚犯的戰鬥力相對來講也是比較強的,因此這上百萬的囚犯補充到蘇聯和德國的戰場上就成為了一股可靠的兵力來源。

  • 3 # 王司徒軍武百科

    這是蘇聯在二戰極為厲害的一個特點,他們爆兵速度非常快,雖然戰爭初期丟失了幾百萬部隊,卻在回過神來以後,吹氣球一樣迅速的拉起一支更大的軍隊。

    在談論一切蘇聯爆兵問題前,最好先了解下蘇聯的人口。

    蘇聯是個幅員遼闊的多民族國家,在1939年他們就擁有1.6億人口,且同年就擁有433萬新生兒的增長,是美國同期的1.76倍。可以說這時候的蘇聯是個不折不扣的世界人口大國,那年頭的蘇聯女人能生能養。

    然而蘇聯仍在擴張,1939-1941年,蘇聯透過各種強硬手段拿下了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比薩拉比亞(今摩爾多瓦)、卡累利阿、以及與德國瓜分的部分波蘭領土,人口瞬間膨脹到接近1.9億。

    這些人口資源,為蘇聯日後的爆兵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包括像哈薩克、塔吉克、還有哥薩克、蒙古人這些少數民族也大量的加入蘇軍,戰爭前10月時就踴躍參軍了50多萬人。

    哥薩克人在沙俄時代曾經是俄羅斯的重要戰鬥民族,十月革命後他們受到了很大的打擊。但衛國戰爭中,戰爭中英勇的哥薩克人組成了7個騎兵軍和17個騎兵師,獲得金星勳章和蘇聯英雄稱號的有262人之多。

    這幫兇殘的少數民族騎兵在歐洲歷史上被稱為“暴力、無知、愚昧,只知道燒、殺、搶,只相信巫術、魔法和賭咒”的野蠻人,結果戰場上他們不僅實踐了自己的英勇,也令德華人飽嘗了徹骨之痛——這幫人不僅在戰場上會揮刀砍掉投降者高舉的手,還會在柏林姦殺擄掠。

    一切戰爭歸根結底打的都是人,所以蘇聯儘管在戰爭中損失了866萬軍人和2000多萬平民,卻仍然保持著優於德國的動員能力。戰後還餘下了1.53億人呢。

    蘇聯人在整個戰爭中,透過那1.8億人口,動員出了3440萬大軍。相比之下,納粹德國儘管也從接近7000萬人口中憋出了1700萬軍隊,佔總人口的23%,所有青年幾乎全部參戰,但始終無法逾越人口總數的鴻溝。

    排開人口因素,蘇聯的戰爭動員能力也是重要原因。

    與德三不同,蘇聯的戰爭動員的非常徹底,在蘇共中央的宣傳鼓動以及戰時的高壓政策影響下,絕大部分青壯年被半強制性的投入了軍隊。

    當然,實際上那會兒大多數人挺興高采烈的,戰鬥民族視戰鬥為榮譽。類似的情感決不能拿現代人的思想來闡述,在當年參戰國中,這是基本的國民素質。

    當然,我們決不能撇開物質空談理想。這裡面“戰時共產主義”功不可沒,蘇聯透過這種特殊制度,在農村施行了《穀物徵糧辦法》,農村生活壓力巨大。城市非農人口則統統投入到“消費公社”中,靠吃配給糧和實物工資為生。

    這樣,等到戰時經濟進一步壓縮,想吃飽隨即變成很艱難的事情。然後有人會告訴你軍人的待遇是最高的,再告訴你這一切困苦都是敵人的錯。愛國主義熱情一高漲,蘇聯青年是蜂擁參軍,簡直攔都攔不住。因為參軍就什麼都有了,參軍就能找敵人報仇了,參軍了還有叫喀秋莎的漂釀小姐姐站在峻峭的岸邊看你。

    戰鬥民族的哲學就是:戰爭是場悲劇,但既然投身戰火了,可以哭不能慫。

    不願去的也沒法,大家都去你敢不去?咱廠長都帶頭上戰場了,他走之前按照蘇聯關於“強制性按勞分配”制度給予的權力,可以要求公民完成任何被分配的工作,現在,要你參軍打仗!

    太可惜了,小姐姐們不會在岸邊看你的,因為她們也都參軍打仗了!

    在將大量農場、工廠的青壯年男性送上戰場的同時,大量的蘇聯女性被推上男人們空出來的崗位。

    這些戰爭年代的蘇聯女性足以令今天塗脂抹粉的老妹兒們汗顏,她們幹著男人的重活,從扛沙包、生產線到鍊鋼爐前擺大釺、礦坑裡面放炮眼幾乎全都包攬了。

    如此,蘇聯人才得以在高速進行工業生產的同時,空餘出大批精壯的漢子上陣地與德華人搏殺。

    甚至斯大林連妹子們也不放過,有80多萬小姐姐被徵召進軍隊,她們接受了衛生護理、電臺報務、打字錄入、文藝宣傳到步兵訓練、防空訓練乃至坦克訓練、飛行訓練、狙擊手培訓等等,英勇的投入到反法西斯的洪流當中。

    這些小姐姐非常彪悍,普遍得到的讚譽是做事認真、服從命令、勇於犧牲。她們其中的佼佼者足以令男人汗顏。

    例如:狙擊手 柳德米拉·帕夫裡琴科,蘇聯英雄,海軍少將。她塞瓦斯托波爾戰鬥中狙殺德軍309名。

    坦克手 瑪利亞·瓦西里耶芙娜·奧克佳布里斯卡婭,蘇聯英雄。為了給亡夫報仇,她變賣家產買了輛T-34坦克上陣殺敵,1943年11月的戰鬥中單車突破德軍防線,碾死德軍30人,消滅反坦克炮一門。1944年在下車維修履帶時遭遇炮擊犧牲。

    飛行員 莉迪婭·利特維亞克,蘇聯英雄,僅比馮提莫高0.2米的世界第一空戰女王牌,綽號“斯大林格勒的百合花”。從1942年9月到1943年8月,她擊落了12架德機,出動200多次,最後消失在天際,47年後飛機殘骸才在烏克蘭發現。戈爾巴喬夫為她頒發了最後的金星勳章。

    這點德華人其實也不差,他們徵召了60萬女性參軍,但漢斯顯然憐香惜玉的多。他們的理念裡,女性是不應該參與到男人們的廝殺中的,所以德軍的50萬女兵被定義為“國防軍女助手”,剩餘10萬人則稱之為“負責戰場相關服務的女工作員”。

    德華人並非真的讓女人走開,他們只是動員速度比蘇聯慢,且來不及將大批女兵投入戰場罷了。1945年時,德軍的“國防軍女助手”數量激增,吹氣球一樣的達到50萬的頂峰。然而許多人槍和軍裝都配不齊,許多人被分配到沒有炮彈的防空炮邊。比較搞笑的是,這些“女助手”最後居然佔德軍剩餘兵力的20%。

    此外還有些大媽成了“國民擲彈兵”的一份子,成為黨衛軍管集中營的女青年也不少。還有更多難以統計的少男少女們成了“希特勒青年團”、“德國女青年聯盟”、“德國少年團”的童軍和犧牲品。

    德軍從1943年開始就開始從“青年團”中拉人上戰場,到1945年連12歲的都不放過。像“武裝黨衛軍黨衛軍第12 希特勒青年團”就是這幫後備組成的。全是十幾歲歲的小鮮肉小毛孩,戰術不咋地,但是打起仗來兇狠殘絕,玩起命來奮不顧死,與盟軍接戰幾仗,被人稱之為“神經病”、“彷彿狂熱的宗教徒”。

    但是,即使這樣也爆不過蘇聯,德國動員起步晚了。德三雖然進行的是納粹主義,但實際骨子裡仍是些布林喬亞思想,所以對元首而言,這個徵兵實在是太苦惱了。要知道,納粹黨的上臺可不是嘴巴說說的事情,所謂的“獨裁”外皮下其實仍然是民主或者說“民粹”。

    納粹動不了整個布林喬亞和小布爾喬亞的階級利益,然後他們還得想辦法維持容克們的妥協與支援。因此當真正現實上的問題爆發出來以後,那些發戰爭財的企業以及一直維持著相對高水平生活的民眾才真正開始動員。

    然而1943年再搞這些不嫌太遲了了麼?對面的蘇聯可是一刻也不放棄的“壓榨”著自己的每一分力量。

  • 4 # 靜水深行

    前蘇聯國防動員體制有幾個特點:

    一是有歷史傳統。蘇聯最早是以俄羅斯人為主體的民族,利用蒙古統治集團的衰敗,在基輔羅斯立國並向東向西擴張,幾百年來都處於對外武力擴張狀態,人民好勇善戰,亦兵亦民,軍隊在國家享有崇高的地位。而且沙皇獨裁權威很高,國家也相應建立和完善了獨特的動員體制。一戰時期俄國總兵力達1500多萬,比英、法、德三國總兵力之合還要高。

    二是有蘇聯舉國體制保障。蘇維埃建立政權後,破除了剝削階級,實行公有制,國家意志不受私有階層的干擾,黨的組織覆蓋社會方方面面,掌握社會各種資源,為國防動員力提供了政治、經濟、法律等堅實的保障。

    三是全國實行普遍義務兵制。區別於西方國家的志願兵或募兵制,這種兵役制除軍官、軍士服役時間較長外,士兵普遍服役時間較短,但能使大量社會青年接受軍事訓練,應對大規模戰爭的需要。

    四是充分利用社會和民間組織培養和儲備軍兵種技術人才。如:二戰前,蘇聯允許和支援社會組織成立航空俱樂部、飛行學校、少年航校等,培養了眾多飛行愛好者,為蘇軍航空兵部隊提供了大量的飛行員後備人才。

    五是軍隊從軍至班實行洐生制。如:步兵第3師平時超額配備一名副師長、副參謀長,所屬各團超配一名副團長、副參謀長,這樣一直到班都超配一名副班長。戰爭發生了,步兵3師出征,但超配副職全部留下,升為師長、師參謀長,團長、營長直到班長,而後補充兵員,形成新的步兵師。這個師各級也是超配一些軍官、戰鬥骨幹,經訓練後奔赴戰場,留下超配軍官、戰鬥骨幹再形成一個新的師,這樣源源不斷,洐生出眾多的師。

  • 5 # 閉家鎖的紅楓

    為何二戰時期蘇聯補充兵員快?

    回答就是因為俄國在二戰中透支了未來的男性人口,使得俄國的性別男女結構變得越發偏激,這個狀況甚至到今天還沒扭轉過來。

    有人奇怪了,二戰結束那麼久了,為啥還能影響到今天?

    我打個比方你就明白了。

    假設一個蘇聯村莊,1940年有30個小夥子和30個女性,平均每年都有6個孩子出生。

    可二戰開始了,有20個小夥子去參軍,於是接下來幾年,村裡沒有年輕男人,出生的孩子肯定會減少,再加上國民經濟變成戰時狀態,出生的孩子營養也肯定不夠,於是最後發現之後的幾年,每年只有1個孩子出生並且活下來。

    然後戰爭結束了,去的20個小夥子只有10個回來,然後又出現了10個終身未婚的女性。接下來幾年,平均每年出生人口僅僅達到每年3個。

    上圖是俄國在2015年的人口結構調查,藍色是各年齡段的男性人口,紅色是女性人家偶,棕色部分是女性比男性多出的部分-----用中國話說就是剩女和寡婦。

    從2015年的俄華人口結構調查圖表上,我們可以看到二戰的影響還是看得到:出生在1943年的的(75歲)男性人口非常少,少到不自然的程度。而出生在1940年的俄國女性,有一半以上是寡婦或者終身未婚。

    那麼就有兩個解釋:

    一,蘇聯人在1943年很少生孩子。

    二,或者蘇聯在1943年嬰兒死亡率特別高

    不管解釋是哪一個,都反映了在1940-1945年間,俄國的很多年輕男性不在妻子身邊。

    蘇聯政府組建軍隊的效率是二戰中最高的。1939年,蘇聯正規軍不足300萬,但是為了應付德國的威脅,斯大林開始大力擴充軍隊,到開戰之前,蘇軍僅正規軍已經接近600萬。

    而到戰爭結束時,蘇軍總兵力接近1200萬,為戰時最高值。而在整個戰爭中,蘇軍的傷亡竟然高達2600萬。加上軍事輔助組織,整個戰爭期間,蘇聯軍隊動員的人數就高達4000萬以上。(等於近一半的男性人口參與戰爭)

    而當時蘇聯有多少男性人口呢?1940年蘇聯人口為1.94億,在戰爭中估計有2000萬人以上死亡,俄國1億男性人口損失二成,還多是15-45的壯年人口。你可以想象下,你的同班同學有一半以上在這幾年死亡的感覺。

    而這還不算什麼。這幾年嬰兒夭折率和兒童死亡率大幅度上升,據蘇聯人口學家估計幾年內共損失了2600萬兒童。

    蘇聯合計損失了4600萬人口,比人口數量高出2.5倍以上的中國損失還要多。

    說到這裡你或許明白了“戰爭對人口結構最深遠的影響其實是 未成年人口的損失“,而未成年人的損失,會影響到未來幾十年。

    蘇聯的戰爭動員體制非常有效,為了戰爭他付出了巨大代價,一直到蘇聯解體,男性人口比例仍然未恢復到1940年的水平。

  • 6 # 橋本看日本

    其實這個問題完全可以與戰後蘇聯把大量的德軍,日軍俘虜押蘇聯的事情聯絡起來就可以看清問題。二戰之前,蘇聯曾經經歷了大清洗以及大饑荒,所以人口大量下降,二戰開始後,蘇軍大量擴充軍隊,但當德軍向蘇聯突然襲擊,蘇聯方面損失了超過200萬的兵力。但是戰爭還在繼續,德軍向莫斯科推進,這就是著名的莫斯科會戰。斯大林決定在莫斯科與德軍決一死戰,就從東線調集了大量的軍隊,把蘇聯在遠東的軍隊全部調到西線。蘇聯剩下的只有老弱婦孺。雖然蘇軍在莫斯科,斯大林格勒等打敗了德軍,但是本身也是傷亡巨大,能夠動員的男性幾乎全部動員。這對蘇聯國內的經濟建設造成很大的困難。

    蘇軍運動政治動員把勞動力全部動員進軍隊,在1945年8月的遠東作戰時,蘇聯已經沒有更多的兵員,最後把監獄中的刑事犯,以及很多有問題的人都補充到軍隊中,雖然依靠強大的火力打敗了日軍,但在東北,蘇軍的紀律差也是非常出名。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蘇聯的人員緊張現實。換句話說,如果戰爭再繼續下去,或許蘇聯將人員枯竭。

    德國,日本投降以後,為了填補在戰爭中失去的勞動力,蘇聯把大約150萬俘虜押往西比利亞進行經濟建設,以彌補二戰中從這裡大量徵集人員後的空白,這裡的條件艱苦使得俘虜大量死亡,死亡比例超過40%,這也是戰後蘇聯遭到指責的地方之一。表面上,蘇軍人員補充快,但這就等於對國家經濟的殺雞取卵,最終長久危害了蘇聯的經濟基礎。

  • 7 # 使用者94738516596

    因為在二戰的時候蘇聯確實很多人,當時根據蘇聯在1939年的統計人口有1.6億,但是在兩年之後也就是1941年人口達到了兩億。整個二戰期間蘇聯死亡了2700多萬的人,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對德戰爭中犧牲的,當時裡面很多的都是平民。

    其實在二戰的時候,蘇聯和德國走的完全是一模一樣的路線,根本不是為了正義,不過戰爭中也沒有什麼正義可言的。德國為什麼對蘇聯宣戰,因為當時德國在進攻西歐,當時蘇聯在幹啥呢,入侵東歐各國,當時德國不對蘇聯宣戰並且快速佔領東歐各國,加上蘇聯很多地方的話,那麼蘇聯肯定可能就會直接入侵到西歐去了,這個對於想稱霸歐洲的希特勒來說絕對是不能看到的。德軍雖然在戰爭期間燒殺搶掠,但是蘇聯在戰爭後期,特別是攻入柏林之後也是一樣的行徑。

    二戰期間,蘇聯總的動員兵力應該是達到了三千多萬到四千萬左右,二戰結束的時候蘇聯還剩下了1280萬的軍隊,按照蘇聯2億人口來算的話,軍隊數量超過了全華人口的10%,不得不說動員能力還是非常強的,除去老弱病殘婦女兒童等等來說的話,幾乎是全民皆兵了,比中國的動員強太多了。蘇聯當時已經是實行全民義務兵了。而且當時斯大林在各個方面實行的都是戰時政策,計劃經濟。

    蘇聯的強大其實大部分的功勞都要算在斯大林身上,不光是在兵力方面,蘇聯的各個方面,軍事,工業,國防,經濟等等來說如果沒有斯大林的話,蘇聯只是一個國土面積大的窮國。在斯大林的手裡,不光是軍隊數量翻了幾十倍,國土面積也在不斷的增加,更厲害的是蘇聯的國防工業發展的是非常的迅速的。一躍成為了二戰之後和美國一樣強大的國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類社會的萬惡之源是什麼?